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觀點
」Sora來襲1/OpenAI新殺手鐧「文字轉影片」 馬斯克:「gg humans」動畫廣告業恐受創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橫掃市場!OpenAI繼2022年11月底發表文字生成式AI「ChatGPT」,相隔才短短15個月,2月16日又推出影片生成AI模型「Sora」,一舉將AI應用從文字升級到影片,立馬驚艷全球,市場甚至對一分鐘以內短影片的動畫及廣告產業,湧現唱衰聲浪。對於「Sora」的橫空出世,有網友在推特上發文,「gg Pixar(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更直接回文表示,「gg humans」(意指AI將取代人類)。而就在OpenAI發布「Sora」的前幾個小時,Google也在15日發表了最新的Gemini 1.5模型,可一次處理大量資訊,包括1小時的影片,不過經過網友們的測試,Gemini 1.5最後生成的產品一定都會「種族多元化」,遭到 Google暫時下架。其實在2023年,也有數個影像生成軟體出現,包括RUNWAY Gen-2在6月推出,11月又有Stable Video Diffusion、Pika等模型推出,不過這些模型的影片生成能力,大多僅約3、4秒左右,最長不超過10秒。而OpenAI的「Sora」一亮相,就立刻震撼全市場。「Sora 是一個AI模型,可根據文字指令創建現實且富有想像的場景,產生長達一分鐘的視頻,同時保持視覺品質並遵守用戶的提示。」也就是說,只要輸入「Prompt(提示)」文字敘述下指令,Sora就可以生成最長約1分鐘的真實度不低的影片。OpenAI展示數十個由Sora所生成的影片,內容擬真度極高,像是「一名穿著時尚的女子走在充滿溫暖霓虹燈及招牌的東京街頭。她身著黑色皮夾克、紅色長裙及黑色靴子,拎著一個黑色包包,戴著太陽眼鏡,擦著紅色口紅,走起路來自信又隨性。潮濕的街道反射出七彩燈光,行人熙來攘往。」但影片也出現謬誤,例如「一個人在跑步機上跑步的場景,以35毫米拍攝的電影膠片。跑者卻是逆向在跑步機上跑步。」一般認為,包括分鏡師在內的影像從業人員將受到最大的衝擊。圖為錄影示意圖。(圖/翻攝自GoodSpace.好空間網站)對此,OpenAI解釋,「我們正在教授人工智慧理解和模擬運動中的物理世界,目標是訓練模型幫助人們解決需要現實世界互動的問題。」「現實的物理原理及因果關係,仍是Sora最大的問題所在。」儘管仍不盡完美,「相較於之前的影片生成AI,幾乎是小學生對於比大學生。」有Youtuber如此形容。M觀點主持人Mulia認為,「Sora」的出現,勢必嚴重衝擊動畫及廣告產業,尤其廣告,一般頂多就是30秒左右,剛好就是「Sora」可處理的長度,他甚至預期,5年後,也許小說家可透過ChatGPT,將小說內容生成劇本,再透過Sora生成一小時影片。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目前OpenAI對於原理公開並不多,基本上就是使用了「變換模型(Transformer model)」及「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來對影片結構做了全面創新。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是將真實圖片逐漸加入雜訊(Noise),讓圖片慢慢變成完全的雜訊圖片,再反轉這個過程,逐漸去除雜訊(Denoise),讓圖片回復為原來的樣子,叫做反向過程(Reverse process)。「ChatGPT利用token(類似單詞的文字語意)來進行文字接龍,產生連續且具有意義的句子及文章,Sora就是利用圖片版的token也就是Patch,來創造出具有連貫性的圖片。」Youtube頻道泛科學院解釋道。「這也是AI變成人的里程碑。」對於Sora的出現,「Sora對於動畫產業的影響,並非是全面衝擊,反而應該要這樣來看,畢竟AI的內容基礎,還是由照片來生成,也就是說,如果是紀實類的影片,例如人物類,由於AI已經很容易收集到相關內容所需資料,影響程度就會比較大,至於是創作型的影片,那Sora反倒是一個不錯的工具。」動畫導演蕭永生告訴CTWANT記者說。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OpenAI基本上就是使用了「變換模型(Transformer model)」及「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來對影片結構做了全面創新。(圖/翻攝自曲博科技教室臉書、翻攝自魔法學院官網 )Youtube頻道中二見習中製作人Raymond表示,很多影片在正式拍攝之前,都會有分鏡師先進行分鏡,最後再由導演來決定如何拍攝,Sora的出現,對於分鏡的作業將會有明顯的衝擊,但是對於編劇及導演來說,則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對於很多講述性質的Youtube頻道來說,Sora可以生成很多不同段的影片,讓他們的影片更加豐富。」至於Sora需要多少的算力,來生成一則長度約60秒的影片?目前在論壇Reddit就有網友在討論,也有引用到外媒《Wired》的報導,推估,Sora生成一個1分鐘長度的影片,認為大約需要一個小時。這也說明了目前Sora並沒有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而是僅給OpenAI內部及部分的動畫家、導演等來測試。而Sora何時會像ChatGPT一樣普及?目前OpenAI並沒有時間表。OpenAI正在跟「錯誤訊息、仇恨內容和偏見等領域的領域專家」對模型進行對抗性測試,另外也在建立工具來幫助偵測誤導性內容,例如偵測分類器,以判斷Sora何時產生影片。
網民轟動! 科技巨擘馬斯克和祖克柏將進行鐵籠格鬥
外電報導,兩大科技富豪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及Meta老闆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將進行一場鐵籠格鬥大賽。而兩大富豪的隔空叫陣也引發網民轟動。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馬斯克(Elon Musk)在被他買下的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發文表示,他準備好「在鐵籠戰會會」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祖克柏上傳一張馬斯克推文截圖,並回文寫著「給我地點」,馬斯克則回應祖克柏:「維加斯八角籠(Vegas Octagon)。」引發兩大科技對陣的起因,則是國際區塊鏈顧問公司(International Blockchain Consulting)創辦人暨執行長諾法(Mario Nawfal)在推特發文指出:「Meta將推出『推特對手』,名為THREADS。」市場盛傳,臉書母公司正在開發一種以文字為主的獨立社群應用軟體,有可能就是鎖定推特而來。臉書粉專M觀點也發文評論指出,「馬斯克說要跟祖克柏鐵籠肉搏,結果祖克柏說接受挑戰,兩個科技巨頭老闆要真人快打了嗎?真的打起來,絕對是 2023 世界頭條事件。不過,人家祖克柏可是巴西柔術冠軍,馬斯克你真的打的贏嗎?」
疫後缺工轉型2/速食龍頭麥當勞開「無人化」第一槍 科技大咖搶做機器人
「缺工問題近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台灣不少行業更是事求人,但還是找不到人,因此機器人能否取代部分人力工作也成為產業關注焦點。不過以目前來看,要完全取代難度太高,如果透過數位化,搭配部分的專業型機器人,才有機會取代部分工作,但也是要看不同產業而定。」一位製造業主管告訴CTWANT記者。M觀點創辦人Miula指出,台積電(2330)的虹吸效應是缺工問題的原因之一,因為台積電持續擴廠,讓其他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面臨極大的人員流動問題,因為如果台積電技術員一年薪水60-70萬元,等於月薪大概也有5-6萬元,對於不少獲利能力相對較不穩定的產業,成本壓力大增。另外一個缺工的原因,則是屬於非典型就業的外送行業,根據非正式統計,如果外送員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周五天,大概也會有四萬元的薪資,這種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因此也排擠了其他產業的用人需求。缺工問題有多嚴重?以美國為例,像是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在2022年12月就將德州一家分店改為無人餐廳,消費者先透過手機APP點餐,就可以依照指示開車到得來速車道取餐。甚至還有美國一個麥當勞店經理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將時薪提高到50美元,結果還真的有員工願意從早上六點上到晚上11點,一天就賺進850美元。美國一家麥當勞店長為了吸引員工上班,將時薪提高到美元,也讓該店一位店員slaytok1一天上了17小時的班,賺850美元。(圖/翻攝抖音)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曾經指出,機器人將比電動車更具市場價值。而去年9月30日,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慧日」(AI Day)活動中就展示了讓馬斯克所認為理想中的人型機器人Optimus。不少台灣廠商也在研發各式型態的機器人,從鴻海(2317)替軟銀設計研發的Pepper,廣達(2382)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華碩(2357)的智慧機器人Zenbo;和碩(4938)新一代商用服務型機器人Aria;仁寶(2324)的AGV搬運機器人;緯創(3231)的自主移動機器人Wifundity;微星(2377)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佳世達(2353)智慧運輸機器人MiBot等。不過這些機器人多屬於協作型或是服務型居多。對於勞力密集產業來說,機器人能夠取代的部分依然相當低,以精密組裝來說,像是蘋果(Apple)iPhone,就仍無法用機器人來組裝;另外在搬運機器人部分,目前主要還是以倉儲為主,屬於較固定式的空間,對於像是貨物放入物流車等非固定式堆疊的工作,機器人的限制仍多。「就目前的技術來說,非固定式的作業環境對於機器人來說,除了本身的負重能力,另外還需要像是鏡頭等空間測距等不同技術相互配合,因此現在最多就是透過協作機器人來協助物品搬運,至於要完成像是裝箱或是上架等最後一哩路,還是要以人工為主。」一位負責機器人的廠商研發主管直言。廣達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目前負重能力已達20公斤。(圖/翻攝自達明機器人臉書)
幣圈最後稻草?2/FTX大到不會倒? 投資老手Miula也成受災戶「要有歸零的心理準備」
「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的投資鬼故事不少,以前說的是價格暴力漲跌,如今則是一夕歸零,尤其是幣圈仔眼中最安全的第二大加密幣交易所FTX要破產。「我5年前投資加密幣,FTX出現後,單純認為它交易量高這麼大,應該不會倒,所以將自己的加密貨幣都移轉到FTX,一定可賺錢安穩沒事。」一位幣圈老手L無奈地告訴CTWANT記者,他損失了一百多萬。FTX在事件爆發之前,每日交易量平均交易量約達100億美元,加上為了吸引投資人,FTX也宣布只要將資金放入到該平台,1萬美元以下每年的收益可達8%,因此也吸引不少投資人爭相湧入,L君也將FTX列為首要交易所,並放入超過百萬資金,除了領取高額利息,也進行價差交易。「原本以為交易量夠大的交易所應該很安全,最終完全顛覆邏輯判斷,我個人也缺乏警覺性,畢竟會提供高利息的交易所本來就應該要多小心。」L說。對於能否拿回來這些投資,有法律背景的L說,在資產移出去之前,就知道出事的話,台灣政府是無法對海外公司有強制力的,所以是在清楚的狀態之下轉出,因此也不敢期待能拿回來。「畢竟投資有賺有賠,交易前還是要詳閱公開說明書。」Podcast節目M觀點主持人Miula也是本次受災戶之一。(圖/翻攝自M觀點臉書)Podcast節目M觀點主持人Miula也是本次受災戶之一,他個人的可投資資產中,有5%放在加密貨幣,其中的40%在FTX,也就是說,他個人可投資資產中大概有2%消失。儘管加密幣存放有冷錢包及交易所兩個途徑,但Miula不放冷錢包,「老了記憶力不好,怕會把私鑰搞丟」,選擇放FTX等交易所,主要是因為FTX的股東背景雄厚,包括美國最老牌的創投紅杉資本、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等等,讓他對FTX相對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此外,在幣圈中,交易所主要從幣圈用戶交易收取手續費獲利,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莊家,因此有大咖股東加持的FTX破產一事,「就像是台灣的主要大銀行倒閉一樣,這對加密貨幣產業來說是一大打擊,因為沒有一個交易組織是可以信任的。」Miula不忘提醒,加密貨幣不是不能投資,但把資產投入加密貨幣,就要有「歸零」的心理準備。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虛擬貨幣的紀律不嚴謹,還不能稱之為貨幣。(圖/黃威彬攝)
新懶人投資術5/2020年全台ETF交易額3.79兆元 進場前多聽專家建議做好功課
此外,ETF的海外投資成長也大爆發。據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統計,2020年台灣全年複委託ETFF交易總額高達3.79兆元,年成長率逾54%。永豐金證券總經理江偉源表示:「數位服務大幅降低投資海外市場的難度,加上去年疫情下美股歷經大跌到迭創新高,吸引投資人進場。」永豐金證券總經理江偉源表示,美國股市去年受疫情衝擊大跌,後來又創新高,吸引不少投資人進場。(圖/報系資料庫)在美股投資社群中,不少網友以「特斯拉信仰者」或「木頭姐信仰者」自居,除了直接投資方舟投資旗下ETF,也追蹤伍德旗下個股報告及公開的投資組合。《Gooaye 股癌》主持人謝孟恭,經常在臉書粉絲團分享投資美股及科技股的心得。(圖/翻攝自股癌Gooaye臉書)Podcast節目冠軍《Gooaye 股癌》主持人謝孟恭,面對菜雞網友提問如何買美股及科技股時,多次建議先從VOO或QQQ這兩大ETF起步,前者追蹤美國S&P500指數,後者鎖定那斯達克前100大科技股。YouTube頻道「M觀點」創辦人(左)認為,SPY、QQQ及ARKK等3檔ETF可作為簡易的平民版投資組合。(圖/翻攝自Miula臉書)專注科技產業巨頭的YouTube頻道「M觀點」創辦人Miula也建議新手網友從指數ETF著手,他自創的兩種指數「Easy10簡單+」和「TechGiants 25科技巨頭25」也納入ETF,更平民的版本則是SPY、QQQ及ARKK三檔ETF,配置比例依序為50%、45%及5%。長期研究美股的部落客「市場先生」提醒,投資ETF仍有風險,「每檔ETF都有淨值,為投資市價的總和,因為在股票市場上交易,所以有市價;一檔好的ETF,淨值跟市價愈接近愈好,表示其追蹤誤差愈小。」市價高於淨值就是溢價,反之則是折價,一般台股ETF溢折價在2%以內,美股ETF則是正負0.5%。除了複委託交易,想投資美股的民眾,也可選擇透過FIRSTRADE(圖)、TD德美利與嘉信理財等海外券商進場。(圖/翻攝自FIRSTRADE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