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
」 營養師 B群 貧血 營養素 壓力吃葡萄要吐葡萄皮嗎?農糧署解答「營養都在這」:應從「三頭」挑選好產品
台灣鮮食葡萄多採1年兩收,巨峰葡萄也正值冬果產季,究竟吃葡萄吐不吐葡萄皮?農業部農糧署解答,葡萄皮營養含多酚類、花青素等具抗氧化的物質,是為營養及健康的重要部分,也建議民眾應該用清水沖洗後,再將葡萄果皮和果肉一起吃掉。農糧署日前在臉書粉專「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分享,葡萄皮營養含多酚類與花青素等具抗氧化物成分,葡萄果肉則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與果糖,易為人體所吸收,可迅速轉化為熱量,其他營養含多種胺基酸、果膠、果酸等。農糧署提到,鮮食葡萄外表有均勻粉狀物,為自然生成的果粉,也是健康葡萄的象徵,若想選購好的葡萄,可從「三頭」去注意,包括果穗(葩頭)完整、果粒(粒頭)大而緊實、果粉(粉頭)分布均勻,也要記得挑選具備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標章、可溯源農糧產品。此外,農糧署先前也發文表示,吃葡萄好處多多,包括維他命A、B1、B2、B12、C 、E及胡蘿蔔素等成分,在挑選葡萄時,應選擇風味最佳的深紫色的葡萄(果實已八、九分熟),且葡萄果串應完整、果粒飽滿、大小均勻,果梗要呈鮮綠色,代表葡萄是新鮮採收。農糧署提醒,由於葡萄甜度高,室溫下容易發酵,需放冰箱保存;在購買箱裝葡萄時,最好連箱子一起放入冰箱,以隔絕水分流失或冰箱冷氣進入;若是零買,一次不要買太多,盡快享受葡萄完熟的風味。
長期依賴胃藥恐罹癌! 醫教「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許多人會依賴胃藥或止痛藥緩解胃痛。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帶來多重健康風險,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他強調,真正改善胃痛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少喝酒抽菸、多運動、減重等。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少人認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主因,但胃酸其實是人體消化與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負責分解食物、吸收營養,還有殺菌的功能,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多數器官功能會逐漸退化,胃酸分泌亦可能減少。李思賢指出,許多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案例其實源於胃酸分泌不足。他解釋,胃酸分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影響碘、甜菜鹼、鋅和維生素B群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甚至提高胃癌風險。有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幾乎無法分泌。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干擾消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李思賢提醒,常用的胃藥酸阻滯劑(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雖然短期能緩解症狀,但長期依賴可能會引發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胃內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甚至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長時間停滯,發酵後產生酸氣,加重胃食道逆流,讓人感覺喉嚨「酸酸的」。至於如何改善胃酸逆流的症狀,李思賢建議用以下方法改善:1.調整飲食:調整飲食與習慣:避免可能引發敏感的食物,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大餐。同時,嘗試抗發炎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這對緩解胃食道逆流非常有幫助。減少飲酒、吸煙,並避免過量攝取會放鬆食道括約肌的物質(如咖啡因和巧克力)。對於一些人來說,添加少量蘋果醋(無糖,稀釋20倍)有助於改善消化。2.支持消化功能:可以考慮補充鹽酸(HCL)、甜菜鹼和消化酶,幫助胃部有效分解食物;鋅(如鋅胺基酸螯合物)和益生菌則有助於修復消化道健康。此外,像洋甘菊茶、生薑和鎂這類天然補充品也能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3.生活方式調整:減重(如果有輕中度肥胖)、增加日常運動,並在睡覺時將床頭稍微抬高,都可以有效減少夜間胃酸逆流的情況。胃藥主要用來解決急性問題。李思賢呼籲,要改善胃痛和胃食道逆流,應從根本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才是長遠之道。
長者健忘不一定是失智! 醫示警「6原因」恐釀認知障礙
失智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的特點是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功能逐漸的退化,然而認知障礙並不等於失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指出,認知障礙症涵蓋範圍廣泛,除了失智症外,還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等因素,並非只有老年人會面臨這樣的挑戰。台北市政府於官網分享一起案例,78歲的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師,過去生活規律且充實,然而近兩年來,他發現自己的記憶力逐漸下降,對日常活動也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甚至過去熱愛的散步與聚會活動也漸漸停止。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醫院檢查,儘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但醫生診斷他患有輕微的憂鬱症,並說明這是導致他認知功能退化的原因。所幸在家人的細心關懷下,王先生的生活逐漸有了轉機。尤其是當家中迎來一位新成員小孫女的誕生,這讓他重新找回生活的熱情。每天與孫女的相處,讓他充滿了活力,記憶問題也隨之改善。幾個月後,醫生檢查發現王先生的認知功能已恢復正常,他的生活不再空虛,而是充滿了與孫女相伴的美好時光。劉建良醫師也呼籲,認知障礙並非無可挽回,早期診斷和適當的治療至關重要劉建良醫師指出,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及早診斷的好處包括了,及早診斷認知障礙,尤其是在疾病初期,能夠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接受適當的治療。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此外,及早診斷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即使透過完整評估工具,在早期就確診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及早規劃財務與醫療照護選項,強化支持系統,維持生活功能,延緩症狀惡化;而在確定病因後,可提供妥善診斷後支持,讓失智症家庭能夠逐漸理解疾病,減少焦慮與不確定感。家屬也能在早期建立應對機制,減輕日後的照護壓力。劉建良醫師表示,提高認知障礙認知的社會責任,除了醫療機構的支持外,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和接納也至關重要。家庭、工作場所及社區應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失智友善環境,幫助認知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與獨立,早期支持和介入更顯得至關重要。
「吃B群尿變黃」等於沒吸收? 營養師曝「3大功能」:別吃錯
吞下維生素B群後,尿尿變黃等於身體沒吸收嗎?對此,營養師彭逸珊解釋,尿液變黃主要是因為裡面有「維他命B2」,因此不能用來當作有無吸收的標準。另外,她還分享B群依功能有分3大類,分別是提振精神、保護神經及預防貧血,而且天然食物也可以獲取這些營養素。彭逸珊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市面上B群產品超級多,時不時就有粉絲私訊她要怎麼挑B群來提神,對此,她也將維他命B群用功能來分類:提振精神:挑選與蛋白質、醣類、脂質能量代謝有關的種類,例如B1、B2、B6、菸鹼酸等;食物來源則可從鮮奶、雞蛋、胚芽米、糙米、堅果類等獲取。保護神經:維他命B1、B6、B12與菸鹼酸和神經系統健康息息相關;食物方面可攝入全麥、瘦豬肉、雞胸肉、鮭魚、雞蛋等。預防貧血:貧血不只和鐵有關,維他命B6、B12和葉酸缺乏也容易導致貧血發生;食物則推薦金黃奇異果、香蕉、菠菜、韭菜、雞胸肉、蛤蜊等。彭逸珊也在文末補充,尿尿是否變黃,不能被當作B群有無吸收的標準,只可以初步判斷這款B群是否有添加「維他命B2」,因為維他命B2溶於水後會成螢光黃色,「大家別再被話術啦。」
近2成孕婦貧血 妊娠高血壓風險增1.5倍
依據統計,我國懷孕婦女在孕期第24-28週的貧血檢驗,結果異常的比率為17.6%(以第二孕期血紅素<10.5g/dL判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孕期貧血可能增加妊娠併發症風險,影響胎兒未來發展與健康,應善用公費產檢,及注意孕期鐵、葉酸、維生素B12及蛋白質四大關鍵營養素的補充。孕期貧血可能造成胎兒過小、發生早產、發展遲緩、注意力不足、智力障礙及兒童時期罹患癌症的風險上升,甚至增加周產期死亡率等,貧血也會讓孕產婦心肺負擔加重,增加子宮收縮不良、難產、周產期憂鬱等發生機率。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孕期診斷為貧血的孕婦,發生妊娠高血壓風險為孕期未患貧血孕婦的1.5倍、發生妊娠糖尿病風險為1.2倍。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的鐵、葉酸、維生素B12、蛋白質等4大營養素,可預防貧血的發生。國民健康署提供營養攝取4招,幫助孕媽咪在日常飲食中攝取關鍵營養素,預防因營養素缺乏而發生貧血:1.深綠蔬菜補葉酸:孕媽咪們可以透過每日攝取1至2碗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等),來達到懷孕期間每日需攝取600微克(μg)葉酸的建議量,其他包括肝臟、豆類(如:黃豆、黑豆)、芭樂等,也是補充葉酸的選擇。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可以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留意葉酸的補充,不僅有助於預防貧血,還能幫助胎兒正常發育與成長及神經系統的發展。2.肝臟海鮮富含鐵:肝臟類(如:豬肝)、海鮮類(如:文蛤、章魚)和紅肉類等富含鐵質,懷孕期間建議每日需攝取15毫克(mg)的鐵質,若在第三孕期(29週以後)及哺乳中的媽咪,則需要增加鐵質的攝取至每日45毫克(mg)。此外,在飯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小番茄、芭樂等)也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3.充足攝取B12:懷孕時每日攝取2.6微克(μg)維生素B12能增進胎兒的神經系統健康。可以透過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類、蛋、乳品)或是紫菜等食物補充。4.豆魚蛋肉幫造血:豆魚蛋肉所提供的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懷孕期間孕媽咪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比平時額外攝取10公克(g)的蛋白質,也要注意蛋白質的來源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其中包括在懷孕第24-28週補助的貧血檢驗,詳細的檢查項目和期程可以參閱「孕媽咪健康手冊」和「孕媽咪衛教手冊。
超過50億人無攝取足夠碘 「7大營養素」如何攝取一次看
鐵和鈣等營養素分別對血液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發現,數十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 7 種關鍵營養素。根據CNN報導,8月29日發表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50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E或鈣,超過40億人鐵、核黃素、葉酸和維生素C攝取不足。共同主要研究作者弗里(Christopher Free)表示,女性和男性之間存在差異,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 B12、鐵和硒,然而男性卻沒有攝取足夠的鎂、鋅、硫胺素、菸鹼酸以及維生素A、B6和C。另外,在印度,核黃素、葉酸以及維生素B6和B12攝取不足的情況尤其嚴重,而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在南亞和東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地區最為嚴重。至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攝取了足夠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報導指出,營養師和醫生可以幫助確認,或者透過血液檢查自己是否有缺陷。全球攝取量最低的7種營養素、哪些食物富含:鈣對於強健骨骼和整體健康非常重要,存在於乳製品和大豆、杏仁中、深綠色葉菜、豆腐、沙丁魚、鮭魚、芝麻醬、柳橙汁或葡萄柚汁。葉酸對於紅血球形成、細胞生長和功能很重要,尤其是在懷孕期間,存在於深綠色蔬菜、豆類、豌豆、扁豆和麵包、義大利麵、米飯和麥片等。碘對甲狀腺功能、骨骼和大腦發育很重要,存在於魚類、海藻、蝦、乳製品、雞蛋和碘鹽中。鐵對於輸送氧氣到身體以及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存在於牡蠣、鴨肉、牛肉、沙丁魚、螃蟹、羊肉、穀物、菠菜、豆類、扁豆、深色綠葉蔬菜和馬鈴薯。鎂對於肌肉和神經功能、血糖、血壓以及蛋白質、骨骼和DNA的形成很重要,存在於豆類、堅果、種子、全穀物、綠葉蔬菜中。菸鹼酸對神經和消化系統很重要,存在於牛肉、雞肉、番茄醬、火雞肉、糙米、南瓜子、鮭魚和穀物中。核黃素對於能量、免疫系統和健康皮膚和頭髮的食物代謝非常重要,存在於雞蛋、乳製品、肉類、穀類和綠色蔬菜中。
皮膚變黑未必是曬的? 醫示警「4健康問題」:注意腎功能異常
皮膚顏色改變,不僅曬太陽有關,也可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吳明穎就列出4種皮膚變黑的特殊情況,包括荷爾蒙失調、營養缺乏、慢性腎功能不全、藥物影響,若皮膚異常變色,應特別注意。吳明穎日前於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皮膚變黑的原因眾多,但可以注意以下幾個特殊的情況:1. 荷爾蒙失調:某些內分泌系統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不全,或愛迪生氏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都可能導致皮膚變黑。2. 營養缺乏:素食者若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出現皮膚變黑的情況。若維生素B12缺乏,會影響黑色素代謝,導致皮膚色素加深。3. 慢性腎功能不全:腎臟功能異常會導致黑色素刺激荷爾蒙(MSH)無法排除,進而刺激黑色素分泌,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皮膚會顯得更黝黑。4.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四環黴素、抗瘧疾藥物、心律不整藥物和化療藥物,都可能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使皮膚顏色變深。另外,吳明穎也提到,如果皮膚異常變黃,通常與肝臟或飲食有關,像是黃疸,係由血液中膽紅素積累引起,通常是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或膽道阻塞的結果,會使皮膚和眼白變黃,可能伴隨尿液顏色加深;而當過量攝取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會導致皮膚呈現黃色,引起胡蘿蔔素血症。
疲憊就補充維生素B12? 醫示警:恐增癌症風險
有些人可能因為飲食習慣、食物偏好、或健康狀況等原因,無法從日常飲食中獲取足夠的營養素,因此就會購買保健品來補充,像是許多人精神不濟時會吃維生素B12。然而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就示警,現代人普遍並不缺乏B12,若長期大量補充,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提到,根據衛福部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普遍不缺乏B12,且有研究指出,一些接受乳癌或肺癌化療的患者,在因感到虛弱而服用B12後,發現B12反而可能為癌細胞提供能量,進一步增加復發風險。方識欽指出,自己每次在門診抽血時,發現缺乏B12的人極少,反而有許多人B12濃度超過正常上限。他說明,B12是一種大分子,因此吸收相當困難,主要在細胞內參與DNA合成和增加粒腺體能量。如果過量補充,可能會在高能量和大量DNA生成的情況下,增加癌症風險。方識欽提到,過去英國基層醫療系統的一項研究對75萬人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血液中B12濃度高於1000的人,與正常低濃度的人相比,癌症發生率高達4.7倍,尤其是肝癌和肺癌等實體腫瘤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方識欽解釋,B12需透過胃吸收,因此多餘的部分沒辦法排出,且B12可以儲存在肝臟中,並可持續使用長達10年,這意味著B12會在體內積存。方識欽強調,目前沒有任何研究顯示,B12濃度過高會帶來更多健康益處,反而研究表明,B12過高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而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微克,但市面上一些補充劑的劑量就高達1000微克,因此應避免過度補充。
奶茶控小心!醫示警「奶精」超恐怖危害 恐害高血壓、心臟病
台灣號稱是「手搖飲王國」,不少人都習慣每天來一杯飲料,然而家醫科醫師許書華提醒民眾,要注意飲料添加的是「奶精」還是「鮮奶」,示警奶精沒有牛奶的營養,且富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酸,「長期喝會胖,養出脂肪肝,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也跟著來」。許書華在臉書粉絲專頁「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發文表示,自己已經幾十年沒喝過奶精了,因為鮮奶是原型食物,富含優質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B12含量也高,然而奶精是由植物油、液化澱粉、食品添加物混合而成,主要成分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許書華指出,奶精不僅熱量高,營養價值還低,沒有牛奶的營養卻富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酸,長期喝不止會發胖,甚至還會養出脂肪肝,導致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也緊跟著來。許書華提醒大家可以把奶精當成調味,因為有些人就是覺得有奶精才香,「如果是有雅興,喝杯咖啡,加顆奶精球,因為用量少,所以不必太緊張。偶爾解饞,不是在吃健康的OK!但如果是每天早餐店或手搖飲,都來一杯奶精調製成的奶茶,就不建議」。許書華說明,早餐店的飲料或是手搖飲這類飲品奶精的用量較多,一杯奶茶大概會使用60至70克的奶精,因此長期喝容易會變胖,且對心血管健康也是一種負擔,「所以如果是奶茶愛好者,每天都要來一杯的話,還是喝鮮奶調製的奶茶比較好喔」。
颱風天後菜價齊聲上漲 專家教你「多樣化烹調術」聰明採買
在凱米颱風過境後,由於中南部受到重創的關係,近期全台菜價居高不下,甚至創下5年新高的紀錄。為此,北農於日前配合農糧署、北市府推出平價蔬菜措施,釋出11種平價蔬菜,希冀以此來滿足民眾日常需求。而營養師李婉萍也分享推薦的蔬菜組合,讓民眾聰明購物、多樣化烹調。營養師李婉萍在FB粉絲專頁發文指出,有些蔬菜類的價格相較不會那麼浮動,不像葉菜類保存不易容易爛,營養價值也很高,譬如根莖類的紅蘿蔔、白蘿蔔、洋蔥,或是瓜類、海帶、紫菜、木耳、菇類等等。李婉萍也提到,瓜類中的冬瓜、扁蒲含水量高,現代人容易缺水,除了多喝水,吃含水量高的蔬果也有幫助。菇類和牛蒡是膳食纖維富人,能助排便,強化排毒就能增強免疫力。海帶、紫菜類除了膳食纖維還含碘,能維持甲狀腺功能,對於刺激排便也很有幫助,更有維生素B12可以補充活力,還是素食者預防貧血的好食材。洋蔥草酸低讓高鈣好吸收能幫助照護骨骼,同時像天然抗組織胺有助抗發炎,對過敏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食療食材。而這些食材該如何搭配進行烹調呢?李婉萍也分享十分便捷的菜單,像是冬瓜、海帶配排骨煮個湯,在天涼的夜晚是暖身子的好選擇。牛蒡想泡成牛蒡茶、煮湯都很不錯,或像海帶也可以做成涼拌菜,當作小點、晚餐配菜也是CP值很高的做法,加上白芝麻、淋點油,就攝取到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除此之外,木耳來炒個豬肉片,肉片不論在市場或超市買都算方便,木耳口感軟Q和豬肉搭起來,會更有層次,同時又能攝取到蛋白質和纖維。扁蒲可以和蝦米炒在一起,蝦米本身是乾貨,相對可以放久,除了有豐富鈣質還有蝦青素能抗氧化。李婉萍表示,最後還有最終極的作法,就是煮成火鍋,洋蔥、菇類(金針菇、鴻禧菇、美白菇等)可都是火鍋的常客。李婉萍推薦的組合菜單:冬瓜:冬瓜排骨湯牛蒡:芝麻牛蒡絲木耳:木耳炒肉片海帶:涼拌海帶扁蒲:扁蒲炒蝦米金針菇、鴻禧菇:火鍋洋蔥:洋蔥炒蛋
她上大夜班「連吞4顆B群」卻胃部劇痛 營養師急解釋:不是吃了就提神
台灣人很愛吃保健食品,當民眾覺得累、壓力大時,就會選擇補充B群。有一名32歲女子上大夜班,為了戰勝睡意而服用B群,起初確實出現不錯的效果,一週過後卻逐漸無感,而她便決定改變方針,開始連吃4顆,最後因嚴重胃痛不得不向醫師求診。營養師趙函穎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很多人會覺得B群可以讓人精神變好,但也不能胡亂服用保健食品。她提到,以前遇過一位32歲上大夜班的媽媽,每天晚間11點工作到隔日上午,下班卻因亢奮睡不著,一路保持醒著的狀態到下午4、5點,才不得已小睡一下繼續上班。趙函穎進一步表示,這位媽媽聽說吃B群可以提振精神,實際吞下一顆也覺得有點效果,沒想到才經過一週便再次失去活力,讓她質疑是劑量不足,因此選擇連吞4顆,卻開始嚴重胃痛。趙函穎推測,這可能與瞬間累積的濃度太高有關,而女子求診時也曾疑惑「B群怎麼越吃越想睡」,趙函穎才解釋道,雖然B群中的B6確實能夠穩定神經、幫助放鬆,但事實上,B群最主要的功效是將吃進體內的食物進行能量代謝,諸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等,都需要各種B群來協助轉化、代謝與消化,「並不是說吃了讓你提神,真的累了就要睡覺」。對此,趙函穎強調,無論在白天、夜晚都可以食用B群,如果想要維持效果,並不是劑量越高越好,建議可以分次補充、選擇「緩釋型」的B群;若是腸胃較為虛弱的人,則要注意在飯後服用。另外,食品技師張邦妮曾衛教指出,想要擁有健康,應該先以正常飲食及作息為前提,再利用營養補充品來補足缺失的營養,如果本來就飲食不均衡,即使天天補充B群也不會好轉。張邦妮也表示,當人們處於緊張壓力的情況下,能量會加速消耗,而維生素B群主要幫助提高新陳代謝,去產生提神、補充體力的效果;但身體缺乏B群時也容易失眠,因此可以選擇含有維生素B3(菸鹼酸)、B6及B12的產品,以達到助眠的效果。
台灣未來40年「失智人口恐增50萬」 醫師示警多補充2營養素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先前衛福部公布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失智症協會表示,雖然盛行率約8%改變不大,但人數仍隨人口高齡化持續上升,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未來40年內,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將從目前的35萬人增至85萬人。對此,就有醫生提醒,營養不良和體重快速下降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尤其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容易引發早期失智症。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症科醫師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目前國內65歲以上的失智症人口佔所有長者的約8%,但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甚至改善的,只要有好的生活規劃,包括控制三高、正常飲食和良好的睡眠等。徐文俊的臨床研究發現,失智症早期患者常發生體重過度減輕的問題,這可能是由於大腦中與食欲和飲食行為相關區域的損傷或萎縮有關。因此徐文俊也提醒,如果三個月內體重無故減輕5%到10%,例如50公斤的體重突然減少2.5至5公斤,導致BMI快速下降和肌肉量減少就要注意,徐文俊強調,一般性營養不良,特別是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並引發失智症,甚至加速疾病進程。事實上,衛福部先前公布了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全台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為7.99%,與2011年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的8.04%相近,其中各類型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型最多,佔56.88%。調查結果還指出,失智症在女性中的盛行率為9.36%,高於男性的6.35%。徐文俊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女性壽命較長,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女性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於男性,因此女性失智症的比例自然高於男性。衛福部說明,失智症是緩慢進行且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然而早期發現與治療可有效延緩疾病的進行、維持病人的功能與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壓力等,透過提早使用失智症照護服務,還是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因此衛福部提醒,若有失智個案需要諮詢或安排轉介服務資源,可逕洽詢全國各縣市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或以手機或市話直撥1966,將有縣市照顧管理中心專人提供申請長照相關服務資訊。
唐玲罹胃癌切兩器官 熬過2次大手術8次化療拚重生
49歲女星唐玲過去演出多部八點檔走紅,不料在2019年被診斷出罹患胃癌第四期,手術時切除三分之二個胃保命,沒想到2022年時再度復發,發現癌細胞轉移,只好再將子宮及卵巢切除。近日唐玲到《聚焦2.0》分享抗癌歷程,自曝罹癌前其實就有徵兆,但她都輕視這些異狀才讓胃癌有機可趁,如今癌後重生,唐玲成為抗癌典範,還在節目中傳遞樂觀正能量:「鼓勵癌友積極抗癌,也是幫助自己活得更好!」。唐玲上節目分享抗癌歷程,自曝罹癌前其實就有徵兆。(圖/年代提供)唐玲總共經歷兩次大手術及8次化療,目前身上還裝有人工血管,儘管術後恢復良好,但仍需維持生活習慣以免再度復發,過去唐玲身體出現不少警訊,像是20年前曾患有胃潰瘍,都只吃成藥未再就診,甚至還感染胃幽門桿菌,這兩大因素都是導致胃癌的兇手,朱恩光醫師提醒,家族有胃癌病史的話,罹癌風險會提高5倍,另外若是感染幽門桿菌,罹癌風險則會提高8倍,叮嚀千萬不能忽視身體警訊,若有不適應盡快就醫並按時服藥,以免加重成癌。唐玲總共切除2處器官,胃功能被影響所以必須自行打維他命B12維持營養素,後續切除卵巢,卻發現被迫進入更年期、斷崖式衰老,關節疼痛等毛病都找上門,唐玲成功抗癌後養成運動習慣、心情保持愉悅,連劈腿都難不倒她。醫師叮嚀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不乾淨的水源、食物與唾液等傳染,家中若有人感染,其他人中標機率也會提高,建議一同篩檢避免惡化成癌症,。
生食竹筍可致命!常見4食物也要注意 醫:沒處理好恐中毒
竹筍是餐桌上常見美食,其高纖、低熱量特性也深受減重者喜愛,但要切記不能「生食」。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生食竹筍會造成氰化物中毒,嚴重可導致死亡,另有4種常見食物若沒處理好,也會有中毒風險。楊振昌在節目《健康2.0-名醫觀點》表示,吃下含有氰酸的生竹筍會導致氰化物中毒,身體使用氧氣的能力會被抑制,進而出現缺氧、酸中毒,嚴重可產生抽筋甚至死亡,且國內國外都有類似案例,例如泰國曾有食用未烹煮、僅醃漬竹筍,造成10人中毒事件。楊振昌強調,即使是市面上真空包裝的竹筍食品,食用前也需先煮熟才能吃,而樹薯、豆薯、馬鈴薯等薯類,以及金針花,若食用不當也會導致食物中毒。樹薯與竹筍類似,需以加熱、日曬方式破壞氰酸或類似化合物,一般市售樹薯粉已經過處理,不需過於擔心,但若食用未處理的樹薯,會造成B12缺乏,出現貧血、失智或神經系統問題;塊根部可食用的豆薯,其豆莢含有毒的魚藤酮,食用會導致酸中毒,台灣曾有人中毒獲救,但不幸成為植物人案例。馬鈴薯與金針花則分別有龍葵鹼、秋水仙鹼,沒處理好同樣會引起中毒反應。如果不小心中毒則要盡速就醫,多喝水、運動流汗都對排毒沒有太大效果。
「一分鐘」簡單自我檢查 7種表現說明你蔬菜沒吃夠!
日常生活中,「多吃水果和蔬菜」的道理幾乎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吃夠蔬菜的人卻不多!近日中國網路上一篇熱文「7種表現說明蔬菜沒吃夠!」廣為流傳,教民眾自我檢視蔬菜攝取量是否足夠。第一項沒蔬菜吃夠的表現,是「容易發胖」。由於蔬果中纖維和水含量很高,且熱量較低,可以讓人保持飽腹狀態而不提供過多的熱量。有研究指出,在飲食中增加蔬菜和水果與體重減輕有關。第二項表現,是「皮膚易出油」。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入少的女性患脂溢性皮炎的風險增加了47%,隨著飲食中水果攝入的增加,風險降低了25%。第三項表現,是「經常會便秘」。纖維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種碳水化合物,有助於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蔬菜攝入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便秘。第四項表現,「視力易下降」。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的眼睛都離不開一種「葉黃素」。葉黃素的主要來源是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第五項表現,是「血糖易升高」。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最低。而蔬菜往往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調節血糖。第六項表現,是「情緒易低落」。研究資料發現,有12種與抑鬱症狀的預防和治療有關的營養素,其中包含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鐵、鋅、鎂、鉀、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硒等。我們常見的蔬果,包含上述絕大多數營養素,充足攝入水果蔬菜對抵抗抑鬱情緒很有價值。第七項表現,是「身體易發炎」。常見的抗氧化劑有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葉黃素、硒等,這些廣泛存在於蔬菜和水果中。蔬果攝入不足的人,身體更容易出現炎症反應。文章另外指出,有些人會通過吃水果來代替蔬菜,或者直接吃各種營養素片(如維生素C、膳食纖維)補充營養。但這兩種方法並非長久之計,尤其是水果中糖分較高,想要通過吃水果來補充足夠的營養素,糖分就容易超標,一方面會導致肥胖,另一方面還可能對血糖產生不利影響。那麼,蔬菜怎麼吃才算「夠」?每人每天推薦攝入蔬菜約在300至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1/2。雖然聽起來很多,但每100克生的蔬菜做熟後,也就相當於一個網球大小的量,把每日所需的蔬菜分配在一日三餐中,中晚餐時每餐至少有2個蔬菜的菜肴,把適合生吃的蔬菜作為加餐,不知不覺就能滿足攝入需求。此外,新鮮的應季蔬菜顏色鮮亮,水分含量高、營養豐富,食用這樣的新鮮蔬菜水果對人體健康益處多。蔬菜發生腐爛時,會導致亞硝酸鹽含量增加,對人體健康不利。而根據顏色深淺,可分為深色蔬菜和淺色蔬菜。深色蔬菜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和紫紅色蔬菜,這類蔬菜普遍富含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應特別注意多多攝入。文章另外提醒,挑選和購買蔬菜時,種類要多變換,每天最好能攝取5種以上不同種類的蔬菜,葉菜、鮮豆、菌菇類蔬菜最好都要包含在內,才能確保營養均衡。另外,如果選擇蔬果包含土豆、山藥、南瓜等根莖類蔬菜,就\要適當減少主食量,以免澱粉攝取過多。
寶林茶室中毒2死 醫推測「出血性大腸桿菌」釀憾事:歐洲吃豆芽致命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7日)下午已造成2死3命危。毒物專家推測患者可能食用遭米酵菌酸感染的食物,另有醫師懷疑可能是「出血性大腸桿菌」引發憾事。彰化秀傳急診小兒科醫師黃士倫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由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而俗稱大腸桿菌的「一般腸道大腸桿菌」為分布於腸道,主要存在於大腸內的正常菌群,可提供人體所需維生素B12及K,也有幫助人體抵抗病原菌入侵作用。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發病。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屬於可產生類志賀氏毒素的細菌,目前已知血清型約100多種,較常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是O157:H7。黃士倫表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釋放出毒素並引起腹痛、嘔吐、腹瀉及血便等症狀,甚至引發嚴重合併症及死亡。他指出,歐洲2011年5月至6月曾發生大規模O104型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大多數病例均有德國旅遊史,調查後確認是患者食用受污染豆芽引起的流行疫情。不過,黃士倫雖高度懷疑是「非普通細菌」、「致命引發敗血症」的出血性大腸桿菌釀禍,但也強調,這起大規模食物中毒案件的真正原因,仍要等衛生局的正式報告出爐。
小林製藥紅麴風波持續延燒 台灣121件產品宣布預防性下架…7業者提供退貨
日本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品引發危機,有民眾疑似長期服用後出現急性腎衰竭死亡的情勢。目前小林製藥已經宣布回收相關產品。而台灣部分,有部分自小林製藥進口紅麴原料的業者,也宣布預防性下架121件產品,當中也有7家業者提供退貨服務。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爆發後,食藥署統計,截至26日晚間18點為止,日本有26業者、49產品回收,而台灣則有31家業者自主通報曾採用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共計有121件產品進行預防性下架。而食藥署也為此設立「日本小林製薬紅麴案專區」網站,方便民眾查閱。在通報的業者中,有2家業者是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進口商,分別是「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當中三合興產業的紅麴原料、相關半成品與成品已於25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進行預防性封存,總重405.7公斤。而和司特則由中區管理中心與台中食品藥物安全處查核,總計約有3120公斤。而食藥署也表示,在31家業者中,目前有7家業者有提供服務專線來處理退貨事宜,這七間業者分別是全力專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舒活專科】日本專利紅麵 +Q10+天然蕎麥B12 VITABOX®)、鑽石生活有限公司(清寶速紅麴複方膠囊)、箴言生技國際有限公司(清寶速紅麴複方膠囊)、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常春樂活御紅麴膠囊)、王子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紅麴粉、大研納豆紅麴Q10膠囊)、大醫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醫生技紅麴膠囊)。(圖/食藥署提供)
春天犯睏懶得動? 營養師授5招:喝「此茶」振精神又醒腦
春天犯睏?整個人變得懶洋洋,起床困難、有氣無力、精神渙散沒辦法工作啦!營養師王證瑋分享5招,包括:防寒保暖且定時量血壓、喝綠茶、養出健康紅血球、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王證瑋在臉書粉專指出,春睏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生理機能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感變,越暖越會加速新陳代謝,使得耗氧速度變快,導致腦部的供氧量不足,抑制大腦的興奮感,才會覺得懶洋洋。他也指出,氣溫變化快速,春天更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最易發生腦中風,對於心腦血管病者,都有著血管硬化的現象,血液循環不佳下也會造成疲勞睏倦感,一旦控制不好更可能產生中風的風險。防寒保暖且定時量血壓:春天別過早脫衣服,特別是清晨與夜晚,因溫差大務必做好保暖措施(背心、圍巾、帽子、手套等);心血管疾病者,最重要的是要早晚都要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一杯清茶解春睏,抗氧提神也護心:精神不好,綠茶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及兒茶素,研究發現,兒茶素抗氧化能力優異,不僅可以保護心血管外,綠茶中的茶胺酸與咖啡因兩者協同可提振精神,讓思緒清晰。養出健康紅血球:打哈欠、懶洋洋是缺氧的表現之一,其中紅血球不健康也是一大原因,紅血球的營養包含蛋白質、銅、鈷、鐵。維生素B12與葉酸,這類營養素可從深綠色蔬菜、蛋豆魚肉類中取得,因B12源自動物食品,建議全素者額外補充B12。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照顧心血管計畫中,魚是選擇之一,不僅有優質蛋白讓身體修復補充體力,魚肉中含有DHA、EPA豐富Omega-3脂肪酸能幫助降低膽固醇,讓血循通暢。可透過在餐中選擇鮭魚、鯖魚、秋刀魚或鮪魚罐頭,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的量。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加大腦含氧量,透過運動找回活力,也能讓心血管更加健康。
60旬婦人常喊累醫一查竟「心臟衰竭」 醫列「10原因」造成疲倦
一位60歲婦人近半年體力不佳,出遊行程時常跟不上大家,就連在家煮飯就感覺累,兒女擔心母親得憂鬱症攜母前醫院就診,經醫師安排心臟超音波發現有心臟衰竭的跡象,醫師洪暐傑則表示,疲倦感從生活習慣到免疫疾病,甚至心肺疾病等10原因都有可能發生,若是疲倦持續一週以上,無特別原因且影響日常活,或是出現胸痛、心悸、心律不整等盡速就醫檢查。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臉書分享個案,疲倦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問診發現婦人的疲倦是一整天,容易因活動量大累得更快,甚至爬樓梯會喘於是往心肺疾病去安排檢查,檢查發現婦人有心臟衰竭的狀況,每當心臟收縮時,心室裡的血至少打出40%才夠,但婦人僅有36%,因此心臟打血量不夠,造成運動、爬樓梯等需更多血時,容易覺得喘。他經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是貧血,血紅素標準才9g/dl,正常標準為12g/dl,長期貧血的情況下,心臟需要提共身體足夠的血量,因此只能更用力打血,於是心臟過勞導致心臟衰竭;也列出身體疲勞容易累的10項原因。1.生活習慣:飲食沒有均衡、飲酒過多、沾染毒品成癮、壓力生活、過勞、久坐、時差。2.睡眠疾病:輪班工作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失眠。3.藥物:安眠藥、抗焦慮藥物、抗精神疾病藥物、類嗎啡類藥物、抗痙攣藥物、肌肉鬆弛劑、乙型阻斷劑、抗組織胺(過敏藥物)。4.感染性疾病: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肺炎、感染性單核球症、萊姆病、HIV感染。5.心臟與肺部疾病:心衰竭、心血管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7.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8.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低下、腎上腺皮質素低下。9.其他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化療、骨髓移植、肝臟疾病、纖維肌痛症、貧血、維生素D、B12缺乏、脫水。10.飲食與體重問題:與厭食症、暴食症、肥胖、體重過輕有關。他建議,每天睡足夠7到8小時,睡前不要喝咖啡及滑手機等,養成睡眠規律,固定睡覺及起床的時間點改善睡眠;避免喝酒、健康飲食、調整壓力等,可做瑜珈、冥想等規律運動,維持體重在正常範圍。
26歲女患多囊性卵巢 喝湯減肥變更胖醫師曝關鍵原因
婦產科郭安妮醫師日前應邀參與知名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的拍攝,節目中深入探討女性健康議題。郭安妮醫師分享了一位年僅26歲的患者莉莉(化名)的故事。莉莉主訴月經長期不規則,臉部容易冒油、長痘痘,還長出了小鬍鬚,而且體重也有些肥胖,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患病。經過抽血檢查後,發現她的雄性荷爾蒙水平異常升高,並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確診罹患了「多囊性卵巢」。經過醫師專業治療和患者積極控制體重的雙重努力,讓她的病情有所改善。然而,半年後的回診追蹤中,郭安妮醫師發現莉莉的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這也讓莉莉感到相當沮喪。莉莉困惑地表示:「我已經改變了三餐,除了喝湯外,進食量也大幅減少,為什麼我還是瘦不下來呢?」。經進一步了解後,醫師發現,莉莉偏好高熱量的玉米濃湯或酸辣湯,這正是她無法瘦身的主要原因。最終,經過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莉莉的月經已恢復正常規律,也成功減重,甚至皮膚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小心湯品高熱量陷阱 BMI易影響荷爾蒙郭安妮醫師特別提醒,濃湯或羹湯通常都是高熱量的食物,雖然它們富含蔬菜,但澱粉含量也較高,因此不適合用來減重。在飲食時,應盡量選擇低熱量但高營養價值的食物,這有助於更好地控制體重。另外,多囊性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其主要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臉部長痘痘以及體重增加等。此外,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體脂肪的過高或過低也會影響女性的荷爾蒙水平。輕忽多囊性卵巢 當心不孕及子宮病變郭安妮醫師進一步補充,多囊性卵巢可能與基因有關,而且容易復發。即使透過腹腔鏡手術清除了卵巢內的異常濾泡,也不能保證永久解決問題。因此,對於多囊性卵巢患者來說,除了專業醫師的治療外,平時的營養素攝取和調整生活習慣也同樣重要。如果長期忽略不理會,除了可能導致不孕外,還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或子宮病變的風險。此外,一些臨床研究還發現,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容易伴隨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健康問題。生理期補給攻略 經前症候群掰掰最後,郭安妮醫師提醒女性在生理期間應該加強補充必要的營養素,以平衡荷爾蒙,及減少經前症候群症狀,同時也有助於減重。建議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和海藻,以及含有葉酸的食物,如鮭魚和黃豆,以及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如雞蛋和酵母。最後,她呼籲女性朋友應提高自己的身體健康意識,身體若有異常應盡快到婦產科門診檢查,有助於預防並早期發現潛在的婦科問題,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