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新冠肺炎 細胞治療 電視面板 骨髓 TrendForce七旬翁胸骨疼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腺癌四期 「細胞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胸部X光及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四期,身體也因腫瘤快速變化壓迫到肺部而出現胸悶、嚴重氣喘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賴先生先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安排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並規劃為期三個月的DC-CIK細胞治療,透過合併療程終於讓腫瘤在短時間內縮小,如今已不須使用止痛藥及專人照護,每天早晚能夠健走及簡易運動。細胞治療應用 癌症治療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應用為癌症治療,是將自體免疫細胞,從體內分離出來並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再輸回病人體內來達到對抗癌細胞的目的;第二種應用則為再生醫學,是利用幹細胞分化的特性,誘導幹細胞分化出想要治療的細胞種類,達到器官修復或組織再生的結果,其應用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細胞再生,或是燒燙傷時表皮或皮下組織的修補,以及阿茲罕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再生。賴先生的案例就屬於第一種應用,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新契機。DC-CIK細胞治療攻擊癌細胞並活化免疫系統 是癌症治療新選擇雙和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博雅醫師表示,DC-CIK細胞治療原理是結合具有辨識抗原及呈現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與毒殺能力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體外共同培養並大量擴增後,將活化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癌細胞毒殺作用。DC-CIK不僅能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活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於長期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是一個可嘗試的新選擇。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醫師指出,從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中可明顯看到賴先生肺部腫瘤持續擴大,除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合適的標靶藥物外,合併搭配每劑間隔兩周,共六劑的DC-CIK細胞回輸治療也是關鍵,後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腫瘤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除療效顯著外,更重要的是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精神與體力並無影響,未來只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即可。
8旬翁騎腳踏車暈眩跌倒! 送醫檢查竟是「急性血癌」
一名80歲葉老先生日前在路上騎腳踏車時,突然一陣暈眩而不慎跌倒在地,被路人叫救護車送往醫院,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安排住院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 初期症狀不顯著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白血病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第9位、女性為第12位,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佔了三成以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陳筠方主任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長者,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忽視,因此許多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等意外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常見貧血、疲倦、莫名瘀青陳筠方主任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是因為骨髓母細胞產生癌變,導致骨髓中芽細胞(Blast cell)大量增生。而芽細胞是白血球的前身,不具備正常白血球的功能,它的大量增加會擠壓到其他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導致紅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下降,患者進而出現貧血(疲倦、臉色蒼白、頭暈無力)、凝血功能下降(身體異常瘀青、流鼻血、牙齦流血)等症狀。不明原因發燒不退應盡快就醫治療 才有機會控制白血病由於白血病病程發展相當快速,盡快治療才有機會獲得控制。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整體狀況來做治療選擇,有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及CAR-T等不同的治療方式。陳筠方主任表示,60歲以下會安排強度較高且密集的治療方式,並會考慮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年紀較大且身體機能較不佳的患者則採取相對緩和的治療及輸血,達到病情控制並且改善生活品質。
行競科技浸沒式電池13日德國首度亮相 桃園設廠明年進軍儲能系統
全球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大廠行競科技(XING Mobility)今(13)日宣布將在全球最大汽車展覽會之一的2024德國商用運輸展(IAA Transportation 2024)期間,首次公開最新浸沒式冷卻電池產品IMMERSIO™ XM28;同時,行競科技在台灣啟用全球首座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典範工廠「XING Paradigm Factory」,擴大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的量產規模,作為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輸出和海外市場擴張的重要起點。根據市調公司IMARC Group統計,2023年全球電動商用車市場規模達1,198億美元,並預計至2032年市場規模將達10,23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26.91%。行競科技瞄準商用車電動化市場藍海,於2019年推出首款浸沒式冷卻電池產品IMMERSIO™ XM25,如今更將在2024德國商用運輸展中首次公開IMMERSIO™ XM28產品,相較傳統磷酸鐵鋰(LFP)電池, 其電池能量密度最高可提升2倍,搭配浸沒式穩定電池包充放電溫度於最佳區間,可以使電池續航力提升2倍,並延長商用車的電池壽命。行競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洪裕鈞指出,「行競科技長期以電動超跑技術的高規格研發經驗,不斷升級IMMERSIO™ XM系列產品,緩解現階段商用車電動化面臨的熱管理安全疑慮、里程焦慮,目前已經有許多客戶對即將在德國車展發表的XM28系統表達興趣。」行競科技IMMERSIO™ 系統透過主動式熱失控抑制,可在30秒內將電池芯從上千度高溫迅速降至100度以下的技術以防止熱擴散,確保高壓電池、模組及系統的溫度均勻性,目前已通過嚴苛的車廠驗證。IMMERSIO™ XM系列電池現已應用在挪威能源管理科技公司Nordic Booster的Hummingbird®快速充電樁,經過高壓電池系統在低溫應用場景的驗證。此外,行競科技將與電動物流車解決方案業者庫得科技攜手打造應用IMMERSIO™ XM28的4.5噸輕型物流卡車,採用112kWh電池,最高時速達110km/h,續航力達200公里以上,加速電動卡車在物流運輸領域的普及。同時,行競科技宣布在台灣桃園龜山華亞科技園區,設立全球首座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典範工廠「XING Paradigm Factory」,成為行競科技未來海外擴張的示範原型,為快速複製產線和技術輸出奠定基礎。行競科技展示全新浸沒式儲能系統XES200及底盤式(CTC;Cell-to-Chassis)浸沒式冷卻電池設計,充分展現其在多元應用領域的研發實力。市場策略上,公司宣布進軍資料中心與工業儲能市場,憑藉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的高安全性、超大倍率放電能力及廣泛的操作溫度範圍,保障資料中心及各類儲能系統的長期穩定與安全,同時有效降低整體營運成本,加速儲能系統部署,確保供電穩定。行競科技的浸沒式冷卻技術溫控效率可達傳統氣冷技術的一千倍,應用橫跨電動載具和儲能雙領域,目前已在日本、英國、北歐、北美、澳洲、越南等地部署15家以上的國際合作夥伴。此外,行競科技在全球範圍內累積了超過20家跨國產業夥伴與客戶,推動超過20種不同車輛的電動化專案及儲能系統案場合作,遍佈亞洲、北歐、北美與澳洲。隨著全球首座浸沒式冷卻電池系統量產典範工廠的落成,行競科技除了能更有效率的將標準的電池系統產品製造並提交給客戶外,也能夠加速新應用領域的研發與概念驗證(POC)。展望2025年,行競科技將推出大型儲能及資料中心所需的儲能電池系統。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手指腫脹被誤診骨折 她2個月後被告知「是腫瘤」慘截肢
別輕忽任何可能的生病徵兆!外國女子嘉希亞(Natalie Garcia),最近在社群分享以為只是手指骨折,檢查到最後竟是腫瘤,還不得不截肢的罹病經歷,影片上傳後已獲得超過3千萬名網友點閱關注。嘉希亞透過帳號「@Princessnatixo_」在TikTok分享右手中指腫脹、被誤診,到最後截肢的過程,表示中指在某天突然莫名腫脹,就醫被告知「只是骨折」,豈料治療1個月後腫脹不減反增,還出現腫塊並有疼痛感。嘉希亞再次就診後,被告知腫塊其實是腫瘤,加上之前被誤診2個月,後續化療沒有產生多大效果。她也在影片中展示腫脹發黑的手指,透露中指必須被切除。嘉希亞被迫截肢。(圖/翻攝自TikTok)她指控最初的醫療團隊誤診長達2個月,直到發現手指持續惡化,才轉診給另名手部專家,但已經為時已晚;手指經過一次次腫瘤切除手術,狀況卻持續惡化,腫瘤甚至大到「吃到骨頭」,最後由另名外科醫師進行截肢手術。據悉,嘉希亞可能罹患生長在骨關節末端的巨大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該疾病好發於20歲到40歲族群,腫瘤會緩慢侵蝕骨骼,進而導致骨折。嘉希亞也說,中指曾在化療期間出現脫臼,整個腫脹到截肢的過程,更宛如「坐雲宵飛車」,心情直到現在仍難以平復。
COMPUTEX工研院秀全球車安技術 駕駛可直接「透視」前車視野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進入第3天,工研院在經濟部科研主題館展示AI人工智慧、新世代通訊、沉浸現實、綠能永續等 16項產業化成果。今上午登場的是「沉浸現實、AI人工智慧」專場,聚焦O-RAN全覆蓋戶外基站技術、See-Through ADAS等。後者可讓駕駛直接「透視」前車視野,及早掌握突發狀況,爭取更多反應時間,預計搶進全球車安市場。「See-Through ADAS」的原理,主要透過縫合前後車即時影像,再透過5.9 GHz V2X專用通訊頻段,於兩車之間互傳訊號,將前車ADAS影像回傳給後車,再透過車間影像即時縫合技術,將前後車影像進行縫合,呈現視覺透視效果,最後將透視影像顯示在後車的駕駛螢幕上。同時,結合AI影像加速技術,可減少50% GPU運算量與成本,協助業者以降階規格即可提供高階運算功能。工研院表示,未來將同時鎖定商用車隊合作產品開發,進行商用車隊概念驗證,搶進全球車用安全市場。「O-RAN全覆蓋戶外基站技術」,則是為滿足新興市場5G 升級、偏鄉/專網等全方位通訊所開發,目前已幫助如明泰科技的高功率微基站、光寶科技的毫米波基站、緯穎O-RAN系統平台,打入歐美日國際專網市場,也偕同聯發科技完成透過低軌衛星通道模擬器與5G NTN手機直連(Direct to Cell)技術驗證和視訊應用展示,取得5G NTN終端晶片全球技術領先地位。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大AI時代來臨,AI技術如何助力企業提升效率、創新產品和服務、實現數位轉型,成為重要的關鍵。
60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檢查竟是腸癌第四期擴散 複合式治療成功救命
60歲經商有成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大便習慣改變並且偶有出血,由於當時於診所檢查時發現有痔瘡病灶,因此由診所醫師治療後並未再進一步檢查。但此後長達5到6個月,糞便皆有鮮紅血色,進而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僅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病理報告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從直腸轉移到肝臟、肺臟,最大顆肝臟腫瘤甚至有6.5公分。三管齊下複合式治療 癌細胞穩定控制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張先生雖然病程進展快速,但其當機立斷,接受細胞治療等複合式治療,因此看起來生活品質維持的不錯。賴冠銘主任為張先生規劃的第一階段治療,先接受自體免疫細胞_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強化張先生免疫力與體力,並接受西醫標靶與化學治療破壞癌細胞生長、與中醫輔助治療減緩身體不適,三管齊下。張先生的細胞治療最後的第六劑回輸後,同年3月追蹤正子攝影,發現肝臟及肺臟轉移部份已完全消失。接著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醫師,針對原發部位進行直腸切除術,並自同年6月開始第二次細胞治療_樹突細胞(DC)、9月完成五劑注射,10月追蹤磁振造影,癌細胞穩定控制中。腫瘤擴散多部位手術難度高 跨科別討論採TaTME張譽耀醫師表示,張先生一開始由於腫瘤擴散到許多部位無法手術,彰基針對這種病情複雜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皆會舉辦多專科團隊會議,邀請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胸腔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核子醫學科等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在開會討論後,決定先讓張先生到血液腫瘤科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絕佳的治療效果。張譽耀主任採用的是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TaTME),這個手術的優點,就是可以經由肛門內視鏡,在手術當下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即時決定需要切除的腸道,確保腫瘤有被醫師拿乾淨,又能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腸道,以減少術後頻便、滲便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合併中醫治療 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中醫部主任陳稼洺醫師指出,在癌症治療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併放射、化學及標靶療法等,常伴隨著強烈的副作用和不適感,而在合併中醫治療的經驗中發現,中醫確實能幫助患者減輕放、化療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加快手術後之康復,並提高存活率及降低癌症復發和轉移,維持長期療效。
6歲男童高燒一週竟罹癌 醫:9大症狀要當心
6歲的小男孩阿晨(化名),原本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有活力,突然出現牙痛、腹痛和頭痛等不舒服的情形,晚上無法好好休息而睡眠不足。父母也發現阿晨臉色漸漸變得蒼白,高燒倦怠、虛弱到無法走路的狀況長達一週,輾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尋求協助。阿晨的骨髓檢查呈現芽細胞高達52% (正常<5%);白血球2800/uL(正常值:5000-14500)、血色素4.4g/dL(正常值:11.5-14.5)、血小板113000/uL(正常值:130000-400000)均遠低於正常值。經兒童血液腫瘤科張德高主任診斷為急性淋巴性血癌,立即安排台灣兒童癌症治療研究群的標準化療方案。在中醫大兒醫兒癌全人照護專業團隊的治療下,三年後癌細胞完全清除,後續由兒癌專家團隊持續追蹤,阿晨也恢復健康,順利回歸日常校園生活。張德高主任提醒,年幼的孩子因不擅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照顧者對兒癌不熟悉,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提出,當發現孩子有下列兒癌9大警徵,包括不明原因發燒持續一週以上、不明原因的疼痛、不明原因的腫塊、淋巴結腫大、生長發育發生改變、臉色蒼白、紫斑或出血傾向、神經方面的症狀以及眼球異常反射光(白色瞳孔)等9大症狀,都應儘速至醫療院所的兒童血液腫瘤科就醫。兒童血腫科余登揚醫師指出,全國每年約有150-200位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血癌。雖然兒童癌症和成人癌症相比,整體存活率高出許多,但仍會遇到一些困難治療的狀況。兒童血腫科除了有傳統療法外,目前積極整合免疫治療、細胞治療、標靶治療和質子治療等四大新興療法,為兒癌病童打造個人化療程,帶來更加樂觀的治療前景。余登揚醫師補充,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中醫大兒醫已有多位高危險型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血癌病童接受雙特異抗體(BiTE, Bispecfic T-cell engager)之免疫療法,效果顯著;數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可治療黑色素瘤、腦瘤等困難個案。針對頑固及復發型CD19抗原陽性之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選擇CAR-T細胞治療(CAR-T cell therapies),中醫大兒醫為目前台灣少數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標靶治療則使用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的藥物,將治療精準定位在癌細胞上,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中醫大兒醫精準醫學分子實驗室已可於腫瘤檢體中偵測到某些致癌基因,篩選出適合使用特定標靶藥物的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個案,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質子治療能提供更精確的放射劑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及降低副作用。
醫療新躍進3/抗癌利器納健保「省千萬藥費」 異體移植讓存活期增5倍
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4億個基因改造的細胞正在她體內癌細胞作戰。基因嵌合T細胞治療(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一大利器,先將患者的T細胞改造後,再輸回病人體內,讓CAR-T細胞啟動免疫機制攻擊及消滅癌細胞,過去這項治療需自費上千萬元,健保給付後將讓生存權不再被金錢決定。不只如此,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2012年美國有位小女孩Emily,在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檢查顯示她體内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根除,這11年來每一年Emily都會PO一張照片,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沒有受到癌症的侵襲,又健康的活過一年。2022年4月,台大醫院成為台灣首家提供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也有了第一位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小女孩亭亭。亭亭當初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如今已完全康復。在這之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治療。「70歲的張女士9年前被診斷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3年前接受化療、也接受自體脊髓移植,當時癌細胞一度消失,沒想到去年9月再次復發。」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說。當時張女士身心俱疲,與醫師、家人討論後,決定進行CAR-T細胞治療。李啟誠說,現在臺灣有這個能力可以進行CAR-T細胞治療,所以,在這次安排化療之前,一開始先讓張女士調養身體,以收集好的免疫T細胞,2023年11月,由專機送往瑞士進行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12月21日製成結束後,21c.c.總共4億個經過基因改造戰力大為升級的CAR-T細胞,再由專機送返花蓮慈濟醫院,再將製備過後的CAR-T細胞回輸進張女士體內。CAR-T細胞治療雖是抗癌利器,但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CAR-T藥物原本須自費上千萬元,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電信龍頭中華電30日舉行法說 外資聚焦「這些」議題
電信產業去年底迎來新三雄時代,首場電信法說由中華電(2412)於周二(30日)召開,日前更喊話,未來產業版圖是「一大二中」。外資法人預期,法說會上不只5G用戶數最新發展,後續市場競爭態勢將成焦點;市場也重點觀注電信三雄如何面對產業競爭變化、5G多元資費及智慧型手機換機潮時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成長率等議題。台灣扮演亞太資訊匯集中心地位愈來愈重要,加上AI及高速運算服務正加速發展、帶動雲端IDC機房的需求愈來愈大。從用戶數來看,中華電行動通信用戶突破1300萬戶,台灣大合併台灣之星後,用戶數一舉飆升至1028萬戶,遠傳併入亞太電也衝上920萬戶。三家電信用戶數規模相近,未來競爭將更加白熱化。美系外資針對各家ARPU趨勢數據表示,截至2023年10月電信三雄行動服務營收年成長率4至7%、ARPU成長率3至5%,該成長趨勢將延續至2024年,預期電信三雄2024、2025年的成長率將再提升1個百分點。為鞏固國內電信龍頭地位,中華電信今年資本支出不再增加30.4億元,達340.2億元規模,創近三年新高。此外還規劃新建崙坪、濱江兩座IDC中心,投資金額估約40至50億元;擴建4G/5G網路建設也傳出將砸百億元,除了大型基地台、也將著手採購Small Cell等小型基地台、強化室內通訊品質。至於遠傳電信法說會,將於2月22日登場,遠傳合併亞太後,網路整併作業超前。遠傳表示,合併後原預計1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基站整併作業,不過進度早於預期,亞太電信行動網路覆蓋由原來的6000多站,翻倍至1萬多站,接下來將進行第二階段傳輸重劃及亞太核心網路的汰換作業,預計2025年底前完成。至於台灣大法說會,則時程待定。在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亦牽動高層人事異動,原台灣之星董事長林清棠擔任台灣大董事、原台灣之星總經理揭朝華回鍋台灣大代理法規長,原台灣之星資深副總朱曉幸則擔任台灣大技術長室副總經理。
痲瘋病全台年僅十例 醫籲:應去汙名化!
漢生病(痲瘋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 麻風分枝桿菌自有歷史以來就與人類共生共存,由於細菌基因有缺陷,只能在細胞內生長繁殖,尤其喜歡寄生在神經髓鞘細胞許旺氏細胞(Schwann cell)及巨噬細胞(Macrophages),善於閃避免疫系統,全世界90%的人類對其有自然免疫力,只有少數人會進入感染狀態。「漢生病」大多可以免疫力對抗 台灣年僅十例樂生療養院漢生防治科主任葉倩妤解釋,發病者部分可依靠自身免疫力對抗成功,部分患者則持續有症狀,依時程及個人免疫狀態會發展成各型別典型症狀。初期漢生病患者會有不痛不癢脫色斑疹或環形紅斑,中期則會有區域性至全身斑塊或丘疹合併有神經損傷,晚期則出現不可逆的後遺症,如顏面神經痲痹、兔眼、塌鼻、爪形手、馬蹄足及慢性潰瘍,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而全世界每年仍有12萬餘人確診,所幸目前已有抗生素治療,臺灣目前已非盛行國家,每年新發生病例約為10例左右。重要「癩反應」 發現漢生病的契機歷經新冠肺炎,大家應該已經體會到個人免疫力對疾病的反應差異很大,漢生病也因個人免疫力的多變而造成不同的發展,其中癩反應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是發現漢生病的契機,也是損傷神經的重要關鍵,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早期治療不留後遺症 消除恐懼及歧視葉倩妤表示,目前漢生病已有標準的多重藥物治療,早期治療不留後遺症,每年1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世界防治漢生病日(World Leprosy Day),讓我們一起重新檢視漢生病,消除人們對於漢生病的恐懼及歧視。
台寶中榮簽三年合作研究 董座黃智遠:「細胞治療離不開醫院」有助自體異體新藥開發
台寶生醫(6892)與臺中榮民總醫院簽署產學研究暨應用推廣合作協議,鎖定自體異體細胞醫療新藥領域,台寶生醫董事長黃智遠表示,「細胞治療離不開醫院,中榮有高規格GTP實驗室,希望藉此創新細胞治療,落地開花結果。」此合作案將由中榮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李冠德醫師擔任計畫主持人,以三年為一期,以雙方將共同執行的治療下肢缺血新藥MSC/VEGF一期臨床試驗為例,透過骨髓採集篩選合適捐贈者,建立全球獨創的異體基因修飾骨髓間葉幹細胞庫,配合中榮的精準醫療檢驗量能,建立完整的產品特色分析輪廓,將有助於產品開發。之後利用中榮的GTP實驗室進行「去中心化定點照護/床邊照護」生產(decentralized point of care cell production),再結合台寶生醫的細胞醫療GMP廠進行集中式 細胞製程開發與量產(centralized cell bank manufacturing),便可達到最佳商業模式。雙方於17日完成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依據台寶生醫公佈自結業績,2023年12月營收為2269萬元,年增737%,創歷史單月次高;累計2023年全年營收8547萬元,年增91%,創歷史新高,受惠國際新藥客戶看中台寶生醫製程檢驗與量產平台品質,搶下CDMO訂單,2023年營收百分百來自CDMO的業務貢獻,海外收入占比破四成,爭取到哈佛大學及其附屬醫學國際合作案,結盟美國TRACT公司共同開發器官移植抗排斥孤兒新藥,壯大新藥研發實力並強化產品線組合。台寶生醫董事長黃智遠表示,台寶生醫這次與中榮合作是一項重要指標性意義,希望嘉惠國人健康。台寶生醫經過轉型在新藥、細胞治療與CDMO皆有明顯性成長,兩項新藥進入二期、三期臨床試驗(Chondrochymal治療膝部退化性關節炎;Biochymal治療下肢缺血的困難傷口癒合)等,CDMO接單也挹注營收表現。中榮院長陳適安則表示,中榮這二年在數位醫療已成為兩岸三地、與國際間300家醫療院所連線的全球唯一的智慧醫院,且在2022年2月邀請李冠德醫師加入中榮,成立細胞治療實驗室GTP,現已有10個再生醫療團隊,針對重症、急症、難症、罕症等加以突破。台寶生醫營運長楊鈞堯指出,由台寶量產細胞凍管半成品運送至醫院存放,待病患有需求時,在醫院的GTP實驗室將凍管進行特殊技術處理,並在醫院進行最終品管檢驗,完成後直接送至病床邊給病患施打,藉此保持解凍後的細胞活性。未來期能進一步建立將凍管運送至全球,於醫院操作後放行的運作模式,一旦取得「中榮模式」成功,複製至國內其他醫院並輸出海外,產業跟醫院端更緊密的結合,達到更好的細胞治療效果,解決過往細胞產品難以供應全球的問題。
強化地震災區通訊網路 日電信公司派「船艦級」行動基地台出海
日本能登地區於元旦當天發生規模7.6地震,當地災情慘重,目前已知當地死亡人數達到206人,失蹤人數則為52人。而當地由於大範圍的建築倒塌,各項基礎建設受損,連帶對外的通訊網路也發生問題。為此,日本電信公司Docomo與KDDI合作,派出「船艦級」行動基地台,強化災區對外的聯絡管道。(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根據《itmedia》報導指出,日本電信公司Docomo與KDDI於6日宣布,他們在能登半島附近海域派出了「船艦基地台」,從6日下午開始,凡使用DoCoMo、au、UQ mobile、povo等電信服務的用戶,就可以直接使用手機對外聯繫。(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報導中指出,這個打破門戶之別的創舉,主要是NTT與KDDO在2020年簽署的協議,兩間公司當時決定,涉及天災人禍時,要共同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對社會做出貢獻。而這次的船上基地台是NTT World Engineering Marine所擁有的海底電纜鋪設船,上方安裝了KDDI與DoCoMo的基地台。而網路則是有賴於KDDI近期加入了SpaceX的「Direct to Cell」計畫,KDDI讓船艦接收SpaceX的星鏈網路(Starlink)的訊號後發出,讓石川縣輪島市部分灣岸區域的居民可以對外聯繫。除此之外,KDDI還送出了350台星鏈網路的裝置給石川縣市政府。(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
SpaceX與日本電信公司合作 發射6顆星鏈衛星補強「有天空就能手機上網」
先前就有消息指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於14日批准SpaceX提出的「Direct to Cell」實驗計畫申請,之後民眾就可以透過手機,直接與SpaceX所提供的星鏈網路進行連接,以此來進行傳送訊息、通話,或是上網等功能。而目前有消息指出,SpaceX已經與日本電信公司KDDI達成合作,SpaceX還為此發射6顆星鏈衛星上空,以此來強化星鏈網路。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其實不僅KDDI與SpaceX達成合作,目前全球共有8家電信網路公司參與SpaceX的「Direct to Cell」實驗計畫,其中包含美國T-Mobile、澳洲Optus、加拿大Rogers、紐西蘭One NZ、瑞士Salt、智利及秘魯的Entel等電信公司。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也在推特上發文表示,目前「Direct to Cell」這項計畫僅提供每光束約7Mb的網路速度,雖然是對於沒有行動網路訊號的地方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目前整體速度也不如現行布建的行動網路來的快速。而為了讓整個實驗合作更加順暢,馬斯克也在推特上發文表示,目前已經發送了6顆星鏈網路衛星上空,將用其來補強現行星鏈網路的盲點處。據了解,「Direct to Cell」的官方網站上也公布了開放進度,當中預計在2024年開放文字簡訊的傳送,而從2025年開始,會陸續開放上網、語音通話,就連IOT(物聯網)也預計在2025年正式開放。
別再熬夜了!長期「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各種疾病纏身 嚴重甚至引發休克死亡
現代人由於生活壓力大、工作課業繁忙,熬夜、失眠讓每天睡覺的時間被迫壓縮,睡眠時長不足,導致早上哈欠連連、提不起勁、頭暈目眩等。近期,美國科學期刊《Cell(細胞)》最新研究發現,若長期「睡眠不足」除了會感受到明顯疲憊外,還有可能引發全身性的細胞因子風暴,導致器官損傷,嚴重的話甚至會休克死亡。除此之外,缺乏足夠的睡眠還會破壞人體內腎上腺素等激素的晝夜規律,進而影響免疫功能,使人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增加代謝性疾病、癌症和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特別是在30到50歲這20年間,更容易發生慢性病。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也顯示,每天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增加了1/3,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上升,一旦睡眠出現問題,甲狀腺激素、性激素、褪黑素等各種內分泌本應有的規律及功能也會被打破,進而擾亂免疫系統,為癌細胞提供生存的機會。睡眠不足也不僅僅對生理上產生危害,長期的睡眠不足也可能會對心理上造成威脅,增加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發生機率,睡眠時間越短,患心理疾病的風險就越高。要解決「睡眠不足」的問題,也並不是睡得越長越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于歡表示,每個人的睡眠需求因人而異,可以先以自身的睡眠時長、睡眠深度、日間活動度、夢境頻繁度、夜間入睡時間,這五點去判斷自己的睡眠是否充足,品質是否良好。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偉提醒,如果發現自己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每晚起夜超過2次、早上過早醒來無法再入睡等情況,就有可能存在睡眠障礙,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另外,想要提升睡眠品質,醫師也建議,可以遵循以下方法去做改善:晚上10點左右上床休息,睡前2小時停止工作,睡前1小時停用電子設備;白天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慢跑、游泳、瑜伽等,但避免在睡前3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運動;晚餐時間不宜過晚,避免攝入難以消化的食物,睡前2小時停止進食;保持室溫在20~25攝氏度之間,選擇氣密窗、遮光窗簾以減少噪音及光線的干擾。
鬼地方也能有訊號!手機直接連接衛星通訊網路 美通訊委員會批准SpaceX展開測試實驗
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於14日批准SpaceX提出的「Direct to Cell」實驗計畫申請,之後便可透過SpaceX所提供的星鏈網路,直接用一般手機與衛星通訊網路進行連接,以此來進行傳送訊息、通話,或是上網等功能。據了解,其實這項計畫早在2022年10月就宣布,一直到2023年10月才正式對外描述細節,根據SpaceX官方網站的解釋,「Direct to Cell」主打的就是一般LTE手機直接與Starlink 衛星網路直接連線,以此來進行上網瀏覽、傳簡訊、或是語音資料的傳送。如此設計的話,就可以讓一些缺乏基地台的偏遠地方,也能保持對外通訊的能力。官網上表示,預計在2024年開放文字簡訊的傳送,而從2025年開始,會陸續開放上網、語音通話,就連IOT(物聯網)也預計在2025年正式開放。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目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已於14日批准SpaceX這項「Direct to Cell」實驗申請。SpaceX也計畫在本月直接展開實驗測試,預計會投入840顆衛星,以及2000支手機,實驗期間為180天。
Q4促銷差強人意品牌廠下修需求 集邦:12月電視面板跌幅小幅擴大
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表示,因應品牌客戶持續下修對電視面板需求,面板廠則不斷透過減產的方式來對應需求的下滑,目前預期12月全月電視面板價格下跌幅度小幅擴大,32吋與43吋下跌2美元,50吋與55吋下跌3美元,65吋與75吋下跌4美元。集邦科技研究副總范博毓指出,進入第四季後,包括雙十一,以及黑色星期五的促銷結果都差強人意,面板廠只好加大減產幅度,藉此來延緩價格下跌的幅度。監視器面板部分,需求自第四季後就開始明顯減弱,但過去幾個月仍僅有高階機種價格出現下跌,不過隨著部分面板廠率先在主流面板價格的姿態上放軟,因而在進入12月後,主流的面板價格也開始出現下跌的趨勢。目前觀察12月的跌幅,預計23.8吋Open Cell面板將下跌0.2美元,21.5吋、23.8吋與27吋將下跌0.1美元。筆電面板部分,需求同樣在第四季起出現較明顯的走弱,且有逐月持續下修的趨勢。在需求驟降的壓力下,要求面板價格下跌的雜音也逐漸浮現。過去一兩個月面板廠多半仍是在高階規格機種以及16:10機種上作較多的讓步,換取主流16:9機種價格維持穩定的態勢。不過預期本月面板廠可能難以抵擋品牌的壓力,預計在主流的FHD IPS機種上,面板價格將微幅下跌0.1美元。
「AI辨識精子」比人工快1000倍! 有效輔助治療男性不孕症
不孕症影響了7%男性,讓許多夫妻備孕過程中備感煎熬。現今有AI人工智慧軟體可以識別嚴重不孕男性的精子,比訓練有素的胚胎學家眼睛快1000倍。史蒂文瓦西萊斯庫(Steven Vasilescu)博士表示:「AI可以在人類看到之前,凸顯出潛在的可用精子」。團隊現在準備將此技術投入臨床試驗,「下一目標是真正的人體受孕」。據《CNN 》報導,瓦西萊斯庫是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TS)生物醫學工程師暨醫療公司NeoGenix Biosciences創辦人,他率領團隊開發軟體,命名為「搜尋精子」(SpermSearch),旨在幫助射精中沒有精子的男性,即10%的不孕症男性,這種情況稱為非阻塞性無精症 (NOA)。不孕症日益嚴重 人工辨識精子如大海撈針精子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了一半,導致不孕症的問題日益嚴重。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因素包括下列多種因素:污染吸煙不良飲食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無精症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阻塞性無精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與「非阻塞性無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患有非阻塞性無精症的男性患者,通常會進行手術切除一小部分睪丸,送到實驗室,由胚胎學家拆解睪丸組織並放在顯微鏡下檢查,以人工方式搜尋健康精子,若發現任何有活力的精子,就可以將其提取並注射到卵子中瓦西萊斯庫表示,此過程需要多名人力、耗費6-7小時,而且有人力疲勞和不準確的風險,當人力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看到的只是一團糟的細胞狀況,「裡面有血液和組織,總共有數百萬個細胞,但其中可能只有10個精子,宛如大海撈針」Vasilescu 博士說。相較之下,當精子樣本照片上傳到電腦時,SpermSearch可以在幾秒鐘內找到任何健康的精子。為了達到這個速度,瓦西萊斯庫和他的同事藉由向人工智慧展示數千張此類圖像,來訓練人工智慧識別這些複雜組織樣本中的精子。UTS生物醫學工程團隊發表研究論文表示,SpermSearch的速度比經驗豐富的胚胎學家快1000倍。不過,SpermSearch並非要取代胚胎學家,而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提升受孕機率 時間就是關鍵 英國鄧迪大學生殖醫學臨床領導者、莎拉馬丁斯達席爾瓦(Sarah Martins da Silva)博士表示,要快速找到精子,時間至關重要,「若有人收集了卵子,而且需要受精,我們只有很短的時間可行,加快此過程是非常有利的」英國伯明罕大學系統建模和定量生物醫學中心的助理教授莫里格加拉格爾(Meurig Gallagher),同樣致力於幫助不孕症男性患者,他的新技術使用成像軟體來追蹤精子尾部的速度和活動,可以洞察樣本的健康狀況,「微小的變化可以顯示精子是否處於環境壓力、快要死亡,或者正在對生物信號做出反應。」英國生育公司Examen則使用一種稱為「單細胞凝膠電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的技術來識別單一精子中的DNA損傷。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生殖醫學榮譽教授、Examen執行長希娜路易絲(Sheena Lewis)和她的團隊已經開發這項技術20多年。對於SpermSearch的發展,路易絲則表示,雖然AI人工智慧應用的發展令人興奮,但醫學發展卻非常緩慢。例如SpermSearch目前正處於概念驗證階段,先前進行的小型試驗僅對7名患者進行測試,這還沒有任何意義,從概念驗證階段到上市可能需要2到5年,因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技術適合少數患有NOA的男性,這很棒,但不會成為主流。瓦西萊斯庫表示,他們研發的AI技術識別精子是不孕症治療的「最後一站」,有望成為讓卵子受精或停止不孕症治療的分水嶺,「如果我們能輔助胚胎學家更有效率、更準確的作業,他們有可能會發現原本找不到的精子。這讓男人有機會成為自己親生孩子的父親」。UTS團隊現在準備將此AI技術投入臨床試驗,「下一目標是真正的人體受孕」。 原文出處:How AI may be a powerful tool in treating male infertility
機靈醫用「血液回收儀」 救回罕見RH陰性血型孕婦一命
屏東潮州36歲高姓孕婦,日前上班期間突感暈眩及腹痛,由同事緊急送至安泰醫院就醫,透過超音波掃瞄發現,當時腹腔內大量出血已漫浸到上腹肝臟部位,且患者是罕見血型,讓情況更加危急,醫師靈機一動,透過自體血液回收系統配合手術,才讓孕婦脫離險境。醫師預估,當時內出血已超過2500ml並有休克現象,懷疑極可能是子宮外孕,且病患當下已疼痛到身體蜷縮、意識模糊,情況相當危急,必須立即開刀,不然會有生命危險。經和家屬說明溝通同時,也在30分鐘內集結安泰高危險娠妊醫療團隊,不料在開刀前又發現患者血型是罕見RH陰性,血庫無血可用,婦產科主任王仁星靈光一閃,借調開心手術時使用的「Cell Saver Elite自體血液回收系統」。先將患者腹腔內上層未凝固的內出血約1500ml血液引流,透過血液回收洗滌系統,收回約一半的可用血,再進行「輸卵管部分切除手術」,整個手術完成耗時約2小時,病患內出血達2800ml。因患者失血過多,當晚手術完成後請高雄捐血中心楠梓血庫尋找出4單位、約720ml的RH陰性紅血球濃厚液,在陸續輸血給患者後,才慢慢脫離險境。王仁星表示,這是屏東首例透過自體血液回收搶救RH陰性血型孕婦大出血的案例,因為在台灣RH陰性血型只有0.3%,庫存血有限,一旦發生重大意外,有可能錯失黃金搶救時間而造成遺憾。安泰醫院榮譽院長蘇清泉對高危險娠妊團隊在面對緊急情況時,能冷靜判斷,全力搶救的高效率表示肯定;並強調未來將持續投入設備採購、醫療人員培訓,提升屏東縣重大手術醫療水平。
中西醫共識:巴金森氏症可能與腸胃健康有關 中藥調理搭配針灸按摩扶正根本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腦內多巴胺低於正常人的80%,運動功能會逐漸出現動作緩慢、靜止性顫抖、僵硬和姿勢不穩等動作障礙。除了運動功能障礙外,還經常伴隨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便秘、性功能障礙、憂鬱症、智能減退或失智、疼痛、嗅覺異常。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對於治療巴金森氏症之助益,受到廣泛的關注。中醫看巴金森氏症:肝腎陰虛、氣血兩虛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醫師分享,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雖指出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遺傳性的情況相當罕見。從中醫角度來看,可能與肝腎陰虛及氣血兩虛有關。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紀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有 "震顫" 之意,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因「肝」病變引起。 另《華氏中藏經‧ 論筋痹第三十七》說:「行步奔急,. 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 所謂行走奔急,不能舒緩,恰如巴金森病的慌張步態。不過,中醫與西醫所指的肝不同,西醫的肝指的是消化系統中的肝臟器官,而中醫所指的肝則是範圍更廣泛的,除了西醫所指的消化和自主神經功能外,還包括有調節情志等功能。中醫辨證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歷代中醫典籍中都有對巴金森氏症的辨證記載。清朝《張氏醫通》指出,巴金森氏症主要是風、火、痰、虛等因素所引起的。另一部典籍《醫宗己任編.顫振》也提出,氣血虧虛會導致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遲緩和不協調:「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近代中醫的辨證承接歷代醫家大成,主張巴金森氏症的根本病理基礎肇因於肝腎陰虛和氣血不足,形成內風、火、痰、瘀的病理改變。而且,可歸納為四大証型:肝腎陰虛証、肝風內動証、風痰阻絡証、氣血兩虛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可能同時具有不同的證型,但其中有一個証型是主要的。中西醫皆認為:巴金森氏症與腸胃健康有關從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者除了由風、火、痰、虛所引起,與腸胃健康也有關係,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示了陽明經入絡於腦,陽明經包含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顯示腸胃系統與腦部經絡相聯繫。西醫研究指出,巴金森氏症者約有60-80%會伴隨便秘問題,且在症狀出現的10-20年前就已經存在。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亦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台大醫院研究也指出,患有便秘的人日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相對較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族群。中藥調理 對症下藥 扶正固本中醫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採中藥調理和針灸療並行。根據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多由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所致,治療上著重於扶正固本。具體的中藥處方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証型進行調配。肝腎陰虛以地黃飲子加減;氣血兩虛以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活血養血以當歸、赤芍、白芍、丹參、川芎、紅花、牛膝、桃仁;如果抖動嚴重,可加入全蠍、地龍、蜈蚣、僵蠶等昆蟲類藥物,熄風通絡改善之。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巴金森氏症者痰瘀特別明顯,可能與台灣氣候潮溼及飲食油膩有關。痰瘀是代謝廢物傳導阻滯到神經細胞的死亡,最後演變成中腦黑質部的萎縮,黑質區的許多細胞空泡變性反而成為神經傳導及萎縮退化的根本,即所謂的痰瘀互結,變成主要的問題,故無論任何證型,都需要加入和血化瘀除痰的治則。針灸及穴道按摩針灸和穴道按摩也是一種中醫療法,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有助於改善肝氣、調理氣血運行。對於巴金森氏症,針灸主要集中在頭皮針和體針上,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相應的針灸穴位,若是手部較嚴重則靠額顳葉部分的運動前區多下針;足部較嚴重則靠頂葉多下針;平衡問題也可在小腦部分多下針。經常會針灸的穴道為百會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足三里、太衝、太谿等,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動作遲緩等問題。巴金森氏症的腸胃問題,可常常按壓足三里、豐隆穴、大腸經合谷穴、足陽明經的胃經,促進上循腦部的經絡氣血運行更佳。此外,敲打膽經及按壓太衝穴可調理肝氣, 改善動作遲緩以及減少不自主震顫發生。吳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治療可採西醫為主;中醫為輔。西醫主要著重於恢復多巴胺的活性,藥物治療上,左多巴胺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最主要且有效的藥,可提升腦部多巴胺濃度,改善病人的動作,但用藥會有蜜月期,中後期經醫師評估許可,就會建議進行DBS深腦刺激手術。而中醫則著眼於以中藥調理和針灸活絡腦部,幫助改善症狀。中西醫學的結合是現代醫學的趨勢,但需注意在服用不同藥物時,至少間隔一個小時。▲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