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BR
」樂觀中需審慎 中信建議資產配置重心採55/45股債布局
全球景氣進入復甦軌道,美國政府發放現金加上歐洲央行加速量化寬鬆政策,推動資產價格走揚,展望未來六個月,整體趨勢高檔震盪偏上,惟樂觀之餘仍需審慎應對突發性震盪風險。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建議股債均衡與多元配置,採55/45股債布局,抵抗股債市場波動,同時兼具孳息效果。根據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 CEBR)預測,2028年中國經濟產值將超越美國,兩大國難以擺脫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新興強國必然威脅現今強國的霸主地位。中信銀行建議投資人,在美中對抗形勢中,不得輕忽美中地緣政治風險。美國擴大財政支出因應紓困,將測試市場對美國資產的胃納量,美國公債首當其衝,利率波動上升進一步帶動通膨走升。但中信銀行研判隨著疫情趨緩,以及主要國家加碼或延長現行財政與貨幣政策,皆有助實體經濟與市場信心。在這波景氣循環向上過程中,與通膨相關的能源和原物料投資標的,亦有表現空間。在科技等成長股方面,中信銀行預測,目前市場上強勁的消費需求、緊俏的供應端,以及產業結構轉型等趨勢利基,將帶來可期的成長動力。此外,利率上行對應金融股,亦代表放款量增且存放利差有機會擴大,未來一年科技、健護類股的獲利增長可期。債市方面,面對利率波動的考驗,策略上可布局變動利率債券或短天期高收益公司債來抵禦利率風險,其中高收益債雖受利率波動影響,但在景氣復甦環境中,企業償債能力也會改善,信用風險相對低,因此信用利差收斂可抵禦利率風險。中信銀行研判,目前資產價格因漲多造成評價面並不便宜,全球政經局勢的變化與過剩的資金,可能催化金融資產高速波動,雖然各國政府積極加速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但此舉伴隨通膨壓力升溫,可能觸發各國央行政策轉向,如巴西央行三月意外升息3碼。中信銀行建議,今年第二季繼續關注全球通膨發展,與各國央行貨幣政策,隨時掌握下一波投資機會,資產布局則以股債均衡與多元布局為優先,建議資產配置重心採55/45股債佈局。
政府定義「新陸資」管制趨嚴 賴正鎰呼籲兩岸經貿依存度愈來愈高勿反其道而 行
針對經濟部與金管會接連出手修法管制陸資並重新定義「新陸資」,並限制來台投資項目,全國商總主席賴正鎰表示,台灣不應設限將陸資拒於門外,將不利兩岸與全球經貿往來發展,要兼顧經營有成之大陸市場,延續兩岸經貿共存共榮。經濟部日前宣布陸資新定義,對陸資股東持股30%改為「逐層認定」,避免陸資藉由層層投資稀釋持股比率,加上金管會又祭出發函給外資保管銀行及券商,提醒注意來台外資是否符合新規定,並檢視現有外資是否因新規定變成陸資,以及全面了解在台上市的外國企業(KY類股)是否符規等3措施,政府重新定義「新陸資」管制趨嚴。賴正鎰表示,政府在去年8月修法禁止大陸OTT愛奇藝、淘寶在台經營,經濟部又於去年12月底公布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的相關條文,嚴格審查陸資來台投資,相較於其他國家積極與大陸維持緊密經貿關係,台灣這樣做只是反其道而行。賴正鎰引用一項更關鍵數字說明,在出口貿易方面,2020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總額約達2,006億美元,較前年大幅成長16%。台灣從大陸進口601.41億美元,年增9.1%,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創紀錄的高達1,405億美元,較前年大增226億美元,大陸成為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更顯見兩岸經貿依存度不降反升。2020年前11月核准對大陸投資金額為56.03億美元,較2019年前11月37.25億元大幅增長50%。賴正鎰認為,這代表台灣對大陸投資也有落底反彈的趨勢,兩岸互相投資相關限制應該要設法鬆綁,而非更嚴格才對。大陸2019年GDP在世界各國排名中,以14.36兆美元在世界各國排名第2,僅次於美國的21.43兆美元。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經濟,大陸的表現仍舊亮眼,甚至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以及日本兩大智庫,都不約而同預測稱大陸GDP將提前在2028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比原本估計早了5到7年。在台灣方面,1990年台灣GDP總量約1,700億美元,大陸約3,878億美元,差不多是台灣的2.3倍,到了2000年時,幅度已提升至台灣的4.1倍,2019年更達到台灣的23.5倍之多,台灣跟大陸各個省市相較,已遠遠落差很多。另賴正鎰建議,政府應該加強外資的招商引資外,也要鬆綁陸資來台投資等諸多限制,讓台商能透過兩岸合作,增加更多國際商機,也有助於台灣爭取加入RECP與CPTPP的機會。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額佔比43.8%,在亞太15國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後,兩岸經貿更重要,政府應加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服貿、貨貿等,才能避免台灣遭邊緣化。
疫情復甦他最快! 中國經濟再8年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
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26日發布年度報告,宣稱因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兩國復甦情況形成明顯反差,中國大陸將於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比之前預估的提早了5年。據路透報導,CEBR的報告指出,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經濟最重要的主題就一直是中美兩國間的經濟和軟實力較勁。新冠病毒大流行及相應的經濟衝擊,無疑使這場競爭形勢開始變得對中國有利。報告稱,中國初期以嚴格封鎖措施有效管控了疫情,但西方卻遭受感染數量的長期增長,這意味中國的相對經濟表現已提升。中國2021-25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達到5.7%,2026-30年預計年均增長4.5%。報告稱,儘管美國經濟可能在2021年出現疫情後的強勁反彈,但2022-2024年的年均增長率可能放緩至1.9%,而後進一步放緩至1.6%。日本仍將是以美元計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到2030年代初期,日本有可能被印度取代而落居第四,德國則將從第四被擠到第五。英國目前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2024年將下滑至第六位。儘管英國離開歐盟單一市場會使其在2021年受到衝擊,但到2035年,英國以美元計的GDP將比法國高出23%,得益於英國在日益重要的數位經濟中處於領先地位。報告稱,2020年全球10大經濟體的經濟產出中,歐洲佔19%,但到2035年將降至12%;若歐盟與英國之間水火不容,這個佔比將更低。報告還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表現在通貨膨脹上升,而不是增長減速。報告預期2020年代中期將出現升息的經濟週期,這對已經因新冠危機響應措施而大量舉債的政府構成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