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
」 肝癌 苦苓 B肝 腫瘤 癌症陸火鍋店回收吃剩「口水油」!摻新油做鍋底賣給客人 官方回應了
大陸四川省南充市近日有消費者舉報當地一家火鍋店使用「口水油」。市場監管局調查結果顯示,該火鍋店為了提升火鍋的口感,在2023年10月就暗中授意廚師長,將顧客食用後剩餘的「口水油」進行回收、加工處理再次供顧客食用。目前南充順慶區市場監管局已通報了相關情節,該案已被移交公安機關處理。綜合陸媒報導,近日南充市順慶區市場監管局接到群眾舉報,某火鍋店在鍋底中添加了「口水油」,立即組織執法人員前往調查。執法人員抵達現場後,迅速進入火鍋店後廚區域,經過一番搜查,在廚房角落裡發現了一個塑料桶,桶內盛放著可疑的油脂,且上面還放著一個漏勺。面對執法人員的詢問,火鍋店工作人員支支吾吾,無法提供這些油脂的合法購進票據及資質證明。隨著調查深入,執法人員發現,該火鍋店為了提升火鍋的口感,竟在2023年10月就暗中授意廚師長將顧客食用後剩餘的「口水油」進行回收、加工處理,並摻入新油中製成火鍋鍋底,再次供顧客食用。大陸四川省南充市近日有消費者舉報當地一家火鍋店使用「口水油」。(圖/翻攝自微博)據了解,「口水油」具有嚴重危害,首先是可能造成A肝病毒、B肝病毒等傳染性病菌的交叉感染;再來,油水中的食物殘餘、唾液酶等物質,容易發生水解和氧化導致油脂酸敗、滋生細菌;此外,油脂經過反覆高溫,有害的反式脂肪酸會增加,產生多種慢性致癌物質,危害人體健康。根據大陸法律,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在充分調查取證後,順慶區市場監管局已依法將此案移交至南充市公安局順慶區分局進行進一步處理。
8旬嬤胰臟腫瘤!無法吃固體食物 「胃腸微創手術」順利治療
87歲的蔡女士在醫院追蹤B肝時,意外發現早期胰臟腫瘤,雖能開刀根治,但考量病人年事已高,病人也擔心開刀後復原狀況不佳,因此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選擇支持性療法,以放射性治療控制腫瘤進展速度,同時放置胰管支架改善病人消化狀況。然而,隨著腫瘤慢慢長大,開始壓迫到小腸,將腸道堵塞,吃東西無法通過,只能喝水、喝牛奶維持營養。微創胃腸道吻合術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不需開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柯秉宏指出,過去這種情況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但都有違病人原本不想開刀的初衷,所幸醫療進步帶來新的微創治療選擇。經討論後,病人及家屬決定選擇自費的微創胃腸道吻合術,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將狀似啞鈴的金屬支架兩端分別架在胃和小腸之間,繞過腫瘤阻塞處,建立胃和小腸間的新通道,讓病人可以重新恢復飲食,生活品質與營養狀況能獲得大幅改善。微創無體外傷口 為病人提供多一項治療選擇柯秉宏醫師說明,胃腸道吻合術是透過內視鏡進行,因此體外沒有傷口,復原極快,只需兩、三天時間等待置入的金屬支架完全打開後,就可以開始吃東西。不過,因為支架寬度約只有50元硬幣大小,因此飲食上仍要留意選擇較細或較小的食物。目前這項治療並未被納入健保給付,但卻能為不想開刀的病人提供另一個治療選項。
每月複診都領一堆藥!婆婆只吃1種其餘全丟垃圾車 網氣炸:浪費健保
2024全球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排行中,台灣已連續5年蟬聯世界第1,代表著台灣的醫療品質、健保系統均受業界認可。不過,日前就有位人妻抱怨,婆婆每個月看醫生複診,雖每次都拿回7、8種藥,卻只吃其中1種藥,其他均是積滿一堆直接丟掉,幾經勸說仍未改善,讓她相當頭痛。這名人妻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上發文表示,「我覺得我婆婆很貝戈戈」,她說到,老公每個月都會帶婆婆回醫院複診,每次都拿7、8種的藥,每種都是一個月份量。然而,婆婆只會吃其中1種防癌的藥,其他都不吃,等積滿一堆就丟垃圾車。人妻無奈道,她和婆婆說過好幾次,希望她不吃就請醫生不要開藥,婆婆卻回應「說了怕被醫生罵」。後來,她向老公反應,提到健保局虧損還是找民眾漲健保費,對方卻認為「拿藥醫院可以跟健保局請款醫生有業績」,使她十分傻眼。貼文一經曝光後,不少網友直言「浪費醫療資源,很多老人這樣!明明不吃又很愛看,然後領一堆藥回來當垃圾。真的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想法」、「健保就是這樣被浪費,還有藥物不要隨意丟垃圾車,會有環境汙染問題」、「直接跟醫生說 婆婆都囤積藥物一堆」、「既然不吃藥那就別回診啊」、「妳婆婆這樣做只會吸引更多的慢性病」。也有鄉民分享自身經歷,「我婆家人全是B肝,但我婆婆每次都不吃肝藥,全送給別人和女兒們,還有其他的藥也不吃,也說給醫師業績,超無言」、「我婆婆也是這個死樣子,看了就討厭,我老公只要打了個噴嚏她就問:我那邊很多過敏的藥要不要給你吃」。
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百日咳案例創5年同期新高 未打疫苗傳染力更強「恐1傳17人」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的北部家庭群聚;而今年以來已累計有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寫下5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今年全球整體百日咳疫情都上升,如果本身沒打過疫苗的話,一旦染病,傳染力極強,甚至可能造成1人傳17人。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首例個案為10多歲青少年,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為何個案沒打過疫苗?羅一鈞補充,經詢問該名青少年因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然的免疫力」,所以在家長決定下,從小只打過卡介苗跟B肝疫苗,之後從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滿2個月開始就沒有接種過常規疫苗。個案成年的姊姊,則是小時候接種過3劑百日咳疫苗。羅一鈞說,因百日咳疫苗非強制接種、採志願性接種,只會在逾期時由衛生單位出面提醒,且小朋友入學後學校也會檢查接種紀錄,與衛生單位合作提醒完成接種;但因不具強制力,因此若家長堅持不給孩子打疫苗,並沒有法律上的罰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吃早餐搭「經典配料」 男無病史不喝酒驚罹肝癌…醫:已經到中期
常見的早餐配料竟可能是肝癌元凶。一名無肝病病史、無飲酒習慣的70歲老翁,某天無故食欲變差,並在半年內瘦5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為中期肝癌,醫師問診後推測,老翁吃了數十年的「花生醬」可能就是病因。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吳文傑在《早安健康》專欄指出,該名阿公除有胃口變差、半年瘦5公斤外,皮膚還在2個禮拜內開始泛黃,檢查時發現阿公右上腹位置有「凸凸硬硬」東西,再安排超音波檢查。照片顯示老翁肝臟有數顆肝腫瘤,最大長達10公分,後續化驗確認為肝癌中期。但令人不解的是,老翁既無飲酒習慣,也無B肝、C肝病毒,更沒有自體免疫肝炎問題,致病元凶一度陷入謎團。吳文傑進一步問診得知,阿公不只有開花生醬工廠,也吃了數十年的花生產品,推測花生醬就是老翁罹患肝病的元凶。吳文傑指出,花生製品若保存不當易受黃麴毒素汙染,且黃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具有很強肝毒性、致癌性。過往調查案例也顯示,穀類等食物容易因發霉遭汙染,其中又以花生醬存在毒素情況較嚴重,想破壞毒素還得用近260度高溫。吳文傑也提醒,由於花生粉、花生醬無法看出花生原形,因此吃加很多花生粉食物如豬血糕最好適量,不過吳文傑強調,偶爾吃花生粉、花生醬並不會致癌。
女子患「結節性癢疹」陷憂鬱! 「生物製劑治療」生活恢復正常重拾自信
30多歲的小靜,三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全身皮膚布滿大大小小極度搔癢的顆粒及斑塊,日也抓夜也抓,晚上還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就醫接受了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最後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後,皮膚明顯改善讓自己重拾自信,生活也恢復正常!結節性癢疹「癢抓」惡性循環 重挫生活品質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六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常使病人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致病因不明 這些人高機率會出現癢疹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二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生物製劑」屬於針劑注射 副作用相較口服少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包含常見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還有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也可能加上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而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但仍有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疾病影響社交生活! 與醫師溝通、共享治療決策鄭百珊表示,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唯有戰勝癢感、改善癢疹,才能重新開始嶄新的人生!
肝病女胸腹痛拒治療 醫緊急開刀驚見「全是柏油」驚呆
小病拖久變重症。越南一名67歲女子最近因為胸腹疼痛多次就醫,卻一一拒絕不同醫師的開刀建議,直到病情變得非常嚴重才接受手術,醫師見病灶內滿滿「柏油狀」結石更被嚇得驚呆,所幸手術順利,婦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據《sanook》報導,該名有肝硬化病史並接受B型肝炎治療的女子,在重複多次胸腹右側出動鈍感疼痛就醫、被建議進行膽囊手術、拒絕手術再到其他醫院看診後,到胡志明市一間綜合醫院看診。醫師見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膽囊內有結石,且病程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後,不斷勸說並成功說服婦人接受腹腔鏡膽囊手術,立刻安排緊急手術。手術團隊在婦人身上開3個小切口,進行腹腔鏡手術不久,就發現她膽囊藏了密密麻麻結石,最後在僅耗時45分鐘的手術取出上千顆結石,而上千顆結石放在一起,宛如柏油路的模樣,也讓醫師們嘖嘖稱奇。雖然醫療團隊表示婦人很快就會康復,回到正常生活,但網友們對婦人拖到最後一刻才手術非常不以為然,紛紛砲轟「老人都這樣,一定要拖到最後」、「明明很多醫生都說要手術了,以為換別的醫生就不用手術嗎」、「這種不願面對現實的老人超多」。
公公堅持不用「公筷」 人妻超崩潰 :吃不下飯了
過年家族聚餐,不少人會用公筷母匙,避免吃別人口水。但一名人妻表示,公公堅持用自己的筷子夾菜,讓她完全吃不下飯。也有網友說,「還有遇過每塊雞肉都夾,當買菜那樣選。」原PO在《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看到公公都用自己的筷子夾菜,然後我已經把公筷放到他面前了,他還是依然故我!完全吃不下飯了。」此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在家吃飯很難用公筷,大家都隨心所欲」、「這有點難尤其跟家裡人」、「你要吃的先夾好,就不用再去夾」、「還有遇過每塊雞肉都夾,當買菜那樣選」、「就是有這種人很討厭,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夾到嘴巴吃又在去盤子夾,整盤菜完全沒胃口,超級討厭」、「我會直接說欸!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也有人說,「我之前參加夫家親戚喜宴,我老公其中一對兄嫂平常有抽煙喝酒直接夾菜,我一看我就不吃了,幸好我老公有默契直接開口叫他們要公筷母匙」、「我們都是自家人,不管煮麵煮稀飯,只要有大鍋的一定用公筷母匙」。疾管署曾在臉書發文,「大家容易誤解共用餐具會傳染B肝,其實不是喔!A型、E型肝炎才有可能因為沒有使用公筷母匙,並與急性A型或E型肝炎感染者共食而被傳染。」
張燕清肝癌病逝!「初期發現也難治」7危險因子曝 3指標過高快檢查
知名台語創作歌手張燕清曾替蔡小虎、龍千玉、羅時豐、王識賢、翁立友等歌手寫歌,今(22日)傳出肝癌病逝,享壽69歲。醫師透露,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2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醫師說明,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肝臟表面包膜,由於肝臟包膜內含有豐富的痛覺神經,當肝包膜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另外,若是侵犯至鄰近器官也可能會有症狀發生,例如腹部腫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易感疲倦、黃疸等,然而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至6個月的存活時間。梁程超表示,即使在肝癌初期就已發現,也有能因經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已發生肝硬化,也會導致治療選擇上的困難,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避免肝癌的死亡威脅。醫師指出,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提醒,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因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尾牙痛風祭2/痛風不治療!40歲男竟領殘障手冊 「符合3條件」醫師:一定要吃藥
一位40歲男子罹患痛風卻始終不治療,全身關節處陸續長出痛風石,最後竟導致無法行走,只能領殘障手冊。醫師透露,若一年發作2次以上痛風,或已長出痛風石、或尿酸過高導致腎結石,就建議要穩定服用降尿酸藥物,否則不只關節變形,甚至會導致洗腎、心肌梗塞猝死。「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今年已經50多歲,這10多年來他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只要一發作就吃止痛藥,之後再控制飲食,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關節中已經有結晶,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土城醫院風濕過敏科蔡秉翰主任表示,多數痛風患者都跟陳先生一樣自行吃止痛藥,或是痛風發作才來求診,大約僅有2~3成患者穩定服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因為很多人都是久久才發作一次痛風,如果要他們因此天天服藥,當然多數人都不願意!」蔡秉翰建議,如果2年左右才發作過1次痛風,可先從調整飲食著手,但如果一年發作2次以上,或已有痛風石、或因尿酸過高導致腎結石,那就務必要服用降尿酸藥物。「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關節時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蔡秉翰透露,曾有一位40多歲的男患者坐著輪椅就醫,原來他全身上下都長滿痛風石,因此導致他無法走路、也難以生活自理,甚至領了殘障手冊。「後來他服用降尿酸藥物之後,隨著尿酸濃度降低,全身的痛風石也逐漸縮小,雖然部分骨頭已壞死無法恢復,但最終他可以自己『走』出醫院了。」另外,如果已經發生腎結石,不僅會阻塞尿路影響生活品質,而且也會損傷腎臟功能,所以建議要趕緊服藥控制。過去認為長出痛風石才代表病況嚴重,但近年研究顯示,透過超音波檢查體內有結晶沉積時,尿酸就已經影響身體健康。(圖/報系資料照)腎功能差會影響代謝,所以容易罹患痛風,而痛風不好好治療,也會讓腎功能變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非常容易演變成洗腎的惡果。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除了會影響腎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蔡秉翰建議痛風患者要定期就醫檢查,急性發作時服用止痛藥如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也要多加注意,若劑量過大,腎功能不佳者、B肝患者都可能因此病況惡化,建議還是諮詢醫師意見較有保障。
施明德病逝/「沉默殺手」肝癌5症狀快就醫! 無藥可降「復發率」
82歲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去年底驚傳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葉克膜,導致血小板過低,急需輸血。最終他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肝癌是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之一,且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控制復發率,為國人10大癌症的死因第2位,每年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由於肝是沒有大神經的器官,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晚期,也讓該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醫師也對此示警,若是民眾發現身體出現5大異狀,就不應輕忽身體警訊趕緊就醫。北醫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指出,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大約有5成是B肝帶原者,3成是C肝患者引起的,其他病因還包括肥胖、長期喝酒、脂肪肝、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肝癌等等,也是高危險族群。目前這些機率較高的患者必須每半年篩檢,如果是早期發現,有機會做肝臟移植,癒後較好。但高偉育坦言,除了評估患者的肝臟狀況之外,等待器官捐贈也需時間,目前台灣每年平均有1000名患者等待肝臟移植。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台灣1年發生8000多個肝癌個案,其中有3至4成都是早期發現,除了肝臟移植的方法之外,還有電燒、切除治療,但也因肝癌最大特性是容易復發,患者須改為每3個月追蹤一次,採取高密度的篩檢治療,一有發現癌細胞就會再做電燒、切除。但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降低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標靶藥物的治療有望拉長存活期。也因此高偉育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量飲酒、濫用藥物,而肝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B肝帶原者、C肝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都應定期篩檢,才能早點發現早期治療。另台灣癌症基金會則示警,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包括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另外,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由於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很多患者出現吐血、黃疸、急性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後才去就醫,結果都已經肝癌晚期了,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彙整5大症狀,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釋出的警訊:上腹部脹痛: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有脹痛感。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臟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當腫瘤長得很大時,因為腫瘤快速生長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如: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等,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大型的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血管、膽管而引起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另外,有可能造成黃疸的情形包括肝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而導致黃疸產生。下肢水腫、腹水、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昏厥。
B肝口服治療給付放寬 醫籲:即時回診追蹤、治療很簡單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灣38歲以上成人有1至2成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B肝病毒可能在肝臟緩慢侵襲,造成肝細胞慢性發炎、結痂並逐漸纖維化,若沒有即時診斷、治療,會陷入肝功能失常、嚴重纖維化甚至肝癌的處境。B肝帶原者陳先生說道,「雖然知道自己有B肝,但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沒有達到健保給付用藥的標準,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楊宏志說,治療B肝可降低肝癌風險,且須要定期追蹤,口服藥治療相當方便,現在健保放寬給付,e抗原陰性不用再等到重度肝纖維化就能用藥,呼籲B肝病友即時回診追蹤、用藥治療,不再「肝」苦。染肝炎病毒 小心肝炎、肝硬化、肝癌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名列死因之首,其中肝癌造成的死亡率名列第二。感染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病、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B肝和C肝防治是台灣消除肝病的重中之重。C肝可以治癒,B肝則需長期抗戰。楊宏志醫師說,以往很多B肝病人可能因不知道自己帶原,疏於追蹤或治療,等到嚴重纖維化、肝硬化了才知道嚴重性。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肝硬化後產生肝癌、肝臟衰竭的風險會大幅提高,應避免等到肝硬化才治療。民眾平常健檢就要檢查有沒有感染病毒、是否帶原;若有感染就需定期追蹤。楊宏志醫師說,臨床觀察,約有4成的B肝帶原者需要治療、6成雖然不需要治療,但仍需要定期追蹤。需要治療者,其肝臟發炎、肝纖維化指數和血中病毒量較高,即時治療有助降低肝臟細胞持續被破壞的威脅。但6成需要定期追蹤者也不能輕忽,雖然不用馬上治療,但只要帶有病毒、風險就不是零,必須每半年定期追蹤、確認病程有沒有變化,有變化就要即時治療。用藥門檻降低 健保放寬B肝治療給付為了讓更多B肝病友儘早接受治療,健保署於112年10月起放寬B肝用藥的給付規定。楊宏志醫師解釋,雖然透過治療,可以減少肝臟發炎,改善肝纖維化嚴重度。但是以前B肝病友要達到重度纖維化(第三級) 或半年內2次肝指數大於正常值2倍才能給付,此時肝癌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用藥稍嫌晚了一些;但現在針對e抗原陰性患者放寬為只要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2倍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或肝臟中度纖維化(第二級)、半年有兩次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0 IU/mL就能用藥,讓更多B肝病人可以即早用藥,不必為了等健保給付而讓肝持續受苦。楊宏志醫師說,目前B肝治療以口服藥為主,一天只需吃一顆,服藥很方便,且副作用都很低、治療效果也不錯,發生抗藥性的風險也低。以往病人可能會擔心長期吃藥會有腎毒性問題,但現在藥物設計精良,不會增加對腎臟及骨密度的影響。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口服藥有用藥時間限制,必須飯前或飯後2小時才能吃;有的藥物則沒有時間限制,病友可依據自身生活習慣和醫師討論。B肝治療停藥要謹慎 當心猛爆性肝炎找上門楊宏志醫師提醒,B肝口服藥治療雖然很有效且方便,但缺點是停藥後復發率很高,且臨床發現,有1至3%停藥病人可能出現猛爆性肝炎,若未及時發現治療,會產生肝臟衰竭、需要換肝或死亡,所以病友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不可自己貿然停藥。若是醫師建議可停藥,也一定要配合醫囑小心追蹤。此外,現代人飲食習慣西化,體重過重、脂肪肝者,若同時合併B肝也會加重併發症風險,病友們要記得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且若有服用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務必和醫師討論。
施明德肝癌復發 醫示警「初期幾乎沒症狀」!7大風險因子曝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4日上政論節目《TVBS戰情室》透露,82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因為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洗腎、性命垂危。對此,醫師列出肝癌7大風險因子,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抽菸、黃鞠毒素、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及遺傳性代謝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在專欄中指出,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6個月的存活時間,死亡率相當高。要如何對抗肝癌的死亡威脅,梁程超表示,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梁程超提醒,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也提到,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陸每年400多萬人罹癌 專家:40%癌症可避免
大陸專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記者會上說,大陸每年有400多萬人罹癌,儘管人數多,但發生率不是全球最高,在世界平均值,而大約有40%的癌症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據陸媒《健康時報》報導,國家癌症中心黨委書記張勇說,根據大陸腫瘤年報估算,全國每年的癌症約有406.4萬例,因為人口多,所以罹癌的人多,但還是在世界平均值。據了解,大陸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胃癌、肝癌、乳癌,男性前3名為肺癌、肝癌、胃癌,女性前3名為乳癌、肺癌、大腸癌。張勇表示,目前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質有127種,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而可能的致癌物有95種,所以類型很廣,但癌症是可預防控制的病,約有40%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大陸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曾在《柳葉刀》發表一篇論文,其中大陸常見的致癌風險有23種,可以區分為5大類,一是不吸菸和喝酒,最好滴酒不沾,二是三餐確保吃4大類食物,也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和蔬果。研究指出,三是改善代謝,而不讓身體肥胖和遠離糖尿病是有效方法。內分泌科醫師方紅娟談到,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得癌症,可能是肥胖生活習慣又不好,易讓胃腸道長腫瘤。四是遠離污染,如果遇到霾害最好戴口罩,煮飯也要記得用抽油煙機,也要避免陽光曝曬。最後,則是遠離感染,如HPV人類乳突病毒的子宮頸癌,和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癌,也要預防B肝和C肝的肝癌,以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的鼻咽癌。
工程師同時爽吃「這2種鍋」竟吐血 醫驚:胃大出血
最近天氣變冷,不少人會吃麻辣鍋或薑母鴨,暖身又暖心。近日醫師表示,一位35歲工程師吃薑母鴨又吃麻辣鍋,回家竟然吐血,送醫後發現胃出血,他有出血性胃潰瘍,胃也發炎。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說,工程師跟朋友吃完麻辣鍋,吃得很開心,回家突然身體不舒服,肚子劇痛,吐出鮮血送急診。蕭敦仁表示,檢查後發現患者沒有胃穿孔風險,先給他降胃酸、解痙攣暫時穩定下來,隔天照胃鏡,發現胃整片出血,原來他吃薑母鴨又配麻辣鍋。蕭敦仁解釋,大家都以為自己可以承受,事實上量太大胃黏膜不能承受,患者是吐血才來,他有出血性胃潰瘍,胃也發炎。蕭敦仁提醒,冬天吃麻辣鍋,尤其是辛辣食物要小心。辛辣食物對腸胃影響。(圖/翻攝YouTube頻道年代MUCH台健康好生活)此外,蕭敦仁也談到另一個案例,一名63歲婦人吃完薑母鴨後吐血,她本來肝就不好,送急診後緊急做胃鏡,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導致吐血,而婦人本來就有B肝,已經肝硬化了,只是平常沒有症狀,這次吃薑母鴨才出事。至於吃鍋也要注意熱量超標,衛福部曾說,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偏愛重口味的湯頭,如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但其熱量及含鈉量都高得驚人,外加醬料也是超標的重要關鍵。衛福部說,麻辣鍋常加入許多辣油、牛油、辣椒醬,一人份麻辣鍋加上一碟沙茶沾醬熱量可高達2400大卡,已超過一個成人1天的熱量建議量(體重60公斤的健康體重成人一天所需熱量1800大卡),含鈉量更高達6400毫克,為國人每日鈉攝取量應小於2400毫克門檻的2.5倍以上。
千萬元CAR-T細胞治療納健保 給付條件、可執行治療7醫院名單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經過化療、骨髓移植等前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發生復發後,雖然還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選擇,但卻需自費至少1千萬元。不過今(112)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讓過去因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不能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有了一線曙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CAR-T細胞治療將暫時性支付2年,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受惠,健保估計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不過CAR-T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認證、訓練才可執行,而且治療後可能會引起免疫風暴,需要整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因此目前只有7家醫院可執行,分布在北中南東各區,增加治療可近性。CAR-T治療昂貴、製備時間長 納入健保帶來治療希望魏德聖導演最新電影《BIG》,以癌症病童為主題講述6個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女童罹患白血病,最後卻因化療無效、骨髓移植失敗而病逝,石崇良署長在11月2日記者會上提到,如果是現在,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CAR-T,有機會可以戰勝疾病改寫電影結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表示,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取出患者的T細胞送往國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再回輸到病人體內的一種高度個人化治療方式,無法事前量產,整個治療製備時間需要約30天。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表示,CAR-T治療自費需要千萬元,過去常想「這麼貴的藥真的有可能健保給付嗎」,沒想到終於在11月1日正式給付,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已有一名和疾病纏鬥9年的病患,專程從台南到花蓮治療,他的資料已送往審查,若通過將會成為CAR-T健保給付的受惠者。CAR-T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哪些醫療院所可執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但成人仍有發病機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則好發於高齡者,在經過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一線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可獲得長期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反應不佳、復發,或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因此,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這些病患作為後線治療的新選擇,而今年11月起若符合以下條件,可獲得健保給付:給付資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補充事項:需證實癌細胞仍帶有CD19終身限給付1次療程,需在特殊專案審查通過後6個月內完成輸注不得為HIV或活躍期之B肝、C肝之感染者不得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不得有活躍的次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侵犯執行治療之醫師與醫療院所,需符合健保署規範之資格目前,可執行CAR-T治療的醫療院所共有以下7間:北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南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表示,健保給付估計每年約有100位病患受惠,但其實背後關係到的不只是這100個病患,而是100個家庭,現在北中南東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治療服務,增加病人可近性,也減少病人因病而窮的情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提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正密鑼緊鼓的舉辦教育課程,盼能提高我國醫療量能,讓患者可以就近治療,之後也將有CAR-T專區上線,幫助民眾面對治療。
10月新制懶人包一次看 4縣市禁用塑膠杯、重陽敬老金發放
如今已進入10月份,這也代表著2023年也僅剩下最後4個月。在這個月中,有許多新制度陸續上路,像是有4個縣市也加入了禁用塑膠杯的行列,另外重陽敬老金也在這個月發放,其中桃園當地符合資格的長輩,最高可領取2萬元敬老金。4大領域高壓用電取消凍漲經濟部雖然曾於9月召開會議,決議電價暫不調整,維持在平均電價3.1154元/度。但考量百貨公司、電影院、健身房、餐飲等領域在2023年上半年度的營業額、用電量皆有成長,因此這4領域恢復原本電價,估計受影響店家有880家業者。部分疾病藥品放寬給付1日起放寬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e抗原陰性慢性B肝病人(1)由半年內2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ALT≧正常值2倍)才能用藥,放寬為1次;(2)肝纖維化程度由重度纖維化(≧F3)放寬為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預計約新增加21,000人受惠。除此之外,1日起同步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加1,600人受惠。公費流感疫苗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於10月2日起開打,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疾管署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民眾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且65歲以上長者亦可與莫德納XBB.1.5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農業版青安貸款農業部推出「農業金融機構辦理青年安居購屋優惠貸款」(下稱農安貸款),自10月1日起實施,由政府補助利息1碼,並由農業金融機構(包括全國農業金庫及農漁會信用部)減收利息半碼,至115年9月30日止,除前開貸款利率優惠外,還提供貸款額度最高1,000萬元、貸款年限最長40年及寬限期5年等優惠條件。TPASS通勤月票第二階段「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第一階段北中南三大生活圈月票已於7月1日上線啟用,截至9月20日止已有783萬使用人次。臺鐵局將於10月2日起啟用第二階段通勤月票,上線區域及售價為桃竹竹苗1200元、桃竹竹799元、竹竹苗699元、竹竹288元;北宜1800元、宜蘭縣750元;花蓮縣199元及399元;臺東縣299元(臺東社福卡同步上線)。另基隆市通勤月票288元亦將於10月16日啟用。票卡有效期限(30日)內可不限次數搭乘區間(快)車、莒光號、PP推拉式自強號。惟觀光列車、團體列車、太魯閣列車、普悠瑪列車、3000型自強號及其他本局指定列車(具專屬性及不發售無座票之列車)不可搭乘。通勤月票進出站使用區間均有限定,旅客不可越乘或穿越搭乘,如進、出之車站未在使用區間內,將於電子票證內扣款(全程)。營業用車輛使用牌照稅營業用車輛下期使用牌照稅將於今年10月1日至31日開徵,財政部賦稅署提醒納稅義務人於期限內繳納。4縣市飲料店禁用塑膠杯新竹縣、新竹市、台中市和台南市宣布自1日起跟進轄內飲料店禁用塑膠一次性飲料杯,違者會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重陽敬老金各縣市重陽敬老金將於本月陸續發放,凡資格符合找皆可領取,其中桃園市只要6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只需年滿55歲,設籍桃園達6個月且有居住事實,將可領2500元敬老金,而有年滿99歲的長者可領2萬元敬老金。基隆重罰亂丟垃圾基隆推動重罰亂丟垃圾政策,自10月起,調高亂丟垃圾檢舉獎金至實收罰鍰75%,同時將裁罰金額從最低2,400元提升至3,600元。
B肝抗病毒藥物10月起放寬 2.1萬人年省4.2萬
台灣約有18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需接受治療者,約介於50~60萬人之間,若未及時處理,恐進入「肝病三部曲」,出現肝硬化及肝癌。學界近年呼籲政府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健保署昨宣布,10月起,e抗原陰性慢性B肝患者只要半年內1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出現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根據試算,將有2.1萬人受惠,每人每年平均可省4.2萬元藥費,健保署則會增加7.32億支出。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士陳培哲等專家近年來都呼籲政府研議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健保署約在2021年開始研議。考量預算若不足,過寬的給付恐壓縮健保點值,經過許久的討論,今年得出放寬2項條件的結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指出,e抗原陰性的慢性B肝患者,現行給付條件為半年內2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重度纖維化(≧F3),10月起則放寬為半年內2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健保署推估將有2.1萬人受惠,而健保則會增加7.32億元支出。黃育文表示,包含原廠藥、學名藥在內,國內共有17種B肝抗病毒藥物可供民眾使用,經過健保署議價,每顆價格介於82~143元之間,患者每天需服用1顆。根據試算,1次療程約需要2~3年左右,健保放寬給付後,每人每年可省下4.2萬元藥費。若用藥2~3年,則可省下8.4~12.3萬元左右。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 816療法可消滅病毒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國際自然療法專家潘念宗9月於「量子醫學」講座發表消滅病毒的新療法,透過BDORT(O環測試法)輔以肝炎標本檢測,施以水針灸「量子醫學816療法」,有效排除體內的「汞」、B肝病毒、石棉、整聯蛋白β-1(CD29)、過量電磁波、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幫助A肝、B肝、C肝和愛滋患者恢復健康。病症卡關 體內含汞恐有高度危險性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型肝炎若不治療恐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然而,許多人並不知自己有B型肝炎。經過幾年COVID-19肆虐,潘念宗在治療確診者時,發現有些病患潛藏B型肝炎病毒,當排除體內的「汞」後,同時也消滅了B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的病毒與毒素。汞(mercury)是地殼中自然存在的元素,也是一種神經毒物,會傷害人體的中樞系統、腎臟、大腦,甚至造成先天缺陷。潘念宗說明,體內若有汞,會造成下述危害:破壞粒線體,使細胞沒有能量,引發許多疾病。汞會破壞染色體,使細胞癌化。破壞蛋白質,使細胞酵素遭到破壞。1997年証實,汞使細胞產生病態自由基,這種因為過量的氧化壓力產生病態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組織,引發炎症甚至壞死。另外,汞使得抗藥性活動基因活躍,導致藥物失效。汞也會破壞免疫系統B細胞,施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如何檢測汞是否存在?潘念宗表示,可以透過化學測定、物理測定、量子測定來檢查。化學測定:女性常擦的口紅汞含量較高,可送到衛生單位用化學測定鑑別。物理測定:物理測定的部分,目前最尖端的儀器是蘇聯聖彼得堡大學研發的 RA915 雷射分離儀器設備,可以檢查到ppb的10億分之1(十的負九次方),即使微量也可檢測出來。量子測定:使用順勢療法,把汞試劑稀釋成濃度最低的10的負400次方,透過糾纏共振現象來確認是否有汞存在,是目前最嚴格的測定方法。結合經絡穴位 量子醫學816療法利用水針灸排汞潘念宗提及,許多人施打疫苗,打的是含防腐劑摻汞的室溫疫苗。汞對人體危害甚鉅,幾乎是人類病症的卡關者。例如乳癌病患體內若有汞,「治療也一定失敗」,他因此為病人實施「先排汞、後治療」的程序。汞就如火車頭,當汞排出體外時,能帶出後面很多車箱內的毒素,跟著一起排出體外,例如病毒、EMF、石棉、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毒素。根據國際自然療法學院表示,自然療法是一種強調人體自癒力的醫學,提倡使用無副作用、無侵入性、無創傷性的方法改善病患的身體健康。主要分類有:能量醫學、環境醫學、運動醫學、情緒療法、草藥及營養療法、膳食療法、物理療法、水療法等。潘念宗表示,「量子醫學816療法」是非常精準先進的量子醫學,消滅B型肝炎需要全身清淨解毒途徑(Full Body Detox Pathway),並具備BDORT(O環測試法)、20條經絡系統、23個穴位、順勢療法、量子光儀器、太陽風暴等5項原理的知識與臨床經驗。此療法使用9393噴液,可提高長壽基因蛋白、正常幹細胞、粒線能量系統與殺手性T淋巴球,殺死躲在細胞內的病毒,並且有效排除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登革熱等病毒。以噴液體噴完全臉(約需3瓶共60cc ,噴400次)。由於臉、耳、手、腳等有諸多穴位,用雙手掌輕輕將噴液塗擦整臉、兩耳與腳底。噴過噴液後去排尿,體內毒素會隨著尿液排出。大陽風暴對電訊網和人類健康影響甚鉅 3招防堵此外,潘念宗也發現,今年7、8月診治77個病例,原本毒素、病毒出現在不同的經脈位置,但太陽風暴一來,釋放爆發性輻射,使得患者毒素病毒多集中在足陽明胃經St12「缺盆穴」,故太陽風暴不可不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近2百年來地球發生36次瘟疫,其中有27次與太陽風暴有關。通常人類身體約有2萬高斯EMF,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病患臨終前的電磁波(EMF)會高到480,000 Gauss,尤其太陽風暴來臨時,人體電磁波更會高達4,320,000 Gauss。當太陽風暴來臨時,許多有病症的民眾感到身體不適,潘念宗除了使用順式療法標本的816新療法為病患診治,也提供幾個方法以減低危害:盡量不出門,不得已需出門,最好攜帶可阻擋EMF的特別傘(檔汽車前窗玻璃的遮陽板材質)。有太陽風暴的日子,回家要馬上洗澡,以降低EMF。如何知道是否有太陽風暴?以BDORT手法持480,000 Gauss的磁鐵棒,指向當地天空,兩手容易拉開即是有太陽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