ALK
」 肺癌 化療 標靶藥物 肺腺癌東生華再創台灣首例 體液NGS基因檢測通過LDTs核准
東生華 (TW-8432) 在次世代基因檢測(NGS)領域再次創下里程碑。今年8月台灣首篇液態切片(胸水)研究成果成功發表於國際期刊,在10月也成功獲得台灣衛福部核准,成為首例通過「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 LDTs)的液態切片(體液)NGS 基因檢測。隨著台灣於今年2月落實LDTs認證,東生華於本月正式通過該項認證。衛福部於10月8日發函核准確認通過三項檢測項目,包括「癌克準-100 組織切片」、「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及「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血液)」。其中,癌液準-100液態切片(體液)是專門獨立針對癌症患者胸水、腹水及腦脊髓液進行NGS基因檢測產品,為台灣首例通過LDTs審查許可。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突破了傳統細胞塊檢測的局限。相較於傳統方法只能檢測到約51%的癌症驅動基因突變,東生華的液態切片技術識別出超過92%的突變,涵蓋常見的 EGFR、ALK、ROS1 等基因,以及罕見的非熱點區域突變,如 EGFR、KRAS、MET exon14跳躍突變、NRAS、BRAF和ERBB2擴增等。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在靈敏度和檢測範圍上顯著優於傳統檢測。此外,液態切片相對於組織活檢具備更低的侵入性,且能在平均7天內提供報告,大幅縮短了檢測時間,提供了快速且精準的臨床決策依據。目前,該技術已在台灣多家醫學中心完成臨床驗證,累計檢測超過1000例。東生華的液態切片產品不僅為癌症基因檢測帶來了新突破,也在精準醫療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
44歲女不菸不酒!狂咳一個月沒停 就醫檢查竟已肺癌末期
11年前,大陸一名44歲女子從不抽菸也不喝酒,但因為咳嗽症狀已經持續一個月,且遲遲未好轉,於是她便到醫院進行檢查。沒想到經過醫生看診後發現,女子確診肺癌末期,所幸因為當時標靶藥物已經出現,讓女子治療後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成功活下來。根據《錢江晚報》報導,《2023浙江省腫瘤登記年報》指出,大陸浙江腫瘤登記地區癌症發病和死亡首位的都是肺癌,從2000年至今,肺癌已經連續霸榜20多年。而在20年間,肺癌的診治理念也不斷變化,最初肺癌密末期患者只能選擇化學放射治療,如今標靶藥物不斷推陳出新,替患者找到一條活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教授、主任醫師表示,11年前一名44歲女子賀秋(化名)從不抽菸、喝酒,當時因為咳嗽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月,情況遲遲沒有好轉,便到醫院就醫。沒想到檢查後發現,賀秋居然確診肺癌末期。所幸當時已經有標靶藥物可以進行治療,通過基因檢測後,發現賀秋的肺癌是因為基因異常導致,是ALK基因融合陽性的肺癌患者。最終醫生使用標靶藥物ALK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替賀秋治療,病情受到很好的控制。不過,3年前賀秋的病情惡化,但幸運的是,當時剛好有新一代的ALK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可以進行使用,最終腦部轉移性病灶退縮,病情再次得到控制,賀秋目前一邊進行口服治療,一邊經營著一間超市至今。
早期肺癌拚治癒!掌握「免疫檢查點檢測」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在影像篩檢的進步與普及下,國人早期確診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雖然越早發現越可能接受手術切除,提升治癒機會,但其實肺癌的高復發率仍然讓人提心吊膽!醫師坦言,即使是第一期的五年復發率也高達45%,也難怪肺癌連年高掛十大癌症死亡榜首。所幸,過往僅被運用在晚期的精準治療,已被證實對降低早期肺癌復發有幫助,包括目前最受矚目的免疫治療,患者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後,也有機會可評估使用,更徹底消滅體內殘存癌細胞,爭取最佳痊癒機會。輔助治療要更精準!勿忘「手術前」就要先問PD-L1篩檢「相較於其他實體腫瘤,肺癌本來就比較容易復發!」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教授郭志熙醫師分析,期別越晚復發機率越高,第二期的五年復發率提升到60%,即使是可手術的第三期也高達75%,「面對如此高的復發機率真的會為病人擔心,也希望能有更多治療武器,但過去二十年來的術後輔助治療,說實話效果差強人意。」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雖已行之有年,但長久以來都僅以化療為主,約僅能降低5%的復發機率,終於近年迎來重大突破!郭志熙醫師表示,精準治療已發展到早期肺癌領域,現在輔助治療也逐步建立應進行基因和免疫檢查點檢測的觀念,包括EGFR、PD-L1等都是決定用藥的重要指標。「其中PD-L1因為一定要取腫瘤切片才能進行,所以一定要手術前提早跟主治醫師討論篩檢,以免後續面臨檢體不足的窘境,錯失選擇機會」郭志熙醫師特別提醒。破解癌細胞「偽裝」:免疫治療喚醒殺手T細胞談到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機轉,郭志熙醫師形容,就好像是一場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的諜對諜戰爭。人體的免疫系統為了維持平衡,有一個「煞車」機制,也就是正常細胞會以自身的PD-L1配體與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結合,使T細胞不會誤殺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就是運用這個機制,藉由PD-L1過度表現來「偽裝」,誤導T細胞。此時為了破解癌細胞的偽裝,就可以使用PD-L1抑制劑,解除免疫的煞車機制,等於是喚醒T細胞,使其繼續完成消滅癌細胞的任務。「因此PD-L1是否過度表現就會與用藥成果息息相關,通常PD-L1表現越高,治療效果也會越好」郭志熙醫師進一步解釋,當早期患者的EGFR、ALK無表現,但PD-L1有表現(PD-L1 TC ≥1%)時,就可以考慮在術後化療結束後,再接續一年的PD-L1抑制劑治療,讓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進一步被殲滅。根據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加上PD-L1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PD-L1表現之患者降低超過3成之復發機率,針對PD-L1高表現者(PD-L1 TC ≥50%)更有機會將復發風險大幅降低達5成5以上。PD-L1抑制劑有效降低復發率 延長整體存活期有望郭醫師也分享其門診的真實案例,一名近70歲開完刀確認為第三期之男性患者,因PD-L1表現高達70%以上,故化療後決定再使用PD-L1抑制劑,後來順利完成一年的療程,期間腫瘤指數一路穩定下降,目前已降到正常值,無須再用藥,僅須持續追蹤。「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還在持續發展和追蹤成效中,目前已經證實對降低復發有確切效果,根據試驗的期中分析來看,對於延長整體存活期也呈現有助益的傾向,未來成果值得期待。」郭醫師也提醒,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仍是肺癌拉長存活期的關鍵,針對老菸槍、有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提早發現較小的病灶;確診後也切勿灰心,癌症醫療現已大幅進步,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選擇,並提早進行個人化醫療的相關檢測,掌握用藥先機,方能成功戰勝肺癌。
婦女昏迷送醫查出肺癌晚期! 標靶藥物治療兩周病況即好轉
屏東一名婦人某日在家中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緊急送醫時,不僅血氧只剩下50%,左側肋膜出現嚴重積水,兩側淋巴間質浸潤需轉至加護病房引流。安泰醫院榮譽林基正副院長表示,經過詳盡檢測後,發現婦人確診腺細胞肺癌晚期且發生多處轉移,包含腦部轉移。所幸,透過安泰醫院提供健保已有給付的肺癌基因型檢測後,快速確認致癌基因,精準投入標靶藥物後,僅住院治療兩個禮拜,腫瘤便明顯縮小,病況大幅改善甚至恢復行走能力。林基正副院長提醒,如果出現久咳不癒等肺癌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為了避免初期症狀不明顯而錯失黃金檢測期,也建議民眾響應政府德政,高危險族群每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癌。若確診肺癌也無須緊張,早期肺癌可行手術治療,而晚期肺癌針對現行已有標靶藥物肺癌基因型,有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可用,搭配上安泰醫院提供的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癌友能在減少經濟與時間成本的前提下,更輕鬆的力抗肺癌。爭取更好的預後與存活期 先確認基因型才可及早精準用藥!「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發生明顯症狀而送醫,往往已是晚期」林基正副院長以該婦人患者說明:「其送醫前不知罹癌,只覺得呼吸越來越喘,左下肢不斷有疼痛感,隨著時間症狀不斷加重,最後竟然無法下床走路,儘管如此,患者在症狀還沒有變嚴重前即時至醫院檢查而是在呼吸困難才緊急送至急診,且在醫囑下進行全面性檢查後,才確診晚期肺癌。」肺癌可區分成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台灣患者以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所幸,今日我國非小細胞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只要及早進行基因檢測,都有望掌握黃金治療期。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至於有哪些重要基因型需要檢測,建議可以優先針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的肺癌基因型進行檢測,如:EGFR、BRAF、ALK、ROS1、MET等基因檢測,避免因無法確認致病基因而拖延治療,影響預後與存活期。傳統基因檢查耗時長 新型檢測方式能大幅縮短判讀時間林基正副院長指出,在癌症精準治療時代,基因檢測已經是關鍵檢查,但傳統基因檢測項目有限,大多是逐一檢查基因突變,當送驗的單一基因沒有測到異常,才會展開下一個基因檢測,檢查期間沒辦法使用標靶藥物,病患只能先用化療控制,容易耽誤精準治療投入時機,病情治療與控制成績也會大打折扣。「在有許多標靶藥物選擇的今日,透過新型基因檢測技術,大範圍的針對致病基因進行檢查可說是預後關鍵!」,林基正副院長指出:「提及一次檢驗多種基因的方式,民眾最常想的就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不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會檢測數百個基因,檢驗費用動輒數萬、數十萬,對於民眾經濟負擔較大。」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攜手打造多元肺癌基因檢測平台 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更佳醫療品質「因為經濟能力較差而無法進行新型的基因檢測著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幸,今日已有可以『精準鎖定數十個肺癌致病基因型』的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檢測,對於肺癌治療而言,不僅仍能揪出作祟基因型,也因為檢測範圍更廣且精準,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就大大降低。」林基正副院長開心的分享:「為了幫助屏東在地鄉親,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合作,於院內提供肺癌患者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僅需約2周就能檢驗11種基因型別,可預期對於屏東地區的肺癌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展望。」▲潘奕宏醫師(左一)、陳彥廷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李鴻宗主任(右二)、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一)為屏東在地鄉親,提供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當然,完整的肺癌治療可不僅僅是及早找出致病基因而以,展開療程後,還需要針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多方面各方面的治療,而這些都需要跨科別專家的協助,在過去,患者都必須輾轉於各科別掛號、候診,頻繁的舟車勞頓與漫長的等待,往往會讓患者逐漸失去治療積極度。」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為此,安泰醫院特別成立屏東唯一一家的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包含肺癌在內的各癌症患者一條龍式的跨科別服務,讓癌友在住家附近就可以享有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以肺癌治療舉例,團隊可以更有效的協調胸腔內科與外科團隊醫師,讓病患從診斷、手術、到藥物治療,都能有妥善規劃與安排,加上個案管理師不斷後續追蹤,讓病患在疾病上不論大小事,都能有最快與良好處置。」▲陳彥廷醫師 (左一)、潘奕宏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二)、李鴻宗主任(右一)提醒民眾,確診肺癌切莫過於焦慮,今日在屏東即可享受到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品質。
肺癌患者盡早做基因檢測 助醫精準治療對症下藥
72歲的李奶奶,因為長期咳嗽又容易喘,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穿刺化驗組織,證實罹患第三期肺腺癌,且為EGFR基因突變。由於尚未遠端轉移,肺功能、體力狀況都還不錯,擔心副作用而不想做化療,便安排進行手術,並在術後服用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輔助治療,至今一年多恢復良好。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高尚志副院長表示,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特別容易復發、轉移,建議使用標靶藥物精準治療,降低復發。世界癌症死亡第一名 肺癌早期診斷靠LDCT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統計,世界死亡第一的癌症就是肺癌,一年有180萬人死於肺癌,也蟬連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18年。高尚志副院長指出,台灣肺癌人數雖然逐年上升,但確診發現是早期(0-IIIA期)的比例確有大幅提升,從103年的35%,提升至108年的49%,今年更已超過一半。除了民眾的危機意識提高,開始重視健康檢查,高尚志副院長表示,許多小於1公分的肺癌腫瘤必須仰賴於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才能找出,醫界不斷地積極推廣,而衛福部也於民國111年7月開始針對高危險族群提供兩年一次免費LDCT檢查。早期肺癌仍可開刀 須留意術後復發轉移率高肺癌可分成兩大類,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年報,非小細胞肺癌約占93%和小細胞肺癌約占7%。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又以肺腺癌為主,約占70~75%。第0至III A期的早期肺腺癌,轉移侷限於周邊器官,基本上都還能開刀,但若等到有症狀時才就醫,通常已轉移至遠端其他處,如鳳飛飛聲音沙啞就醫,檢查已是晚期無法開刀,治療選擇就少很多。早期肺癌治療方式以開刀為主,存活率較高,再搭配其他治療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作為輔助治療。然而,高尚志副院長指出,肺癌復發機率自第I 期之後就超過30%,第III期五年內復發率更是高達76%,且非常容易轉移,因此早期肺癌除了盡可能切除腫瘤、延長存活之外,另一治療目的就是要避免復發。精準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追求肺癌治癒可能性高尚志副院長分享,化療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已經行之有年,但效果有限,且有些副作用讓病患難以忍受,即使做完全部療程,仍有復發風險;然而現今技術進步,針對基因突變者,如EGFR基因突變,就可考慮標靶藥物治療。術後化療,並加上標靶,已有研究證實可降低復發風險,可說是早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高尚志副院長提到,國內外文獻都發現,EGFR突變者若未以標靶治療對症下藥,很容易復發,且特別容易造成腦轉移。因此肺腺癌患者都建議進行基因檢查,便可以針對EGFR突變早期患者進行標靶輔助治療,而標靶用藥仍須注意皮膚、腸胃等副作用。目前基因檢測技術可找出9種突變基因,台灣人肺癌當中最常見的肺腺癌,大約51~55%為EGFR基因突變,其他如ALK、MET等基因,也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做為選項。高尚志副院長指出,標靶藥物自十多年前開始慢慢發展,從第一代發展至第三代,健保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條件給付,比起過往已進步許多。他特別強調,無論術後是否曾使用過化學療法,接受精準治療作為輔助療法,能降低疾病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存活期、追求肺癌治癒可能性。
飛機遇亂流艙內畫面曝 空姐甩飛民眾默念祈禱
日前,《每日郵報》PO出一段發生於2019年的航空驚魂影片。保加利亞ALK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落地前20分鐘遇上亂流,只見當時空服員們送餐送到一半,突然整個人被拋起撞上機艙頂,餐車上如熱水及杯子等物品也全被拋至空中,砸在乘客身上,機艙內一片混亂,有人受到驚嚇雙手合十,低頭開始祈禱,所幸最終該架班機安全降落,且全體人員皆無生命危險。
肺癌一年死亡人數首度破萬 女性患者9成未吸菸
肺癌為全球公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2020年世界癌症死亡數的第一就是肺癌,且全球有高達180萬的人口死於肺癌。而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22年美國肺癌的新發病數約為236,740人(男性117,910人,女性11,830人),死亡數約130,180人(男性68,820人,女性61,360人),肺癌對全球民眾健康的威脅絲毫未減。觀之台灣,肺癌已連續18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最新2021年癌症資料統計,死亡人數首度破萬人,達10,040人(男性6,335人,女性3,705人)。同時肺癌也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行第二,僅次於大腸癌,根據2019年最新統計,肺癌發生人數為16,233人,相當於一天有近45人被宣告罹患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肺癌最大的問題在於初期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通常已是晚期,要降低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一定要拒菸及避免二手菸、遠離空污環境、特殊職場污染,尤其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才能遠離肺癌威脅。肺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包括吸菸的生活習慣,或暴露在二手菸的情境,以及基因型態變異、無形的空氣污染、特殊職場污染、個人健康病史等。雖然因素多元,但是不脫兩大重要面向,個體的基因是否穩定,以及外在環境致癌物的侵襲。賴基銘教授說,在台灣,尤其是女性,肺癌罹患者中有九成沒有吸菸的行為,即便是男性,近年來不吸菸的肺癌比例也逐漸增加四成左右,而女性的肺腺癌發生率已經超越男性。以國人的女性而言,肺腺癌的女性約有五成到六成左右為EGFR基因的突變(其餘者有KRAS約10%,ALK約5%);這一些基因的突變,再加上外部因素,例如二手菸、居家室內空污、外部環境以及特殊職場致癌物的侵襲等,肺癌的發生率即很難避免。賴教授特別強調,大家常常忽略「PM2.5」的危害,它可以穿透肺部,通過血流,影響人類的重要器官,而肺部就是第一個受影響的器官。空氣污染為固體顆粒、液滴與氣體的混合物,其來源來自家庭燃燒、工業燃燒煙囪與煙塵、交通廢氣、粉塵等,這一些懸浮粒子,漂浮在空氣中,其微粒粒徑或≦2.5,故稱之。而在引發肺癌的問題如此複雜之下,如何減少暴露在致癌物下,是預防肺癌必須具備的認知。例如避免接觸污染源(包括二手菸、致癌重金屬、焦煤、工作揚塵、寺廟或是家庭的燒香祭拜、汽機車燃燒廢氣等),以及烹調務必要使用抽煙機,進入空污地區必須戴上口罩等。這一些防杜措施,是日常必須注意、不可忽略的生活常識。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屈臣氏共同響應11月世界肺癌月,製作「愛妳不肺力 一起不肺話行動」公益宣傳影片,邀請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及知名抗癌作家星希亞參與拍攝,呼籲高風險女性應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即早關注肺部健康。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女性肺腺癌的發生率已超越男性,這是因為長期累積外部的致癌物環境,再加上基因變異所致,因此女性們更應加強關注自己肺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遠離環境空污因子並自主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目前唯一具科學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一般而言,第一期(含0期)經過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為九成,第二期接近六成以上,第三期則下降到三成,若是第四期才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僅一成,期別之間的存活率差距非常之大。賴教授說,大口呼吸對每個人來說非常簡單,前提是肺部要是健康的,雖然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是人類尚沒有「洗肺機」,或是「切除整個肺部」仍能夠生存的技術,因此面對全球公敵的肺癌,「守護肺部健康,人人有責」,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遠離肺癌威脅。
「罹肺癌無藥可醫」為孩子化療苦撐 等到了!10年後迎來新療法
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再度蟬聯癌症致死之冠,更有高達2成的癌友因為肺癌而死亡,肺癌對國人生命的威脅不容小覷。所幸,我國約有85%肺癌患者屬於已有多元標靶物的非小細胞肺癌,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出致病根源,接續透過對應藥物治療,晚期患者想要大幅延長存活期絕非空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肺癌初期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往往已發生轉移、屬於晚期,為了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高醫特別整合胸腔內外科、放射科、營養師、護理師以及心理師等科別,打造肺癌治療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許超群主任提醒,所謂的標靶治療,就是針對癌症的致病根源進行精準控制,而基因檢測正是找出肺癌元兇的關鍵。然而,依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肺癌可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台灣以前者居多、約佔九成。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依據基因突變型別分為許多種,以佔半數以上的EGFR最多數,次之為佔4-6%的ALK,然而,其他罕見基因型別如:BRAF、ROS1、MET、KRAS,對於肺癌患者而言仍不可忽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楊志仁醫師進一步說明,「肺癌基因型類別多,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全面有效率的找出致病根源,可以幫助患者掌握黃金治療期」,許超群主任進一步指出,目前臨床上仍以單基因檢測為主,但患者若屬於BRAF、ROS1、MET、KRAS等罕見肺癌,可能在找出致病根源前,就面臨檢體耗盡需要再次穿刺採取腫瘤組織或病程惡化的困境。所幸今日基因檢測有了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選擇,單次的檢驗可以同時針對不同的基因型別進行判別,檢測時間效率大幅提升,患者也有望更快確認肺癌基因型別,鼓勵患者依照醫療團隊建議,採納可以一次性判別多元基因型的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時展開療程,搶時間救命。提及今日的肺癌治療,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洪仁宇副院長表示,自研發出首款肺癌標靶藥物後,藥物研發的里程迅速推進,肺癌已有多元標靶可用,不僅發生抗藥性後仍有藥物可接力使用,醫師更可以依照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耐受度調整處方,癌友不一定要忍受嚴重副作用。而BRAF、MET、ROS1等基因型別在臨床上已有新型藥物可用,透過基因定序找出致病根源後都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患者千萬不要因為無法接受罹癌事實就放棄治療。為了鼓勵癌友積極配合醫囑,洪仁宇副院長分享其診間抗癌成功的案例,一名七旬婦人十幾年前確診肺癌,當時因為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僅可透過化療控制病程,但該婦人仍為了子女堅持治療了十幾年。隨著近幾年藥物日益多元,為了擬定該個案化療發生抗藥性後的治療策略,醫療團隊先行將其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並確認為ALK基因型別。正是因為團隊的未雨綢繆,該婦人在幾年前疾病惡化後,即時透過ALK藥物銜接療程,不僅治療效果顯著、病程穩定控制,其生活品質更是大大的提升。
女性肺癌1/不抽菸沒煮飯也得病 發現時已有3公分腫瘤
「我檢查之前根本沒有任何症狀,所以醫師跟我說肺部有3公分的腫瘤時,真的有點嚇到!」還不到40歲的丁小姐沒有抽菸習慣,平時煮飯的時間也不多,身體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但卻在一次住院檢查時,意外發現自己的左肺長了一顆3公分的腫瘤。「我那次是被兒子傳染了A型流感後,因為病況比較嚴重醫師收住院,就在照了X光後,醫師看了片子竟然告訴我說,在左肺部發現了腫瘤,而且還不小,可能是肺癌。」丁小姐當下聽到也沒多想,趕緊依照醫師的建議又做了斷層掃描、正子攝影,切片之後確定是肺癌。不抽菸、不煮飯,也沒有任何症狀的丁小姐,發現罹患肺癌時已經是第三期,讓她難以接受,後來經標靶治療,總算控制病情。(圖/丁小姐提供)讓丁小姐比較沒辦法接受的是,最後竟然判定是第3期肺癌。「因為癌細胞已經跑到了對側的淋巴結,等於是擴散出去了,醫師評估無法用手術來解決癌細胞。」後來在醫師建議下,先使用了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但不幸的是,1年半後又發現了新的癌細胞。「我當時的癌細胞中有驗出ALK基因(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醫師建議開始用標靶藥治療,但第一代藥物吃了沒多久就開始出現抗藥性;接著改用第二代藥物,到目前兩年了,癌細胞算是有控制住。」因為控制狀況不錯,丁小姐打算回診時再問問看醫師,現在能不能開刀,徹底拆除這個不定時炸彈。低劑量斷層掃描是初期肺癌的「照妖鏡」,高風險女性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圖/新光醫院提供)丁小姐自己沒有抽菸也不常煮飯,她覺得可能是小時候處在二手菸環境有關;但是她的兄弟姊妹也都有去做檢查,都沒有發現癌症。「也許是我基因比較不好,我都會勸我身邊親朋好友,最好要定期去做檢查,出門也要戴口罩,千萬別小看空汙的威脅!」
女性肺癌3/家族因素要注意 父母一人得病子女風險高5倍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研究發現,年輕女性肺癌患者中,有比較高的比例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與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其中又以ALK基因在年輕女性、未抽菸者中較為常見。」高尚志提醒,如果父母其中有1人罹患肺癌,子女會比一般人有高出5倍的風險。他在臨床上看過不少50歲前就發現肺癌的女性,幾乎都是沒症狀也沒有抽菸習慣。「這些年輕女性8成都是罹患非小細胞癌,這類肺癌通常生長得很慢,而且都是長在周邊;當出現長期咳嗽、喘、咳血等明顯症狀時,通常腫瘤都已經長得很大,治療已經來不及。」年輕女性荷爾蒙分泌旺盛,若長期接觸二手菸,會增加細胞癌化的可能。(圖/周志龍攝)至於讓女性可能得到肺癌的6大因素有:1. 家族史:特別是沒有抽菸習慣的女性,在家族遺傳的表現上特別明顯。統計顯示,父母親若有1人罹患肺癌,子女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5倍以上。2. 菸害:雖然女性抽菸者少,但身體卻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統計顯示,女性抽菸者甚至比男性抽菸者要多出2倍的機會得到肺癌。3. 炒菜油煙與廚房空調:高溫熱炒會產生大量變質的霧化油煙,如果加上空調不良,都讓婦女同胞暴露在致癌油煙的危險之下。(圖/報系資料照)4. 空氣汙染:不論是室內燃香或是戶外的PM2.5,對於肺部來說都是極凶險的致癌物,平時就應該盡量避免暴露在這些環境下。5. 內分泌:女性因為基因的關係,較容易受到荷爾蒙影響,造成細胞容易癌化。統計顯示,較早停經的女性發生肺癌的機率比較低。6. 蔬果攝食不足:蔬果因為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可以對抗自由基與細胞氧化,進而降低癌化的風險。統計顯示蔬果攝取量越高,罹癌機率越低。(圖/黃威彬攝)
【這個癌最致命2】免疫治療現生機 全身腫瘤皆消失
肺癌種類相當多,其中肺腺癌是國人最主要的肺癌類型,佔整體約7成,肺腺癌患者確診之後,首先可進行EGFR與ALK的基因檢測,若基因突變便先採取相關標靶藥物,若沒有突變或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過去患者可能會感到相當絕望,但現在多了免疫療法的選擇。「目前肺腺癌治療中,以免疫治療較具有長期效果,而台灣目前的主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說,癌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PD-L1的蛋白質,會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中的PD-1蛋白質結合,藉此欺瞞免疫系統,以為癌細胞也是自己的一份子,免疫療法就是阻止它們結合,喚醒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因此PD-L1濃度是判定指標,健保署今年四月開放免疫藥物的健保給付資格中,就明列PD-L1濃度需大於50%。「其實這只是一個健保的判定標準,如果濃度超高,當然可以預見一定效果很好,但其他以外就相差不多,如果患者已經沒有其他選擇,當然可以考慮放手一搏。」張文震說,針對基因沒有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研究證實,第一線採用免疫藥物的效果優於化療,而針對第三期患者也有重大突破,若在化療、放療之後接續免疫藥物治療,長期存活率增加兩成,復發率降低四成,顯示治療效果增加約一倍。張文震醫師說,免疫藥物治療就是喚醒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一旦有效,病患就能長期存活。「我有一位肺腺癌第四期的女患者,大約五十多歲,化療治療失敗後,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進行免疫藥物治療,一年後再檢查,發現肺部腫瘤以及轉移腫瘤全都消失。」張文震說,因為目前才一年多不到五年,所以還不能判定為痊癒,但由此可見,免疫治療的確具有長期效果的未來性。
【這個癌最致命1】確診多已癌末 死亡率連續10年奪冠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死亡人數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連續蟬連10年冠軍,是最致命的癌症,且每年新增近1萬名患者,其中將近7成都屬於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再加上肺癌腫瘤容易轉移的特性,所以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來肺腺癌患者激增,大約占整體肺癌的七成,而治療方式大約分為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三種,肺腺癌患者確診之後,首先可進行EGFR與ALK的基因檢測,來了解是否有基因突變。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宋詠娟醫師說,東方人肺腺癌對於標靶治療的效果非常好,所以若是屬於基因突變者,就建議進行標靶治療,但是平均來說超過半數患者十個月後就會出現抗藥性。宋詠娟醫師建議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先選擇標靶治療。(圖/宋詠娟醫師提供)四十六歲的賴先生正是肺腺癌基因突變患者,也曾經面臨標靶治療的抗藥性,目前只能自費使用新一代的標靶藥物,但未來勢必會再次面臨抗藥性問題。宋詠娟說,「如果出現抗藥性,又面臨無藥可用時,其實可以進行基因檢查,找找看是否有其他基因突變,再進而使用合適的藥物。」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建議,賴先生屬於基因突變患者,建議還是繼續尋求標靶藥物治療,應該會比免疫藥物更有效,目前有許多標靶藥物仍在研發、實驗中,應該仍有一些選擇,但實際上到底該採取何種治療,建議還是諮詢醫師較好。張文震醫師說,免疫藥物治療就是喚醒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一旦有效,病患就能長期存活。(圖/張文震醫師提供)
肺腺癌基因突變者 標靶接力治療延存活期
60歲林大哥是一位負責市容整潔的清潔隊員,5年前因肋膜積水至醫院檢查,診斷竟發現已是肺腺癌晚期,林大哥絕望到已交代後事給親人,但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的治療下,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長達3年多,隨後接力使用了第三代標靶藥物一年多,整體抗癌時間已超過5年,目前病況穩定。衛福部統計2016年肺癌死亡人數將近9千人,為十大死因之冠,成為國人健康的殺手,讓許多民眾如同林大哥一樣聞肺癌色變,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肺癌治療方式更加多元,陳崇裕醫師分享,根據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內臨床觀察,於第一線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病友,平均存活期至少可達3年,若再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望更加延長治療時間。而根據最新GioTag收案全球10國(包含台灣)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患者的跨國大型研究也發現,晚期肺腺癌病友若於第一線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可先清除大部分的變異基因,待出現抗藥性後,再接力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超過半數病患可以持續治療近4年,相較過往多出1倍以上。陳崇裕醫師表示,肺癌中以肺腺癌最為常見,肺癌早期不一定有咳血或噁心、嘔吐、久咳不癒等症狀,故有高達6成肺癌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目前能檢測早期肺癌的最佳工具為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家族病史、吸菸習慣及女性,建議應定期至醫院做篩檢。陳崇裕醫師也指出,若民眾被確診為肺癌,醫師通常會先替病友做基因檢測,並依據病友的基因突變種類給予「個人化」且「精準」的治療方式與組合。而目前已知的突變基因包含EGFR、ALK、ROS1等,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臨床觀察,超過5成以上肺腺癌病友有EGFR基因突變,而若為EGFR基因突變,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較好,腫瘤縮小的比例甚至可以超過八成。陳崇裕醫師分享,許多病友在確診為肺癌晚期時,心情難免沮喪、害怕,觀察台大雲林院內臨床情況,目前每4位肺腺癌病友就有1位使用口服標靶接力治療,平均使用標靶藥物的時間可達5年;更重要的是,透過標靶接力治療,不用擔心因產生抗藥性導致無藥可用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