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病毒
」泰國疑出現新型M痘「傳染力更強」 歐洲男非洲搭機…43乘客被匡列
泰國出現疑似M痘第一分支的子分支(Clade1b)確診案例,引來全球衛生界關注,相關人員證實,一名從非洲飛抵當地的66歲歐洲籍男子,身上有類似M痘的症狀,而當時飛機上坐他附近的43名乘客,也正在接受密切監測。根據《曼谷郵報》、《Khaosod》報導,疾病管制部公共衛生部周三表示,泰國可能出現傳染力更強的新型M痘病例,患者是66歲歐洲男子,在泰國有住所、工作地點在非洲,本月14日下午6點,他搭乘從中東轉機的班機,自非洲返回泰國。不料隔天早上,男子發燒且身上出現小皮疹,於是立刻到醫院檢查,結果診斷出患有M痘,但不是先前發現不易傳播的Clade 2株,而是傳染力很強的Clade 1b型病毒株。疾病管制司司長Thongchai Keeratihatthayakorn醫師指出,目前尚未百分百確認為Clade 1b病例,必須等到周五基因比對測試結果才能確認,不過可能性很高。儘管消息尚未得到確認,但相關人員正在傳播此消息,好讓民眾可以採取預防措施,更有利於整體疾病控制。由於男子沒有嚴重症狀,Thongchai Keeratihatthayakorn醫師認為不會廣泛傳播這類疾病,因為他下飛機不久後就去醫院,並一直停留在那裡。此外,疾病管制部也確認當天飛機上,坐在男子2排以內的43名乘客,包括泰國人和許多外國人,建議若在21天內出現症狀,應立即就醫。Thongchai Keeratihatthayakorn醫師說明,這43名乘客並不需要隔離,民眾無須過度擔心,且Clade 1b病毒株不像Covid-19那麼容易傳播,「它可以透過接觸感染者的液體飛沫來傳播,但只有在患者出現症狀後才會傳播」,一般情況下,患者可以自行康復,除非出現併發症或免疫系統較弱。
H5N1禽流感病毒突變「可空氣傳播」 恐擴散哺乳動物和人類
H5N1禽流感病毒過往只會影響禽鳥,對雞隻具有高致病力,常造成大量雞隻死亡,但病毒會不定時基因突變,衍生新品種,導致原來僅感染禽類的流感病毒,變得可以影響人類,日前美國首度在乳牛中檢測出H5N1禽流感病毒,且其中一種亞型的病毒株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給雪貂,恐對人類造成威脅。根據《SciTechDaily》的報導,美國於3月首次在乳牛中發現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到5月疫情已蔓延至9個州,不過目前牛隻之間的傳播方式仍不清楚,然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類似的H5N1毒株(亞型進化枝2.3.4.4b)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給一小群雪貂,該毒株此前曾於2022年在養殖水貂中引發疫情。報導中指出,這是H5N1分支2.3.4.4b病毒首次被證明具有空氣傳播的能力,領導這項研究的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也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病毒正在進化以感染哺乳動物,並可能增加對人類的風險,「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目前影響乳牛的H5N1 病毒株能夠透過空氣傳播,但我們的研究表明,該病毒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已經進化出一定程度的空氣傳播能力,這一發現強調了持續監測這些病毒的進化及其擴散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的重要性」。研究團隊發現,雪貂的呼吸道在病毒感染和傳播方面與人類更為接近,因此他們將已感染H5N1病毒株的雪貂與未感染的雪貂放在同一籠子裡,以測試病毒的「直接傳播」。在另一組實驗中,他們將感染和未感染的雪貂放在能防止物理接觸的籠子中,以測試「空氣傳播」。結果顯示病毒透過「直接傳播」傳染給75%的雪貂;在「空氣傳播」測試中,經過9天約有37.5%的雪貂通過呼吸道飛沫感染,且感染的病毒量較低。此外,研究還發現雪貂病毒株含有一種稱為「PB2 T271A」的突變,這種突變降低了感染雪貂的死亡率和空氣傳播機率,「這些結果表明,『PB2 T271A』的突變增強了病毒的複製,促進了雪貂之間的病毒傳播。理解這些病毒突變的作用,意味著我們可以監測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株中是否出現類似突變」。研究發現從雪貂中觀察到的該病毒株傳播率低於典型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我們研究的雪貂在感染病毒9天內只傳染給不到40%的接觸者,而流感大流行病毒通常只需3到5天就能透過空氣傳播給75%至100%的接觸者」,研究團隊還發現,該病毒的感染劑量較低,這意味著即使少量的病毒也會引起感染。
香港首例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情況危急 37歲男患者曾遭野生猴襲擊
香港3日出現首例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個案,37歲的男性患者先前遭到野生猴隻襲擊因此感染,有關部門當天也發布新聞稿提醒市民應避免觸摸或餵飼野生猴子,以減低感染病毒的風險。香港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CHP)3日正在調查一宗人類感染B病毒(又稱猴疱疹病毒)的個案,並提醒市民應避免觸摸或餵飼野生猴子,以減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個案涉及1名過往健康良好的37歲男子,他因發燒及神智不清於3月21日被送往仁濟醫院急症室並入院。他隨後於該院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情況危殆。病人的腦脊液樣本3日經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檢測後證實對B病毒呈陽性反應。根據病人家屬提供的資料及初步調查,病人於2月下旬曾到訪金山郊野公園,期間曾接觸野生猴子,並曾被猴子襲擊受傷。流行病學調查仍在進行中。中心發言人表示,上述個案是中心錄得的首宗人類感染B病毒病例,但是此類個案曾於其他地方如美國、加拿大、內地及日本發生,主要由猴子咬傷或抓傷而引起,而人傳人情況非常罕見。中心強烈呼籲市民應避免觸摸或餵飼野生猴子。發言人補充,B病毒可自然存在於獼猴的唾液、尿液及糞便等,而獼猴是香港常見的一種野生猴子。受感染的人最初會出現流感樣病徵,並可能演變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新聞稿補充,為減低感染B病毒風險,市民應注意以下事項:避免接觸野生猴子,亦不應觸摸或餵飼牠們;若被猴子咬傷或抓傷,市民應盡快以清水沖洗傷口並立即求醫。
柴山獼猴驗出恙蟲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籲上山勿接觸、餵食
恙蟲病5月將進入高峰期,有6成致死率,柴山是全高雄染病密度最高區域,平均每年有10多名感染案例。學者今年研究發現,柴山獼猴身上已有恙蟲寄生,更有人畜共通的疱疹B病毒、阿米巴原蟲,致死率相當高。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呼籲民眾,上山不要再餵食、接近、接觸獼猴,以免惹禍上身。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在部分休息區設有急救箱,提供含DEET成分的防蚊液供登山客免費使用,可降低恙蟲攀附率。(圖/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柴山是恙蟲病高風險區,自管處統計近3年來,柴山每年恙蟲病感染病例約6至16件。恙蟲透過鼠類傳播,幼蟲平時停留在較低矮的植物末端,待人經過接觸時上身,吸取血液或組織液時將病毒注入人體,潛伏1至3周後患者才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叮咬處紅色焦痂等症狀。若不及時警覺就醫,致死率可達6成。衛福部疾管署的恙蟲病宣教資料。(圖/衛福部疾管署提供)「我穿長褲長袖還是被咬!」自管處志工邱信龍2020年7月上柴山,前往龍泉谷途中,被恙蟲鑽進褲管後叮咬左膝蓋窩,回家一周後出現感冒症狀,小便越來越黃,小診所開藥治療無效,拖著虛弱的身體前往大醫院才驗出恙蟲病,緊急投藥治療撿回一命。康復迄今快3年,被叮咬的紅點周圍皮膚仍呈現明顯黑斑。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昭宏強調,民眾在戶外盡量不要去觸碰植物,回家後可檢查身體有無不明紅點。若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或感染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驗血,透過抗生素治療可有效治癒。專家提醒,野生動物身上還有大量、未知的傳染病源,民眾千萬要保持距離,更不要再有餵食行為。(圖/報系資料照)專門研究野生動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在2014年的監測研究就發現,恙蟲透過老鼠的傳播進入山林,不只傳給人還傳給獼猴,獼猴染病的症狀及死亡率均和人類差不多,一隻獼猴身上甚至可寄生10多隻恙蟲。陳貞志強調,今年新的監測計畫剛啟動,尚未進入夏季高峰期,就已監測到柴山的獼猴帶有恙蟲。恙蟲確實有機會透過獼猴傳給人類,但好在獼猴有理毛習慣,可大幅降低傳播機率。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5月27日上午將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舉辦「當斯文猴遇上羊毛氈」手做趣味活動,採報名收費制,詳情可上網查詢。(圖/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獼猴身上還有比恙蟲更可怕的病毒和寄生蟲!」陳貞志的研究更發現,獼猴身上還出現人畜共通、致命性更高的疱疹B病毒(導致腦炎)、阿米巴原蟲(導致痢疾),成年獼猴因生存空間緊迫造成抵抗力下降、染病率更是百分之百。前年就發生一名大陸獸醫師處理獼猴樣本時,不慎感染疱疹B病毒,因腦炎死亡的案例,東南亞也處處可見相關案例。陳貞志表示,柴山遊客、獼猴密度均高,彼此活動空間高度重疊,民眾難免會接近、觸摸到獼猴曾經碰觸的植物或區域,遑論親密接觸帶來的超高染病風險。他慎重提醒,野生動物身上還有大量、未知的傳染病源,民眾千萬要保持距離,更不要再有餵食行為。為宣達獼猴保育、共存的正確觀念,自管處5月27日上午將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舉辦「當斯文猴遇上羊毛氈」手做趣味活動,採報名收費制,詳情可上國家自然公園全球資訊網網頁及臉書粉絲頁查詢
歐美猴痘疫情急升!莊人祥揭出現2症狀要注意 權威曝「台灣獼猴藏更致命病毒」
「猴痘」感染案例持續擴大!至今已蔓延13國並超過百起病例,世界衛生組織昨(20日)為此召開緊急會議。對此,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除會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發展外,如有必要也會研議相關措施,並指出若發燒至38.3°C並出現皮膚疾病,就有可能是罹患猴痘,呼籲國人返台入境如出現上述症狀,應主動告知並盡速就醫。莊人祥指出,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且曾接種牛痘者對猴痘也會有保護力,而猴痘常見症狀為發燒(38.3°C),接著會依序出現「型態不同但進展一致」的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因此民眾如從近期爆發疫情的歐美國家返台時,發現自己出現上述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及機場檢疫人員,同時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莊人祥呼籲從歐美返台的民眾,如出現發燒和皮膚疾病應主動告知並就醫。(圖/指揮中心提供)國內動物傳染病權威、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猴痘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其痘病毒屬DNA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播,猴、鼠等動物都曾出現此疾病,但「國內野生動物都沒有監測到猴痘病毒」,認為台灣沒有立即危險性。黃金城指出,猴痘本身傳播性低,致死率最高為10%,有接種天花疫苗者,應有終身免疫作用,呼籲民眾不用對猴痘太過擔心。不過,黃金城也指出,目前比起猴痘更應關注台灣獼猴身上帶有的「疱疹B病毒」,該病毒同樣為人畜共通、接觸傳播,但「死亡率最高40%,且沒有疫苗」,而過去的獼猴血清調查也發現,有6到7成的台灣獼猴都有疱疹B病毒抗體,也就是曾感染過該病毒,所幸該病傳染性也偏低,過去只有實驗室人員有被感染的案例。專家認為台灣「目前」還不需為猴痘感到擔心。(圖/翻攝自美國CDC官網)過去常見於非洲西部與中部的猴痘,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瑞典、荷蘭、西班牙甚至以色列等國家現蹤,其中已通報31例的西班牙,因病例主要發生在桑拿浴(sauna),因此馬德里已要求業者關閉桑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透露目前有50起疑似病例仍在調查中,但並未說明發生在哪些國家。
陸爆首宗感染猴B病毒致死 北京獸醫「解剖2隻猴子」染病亡
中國大陸又出現奇怪病例,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16日發表了一份報告,一名53歲獸醫,在北京從事靈長類動物繁殖及實驗研究的機構工作,他在3月初曾解剖兩隻猴子,一個月後竟出現噁心、嘔吐症狀,隨後又有發燒、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多次就醫最後仍於5月27日死亡。經證實,這名獸醫成為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又稱為疱疹B病毒(Monkey BVirus或Herpes B Virus)病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圖/翻攝自中國疾病愈控制中心官網)報告提到,大陸目前沒有報告過猴B病毒的感染致死病例,這是獼猴體內的一種地方性α疱疹病毒,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和交換身體分泌物水平傳播。臨床上也未發現明顯的猴B病毒感染病例,報告強調,這也意味著猴子的B疱疹病毒可能對職業工作者,如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等,構成潛在的人畜共患威脅。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猴B病毒,在疾管署被稱為疱疹B病毒,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四類傳染病,最早發現於1932年,當時美國一名研究人員Dr. B在處理一隻看似健康的恆河猴時不慎被咬傷,15天後因急性腦脊髓炎死亡,後來自此病患的神經組織分離出致病疱疹病毒,因而以該名研究人員的名字字首命名為「疱疹B病毒」(Herpes B Virus)。台灣目前並未發現過,但全世界已有超過40例。(圖/達志/美聯社)疾管署資料指出,感染病毒後,最典型的臨床症狀就是傷口部位出現水泡,接著形成潰瘍,此後約10至20天出現高燒、頭痛、惡寒、肌肉疼痛、昏眩、吞嚥困難,腹痛,接著由下半身往上發生進行性麻痺,最後因肺虛脫死亡。台灣目前並未發現過,但全世界已有超過40例,主要集中在美國,患者大部分是研究人員或飼養猴子的相關人員,感染途徑主要是被猴子咬傷或抓傷造成,但也有因為照顧病患被感染,出現人傳人的報告。
太平山遊樂區獼猴出沒恐「搶食傷人」!籲遊客勿餵食防「疱疹B病毒感染」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近日發現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有遊客餵食獼猴,導致獼猴頻繁出現在太平山莊及翠峰山屋等區域,由於獼猴與人類生活圈太過接近,會讓獼猴失去對人的戒心,除了會主動靠近、搶食外,還可能傷人,先前玉山台灣獼猴更傳有「疱疹B病毒」案例,人類會經由罹患猴疱疹的猿猴抓咬傷而感染。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國內夏季賞楓、避暑的知名地點,台灣獼猴常可於森林遊樂區內宜專一線道路沿線及翠峰景觀道路12~14公里間發現,而近期因遊樂區遊客眾多,羅東林管處發現時有民眾餵食台灣獼猴,致獼猴頻頻出現於太平山莊及翠峰山屋等區域,由於獼猴與人類生活圈太過接近,會造成獼猴失去對人的戒心,不但不會躲避,還會主動靠近、甚至搶食。(圖/羅東林管處提供)羅東林管處指出,有鑑於高雄柴山獼猴傷人事件頻傳,且玉山台灣獼猴更傳有「疱疹B病毒」案例,據疾管署指出「人類罕見疱疹B病毒感染」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為預防人猴衝突,羅東林管處將加強現場觀察,必要時執行驅離或防治獼猴危害的措施,同時呼籲民眾於山區遇到獼猴勿靠近、不要與其四目相接、更不要讓食物外露或餵食,以免人猴關係緊張致受侵襲。(圖/羅東林管處提供)太平山蘊藏了多樣化的森林資源,生態資源也相當豐富,來到太平山踏訪美麗的自然步道,常可巧遇黃喉貂、食蟹獴、山羌、台灣山羊、台灣獼猴、藍腹鷴及帝雉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讓民眾直呼驚喜,也要提醒民眾山區巧遇野生動物,切勿餵食,以維護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