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
」 疾管署 流感 疫苗 美國 疫情![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96760/sm-d256afa489be4dc4f5ffd2bb597dba1b.jpg)
公費流感疫苗20日開打! 疫苗哪裡打、接種對象一次看
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受到藝人大S流感病逝消息的影響,民眾出現疫苗搶打潮,在公費流感疫苗即將用罄的情況下,行政院緊急拍板指示疾管署增購10萬劑疫苗提供給高風險族群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增購最新進度,並確定將會如期於2月20日提供給11類高風險族群接種。已完成增購將在14日驗收 可如期於2月20日開打目前,疾管署已依行政院指示進行流感疫苗增購作業,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疾管署在2月11日已經完成10萬5,000劑(含國防部軍醫局委託代購5,000劑)流感疫苗採購,由東洋公司得標,目前預定會在2月14日辦理10萬劑公費增購疫苗驗收作業,可以如預期在2月20日提供給高風險族群接種。為細胞培養四價流感疫苗 增購疫苗11類族群都可接種增購的流感疫苗屬於細胞培養四價流感疫苗,將會提供給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原計畫第一階段實施對象公費接種。哪裡可以打流感疫苗? 如何查詢接種醫療院所?疾管署表示,增購的1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將會依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先前提報的計畫實施對象需求量比例分配,預計會在2月17日將疫苗配送至各衛生局,再由衛生局轉發至其規劃的接種地點,也希望衛生局能配合於2月18日將接種地點公布於各衛生局網站,以利民眾查詢。屆時民眾可先透過衛生局網站、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並節省排隊等候時間。曾淑慧發言人於2月11日表示,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大約還剩1萬3千多劑,65歲以上接種率為46.9%,學齡前接種率將近70%,期望高風險族群能盡早來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重症、減少死亡風險。【延伸閱讀】公費流感緊急增購10萬劑!最快2月20日開打 11類族群可接種哪裡可以打流感疫苗、開立抗病毒藥物? 查詢方法一次看!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67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95752/sm-51c1948b98e3f7c373d312f4a2887e8b.jpg)
諾羅害人「春節腹瀉創新高」! 醫示警「酒精消毒無效」:最近少吃這類食物
今年(2025)春節期間急診腹瀉就診人次創5年新高,其中諾羅病毒為大宗,且病毒株已從GII.4轉變為GII.17型。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提醒,諾羅的臨床症狀為每日4至8次水樣便、噴射狀嘔吐、腹部絞痛伴隨肌肉痠痛等等,建議民眾最近少吃生的海鮮、貝類,以預防感染。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撰文道,根據監測結果顯示,近期諾羅群聚感染多發生於餐飲場所、長照機構、家庭聚餐、未徹底加熱海鮮(如生蠔),提醒民眾最近還是少吃生的海鮮、貝類最好。臨床特徵的部分,黃軒提到,諾羅的潛伏期在10至50小時,平均為24小時,典型症狀為水瀉(每日4-8次水樣便)、噴射狀嘔吐(兒童尤為明顯)、低度發燒(37.5~38.5°C)、腹部絞痛伴隨肌肉痠痛;至於重症高風險族群方面,小於5歲的幼兒可能因嘔吐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老年人則應注意脫水風險高,需監測尿量與電解質平衡。黃軒表示,在美國,據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估計,每年約有1900萬至2100萬人感染諾羅病毒,約佔全國人口的5%至6%。 由於諾羅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且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水、人際接觸及氣溶膠等多種途徑傳播,全球每年就有6.77億至6.85億人感染諾羅病毒,全球已有超過20萬人因此身亡。對此,黃軒也列出了3大項防疫關鍵要點:一、個人衛生1、如廁後、進食前使用「抗菌肥皂搓洗20秒」,重點清潔「指縫與甲溝」。2、「酒精性乾洗手對諾羅病毒無效」!應優先選擇含次氯酸鈉(漂白水)的環境消毒劑。二、飲食安全1、貝類水產需以85°C以上加熱90秒方可滅活病毒。2、生熟食砧板分離,避免交叉污染。3、腹瀉期間禁止為他人備餐(症狀消退後仍需持續48小時)。三、環境消毒1、嘔吐物處理應穿戴手套與口罩,先以5,000ppm漂白水覆蓋30分鐘再清除。2、門把、電梯按鍵等常觸碰表面,每日以1,000ppm漂白水擦拭。最後,黃軒也指出,由於諾羅病毒為RNA病毒,使用抗生素無效,還可能加劇腸道菌群失衡,因此醫療的處置原則為支持性療法(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止吐劑應用等等。疾管署則呼籲,若出現持續嘔吐超過12小時、血便、意識改變等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95580/sm-a0ecc06c3f1b7aa805e1dd859768fe3c.jpg)
美國流感大流行!就診人數15年來最高 破2400萬人感染
第二波流感正在美國蔓延,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因流感症狀就診的人數達到15年來的最高水準。《紐約郵報》報導,數據顯示,上周近8%的醫療就診者是因為呼吸系統疾病,這是自2009至2010年H1N1流感肆虐全國以來的最高水平,近50000名患者因感染病毒而住院;32%的流感檢測結果呈陽性,去年流感季節的高峰期為每年10月至隔年5月,當時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約18%)的檢測結果呈陽性。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估計,本季迄今流感病例已達2400萬例,導致31萬人住院,13000人死亡。根據最新數據,包括紐約在內的45個州的流感活動仍然處於「高」或「非常高」類別,南部、西部和西南部各州的比例最高。據了解,由於數百名兒童和教職員工患病,美國至少10個州的學校被迫關閉。紐約州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1日的一周,紐約州共有53000 多例流感病例和3000多人住院,比前一周略有增加;與前一周相比,醫院和療養院的疫情爆發數量激增了19%。數據指出,紐約州已有9例兒童因流感死亡,全國共有57例。紐約市衛生局表示,呼籲接種流感疫苗,以應對最新一輪流感激增,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的老人和孕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95180/sm-12d4ce80baff4234bea8373d2f87831a.jpg)
流感大爆發!美國逾2400萬人感染、1.3萬人病逝 香港上月137人身亡
近期流感疫情肆虐,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7日透露,本流感季至少有2400萬人患病,其中31萬人住院,並有1.3萬人因流感病逝。而香港衛生防護中心也統計,1月5日至2月5日,已累積240例嚴重流感病例,其中有137身亡。根據《美聯社》、《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美國流感發病率已達到或接近15年來新高,且仍在持續上升,光是上週的感染人數更明顯高於2009至2010年以來的冬季流感季節高峰。美國上週有43州通報流感活躍程度為「高」或「非常高」,在南部、西南部、西部多州最為嚴重。而流感疫情也導致部分學校暫時關閉,像是位於德州、擁有3200名學生的戈德利獨立學區(Godley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因為同時有650名學生及60名教職員請病假,因此宣布停課3天。另外,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新一期《流感速遞》資料顯示,1月5日至2月5日,有137例個案因流感重症死亡,其中65歲以上佔123例,並有超過8成患有慢性疾病。香港1月26日至2月1日,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或死亡的成人嚴重流感個案有55例,其中44人未接種疫苗,並有32人死亡。1月26日至2月5日,共計有5例兒童流感相關嚴重併發症個案,主要感染了A型H1及H3病毒,併發嚴重肺炎、敗血症、腦炎及休克症狀,其中4人未接種流感疫苗。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示警,在北半球,歐洲、美洲和亞洲地區許多國家的流感病毒活躍程度正在上升,並處於高水平狀態;在南半球地區,大部分國家的流感活躍程度則維持穩定,或有下降趨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94097/sm-d06b8bfba89dc447fc28a1a7be27f0b4.jpg)
全台今年首例!北部男罹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發病2週病逝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4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為北部70多歲男性,無國外旅遊史,於今年1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頻繁跌倒由救護車送至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有急性腎損傷、敗血症及肺炎並收住負壓隔離病房,使用抗生素治療,醫院於1月22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個案住院期間經診斷疑似尚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且出現血痰,糞便潛血及血紅素偏低情形,於1月31日因病況惡化往生。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與2016年至2024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2例)相當,2016年至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64歲為多(占30%),其次為19-24歲及65歲以上(各占23%)。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致病原為腦膜炎雙球菌,其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囟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疾管署提醒,冬春之際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另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加強通報,並適時給予抗生素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92748/sm-8fe4dc559672c0339661a6539b1f3449.jpg)
全國「單周18.7萬人」腹瀉就診 疾管署:諾羅病毒最多
疾病管制署表示,適逢農曆春節,民眾聚餐機會多,依據疫情監測資料顯示,往年春節期間國內急性腹瀉就診人數較平日增加,籲請民眾春節假期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餐飲及旅宿業者務必加強環境及員工衛生管理,確保員工及民眾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1月21日,第3週(1月12日至1月18日)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187,282人次,高於2020-2024年同期(102,371-158,399人次),近期腹瀉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全國近4週(2024年第52週至2025年第3週)共接獲246起腹瀉群聚通報,高於去年同期(53起),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13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多(133件,占97.8%),其次是細菌性病原(2件,占1.5%),提醒民眾注意防範。疾管署指出,腸胃炎主要症狀有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通常症狀會持續1至10天。依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較嚴重,尤其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等需要特別注意。疾管署提醒,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並以熟食為主,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有疑似症狀者應避免參與年菜調理,並儘速就醫或在家休息,避免接觸長者、幼兒,以減少病毒傳播機會。疾管署再次提醒,如有嘔吐或腹瀉等疑似症狀,應在家休息至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並請佩戴口罩,落實正確洗手、避免用手碰觸口鼻等衛生習慣,以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而增加傳播風險。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6/392746/sm-82ae4003638b715f9e996e8a00203dea.jpg)
實行「極端肉食主義」8個月 美國男子手掌滲出「詭異黃色分泌物」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採用極端的「肉食主義飲食」8個月後,身體出現異常症狀,最終導致手掌、肘部和腳底長滿滲液的黃色結節,最後經醫師檢查後,該名男子被診斷罹患黃色瘤(xanthelasma)。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該名男子自述,自己每日的飲食包括整條奶油、6到9磅起司以及大量漢堡肉餅,並完全排除蔬菜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來源。該名男子認為,這種飲食模式能幫助他減輕體重、提升精力及改善認知功能,但實際上對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後醫生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的總膽固醇水平超過1000mg/dL,遠高於健康標準的200mg/dL升,甚至超過240mg/dL的「高膽固醇」警戒範圍。而這種異常高的膽固醇濃度,導致男子體內的脂質從血管滲出,並沉積在皮膚表面,形成黃色瘤。該疾病多由高膽固醇、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引起,常見於眼周,但該男子的沉積物分布於手腳等其他部位,顯示問題嚴重。後續醫師將這名男子的病例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心臟病學雜誌》(JAMA Cardiology),醫學專家表示,這起案例突顯極端飲食對健康的潛在危害。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始「肉食主義飲食」之前,該名男子的膽固醇已介於210至300之間,而飲食轉變後,情況進一步惡化。醫生強調,長期高膽固醇會損傷血管,增加血栓和微血管破裂的風險,進而加速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男子宣稱這樣的影時模式能讓自己的體能與精神狀態提升,但醫學證據顯示,男子的健康狀況因這種飲食而惡化。他皮膚上形成的黃色結節雖無痛,但明顯不適,且直接反映出血脂問題的嚴重程度。除此之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美國農業部(USDA)均不認可這樣的飲食模式,並建議人們遵循均衡飲食原則,包括每日攝取足量的水果、蔬菜、穀物、乳製品以及多樣化的蛋白質來源。根據《美國膳食指南》,健康飲食應包括2.5杯蔬菜、2杯水果、6杯穀物及3杯乳製品,而對於肉類的攝入量,則建議每日控制在5.5盎司左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92189/sm-057242e512bf4cadadf056ea2199f7bc.jpg)
1家3口感染「流感+腺病毒+黴漿菌」 爸狂燒到40度
台灣近期呼吸道與腸胃型病毒肆虐,許多醫院急診與門診湧現全家感染的案例。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醫師提醒,民眾應提高防疫意識,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避免病毒傳播。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近日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德敏醫師門診就診時,發現一家三口同時感染三種不同的病毒。母親感染腺病毒,出現紅眼睛與眼部分泌物症狀;兒子則確診黴漿菌肺炎;而父親則感染流感,高燒達40度。所幸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後,全家狀況逐漸好轉。事實上,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本年1月20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628.3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95.4%),低於去年同期(643.9萬人次),但近期打氣持續熱絡,自1月1日開放全民接種以來,至1月20日已接種約49.4萬人,為去年同期近4倍,其中1月14日接種35,182人亦再創今年新高。不過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6.0%,尚未達接種目標。疾管署指出,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自去年12月以來活動度迅速上升,其中鄰近國家及地區中,香港疫情上升,中國、日本及韓國處高點,新加坡則持平;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亦處高點,趨勢與往年相符。疾管署提醒,民眾在參加新年尾牙聚會之際,應注意加強保暖及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另目前我國已進入流感流行期,為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90953/sm-37d88d8dbdff9da2c2d0535ba74f119c.jpg)
麻疹疫情來勢洶洶!醫呼籲:病患出疹「7天後」才能看牙
麻疹疫情升溫!高雄市今(19日)出現首例境外麻疹移入個案,一名50多歲婦人發病前曾飛往越南旅遊,返台後又陸續前往花蓮、台東、屏東及高雄等4縣市。面對麻疹疫情來勢洶洶,牙科醫師也建議染病患者,若有牙齒問題應延後看診,以免帶來傳播風險。近期麻疹疫情導致民眾人心惶惶,不少人疑惑若不幸感染麻疹,是否能繼續進行牙科治療?台大醫院牙科部兼任主治醫師、顯微根管治療醫師張添皓表示,由於麻疹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空氣傳染、飛沫傳播及分泌物接觸,因此建議染病患者在皮膚出現紅疹後,至少「延後7天以上」再看牙。張添皓說明,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麻疹平均潛伏期為17天,病患感染後在皮膚出現紅疹時傳染力最強,且皮膚紅疹出現前7天至後7天均具有傳染性,若此期間前往診所看牙,恐為醫療院所及其他患者帶來染病風險,不過若是遇到較急症的牙齒問題,可先以電話詢問牙科醫師,切勿直接衝至牙醫診所。對此,張添皓也提醒,若要預防染上麻疹,除了最好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更重要的是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衛生防護,如此一來便能降低感染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90275/sm-afb9eca52016ccca80d3cda4c2eec5ca.jpg)
素食妹「改吃純肉」6年 親揭身體驚人變化:改善皮膚病
一名28歲的前素食主義者伊莎貝拉(Isabella Bella Ma)宣稱,自己通過只吃肉類和乳製品,她成功治癒了多種健康問題,並減輕了約25磅(約11.3公斤)的體重。她也在Instagram上分享她的飲食經驗,吸引了42萬粉絲的關注。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貝拉透露,過去六年自己完全避免攝入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並堅持以肉類為主的飲食計劃。她將此歸功於改善月經周期、克服抑鬱、以及治癒痤瘡、濕疹和牛皮癬等皮膚問題。她在影片中表示,「我的能量並未耗盡,荷爾蒙也沒有失調。我減掉了25磅(約11.3公斤),現在的經期毫無疼痛,精力和情緒都穩定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我的身體正在燃燒脂肪作為主要燃料。」然而貝拉的主張與全球健康機構的建議背道而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提倡均衡飲食,包括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新鮮水果和蔬菜。根據研究,富含紅肉的飲食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只吃兩份肉的人,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此外,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也顯示,紅肉攝入量的增加與心臟病和癌症風險提升有顯著相關性。貝拉的飲食宣稱包括一些備受質疑的說法,例如她瘦身是因為肉類飲食所致。此外,她還聲稱自己不再需要使用肥皂或沐浴露,並宣稱每天食用一根黃油改善了欲望。肉食飲食法的支持者主張,模仿人類遠古時代的飲食方式具有健康益處,但專家警告這類極端飲食可能帶來長期健康風險。缺乏維生素C和纖維會增加壞血病、便秘及腸癌的風險,而過多的飽和脂肪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不過一些專家指出,與未加工的瘦肉相比,加工肉類(如香腸和漢堡)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應加以區分。儘管如此,醫學界普遍建議避免過於極端的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應包括瘦肉、乳製品、雞蛋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以確保獲取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對於極端飲食如純素食、果食主義或肉食飲食,專家強調謹慎行事,並建議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調整,以降低健康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88910/sm-7ef767cb5176c6e517226bb04207e97f.jpg)
麻疹再+3例!2護理師、陪病家屬中鏢 醫院群聚累計19人染病
疾管署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麻疹確定病例,皆與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30多歲女性(案1)、20多歲男性(案2)和40多歲男性(案3),於1月1日至6日間發病,1月3日至7日間出疹。其中案1、案2為醫院護理人員,案3為確診個案同病房陪病家屬,均為之前已匡列的接觸者。中部醫院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9例,包含2024年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7例,目前新增病例仍限該醫院接觸者,並無疫情擴大之情形,全案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29日。 疾管署統計,我國今年截至1月9日,累計4例麻疹病例,均為國內感染病例且皆屬中部某醫院相關麻疹群聚個案;去年累計3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2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1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3例、馬來西亞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及印度各1例,另航空器感染3例。去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惟低於2019年。疾管署說明,雖然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但我國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已提供出生滿12 個月、滿5 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接種2劑疫苗預防效果可達95%以上,近年2劑接種完成率持續高達97%以上,群體免疫高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且國內麻疹血清學調查顯示,1981年以前出生者,大多因為感染而有麻疹抗體,而國外針對接種疫苗世代研究顯示,雖少數個案可能因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衰退而有感染風險,但感染後症狀較輕且傳染力明顯低於未曾接種疫苗者,我國近幾年發生之麻疹群聚事件均為有限制傳播,即與前述調查及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因此,此次麻疹疫情國內發生大規模疫情及社區傳播之風險低,民眾不需過度恐慌,但為保護自身健康,進出醫療院所或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仍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並依醫療院所建議佩戴口罩,以降低麻疹等呼吸道疾病感染風險。疾管署再次呼籲,目前幼兒公費MMR疫苗充足,家中有年滿1歲幼兒,請按接種時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另為使疫苗資源發揮最大防疫效果,建議以「1981年(含)以後出生,經檢驗麻疹抗體陰性,且15年內未曾接種MMR疫苗之醫護人員」及「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需前往麻疹流行區(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人常旅遊之日本、韓國非屬麻疹流行區),且經醫師評估後(如抗體檢驗陰性)需接種之民眾」為自費接種對象,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88868/sm-d0cef7ce6c15d3e44c519f67412c42e7.jpg)
諾羅病毒傳染力超強 醫曝4種預防措施:最愛藏「這海鮮」
頂級buffet饗饗信義店近期驚爆食物中毒事件,有民眾用餐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市府衛生局事後也表示,患者的症狀與諾羅病毒感染相似!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指出,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糞口、接觸、食物、水傳染,尤其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容易傳播,同時他也公布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提醒民眾過年快到了,要多注意飲食及個人的衛生,尾牙才能吃得安心。吳昌騰醫師昨(9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衛教,諾羅病毒以前稱為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是一群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人體對諾羅病毒的免疫反應尚未完全明瞭。目前的研究顯示,感染諾羅病毒後產出的抗體無法提供持久的免疫力。他也提醒,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以下4種:糞口途徑:這是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當感染者接觸食物、水或表面時,會釋放出「數十億個病毒顆粒」,進而污染這些物品。諾羅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力,即使只有「少量病毒顆粒」(少至18個)就能引發感染。 接觸傳染:直接接觸感染者或受污染的物體也可能導致諾羅病毒的傳播。食物傳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例如「生蠔」,是諾羅病毒感染的常見途徑。「生蠔的組織中含有類似人類組織血液抗原(HBGA)的結構,諾羅病毒可在受污染的水中感染生蠔。」水傳染:飲用受污染的水也可能導致感染。 尤其是在冬季,因為「諾羅病毒在較冷的溫度下更容易傳播。」吳昌騰醫師續稱,諾羅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估計在10至51小時之間,感染者可能出現無症狀或有症狀的感染。無症狀感染者常見,尤其是兒童,他們會通過糞便排出病毒。而有症狀感染者會出現一系列症狀,最常見的是腹瀉、嘔吐、噁心和胃痛,其他症狀還包括發燒、頭痛和身體疼痛。「5歲以下的兒童和8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面臨最大風險的2個年齡組。他還公布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這是預防諾羅病毒傳播的最重要措施。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上完廁所、更換尿布、準備食物和進食前。正確清潔和消毒受污染的表面:使用含漂白水的清潔劑消毒受污染的表面,因為漂白水中的次氯酸鈉能有效中和諾羅病毒顆粒。妥善處理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貝類。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避免接觸感染者:如果可能,請避免與出現諾羅病毒症狀的人接觸。吳昌騰醫師文末也提醒,根據美國CDC國家疫情通報系統的數據顯示,食品污染導致的諾羅病毒傳播,最常發生在餐廳(64%),再來才是餐飲或宴會設施(17%)、私人住宅(4%)、醫療保健設施(1%)、學校和日托(1%)、其他(13%),因此民眾在尾牙、忘年會等大家一起聚餐的時候,應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如此才能吃得安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388136/sm-3190cdf6d3aae1a3b60d440f1776605d.jpg)
美國首例! 路易斯安那州民眾感染H5N1禽流感死亡
美國出現首例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而死亡的病例。路易斯安那州衛生部表示,這名患者的身份尚未確定,他於去年12月18日因接觸後院的雞和野鳥而住院,這是該國首次通報有人類死於該病毒。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和美國農業部稱,2022年在家禽中爆發的禽流感疫情已導致近1.3億隻野生和家禽死亡,並導致917個乳牛群患病,自去年4月以來,美國則已有近70人感染禽流感,其中大多數是農場工人,因為該病毒在家禽群和乳牛群中傳播。對路易斯安那州患者身上採集病毒,進行的分析表明,該病毒屬於D1.1基因型,該基因型與最近在華盛頓州的野生鳥類和家禽以及最近在哥倫比亞省一名青少年中發現的嚴重病例相同,但它與目前在美國乳牛中傳播的B3.13基因型不同,該基因型在人類病例中大多與輕度症狀有關,包括結膜炎或紅眼症。對此,官員表示,民眾染病的風險仍然很低,路易斯安那州衛生官員在聲明中表示,在生活中時常與鳥類、家禽、乳牛接觸的人面臨更高的風險。在全球範圍內,世界衛生組織已報告有超過950例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其中約有一半人死亡。對此,有專家呼籲,這是個需要更密切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希望這能讓人們更認真的看待禽流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6607/sm-48c3dba34486af0923724cc0dada9517.jpg)
流感死亡數近10季最高! 醫曝2症狀示警:儘速接種疫苗!
疾管署24日指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10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對此,醫師們也發文提醒,週末兩天感冒病人真的非常多,流感也不少,大家真的要提高警覺,此外「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也是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方式。」小兒科醫師吳其穎在臉書粉專《蒼藍鴿的醫學天地》發文指出,近期流感真的多,如果碰到高燒、酸痛去驗大概八九不離十。目前克流感已有擴大公費的政策,如果有類流感症狀+相關接觸史,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能直接開藥,不一定要經過戳鼻子流程,「此外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也是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方式,望周知。」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也在臉書發文稱,週末兩天感冒病人真的非常多,流感也不少,這兩天居然驗到7位A流個案,幾乎是每節都有驗到,週六下午診甚至還驗到4個,直言大家真的要提高警覺,「這陣子假日診或晚診,來看病的人都蠻多的,幾乎都必須延診才能看完所有病患。」陳信宏小兒科診所則發文提醒,要「出國旅遊」的,要到「大陸旅遊、工作」,請記得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跟家人的健康。疾管署曾在24日指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10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第51週(12/15-12/21)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0.8%,接近流行閾值(11.0%),即將進入流行期。截至12月23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70萬人次,低於去年同期(625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3.9%,較去年同期低,減少8.2%。本土資料已明確顯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未接種疫苗將使長者暴露於不必要的健康風險。疾管署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加以年末聖誕跨年、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85758/sm-9c5794cf6cb011b84cab575e521bdd90.jpg)
與家禽、未消毒的牛奶有關! 專家示警:2025年恐爆發H5N1禽流感疫情
新冠疫情(COVID-19)自2019年12月底首度被發現後,隨後在2020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造成全球至少700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就有傳染病專家示警,H5N1禽流感疫情已逐漸升溫,該病毒已導致美國10個州至少66人感染,而這些病例是由於患者接觸了受感染的家禽、牛隻,或飲用了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所造成的,目前尚未出現人際間傳播。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教授米漢(Conor Meehan),主要研究細菌如何傳播和演化,並專注於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組成。他指出,前2年美國僅發生2例H5N1禽流感病例,但人類感染有30% 的死亡率,這將快速成為公共衛生官員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報導指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本月18日宣布,全美境內出現第1起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的重症病例,同時也是首例因接觸後院雞群而感染的案例。而在本週,加州已出現36例H5N1禽流感確診病例,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因此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米漢表示,目前來看,H5N1禽流感似乎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大大降低了它在人類中引起大流行的可能性」。然而,他補充說,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流感基因組中的單一突變,可能使H5N1病毒變得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從而可能引發大流行。據了解,在此之前,感染H5N1的人類患者,主要症狀為發燒、肌肉疼痛、結膜炎、咳嗽、喉嚨痛、腹瀉和嘔吐等輕微症狀。調查人員則說,上週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患者因病毒住院,很可能是在處理後院家禽群中的病禽和死禽後感染了這種疾病。世界著名綜合性醫學研究及教育機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一名科學家在本月稍早透露,在乳牛中傳播的禽流感病毒株中,只要有一個基因突變,就能使其附著在人體細胞上。該研究團隊從德州一名因接觸受感染牛隻而患上禽流感的人身上,提取了病毒基因中產生的病毒蛋白,研究人員隨即對血凝素進行了不同的突變實驗,發現H5N1基因只需要一個微小變化,就能使其從感染鳥類細胞,轉變為感染上呼吸道的人類細胞。米漢示警,雖然目前H5N1人際間傳播的風險很低,但禽流感可能在2025年對動物健康產生更大的影響,隨著病毒在動物之間傳播,將使得更多人開始患病,「透過了解和預防我們的環境和周圍動物的疾病狀況,就能更好地準備和對抗那些可能進入人類的疾病。同樣,透過調查和阻止人類傳染病,我們也可以保護動物和環境的健康」。為此,英國已經購買了500萬劑H5疫苗,以預防禽流感擴大;美國政府則購買了疫苗,並委託莫德納(Moderna)製造mRNA禽流感疫苗;而在今年6月,芬蘭成為第1個提供人類禽流感疫苗接種的國家,為1萬人提供了2次注射,特別是曾接觸過動物的工人,都接種了疫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85495/sm-3f6ca7c2f80b6347001ee4cdcb2f5e04.jpg)
國小女學生看診「怪怪的」 醫驗完:出乎我的意料
近來各地流感疫情升溫,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分享,下班前幫一個國小女學生看診,覺得怪怪的,立即幫她做快篩,結果讓他出乎意料。陳信宏在粉專《陳信宏小兒科診所》表示,最後一個病人是國小學生,發燒一天,經過檢查,跟詢問病史,覺得怪怪的,即使已經超過下班時間,還是決定要幫她做一下流感快篩,小女生很怕做快篩,抗拒了一會,才完成快篩。陳信宏透露,過了5分鐘,快篩結果出來,竟然是A型流感,由於症狀沒有很典型流感症狀,所以出乎他的意料,不過這正是流感的特性,典型流感,大家都會診斷,就是並非每個流感都是典型流感,還是要做快篩,才能夠及早診斷,及早給抗病毒特效藥,才可以快速恢復健康,減少住院的風險,以及減少後流感遺症的風險。疾管署指出,本流感季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加以年末聖誕跨年、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上升,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詢問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85264/sm-2de6cbd4d011f82ca5aef68944c69a5a.jpeg)
快訊/醫院麻疹群聚擴大! 增7名醫護、陪病者染病
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麻疹確定病例,均與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引發之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中部某醫院20多歲女性護理師共3位、30多歲女性環境清潔人員1位、40多歲女性醫師1位、50多歲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1位,以及20多歲男性工務課人員1位,7例個案分別於12月14日至19日間發病,12月17日至21日出疹。整起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2例,包含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0例,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014人,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8日。疾管署說明,因應此次醫院麻疹群聚事件,院方已於12月19日召開因應會議,並啟動全院員工(含外包及福利社人員)MMR疫苗施打計畫,針對經評估需接種MMR疫苗人員儘速安排完成接種共計1149人,疾管署與衛生局將持續督導院方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及接觸者健康監測等相關防治作為。疾管署統計,我國今年截至12月23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17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航空器感染3例,越南、馬來西亞各2例,其餘為泰國、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85222/sm-d253f08bc4abb9d903d9bbe12f9816c0.jpg)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發燒住院 最新病況曝光:已出院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因流感住院,不過目前人已出院。柯林頓的幕僚回應,感謝大家的關心,目前柯林頓已出院回家休養。根據CNN報導,柯林頓的副幕僚長尤瑞尼亞(Angel Urena)透露,柯林頓周一因為發燒而入院,在接受流感治療後,於周二出院,「柯林頓和他的家人非常感謝醫療團隊提供的卓越照護,並為他收到的善意訊息和良好祝福而感動,柯林頓感謝所有人,祝福大家擁有快樂且健康的假期。」自從離開白宮以來,柯林頓經歷了幾次健康危機。2004年,他在紐約接受4次心臟搭橋手術,並在隔年經歷了部分肺塌陷。2010年,他又進行了一次心臟手術,置入2支心臟支架。2021年,他因泌尿系統感染擴散到血液中,因此在洛杉磯住院6天。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監測數據,美國各地確診流感的人數正在上升。自11月底以來,流感類疾病的醫療就診次數一直高於基線水平,過去兩周住院率更上升許多,12月第二周,每10萬人中約有5人因流感住院。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估計,本季度迄今為止,已有至少190萬人因流感患病,23000人住院治療,970人死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示警,任何人都可能感染流感,尤其65歲以上長者要特別注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83897/sm-525d4b23a40b8d9184ece6582e72cb07.jpg)
加州乳牛禽流感疫情擴大!州長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美國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於美東時間12月18日,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州長辦公室指出,在南加州乳牛中發現更多禽流感病例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18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通報了路易斯安那州首位因禽流感引發的人類重症病例,不過感染源為後院飼養的病死禽類,與加州疫情涉及的病毒類型不同。紐森在聲明中表示:「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公告,是1項有針對性的行動,旨在確保政府機構擁有快速應對此次疫情所需的資源和靈活性。雖然公眾面臨的風險仍然很低,但我們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這種病毒的傳播。」據悉,禽流感對鳥類的威脅已是常態,然而該疫情如今又蔓延到牛身上,特別是乳牛。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大型動物研究員佩恩(Michael Payne)博士解釋:「目前加州約有600家乳牛場,因禽流感而處於隔離狀態。這種病毒已經變異,可以感染牛隻,並使牠們生病,但又不會殺死牠們。」佩恩示警:「當病毒感染牛隻時,尤其是乳牛,病毒會透過牛奶排出體外傳染。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們所擔心的。」衛生官員長期以來也不斷警告民眾,不要食用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 自2024年以來,全美已通報6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34例來自加州。加州州政府指出,目前全球尚未發現人傳人的案例,所有病例均與接觸確診禽流感的牛隻有關。報導補充,加州並不是第一個因禽流感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州。2024 年初,科羅拉多州州長波利斯(Jared Polis)因韋爾德郡(Weld County)爆發疫情而發布緊急狀態聲明。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後的常見症狀與流感類似,病情嚴重程度可由沒有症狀或有輕微流感樣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酸痛),到出現嚴重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並導致多種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82950/sm-acaba659f03516e6719bb58b3598fd6d.jpg)
病因不明!神秘疾病「X」肆虐剛果 416人莫名染疫「至少143人死亡」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近日爆發一種被稱為「X疾病」(Disease X)的神秘傳染病,目前已導致當地至少416人染疫。X疾病主要發生在剛果西南部的夸恩戈省(Kwango Province)的潘濟地區(Panzi),從10月24日出現首例病例至今,至少造成143人死亡,其中40%為5歲以下的兒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X疾病」的症狀主要有發燒、頭痛、咳嗽和呼吸困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感染者的致死率高達7.6%。由於該地區貧困、戰亂不斷,許多兒童因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發併發症。剛果的國家公共衛生研究院(INSP)院長姆萬巴(Dieudonné Mwamba)表示,目前已派遣緊急醫療團隊趕赴疫區,試圖控制疫情。也由於當地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醫院缺乏基本的藥品和設備,無法應對大量湧入的病患。民間社會協商框架主席盧富圖(Lucien Lufutu)坦言,多數病人只能依賴傳統療法。此外,由於通報延遲的關係,疫情的擴散更加難以控制。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主任卡塞亞(Jean Kaseya)表示,「X疾病」的疫情爆發後,相關報告延誤5到6週,導致防控措施無法及時展開。更讓人頭疼的是,目前「X疾病」的病因尚未確定,所以當地政府僅能採取消極的限制村莊間流動、呼籲民眾戴口罩並避免接觸屍體等基礎防疫措施。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加緊檢測工作,初步收集的12個樣本中,有10個檢測出瘧疾陽性,但專家不排除有其他病原體共同作用所致。剛果衛生部長坎巴(Samuel-Roger Kamba)警告,這種疾病的爆發可能與當地民眾的貧血、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呼籲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報導中也提到,目前剛果面臨多重疫情的肆虐,其中包括猴痘(mpox)、馬爾堡病毒(Marburg)和小兒麻痺症(polio)。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剛果每週通報約200至300例猴痘確診病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