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AIDs
」 食藥署「這些服藥方式」都危害腎健康! 藥師警示:不要自己當醫師
常常在發藥窗口聽到民眾詢問:「聽說藥都會傷腎 ,這些藥能不能不要吃?」 也曾經聽到民眾問:「上次我肌肉痛,去買消炎止痛藥吃,效果很好。我牙痛1星期了,可以再去買來吃嗎?」擅自決定停藥或減量 恐加劇腎臟負擔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范思驊指出,以上是民眾常有的用藥迷思,以為所有藥品都會傷腎,於是自己決定停藥或是減量,此舉可能延誤病情;當身體不適時,又自行買藥或調高劑量,自己當起醫師,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謹慎使用消炎止痛藥 避免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說明,一般常聽到的Ibuprofen(依普芬)、Diclofenac(克他服寧、服他寧)、 Indomethacin(炎達益、炎得效),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透過「抑制前列腺素」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而長期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會造成腎臟血流量不足,因此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表示,若您已患有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如您為腎臟病後期的腎友,應完全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一般民眾到藥局購買藥品,也要特別注意成分。常見的綜合感冒藥或是止痛加強錠等,可能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成分,務必諮詢藥師正確的服用劑量。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應遵循專業醫藥人員指示范思驊強調,拒絕遊覽車上、地下電台、夜市販賣的藥品以及來路不明的中草藥 ,絕對是愛腎顧健康的法則。藥品並非一般商品,來源不明的藥品或偏方可能摻雜有害身體健康的成分,不只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拖延治療, 也可能造成身體其他損傷,得不償失。如有用藥需求,務必就醫或到合格藥局詢問藥師,並依照專業醫藥人員的指示服用。愛腎顧健康 控制三高為首要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之一。血壓過高影響腎臟排除廢物以及調節水分的機制。高血脂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慢性發炎。高血糖會增加腎臟過濾廢物的負擔,長期下來使腎臟逐漸失去過濾廢物的能力,無法清除身體代謝的有害物質,引起蛋白尿、腎衰竭、尿毒症,最終需要洗腎。因此,范思驊提醒,三高的病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採行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定時回診,才能有效控制三高。
用藥當心肝損傷 身體出現11症狀盡速就醫檢查
吃藥治百病,仍有一定機率導致身體負擔。1999年至2024年1月的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數據顯示,肝膽疾患就佔當中的204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謝右文指出,一旦出現「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茶色尿」、「灰便」在內等11個症狀,恐是藥物性肝損傷狀況,建議儘速就醫檢查。根據1999年至2024年1月統計的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肝膽疾患就有204件,比例達到全部案件的8.59%。謝右文提醒,一旦出現「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右上腹疼痛不適(肝區疼痛)」、「茶色尿」、「灰便」、「黃膽」、「搔癢症狀」、「淋巴腺病」、「脾臟腫大」、「關節炎」等症狀,就需留意恐有藥物性肝損傷狀況。謝右文說明,造成藥物性肝損傷成因分為體質性因素、藥物因素,其中體質性因素包括人體藥品過敏、藥品代謝異常、酒精影響藥物代謝等關鍵因素;藥物因素包括藥品特性,或者藥品代謝的產物對肝具有毒性,而且服用的藥品劑量、常見的止痛藥如普拿疼成分的乙醯胺酚,都有相關風險。民眾若為「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肝功能不佳者」、「慢性B型、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酗酒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6類族群,用藥也需特別留意藥物性肝損傷。藥害救濟統計資料指出,常見造成肝損傷的藥品包括「抗結核藥(如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Ethambutol、Rifabutin、Rifapentine)」、「抗黴菌藥(如Terbinafine)」、「抗生素(如Co-trimoxazole)」、「抗癲癇藥(如Valproate)」、「降尿酸藥(如Allopurinol)」、「降血脂藥(如Atorvastatin、Fenofibrat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 (如Etoricoxib)」、「抗甲狀腺藥(如Methimazole)」、「抗發炎和抗風濕藥(如Sulfasalazine)」等,且有超過6成肝膽疾患救濟案例年齡在50歲以上,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用藥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若有食慾不振、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警訊,應當儘速就醫檢查。
飯前吃藥要提早多久?飯後吃又要等多久?藥師解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面對藥品,您是否曾對服用時間感到困惑?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服藥時間觀,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的吳柏翰藥師來為民眾加以說明。吳柏翰藥師指出,不只是西藥,中藥的服藥時間也有許多注意事項,民眾可從飯前服藥、飯後服藥與飯中服藥三個時間點加以了解:1.飯後服藥:飯後是指吃飯後1小時內要吃藥。因為有些藥品吃完後會有腸胃相關副作用,若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副作用發生,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另外,維生素、鐵質補給也應在飯後服用,可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中藥類藥品如屬祛風濕、清熱解毒類藥品,建議在飯後服用,降低腸胃道的刺激,若是治療胸膈以上部位(如:心、肺)的中藥方藥,在飯後服用可增加藥效。2.飯前服藥:飯前是指吃飯前30分鐘至1小時或飯後2小時以上。有些藥品容易被食物影響吸收,所以需飯前吃,如:甲狀腺素藥品(levothyroxine)。有些藥品需空腹吃,與藥效發揮時間有關,如:血糖藥在飯前吃以降低餐後血糖。中藥補氣、補益藥,驅蟲劑,建議在飯前吃以增加藥效發揮及吸收。3.飯中服藥:有些藥品隨餐服用可增加效果(在吃完藥後立刻吃飯或是吃第一口飯之後吃藥),如部分血糖藥(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另外也有部分藥品和食物併服時吸收效果更好,例如,部分抗肝炎藥品(Tenofovir alafenamide)。中藥有些方劑與食材一起烹煮食用,更加相輔相成,可促進藥效抵達作用部位,如四神湯(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食藥署提醒,了解不同時間的服藥原理,可幫助民眾建立良好的服藥觀念,更可在服用後提高藥效,幫助您儘早恢復健康。文章連結:https://reurl.cc/qk7kOD (文章來源/食藥署)
止痛藥並非萬能 身體有疼痛異狀應審慎面對
部分民眾覺得身體有疼痛異狀,不論是頭痛、胃痛或生理痛時,習慣先服用止痛藥再說。但是,這樣真的能有效解決您疼痛的問題嗎?疼痛是身體出現異狀警訊 應審慎面對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表示,疼痛,是身體出現異狀時所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應該要審視自己的生理狀況,嚴重時甚至要就醫尋求治療!然而,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繁重,許多人總是草草服用止痛藥了事。止痛藥分兩類 腸胃道疾病者應避免這1種止痛藥是經常使用的藥品之一,民眾可在藥局購買各式止痛藥的指示藥,或是經由醫師診斷開立處方箋,就能在藥局領取。我國常見的市售止痛藥主要有兩種,一是中樞止痛藥(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另一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包含阿斯匹靈(Aspirin)及布洛芬(Ibuprofen)等。1、中樞止痛藥(乙醯胺酚類)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及退燒藥含有此成分,主要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合成,具有退燒、止痛作用,但服用時要小心過量問題,可能會對肝臟造成損傷。2、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則是透過抑制體內的環氧化酶 (Cyclooxygenase),進而導致前列腺素之合成降低,達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不過該類藥品可能有腸胃道的副作用,所以本身有腸胃道問題,或是想服用止痛藥來治療胃痛的民眾,應避免使用這類型的止痛藥。止痛藥並非萬能 用藥應與醫師、藥師討論食藥署強調,止痛藥並非萬能,每個人對於藥品的反應不同,建議民眾在購買止痛指示藥前時,應與醫師、藥師或藥劑生討論,清楚表達自己身體的狀況,讓專業醫藥人員可以做出最合適的評估與建議,及瞭解藥品正確的使用方式,如每天、每次最大服用量,並主動告知當下是否有正在使用其他藥品,避免相互影響藥效或造成其他不良反應的風險,以找到最適合當下症狀的止痛藥。
止痛藥吃多恐傷身? 醫曝「這種」最溫和:每日可服用3、4顆
許多人人體不適會想吃顆止痛藥,但又怕吃多了會傷身。對此,醫生漫畫家阿毛說,常用的止痛藥有3類,而普拿疼是最溫和的,一天可以吃3、4顆,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不建議長期服用。醫生漫畫家阿毛分享常見3類止痛藥。(圖/翻攝醫生漫畫家阿毛臉書)醫生漫畫家阿毛在臉書發文說,常用的止痛藥有3類:1.單純鎮痛退燒(普拿疼):藥局能買到的止痛成藥大多含有此成份,以最常見的每顆500mg的劑量來說,每日3-4顆為安全劑量,每日服用超過8顆才會造成肝毒性。2.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常用於醫療院所注射止痛,或混在一般感冒藥包裡,副作用最強,可能造成胃腸出血及腎功能損傷,也較容易引起過敏,必須使用時,一定要多喝水、飯後吃、最好搭配胃藥服用,順帶一提,標榜不傷腸胃的新一代NSAID(如希樂葆),仍然會對腎臟造成損害,不宜長期服用。3.鴉片類止痛藥:限醫生處方,需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最多的用途是癌症患者,另有一些有鎮痛解熱效果,但不歸類成止痛藥,如阿斯匹靈、類固醇(用於治療氣喘或自體免疫疾病),秋水仙素(用於治療急性痛風)等,皆有不同副作用,需遵循醫師指示。醫生漫畫家阿毛表示,有人擔心會有副作用所以不吃止痛藥,也有人怕太依賴止痛藥,忽略身體的問題或傷身,「普拿疼是最溫和的,一日3-4顆可以安心使用」,如果症狀無法緩解,可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但不要長期服用,至於鴉片類藥物一般人難取得。
貼藥布發癢要當心嚴重恐「過敏性休克」 醫建議5步驟處理
有些人肩頸痠痛或手腳拉傷,就會貼一片痠痛藥布,但貼完就癢得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表示,原因這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對藥布過敏,他建議採取5步驟處理。醫提醒,藥布貼6個小時就應該撕掉,讓皮膚透透氣。皮膚科醫師陳昱璁近日在臉書發文說,貼藥布會癢是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對於藥布上的藥物成分(例如解熱鎮痛消炎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或是藥布材質(例如橡膠、乳膠類)的過度敏感,輕則皮膚出疹、紅、腫、癢、痛,嚴重者可能有水泡、脫皮、甚至全身過敏性休克的可能。」陳昱璁表示,藥布疹最初發生得位置會在貼藥布的位置,「紅疹的形狀就跟藥布一樣,因此如果發現身上的紅疹範圍跟剛貼過沒多久的藥布形狀吻合以及時間點吻合(先貼藥布才出現紅疹),那就可以推論是藥布過敏引起的藥布疹。醫師表示,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對藥布過敏。陳昱璁指出,若真的因為藥布發生過敏症狀,他建議以下5步驟:1.若為初期且輕微的開始發疹、過敏,趕緊移除藥布,保持清潔,透氣乾爽即可,塗抹清爽型(不需要太油)的保濕修護乳液可加速皮膚復原,勿因搔癢感而抓傷皮膚引起感染的可能。2.溫柔地清潔患部,假使皮膚表面無破皮,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潔都可;有破皮則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可將皮膚表面的藥物清除避免持續誘發過敏,如果有產生水泡處,不需將水泡刺破,輕蓋一層紗布將其保護,水泡表面上的皮是一層很好的皮膚屏障,可以避免傷口感染。假使水泡不小心破裂,可塗四環黴素或紅黴素藥膏,或至鄰近門診/藥局尋求協助。3.可以先局部冰敷減緩症狀,可以拿冰塊或保冰磚在外層包覆毛巾後敷在患部上,並且要以冰敷15分內暫停數分鐘的原則,避免患部凍傷。4.若以上措施皆無效,儘速前往皮膚科醫師門診評估是否有投藥需求,醫師會依症狀及患者需求選擇局部外用藥膏、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藥物或靜脈注射抗過敏藥物來治療。5.就醫後務必配合醫師積極治療避免色素沈積與感染。陳昱璁強調,「如果要使用治療痠痛的藥布,皮膚敏感者一定要仔細審閱自己是否對於內容物過敏,或是可以直接到皮膚科門診由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布,通常藥布藥效大約可以釋放6小時,因此時間到了就應撕除,也讓皮膚透氣。而原本就發生過對藥布嚴重過敏的人,建議選擇其他方式改善痠痛,以免過敏復發呦!至於想要探究是對什麼成分過敏,可至醫院皮膚科門診作貼敷試驗(patch test),檢驗特定的過敏原。」
壓力山大!女主管一身病連走路都痛 只因「免疫失衡」致全身發炎
56歲的阿嬌(化名)在一家公司擔任主管,長期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她在44歲時罹患乾癬,除了皮膚癢之外,後續出現關節腫痛,兩腳關節的症狀嚴重到走路都不舒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進一步就醫檢查,才被確認是『乾癬性關節炎』。由於阿嬌的體態較為豐腴,BMI值高達28,加上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C肝等共病,且又是B型肝炎帶原者,一開始僅以消炎止痛藥等傳統方式治療;但效果不彰。所幸阿嬌符合健保生物製劑治療資格,在醫師建議下先經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清除C肝、並將B肝病毒量壓低,後續採用生物製劑治療,讓她多年來的皮膚問題得以大幅改善、關節炎症狀也消退許多,阿嬌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診治個案阿嬌的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讓患者感到不適,尤其冬天時常見厚厚的銀色白屑、脫皮,在中國被稱為「銀屑病」。此外,乾癬也有可能併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形成乾癬性關節炎。在性別屬性上,男女病患約1:1、任何年齡層都有,而以40、50歲以上中壯年較多些。據國外研究統計,全球約有1.25億人受乾癬困擾,全台則約有8到10萬名患者,其中約3成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如加上未經歷皮膚乾癬、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逾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有此一說:「乾癬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只佔冰山的一小部份,臨床上看到的皮膚乾癬只是冰山表面一角,除了注意表面的乾癬症狀,更要留意冰山下的其他共病。蔡世滋醫師說,依疾病分類準則,患者有皮膚或指甲乾癬(包括點狀凹陷、甲床剝離、指甲板下角質增生、甲床鮭魚色斑…等),併有關節炎(紅腫熱痛),就可說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好發於手指或腳趾關節,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整個腫脹,外觀形狀類似香腸。臨床上乾癬性關節炎可分為5種樣態,包括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對稱性多發關節炎、脊椎關節炎、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削殘性關節炎(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也因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樣,容易混淆為其他疾病,一旦關節受損,往往不可回復,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若得到乾癬性關節炎,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蔡世滋說「兩者可以兼顧治療」。他解釋,皮膚乾癬可透過照光、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若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近20年來陸續出現多種「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後,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健保已有給付上述藥物,可以改善患者關節症狀,並緩解關節破壞與變形。如患者經傳統治療方式無效或無明顯改善,經醫師完整的評估後,可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以避免及減少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即便是想懷孕或有生育計畫的女性患者,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以安全使用的生物製劑,可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的目標。蔡世滋醫師呼籲,乾癬性關節炎是個長期疾病,患者要學會怎麼去共存,除了良好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外,配合醫師的治療及家人支持皆很重要。選擇適合的藥物,可大幅改善症狀,並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腎臟病患「這款藥吃太多」恐提早洗腎 健保署設3道關卡防堵
腎病醫療支出連年蟬聯健保花費首位,109年整體醫療費用達562億元,其中84%用於門診洗腎病人。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腎臟病患常使用的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若使用過量,反而會讓病人更快惡化成洗腎階段,以109年新透析病人前1年NSAIDs用藥情形來說,NSAIDs用藥異常病人(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較用藥未異常病人會提早129天進入洗腎階段。為避免民眾因用藥而造成腎損傷,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 (下稱健保雲端系統)」推出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第一層於摘要區靜態提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請醫師避免處方具腎毒性藥物;第二層於醫師處方時,電腦主動提醒該病人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28天內使用情形;第三層針對第3至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第三層防護歷經1年規劃,與腎臟醫學會、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及藥師公會共同合作,預計於111年2月推出,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許明慈表示,NSAIDs是民眾常用藥物,將來醫師為透析患者看診時,在開藥當下就可透過院內系統與健保系統勾稽,只要使用NSAIDs超過3天,系統即會主動提示醫師注意,提醒應降低劑量或更改替代藥品;此防護機制預計於明年2月推出,初估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