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
」 新冠肺炎 疫苗 美國 EUA 莫德納當心!專家點名3種愛愛體位超危險 小弟弟易「半折無法直豎」
眾所皆知,「小弟弟」幾乎可說是男人身上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如何保護它的安全,也應當是每個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的知識。美國Youtube健康知識頻道《人體解剖研究所》(Institute of Human Anatomy)近日發布一支新影片,旨在教育廣大男性同胞更了解這個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身體部位。影片中還指出,3種在男歡女愛中時常出現的體位,其實特別容易造成恐怖的「陰莖骨折」,各位男士不可不慎。 「人體解剖研究所」研究員班尼恩(Jonathan Bennion)在影片中指出,男性陰莖受傷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就是所謂的「陰莖骨折」(Penile Fractures)。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據,估計每10萬名美國男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遭受陰莖骨折。雖然這種傷害並不致命,但發生當下將伴隨著私心裂肺的疼痛,特定情況下還需要進行手術和數週的恢復期,否則患者可能面臨性功能和排尿功能永久性損害的風險。然而與一般骨折不同的是,陰莖骨折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骨折」,發生撕裂、斷料的其實是包圍海綿體組織的結締組織,即所謂的「白膜」(tunica albuginea)。白膜是由強韌的結締纖維組織構成的膜狀構造,環繞包圍住陰莖兩側海綿體,當陰莖勃起時,海綿體因充血而膨大,白膜可以保持海綿體的形狀且維持海綿體內高壓的狀態。當男性極度性興奮而陰莖完全勃起時,白膜會伸展到最大而變薄,此時白膜承受的壓力也達到最大,使得有原本富有彈性的纖維容易斷裂,也因此,陰莖骨折往往發生在特別激烈的性交、自慰行為中。班尼恩引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數據指出,大多數「陰莖骨折」案例,發生在性愛中進行傳教士體位、女上男下(又名女性騎乘位)以及後入式體位時。班尼恩指出,「概括地說,這是一個關於『瞄準』的問題。你沒有瞄準目標,而是撞到了一個不會動的物體。這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劇烈外力或速度,才能造成損傷。」對於大多數陰莖骨折,外科醫生必須進行手術,切開陰莖,將斷裂的白膜縫合在一起,並對可能阻礙陰莖功能的組織進行必要的修復,尤其是尿道。班尼恩警告,那些忽視陰莖骨折傷害的人,可能會留下永久性的彎曲、功能不良和伴隨終身痛苦的勃起反應。
台美醫療深化合作 北榮與梅約醫學中心展開重粒子研究
美國佛羅里達州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 Florida)放射腫瘤科醫學物理科主任Beltran, Chris J教授、重粒子治療科主任Sungjune Kim教授等一行,今(28日)至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就即將展開「多年期重粒子基礎生物研究計畫」進行討論,繼去年4月20日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後,臺美醫療合作再邁出關鍵的一大步。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表示,臺北榮總重粒子中心於去(112)年5月15日啟用迄今有將近170位正在治療或已經完成重粒子治療。後續並與國內的馬偕醫院、三軍總醫院建立重粒子轉介合作、雙向綠色通道,而梅約醫學中心在癌症治療等各方面的經驗與成果是世界先驅,本次的合作研究,將進一步提升臺灣癌症治療的能量,創造雙贏。李偉強副院長指出,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是日本輸出海外第一部運轉中的重粒子設備,在世界粒子治療合作組織(PTCOG)網站上為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重粒子中心。本次雙方就確認實驗設計與目標、所需人力、耗材及經費等資源、規劃雙方研究人員互相派駐,未來將合作申請台灣科技部及美國衛生研究院(NIH)重粒子醫療研究計畫,並共同發表研究報告,進行實質深化合作。梅約醫學中心為全美最佳醫院,世界頂尖醫學中心,該院位於明尼蘇達及亞利桑那院區質子治療中心分別於2015年及2016年啟用,佛羅里達院區亦將設置全美第一座重粒子中心。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2009年開始規劃,斥資超過新台幣45億,包含民間捐款22.5億。其中潤泰集團協助興建主體建築及加速器基座,2019年1月14日動工2020年6月30日完工。2022年5月11日正式獲得原能會高強度輻射設施使用許可,2023年1月11日取得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證,已於去(112)年5月15日正式啟用治療病人。
頭痛起來要人命! 大腦沒有疼痛接受器,到底是誰在作怪?
大腦可以感知全身的疼痛,但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痛覺接受器,那為什麼頭痛會這麼痛呢?專家表示,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而是與身體其他部位有關。常見的偏頭痛長期累積宛如「失控的大火」,建議患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頭痛非常普遍,而且有多種臨床表現,從輕微不適到使人衰弱,或持續幾分鐘到幾天都有可能。當頭痛時,甚至有人以為自己的大腦組織受傷,但其實並非如此。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和頭痛專家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表示,頭痛可能肇因於潛在的健康狀況,例如鼻竇腫脹、低血糖或頭部外傷。牽涉性疼痛從廣義上講,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這類似於背部椎間盤突出會導致坐骨神經痛(腿部疼痛)。大多數頭痛其實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有關,例如下巴、肩膀和脖子,會導致大腦周圍的肌肉和神經疼痛。緊張型頭痛以緊張型頭痛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i],緊張型頭痛是最常見的複發性頭痛類型。克拉克說,緊張型頭痛通常好發於頭頂或前額的肌肉疼痛,也是頭帶所在的位置。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料顯示[ii],這種疼痛是由臉部、頸部和頭皮肌肉緊張引起的,可能與壓力有關。克拉克說,頭部疼痛和顱骨肌肉緊張,還可能是繼發於另一種壓力反應,例如肩膀緊繃或下巴緊縮。NIH表示,頭部、頸部和臉部周圍的肌肉和血管中的疼痛感應神經,可以藉由不同的過程觸發,例如血管擴張、壓力或肌肉緊張。一旦被激發,這些神經就會向大腦發送訊號,但痛覺卻彷彿來自腦組織深處。偏頭痛偏頭痛是另一種類型的頭痛[iii],會透過多種方式和部位讓患者感到疼痛,例如深層疼痛、表面疼痛;頭部的後部、左側或右側;甚至眼睛後側。偏頭痛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嚴重性。偏頭痛比其他頭痛更劇烈,且持續時間更長。這種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的,而且會導致噁心等其他症狀。偏頭痛的致病原因尚未清楚,其中一種理論認為,疼痛與三叉神經有關,三叉神經是頭部和臉部的感覺神經;硬腦膜是大腦的保護層,血管在這裡擴張和收縮。偏頭痛的另一種解釋是,大腦刺激三叉神經通路並引發發炎反應[iv],發炎透過硬腦膜血管擴散,三叉神經將訊號傳回腦幹[v],然後發炎擴散到對疼痛敏感的腦膜(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進而觸發頭痛。克拉克說,血管發炎和神經刺激的傳訊是「一場失控的大火」。他說,這就像一個循環,變得越來越被激怒,導致偏頭痛的經驗不斷累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偏頭痛治療方法如果盡早治療效果會更好。克拉克說,雖然身體周圍的疼痛和頭部疼痛之間的關係已經很明確,但引起頭痛的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好消息是目前醫學技術非常擅長治療,例如改善生活方式:練習瑜伽;服用成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阿斯匹靈(aspirin);針對嚴重頭痛的處方藥更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如果患者頭痛需要幫助,我們可以讓他們好很多。」 原文出處:If the brain doesn't feel pain, why do headaches hurt?[i]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headache-disorders-how-common-are-headaches#:~:text=Headaches%20are%20extremely%20common.,disorder%20is%20tension%2Dtype%20headache.
增肌減脂要多吃「蛋白質」? 最新研究:攝取過多很傷動脈
2月19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雖然攝取足量蛋白質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因為蛋白質不易分解,身體需要消耗更多卡路里才能消化,但攝取太多蛋白質會增加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外積聚,也就是血管出現斑塊,恐引發動脈粥狀硬化。據《紐約郵報》的報導,該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匹茲堡大學心臟病學教授拉札尼(Babak Razani)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為了追求更有效的新陳代謝率而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並非健康萬靈丹,因為此做法很可能對動脈造成傷害。」很多人認為蛋白質的攝取對健康至關重要,但從長遠來看,攝取過多恐是有害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攝取過量蛋白質會讓脂肪、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累積在動脈壁,形成粥狀斑塊,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倘若超過22%的飲食熱量來自蛋白質,可能導致免疫細胞活化程度增加,並對動脈血管斑塊的形成發揮關鍵作用。拉札尼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新陳代謝專家米登多弗(Bettina Mittendorfer)合作的研究團隊,也經由小鼠研究發現,人體必需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會透過特定訊息機制引發疾病,改變特定細胞新陳代謝,例如血管系統稱為巨噬細胞(macrophage)的小型免疫細胞有可能因白胺酸出現異常,進而觸發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數據,要維持正常的體重,女性平均每天應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男性每天應攝取2500卡路里的熱量。因此平均來說,如果女性攝取超過440卡路里的蛋白質,男性攝取超過550卡路里的蛋白質,就可能有對動脈造成損傷。然而,根據過去10年收集的數據顯示,美國人攝取大量蛋白質,且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近4分之1美國人每天從蛋白質獲得的熱量佔比超過22%。雖然雞蛋、肉、魚和豆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但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之間的白胺酸濃度差異,可能就是對心血管、代謝健康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這項研究結果對於營養師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經常建議罹患重病者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維持肌肉量與體力。拉札尼也建議:「也許盲目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要從整體角度看待飲食、均衡膳食,這樣才不會在無意間加劇心血管負擔,特別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他也非常興奮地表示,該項研究能激發針對如何以精確方式改變飲食的討論,並為未來的飲食指南提供極具潛力的資訊。
高端好神1/還未EUA先製造375萬劑疫苗 民眾黨批:未卜先知草菅人命
高端疫苗採購疑雲持續延燒,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日前曾表態應公開高端疫苗合約,卻遲遲沒有下文,立法院也在9日召開臨時會邀請行政院長陳建仁專案報告,陳建仁強調絕無黑箱,不過民眾黨中央委員張凱鈞拿出一份機密文件,指控高端在通過二期試驗的半年前,就已大量生產總計375萬劑的疫苗原液,根本就是草菅人命。張凱鈞向本刊出示一份印有「機密資料,不得外流」的文件指出,那是高端疫苗開發推動情形二期試驗的內部資料,裡面清楚刊載,在生產計畫的執行情形中,已在2021年4月28日生產50L與200L的疫苗原液,總計375萬劑,但其二期試驗查核卻是在同年6月才完成,並將查核結果併入EUA(緊急使用授權)審查。張凱鈞指出,高端早在2021年4月就已生產50L與200L的疫苗原液,但其二期試驗查核卻在同年6月才完成,質疑高端「超前部屬」。(示意圖/與本案無關,報系資料照)張凱鈞怒控,高端2021年6月22日才完成二期試驗,而疫苗原液相關查核竟全數均由高端廠內自行檢驗,且7月中下旬專家會議才核准50L製成產品、同年10月中旬才獲得EUA核准200L製程產品,但高端卻已在半年前提早產出疫苗等著出貨,讓他忍不住痛批,為何高端可以一路綠燈未卜先知,在沒有得到核准許可前就大量生產疫苗原液,「這不是超前部署什麼叫做超前部署?」張凱鈞也拿出一段高端董監事會議流出的錄音檔表示,錄音內容談到「疫苗和新藥開發不一樣,疫苗是量的問題,新藥則是0和1的問題,癌症只有治療的好跟治療不好,疫苗是保護率幾%,60分和90分的問題,不是成敗一翻兩瞪眼的問題…疫苗就是安全有效…有效這條線怎麼劃,萬一假設不太理想…動物也是這樣啊,先做小劑量不夠再加大劑量。」 張凱鈞受訪時直言,高端竟然將動物比做人類,「不夠再加大劑量就好,現在已有300多萬劑疫苗打進人民身上,根本就是草菅人命」。他說,黨團收到的資料中,還有一段是高端在第二期試驗過程中,總計招募3852人進行試驗,未料在二期試驗實際送審中,高端疑似僅將1000名數據較好的資料送驗,好讓數據資料好看,「在學術界中根本聞所未聞。」張凱鈞痛批,為何高端可以一路綠燈未卜先知,「這不是超前部屬什麼叫做超前部屬?」。(圖/趙文彬攝)張凱鈞痛斥,高端後續就連發表論文都有疑慮,儘管其所發表的論文上有美國國衛院(NIH)掛名,但從董監事會議上流出的錄音卻顯示,NIH曾因認為其在論文裡貢獻度不夠而詢問高端董監事「我掛這個名是有什麼貢獻嗎?」委婉拒絕掛名,高端董監事卻回應「你掛名就是貢獻啊」,更表示「掛名對於登載一級雜誌會比較有幫助。」以此試圖讓高端走向國際,但事實是高端未能走向國際,更沒通過國際認證與三期試驗,還將疫苗銷毀160多萬劑。張凱鈞指出,高端曾在2021年2月向總統府報告,賴清德到底扮演何種角色?而高端在同年7月28日壓線通過EUA認證(效期1年),隔年就因九合一選舉,疑似為救陳時中選情,再次通過EUA認證,股價因此狂飆14倍,總統府是否真的沒有圖利?「公布合約還是其次,政府敢不敢公開二期試驗的送驗資料?」高端疫苗製程與二期試驗通過時間序對比之下就可看出問題。(圖/本刊繪圖組)
懷胎35年!73歲婦女腹痛竟照出「石胎」 一查嬰兒重2公斤宛如木乃伊
阿爾及利亞有名73歲的婦女因長年受肚子痛所苦,所以近日到醫院進行胃部X光檢查,豈料醫生竟發現婦人的子宮裡,有35年前就已死掉,且如今重達2公斤的胎兒,而當時她懷孕則已28至30周。會有此病況發生,則是因為未引產,死胎在婦人體內腐爛出現鈣化後,形成石胎(Lithopedion)。據《每日星報》報導,73歲的婦女在進行胃部X光掃描檢查後,醫生在她的子宮裡發現了石胎,醫生研判當時她懷孕已28至30周,胎兒如今已重達2公斤。專家對此表示,這名婦女在不知不覺中懷著石嬰長達35年,但生活中卻沒有因此受到重大影響,過著正常的生活。據阿拉伯電視台報導,這名婦女先前曾接受過治療,但直到2016年才發現體內有未出生的嬰兒。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稱,當胎兒在懷孕期間死亡,且胎兒體積過大無法被身體自行代謝排出時,從而促使胎兒鈣化,就會發生這種罕見的情況即結石。至於會鈣化的原因是母體自我保護的機制,也是當身體察覺體內有異物時出現此反應,以保護母體受到死亡組織感染。對此,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 Main Campus)凱斯醫療中心的加西博士(Kim Garcsi)表示,組織鈣化可以保護母親免受感染,但這也意味著胎兒可以在幾十年內都未被發現,且甚至有些民眾在發現後,也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因為身體沒有因此受到重大影響。根據1996年《皇家醫學會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僅記錄了有290例的石胎病例。而在案例中,2009年有位92歲的中國婦女黃宜君竟取出了懷了半個多世紀的石嬰,最早的病例則發生在1582年。
這2種取暖方式NG! 醫示警:可能會要人命
強烈冷氣團來襲!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提醒,近期太冷了,很多取暖的方式如棉衣、毛衣、風衣,還有暖暖包、電暖器,大家都用上了,唯獨抽菸與喝酒這2種錯誤的取暖行為,可能會要人命!尤其是高血壓、煙酒者、小於60歲的人,即使沒有病史,但急性腦中風風險增為4倍,良好健康習慣才是保命的最佳工具。NG1抽煙取暖「抽煙不會使手腳更溫暖。」黃軒表示,冬天太冷了,尤其在室外,人的感官都會變得遲鈍麻木。抽了煙,會感覺像沒抽一樣的感受。然後在冬天室外,身體會感受非常冷,抽煙者都會想:「太冷了,趕緊抽完進去,不宜久留。」往往這時候會抽的非常快,又大口大口的抽1支煙,這樣抽1支煙,抽進去的有害物質,可能是你平時正常抽煙的好幾倍,對身體傷害很大。更何况抽煙時,會使血管收縮變窄、變脆、變硬,自然會導致血壓升高,易在冬天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寒流來了,在冷風中抽煙,這是危害健康的動作」。NG2喝酒取暖「喝酒,不能使手腳加溫。」黃軒說明,喝酒後,的確會有短暫的發熱感覺。那是因為酒精能刺激血管擴張,並加速血液循環,使身體增加溫暖感。所以喝酒後會使人體皮膚溫度升高,產生溫暖感覺。但這種酒精溫暖感,並不能持久。因為體表的血管越是舒張、鬆弛,體熱的散發就越更快,使體溫急驟下降;身體散熱速度加快、且消耗的熱量,遠比酒精供給的熱量還要多。血管會來不及收縮,防止血液散發熱量,身體禦寒能力反而下降,使人易導致受涼或感冒,什至失温、猝死溫差變化大的地方 避免進進出出別以為年輕人就不會猝死!加護病房護理師林婷最近在臉書感嘆,一名40至50歲男性汽車業務有高血壓病史,跟同事去吃完飯泡溫泉,泡完溫泉後突然煙癮來了去外頭抽菸,穿著短袖在走到外面抽沒幾口,直接倒地,回天乏術。黃軒說明,如果人已經在室內,在沒有足夠保暖衣物之下,這時間室內外的溫差,通常會非常大,這時要小心謹慎,因為美國研究已經說明,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別以為自己很健康 沒病史也可能猝死黃軒提醒,尤其是以往沒有任何病史的人,都會以為自己很健康,例如高血壓、煙酒者、小於60歲的人,急性腦中風風險會增為4倍[i]。最後並叮嚀「你的生活良好健康習慣,才是你日常生活保命的最佳工具!」1.天氣太冷了,進出溫差大的,記得穿著保暖衣物後,才好好進出!2.天氣太冷了,在外面冷風吹打下,抽煙喝酒,真的會要人命的 [i]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151883/
年末最後一週易猝死 5大類患者應提高警覺
聖誕佳節後將迎接跨年,但寒流來襲,全台已經超過50人猝死,其中最年輕僅28歲。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提醒,國外許多研究指出,一年的最後一週最容易發生猝死,尤其以5大類患者: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疾病、腸胃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為高風險族群。根據美國研究,一年有52週,自聖誕節始一直到跨年,那-週最易發生猝死!黃軒表示,早在2004年,美國專家David Phillips就已經已經發現,心因性的猝死,好發在「聖誕節」,「聖誕節隔天」和「新年」這3天,在美國各地,每年發生猝死會增加。哪些慢性疾病 易在最後一周發生猝死?黃軒指出,5大疾病患者容易猝死,大部分是心血管疾病,其他非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疾病、腸胃疾病、新陳代謝疾病)也會造成猝死,例如冬天容易感冒,導致肺炎,喘不過來,引發心臟負擔,心律不整易發生,導致猝死!為何最後一週是最易發生猝死?醫師分析如下:1. 太冷了在國外,那時間,剛好是寒流,下雪大季節!在又冷又乾的季節,個人身體沒有保暖,房間沒有持續保暖,冷空氣使身體內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往頭塞住腦血管,就是中風、往心臟塞住,就是心肌梗塞!2. 冷熱溫差變化,反覆發生黃軒不斷提醒,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而且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3. 容易群聚感染太冷了,大家都不出門!這段時間剛好也從各地回家過年,家人和家人聚在一起,不會再戴口罩。不能保持安全距離,冬季的呼吸道病毒,就透過大家的飛沫傳播。而患有慢性疾病的家人、免疫能力不足的老人,容易因為病毒感染,引起次發性肺炎,就引發了上述所說:冬天容易感冒,導致肺炎,喘不過來,引發心臟負擔,心律不整易發生,導致猝死的憾事。4. 延誤就醫太冷了,就會硬撐在家裏面。研究發現,太冷了、出門不方便,民眾硬撐在家裏面,會延誤疾病治療的黃金時間!待到心跳停止,叫不起床或忽然昏迷在地,才叫救護車,已經延誤就醫的時機了!黃軒最後呼籲,最近真的寒流發威持續下去!大家真的都是「保暖要做的好,健康才有保障」! 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80501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596560/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01.CIR.0000151424.02045.F7?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https://www.ahajournals.org/....../01.CIR.0000151424......
夏天炎熱 專家教你12種不冷氣就會涼的方法
暑假進入下半場,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指出,雖然炎熱天氣可以促進有趣的夏季活動,但人體不可過熱太久,否則會損害大腦和身體器官。人體可以透過排汗自然冷卻,但若流汗仍無法讓人體降到適度溫度時,就會增加熱痙攣、熱水腫和中暑等風險。無論是停電、忍受酷熱還是想省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薦12種方法,讓人不吹冷氣也能舒適生活。NG降溫法:冷藏或冷凍棉被或衣服有的人可能會將棉被或衣物拿去冷藏或冷凍。佛羅里達大學農業和生物工程名譽高級講師溫德爾波特(Wendell Porter)表示,這並非好主意,由於低溫的織品會從人體吸收大量熱量,因此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變熱,織物甚至可能因為潮濕而發霉,「你絕對不會想要這麼做的。」1攝取足夠的水分當感到炎熱和臉潮紅時,給自己補水是降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水溫並不是重點,因為喝進人體就會加熱。如果身體感到炎熱,需要涼一下,沒有足夠的水分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身體是通過排汗來冷卻體溫。2沖冷水澡+薄荷肥皂洗冷水澡或泡澡有助於降低核心溫度,幫助身體降溫。如果想要增加清涼感,可以嘗試使用薄荷肥皂,薄荷油中的薄荷醇會刺激大腦受體,讓身體感到涼感。3在脖子或手腕上使用冷感毛巾將冷毛巾或冰袋放在手腕上或掛在脖子上,能夠冷卻身體。這些脈搏點是血管靠近皮膚的區域,因此可讓人體更快速降溫。4使用箱型風扇將箱型風扇朝向房間的窗外,將熱空氣吹出去,以冷空氣取代室內空氣。清晨與夜晚時打開房子兩側的窗戶,有助於促進通風,再加上開電風扇,可以讓降溫速度更快。不過,記得在日出時關閉窗戶,且在日落後再打開窗戶。只要待在電風扇附近,就能夠降低體溫。5關上窗簾或百葉窗若窗戶面朝太陽的方向(東邊與西邊),建議拉上窗簾或百葉窗,以防止陽光直接進入房屋,並使內部升溫。另外還可以安裝遮光窗簾來隔離房間並減少白天升溫。6睡在透氣的床單上棉花是最透氣的織品之一,因此睡在純棉床單上可以幫助人在夜間保持涼爽。棉紗的紗支數越低,透氣性就越好。這是因為每平方英寸的紗支數越高,編織的數量就越多。7在地下室就寢如果溫度太熱而無法入睡,可嘗試睡在臥室以外的地方睡眠。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因此可睡在家中較低的樓層較低或地下室,即可在夜間體驗涼爽的溫度。8關上沒人使用房間的門如果家中房間沒有通風口或沒人使用,可關上該區域的門,以將冷空氣控制在房屋內人會活動的區域。9在廚房和浴室使用排氣扇打開廚房排氣扇的開關,可抽出烹飪後上升的熱空氣,或洗澡時打開浴室排氣扇,也可排出淋浴後的溫熱蒸汽。10安裝節能燈泡白熾燈泡產生的溫度高於LED燈泡。專家推薦關注何時有促銷活動,以便逐漸更換家裡的燈泡。11早上做飯或在室外烹調烤箱的熱量會蔓延到整個房子。專家建議將熱量集中在一個區域,例如使用慢燉鍋,或者在戶外的烤架上烹飪,以將熱量保持在室外。12享受冰涼美食炎炎夏日大啖冰棒或冰淇淋,沁涼心脾。但專家表示,如果身體已經過熱或有過熱的危險,此時就不要攝取太多糖,「糖會加速新陳代謝,你會感覺體內很熱。涼爽降溫可能很好,但額外的糖就不好了。」適量攝取即可。 原文出處:In extreme heat, here are 14 ways to keep your body and home cool without AC
莫德納的「新冠後遺症」 疫苗銷售下滑上季獲利暴跌7成
在過去兩年因新冠疫情而繁榮的疫苗企業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Spikevax)是其唯一的商業產品,其他還包括捐款和合作資金。在疫情逐漸散去之後,銷量下降導致去年第4季獲利暴跌70%,這家製藥商不得不支付授權使用費。莫德納周四(23日)公佈的財報顯示,其銷售成本在2022年最後一季猛增近10億美元,達到19億美元。但隨著市場預期新冠病毒的影響將減退,預計今年的銷售額將從2022年的184億美元下降29%至50.8億美元。Refinitiv的數據顯示,Moderna的獲利降至14.6億美元,合每股利潤爲3.61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測的4.68美元。Moderna還公佈了遠低於華爾街預期的第四季度利潤,該公司在新冠疫苗接種的兩年中總收入超過370億美元、利潤超過200億美元。但因爲全球對初始疫苗和加強針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政府和其他機構削減了採購總營收,加上去年12月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開始的新授權協議,Moderna將向NIH支付與新冠疫苗開發有關的特許權使用費4億美元款項。Jefferies分析師Michael Yee表示,在最壞的情況下,2023年的指引代表Moderna可能因先前的巨大盈利能力而造成每股收益淨虧損;另有分析師也表示,該公司可能在2023年出現負收益,這將使今年和明年的股價面臨風險。據外媒報導,Moderna正在開發針對皮膚癌、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mRNA疫苗,如果獲得批准,將大大減少對新冠疫苗的依賴。圍繞Moderna的爭論已轉移到其生產線上,但隨著對新冠疫苗需求的減弱,高利潤時代的結束確實正在給該公司帶來壓力。消息公佈後,Moderna股價周四盤前交易下跌下跌1%至156美元。
撇除迷思 美國專家發現玩電動竟對孩子有「這些」益處
許多研究指出,玩電動遊戲不只會影響視力,對於身心健康、社交能力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有些遊戲甚至會增加攻擊行為、暴力行為的發生,使犯罪率提升。家長擔心孩子打電玩不僅會耽誤課業,還會受到許多不良影響,因此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電玩遊戲。然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贊助的一項研究發現,玩電動遊戲對孩童的認知功能、衝動控制或許有幫助。打電動只有壞處? 研究發現有「這些」益處過去研究多著重在沉迷電動遊戲對於兒童的負面影響,然而現在卻有研究團隊發現打電動或許是有好處的。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約有2000名9歲至10歲的孩童參與了這項研究分析,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兒童認知研究分析報告。由於美國兒科學會提出的指引,建議孩童電動遊戲每天不要玩超過1-2小時,因此研究團隊依照此建議標準,將孩童分為「每天玩電動遊戲3小時(含)以上」和「從未玩過電動遊戲」兩組,並對各組孩童分別進行兩項測試,評估其衝動控制、短期記憶。研究團隊從這些孩童身上發現,比起「從未玩過電動遊戲」的孩童,「每天玩電動遊戲3小時(含)以上」的孩童,在記憶力、衝動控制上有更好的測試表現結果。電動可改善認知? 玩越久認知表現越好?雖然研究結果顯示,每天玩電動遊戲3小時(含)以上的孩童有較好的認知表現,但研究中也指出,並未發現電動遊戲與認知改善有直接的關聯性,無法得知認知程度的提升是否為玩電動遊戲而產生的結果。而研究團隊也提到,電動遊戲有許多類別,像是動作遊戲、射擊遊戲、解謎遊戲、模擬遊戲等等,不同種類的電動遊戲對於認知發展可能有不同的影響,但礙於研究限制,團隊並未對此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此外,從研究中也無法得知玩電動遊戲的時間長短與認知表現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根據《CNN》報導,主要研究者Bader Chaarani表示,這樣的結果從另一方面來看,比起看電視,或許父母可以考慮讓孩子玩電動遊戲,也許玩電動遊戲不會比看電視差。資料來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7596、https://edition.cnn.com/2022/10/24/health/kids-video-games-cognition-memory/index.html
「毒品濫用」成全美最大公衛危機! 社區街頭淪「屍樂園」
美國公共衛生領域專家指出,毒品氾濫已成為該國最具破壞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之一,近幾年全美各地因芬太尼(fentanyl)、賽拉嗪(xylazine)服用過量而死的案例以驚人的數字逐年激增,甚至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芬太尼被認為是美國人過去3年預期壽命急劇下降的部分原因。僅僅2毫克的芬太尼就足以致命。如今,被簡稱為鎮靜劑(tranq)的大型動物用肌肉鬆弛劑「賽拉嗪」現在更加劇這場毒品危機,愈來愈多吸毒者在海洛因、古柯鹼及芬太尼中添加它,導致該藥用量在全美大增,更可怕的是「賽拉嗪」的注射點常會引起潰瘡,導致患者不良於行,最終傷口將遍及全身,甚至搞到需要截肢,慘狀猶如行屍走肉。美國街頭淪為「屍樂園」!(圖/達志/美聯社)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網站2日的報導,美國藥物評價與研究中心物質使用和行為健康中心副主任索科沃夫斯卡(Marta Sokolowska)博士指出,用藥過量危機已成為影響美國最具破壞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之一。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臨時資料顯示,在截至2022年8月的12個月期間,發生了超過10.7萬起藥物過量死亡。報導稱,近10年美國毒品死亡人數激增,甚至還波及青少年及嬰兒。其中美國芬太尼致死人數在2010年代激增,起初有2666名美國人死於芬太尼過量。到2016年,這一數字飆升至19413人。新冠疫情使情況變得更糟,2021年有創紀錄的72484人死亡。官方資料顯示,2021年,加州有5622起與芬太尼有關的過量死亡事件——其中近225例是僅15歲的青少年。另據美媒The Daily Caller的報導,芬太尼和其他毒品的大流行正在傷害嬰兒,無論是在出生後還是在母親子宮內,在某些情況下將引發致命後果。專家稱,接觸相關藥物的嬰兒會出現新生兒戒斷綜合症(Neonatal Abstinence syndrome)等嚴重的戒斷症狀。美國街頭淪為「屍樂園」!(圖/達志/美聯社)美國緝毒局(DEA)特種行動部門前負責人瑪律茨(Derek Maltz)則表示,芬太尼等強效藥物對美國最年輕的受害者構成了更大的威脅,許多人未能倖存下來。「芬太尼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毒品。除了導致14歲以下兒童創紀錄的死亡數外,更有嬰兒不幸的接觸到這類有毒物質。」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每25分鐘就新增一例新生兒戒斷綜合症的診斷。雖然這些數字令人震驚,但藥物過量死亡的統計資料還無法準確的描述美國正在遭遇的危機。報導指出,從華盛頓到麻薩諸塞州的社區,從路易斯安那州到費城的街頭,因吸食芬太尼和賽拉嗪而神智不清、充滿開放性傷口的「僵屍們」集體倒臥,或蹣跚的行走在佈滿針頭的路邊,景象宛如喪屍末日電影「屍樂園」。
高端之亂1/抗SARS英雄救死扶傷竟挨告 王任賢:「我是憑良心說話」
「高端告我違反《傳染病防治法》還說我散播疫情謠言或不實訊息」,其實「《傳染病防治法》是我參與制定的,沒想到現在卻被濫用」,提到被高端控告多項罪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笑著說,當了一輩子醫師,從來沒有醫療糾紛、也沒被任何人告過,現在快退休了才被告,「歷練一下也很好」。高端公司不滿王任賢多次在媒體投書及受訪,質疑高端療效、涉貪和違規取得EUA(緊急使用授權),因此指控王任賢多項罪名並到台北地檢署提告,還要求司法機關「盡速偵辦、以正視聽」。由於王任賢在SARS疫情期間曾任「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創下「中部零起院內感染」傳奇事蹟,這個在台灣傳染病領域的超狂背景,使得他和高端的官司引發社會極大關注。總統蔡英文公開接種高端疫苗,不過高端疫苗受到不少醫師和專家質疑。(圖/趙文彬攝、本刊資料照)目前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的王任賢,畢業自台大醫學系,專長是發燒疾病、性病、愛滋病及感染相關疾病,他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接受感染科性病訓練,返台後碰到愛滋病逐漸流行,因此推動愛滋病防治,進而與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有所接觸,並擔任疾管局(現為疾管署)顧問,後來在局長蘇益仁支持下,與副局長施文儀合作制定《傳染病防治法》,不料高端竟拿他擬出的法律告他。王任賢指出,高端說他指高端疫苗是「無效疫苗」,其實他從來沒這樣講,他是指高端未曾向民眾證實疫苗有效。他認為高端應該控告誹謗的對象是日本政府與台灣的指揮中心,真正誹謗高端疫苗無效的是日本政府,因為日本開放接種國際認證疫苗旅客入境自由行,但高端疫苗不在認證名單,形同禁止高端戰士入境,而台灣的指揮中心主張重打3劑疫苗來補強高端,等於是官宣高端的效果。 至於高端疫苗涉貪的部分,王任賢解釋,這是監察院審計長陳瑞敏在立法院報告時,立委李貴敏披露每劑成本是100多元,但是政府的買價卻是700多元,高端疫苗採購雖然合法,但不是合法就可以不用對外解釋,中間價差是用公款買的,政府又沒有好好說明差價的來龍去脈,一開始還說要把採購合約封存30年,所以貪瀆當然是老百姓心中合理的懷疑。對於高端取得EUA(緊急使用授權)是否違規,王任賢指出,高端雖然是EUA特許上市,依然要遵守政府的規範,應該要有第3期臨床試驗,可是當初政府縱容高端疫苗只有1.5期臨床試驗就核准EUA,被舉發後,政府要求高端補足資料。可是已上市的高端根本不理會,等衛福部長說重話後,高端就央求政府幫忙把資料補齊,然後拿其他資料湊數,當成是第4期的資料,跟疫苗保護力完全沒關係,只是為了選舉或圓謊。高端股價暴起暴落,引起極大爭議。(圖/張文玠攝)王任賢強調,當初中研院的陳培哲院士就是因為不同意高端疫苗在未取得3期人體實驗數據前就取得EUA,於是退出專家會議。但高端疫苗就像一個壞孩子,這孩子一開始就不好,竟能謊稱是「莫德納的孿生兄弟」,其實高端只是使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公布在網上的序列,眾人皆可用,就被吹成「嘴角全沫」,還被爆料只是一間炒股公司,完全沒有疫苗製造的經驗,但卻能在政府放棄監管的情況下,產製得不到國際認可的疫苗。王任賢不滿指出,高端說他涉嫌干預股市,違反《證券交易法》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操縱價格罪,可是他根本不玩股票,多年來只有年輕時當醫師第一年買過台泥和亞泥股票各一張,對於高端疫苗的相關問題,都是基於公衛醫師的良心寫成文章並公開發表,而高端提告其實只是壓制了醫者的良心。
阿茲海默症論文攏是假? 關鍵1物疑「複製貼上」誤導外界16年
癡呆症新藥竟是夢一場?根據學術刊物《科學》(Science)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大大寫者「學界汙點」,表示2006 年所發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關鍵論文以及相關研究恐有造假疑慮,若最終屬實,這也意味過去16 年來的研究和資金被誤導!阿茲海默症論文涉嫌造假,掀起學界軒然大波。(圖/翻攝自@MicrobiomDigest推特)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的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2006年在《自然》期刊上發表關於阿茲海默症的論文,研究顯示患者大腦中出現的β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是致病的主因,而 Aβ 大量堆積形成的斑塊(Plaques)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一大病理特徵。這項研究接下來多數關注在如何消除β澱粉樣蛋白,包括美國德州製藥公司CassavaSciences也朝這方向研發出治療癡呆症的實驗性藥物Simufilam,這款藥物主打能夠修復腦中β類澱粉蛋白質, 但這項研究卻被《科學》踢爆,萊斯內論文的大量圖片可能造假。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2006年發表論文直指β澱粉樣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主因,但如今被踢爆論文的大量圖片可能造假。(圖/達志/美聯社)《科學》專文指出,美國范德比大學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去年接觸到這款阿茲海默症實驗性治療藥物,在各大期刊上查詢相關研究圖片,沒想到最後發現數十篇期刊論文有明顯經過修改或重複的圖像。施拉格將相關資料回報給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不過施拉格對此相當謹慎,不願指稱萊斯內造假或有不當行為,強調可能需要透過原始圖片和數據來了解狀況。對此,《科學》期刊展開半年的調查,根據頂尖的圖像分析師和阿茲海默症研究員,都認為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的數百張圖片存在疑點,其中包括萊斯內論文中的70多張圖片,等同是支持了施拉格的論點。若證實萊斯內的研究從頭到尾都是個幌子,那他很有可能陷入非法行為,賣假藥、或甚至對人體有害的藥物給癡呆症患者,也將表明長達16年的研究方向白費力氣,對於學界傳來的質疑聲浪,萊斯內目前並沒有做出回應,而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則表示,校方正在調查針對萊斯內的投訴。
美大學開發實驗性蛋白質疫苗 刺激T細胞克服「新冠病毒變異」
新冠肺炎持續至今已接近3年的時間,雖然疫苗早已問世許久,但面對一直不斷變種的新冠病毒,現行的疫苗也只能做到「避免重症」而非「避免感染」。美國一間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就針對「避免感染」這事情,開發了一款實驗性蛋白質疫苗,希望以此方式來刺激人體內的T細胞辨識新冠病毒變異株,以此來降低感染的機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新聞稿指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人體接種新冠疫苗之後,體內的B細胞會透過疫苗來學習有關新冠病毒的訊息,進而製造相對應的抗體。而產生出來的抗體就會開始在人體內巡邏,當遭遇新冠病毒時,抗體就會避免病毒侵害人體。但隨著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不斷問世,變異株甚至還誕生亞變種,這些突變出來的新病毒都造成抗體識別率下降,尤其是在近期Omicron變異株的疫情中更是如此,Omicron在棘蛋白上的突變數多達37處,這也讓他們可以有效地躲避抗體。麥迪遜分校的免疫學教授蘇拉許(Marulasiddappa Suresh)就認為,如果新冠病毒變異株可以躲避抗體,那可以動用人體內的T細胞來提供第二道保護。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實驗性的蛋白質疫苗,裡面主要是含有新冠肺炎原始病毒株未突變版本的棘蛋白。研究人員是希望透過這種疫苗來刺激T細胞,進而讓T細胞來抵禦新冠病毒。在實驗階段中,研究人員幫小白鼠注射實驗性的蛋白質疫苗後,將小白鼠暴露在2種新冠肺炎變異株的環境中,結果顯示,由疫苗產生的抗體,無法對付新冠肺炎變異株,但是被疫苗所誘導產生的T細胞有足夠的能力對抗變異株病毒,這也讓小白鼠沒有產生症狀,或是僅有輕微症狀。報告中指出,會有如此差異,主要是在於T細胞所識別的棘蛋白片段比B細胞還要全面,如此就能有效的對抗更多突變後的新冠病毒。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著手研究T細胞抵禦病毒的機制,以及研究目前現行的疫苗,是否可以透過修改的方式,讓疫苗改由刺激、誘導T細胞的免疫機制。
師父大腳一踩「板凳反彈直擊臉部」 網笑:神明退駕…內行曝:故意的
台灣民俗信仰中,乩童扮演請神明降駕、替信眾解憂的重要角色,不過近日有網友在臉書上傳一段影片,顯示一名黑衣男子疑似要起駕時,大腳踩上板凳,卻被彈回的板凳直擊臉部,看起來非常疼痛;影片曝光引起不少網友大笑,但專業網友留言指出,這可能是為了安慰喪家,才刻意安排的表演橋段。一名網友在臉書「爆廢公社」上傳一段TikTok影片,貼文寫著「神尊降駕」;影片顯示,在一間宮廟前有一名身著黑衣的男子似乎正要做某種演出,只見他踏上長板凳一角後,板凳立刻強力回彈擊中男子臉部,接著就看到他用手摀中臉部,感覺相當疼痛,隨後男子重新做好預備動作,踏上長板凳翻跟斗,雖然還是有一些小凸槌,但幸好安全完成表演。影片一出引起許多網友討論,不少人看完影片後留言大笑「神尊退駕…」、「用臉接板凳,果然是狠角色」、「師父有練過」、「眾神看到可能都昏了」、「好一個鐵頭功」。不過也有網友留言指出,這段表演很可能是「弄樓」,是為了撫慰喪家心情而準備的,「那個是放赦馬科儀,通常都會故意失誤讓家屬會心一笑」。所謂「弄樓」,主要是為讓喪家心情放鬆、撫慰喪家悲傷情緒而準備的表演橋段,像是已故藝人豬哥亮頭七法會時,家屬便有請師公表演噴火、騎獨輪車等,藉此沖淡哀傷氣氛。 @okir_wan Balas @bukan_untuk_di.follow nih mentahanya😀#storywa #okir_wan_cm #tiktokindramayu #indramayuviral #indramayuviral2022 #AllOfUsAreDead ♬ suara asli - okir_wan - okir_wan
大姨媽沒來別緊張! 美研究證實「這種類疫苗」可能讓月經大亂
新冠疫苗副作用再+1,自全球大規模施打新冠疫苗後,各國陸續有女性出現月經週期改變、經血量變多等情形。美國最近一份研究顯示,部分女性接種疫苗後,經期確實會發現變化,不過「平均只晚來1天,並在1到2個月內恢復正常」。綜合外媒報導,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主持的醫學研究證實,新冠疫苗確實會影響女性的生理期週期。研究團隊透過觀察近4,000名年齡介於18至45歲的美國女性,發現6個月的觀察時間內,有接種疫苗的2,400名受試者中,有380名出現經期異常,平均晚1天來情形,但天數並未拉長,且週期會在1至2個月內恢復正常。主要研究者、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艾德爾曼(Alison Edelman)表示,雖然部分女性生理期週期與過去相比,最多出現8天落差,且同一生理週期施打2劑疫苗者,延遲狀況更為明顯,平均晚來2天,但也不必因此過度擔心,研究未發現疫苗對生育健康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僅會讓計畫懷孕或避孕的人造成計算上困擾。艾德爾曼認為,造成經期變化主因可能與「mRNA疫苗會產生強大免疫反應」有關,她也呼籲孕婦和準備受孕女性積極接種疫苗,因為在美國,這些人對疫苗安全抱持更不信任態度。耶魯大學醫學院婦產與生育學系主任泰勒(Hugh Taylor)則指出,若停經的女性接種疫苗後出現陰道失血就應立刻就醫,因為該情況很可能是「重大健康問題」警訊。
AZ第3劑仍打同廠牌疫苗? 前台大醫喊話陳時中:觀念該改了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經2年,不少國家出現施打2劑疫苗還是感染的「突破性感染」,因此是否接種第3劑「加強針」也引發關注。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未來加強針希望以同廠牌為主,然而這樣的說法,不被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同,罕見喊話「部長的觀念該改改了」。隨著突破性感染案例增加,台灣考慮明年開打第3劑,陳時中透露,第3劑會朝相同疫苗開打,但如果前2劑是混打,第3劑怎麼打,還要和專家討論。林氏璧認為陳時中的說法不太精確。(示意圖/侯世駿攝影)針對陳時中的說法,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認為「會讓民眾以接種同廠牌的疫苗為主,但也不排除混打」這回答不太精確,他指出世界各國加強針都是以mRNA疫苗為主,但打3劑AZ幾乎沒有資料,連施打AZ最多的英國,都建議不管前2劑打什麼,首選都是BNT(30微克),或是半劑量莫德納(50微克)。若前2劑AZ者,對mRNA疫苗使用有禁忌症,則可以用AZ作為加強針。林氏璧表示,英國是根據加強針混打研究 COV-BOOST trial做出決定,喊話:「連英國自己都沒有用AZ主要用於加強針,部長的觀念該改改了」。至於美國嬌生疫苗加強針該打什麼?根據NIH進行的小規模混打研究,美國建議加強針選3種疫苗皆可,並沒有以同廠牌疫苗為主。林氏璧解釋,腺病毒載體疫苗適合先施打,再以mRNA疫苗加強,已經是趨勢了,「因為身體會產生對於腺病毒外殼的抗體,第3次以上再打同樣疫苗,理論上效果有限了」。而蛋白疫苗是否可以做為加強針?他坦言很期待國內臨床試驗針對高端,還有COV-BOOST用Novavax做為2劑AZ後加強針的結果。
疫情加速AI醫療概念 醫院導入Power BI降低22%死亡率
疫情加速醫療院所數位轉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及疫後病患就診行為的改變,透過兩大策略加速數位轉型: 1.導入Microsoft Azure,與國內五家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共同合作開發最先進的AI醫療應用,並大幅縮短16萬人基因定序運算所需時間,更有效評估基因序列和患者病情之關聯性;2.將Power BI視覺化數據分析,直接運用在醫療行為的診斷與用藥監測,不僅提高醫師診斷力,有效監管給藥進度與降低感染機率,更運用此科技成功救回加護病房病患性命。 中國附醫為加速數位轉型,導入Microsoft Azure雲端科技建立公有雲,將常對外開放的系統直接放上公有雲,如官方網站、衛教影音、掛號網頁等;相對較為敏感機密的系統,如病人個資與醫療紀錄,則在私有雲裡執行。不論是公有雲或是私有雲皆建立備援機制,確保所有資料都安全且完整地運作。 中國附醫也透過聯邦學習架構(Federated Learning, FL)進行Azure AI模型的訓練和智慧醫療應用,其中是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以及國內五家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共同合作開發最先進的AI醫療應用,將Azure AI全面應用至腦部、心臟、癌症、基因、急重症、各科專案,並將Azure PaaS技術使用於基因差補序列分析,人工智慧於精準醫療的應用,讓中國附醫保持在高端和進階醫療應用階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表示:「中國附醫逐步將醫療系統移轉到公有雲平台,藉由高速的運算及大數據的分析,提供醫師更即時與視覺化的數據分析,縮短醫療決策時間,讓每位患者都獲得最適切與優質的專業診療與照顧。」商業智慧的原始用途是藉著分析資料、視覺化資料來做商業決策,著重的是管理、指標、績效、成本等。中國附醫加護病房團隊把Power BI利用在監控病人的生理狀況達到救人命的目的,讓Power BI從商業運用,轉換為挽回人命的崇高醫療使命。 據統計加護病房大約有10%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病人,死亡率約35%。實行肺保護通氣策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但過去的困擾是診斷ARDS要評估多方面臨床資料與數據,而且個別醫師對於標準策略的認知不同,以至於可能錯過了執行肺保護通氣策略的時機。中國附醫加護病房曾皓陽醫師說明利用Power BI輔助診斷ARDS,進一步利用Power BI監控病人的各項數據與治療。以監測呼吸器給氧濃度與氧合指數而言,ARDS的病人一開始病情嚴重需要很高的給氧濃度,因而該曲線高高在上,而氧合指數曲線卻在低處。若能及時採取各項治療措施包含肺保護通氣策略後,倘若觀察到給氧濃度曲線往下降,氧合指數曲線往上升,兩者產生了「生存交叉」就代表病人過關,成功救回ARDS病患的性命。自從今年初導入BI輔助品質監控後,ARDS標準照護執行率增加22.1%,初步已觀察到住院期間死亡率下降達22.4%。 此外,中國附醫也使用Power BI建立「給藥品質監控儀表板」掌握給藥執行情況、特殊藥物多重檢核、搭配護理人力即時監控,並進行延遲給藥原因分析檢討改善,以及「導管放置及發燒監測儀表板」則針對各病房發燒、感染、導管放置、細菌培養、抗生素使用情形即時監控,來防止群聚感染發生,希望全面性的引領智慧醫療,能讓病人受到更及時的醫療照護。
美FDA料將批准「混打第3劑」 醫揭真實世界最強疫苗組合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計劃允許國人在施打第3劑新冠加強劑時,接種與前2劑疫苗不同的品牌。雖然FDA的決定可能會讓單劑疫苗嬌生的吸引力變弱,卻能為醫護與疫苗接種人員提供靈活性,而國內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也分享真實世界的疫苗保護力組合,依序是莫德納+莫德納、AZ+莫德納、BNT+BNT、AZ+BNT、AZ+AZ。美國FDA計畫允許美國人,在接種疫苗加強劑時,注射和先前不同品牌的疫苗。(圖/達志/美聯社)近來台灣疫情趨緩,國內及國外致力實施疫苗施打,希望能盡早終結這場「全球疫情」,對於該施打哪款疫苗,民眾各有所好,甚至有不少人寧可慢慢等,就是希望能接種想打的疫苗,不過在美國,據《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出,美國FDA計畫允許美國人,在接種疫苗加強劑時,注射和先前不同品牌的疫苗,提供疫苗施打更大靈活性。根據報導,研究人員15日向FDA的專家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研究結果,顯示接種單劑嬌生疫苗的人士,在混打莫德納疫苗作為加強劑後,其抗體水平在15天內上升了76倍,反之,再接種一劑嬌生疫苗作為加強劑的人,抗體水平只上升了4倍。美FDA擬開放混打追加第3劑疫苗。(圖/翻攝自路透社網頁)由於FDA的目標是大幅增加施打加強劑的人數,因此已在9月批准輝瑞作為加強劑的FDA,預料20日晚間會批准將莫德納和嬌生納入加強劑的授權,先前FDA已經授權注射輝瑞BNT疫苗第2劑6個月之後,可以追加第3劑。報導還指出,美國政府不會建議哪一種疫苗較好,可能建議最好選擇同一種疫苗,但可以視情況提供不同品牌疫苗,州級地方衛生官員也一直要求,能有選擇不同品牌疫苗的自由度,不過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向FDA顧問小組提交的研究結果顯示,接種過單劑嬌生疫苗的人士,再施打1劑莫德納疫苗獲益最多,輝瑞次之,而嬌生則排第三。根據瑞典混打疫苗保護力研究數據顯示,保護力分別為2劑莫德納87%、AZ+莫德納79%、2劑BNT78%、AZ+BNT67%、2劑AZ50%。(圖/翻攝自刺胳針網頁)回到國內,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也分享了世界公認的疫苗接種效力排名。沈政男在臉書上提到,「注意,不是實驗室驗抗體,而是實際世界的保護力」!來自瑞典的研究,乃史上第一篇混打的實際保護力數據,從最高到最低,依序是:莫德納+莫德納、AZ+莫德納、BNT+BNT、AZ+BNT、AZ+AZ。沈政男也提到,儘管數據排名如此,但依據先前試驗疫苗防禦Delta變異株時的數據顯示,AZ+莫德納的79%反而略高於2劑莫德納的76%,2劑莫德納之所以位列第一是因為在對抗其他病毒株上、2劑莫德納效力可達87%;因此她建議,未來若疫苗量足夠、應該放所有品項的混打,讓民眾在面對強勢變異株時能有更好的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