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DC
」 新冠肺炎 疫情 猴痘 歐洲 WHO歐洲旅遊要小心!除登革熱、茲卡病毒爆發 病媒蚊再攜致命「西尼羅病毒」出現
今年上半年登革熱、茲卡病毒在歐洲爆發,導致觀光客處在紅色警戒狀態,而另一種可能致命、經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可能再度出現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1人檢測出「西尼羅病毒」(WNV),而這種病毒有20%機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使人出現高燒、頭痛,甚至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等症狀。根據外媒《歐洲新聞台》(Euro News)的報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表示,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於今年3月通報了1例「西尼羅病毒」個案,義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納(Modena)也出現1例,這2例均是在當地被感染,而非前往熱帶地區旅行時才受到影響。「西尼羅病毒」以鳥類為天然宿主,但通常透過蚊子傳播,少數情況下會經由輸血、器官捐贈或懷孕途徑感染。其中,80%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有20%患者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皮疹等,更嚴重者會造成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警告,50歲以上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者為高危險族群,不到1%會在後續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神經系統感染,並有10%機率致命;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至6天出現,也可能需要14天或更長時間,一旦開始發病,通常會在3到6天之內痊癒。報導指出,「西尼羅病毒」於1937年在非洲烏干達西尼羅地區被首次發現,後來影響到非洲其他地區、中東、西亞、中亞、北美、南歐、東歐等地帶,由於目前還沒有相關疫苗出現,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便是防止蚊蟲叮咬。另外,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主任安德里亞(Andrea Ammon)提到,2022年至2023年間,歐洲本土感染的登革熱病例幾乎翻倍成長,氣候變遷使得病媒蚊入侵到過去從未被影響過的地區,而今年3月西班牙病例出現得太早,可能就是異常溫暖天氣所造成。
WHO點名中國「疫情資訊要透明」 歐盟衛生機構:強制篩檢中國旅客不合理
近期由於中國疫情持續爆發的因素,許多國家紛紛宣布要針對中國旅客進行強制篩檢。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就表示,可以可量這些國家這樣的限制措施,呼籲中國應該讓疫情資訊更加透明。而歐盟衛生機構則認為,世界各國針對中國旅客進行強制篩檢是個不合理的行為。根據《Ouest France》報導指出,因為中國宣布取消海外旅遊限制,目前日本、台灣、義大利、南韓、美國等國家紛紛宣布針對來自中國的旅客要進行強制篩檢。而WHO秘書長譚德塞在29日表示,WHO為了對中國當地的新冠疫情進行全方面的評估,需要中國提供更詳細的資料。但目前中國資料十分匱乏,世界各國目前所提出的限制措施是個「可以理解」的行為。WHO方面仍然希望中國能夠繼續追蹤新冠肺炎疫情,並且持續性的為人民接種疫苗。(圖/翻攝自推特)而根據《BBC》報導指出,歐盟衛生機構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ECDC)表示,目前歐盟不會採取類似的措施,不會對來自中國的旅客,或是有中國旅遊史的旅客進行強制篩檢。ECDC甚至認為,針對擁有中國旅遊史或是中國籍旅客進行強制篩檢是個「不合理」的行為。原因是ECDC認為歐盟成員國的人民免疫力更高,中國的疫情不會影響到歐盟成員國。而且ECDC認為,與歐盟已經感染的人數相比,來自於中國的前在感染者人數相當的低。但ECDC也表示,會保持警惕,以便在必要時採取緊急措施行動。而義大利總理梅洛尼 (Giorgia Meloni)則認為,如果歐盟其他國家不仿效義大利或美國等國家,針對來自中國的旅客進行強制篩檢的話,他擔憂義大利所付出的努力會因此遭到破壞。
英國爆發「史上最嚴重」禽流感 政府急令:所有鳥類禁止外出
英國史上最嚴重禽流感持續升級,迫使當局採取更強硬防疫措施,下令「所有鳥類禁止外出」以遏止疫情傳播。英國家禽協會也提醒,有鑑於市場上家禽數量大幅減少,今年的聖誕節火雞恐怕將「有感飆漲」。綜合外媒報導,這場自去年10月爆發的禽流感疫情截至今年10月,已在英國境內造成550萬隻鳥類死亡,今年8月更發生數千隻染疫海鳥在法恩群島集體死亡慘劇,當局因此下令民眾禁止登島,但這波橫掃歐洲的「跨品種傳播」的禽流感病毒仍持續在各種家禽、野鳥肆虐。英國政府為此採取鳥不離屋的防疫策略,嚴禁任何人為飼養的鳥類離開飼主住家或養殖場,並要求人員接觸鳥類前對衣物及鞋子消毒,以及減少出入可能被染疫野鳥污染的場所來避免禽鳥感染。首席獸醫官米德密斯(Christine Middlemiss)直言:「只要一個小疏失,禽流感就會趁虛而入並殺死大量禽鳥。」呼籲相關民眾採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遵守禽鳥的「隔離」令。另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ECDC) 資料,這波北至挪威南達葡萄牙的禽流感。已迫使歐洲各國撲殺4800萬隻鳥類,其中英國自去年10月已檢測出200例家禽感染,且隨著冬季到來,染疫禽鳥數量恐會急遽增加,並導致尚未有證據感染禽流感的人類,遭受聖誕火雞價格大漲所苦。
Omicron亞型變異株感染擴大!新增154例確診 分別104例本土及50例境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5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104例本土個案(96例BA.5、8例BA.2)及50例境外移入(3例BQ.1/BQ.1.1、35例BA.5、7例BA.2.75、4例BA.2、1例BA.4)。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為1,186例、BF.7為4例、BQ.1/BQ.1.1為5例、BA.4為104例、BA.2.75為57例、XBB為1例、BA.2為1,027例;另累計879例BA.5、5例BA.4、2,522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BF.7、BQ.1/BQ.1.1、XBB本土確定病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96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104例約92%,為31名男性、65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46例、中部21例、南部26例、東部3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15日至10月13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46例BQ.1/BQ.1.1、BA.5、BA.2.75及BA.4個案,為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9月24日至10月11日。其中檢出3例 BQ.1/BQ.1.1個案分別自德國、美國及英國(各1例);35例BA.5個案分別自印尼(8例),德國(4例),瑞士及美國(各3例),馬爾地夫、法國、越南、新加坡及泰國(各2例),奧地利、英國、香港、荷蘭、韓國、加拿大及日本(各1例);7例BA.2.75個案分別自越南及美國(各2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荷蘭(各1例);1例BA.4個案自紐西蘭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0月19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占比約為78.9%,BA.4變異株(含BA.4.6)占比約為6.7%,另BA.2變異株(含BA.2.75)占比3.9%;BA.5變異株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演化之新型變異株BQ.1.1、BF.7等於美、加、英、法等部分國家占比增加;另BA.4.6、BA.2.75及XBB.1(BA.2子代)變異株目前在新加坡等部分國家流行。WHO進一步指出,XBB變異株已於至少26個國家檢出,具顯著免疫逃脫特性,且較現有其他Omicron亞型病毒株具增長優勢,惟尚無證據顯示致病力增加;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亦表示,BQ.1及BQ.1.1變異株傳播可能於未來數週至數月內導致該地區新增病例數增加,需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指揮中心呼籲,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
歐洲迎新一波疫情!確診數上升8% 全球唯一正增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防治中心(ECDC)12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新一波的新冠疫情正在歐洲地區開始蔓延。據WHO的區域數據顯示,截至10月2日當周為止,全球只有歐洲是唯一確診數正增長的地區,比前一周上升了8%,達到150萬例。據《路透社》及《半島電視台》的報導,WHO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與ECDC主任阿蒙(Andrea Ammon)在聯合聲明中指出,「儘管疫情和前一年相比有明顯減緩,但不幸的是,我們看到歐洲的數字再次上升,表明另一波感染已經開始,新冠肺炎大流行仍未結束。」WHO區域數據顯示,截至10月2日當周為止,歐洲是全球唯一確診數呈現正增長的地區,比前一周增加了8%,達到150萬例,其他地區的數字則持續下降。歐盟27國的住院數近幾周都在上升,包括法國10月3日公佈的確診數據顯示,7天平均每日新增病例已達到45631例,為8月2日以來的最高水平,暗示著該國正迎來第8波疫情。義大利10月初的住院數也比前一周增加32%、加護病房增加21%,英國住院數則增加45%。目前歐洲仍有數百萬人尚未接種新冠疫苗。公衛專家指出,隨著疫苗的種類逐漸增加,以及對現有疫苗的混淆,讓大眾開始出現「疫苗疲勞」(vaccine fatigue)的現象,這阻礙了加強劑接種率的提升。WHO與ECDC也強調,隨著歐洲即將進入冬季流感的傳染期,在新冠和流感交叉侵襲以前,民眾應同時接種2種疫苗,尤其是弱勢族群,「我們不能再浪費時間了,包含60歲以上的老年人、孕婦及患有高風險疾病的弱勢族群,都應該盡速接種疫苗。」
猴痘口服抗病毒藥來了!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28)日表示,我國向國外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已於昨(27)日晚間運抵臺灣,將於完成通關及驗收程序後配撥該署各區管制中心。該藥物將由醫師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充分告知病患並獲得同意後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提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指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管制中心(ECDC)等單位之建議,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建議使用於猴痘確診且病情嚴重之病患或免疫低下者。疾管署說明,tecovirimat經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使用於治療正痘病毒屬之天花、猴痘及牛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使用於治療天花,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專案核可使用於治療因猴痘病毒感染惡化為重症或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患者,以降低死亡機率。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於今年7月13日同意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核准其專案輸入。疾管署強調,猴痘已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累計通報13例疑似病例,其中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餘11例已排除;另自 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該署提醒,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接種Novavax恐出現嚴重過敏 美警告過敏者切勿施打
歐盟藥品審查機構「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簡稱EMA)」14日證實,施打Novavax疫苗可能出現「嚴重過敏」副作用,該疫苗於13日獲得美國監管機構的授權,其在美國的產品標籤警告,對疫苗成分過敏者,不要施打此疫苗。美國監管機構警告,對疫苗成分過敏者,不要施打Novavax疫苗。(示意圖/unsplash)路透社報導,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將更新疫苗的產品訊息,增加皮膚異常及減少知覺的副作用。根據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的數據,自去年12月推出Novavax以來,迄今為止,歐洲僅使用了250,000劑Novavax疫苗(歐洲名為「Nuvaxovid」)。歐盟公布,施打Novavax新冠疫苗有嚴重過敏副作用後,Novavax與其他新冠疫苗製造商的股價,在早盤交易中,下跌20.3%至55.72美元(約新台幣1,668元),其中Novavax的股票波動較大。
新變異株BA.2.75突變超多!疑具備免疫逃脫能力 傳染力恐更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侵入了11個國家,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含有大量額外的突變,且疑似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意味著此病毒可能更具傳染力。據英國《衛報》、《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綽號「半人馬座」的新變異株BA.2.75首先在印度被發現,但目前已蔓延至以色列、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其他10個國家。目前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已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短時間內將成為其主流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正在密切監測BA.2.75,儘管首席科學家斯瓦米斯坦納(Soumya Swaminathan)坦言,還沒有足夠樣本,能夠評估其嚴重性。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也於7日將BA.2.75指定為「監測中變異株」,這意味著有一些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播力或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目前的證據還無法進行有效評估。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也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在近日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英國里德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說,BA.2.75比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出現了更多的突變,尤其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刺突蛋白發生了驚人的進化,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皮考克(Tom Peacock)則指出,BA.2.75絕對有機會取代現在主流的病毒株BA.5,即使沒有,人們接下來也要面對「變種病毒的新變種」。他還補充:「突變的數量及組合賦予病毒更強的『百搭』屬性,所有突變帶來的影響加起來,比每個部份的突變還更糟糕。」許多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不過格里芬倒是覺得除了疫苗之外,還需要制定更長期的計畫來對抗未知的變異株,例如改善室內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或確實執行消毒和染疫隔離等。
變異株BA.5傳播力太驚人 全球多地疫情再起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6月29日發布的報告中表示,COVID-19病例在一周內增加了18%,處於4月以來最高水平,染疫人數急遽增長的原因則是因為Omicron病毒的2個新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具有更高的傳播力,尤其是BA.5。WHO秘書長譚德塞在6月29日表示,受BA.4及BA.5的影響,全球有110個國家的確診數正在快速上升,BA.5的占比也來到了43%,而東地中海、東南亞和美洲地區的染疫死亡人數也在升溫。譚德塞再度重申,「這種流行病正在不斷突變,還沒有結束,若各國匯報的確診及基因排序報告減少,將會使WHO追蹤新冠病毒的能力下降,導致Omicron未來的新變種將更難以追蹤。」早在6月初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局(ECDC)就示警, Omicron的2個新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傳染力更甚以往,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病毒主流,沒想到短短1個月,德國BA.5的占比就從原來的10%以下竄升到66%,而日本截至6月20日,BA.5病例也占了25.1%,比前一周翻倍增長,美國的BA.4與BA.5占比則在6月底衝破50%大關。據「德國第一電視台」(ARD)的報導稱,德國衛生部長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在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開始大規模傳播,德國6月底每天新增的確診人數都超過10萬人,而且預計今年秋天爆炸性成長的數據將會為醫療量能帶來沈重負擔,「這會是一個疫情嚴峻的秋天,有必要提早準備。」日本截止2日為止,單日染疫人數也已連續4天突破2萬人,據《朝日新聞》報導稱,新一波的疫情與BA.5逐漸擴散有關。與此同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則建議,今年秋季就可以開始施打針對新型變異株的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其中莫德納(Moderna Inc),以及輝瑞(Pfizer Inc)和合作夥伴BNT均宣稱,針對新的亞型變異株加強針估計要等到10月或11月才會上市。
猴痘確診全球延燒! 疾管署列44國旅遊疫情提升「二級警示」
疾病管制署表示,自今(2022)年5月全球爆發猴痘疫情以來,病例數持續快速增加且受影響國家日益增多,基於受影響國當地可能具暴露風險,疾管署宣布即日起將具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4國之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指出,全球自今年5月起於非猴痘疫區爆發疫情以來,截至今年6月29日全球累計55國報告至少5,022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為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葡萄牙。歐盟疾控中心(ECDC)表示,此波疫情個案多為年輕男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我國亦於6月24日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25日評估,此波疫情於歐洲區域已廣泛爆發,於該區內傳播風險為高,歐洲以外區域考量其傳播模式及各國應對能力,傳播風險則為中。疾管署說明,依據目前蒐集監測資料顯示,全球受影響之55國,其中11國具報告個案,惟皆屬境外移入個案(含臺灣);而其餘44國則具本土或感染來源不明個案,分別為歐洲區域(27國)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愛爾蘭、以色列、奧地利、丹麥、瑞典、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捷克、羅馬尼亞、芬蘭、挪威、冰島、希臘、拉脫維亞、馬爾他、喬治亞、盧森堡,美洲區域(7國)之美國、加拿大、智利、秘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非洲區域(8國)之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迦納、喀麥隆、貝南、剛果共和國、南非,東地中海區域(1國)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西太平洋區域(1國)之澳洲。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基於當地可能已具社區傳播風險,為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將前述具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4個國家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將嚴密監控國際間疫情變化,視疫情狀況隨時調整旅遊建議範圍。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途徑主要包含直接接觸病灶、飛沫及接觸汙染物感染,倘國人前往上述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前往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或接觸返國人士後,若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可能僅有局部且少量)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男子在柬埔寨紅燈區無套染「超級淋病」 病毒變種具抗藥性恐無藥可醫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7800萬人罹患淋病,這種病菌會讓生殖器官、直腸、喉嚨等受到感染,或者導致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不孕或是提高罹患愛滋風險,WHO更警告,在最近新冠大流行的環境中,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超級淋病(SuperGonorrhoea)的發病率正在上升,據《每日郵報》報導,一名奧地利男子在柬埔寨度假期間就感染了「超級淋病」,專家警告,這種耐藥性的性病恐釀成「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威脅」。50多歲的奧地利男子,今年4月在柬埔寨旅遊時與當地的女性性工作者在未採取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發生關係,竟染上「史上最嚴重超級淋病」。根據報導,這名50多歲的奧地利男子,今年4月在柬埔寨旅遊時與當地的女性性工作者在未採取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發生關係,5天後,他發現自己小便時疼痛難忍,並且有其他分泌物流出。報導指出,該男子感染的菌株對「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具有高度耐藥性,而阿奇黴素是最早用於治療淋病的抗生素之一。此外,該菌株對其他抗生素也有耐藥性,包括「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雖然這名患者服用了抗生素,症狀得到了緩解,但更多的檢測仍然顯示出陽性結果。超級淋病可能構成「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脅」。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上週發佈的一份報告就警告,超級淋病可能構成「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脅」,由於這名男子在當地的紅燈區尋芳,擔心這波超級淋病恐怕在當地開始蔓延。報導也引述知名的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說法,超級淋病是由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引起,經由陰道、口腔和肛門性行為傳染,若不進行治療,淋病可導致男女不育,增加愛滋病毒和愛滋病的風險,或可傳播到關節和身體其他部位。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稱,淋病是美國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之一。WHO警告,在最近新冠大流行的環境中,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超級淋病的病毒得到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它們有可能因此變種,進而產生更強的抗藥性,甚至在未來無藥可治。2018年時,英國一名男子也曾在東南亞流連花叢中與當地女子大玩一夜情,孰料男子返國後身體立即出現異常,經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極難治癒的「超級淋病」,根據台灣疾管署統計,國內淋病疫情逐年攀升,近幾年來每年感染率平均增加18%,主要感染族群為20到39歲的男性為主;創下淋病自1999年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後的新高。此外,WHO也警告,在最近新冠大流行的環境中,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超級淋病的病毒得到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它們有可能因此變種,進而產生更強的抗藥性,甚至在未來無藥可治。
避免猴痘成「人畜共患病」防疫單位報告 撲殺寵物倉鼠成「最終手段」
近期猴痘疫情引起世界關注,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先前曾表示,猴痘具有可控性,因此不具威脅,但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則指出,如果猴痘出現「人傳動物」情況,就可能在歐洲造成可怕的大流行,該中心還稱齧齒類動物「理論上有可能」被人類感染猴痘,再將該並傳染給人類,因此該中心制定「最終手段」,在沒有檢測或隔離能力下,將會撲殺染疫者飼養的倉鼠、水豚等齧齒類寵物。綜合《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等外媒報導,猴痘疫情持續在歐洲國家蔓延,英國截至26日已經回報90例猴痘個案,全球20多個國家回報疑似或確定病例,則累積至344例。在本週發布的疾病防控指南中,ECDC敦促感染猴痘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避免接觸寵物,並指出如果猴痘病毒傳染給動物,即可能會在歐洲大陸造成大規模流行;其中齧齒類動物,包括倉鼠、殺鼠和豚鼠等被認為是最危險的,因為「理論上」這些動物可能是病毒的合適宿主,因此從病毒從人類傳播到動物身上的情況可能存在,「這樣的外溢事件可能會導致病毒在歐洲野生動物中傳播,並使病毒成為地方性人畜共患病」。ECDC發布報告,建議在沒有檢測和隔離能力下,將撲殺猴痘染疫者飼養的齧齒類動物。(示意圖/Unsplash)雖然ECDC指出,這種外溢情況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但為確保不會發生最糟情況,「理想情況下,囓齒動物類寵物應該在受監控的設施中隔離,遵守呼吸道隔離,和動物福利條件,並在隔離結束前進行檢測」。報告也指出,在沒有檢測或隔離能力的情況下,才會將「殺死寵物」當作最後手段。另外如果染疫者飼養的是貓狗等哺乳類寵物,因為染疫風險比較低,如果有合適的戶外空間,可以在家中進行隔離,並由獸醫對其進行檢查。根據報導,雖然猴痘的天然宿主上不清楚,但有專家認為該病源自於西非、中非的齧齒類動物,而英國政府將會在未來幾天內,發布類似內容的防疫建議,敦促感染猴痘者與動物保持距離。
猴痘病程初期症狀和新冠超像 專家:若走到「這1步」會釀成人間浩劫
猴痘疫情蔓延至少17國,累計近300起確診或疑似病例,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先前曾表示,猴痘具有「可控性」不具威脅,不過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23日發布一份風險評估報告指出,若猴痘疫情出現「人傳動物」的狀況,恐怕會在歐洲造成可怕的大流行,另外,天花疫苗能夠預防天花及猴痘病毒,不過多數國家已經逐漸減少常規性的天花疫苗接種,40多年後的現在,具免疫力人群比例大幅降低。英國衛生當局公開猴痘的病程變化。(圖/翻攝自UKHSA官網)據《太陽報》引述英國衛生與安全局(UKHSA)最近發布一組照片,揭示患者在感染猴痘後的病程變化,敦促人們對猴痘病毒的跡象保持警惕。患者在接觸猴痘病毒初期,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和背部疼痛、發冷等與流感和新冠相似的症狀;在發病後1到3天,則會出現皮膚瘙癢,並在臉部、手掌和腳底長出伴隨疼痛感,看起來像是水痘,內含透明液體的囊泡也就是圖A的狀況。數日後,囊泡逐漸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而紅疹也會慢慢長成巨大膿疱,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在口腔內部、生殖器和眼睛內壁。這些膿疱看起來像圖B的樣貌,宛如青春痘一樣,呈圓形、凸起狀,內含黃色膿液。圖C則是膿疱會在病發第3天發展成隆起的丘疹情形,紅疹中心會慢慢凹陷,接著5到7天後開始結痂,也就是圖D到圖F。 猴痘最明顯症狀就是手腳長出類似水泡的皮疹。(圖/翻攝自WHO)根據UKHSA指出,猴痘的病程變化非常大,不一定沿著相同的時間發展,患者要注意在所有痂都脫落前仍具傳染性,而且脫下來的痂也可能含有傳染性病毒物質。另外從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報告得知,目前專家對猴痘病毒宿主的相關認知甚少,不過已知的是,病毒可能來於一種或多種動物,特別是囓齒動物和松鼠,可能是病毒傳播的宿主。這份報告進一步指出,對於猴痘病毒從人傳染到寵物上,理論上推斷,是有可能發生的,報告甚至警告,若病毒恐在人畜間頻繁流動,「一旦出現人傳動物的案例,猴痘勢必會在歐洲大流行」。ECDC專家示警猴痘疫情若走到「這1步」恐釀人間浩劫。(圖/達志/美聯社)《衛報》也指出,WHO在1980年宣布天花病毒完全根除前,多數國家已經逐漸減少常規性的天花疫苗接種,40多年後具免疫力人群比例已大幅降低,巴黎巴斯德研究院(PasteurInstitute)研究員布雷班(Dr Romulus Breban)更表示,「這個疫情真的在等著爆發」!布雷班的研究團隊從2020年建立的數學模型發現,「隨著免疫力下降,猴痘對衛生安全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研究團隊並以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為例,1980年代初期的猴痘免疫力高達85%,2012年跌至60%,2020年超過4千起疑似病例、至少171人死亡。布雷班並表示,「我們的免疫水準幾乎是零」,不過,他仍相信疫情是可控制的,也能藉機在病毒流行國家推動疫苗接種運動。據《刺胳針》的一篇研究指出,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可能協助減緩猴痘病毒引發的疾病,英國已經著手確保藥物供應無虞,並讓猴痘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注射天花疫苗,減少有症狀感染及重症風險。
猴痘席捲16國WHO認為可控制 曝這2種人是高風險族群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猴痘(monkeypox)已經在歐美與澳洲等16國現跡,源自於非洲偏遠地區的猴痘病毒,也讓不少專家認為是可以控住的,並指出有兩種高風險族群最容易感染上猴痘病毒,分別是有多名性伴侶且常有危險性行為者,以及在沒有抗體與防護裝備下,接觸猴痘患者的人。猴痘屬於天花病毒的一種,過去只在未開發熱帶雨林周邊國家出現。(圖/翻攝自美國CDC官網)據英國媒體《BBC》報導,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屬於同一家族,但嚴重程度與傳播力都低很多,過去主要發生在中非與西非,靠近熱帶雨林地區的落後國家,但如今卻在歐美、澳洲等16國出現,讓人擔心是否會如新冠肺炎般,引發成全球大流行病。不過WHO的新興疾病學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23日指出,「猴痘病毒是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我們希望阻止人傳人,而這種情況是可以在猴痘非流行國家控制的。」,而WHO緊急計劃天花組秘書處負責人路易斯(Rosamund Lewis)則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猴痘病毒已變種,因此依舊認為它的傳播力較低。猴痘主要透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傳染,病毒透過破損皮膚、呼吸道、或是眼、鼻或口腔進入人體,亦可通過性行為傳染,甚至是透過動物,猴子、老鼠、松鼠傳播感染,或沾染病毒的衣物傳播。過去傳染病專家海曼(David Heymann)就表示,這樣的小規模多國感染,可能跟西班牙與比利時兩場大規模派對,當中的危險性行為有關。而歐洲疾病預防暨管制中心(ECDC)專家亞蒙(Andrea Ammon)則認為,有兩種人最容易受到感染,其他人則比較不用害怕,分別是有多重性伴侶且經常危險性行為者,以及在沒有防護接觸感染者或其衣物的人,最可被視為高風險族群。
歐洲機場防疫鬆綁 16日起不強制旅客戴口罩
歐洲多國陸續鬆綁防疫措施,歐洲聯盟航空安全總署(EASA)和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11日表示,16日起歐洲機場跟航班不強制民眾戴口罩,結束近2年的口罩政策。綜合外媒報導,歐盟航空安全總署署長基伊(Patrick Ky)說「下周起,航空旅行的旅客不用強制戴口罩,鬆綁措施符合歐洲各國對公共交通變化的要求。」歐洲聯盟航空安全總署(EASA)和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發表聯合聲明,該項政策於16日起生效,「這是航空旅行邁向正常化的進展。」但旅客是否該戴口罩還是依各航空公司規定,他們只是給出建議,若旅客航班目的地的大眾運輸仍須戴口罩,或是旅客出現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最好還是戴上口罩。義大利、法國、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正進行防疫措施的鬆綁,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聯邦法官裁定政府強制旅客在大眾運輸戴口罩違法後,多家美國航空公司在4月跟進,不再強制要求旅客戴口罩。
Omicron持續擴散累計43國! 竟含感冒病毒!恐大幅增加傳染力
Omicron變異株持續蔓延擴散!最新消息指出,盧森堡、尚比亞、智利和羅馬尼亞也通報首度發現Omicron確診病例,該變異株目前已入侵全球43個國家。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4日表示,盧森堡有一人確診感染Omicron變異株,詳細情況不明。非洲國家尚比亞衛生部也表示,目前有3人確診,其中1人無症狀,另2人症狀輕微,當中1人近期無海外旅遊史,也未接種疫苗。智利衛生當局說,11月25日從非洲迦納(Ghana)抵達智利的一名旅客,有提供PCR檢測陰性證明,但在機場的強制檢測結果呈陽性。那名旅客已施打2劑輝瑞(Pfizer)疫苗,卻依舊遭到Omicron突破性感染,目前同班機其他旅客正接受重新檢測。東歐國家羅馬尼亞衛生部表示,11月30日從南非返國的2名羅馬尼亞人,檢測出感染Omicron,兩人都進行居家隔離且無症狀。 究竟Omicron變種病毒的傳染力有多猛?相關數據都還沒有出爐,但已經有科學家發現它跟其他新冠病毒不太一樣的地方。根據CNN報導,研究人員認為Omicron突變中,包含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這可能會使Omicron更容易傳播。科學家推論新冠病毒可能在突變時獲取患者體內的感冒病毒遺傳物質,衍生出更強大的Omicron變種病毒,與人類細胞更接近,可以躲過免疫系統,世衛說下周公布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細節。
嚴防Omicron!世衛列7大作戰計畫 「快速基因分析」助揪出感染源
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造成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快速增加,各界繃緊神經、不敢大意。面對接連到來的耶誕節、跨年與農曆新年,台灣即將於12月14日,實施春節檢疫三大方案,該如何防堵變種病毒再次溜進國門?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預防暨管制中心(ECDC)最新公告七大防疫準備,呼籲各國加強篩檢作業,以利快速識別Omicron感染者。專家也表示,相較於5月,目前國內已明顯提升PCR篩檢量能,但面對Omicron,則需考慮採取快速基因分析技術,以精準掌握社區感染案源。Omicron是目前為止變化最劇烈的新冠病毒,使得各界紛紛關注,當前施打的新冠疫苗,保護力能否不受影響?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說明,Omicron的變異導致疫苗失效,仍需進一步觀察;而針對部分國家,兩劑疫苗覆蓋率未達85%,且無法達到群體免疫的情況下,應持續堅守COVID-19三聯體防疫策略,包含疫苗、篩檢、NPI(非藥物型介入;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顯示除了疫苗、NPI措施如隔離、口罩、洗手、社交距離,透過定期篩檢,可早期偵測高病毒量的隱形感染者。數據指出,新冠肺炎感染者,高達80%為輕微或無症狀,且初期感染病毒量低時,恐影響篩檢判別結果。台灣醫事檢驗學會理事、臺北榮總病理檢驗部一般檢驗科主任何祥齡表示,目前檢測新冠病毒,主要分為抗原快篩和PCR篩檢,但兩者適用時機大不相同。國外數據統計,CT值> 25之弱陽性個案,抗原快篩靈敏度僅50.3%。因此真正檢測新冠肺炎的黃金標準法,係採用靈敏度高的PCR篩檢。「目前評斷PCR檢測仍可準確驗出Omicron,而且考量醫院是疾病傳染的高風險場所,北榮從疫情初期,便全面使用PCR篩檢,以確保院內零感染和所有同仁的健康安全。」何祥齡說。繼Delta變異株之後,Omicron是第五株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的高關注變異株。對此,陳秀熙教授不諱言指出,事實上台灣至今尚未有高傳染力的變種病毒,進入到社區傳染,過去國內Delta群聚感染,像是屏東枋寮、桃園機師、新北幼兒園案,主要是仰賴PCR篩檢快速圍堵、民眾配戴口罩,讓病毒不至於無限擴散;另一項重要原因為台灣醫護人員疫苗接種率幾乎都超過9成,有效降低院內感染風險和維持國內醫療量能。而先前5月,國內發生檢體塞車、校正回歸事件;若再次面臨變種病毒大舉入侵,台灣準備好了嗎?何祥齡主任表示,台灣過去幾個月已明顯提升篩檢量能,接下來更具挑戰的是,如何快速辨識變種病毒,幫助第一線疫調人員釐清感染案源。目前可辨識病毒基因序列的方式,包含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和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 time PCR),前者可完整識別全部基因序列及新變異株,但缺點是耗時、成本高。何祥齡進一步解釋:「為了跟上變種病毒的傳播速度,所幸現在有最新技術,以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 time PCR),可快速識別變種病毒株,對檢驗和疫調單位將是一大助力。」有鑑於來勢洶洶的Omicron,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於11月28日發布最新文件,提醒各國加強項七大項防疫準備,包含:1. 提高社區篩檢,追蹤新冠病毒和Omicron的傳播動向2. 使用Thermo Fisher公司的PCR檢測技術,即早識別Omicron3. 尚未接種或未完整接種新冠疫苗者,應盡速施打疫苗4. 落實基礎防疫措施,包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加強手部衛生等5.確保各項疫情通報系統之建置6.確保醫療量能7.相關當局即時且透明地回報Omicron疫情動態從疫情爆發初期,Thermo Fisher便深入全球各地第一線實驗室,充分累積新冠病毒分析技術,對此Thermo Fisher基因檢測方案亞太區總監鄭婷之指出,針對Omicron的PCR檢測,因Omicron病毒株在S基因上帶有一段特殊的突變,導致其檢測訊號與其他病毒株有顯著不同,便可利用此特性來快速篩選出可能被Omicron感染的病人,達到快速辨識的功能。鄭婷之回憶,疫情初期,各國面臨PCR檢測量能不足,因此Thermo Fisher於短時間內,迅速研發高通量自動化PCR檢測儀器(Amplitude),以日本知名臨床檢測企業單位BML為例,疫情爆發期間,採用Amplitude系統,承載每日最高2.1萬PCR篩檢量。此外,隨著許多國家陸續宣布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Thermo Fisher亦提供多元的檢測,例如美國兒童校園篩檢、新加坡職場與環境檢測等,嚴密防範變種病毒侵襲。本土新冠疫情平穩,民眾該怎麼面對疫情之下的新生活?何祥齡主任指出,目前正值流感季節,醫院皆採用多重病毒檢測技術,可同時檢驗流感與新冠病毒,幫助臨床單位精準診斷,民眾大可放心。她也鼓勵大眾可以放鬆但不能鬆懈,抱持開放心態,提高防疫的應變能力才是上策。另外,陳秀熙教授回應過去半年台灣疫情,大讚台灣民眾防疫文化水準令人驚豔,呼籲民眾不需過度懼怕新冠病毒,並建議政府可援助相關產業,訂定篩檢和疫苗證明,盡早活絡觀光活動,重振台灣經濟。
疫情反撲「9月才鬆綁」荷蘭11月再次封城 維也納急幫5歲幼兒打疫苗
根據世衛(WHO)的資料,11月第一周全球新增310萬例確診,歐洲就占三分之二,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表示,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捷克、愛沙尼亞、希臘、匈牙利、荷蘭、波蘭與斯洛維尼亞等10國,疫情「非常令人高度擔憂」!其中荷蘭宣布實施全國性封鎖措施,成為歐洲推出疫苗以來頭一個實施這類措施的國家。荷蘭在9月25日取消大部分防疫限制,但短短不到2個月時間,病例數就激增,單日新增1萬6000多確診案例再創紀錄,相較前一周增幅33%。荷蘭決定13日起實施為期3周的局部封城,餐廳、酒吧、咖啡館得晚間8時前打烊,超市等民生所需商店也不能排除;非民生必需品商店則必須在晚間6時關閉。除非絕對必要,否則應在家工作,校園維持開放。體育賽事改採閉門方式不開放觀眾入場,民眾邀請到家中作客的客人不得超過4人,並恢復社交距離措施。9月下旬全面解封的挪威也陷入麻煩,總理斯托爾宣布,將為18歲以上成人接種第3劑加強針,但不會實施新的封鎖措施。奧地利總理查倫柏表示,針對仍未完整接種的民眾,政府可能會在14日決定實施行動限令;維也納市政府表示將開始為5歲幼兒接種疫苗,開歐盟之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奧地利過去7天有6萬7148人確診,創新高。德國過去7天每10萬人新增感染人數的發生率,創新高,11日新增4萬8640例確診。比利時自11月3日至9日,平均每天新增1萬81人確診,較前一周激增約40%。俄國12日有4萬123新增確診,1235人病故。鄰近的南韓也於11月起放寬防疫規定,但截至13日凌晨零時,感染人數新增2325例,病歿人數增加32例,為7月疫情再次升溫以來最高紀錄。目前南韓完全接種率達到77.9%。
歐洲近2周新增209萬確診案例 10國家列「非常高度關注國」
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ECDC) 日前對外發表聲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盟國家持續惡化,近2周來歐盟新增確診人數高達209萬人,目前有10個國家被列為深紅色的「非常關注國家」,其中包含了比利時、荷蘭、捷克、希臘等國。根據《今日盧森堡》報導指出,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ECDC) 日前發布疫情最新評估報告,內容中指出,截至11日為止,歐盟成員國在過去2周新增209萬例確診案例,病例顯著增加,而死亡率部分雖然偏低,但有緩慢上升的趨勢。而其中,在歐盟27個會員國中,比利時、波蘭、荷蘭、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捷克、愛沙尼亞、希臘、匈牙利和斯洛維尼亞等10個國家,因為疫情嚴重,被列為深紅色的「非常高度關注國」(very high concern)。而奧地利、丹麥、芬蘭、德國、愛爾蘭等10個國家則列為「高度關注國家」。挪威、冰島和列支敦斯登等三個國家雖然並非是歐盟會員國,但經ECDC評估當地疫情後,也被列為「高度關注國家」。據悉,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ECDC)所採用的統計方式,是總和了該國的病例數、住院人數與死亡人數來進行整合統計。
歐盟完成重要里程碑 境內70%成人完成2劑疫苗接種
雖然新冠疫情尚未結束,而且在世界各國有復甦的跡象,但歐盟還是在日前宣布,歐盟境內完成2劑疫苗接種的成年人數量已經達到70%,是個重要的里程碑。根據《Greekcity Times》報導指出,歐盟委員會主席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日前在推特上表示,歐盟有70%的成年人已完整的接種2劑疫苗,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要感謝許多人共同努力完成這個偉大的成就。但他也強調,目前還需要更多的歐洲人接種疫苗,同時也要幫助世界其他國家來加快疫苗的接種速度。希臘衛生專員基里亞基杜 (Stella Kyriakidou) 也表示,歐盟70%成年人完成疫苗接種,這是個讓人相當滿意的數據,但是因為新冠肺炎病毒持續不斷的變種病毒株,歐盟必須要加快提高民眾接種率。同時由於歐盟的接種率是「西歐大於東歐」,所以基里亞基杜認為,未來的目標應該是放在協助會員國加快接種疫苗的速度。根據歐盟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的數據顯示,歐盟境內國家的疫苗接種情形落差十分大,在馬爾他當地有90%成年人完成接種,愛爾蘭、葡萄牙當地有80%、法國有70%。但是在羅馬當地只有30%成年人完成疫苗接種,保加利亞只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