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
」 CRIF 中華徵信所 台灣百大集團去年營收34兆多罕見大衰退 CRIF:僅「這5家」逆勢成長
根據CRIF最新發布的「2024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結果顯示,2023年受到全球供應鏈高庫存壓力影響,台灣百大集團資產成長率創2008年新低,總營收更較去年衰退逾9%,不過仍有台達電(2308)、彰銀(2801)、台灣企銀(2834)、華南金控(2880)、中華電信(2412)5大集團資產逆勢成長。根據中華徵信所(CRIF)最新發布的《2024年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指出,台灣百大集團在2023年受到全球供應鏈高庫存壓力影響,資產成長放緩,營收及獲利均大幅下降。百大集團的總資產達到144兆8753億元新高,但資產成長率僅有4.19%,為2008年以來的新低。同時,百大集團總營收也下降9.69%至34兆元687億元,創歷年來最大衰退幅度。根據報告,百大集團中有62個集團的營收出現下滑,而稅後純利總額則下降31.42%至2兆3192億元,呈現自2012年以來的最大獲利衰退,並連續兩年出現獲利下降的情況。CRIF指出,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美國升息和以哈衝突等國際事件持續影響全球經濟,百大集團因與全球產業鏈的深度連結而承受更高風險。儘管百大集團整體表現不佳,但台達電、彰銀、台灣企銀、華南金控及中華電信等五大集團在近三年持續達成資產成長、營收成長及稅後純利成長,展現穩健經營的實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三年三率成長的集團中,有四家為公股金融及通信業,唯一的電子製造業代表為台達電,與其積極布局綠能和電動車系統的策略有關。在全球佈局策略上,CRIF報告顯示,台灣百大集團的海外佈局逐漸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2023年,百大集團在中國(含港澳)的子公司數量減少82家至2536家,顯示出「減中國、緩台灣、增海外」的趨勢。百大集團國內新增企業僅77家,顯示本土投資意願放緩。與此同時,台灣百大集團加碼擴展至歐美、東協和北美市場,特別是在墨西哥的布局有顯著增長。墨西哥成為百大集團新興投資地點,三年內新增20家子公司,主要為鴻海、台達電、緯創、金仁寶及明基友達等集團,意圖貼近北美市場並加強供應鏈靈活性。展望未來,CRIF建議,百大集團需改善海外佈局並積極推動產業AI化,台灣應藉由強化半導體供應鏈自主來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同時引導企業全面應用AI,提升競爭力。CRIF呼籲政府優先推動企業AI化計劃,並強調百大集團應扮演產業數位轉型先鋒。
2023台灣百大集團出爐!富邦穩坐龍頭 台積電資產總額首度進前10大
中華徵信所(CRIF)最新公布《2023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揭露台灣百大集團資產總額、營收總額以及稅後純益情形。結果顯示,富邦集團連續3年穩坐資產總額龍頭、台積電資產總額則首度進入前10大,並以稅後純益1.02兆元繼續拿下賺錢最多的企業,並遠超其他集團,穩居「獲利王」寶座。CRIF表示,台灣百大集團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分別創下139.05兆元及37.73兆元,皆歷史新高。不過受到高通膨、美國升息、防疫保單賠償、新台幣大幅波動的影響,總稅後純益3.38兆元,較2021年大幅衰退9.58%。CRIF表示,百大集團資產總額而門檻已經來到798億元,刷新入選門檻。資產總額前10大集團中,富邦集團以資產總額12.49兆元連續第3年成為台灣最大集團,居龍頭地位;台積電則是以4.99兆,將近5兆元擠入前10大集團之中,居於第8名。也因此,前10大集團中,金融集團的席次只有6席,較前1年少了1席,而第一金控集團2021年被擠出前10大集團之外,2022年再度重回榜內。稅後純益方面,百大集團中只有台積電和長榮的稅後純益賺逾2000億元,台積電透過提高研發、技術發展、效能及功率優化,領先業界3奈米製程量產,使其稅後純益破兆元,成長率高達70.6%,續創歷史新高。首度進榜的為日月光及聯華神通,分別居第9名及第10名,獲利為629.88億元、603.05億元。隨著美國高利率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以抑制通膨,預估2023年百大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恐會再衰退10%,稅後純益要再創新高最快恐要等到2025年。
創歷史新高!台灣今年對外投資可望超越150億美元
CRIF中華徵信所昨日表示,今年台灣前8月對外投資(不包含大陸、香港地區),金額已經達到111.65億美元,不僅較去年倍增,並創下歷史同期新高。預期今年挑戰2018年142.95億美元新高紀錄,更可望超越150億美元。惟台灣是否受到「地緣政治」緊張,「被動」不得不為的外移策略,CRIF認為值得探究。資料顯示,今年前8月台灣對美國投資65件,投資金額50.59億美元,是海外投資中投資金額最高的國家。前8月最大的投資案,即是台積電增資亞利桑納州的投資案35億美元;9月投審會再核准台積電增資亞利桑那州廠45億美元,可望再拉升今年台灣對外與對美的投資金額。CRIF指出,台灣對外投資額在2015年首度破百億美元,達到109.31億美元,此後2016到2022年期間,因為中間發生中美貿易戰延遲許多投資計畫,所以2019年對外投資金額一度降低到68.51億美元。投資國家變化上,2015年對外投資以免稅天堂英屬加勒比海最高;2016年則因為鴻海併購夏普日本衝高;2017年、2018年中美貿易戰爭初見端倪,對美投資逐漸攀升;2020年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使台灣對美國投資達41.94億美元,也創下歷史紀錄。若不計算加勒比海屬地,累計2015到今年8月底止,台灣對外投資最多是美國,累計投資金額達到149.38億美元;其次是新加坡126.48億美元;日本也受惠於台積電設廠等,累計達85.65億美元,居於第3;越南有70.77億美元第4;泰國28.51億美元,擠入前5名。今年前8月對外投資超過110億美元,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時以過去5年的9月到12月對外投資超過45億美元來看,今年不僅有機會挑戰2018年142.95億美元歷史新高,且有望突破150億美元。CRIF表示,台灣高強度對外投資,仍值得探究台灣企業大舉發動的原因,是否來自企業主動的全球布局戰略,還是受到「地緣政治」緊張,被動不得不為的外移策略。
CRIF:製造業2022年三率指標通通下降 「這行業」毛利率30%稱霸七年
中華徵信所CRIF今天(29日)公布2023年版「台灣工商業財務總分析」線上版的調查統計,值得關注,2022年部分製造產業在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純益率呈現下降,且傳產製造業幾呈全面下降,增高整體製造業獲利成長趨勢不確定性;還可觀察到平均獲利能力略下滑,平均存貨週轉率持續下降等,製造業整體財務比率表現,較2021年為差。CRIF指出,製造業平均存貨週轉率9.6%,雖僅較2021年的10.2%下滑0.6個百分點,但卻是連續第三年下降,並且來到2009年以來的首次存貨週轉率低於10%,顯示存貨去化能力很弱。代表獲利能力的平均營業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及純益率分別為11.2%、6.2%、9.3%,較2021年的12.4%、7.8%及11.3%呈現1.2至2個百分點的下滑,顯示獲利能力受高通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與中國大陸經濟走弱等因素干擾;儘管2023年有AI產業題材,但在大多數產業毛利率下滑情況下,評估2023年製造業的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及純益率將繼續下滑至10.1%、5.0%及8.1%。以CRIF中華徵信所製造業分類來看,2022年毛利率前5大行業仍由光學及精密器械業以30.1%拔得頭籌,雖然連續7年在毛利率稱王,但毛利率也是7年來的新低;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的毛利率15.9%,雖僅排名第7名,但卻是3年來的新高,表現相對強勢;橡塑膠製品業毛利率較2021年大跌8.2個百分點,表現最差。2022年營業利益率前5大行業,由光學及精密器械業以14.7%擠下橡塑膠製品業重登榜首,但營益率同樣為2017年以來的新低。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則上升0.8個百分點以11.2%居第2名,且營益率也為2017年來新高。2022年純益率前5大行業依次為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光學及精密器械業、橡塑膠製品業、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及機械設備業。其中光學及精密器械業、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機械設備業純益率分別上升2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及2.4個百分點,達到20.3%、12.4%及11.8%,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橡塑膠製品業均呈現大幅下降。
出口額連7個月負成長!Q1跌破千億美元 財政部分析4因素影響
財政部昨日公布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3月出口額為352億美元,年減19.1%,連續7個月負成長;累計第1季出口額977.5億美元,年減幅度19.2%,是8季以來首次跌破千億大關,也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整體外貿情勢還在隧道裡,恐要第4季才能見到光。蔡美娜表示,有4項因素導致3月出口表現不佳,包含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及高通膨壓力,消費性電子為首的終端需求緊縮狀況未改善;中國大陸解封初期,內需提振效益尚未明顯發酵;產業鏈庫存還未到健康水位,致使客戶端下單態度保守;以及去年的基期偏高等。11個主要貨類中,第1季有多類年減幅度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勢,包含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塑橡膠產品、化學品、運輸工具、光學器材及紡織品。首季出口到五大主要市場的表現不佳,財政部資料顯示,台灣對五大市場出口皆下滑,是2016年第2季、近7年來首見。其中首季對對中國大陸、香港市場出口額僅343.35億美元,年減30.6%,占整體出口比重僅為35.1%,創20年來新低,大幅壓低台灣第1季的出口表現。蔡美娜表示,第1季實際表現相較於主計總處所預估差45.2億元,相差3.8個百分點。對於4月來說,景氣仍處於比較弱的狀態,預估出口值在332億到340億美元之間,年減幅度達20到18%。財政部表示,3月跌幅頗深,尚無落底回溫跡象,第2季面臨蠻大的下拉壓力,預期第2季恐年減近15%,目前整體的外貿情勢還在隧道當中,要到第4季才有機會見到曙光。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徵信所(CRIF)昨日引述世貿組織(WTO)日前發表最新報告因受制俄烏戰事與通膨等因素,今年全球商品貿易可能放緩至成長1.7%,提出警示台灣要格外注意「供應鏈去庫存」的速度可能比預估的時間更長。
WTO示警台灣「供應鏈去庫存」緩慢 CRIF估上市櫃恐需1.5年才能回到存貨低水位
CRIF中華徵信所今天(11日)表示,存貨總額減幅有限,上市櫃公司去庫存緩慢,今年第2季是否為上市櫃公司存貨的最低點,企業都應該保守看待,且台灣更應嚴正看待今年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率,遠低於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年平均成長率的2.6%的預測對台灣出口的影響。CRIF指出,2022年底全體上市櫃公司流動資產總額27兆2,351.42億元,流動負債總額16兆4,278.30億元,流動資產總額為流動負債的0.66倍,還略高於2021年的0.62倍,看來還是相當安全的。但是其中現金及約當現金僅為9兆1,915.69億元,而存貨總金額則高達7兆3,565.19億元,若存貨的去化緩慢,則會影響到流動負債的支付,造成營運週轉吃緊的威脅。由於受到國際品牌供應鏈的砍單,2023年第2季上市櫃公司的營運仍然看淡;另一方面品牌新產品是否延後上市,則對傳統第3季的旺季也還存有變數,因此對於上市櫃高庫存公司的營運需要格外保守看待。根據WTO(世界貿易組織)日前發表最新報告,因受制俄烏戰事與通膨居兩中因素,今年全球商品貿易可能放緩至成長1.7%,提出警示台灣要格外注意「供應鏈去庫存」的速度可能要比預估的時間更長。CRIF分析,以今年前兩季上市櫃公司的總營收「預估衰退」的趨勢來看,今年第1季的庫存消化也會比2022年第4季的3,123.91億元來得低。即使以這樣的去庫存速度來看,要把庫存總金額下降至2021年第4季的6兆5,325.73億元之下,至少也還需要兩季的時間,也就是要到今年第3季結束。如果要降至2020年第4季的5兆671.40億元的存貨低水位,則還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噴發股拚高價1/自由行刺激飯店旅遊股輪番漲 觀光業復甦動能還有很大空間
從虎年到兔年,上市櫃觀光類股指數一路走高,在解除室內口罩、開放港澳自由行政策20日上路激勵下,漲勢未歇。「資金流輪番湧入飯店餐飲股、旅行社航空等觀光類股,進場避追高價且須看未來發展。」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與財經部落客股魚皆有同感。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向CTWANT記者表示,政府預計4月每人將普發6,000元現金紅包,勢必刺激內需產業,「對於今年第二季營運帶來的貢獻,值得期待。」隨國內外疫情政策鬆綁、去年下半年明顯復甦,國內上市櫃40家(不含KY股)觀光業2022年交出營收成長21.13%的成績單,增幅超越半導體業的15.31%,僅次於油電燃料業的33.63%,表現亮麗。光是以去年12月營收來看,40家上市櫃觀光股有35家均較前一個月成長,其中老爺知本2022年營收較疫情前2019年成長超過35%,拿下冠軍,夏都的營收也比2019年成長逾10%,拿下第二名。「老爺知本、晶華、雄獅等,在今年1月營收都有年增、月增的佳績。」黃文清說,「由此可見,近一周三大法人買進帶動交易量能,股價雖也跟著上揚,單看老爺知本股價在兔年開關的49.95元,持續飆升到2月22日的70.5元,三個多星期以來就狂升了20.55元。」國內旅行社龍頭雄獅股價2月連漲三天,16日收盤價137元為目前2023年以來最高點。(圖/報系資料照)以上市觀光類股指數,從今年1月的117點一路漲到2月22日的142.2點,直逼2014年145點:上櫃觀光類股指數則已上揚逾98.7點,遠勝於疫情前2019年7月的79點之外,還直追2014年6月113點。旅行社龍頭股雄獅(2731)從2月14日起連漲三天,16日以137元作收為目前今年以來最高點,當天交易爆量逾3.79萬張,燦星旅(2719)17日跳空漲停到45.25元,一路飆升到22日的60.1元;飯店股則像是夏都(2722)、老爺知本(5704)、寒舍(2739)、雲品(2748)、晶華(2707)、國賓(2704)等也都漲了一波。依據中華徵信所CRIF統計分析,這五年上市櫃觀光業營收總額比較,2022年觀光業營收總額857.32億元,相較疫情前2019年營收總額的高峰1307.35億元,短少了450.03億元,營收總額僅僅相當於2019年的65.58%,「可見得整體上市櫃觀光業的復甦能量,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旅遊人潮復甦,除了看好旅行社個股之外,帶動觀光第一線的飯店入住率,餐飲需求也同步挹注飯店營收,等同有雙引擎加速起飛。」黃文清進一步提醒,「看好飯店個股今年上半年表現,但也要留意大戶高點獲利了結的拋量,避免追高價。」老爺知本股價從2月16日的55.4元,17日一開盤漲停60.9元,22日收盤價70.5元。(圖/翻攝自知本老爺酒店臉書)
觀光8雄出爐!2022營收成長超出疫情前 CRIF:整體爆發性延遲到2024年
中華徵信所CRIF今天(31日)公布上市櫃觀光業2023年呈現「溫和成長」之勢,餐飲飯店8雄表現最風光,依次分別是亞洲藏壽司、豆府(涓豆腐等韓式料理品牌)、揚秦(麥味登)、八方雲集、老爺知本,以上這五家公司在2022年的營收都較疫情前2019年成長超過35 %以上。還有王品、夏都的營收也比2019年成長10 %以上;安心食品(摩斯漢堡)也有成長4.13 %。CRIF指出,觀光8雄中有六家是餐飲業,只有老爺知本跟夏都是觀光飯店,呈現餐飲強與飯店業的形式;亞洲藏壽司、揚秦、八方雲集這三家公司營收連續五年成長, 2022年營收成長幅度也呈現兩位數,可以看得出來市場定位、營運策略、品牌行銷和產品定價的表現。CRIF進一步分析,觀察農曆年旅遊業的接團情況雖然熱絡,但並沒有想像中的爆單,許多團都是在年假前一兩天才增加人數,而且平均每團人數與疫情前春節出團的人數相比仍然較少,顯示2023年旅遊業並不會一路旺到年底。原本企業團體旅遊會是2023年期待的亮點,但是受到製造業步入衰退影響,企業擔心員工出國旅遊染液,反而轉為保守樂觀;個人計劃性旅遊(含國內外旅行團)雖然比較不受到景氣影響,不過旅遊費用高漲,將成為個人旅遊的考量因素,自由行仍然是首選。因此2023年整體上市櫃觀光業仍將呈現溫和成長,餐飲業成長仍將高於旅遊業,整體觀光業爆發性成長延遲到2024年。
165家上市公司營收衰退 這慘業比重高達31.51%
CRIF(中華徵信所)今日提醒值得注意,上市公司11月營收較10月衰退、且較去年同月營收衰退,同時累計前11月營收也衰退共計165家上市公司。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占有22家為最多,其次則為半導體業的18家,第3位則是其他電子業的12家;這3大類產業在165家持續衰退的上市公司合計比重達31.51%之多,的確為最需要關注的族群。若再加上金融保險業及建材營造業,這5大產業在165家持續衰退的上市公司所占比重則升高到44.84%,其營收衰退的壓力也更值得關注。CRIF認為以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所說明年內不可能降息,即使緩和升息速度,但基本上美國聯準會對持續升息態度保持堅定,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趨勢。試想如果每一次升息的影響會在升息三個月後才開始反映在市場上,那麼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要延續至明年上半年,其影響不排除會延遲到明年底,而這段時間內美國經濟衰退也不排除會超過市場預期,這也是2023年的最可怕的灰犀牛效應。
紡織業踢世界盃1/幾款球衣已賣光! 台灣「這一條紡織廊道」迎戰國際一條龍大廠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FIFA World Cup)11月20日將在卡達開踢,這場全球最受矚目的單一運動賽事在疫後登場,格外引人注目,預估至少150萬人現場觀賽,全球線上收視則有30億人口。這場運動盛事,台灣隊雖沒上場,但球衣及紗線相關供應鏈已傳出捷報。參賽的23個國家隊伍中,包括德國、日本、西班牙、阿根廷、墨西哥、比利時和威爾斯等9支隊伍的球衣,委託台廠製造,包括遠東新、新光合纖、富順纖維、綿春紡織、旭寬、儒鴻、飛燕等,足球鞋及主副料供應製造商則有三芳、百和、寶成、豐泰、志強、鑽石等。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參加今年紡織展,表示科技紡織是一個大趨勢。(圖/遠東新世紀提供)「有幾款球迷衣已售罄」,接單廠商遠東新根據品牌客戶回報,開心不已。遠東新今年新推「抗爆球衣」,將「回收」、「耐用」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融合在一起,獨家海洋回收紗加上特殊抗爆織造技術,用心技術再次展現實力。「一件好的球衣,能夠幫助運動員表現更好」,遠東新化纖部協理黃全億介紹,例如布料能夠吸濕排汗、進行溫度控制,球衣剪裁適合活動範圍,體感舒適就能讓球員不分心、把專注力放在賽事上,「以人體各部位不同的延展性及所需強度,設計出各自獨立且最合適的布面結構,多方向複合應力測試織物強度以及嚴格的織物爆破試驗,經過球員百次實戰測試,再能夠承受運動進行中高度激烈碰撞」。新光合纖集團發言人羅時銓告訴CTWANT記者,「世足賽球衣用的紗線,一年前開始交給織布商,其實世足賽以外,同時還受惠於美中貿易大戰的轉單效應,今年以來業績都不錯。」新纖與遠東新今年前9個月營收每月都是年增雙位數百分比,前三季營收分別為367.4億元及1998.81億元,年增率分別為12.8%、15.4%。 春茂實業掌握漿紗單一製程的。 (圖/翻攝公司官網)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發布的2022年「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大反撲,但從中國轉單給台灣的力道持續增加,台灣幾乎是全球「疫情經濟」效益的最大獲益者。中華徵信所強調,紮實的製造能力,以及加大研發創新力道所帶來的結果,當景氣反轉向上時,大集團便能抓住時機創造輝煌的營運成長,在也影響較少。觀察遠東新與新纖今年營收,竟然是全年每月維持年增的資優生,不受通膨消費力降低之苦。大型上市紡織集團接到轉單,小型協力廠雨露均霑,這要歸功於台灣紡織業「精密分工」的獨特性,春茂實業董事長溫樹林指出,「跟越南、中國都不一樣,在那邊是大集團一條龍,但台灣會有很多協力廠分著做」。而這條「紡織廊道」就界於新北到桃園之間,交通便利造就群聚效應,從紗線、染整到成衣數十家公司座落於此,讓只做「漿紗」這道工序的春茂,得以立足台灣38年。台灣北部紡織廊道
台新新光金3/先併先贏「重現新光集團榮耀」 黃齊元:民間自發第三波金改
新光金(2888)、台新金(2887)「一旦強強併,先併先贏,可望重現新光集團榮耀。」金融圈名人、藍濤亞洲總裁暨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分析說,台灣市場目前有15家金控,實在過剩,5家金控較為合理。CRIF中華徵信所曾就「金金併」題材做過分析,認為以台灣金融市場規模來看,9家金控公司已經足夠,由資產總額規模來看,國泰金及富邦金屬超大型金控規模,而資產總額超過3兆元的中信金、臺灣金、新光金、合庫金、兆豐金、第一金、中華開發金則屬大型金控。儘管金管會4年前曾力推「金金併」,但時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離職後,金金併訊息也一併「登出」金融市場,直到疫情帶來新衝擊。「隨台商資金回流、股市波動帶動起來,民間自發性掀起第三波金改,整體可見金融公司『跨界需求』大增,走向『大者恆大,規模很重要』、『整併、拓展海外市場』策略。」黃齊元觀察。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兄弟檔,攜手合力透過併購銀行、保險到日盛金控,壯大富邦事業版圖。(圖/翻攝自富邦臉書)富邦金拔頭籌,2021年公開收購日盛金(5820),成為「首樁金金併」。CRIF中華徵信所跟進研究指出,「官股行庫若受到『金金併』風潮帶動之下,華南金控、第一金控及彰銀也是極佳的組合。黃齊元以富邦金為例,併購對象不分海內外,包括台北、香港、廈門等銀行,為擴大證券市佔率,公開收購以證券為主體的日盛金控,海外保險事業則是買入韓國現代人壽等,資產規模更加壯大,超越國泰金控;中信金以銀行為主體,透過併購美商大都會人壽、台灣人壽等擴大,開發金控也是100%併購中國人壽後,股價一飛而上。黃齊元繼續分析,新光、台新金控的經營績效與規模屬中段班,「長期來看『吳家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台新買了彰銀後,一路走來頗為辛苦,新光人壽本來是前三大壽險,市場競爭備受挑戰,現在排名則是在國泰、富邦、南山人壽之後。」藍濤亞洲總裁暨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為,大者恆大,金控規模要夠大,較能因應全球經濟挑戰。(圖/CTWANT資料照)目前國內市場與中國大陸脫鉤,「在全球大風浪來襲時,金融業經營可能是『短多長空』,建議抱團取暖、跨界戶補,打國際盃,更能勝出與穩健立足。」黃齊元說。黃齊元還說,「以前談合併案,大股東的意見多是一言堂,現在是公司治理時代,有董事會與獨立董事等,雙方展開合併案要有意向、意願,台新、新光金合併能否成為國內前三大金控,還要看綜效提升股東價值與淨值,換股是其中一種合併方式」「國泰、富邦蔡家與中信、開發辜家的規模大,應是去打國際盃與亞洲盃,再併購國內標的較無意義。」
百大集團女性核心人物比重 10年可望「突破15%」
CRIF中華徵信所9日指出,隨著時代潮流社會對女性的重視逐漸提升,女性大量參與企業經營,加上傑出女性創業漸增趨勢,估計未來十年,企業女性董、總座的增長速度將快速增快,預估會以每五年平均2.44%的速度成長,最快2029年百大集團女性核心人物的比重,可望突破15%,女性在百大集團的影響力逐漸明顯。受疫情衝擊、地緣政治動盪與供應鏈重組等全球趨勢,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版百大集團大小分子企業擴增至8,719家,創下投資家數歷史新高;百大集團中,共計有845位決策核心人,即董事長、總經理或企業執行長等人,較2020年版增加20位。 百大集團核心人物性別。(圖/工商時報陳碧芬)其中,男性共有755人,比例占有89.35%,女性共有90位,占比10.65%。男性作為台灣企業領導人的傳統角色沒有出現結構性改變,長期占比近九成,惟就董、總座等關鍵核心人物的女性數目看,由10位增至12位,已創下歷史新高。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近兩年來新增女性就任上市櫃集團、官股銀行董事長,帶來女性擔綱企業核心人物的占比站穩在一成之上。如果以關鍵核心人物來看,調研團隊指出,2021年版百大集團關鍵核心人物中的女性,由2020年版的10位升至12位,創歷史新高。除檯面上的欣陸控股集團殷琪、正隆集團鄭舒云、東元電機集團邱純枝、裕隆集團嚴陳莉蓮、國產實業集團徐蘭英、彰銀集團凌忠嫄、大成鋼集團謝麗雲、中美矽晶集團徐秀蘭及王道銀行集團駱怡君;永豐餘集團任命劉慧瑾出任董座、第一金控集團董事長由邱月琴領導、台灣土地銀行集團由謝娟娟任董座,都是調查中新增的女性關鍵核心人物。CRIF中華徵信所的歷年百大集團研究調查,女性在百大集團的影響力正逐年緩步擴大,2017版百大集團企業研究僅有四名女性擔任集團企業關鍵核心人物,但此後比重一路向上攀升,至2021年已增加至12位女性董座,比例從4%成長至12%,五年時間就增加了兩倍。
9家金控就足夠了!公公併點名 這三家可行性最高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2021年,官股行庫若受到「金金併」風潮帶動之下,華南金控、第一金控及彰銀也是極佳的組合。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由資產總額規模來看,國泰金控及富邦金控無論是資產、營收、淨值、獲利都是超大型的金控規模。而資產總額超過3兆元的中信金控、臺灣金控、新光金控、合庫金控、兆豐金控、第一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則是屬於大型的金控,以台灣的金融市場規模來看,9家金控公司已經足夠。其他資產總額低於3兆元資產的華南金控、玉山金控、元大金控、台新金控、永豐金控則屬於中型規模的金控,國票金控則是小型金控,都需要透過相互合併,或者是併購其他中型規模銀行來壯大版圖。若富邦金控透過公開收購模式成功併購日盛金控,那麼金控集團可望受到鼓勵,包括永豐金控、元大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原本就倚靠併購壯大的集團也可能會有更大的興趣進行「金金併」。若以業務互補的角度看,新光金控與台新金控各以人壽及銀行營運為主,合併將是最具互補效果的組合。不過,台新金正準備購併外商保德信人壽,是否順利入手,尚待金管會銀行局、保險局審核其申請案,就差這臨門一腳。
金金併風潮再起?富邦金搶親日盛金關鍵指標 五家金控也被點名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2021年,富邦金控可能改寫集團史,主要的關鍵以富邦金控公開收購日盛金控的結果為依據,也將會引起「金金併」風潮再起,包括永豐金控、元大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原本就倚靠併購壯大的集團也可能會有更大的興趣進行「金金併」。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2019年富邦集團資產總額與霖園集團的資產總額差距約為1,960億元,如果併購成功,那麼富邦集團的資產總額加上日盛金控的資產總額3,500億元,就不排除可能小幅超越霖園集團的資產總額,躍升為台灣第一大集團。此案如果成真,也是霖園集團自2002年登上台灣第一大集團後,首次被擠下第一大集團寶座,富邦集團就此改寫台灣集團史,成為繼台塑集團、霖園集團之後,第三個登上台灣集團龍頭寶座的集團。以過去幾年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佳世達公開收購明泰科技和聚碩、大聯大公開收購文曄科技都成功的案例評估,富邦金控公開收購日盛金控的成功機率應該相當高,不妨拭目以待。國內第一大金控龍頭國泰金控。(圖/國泰金控提供) 不過,由於富邦集團為綜合性集團,集團旗下事業體除了富邦金控外,版圖涵蓋廈門銀行(今年第2季資產總額達1.15兆元新台幣,已在大陸A股上市)、電信事業(台灣大哥大)、有線電視(凱擘有線電視)、建設(富邦建設)等事業體,即使富邦集團登上台灣第一大集團寶座,國泰金控仍然是國內第一大金控,因為富邦金控和國泰金控的合併資產總額差距仍有1.25兆元左右的差距,仍難撼動國泰金控在金控業的龍頭地位。若富邦金控透過公開收購模式成功併購日盛金控,那麼金控集團可望受到鼓勵,包括永豐金控、元大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原本就倚靠併購壯大的集團也可能會有更大的興趣進行「金金併」。若以業務互補的角度看,新光金控與台新金控各以人壽及銀行營運為主,合併將是最具互補效果的組合。不過,台新金正準備購併外商保德信人壽,是否順利入手,尚待金管會銀行局、保險局審核其申請案,就差這臨門一腳。
台灣首見10兆級 霖園集團奪冠
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台灣300大集團的各項財務數據,以資產總額來看,300大集團在2019年成長6.29%,再度創下115兆3,682億元的歷史新高,由金融集團所主控繼續占有七席,其他三家集團分為潤泰集團、鴻海科技集團及台塑集團。其中,TOP 10大集團由霖園集團蟬聯榜首,單一集團合併資產總額突破10兆元大關,以10兆1,329億元再度寫下台灣集團史新高;富邦集團則連續兩年資產成長率達10%以上,亦以9兆9,369億元的歷史新高緊追在後。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29日指出,這兩大集團之間的資產總額差距由2018年的2,645億元縮小至今僅約1,960億元。CRIF中華徵信所團隊指出,台灣企業十大集團自2016年起至2019年間,一直處於「集團獨大圈」的態勢,但預測2020年開始,十大集團排名可能出現「天搖地動」的兩個變化,一是富邦金控若成功併購日盛金控,富邦集團合併資產總額可望超越霖園的連續霸主地位;二是台塑集團因油價下跌營運表現不佳,四寶資產減損,有可能會被第一金超越,首度掉出十大集團名單。劉任分析,富邦集團為綜合性集團,集團旗下事業體除了富邦金控,版圖涵蓋廈門銀行(今年第二季資產總額新台幣1.15兆元,已在大陸A股上市)、電信事業(台灣大哥大)、有線電視(凱擘有線電視)、建設(富邦建設)等事業體,若公開收購成功日盛金控,資產總額將再加上3,500億元,不排除小幅超越霖園集團的資產總額;但單純就金控的總資產統計,富邦金控和國泰金控的差距仍有1.25兆元左右,富邦金仍難撼動國泰金控在金控業的龍頭地位。此外,第一金控集團2019年資產總額達3兆2,139億元,與台塑集團只有1,747億元的差距,過去三年第一金資產成長率分別為3.63%、11.42%、9.23%,遠高於台塑集團。劉任指出,截至2020年第三季,第一金控的資產成長率較2019年成長6.13%,資產總額已經高達3兆4,032億元,且第一金控集團旗下的第一商業銀行甫被金管會指定為台灣第六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因此進前十大集團的機率極大。
和泰汽車並列台積電、鴻海 CRIF中華徵信所多項指標得第一
CRIF中華徵信所今日宣布2020年《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 5000》及舉辦頒獎,台積電連續16年獲利第一名、鴻海連續15年營收第一與30年營收成長率第一,和泰汽車更是唯一連續30年入榜經營績效五百強企業。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分析台灣產業變遷,2015年以來持續面臨紅色供應鏈的追擊,2019年陸美貿易戰更開始威脅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台灣企業在互聯網、5G及AI人工智慧領域,仍然具有國際供應鏈夥伴的良好基礎,陸美貿易戰將會是台灣產業轉型的一大契機。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則認為2020年是台灣再度起飛關鍵起始年。他說,2020年在全球面臨疫情持續延燒、陸美關係惡化、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措施與氣候異常等不確定性因素下,國際大廠紛紛開始重新佈局、尋找下一個供應鏈及研發基地以分散風險。台灣將有機會利用在電子資訊與通訊光電領域全球市占率過半、IMD人才評比亞洲第三名、WEF創新強國全球第四名等優勢,透過積極爭取各國關鍵零組件廠商於台灣生產、與國際合作強化高科技研發實力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與關鍵技術,打造台灣成為下個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
5000大企業營收 成長最快的是這十家
台灣5,000家值得關注的企業,鴻海集團連霸營收王,台積電蟬連獲利龍頭,而和碩營收在TOP10中地位穩固,但與其把眼球聚焦在這些在台股市中或被稱為「護國神山」、或大盤權值股的企業,CRIF中華徵信所公開「營收成長率10大企業」名單,突顯這十家公司在2019年所出現的爆發性成長,第一名的中欣開發(股),出現單年近20倍的營收成長,同時摘下、營收成長率及金磚榜單的王座。CRIF中華徵信所今(1)日公布「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顯示,2019年台灣5,000大企業營收雖創新高,但僅微幅成長0.61%,為近三年成長最低的一年,同時5,000大營收成長家數僅2,300家,也創下三年以來的新低,顯示2019年5,000大企業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程度更高於2018年。就營收淨額10大企業,也就是規模最大的企業排名,依序為鴻海精密工業,和碩聯合科技,台積電,台灣中油,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工業,國泰人壽保險,富邦人壽保險,緯創資通,台塑石化。CRIF中華徵信所表示,此項名單與去年相同,僅有些許名次上的變化,且台灣超大型企業仍緩步成長,總體營收微幅上升0.66%。為找尋台灣企業更多的成長潛力,CRIF中華徵信所自設「金磚企業」的篩選條件,針對5,000大企業中的「非公開發行公司」挑選強將。該研究團隊指出,在全球經濟委靡的2019年,仍有11家企業符合「金磚企業」標準,雖遠低於2018年的21家,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入榜企業皆為新面孔,透露出各產業指標重新洗牌的前兆。此次入選「金磚企業」的11家企業,包括中欣開發,鋇泰電子陶瓷,貴族世家企業,台灣維順工業,寶贊開發事業,佳承精工,裕力機械,漢鐘精機,安大科技,正曜企業,晉一化工。該研究團隊分析,其中3家來自服務業,8家來自製造業;共有4家為集團關係企業,2家同隸屬於中鋼集團,另兩家分屬麗寶及立大開發投資集團。製造業家數比例上升,而集團關係企業比例下降,顯示在沒有富爸爸的背景下,獨立經營的企業仍逆勢成長,獲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