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
」 肝癌 B型肝炎 B肝 肝硬化 癌症沒亂來也可能染性病!醫曝「5情況」都會得:感染者血液也危險
過去在上健康教育課程的時候,不少人會認為「固定性伴侶就不會得性病」,但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解答,「忠誠不等於沒事」,性病風險也可能與過去的感染紀錄、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母嬰傳播或其他非性接觸途徑、潛伏期或慢性感染等等有關,「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高銘鴻日前在臉書粉專「泌尿科 高銘鴻醫師」發文分享,其實有不少人,即使是單一性伴侶還是得了性病,這些患者跑來求助時,常常都會疑惑:「醫生,我很乖啊,都沒有亂來,怎麼還是中獎了?」高銘鴻解釋,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原因是,如果伴侶曾經感染過性病,即使當前沒有明顯症狀,某些性病(例如菜花或生殖器皰疹)仍可能處於潛伏期,且有傳播的風險。高銘鴻說,有些性病(像是披衣菌或淋病),開始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可能完全不知情,但仍具傳染性,而這也就是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那如果這時候發生了不安全的性行為,那當然就可能得病」。接著,高銘鴻提到,在固定關係中,若任一方曾有外遇行為,則可能將性病帶入關係中,即使外遇發生僅一次,風險也會存在,「當然不是說,如果你被你的伴侶傳染了,就等於對方偷吃了」。高銘鴻說明,像是HIV或B型肝炎等部分性病,還可以通過非性接觸傳播,如血液、針具共用,或在母嬰間傳播。因此,性病風險並不完全依賴性行為本身,「就是,可能你的伴侶不小心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那就算沒有出軌,也一樣會得病」。最後,高銘鴻說到,像是梅毒或HIV,在感染初期無法被察覺,其潛伏期又很長,固定伴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攜帶病原體,「無論如何,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喔!」
沈錦豐「猛爆性肝炎」過世 醫曝「2地方變黃」快就醫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因「猛爆性肝炎」離世,讓不少生態界人士感到相當不捨。家醫科醫師陳敬睿日前在粉專表示,在醫學上其實沒有所謂爆肝的病名,比較接近的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而急性肝衰竭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造成急性肝衰竭的常見原因有5大原因。●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B型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猛爆性肝炎;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以避免誘發猛爆性肝炎。●藥物誘發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的鎮痛解熱藥物(俗稱為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使用藥物,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而引起肝功能異常,另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服藥應聽從醫師建議,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亂服草藥、偏方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分而引起急性肝衰竭。●過量飲酒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代謝異常疾病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並不常見。陳敬睿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立刻就醫;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不一定和長期熬夜太累有關,在台灣有超過6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因此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平時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防止肝指數飆高。
石英過世/82歲石英逝世!22年前因猛爆性肝炎轉ICU昏迷9天 兒子「捐近6成肝」救命
台灣資深演員石英(本名:林忠平)驚傳在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家屬30日證實噩耗,享壽82歲。實際上,他正值40歲盛年時期,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也未定期檢查,直到2001年才發現長出肝腫瘤;後來,他因猛爆性肝炎一度昏迷入院,所幸兒子林義山捐出近6成肝臟,才撿回一條命。據悉,石英1982年檢查出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當時相關資訊並不普及,也未警覺有何嚴重性,加上長期日夜顛倒拍戲、長期抽菸提神,直到2000年,他在做肝臟例行檢查時,發現右葉有火柴頭大小的陰影,經斷層掃描後,醫生便建議應該繼續觀察。為了保肝,石英花費近10萬元,吃了1百多帖不明中草藥,但在2001年再次檢查時,卻發現原本的陰影不但沒消失,還出現了2公分的腫瘤。雖然無法確認草藥和腫瘤的關聯性,石英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術,在當年10月份切除肝腫瘤,術後恢復相當順利,他也很快就復出拍戲。沒想到的是,2002年5月,石英開始覺得疲倦、小便變黃,檢查後才發現是肝指數急遽升高,一度飆升至1000多(正常值為40),被診斷為猛爆性肝炎,入院20天後更開始昏迷不醒。幸運的是,轉入ICU長達9天後,兒子林義山緊急捐出肝臟,才挽回他的性命。當時,石英一雙兒女均自告奮勇捐肝,但只有林義山的血型相符,而這場手術長達16小時,也創下當時台灣最年長(60歲)病人換肝紀錄。事後,他也對兒子滿懷感謝,直言「很謝謝兒子願意捐肝,要等到合適的肝不知道要等多久,只有最後這個機會,我覺得我們今生註定做父子的,來幫我換肝,是我的福氣」。另據媒體報導,後來當石英的女兒出嫁時,石英也感性地表示,自己最期望的就是看到女兒和兒子完成終身大事,「謝謝兒子捐肝給我,讓我終於等到這一天!讓我有機會親眼看到女兒出嫁」。
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60多歲翁打嗝1周停不了 就醫才知「這東西」大到壓迫胃
打嗝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有時候吃太多或吃下容易脹氣的食物就會打嗝,不過胃腸科醫師錢政弘就分享了一個特殊案例,一名60多歲男子因整天打嗝,持續一週後決定求診,沒想到發現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而打嗝正是因為肝癌腫瘤已經大到壓迫胃部,並刺激橫膈膜。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下班經濟學」節目中指出,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包括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和食道癌,可以看出消化道癌症對健康的影響。錢政弘也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當中提到一名男子就醫時,主訴一喝水就打嗝,除了睡覺時,其餘時間都不停打嗝,且持續整整一週,讓他不堪其擾,決定求助醫師。錢政弘在觸診時發現男子上腹部有如手掌大的硬塊,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認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因腫瘤壓迫胃和橫膈膜而誘發打嗝反應。錢政弘也進一步說明,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因此癌細胞生長時不會引起疼痛,但當肝腫瘤破裂出血或過大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時,才會導致疼痛和不適。事實上,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至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至5%會變成肝癌。根據衛福部公告指出,脂肪性肝炎是肝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當肝臟內的脂肪占肝臟總重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指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且體內過多的脂肪也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罹患脂肪肝,要先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著手,並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規律就醫、定期追蹤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
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驟逝 醫示警「膽管癌早期不易診斷」:6症狀要小心
台灣光罩執行長、半導體業先驅吳國精,在4月初因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膽管癌,最後於昨(18)日深夜10時33分驟逝,享壽75歲。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曾在臉書粉專指出,膽管癌是不常見的疾病,很難醫又不好診斷,會出現黃疸、茶色尿、右上腹痛、皮膚癢、食慾不佳等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有時候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肝,出現一個一個腫瘤才被發現。錢政弘提到,膽管癌依發生的位置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肝內膽管癌有78%是長成一坨(塊狀),用腹部超音波是看得到的,但有16%是沿著膽管長,6%藏在膽管內,這二型用超音波就看不太清楚;而肝外膽管癌在超音波下很容易被十二指腸內的空氣遮蔽看不見,不容易早期診斷,並有九成的膽管癌都是屬於肝外膽管癌。關於膽管癌的危險因子,錢政弘透露,包含膽管結石、膽結石(膽囊結石)、B型肝炎和C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有毒物質(如農藥、橡膠、印刷油漆等)、抽菸、幽門桿菌感染、糖尿病和含糖飲料,都有可能促進癌細胞增長。錢政弘也表示,腫瘤塞住膽管會使膽汁排不去,此時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等狀態,若懷疑膽道阻塞或黃疸,可以抽血驗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另外,像是右上腹痛(感到悶、漲)、皮膚癢(手掌和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營養吸收變差),均為膽管癌可能的症狀,要請民眾小心注意。最後,錢政弘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上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平時要注意小便的顏色是否正常,在飲食方面除了少喝含糖飲料之外,也建議有膽結石的人不要吃生食,飲食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長期膽管發炎會增加罹癌風險。
泰國街頭買小吃…驚見「病歷表變紙袋」裝煎餅 他崩潰:對方還得B型肝炎
東南亞旅遊不僅CP值超高,還能享受度假的慢活時光,讓東南亞觀光熱潮持續看旺,不過相對衛生條件可要多加留意,泰國一名網友爆料,他日前在路邊買了一份街頭小吃後,赫然發現裝食物的紙袋竟是「用過的病歷單」,更讓人驚恐的是,該病歷資料上還顯示,患者感染「B型肝炎」病毒,讓他當場傻眼。一名泰國網友在臉書粉專發文透露,他最近在住家附近的路邊攤購買街頭小吃「Khanom Tokiao」(泰式煎餅),拿到手後才發現,用來裝煎餅的食物紙袋竟是「醫院病歷單」,且仔細一看,該病歷單的主人還是一名B型肝炎感染者,讓他嚇壞直呼「我該繼續吃嗎?」據了解,該張病歷單是由泰國烏汶府的一家醫院流出,不過為何病歷表不但沒被回收銷毀,反而被小吃攤重複使用製成包裝袋,涉事院方至今仍未出面說明。消息曝光後,引起大批網友驚呼喊噁,「天哪我要吐了!」、「太可怕了」、「居然吃到一半才發現」、「食品包裝要嚴格管控阿」、「光是看到紙袋,我就不會買了。」另外,也有網友質疑,「病歷單是如何從醫院洩漏出去的?」、「這些資訊根本不該外洩」、「病歷表不是應該被銷毀嗎?」、「可以舉報醫院揭露病人的個資」,還有人分享類似經歷,「我還看過死亡證明!」
喝酒臉紅=代謝快?醫揭真相:致癌物累積 台人「基因變異」比例居冠
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張祜銘進一步指出,臺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臺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以肝癌為例,過去臺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臺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臺灣酒害防治協會和臺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臺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預防肝病發生! 國健署授「3招」降低肝癌罹患風險
根據111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肝癌及慢性肝病、肝硬化者有1萬1,888人,其中肝癌死亡人數有7,781人,是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約15%,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人數有4,107人,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1位。8成肝癌 因感染慢性B、C型肝炎所致部分民眾只知道過度喝酒會傷肝,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患者主因8成為慢性B、C型肝炎感染,其他病因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是重要因素。事實上一旦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時,肝臟會因反覆發炎,會逐漸演變成肝硬化,也會大幅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如何預防肝癌的發生?避免感染B、C型肝炎病毒,如為慢性B、C型肝炎患者,要定期追蹤與治療,防止病毒危害肝臟健康,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國民健康署提供45至79歲民眾 (原住民40至79歲) 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檢查結果若確定感染,應遵循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需後續治療。此外,中央健康保險署給付B、C型肝炎患者的後續腹部超音波及相關肝功能檢查之追蹤治療費用;另C型肝炎患者,經醫師評估,符合用藥對象,健保亦有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只需服藥2個月到6個月,治療成功率達97%。有追有保庇 護肝三撇步 要追蹤 早治療 肝緊顧健康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慢性B、C型肝炎患者,常因無症狀而忽略定期追蹤及治療,一旦發現身體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國民健康署呼籲,把握護肝三撇步,遠離肝病不煩惱:1、「進行肝炎篩檢」: 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45-79歲之民眾,免費終身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原住民朋友放寬條件提早到40至79歲。2、慢性B、C肝炎患者「要定期追蹤」: 若民眾篩檢發現血液B型肝炎抗原(HBsAg)陽性或C型肝炎抗體陽性(Anti-HCV)、C型肝炎病毒(HCV RNA),請記得至醫療院所肝膽腸胃科就醫,並依醫囑每3-6個月定期接受血液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3、「依照醫囑接受治療」: B、C型肝炎目前都有藥物可治療,且健保補助,民眾只要至合作的醫療院所就醫,並遵循醫師醫囑按時服藥,能有效治療病毒型肝炎,也能降低肝癌罹患風險。
中國「新冠疫苗之父」楊曉明落馬!涉嫌賄賂犯罪 全國人大代表遭罷免
被稱為「新冠肺炎疫苗之父」的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藥集團)原總工程師楊曉明,26日因違反中共中央8項規定的精神和誠信紀律而中箭落馬,包括非法收受禮品;違反組織紀律,不如實報告個人事項;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財產,涉嫌賄賂犯罪,遭到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罷免其全國人大代表職務!據《澎湃新聞》的報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6日公告指出,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決定罷免楊曉明的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相關規定,楊曉明的代表資格終止。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相關規定,楊曉明的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也相應撤銷。《澎湃新聞》補充,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早前報告,由西藏自治區選出的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4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楊曉明,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於2024年3月29日,西藏自治區第12屆人大常委會第9次會議決定罷免楊曉明的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公開資料顯示,楊曉明於1962年2月出生,為生物製品學專家,他曾任國家聯合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863」計畫疫苗計畫首席科學家,以及中國生物董事長等。自從疫苗問世以來,醫學界對楊曉明的質疑就從未停過。許多公衛專家認為,楊曉明的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速度太快,根本不符合醫學常識。從過去的經驗也可以發現,疫苗的研發到上市至少需要10年,包括腦膜炎疫苗歷時68年、破傷風疫苗40年、C型肝炎疫苗38年、天花疫苗26年、兒童麻痺疫苗20年、B型肝炎疫苗17年,甚至最短的流感疫苗也花了14年。然而,楊曉明團隊開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從研發上市僅有3個月的時間,完全違反醫學常識,疫苗的安全性恐有非常大的疑慮。
近期上市「這項食材」美味人人愛 中國男子連吃數天吐血休克
俗話說「嘗鮮無不道春筍」,竹筍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筍最為鮮美。一般來說,清明前後是吃春筍的最佳時期。近日即將進入春筍旺季,中國就有一名男子連吃數天後消化道出血,甚至因此差點休克。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有福消受這道大自然的饋贈。」據中國湖北媒體報導,一名32歲王姓男子日前趁周末上山,挖了幾大袋春筍回家,或烤、或炒、或醃,變著花樣連吃了4天。然而第5天起床後,王男感覺腹痛不已,大便後發現解出血便,立刻意識到問題嚴重,前往醫院就醫。經檢查,醫師判定王男血紅蛋白指數下降明顯,結合血便症狀判斷為胃出血,後經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有巨大潰瘍,還有一根小動脈正在不停出血。另一名62歲邱姓男子,患有B型肝炎造成肝硬化多年,同樣在春筍上市後連吃數天,之後忽然大口嘔血,嚇壞的家屬連忙將他送醫。送抵急診時,醫師判斷邱男出血量超過800毫升,如不能及時止血,將引發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繼而引發休克危機生命。醫生解釋,肝硬化是肝病的中晚期階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具有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反復出血、不易止血等特點,是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筍有較多粗纖維,極易誘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康健》雜誌曾整理資料,提醒「這9種」朋友在食用筍時需特別注意:1.腸道疾病患者:患有嚴重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肝硬化、慢性腸炎、食道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患者,吃太多竹筍容易出現腹瀉、腸胃絞痛等不適,因為竹筍含有豐富的粗纖維,難消化,不宜空腹或單吃竹筍,也要細嚼慢嚥。2.腎功能不全者:竹筍的鉀離子含量高,除了汆燙減少鉀離子,建議每餐不要吃超過100克,大約半根到一根即可。3.高血壓患者:部分經過醃製的竹筍加工品,如酸筍絲、酸筍片等,所含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高血壓患者必須節制食用量。4.脾胃虛弱、手腳容易冰冷者:包括產後婦女、女性月經期間、體質寒涼的女性、老人腸胃功能較弱等,都不宜多食竹筍。5.服用補益類中藥期間:如果正在服用人參、黨參、黃耆、白朮、當歸、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中藥,應避免同時食用竹筍、蘿蔔、空心菜等偏寒涼的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服用這類中藥的人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平常也不宜過量食用。6.容易筋骨痠痛或扭挫傷、骨折後正在復原的病人:這段期間如果食用竹筍,可能拖延復原時間,或使痠痛症狀反覆發作。7.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炎及過敏體質者:陳潮宗解釋,竹筍屬於「發物」,容易上火、生痰、發瘡、過敏、或令舊疾復發、新病加重,這類病人都不宜多吃。8.結石患者:如尿道結石、腎結石、膽結石者等,因為竹筍含有草酸鹽,容易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成難溶解的草酸鈣,讓結石更嚴重。9.發育期的兒童:如果兒童吃太多筍子,容易缺鈣,罹患軟骨病,還會缺鋅造成生長發育緩慢,這是因為筍中含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和鋅的吸收和利用,所以發育期間要特別注意不要多吃。
肝病女胸腹痛拒治療 醫緊急開刀驚見「全是柏油」驚呆
小病拖久變重症。越南一名67歲女子最近因為胸腹疼痛多次就醫,卻一一拒絕不同醫師的開刀建議,直到病情變得非常嚴重才接受手術,醫師見病灶內滿滿「柏油狀」結石更被嚇得驚呆,所幸手術順利,婦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據《sanook》報導,該名有肝硬化病史並接受B型肝炎治療的女子,在重複多次胸腹右側出動鈍感疼痛就醫、被建議進行膽囊手術、拒絕手術再到其他醫院看診後,到胡志明市一間綜合醫院看診。醫師見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膽囊內有結石,且病程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後,不斷勸說並成功說服婦人接受腹腔鏡膽囊手術,立刻安排緊急手術。手術團隊在婦人身上開3個小切口,進行腹腔鏡手術不久,就發現她膽囊藏了密密麻麻結石,最後在僅耗時45分鐘的手術取出上千顆結石,而上千顆結石放在一起,宛如柏油路的模樣,也讓醫師們嘖嘖稱奇。雖然醫療團隊表示婦人很快就會康復,回到正常生活,但網友們對婦人拖到最後一刻才手術非常不以為然,紛紛砲轟「老人都這樣,一定要拖到最後」、「明明很多醫生都說要手術了,以為換別的醫生就不用手術嗎」、「這種不願面對現實的老人超多」。
愛吃堅果注意了!他踩1地雷慘害「肝硬化」 醫師籲:避免久放
近日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引發民眾心慌,就有醫師分享,我們日常吃的堅果也會因為不當存放釋放毒素,更分享有位患者因為吃堅果導致出現肝硬化狀況,因此他就呼籲愛吃堅果的民眾務必多加留意堅果存放狀況,避免賠上了健康。肝膽腸胃科醫師楊子緯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曾經有位病患阿伯因為很常感到疲憊,家人相當擔心就將他送醫就診,結果醫師檢查後發現阿伯不僅臉色很差而且眼白還呈現黃色,抽血過後也發現他的黃疸指數很高,掃超音波後更驚見肝已經硬化。楊子緯指出,造成肝硬化的常見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酗酒習慣,不過阿伯聽見楊子緯這麼說之後就強調自己沒有這些狀況,而這時陪同看診的媳婦就向醫師提到,公公平時很喜歡吃堅果配茶,而且每次買堅果都買很多,堅果平時就放在床底下,想到的話就會拿出來吃。楊子緯解釋,堅果類放久之會有受潮狀況出現,也很容易滋生黴菌,而一旦滋生黴菌就會釋放黃麴毒素,如果再長期食用不僅會造成肝發炎,時間一久就會出現肝臟硬化。不過好在最後阿伯有遵循醫師指示改變飲食習慣,還有認真服藥,肝功能也有好轉現象。
7成患者發現已是晚期!醫列膽道癌「10大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
一名近80歲的李姓女子日前發現眼白呈黃色且身體感到不明疲倦,起初以為與年紀增長有關,但因擔心身體狀況,最終還是前往醫院,怎料檢查顯示她竟是「膽道癌第四期」,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主任指出,有近7成患者發現時多已經是晚期,同時整理出10大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膽道癌並非單一器官癌症,而是分布在膽道系統的癌症總稱,種類包括肝內膽管癌、肝門癌、遠處膽管癌、膽囊癌,以及壺腹癌(壺腹癌有時被認為較接近小腸癌),而台灣較常見的膽道癌病人多為肝內膽管癌。白禮源指出,根據臨床經驗有近7成膽道癌患者發現時多已晚期,合併局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器官轉移,同時他列舉一些常見症狀,包括黃疸、持續性右上腹疼痛、體重下降、胃口不佳、噁心嘔吐、右上腹摸到腫塊、發燒、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等。另外先天膽道結構異常;罹患膽道相關疾病,如慢性膽管炎、膽結石、膽管硬化症等;肝病患者,如B型肝炎、C 型肝炎、肝硬化等;肝內結石;肝臟寄生蟲感染;經常接觸戴奧辛、亞硝胺等有害物質;六十歲以上高齡長者;肥胖;糖尿病患者;有抽菸、酗酒習慣者都是屬於高危險族群。對於高危險族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他們應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果身體出現不適,需儘快就醫檢查。醫師指出有近7成膽道癌患者發現時多已晚期。(圖/翻攝自臉書/台灣癌症基金會)
台基核聯手台大「肝標靶」核酸新藥 陳培哲:生物研發只有做第一沒有第二
泰宗(4169)董事長徐煥清16日宣布,旗下成立100%子公司台灣基因核酸新藥由總經理王雅俊出任董座,今天並與臺灣大學簽署產學合作協議,共同展開「肝臟為標靶」的核酸藥物研究計畫,規劃2028年IPO。「陳培哲院士(中研院)說的,我絕不說NO!」「這是一項大計畫,需要獨立出來做,我也希望IPO時程可以再提前。」今天活動現場也吸引了四家證券商出席,據生技界人士觀察,「由於工研院、生技中心共同成立的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募資逾百億,鎖定三類藥物包括核酸、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業界跟著政策走,受到許多激勵。」專注新藥開發的泰宗,2023年營收9.7億元,較前一年度成長20.84%,成績亮眼之外,2024年即邀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擔任計畫主持人,期望盡早完成相關先導候選藥物(lead candidate)之專利及優化與開發,後續提交臨床試驗申請(IND),針對目前全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肝癌與膽道、B型肝炎等領域,提供新一代創新療法以填補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這些年與泰宗合作密切,一年前討論跨足核酸藥物領域,像是胰島素、瘦瘦針等是以蛋白質為主的藥物,屬於短效型的,前者天天注射,後者一周打一次等,未來期能朝此方向研究以核酸為主,即可屬長效型,一年注射一次即可,受惠廣大患者,而這也是在研究上要找出安全性、有效型的新藥,並進而取得專利、達到授權商品化的目標。陳培哲院士並進一步說,「最近我比較黑,研究經費較為缺乏,泰宗評估值得冒險,研發新藥是生命產業,一直以來我也對泰宗提出許多意見,發現泰宗對新藥研發已到99%極致,有其態度與責任感」「現在是一個開始,只要是好的計畫,泰宗與台基核都會投入。」台基核董事長王雅俊則舉例說明,以2022年底美國FDA核准一款治療B型(缺少第9因子)血友病的核酸新藥Hemgenix上市,只需一次性治療就可以讓病患免於終身輸血之苦,達到完全根治,而該款新藥的訂價一劑高達350萬美元(相當新台幣逾1億元),堪稱目前全球最昂貴的藥物。Hemgenix藥物的作用原理就是將一種可以產生凝血因子的基因輸送到肝臟,並在肝臟中重新製造第9因子蛋白質,替補原本缺陷的基因功能。台基核與台大的這次合作,則鎖定開發以肝臟為導向的核酸藥物,初期藉由研究siRNA(小干擾核醣核酸)、DNA、mRNA等經脂質奈米載體(LNP)進入肝細胞後的作用,針對全身性疾病(肥胖、高血脂等)、及肝臟/肝癌與膽道疾道、B型肝炎等三大領域,希望找出抑制肝臟產生過多致病蛋白質、或是彌補肝臟無法製造足量功能性蛋白質因而致病的目標核酸,並進行優化與修飾,以及臨床前藥物開發確認與設計等,而後接續提交相關的臨床試驗申請。王雅俊說,台基核完成後續提交臨床試驗IND申請準備後,啟動增資計畫,預計2024年募資、候選藥物篩選,2026年A輪募資、臨床前研究提交IND申請,2027年B輪募資、啟動Phase 1/2臨床試驗,2028年的IPO、購併與授權的Proof of Concept。今日簽約儀式在臺灣大學副校長廖婉君、泰宗生技董事長徐煥清見證下,由台基核董事長王雅俊與臺灣大學陳培哲院士代表完成簽約。
B肝口服治療給付放寬 醫籲:即時回診追蹤、治療很簡單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灣38歲以上成人有1至2成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B肝病毒可能在肝臟緩慢侵襲,造成肝細胞慢性發炎、結痂並逐漸纖維化,若沒有即時診斷、治療,會陷入肝功能失常、嚴重纖維化甚至肝癌的處境。B肝帶原者陳先生說道,「雖然知道自己有B肝,但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沒有達到健保給付用藥的標準,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楊宏志說,治療B肝可降低肝癌風險,且須要定期追蹤,口服藥治療相當方便,現在健保放寬給付,e抗原陰性不用再等到重度肝纖維化就能用藥,呼籲B肝病友即時回診追蹤、用藥治療,不再「肝」苦。染肝炎病毒 小心肝炎、肝硬化、肝癌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名列死因之首,其中肝癌造成的死亡率名列第二。感染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病、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B肝和C肝防治是台灣消除肝病的重中之重。C肝可以治癒,B肝則需長期抗戰。楊宏志醫師說,以往很多B肝病人可能因不知道自己帶原,疏於追蹤或治療,等到嚴重纖維化、肝硬化了才知道嚴重性。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肝硬化後產生肝癌、肝臟衰竭的風險會大幅提高,應避免等到肝硬化才治療。民眾平常健檢就要檢查有沒有感染病毒、是否帶原;若有感染就需定期追蹤。楊宏志醫師說,臨床觀察,約有4成的B肝帶原者需要治療、6成雖然不需要治療,但仍需要定期追蹤。需要治療者,其肝臟發炎、肝纖維化指數和血中病毒量較高,即時治療有助降低肝臟細胞持續被破壞的威脅。但6成需要定期追蹤者也不能輕忽,雖然不用馬上治療,但只要帶有病毒、風險就不是零,必須每半年定期追蹤、確認病程有沒有變化,有變化就要即時治療。用藥門檻降低 健保放寬B肝治療給付為了讓更多B肝病友儘早接受治療,健保署於112年10月起放寬B肝用藥的給付規定。楊宏志醫師解釋,雖然透過治療,可以減少肝臟發炎,改善肝纖維化嚴重度。但是以前B肝病友要達到重度纖維化(第三級) 或半年內2次肝指數大於正常值2倍才能給付,此時肝癌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用藥稍嫌晚了一些;但現在針對e抗原陰性患者放寬為只要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2倍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或肝臟中度纖維化(第二級)、半年有兩次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0 IU/mL就能用藥,讓更多B肝病人可以即早用藥,不必為了等健保給付而讓肝持續受苦。楊宏志醫師說,目前B肝治療以口服藥為主,一天只需吃一顆,服藥很方便,且副作用都很低、治療效果也不錯,發生抗藥性的風險也低。以往病人可能會擔心長期吃藥會有腎毒性問題,但現在藥物設計精良,不會增加對腎臟及骨密度的影響。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口服藥有用藥時間限制,必須飯前或飯後2小時才能吃;有的藥物則沒有時間限制,病友可依據自身生活習慣和醫師討論。B肝治療停藥要謹慎 當心猛爆性肝炎找上門楊宏志醫師提醒,B肝口服藥治療雖然很有效且方便,但缺點是停藥後復發率很高,且臨床發現,有1至3%停藥病人可能出現猛爆性肝炎,若未及時發現治療,會產生肝臟衰竭、需要換肝或死亡,所以病友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不可自己貿然停藥。若是醫師建議可停藥,也一定要配合醫囑小心追蹤。此外,現代人飲食習慣西化,體重過重、脂肪肝者,若同時合併B肝也會加重併發症風險,病友們要記得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且若有服用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務必和醫師討論。
施明德肝癌復發 醫示警「初期幾乎沒症狀」!7大風險因子曝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4日上政論節目《TVBS戰情室》透露,82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因為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洗腎、性命垂危。對此,醫師列出肝癌7大風險因子,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抽菸、黃鞠毒素、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及遺傳性代謝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在專欄中指出,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6個月的存活時間,死亡率相當高。要如何對抗肝癌的死亡威脅,梁程超表示,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梁程超提醒,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也提到,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肝硬化易肌少症上身!北榮研究「改變3種菌」:可減少發生率
「肝硬化」是目前全球第14大死因,每年約造成1億多人死亡,而肝硬化患者經常合併「肌少症」問題,對此,台北榮總研究發現,普通肝硬化患者及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組成有明顯差異,後者其中3種腸道細菌量明顯較少,因此改變腸道細菌,可望減少肌少症及併發症的發生。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北榮研究發現,改變腸道細菌可減少肝硬化合併肌少症及併發症。(圖/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李癸汌醫師表示,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肝硬化對於國人健康以及整體醫療資源的影響比西方國家來得更顯著,且在臨床上,肝硬化的病人常常合併「肌少症」的問題,有較高的機率發生併發症、需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高。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沛璋也指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若出現生態失衡,整體數量暴增或各種細菌的比例失調,就容易造成腸道屏障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較容易進入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誘發肝硬化患者的併發症。此外,近期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而且腸道菌變化也可能與老年人肌少症有關係,不過腸道菌變化對於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間的相關性,以及對病人整體預後影響仍未可知。研究結果發現,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這3種細菌量,明顯較一般人少,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另外,糞便中若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患者,在1年內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2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1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據了解,該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此研究成果相當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能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
睡眠不足會有脂肪肝?營養師曝「5傷肝壞習慣」 菸癮者罹癌機率高出2倍
現代人有許多文明病,其中一些壞習慣可能會導致脂肪肝找上你。營養師程涵宇就分享了5個傷肝的壞習慣,其中睡眠不足、久坐不動等等都包含在內,其中吸菸不外乎是最嚴重的壞習慣。程涵宇首先就建議,每天睡眠時間應為7至9小時,她也指出2018年4月時,美國加州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其中分析17245位美國人的睡眠習慣,依睡眠時間分成五組,其中就發現有15.9%的人每天睡小於等於5小時;23.8%的人睡滿6小時;27.1%的人睡滿7小時;26.3%的人睡滿8小時,而每天睡滿9小時的人僅有7%。依據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每天有睡9小時的人,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的人肝功異常機率增加為35%的,並且脂肪肝增加機率為45%;睡眠時間6小時的人,24%的機率肝功異常及33%的機率有脂肪肝;7和8小時的人無增加肝功異常及脂肪肝的風險。另外有研究顯示若睡眠小於5小時,也容易引起肥胖跟糖尿病的機會發生。第二,許多人在辦公室內久坐辦公不動,她就建議應時常起身走動,且最好是每天養成運動的習慣。另外,在非酒精性肝病(NAFLD)中,體重指數(BMI)、胰島素抵抗(HOMA)和三酸甘油脂對地中海飲食的執行力較差,習慣久坐、日曬不足和長期西式飲食情況的人,都會讓脂肪肝更為嚴重。第三,程涵宇建議大家每天至少要曬半小時至1小時的太陽,而且要正中午曬太陽最有效率。其研究也發現,低血清維生素D濃度與脂肪肝變性、壞死、炎症損傷有關係。第四,程涵宇則要建議肝已經壞掉的,更要戒菸,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家裡的傢俱(三手菸)。吸菸造成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不只直接影響呼吸道的健康,許多消化系統疾病都證實與吸菸有,包括肝癌、胃潰瘍、胰臟癌及發炎性腸炎的克隆氏症等。另外,香菸會影響紅血球的帶氧能力,且人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中氧、鐵離子等的運輸也將受到很大干擾,進而影響肝臟健康。同時,人體有很多不同的免疫反應,菸會造成免疫細胞中細胞動素的改變,進一步對肝臟造成傷害,且與肝細胞的癌化過程也有關。國內外許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菸可能與肝癌的發生有關,對原本即患有B型肝炎、C型肝炎等慢性肝病的患者,相關性更強。也就是說,B型肝炎、C型肝炎等慢性肝臟疾病的患者,若有抽菸習慣,未來變化成肝癌的機會,比不抽菸的患者高出1.2至2倍之間。因此,患有慢性肝臟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抽菸。最後,程涵宇呼籲大家別亂吃來路不明的食物、草藥偏方,至於補品則是不要亂補、亂吃,且須注意劑量。絕大多數的藥物,不論是中藥、西藥、草藥、補藥、偏方或保健食品,服用後都需經過肝臟代謝,若是藥物有肝毒性或是服用量太多,就會傷害肝臟。
家境貧寒成教誨師、罹癌又成鬥士 公務員生涯結束後仍致力志工服務
教誨師陳建璋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到親戚家寄人籬下,國小就讀了5間。他長大進入桃園少年輔育院、八德外役監服務,曾在少輔院助管樂團拿下全國特優。不料因身體不適發現罹患鼻咽癌4期,最後抗癌成功的他,希望以自身故事,鼓舞其他人們。陳建璋出生在單親家庭,從小跟著母親過起寄人籬下的生活,因為阿姨陸續收留,國小就讀了5間。他考大學時雖然落榜,但他不氣餒,退伍後考上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又考上台大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及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最後在改制為敦品中學的少輔院、八德外役監服務。他在少輔院期間,開設21個才藝班,2015年時,陳建璋幫助學生組成的管樂團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取得桃園市代表資格後,有20多人即將出院,因管樂團人數原本就不多,有10多人為了賽事,決定延後出院,但仍有10多名新手加入,但靠著熱情,仍獲得全國合奏特優、銅管5重奏特優。「原本拿棍子,現在改拿樂器。」陳建璋說,這段經驗讓不少學生產生對音樂熱情,有人成為街頭藝人,繼續音樂之路。他說,接觸音樂後,這批學生氣質也獲得很大好轉。教誨師陳建璋罹患癌症後努力抗癌成功,希望以自身經驗鼓舞他人。(圖/陳建璋提供)長大後一路奮鬥的陳建璋,有天卻突然覺得眼睛不對,無緣無故流鼻血,診斷下才發現罹患鼻咽癌。他說,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原本以為會得肝癌,沒想到卻是鼻咽癌。他說,親人剩下80歲失智母親跟國中畢業兒子,還向養護機構囑託母親後續照顧,一度不想讓兒子知道,後來是住院時隔壁老先生往生,才讓他決定對兒子坦承。陳建璋說,為了家人、自己決定努力抗癌,10次化療跟33次放射治療都很煎熬,不到4個月期間,體重從78公斤掉到63公斤。還要面臨吃東西沒有味覺、頭髮掉光等痛苦,但自己努力挺過。此外,去年橘色惡魔日本京都橘高校管樂隊參加國慶表演,也成鼓舞他的力量。他說,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她們,從她們的自信、活力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才有辦法抵抗癌症。他說,常有病友不了解癌症產生巨大恐懼,選擇逃避治療,自己多次到醫院分享經驗,說服癌友面對癌症。他認為,癌症不是生命的句點,而是人生的逗點。他也期望,公務員生涯結束後,從事癌症志工,服務更多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