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 氣候變遷 氣候 全球暖化 台灣 溫室氣體氣候通膨民眾有感!農產價格最高漲4倍
氣候通膨民眾有感!據綠色和平調查指出,90.8%民眾憂心氣候變遷進一步推升物價,綠色和平呼籲,除應公布氣候通膨指數讓各界瞭解氣候通膨的潛在衝擊外,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更應討論「氣候通膨補償金」及「擴大綠色轉型投資」等解決氣候通膨的問題。綠色和平調查2021年至2023年間,受高溫乾旱影響,以椪柑、玉米、冬瓜、柿子的影響最為嚴重,柿子的漲幅最高達3.4倍;極端強降雨則使青蔥、茄子、芭樂、洋蔥在2021至2023年間上漲幅度最高,青蔥價格更達到4倍。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表示,調查反映民眾已認知氣候變遷會加劇通膨現象且擔憂未來會更加惡化,政府除了需要從源頭加強減碳進度才能減緩並控制衝擊外,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更應意識到治理氣候變遷也是在解決通膨問題,必須盡速協調環境、經濟、農業、財政等跨部會合作提出有效加速減碳的氣候能源政策,平緩物價。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除農糧產品外,氣候衝擊國外糧食價格、抬高飼料成本,使畜牧產業成本上升,如2021年7月豬肉平均價格為84.11元,2023年7月已漲到102.94元,導致常見的排骨飯價格也隨之漲價。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隨著氣候變遷,未來冬天可能會變得更溫暖,會影響如荔枝等果樹結果,且海水溫度上升,也衝擊魚類生存。他提及,近日有媒體調查IPCC作者意見,有75%作者認為世紀末溫升超過2.5度C,台灣要如何調適因此帶來的高溫、大雨、乾旱等極端氣候?他呼籲,氣候變遷不只有氣候問題,還會帶來經濟、農林漁牧等挑戰,應要跨平台才能提供解方。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為調適氣候變遷,行政院2023年核定4116億元「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其中確保農業生產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由農業部主責,已有機制應對,行政院也有穩定物價小組,穩定民生物價,因應國科會2024年發布的最新報告,行政院永續會也在檢討調適的內容。
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3.78%」經濟正成長 居全球前段班
環境部25日發布「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1年減少3.78%,環境部表示,數據反映出我國近年落實能源轉型及各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成果,且對比疫後全球總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水準,顯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成果相當不容易,在全球各國表現也屬於前段班。環境部在「氣候資訊公開平台」發布今年度「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環境部指出,2022年我國總溫室氣體排放量285.97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扣除碳匯21.8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淨溫室氣體排放量264.1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較2021年減少4.07%,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1.77%。對此,環境部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這次的排放清冊數據反映出,減量來源主要來自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反映出近年能源部門推動再生能源轉型有一定的成果。對比各國疫後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2022年全球疫後溫室氣體排放達史上最高(53.8兆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21年增加1.37%;相較之下,我國同期2022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有關溫室氣體排放量都下降。黃偉鳴更表示,2021年時台灣因疫情趨緩,經濟復甦帶動用電成長,使得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2022年經濟成長率相較2021年增長2.60%,但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顯示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推動綠色成長的低碳轉型逐步見效,比對國際先進國家的溫室氣體下降幅度,台灣的表現屬於全球前段班。另外,據環境部說明,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求附件一締約方每年提報前二年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NIR),我國雖然不是締約方,但主動接軌國際,並從2015年起,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每年編撰發布清冊報告,今年遵循UNFCCC第27次締約方大會決議(COP 27),採用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溫暖化潛勢值(GWP值)進行統計。除此之外,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全球大氣研究排放資料庫資料庫(EDGAR)公布「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總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水準(53.8 Gt CO2e),相較2021年增加1.37%,我國同期2022年不論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1年減少3.78%)或能源有關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1年減少3.39%)都下降,較他國不受疫後景氣回溫影響。
受嚴重洪災打擊…巴西「氣候變遷」關鍵詞搜尋量爆增9成 專家:民眾開始有意識
與去年5月相比,今年5月「氣候變遷」關鍵詞的搜尋量在巴西幾乎翻了一倍,不少專家認為,許多民眾已經開始意識到了災難性的問題,人們將面臨著高風險情況。根據《BBC》的報導,依Google Trends的資料分析顯示,今年5月,由於巴西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發生了當地史上最嚴重的洪災,全州超過9成的城市受到影響,導致「氣候變遷」成為最熱門關鍵詞,並在全巴西瘋狂成長90%,尤其南大河州和聯邦特區巴西利亞對這一詞的搜尋量更成長了200%。聖保羅大學(USP)物理研究所教授兼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專家保羅(Paulo Artaxo)指出,這項調查表明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從氣候緊急情況的角度來看,大家正面臨著高風險的局面。報導指出,巴西人在Google搜尋「氣候變遷」一詞時,相關字詞又以「如何避免氣候變遷」被搜尋最多。對此,保羅也表示,民眾發現問題並想要立即尋求解決方案,但答案並不向大多數人希望的那樣簡單或直接。除此之外,由於Google Trends提高了各州對於「氣候變遷」關鍵詞的搜尋興趣,如森林砍伐面積最多的帕拉州(Pará)、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等等。另外,聖保羅大學高等研究院氣象學家卡洛斯(Carlos Nobre)提到,雖然在南大河州洪災之前也有其他嚴重災難發生,但導致「氣候變遷」被大量搜尋的原因之一是,人們突然不再認為這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現在全球應討論的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資料顯示,「減少污染物排放」是上個月巴西人在Google搜尋最多的另一個關鍵詞,保羅就強調,僅僅只有巴西減少是沒有用的,這取決於全球政策,包括乾旱、洪水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我們必須同時處理所有問題……適應新的氣候」。
諾貝爾和平獎小組成員轉換身分 成墨西哥首位女總統
墨西哥於2日進行總統大選,最後是由有著「博士」稱號的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獲得壓倒性的票數,贏得這次總統大選。而有媒體報導指出,薛恩鮑姆不僅是墨西哥史上首位女性總統,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獎小組的成員之一。根據《CNN》報導指出,根據墨西哥選務機關的抽樣調查,薛恩鮑姆的得票率高達58.3%至60.7%,過半的比率不僅打破了墨西哥政治的得票紀錄,也讓其獲得了總統寶座。而其競爭對手、反對黨聯盟候選人加維斯(Xochitl Galvez)的得票率僅有26.6%至28.6%之間。據了解,現年61歲的薛恩鮑姆,其外祖父母是為了躲避大屠殺,從歐洲移民到墨西哥,而在1962年時於墨西哥城生下薛恩鮑姆。後續薛恩鮑姆就讀於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在求學這段時間,他開始接觸學生政治,同時也抗議公共教育私有化。畢業後,他又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能源工程碩士學位,取得碩士學位後,他再次返回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薛恩鮑姆的政治生涯是從2000年開始,她當時被任命為墨西哥城政府的環境部長,後來於2006年卸任後,薛恩鮑姆加入了聯合國國際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後續也因為這段經歷,讓其成為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小組的成員之一。薛恩鮑姆之後於2015年再度回歸政壇,在當時當選成為墨西哥城特拉爾潘區的區長,更於2018年當選成為墨西哥城的市長,這也是該城第二位女性市長。一直到2023年,薛恩鮑姆為了競選總統,所以辭去了墨西哥城市長一職。
南太平洋友邦皆「氣候難民」 陷氣候危機恐被海洋滅國
據報導,我與吐瓦魯邦誼可能生變,因大陸可能再次提出「人工島計畫」,企圖拉攏吐瓦魯。事實上,台灣另外2個南太平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和帛琉皆屬於「氣候難民國家」,同樣深受氣候危機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曾有報告指出,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最多上升超過一公尺,吐瓦魯是世界上深受氣候變遷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未來數十年恐面臨被海洋滅國的重大危機。2017年11月蔡英文總統出訪吐國時,因吐國機場跑道長度僅5000呎,華航737無法降落,外交部另外花約5千多萬元,包租兩架加拿大龐巴迪環球6000豪華商務客機供蔡英文及隨行人員乘坐,媒體團尚無法隨行。吐瓦魯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表示,「填海計畫對吐瓦魯人的生命和生活很重要,希望填到海拔5至10公尺,即使海平面上升也能讓所有吐瓦魯人居住」。他曾計畫在首都富納富提島的環礁地帶,用附近採集的砂土填海,預計面積約16平方公里。然而,填海計畫需要大筆資金。吐瓦魯資源匱乏,土地貧瘠,被聯合國列為不發達國家之一,當地人主要從事捕魚和種植椰子、香蕉、芋頭等農業活動。因此填海計畫資金也只能依賴外援。2019年吐瓦魯舉行大選時,親台灣的索本嘉(H.E. Enele Sopoaga)敗選,就引發人們對新總理將與台灣斷絕關係、轉而支持北京的擔憂。時任吐瓦魯外長柯飛(Simon Kofe)2019年透露,當時有陸企曾接觸吐瓦魯,稱有意合作約4億美元的人工島計畫,但吐瓦魯保證,吐國將維持雙方外交關係並承認台灣。不過,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在幾天後就做出外交轉變。為解決被海水淹沒的危機,吐瓦魯去年11月與澳洲簽署協議,澳洲同意讓那些因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園的吐瓦魯人,逐步移居澳洲,澳洲還承諾為吐瓦魯的土地開墾提供資金,將首都富納富提的土地擴大約6%。然而,這項條約事後卻引起部分吐瓦魯人反彈,他們認為澳洲意圖侵犯吐瓦魯主權,協議目的只是想趁機防堵中國,並干預26日即將來臨的吐瓦魯國會選舉。
開徵碳費會讓「房價大漲35%」? 環境部澄清「影響僅1%」:勿哄抬房價
排碳要收錢了!環境部於今(2024)年開徵碳費,而由於昨(3)日才首度公開「碳費計算公式」,更完整的規劃還須等待各界共同討論修正,卻有不動產業者宣稱,徵收碳費將造成房價大漲15%至35%,引起不少民眾人心惶惶。對此,環境部在今(4)日回應,無論是營造業或不動產業,都不是碳費初期規劃的徵收對象,再者碳費費率仍待審議,房價將大漲一事並非事實,且有藉此哄抬房價的疑慮,而經過評估,徵收碳費對於房價的影響大約是1%。碳費徵收已於2024年1月1日正式上路,會於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透過排碳的定價制度,欲緩解環境及社會成本的問題。而對於「碳費影響房價」的疑慮,環境部提到,房價結構主要由土地成本、營造原料及銷售利潤等組成,營造原料成本約占房價的15%至35%,其中與碳費徵收有關的部分,主要為營造原料成本中所使用的鋼鐵、水泥等費用,碳費徵收對象如果採行具體溫室氣體減量措施並達成指定目標,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適用優惠費率。環境部進一步表示,經過環境部評估,徵收碳費對於房價的影響約1%。而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在去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也指出,為達成長期淨零目標,而進行必要減量投資的情境下,即使透過原物料生產成本的轉嫁,對於房價的影響也少於1%,與環境部部評估的結果相呼應。環境部直言,碳費費率審議會在訂定碳費費率時,將會綜合考量包含國際碳定價實施情形、台灣產業競爭力等等,也會進行相關影響評估,並妥善規劃其配套措施,以利相關轉型工作的推動。對此,環境部也呼籲,相關業者不應以碳費為由哄抬房價。
永續台灣論壇4/Kia品牌蛻變3大關鍵 總裁李昌益:2027年前至少推出11~15部電動車
順應全球掀起的節能減碳浪潮,車廠從電動車的佈局、充電樁的設置、環保材料的應用等方面搭上綠色能源的列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也指出「減緩地球暖化最有效的方式是淘汰石化燃料」,也帶起消費者綠色意識的高漲,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在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表示,「去年全世界汽車銷量約8,000萬台,其中1,000萬台是純電動車,這個成長非常驚人。」 對於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有哪些機會與挑戰?李昌益分析,「對汽車產業來說,電動車的出現確實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電動車的起點是因為環保,接下來又延伸到AI、移動服務以及車聯網的發展。」他認為電動車所帶來的衝擊,就像2005、2006年多功能智慧型手機崛起後,讓Nokia、Motorola、Ericsson等知名的傳統手機品牌漸漸式微或消失;又如數位相機的興起,不僅底片業者難以生存,Canon、Nikon這些傳統相機大廠也不得不迅速轉型。「到2030年時全球電動車佔比要達到50%的期許,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為現階段成長的確非常快速。」李昌益肯定電動車的擴張,但是新興事物發展勢必會遇到挑戰,「近幾年來原物料短缺、特殊金屬價格上漲,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必然也受到影響。」李昌益認為電池成本太高、發電效率偏低是電動車發展最大的挑戰,但這個問題會隨著科技的研發而逐漸解決,差別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電池發展一定更有效率,一般圓柱電池,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18650電芯或是Tesla使用的21700電芯,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大約200~300Wh/kg就已經很強,不過今年4月寧德時代發表一款凝聚態電池,可以到500Wh/kg。」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李昌益表示,「現在所有車廠要鑽研的方向已跟以往不同,造車技術也有非常大的改變,以前一部車從研發到生產至少需要4至5年,但根據最新消息,特斯拉發展一部電動車的時程已經縮短到18個月。這對傳統車廠來說,是非常嚴峻的考驗。」「以電動車市場來說,近期有非常多新興品牌不斷地突破銷售量。」李昌益舉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去年銷售突破100萬台,不過成長最快的比亞迪已經快到140萬台,而且今年仍持續增加,在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市場都非常熱賣。「如果不持續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擴大AI、車聯網或智慧城市的應用,一定會漸漸被淘汰。」李昌益也提醒,「未來當電動車成為銷售主力,很多包含機油、潤滑油、冷卻水等五油三水供應商,就會像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底片產業一樣消失。」對於世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產品的轉型和未來的方向,李昌益分享看法以及引領品牌走向蛻變的關鍵方法(圖/方萬民攝)。為了不成為被淘汰的產物,Kia也推出多款引人注目的新能源車。根據台灣森那美起亞統計,截至2023年第3季,Kia全車系累計銷售領牌7,704台,年成長率128%,躍升國內車壇成長最快的進口品牌;而Kia純電智慧跨界休旅EV6,自上市至今累計銷售更達1,341台,蟬聯2023年1至9月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冠軍。對於Kia近幾年能見度顯著成長、品牌形象的提升,李昌益分享蛻變成功的關鍵是產品、通路及品牌定位,「在推出全新廠徽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定義品牌全新定位,就是『移動・啟發人心』。」他補充,其實這句話就代表了AI、移動服務以及車聯網的發展。李昌益坦言,「電動車發表以前,Kia仍然被視為傳統車廠,成立50幾年來一直到EV6的推出,才成為首次奪下歐洲年度風雲車的韓國品牌,為車廠帶來全新機會和更多關注。」與保時捷電動車相同的快充速度、寬敞乘坐空間、新科技的便利性,都讓國內近2,000名車主擁有良好體驗。此外,2024年德國年度風雲車大獎GCOTY(German Car Of The Year)「最佳豪華車」級別,更由全新Kia EV9純電智慧旗艦LSUV擊敗其他基本售價超過70,000歐元(約新台幣238萬元)的強勁對手脫穎而出。「這對於Kia來說是相當大的肯定。」李昌益滿意地說。EV6是品牌發展純電車的起點,也是台灣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蟬聯2023年1至9月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冠軍,更是國際比賽的重點,使Kia成為首次奪下歐洲年度風雲車的韓國品牌(圖/方萬民攝)。至於品牌未來在新能源車方面還有什麼樣的佈局?「我們到2027年會推出11至15部電動車,今年國外已經在8月首發EV5,台灣將來也有引進的打算。」李昌益接著說,「加上環保法規的關係,油車的比例會漸漸降低。為了因應電動車的發展,我們也讓維修人員、內部人員到韓國進行電車、電池整備以及相關訓練。」而在永續經營、企業實踐ESG的部分,李昌益再次強調,「不僅電動車的發展是一環,全新EV9車內也採用10種特殊永續材質,包含回收漁網、寶特瓶,對於環境的保護以及再生利用都有一定的貢獻。」從訪談中,我們知道永續發展議題對於汽車發展而言,不僅是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而已,傳統車廠要調整供應的轉型,電動車的發展也涉及AI、移動服務、車聯網和智慧城市的拓展,還有永續材質的應用。而Kia目前以EV6讓品牌贏在起跑點,未來是否可以繼續在永續的戰場上爭取更多機會?相信從李昌益提到的「產品」、「通路」和「品牌定位」3大面向中持續精進,能夠完整傳遞「移動・啟發人心」的價值。
永續台灣論壇3/車壇最綠能 Kia電動車使用十種永續材質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減緩地球暖化最有效的方式是淘汰石化燃料」,帶動各車廠不斷研發、生產新能源車,而國內車廠也跟上綠能腳步引進電動車,催生台灣電動車市場由2022年上半年僅累積5,905輛,到2023年上半年已累積12,855輛,年成長達117%。其中,Kia品牌純電代表作跨界休旅EV6,自上市以來累計銷售領牌也突破1,200台,連Kia自身產品經理許至強在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也透露,「我忍不住將原有的德系豪華車換成EV6,因為真的太好開了。」Kia EV6不僅擁有「年度風雲車」的光芒,更蟬聯2023年1至8月非豪華電動車品牌銷售冠軍,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這台車能有這樣優異的成績?許至強認為,在購買電動車的時候,消費者在意的點就是充電速度和續航力,而EV6使用800伏的電池系統,因此將電量充至80%時只需要18分鐘,「比起市面上多數使用400伏電池系統的電動車,充電效能差異會拉大。」至於續航力的部分,在WLTC測試環境下,具有560公里的表現,許至強提到,「其實有不少車友都分享有開超過560公里,我自己是開過EV6環島兩次,從台北內湖開到屏東都不用充電。」短短1年時間從燃油車轉為電動車主,許至強完全沒有「充電焦慮」的問題。同時,由於採用E-GMP電動車平台打造,僅是一台跨界休旅的EV6具有2,900mm軸距(台灣規格),更直逼Honda七人座MPV Odyssey的3,000mm軸距,因此第二排空間寬敞、舒適,「我想這也是EV6迷人的地方。」許至強滿意地說。如果說自家人稱讚自家車有點老王賣瓜,那以現階段的銷售狀況來說,可以看出來這絕對不是自賣自誇,去(2022)年EV6正式上市,原廠提供300台的配額,「以車價來說並不低,但是配備豐富超越同價位豪華車款很多」,不過仍然讓總代理森那美起亞擔心賣不完,許至強笑著說,「沒想到截至今年7月底已經超過1,200台了,我們現在只擔心車太少。」而從電動車主的角度,許至強認為國內行駛電動車的人有變多嗎?他肯定地說「有!我之前去快充站其實都沒有人,到現在都幾乎會看到有人在充。不過我開了1年,大概只遇過3次沒辦法充電,要等其他使用者的情況。」他接著補充,開電動車的重要議題,就是充電樁到底夠不夠?「目前充電營運商3、4年前只有3間,到現在已經13間了,表示充電營運商投入這個市場的數量是倍增的,也就是說未來充電站只會越來越多,所以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從燃油車主轉為電動車主的許至強目前並未出現過「充電焦慮」的問題,也看好大環境對於充電的發展。(圖/黃威彬攝)除了分享EV6的好處,許至強也證實一件好消息,就是Kia總代理森那美起亞即將在第4季導入高性能的EV6 GT。這輛車有什麼過人之處?不僅囊括上述提及的快速充電時間、寬敞車室空間以外,「EV6 GT零百加速只要3.5秒,而且極速超過260km/h,完全就是一台性能取向的車款。」「以性能玩家來說,用不到300萬的價格就能買到將近600匹馬力的車款,加上車內搭載甩尾模式,即使電動車比較重,卻依然讓車主體驗這樣特殊的駕馭模式,更提升行駛的樂趣。」許至強最後說。而在永續浪潮上,持續滾動電動化巨輪的Kia要為台灣市場帶來的當然不只這樣,在第4季還有一款網友敲碗許久、照片流出很多、車展討論不斷的正七人座純電旗艦休旅EV9,許至強認真的向CTWANT記者分析,「他之所以這麼受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最後量產車設計跟概念車非常相似,未來感十足。」以國內電動車市場來說,七人座的車款只有Tesla Model X和Mercedes-Benz EQS,許至強說,「因此EV9是少有的正七人座級距車款,也是特色之一。」他接著說,「外型呈現的未來感真的非常強烈,現在在路上絕對不會看到任何這樣設計的車款,而且並不奇怪或是違和,反而是很特別又讓人喜歡。」車內空間也保有概念車提到的旋轉座椅,許至強分享,「我當初去韓國原廠,有一張示意圖就是把第3排座椅打平,並把尾門打開放上投影幕,接著兩夫妻使用第二排旋轉座椅功能,轉過來看電影。」「我當下真的覺得,這是一台會讓生活變得美好的車。」對於之後即將上市的EV9,許至強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和肯定。(圖/黃威彬攝)同時具備尊榮座椅(有腳靠、也可以將座椅躺平)、迎賓燈、曲目更多的自然之聲等等⋯⋯許至強開玩笑地說,「講他的細項我真的會講很久啦,但重點是,除了車內藏有許多小巧思以外,還採用10種特殊永續材質,包含回收漁網、寶特瓶,其實都是造車的材料來源。」曾經有人問過,造車用量這麼大,這些回收物夠用嗎?許至強嚴肅地說,「地球上垃圾的產生遠高過於人類的想像。」「我們不希望這台車只有在消費者開的時候才環保,希望在製作過程中也能符合這樣的願景。」許至強表示,許多人認為製作電動車也是污染的來源之一,因此Kia將廢棄物再利用,「仔細看這些永續材質的質感和耐用度,其實完全不需要擔心。」「即使現在我們尚未與BMW、賓士、Audi等同屬豪華陣營,但是我們的設計和效能完全不亞於這些豪華品牌,同時EV9也帶來一種『我有,別人沒有』的特殊感。」對於EV9在台灣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許至強不諱言,「我們想讓消費者知道Kia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可以做到什麼樣的電動車,跟目前的歐系、日系車有什麼不一樣。而且老實說我覺得在電動車的部分,韓系車領先日系車蠻多。」當然也透過這輛旗艦車款的導入,持續推進包含展間的升級、人員訓練的提升,還有永續發展的延伸。
冰層融化露出百年前古戰場 義大利最大冰河恐在本世紀末消失
根據專家指出,義大利阿爾卑斯山最大的阿達梅洛冰川(The Adamello glacier)因為全球暖化情況,冰層愈來越薄。也因為全球暖化情況越演越烈,過去一戰的痕跡因此逐漸顯露出來,且按照冰層融化速度,阿達梅洛冰川將在本世紀末前消失。根據《法新社》報導,特倫托登山協會冰川委員會(Glaciological Commission of the Tridentine Alpinists Society)會長克里斯蒂安(Cristian Ferrari)表示,阿達梅洛冰川,從19世紀末到現在,已經消失了大約2.7公里。克里斯蒂安也指出「過去5年中,我們可以看到冰川每年平均融化15公尺,可是光是2022年,就融化了139公尺」。而義大利「環保聯盟」(Legambiente)則表示,除了阿達梅洛冰川以外,阿爾卑斯山上的其他冰河也有出現降雪量減少的情況「覆雪愈來愈薄,夏天變長變熱,導致結冰的時間變少」。冰川所在山脈,過去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義大利與奧匈帝國激戰之處,因為冰層不斷融化,過去的場景痕跡也逐漸顯露,可以看見融化的冰層內有許多步槍及彈殼。對此義大利冰川委員會副會長馬爾科(Marco Giardino)表示:「我們見識過去和現在的痕跡後,發現這樣的情況不是正面的趨勢」。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時,阿爾卑斯山該地區的氣溫將上升1至3攝氏度,到本世紀末將上升3至6攝氏度,按照這個速度,阿達梅洛冰川可能會在本世紀末消失。
氣候變遷傳染病傳播風險增 埃及斑蚊恐北漂
全球升溫,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危害性節肢動物在全世界分布上有往高緯度與高海拔移動的趨勢,最大原因可能來自於病媒生物分布區域的擴張。而衛福部在最新一期「健康領域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中指出,隨著病媒生物分布區域的擴張,傳染病的傳播風險可能會增加,並提及近年來台灣的埃及斑蚊呈現北移擴張的趨勢,推測未來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台灣大學公共衛生所名譽教授金傳春表示,登革熱為病媒傳染病,氣候變遷對蟲媒有很大影響,且依過去研究指出,登革熱與境外移入及氣象條件息息相關,因此要阻絕登革熱首先要從阻絕境外移入,並透過天氣監測高溫及降雨量及早因應,但她也說,如果因為氣候變遷使埃及斑蚊擴散至中部區域,恐怕會使病例更加嚴重。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理事長白秀華說,登革熱可由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傳播,埃及斑蚊因其天性敏感,較易傳播登革熱,因此為登革熱防治重點,目前埃及斑蚊區域仍在北迴歸線以南,未來也可能會因氣候變遷等因素北移。不過,環保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調適組副組長葉信君表示,依2022年調查,目前埃及斑蚊分布最北仍在台南新營,為驗證埃及斑蚊分布推估結果,今年將針對台灣南部特別是雲林縣以南調查,至於白線斑蚊分布也尚待今年再驗證結果。而依衛福部「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發現,台灣數周前的高溫將使未來幾周後的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類鼻疽及鉤端螺旋體的發生風險增加,尤其登革熱甚至可達7倍。白秀華則指出,當天氣變熱後,昆蟲密度可能會增加,一旦達到某一標準時,生物反而無法生存,不過氣候變遷、生物演化等尺度較大,還需要持續性觀察。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地球好熱「游泳像泡熱水澡」 佛州海水溫度飆38度恐殃及珊瑚生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警告,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會增加熱帶風暴和颶風生成的可能性,且加劇珊瑚白化危機,美國近日被熱浪籠罩,在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華郵》和《衛報》等外媒報導,邁阿密以南的馬納提灣(Manatee Bay)25日測得水溫超過華氏100度,約攝氏37.8度,高溫持續數小時,海水溫度如溫泉池,而根據NOAA往年數據,當地正常夏季海溫應介於23至31°C之間。NOAA也警告,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會增加熱帶風暴和颶風生成,甚至加劇珊瑚白化危機,據該機構珊瑚礁專案人員伊諾克斯(Ian Enochs)指出,佛州附近適應力最強的珊瑚礁已經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我們沒想到升溫會出現的這麼快,這種情況讓我感到緊張」。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圖/達志/美聯社)另外,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近年來海洋熱浪出現的天數增加了兩倍,在2015和2019年間的熱浪期間,約有50種物種滅絕,包括海帶、海草和珊瑚等海洋生物,NOAA表示,所有的海洋物種中,約有25%可在珊瑚礁內、上方或四周找到蹤跡,生物多樣性與熱帶雨林旗鼓相當,珊瑚礁可說是海洋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員。除此之外,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先前也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幅度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到了2060年,地中海捕捉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當中恐逾20%將消失無蹤。不過對於佛州海域的高溫現象,氣象專家邁斯特(Jeff Masters)表示,馬納提灣的溫度採樣地點靠近陸地,那裡的海水易受到周圍土地、水中有機物影響升溫,目前仍不確定該溫度是否具有參考價值。水中溫度升高嚴重影響珊瑚礁和大量依賴珊瑚礁生活的生物。(圖/翻攝自推特)
個案數居全台第二!雲林首見群聚 登革熱疫情恐北移
本土登革熱個案持續增加,創下近10年同期最高,截至22日全台累計580例,位居中部的雲林首度出現群聚,且個案數居全台第二。外界憂心登革熱疫情是否逐漸北移,專家認為有風險,由於氣候暖化加上人群南北快速移動,很有可能從零星個案發展成在地局部群聚。根據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監測,截至21日,全台累計580例本土登革熱個案。國家蚊媒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指出,新冠疫情使台灣登革熱幾乎消失,解封後國際旅遊熱絡,又逢雨季和高溫,讓登革熱疫情加溫。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本土登革熱個案分布以南部為主,台南共484例,雲林、高雄皆有本土群聚,分別為73例和20例,台中和屏東亦有2例和1例,屬於零星個案。雲林縣今年首度出現本土登革熱群聚,外界關心疫情是否會持續北移。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溫在弘表示,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2年發布評估報告證實,氣候變遷會明確提高蟲媒傳染病的發病風險,當氣候暖化加上人群南北快速移動,很可能從零星個案發展成在地局部群聚。陳錦生則認為,埃及斑蚊目前只分布在嘉義以南,未曾在北部發現,除非中部發現埃及斑蚊分布,否則「北移」一說尚無明確證據。至於白線斑蚊是次要病媒蚊,分布於全島,因此北部、中部偶有登革熱發生,原因與南部一樣,有境外帶原者將病毒帶入、經由白線斑蚊傳播,並非隨埃及斑蚊北漂而來。陳錦生說明,登革熱共有四型病毒,目前整個東南亞地區四型病毒皆有,很難預測何時、何種會入侵,例如2015年台灣流行第二型病毒,今年台南流行第一型(泰國株),雲林也是第一型病毒(印尼株),但高雄發現有第二型病毒,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各種型別都有可能入侵。
地中海區域成為氣候變遷「熱點」 IPCC總結5大威脅
全球3大洲近日屢遭極端氣候干擾,其中橫跨南歐、北非及西亞的地中海區域更遭野火肆虐,後被科學家列為氣候變遷「熱點」。同時,綜合《法新社》、《Phys.org》引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統整地中海區域面臨的5大威脅,包括致命熱浪、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海平面上升、外來物種入侵。致命熱浪地中海區域正如美國和亞洲部分地區,最近幾週受到極端高溫的侵擾。預測數據指出,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 Island)及西西里(Sicily Island)將會打破攝氏48.8度(119.8華氏度)的全歐溫度紀錄。IPCC在其2022年公布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報告當中指出「由於地中海的氣候變化,熱浪正在增多,外加都市化,熱浪會在都市圈被放大」,造成疾病和死亡。另外,瑞士伯恩大學科學家,曾於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中海東部的熱浪強度、廣度和次數陸續多了約6至7倍。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北非接連發生的乾旱,導致農民必須為可怕的收成做足準備。其中突尼西亞的小麥農民查瓦奇(Tahar Chaouachi)表示,「我們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乾旱,過往4年氣候一直很乾燥,但我們預計這個季節會有降雨,實則不然,情况變得更糟了。」同時,高溫的環境也使用於灌溉的地下水乾涸,IPCC表示,一旦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北部的橄欖產量恐會下降5分之1,而自19世紀以來,全球已暖化超過攝氏1.1度。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直指,「地中海對大多數作物都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西班牙今年7月23日大選之前,當地的乾旱加劇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緊張局勢。歐洲乾旱觀測站表示,地中海區域6月有一半的地下水低至見底。IPCC警告,氣候變化將加劇地中海區域大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預計北非的湖泊和水庫存量將會减少45%,地表水量也將减少55%,「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受到地中海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海平面上升近幾10年以來,地中海盆地的海平面每年上升2.8毫米,威脅沿海地區與遭受潮汐影響,就會淹水的威尼斯等城市。IPCC表示「海平面上升已波及地中海周邊的沿海地區,預計沿海地區的洪水、侵蝕和鹽化的風險就此提高」、「這些衝擊將侵害農業、漁業、水產養殖業、都市發展、港口營運、旅遊業、文化遺址及許多沿海生態系統」。外來物種入侵除了珍貴的海灘,氣候變化還威脅地中海區域及其漁業帶來的糧食供應。IPCC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中海海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特徵是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外來物種入侵。」報告揭露,隨著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東部直至2060年,將有20%以上的被捕撈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滅絕;2050年漁業收入可能减少30%。
印度47度高溫熱死一堆人 越來越熱「生存極限」2050年是關鍵
印度北部和尼泊爾接壤的北方邦,近日高溫居高不下,上週高溫甚至飆升到攝氏47度,數百人因此罹患了高溫疾病,甚至有數十人已經熱死,這樣的恐怖狀況,一份劍橋大學的研究指出,印度在2050年恐超過「生存極限」,讓當地人陷入熱浪地獄當中。印度炎熱夏日,研究認為會越來越熱,到2050年恐出現「生存極限」。(示意圖/CTWANT攝)據《CNN》報導,熱浪襲捲印度,讓擁有2.2億人的北部城市北方邦出現47度的高溫,也讓這幾週以來多達44人因酷暑喪命,另外還有數百人因高溫生病,但當地政府目前仍無法正確評估多少人死於高溫,因此數字恐比現在還要更多。印度氣象部門表示,週末印度北部遭遇大陣雨,也讓酷熱的當地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預計未來幾天氣溫還會下降,但專家也表示氣候危機未來只會更頻繁,考驗印度的適應能力。英國劍橋大學4月發表了一份研究中就指出,熱浪已對印度的農業、經濟及公衛系統造成「前所未見的負荷」,到了2050年,印度熱浪恐讓當地人面臨「生存極限」(survivability limit)的發生,屆時將影響勞動生產力、經濟成長及3.1至4.8億人口的生活品質,預估極端高溫,也會讓白天時段的戶外工作力將下降15%。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也警告,印度將會是受氣候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碳費徵收2024上路!環保署明年決定費率:先大後小、分階段為原則
今年2月公告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授予環保署可徵收碳費,依環保署規畫,首波擬針對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電力及製造業排碳大戶徵收,相關法制擬今年出爐,至於費用等則待明年碳費審議會決定,至於住商大戶則非首波徵收對象,擬用獎勵方式促其減碳。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昨天參與「淨零轉型 攜手前行」氣候論壇簡報時表示,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在今年3月提出的AR6評估報告時指出,2020年較工業革命前已增溫1.1度C,未來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和強烈,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為全球共識。蔡玲儀指出,今年2月15日公告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中,大家最關注莫過於碳定價,規畫碳費徵收先大後小、分階段進行,初期會針對年排放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及製造業徵收,並會設計差別費率及免徵條件,預計在今年8月會有草案,同時將有「自主減量優惠費率」、「繳費方式」,但會先召開研商會後再行預告,至於費率則待碳費審議會決定。外界也關心我國碳費是否能夠符合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已支付碳價,蔡玲儀說,CBAM受影響最大產業為鋼鐵及扣件等產業,並從今年10月1日起啟動,首先會要求進口商申報碳排,規畫從2026年起收取,而原產國支付的碳價可減免。她舉例,如果有鏍帽工廠向上游鋼鐵廠購買已繳交碳費的「盤元」製成的產品,取得相關憑證可做為碳費抵免之用。
全球氣候變遷「最脆弱地區」排行 中國包辦前9!台灣第94名
根據最新公佈資料,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在全世界面對氣候變遷最脆弱的地區(the most climate-vulnerable regions)當中,中國和美國的主要工業與經濟重鎮赫然在列。其中前20名有16個地區位於中國。而前100名中,有超過半數是中國、印度和美國的省或州,此外台灣則名列第94。綜合CNN、RFI的報導,這些最新發現顯示政府間迫切需要攜手合作,加速脫碳(decarbonization)及防洪等措施,同時彰顯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恐相當嚴重,且影響範圍極廣。氣候風險研究機構「交叉依存計畫」(The Cross Dependency Initiative,XDI)使用氣候模型以及天氣和環境數據,評估了全球2600多個地區在2050年時可能承受的氣候災害及經濟損失,並發佈排名,其中前20名裡有16個地區位於中國,中國經濟重鎮江蘇省與山東省分居第1及第2名。除了中國之外,美國是擁有最多氣候變遷脆弱地區的國家,其中佛州在全球排名第10,是美國最脆弱的州,其次是加州的第19,德州第20,紐約第46。而印度的9個地區也進入前50名。其中,前100名最脆弱地區榜單中,合計有超過半數是中國、印度和美國的省或州。XDI的科學與創新部門主管馬倫(Karl Mallon)說:「我們從中國、美國和印度這類國家收到非常強烈的訊號,可以看到基本上那些地方是全球經濟的引擎室,建有許多基礎設施」。分析發現,內陸和沿海的洪災對實體基礎建設構成最大威脅。報告同時分析了極端高溫、森林大火、土壤運動,以及極端強風和凍融作用(freeze and thaw action)帶來的危害。這項分析範圍涵蓋全球2600個地區,以「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列出的「悲觀」情景,也就是本世紀結束前氣溫將升高攝氏3度為基礎進行評估。研究學者表示,這是同類型中涵蓋範圍最廣的研究,希望能替未來的氣候與經濟政策提供資訊。這份研究也可讓公司借鏡,評估脆弱地區暴露於氣候變遷恐帶來的金融風險,進而影響投資決定。馬倫表示:「想要在這些省和州設廠、建立供應鏈的人必須三思」。其他列入前100名脆弱地區榜單的經濟重鎮還包括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越南胡志明市、印尼雅加達、印度孟買、巴西聖保羅和台灣(94名)。而澳洲、比利時、加拿大、德國和義大利也有地區上榜。
亞洲沿海城市快速下沉 加劇海平面上升危機
根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與其他學術機構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顯示,南亞和東南亞的沿海大城市陸地因下沉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加劇了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危機。據新加坡媒體Mothership.SG的報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新墨西哥大學(New Mexico)、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於上週發表在「自然永續」(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該最新研究指出,全球48個主要城市的平均下沉速度為每年16.2毫米,但某部分城市的下沉速度會高達每年43毫米。其中亞洲的沿海大城市為了因應快速城市化後不斷成長的人口而大量抽取地下水。「這使得經歷當地土地快速下沉的城市所面臨沿海災害的風險,比那些已因氣候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城市所面臨的風險更大。」這些城市包括中國天津、越南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孟加拉吉大港(Chittagong)、緬甸仰光(Yangon)、印尼雅加達(Jakarta)、印度艾哈邁德巴德(Ahmedabad)等,多個城市在高峰年間皆下沉20多毫米。研究報告稱,「這些快速下沉的沿海城市許多正快速擴張成為巨型城市(megacity),這些地方…抽取地下水以及承受密集的建築結構,導致土地下沉。」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研究能更深入了解下沉現象如何「加劇氣候所導致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並使政策制定者提早識別高風險地區以採取行動應對沿海城市風險。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資料顯示,到2050年,將有生活在沿海城市的10多億人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危機。IPCC稱,就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至多60公分。
全球暖化加劇 專家嘆:台灣未來恐再無冬季
全球暖化為全球各地帶來極端高溫,嚴重衝擊人類的生命財產以及自然環境。專家指出,2022年全球夏季創了歷史高溫紀錄,在高溫持續創紀錄的狀況下,而台灣的升溫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推估台灣近年來冬季僅約20-40天,未來冬天將越來越短,直至消失。基隆護海公民學堂今(28)日召開講座,探討全球暖化的衝擊與因應,主講者為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汪中和表示,目前地球人口將近80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因為生活型態在傷害地球,人類自1750年左右起開採化石燃料,而從1850-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驚人的2兆4277億噸,光2021年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就高達364億噸,2021年全球大氣溫室氣體的平均濃度高達416.4ppm, 較2020年上升了2.4ppm,這是地球4百萬年以來的新高。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2千年以來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濃度與地表均溫都呈現穩定、微幅跳動的自然變化,直到1750年人類世(Anthropocene)以後才開始急遽且單向的上升,到了2021年平均已經升溫1.2度,過去地表要升溫1度要5000年的時間,結果現在只要短短百年,預計未來5年內就會突破1.5度的門檻。據中央氣象局測站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氣溫在自1911-2020年上升了1.6度,高於全球平均,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約120-150天,冬季則縮短為70天,近年來更縮短至20-40天。汪中和表示,今年全球夏季6-7月的陸地均溫已連續5年(2018-2022)在快速上升,2022年夏季更創了歷史高溫紀錄,和未來相比,今年炎熱的夏天還是「最涼爽」的,台灣的冬季將越來越少,直到完全消失。
國發會公布淨零排放路徑 環團指「兩缺一低」:糧草未足就想打仗
針對蔡政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產業界高度關注淨零路徑,國發會今(30)日終於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總說明」。然而綠色和平指出,政府的淨零路徑「兩缺一低」,缺預算、缺目標又低估成本,提出的9千億預算多仰賴國營事業,但光是台電今年1月稅前已虧損59億元,而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就對未來支出畫下大餅,「糧草未足就想打仗」。綠色和平指出,根據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若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2030年將新增近9千億的預算,其中主要4400億元仰賴國營事業,3200億則為新增計劃。但多年以來國營事業的財務狀況都極為吃緊,光是台電今年1月稅前已虧損59億元,而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逼近其資本額一半。而新增計劃中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內的碳定價,則尚未提出任何法案供社會討論,距離正式開徵仍遙遙無期。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認為,台灣目前淨零規劃可謂「糧草未足就想打仗」,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就對未來支出畫下大餅。「台灣淨零支出,明顯低於國際預估,反映行政院缺乏決心面對淨零轉型。」綠色和平表示,與民生相關的淨零生活預算僅分配到210億,若借鏡2020年韓國所提出的綠色新政,光是包含推動公共設施全面零耗能建築的民生相關轉型,如建築物導入再生能源設備與隔熱材料、進行建築物翻修、綠色智慧學校以及校園設置太陽能板等,該法案5年內就須投資6.2兆韓元,相當於台幣1500億元,台灣的淨零生活,還沒起步就已遠遠落後。綠色和平表示,備受矚目的碳捕捉技術則分配到415億,但以國際能源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估算,目前碳補捉的成本難以看到下降趨勢,若要讓民間投資碳補捉技術,其相關碳定價需達每噸60至70美元才能勉強打平能源均化成本,僅僅415億的預算,恐只能用來抵減台灣年排放量的10%左右,且一年就用罄。「放話符合國際標準,卻不見2030年減碳目標。」綠色和平指出,在日韓爭相更新2030減碳目標的同時,台灣淨零路徑卻對2030年減碳目標隻字未提,由公布的圖說看來,2030年對應的減碳目標僅10至20%,遠遠低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的45%。鄭楚忻認為,這次淨零路徑明顯是削足適履,以一個低減碳目標,合理化一個低估淨零成本,又缺乏預算執行的計劃,呼籲淨零路徑必須要提升2030年的台灣減碳目標至45%,並從2023年開始徵收每噸300元的碳定價,且每年以10%遞增,讓淨零路徑有足夠的預算與社會誘因實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