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EIC
」 猴痘 WHO 譚德塞 PHEIC 新冠肺炎泰國發現首例「M痘新病毒株」 醫:可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8月14日針對非洲流行的新型M痘(mpox,舊稱猴痘),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期能投入更多資源,並呼籲各國積極監測及加強警覺等防範措施。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表示,此次在泰國發現的分支Ib型變異毒株具有新的進化,此譜系讓病毒不僅可以通過動物傳播,還可以通過人體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飛沫等傳播。根據CNBC報導,最近在非洲以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更致命的新型M痘(mpox,舊稱猴痘)病例後,亞洲國家加強了預防措施,至少有4個非洲以外的國家通報病例,包括泰國、菲律賓、瑞典和巴基斯坦。報導指出,泰國29日確認了首例M痘的新型病毒株Clade 1b病例,一名從非洲抵達的66歲歐洲男子身上發現的。泰國將加強其國際機場的監視和篩檢措施,來自發生新型M痘疫情的國家的旅客,必須在出發前往泰國之前,在衛生部的線上平台上進行登記,並在抵達後接受健康檢查,發現出現症狀的旅客將被隔離。根據《澳門日報》報導,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表示,過去在猴痘病毒的預防上主要強調直接接觸或性接觸傳播,但此次在泰國發現的分支Ib型變異毒株具有新的進化,此譜系讓病毒不僅可以通過動物傳播,還可以通過人體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飛沫、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方式傳播,更具威脅性。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剛宣布PHEIC!瑞典驚見更致命「M痘變種病例」 非洲以外首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才剛在美東時間14日,於2年內2度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沒想到,瑞典衛生部長弗斯梅德(Jakob Forssmed)15日就指出,該國出現了首例傳染性更強的Mpox變種病例,且是首次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該變種病毒。綜合衛報、NBC、Newsx的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長15日發聲明指出,自今年年初以來,該國爆發的Mpox疫情已導致548人死亡,且影響到所有地區,今年通報的病例數更超過15600例,已打破去年整年的總數。截至目前,超過96%的Mpox病例和死亡案例都發生在該國。對此,譚德塞也在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pox案例激增,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因此構成了PHEIC。據悉,本次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因為Mpox宣布PHEIC。禍不單行的是,瑞典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弗斯梅德15日又在記者會上宣布:「我們現在也在下午確認瑞典出現了首例更嚴重的Mpox病例,即I型分支病例。」瑞典國家健康福利委員會首長威澤爾(Olivia Wigzell)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首起病例是在非洲Mpox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部分地區遭到感染的。」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報告稱,剛果某個小鎮出現了1種更致命的新型Mpox變種病毒,可殺死多達10%的感染者。另根據瑞典教授兼首席流行病學家吉斯倫(Magnus Per Gisslén)的說法,目前該病例是I型分支的1個版本,「可能與更嚴重的病症和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瑞典衛生部則在新聞稿中補充,該名患者在非洲待過一段時間,近日才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就診。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該疾病幾十年來始終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非洲以外的多國才因為該病毒的性接觸傳染特性,在一系列以前從未出現病例的國家迅速蔓延開來,因此被宣布為PHEIC。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直至今年才又宣布PHEIC。
WHO事隔1年再度宣布:M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於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據WHO官網的報導,譚德塞的聲明是根據IHR獨立專家緊急委員會的建議提出的,該委員會當天稍早開會審查了WHO和受影響國家之專家提供的數據。委員會向譚德塞表示,Mpox的激增已構成PHEIC,而且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對此,譚德塞也將分享委員會會議的報告,並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向各國提出臨時建議。譚德塞博士在宣布PHEIC時表示,「新Mpox分支的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迅速傳播,以及幾個鄰國報告的病例都非常令人擔憂。除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Mpox分支的爆發外,非洲其他國家顯然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來阻止這些疫情的爆發並拯救生命。」WHO非洲區域主任莫蒂(Matshidiso Moeti)則表示:「我們已經與社區和政府密切合作,並做出了重大努力,我們的國家工作隊在前線工作,幫助加強遏制Mpox的措施。隨著病毒傳播的日益蔓延,我們正在透過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進一步擴大規模,以支持各國結束疫情。」委員會主席奧戈伊納(Dimie Ogoina)教授透露:「目前非洲部分地區的Mpox案例激增,以及新的猴痘病毒株的傳播,對非洲及全球來說都是一個緊急情況。Mpox 起源於非洲,在那裡遭到忽視,後來又在2022年引發了全球疫情。」這次宣布PHEIC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與Mpox相關的決定。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這種疾病幾十年來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多國爆發的Mpox疫情被宣布為PHEIC,因為該病毒透過性接觸,在一系列以前從未見過該病毒的國家迅速傳播,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剛果民主共和國已報告Mpox十幾年,在此期間每年報告的病例數穩步增加,去年報告的病例更大幅飆升,今年迄今通報的病例數已超過去年的總數,逾15600例、死亡537例。去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並迅速傳播了1種新病毒株,即進化枝1b,該病毒株似乎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周邊鄰國的檢測尤其令人擔憂,也是如今宣布PHEIC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1個月,剛果民主共和國周邊4個從未通報Mpox疫情的國家發現了100多例1b分支實驗室確診病例,包括:蒲隆地、肯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專家認為,真實病例數更高,因為很大一部分臨床相符的病例尚未接受檢測。不同國家曾發生過幾次不同分支的Mpox疫情,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和不同的風險等級。目前用於治療Mpox的2種疫苗均得到了WHO免疫戰略諮詢專家小組的推薦,並得到了WHO列出的國家監管機構以及奈及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個別國家的批准。上週,譚德塞啟動了Mpox疫苗的緊急使用清單程序,這將加速尚未發布本國監管批准的低收入國家獲得疫苗的速度。緊急用途清單也使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合作夥伴能夠購買疫苗進行分發。與此同時,WHO正在與各國和疫苗製造商就潛在的疫苗捐贈問題進行合作,並透過臨時醫療對策網路與合作夥伴進行協調,以促進公平獲得疫苗、治療方法、診斷方法和其他工具。
M痘非洲病例暴增 WHO秘書長譚德塞:考慮宣布公衛緊急事件
M痘(mpox,舊稱猴痘)在非洲急速擴散,且造成多名孩童感染,世衛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便表示,針對非洲M痘爆發一事,他考慮召集專家會議判定,並宣布國際公衛緊急狀態。WHO秘書長譚德塞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將儘速召開專家緊急會議,透過向公衛專家諮詢意見,判斷是否該重新針對M痘患者人數爆發一事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圖/翻攝自X) 根據WHO秘書長譚德塞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他於當地時間7日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召開簡報會議,針對近來M痘在非洲感染者激增一事進行討論,表示將儘速召開專家緊急會議,透過向公衛專家諮詢意見,判斷是否該重新針對M痘患者人數爆發一事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M痘在非洲的感染人數急遽上升,尤其是孩童。(圖/達志/美聯社) 另據《法新社》表示,譚德塞還指出,世界衛生組織、非洲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Africa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當地政府和協助單位正著手加強對M痘爆發的因應。過去WHO曾經針對M痘疫情,在2022年10月宣布為「PHEIC」,經過10個月以後,才於去年5月宣布解除。由於M痘疫情一開始爆發時,大多在男同性戀者群體間造成傳播與感染,因此除了該傳染病所造成的身體危害以外,專家更擔憂社會對於感染者貼上特定標籤,不過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附近國家檢測出M痘病毒株,剛果並自去年9月起感染案例激增,甚至擴散至全球各國。M痘在非洲的感染人數急遽上升,尤其是孩童。(圖/達志/美聯社) 然而,擴散至歐美的M痘疫情,從去年9月起開始在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合國擴散,光是今年以來非洲就統計出1萬1000多名以上的感染者、造成445人死亡,且感染人數持續激增中,加上開始出現大量孩童染疫,因此WHO相當擔憂。
若疫情無太大變化 救護車、照護機構5月底起不再強制戴口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本月1日正式解編,國內近一周新冠疫情微幅上升,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分析,疫情可能持續上升到6月底、7月初,若疫情沒有太大變化,預計5月31日起「救護車」和「照護機構」不再強制戴口罩,至於「醫療機構」和「醫事機構」是否放寬,還有待討論。世界衛生組織本月5日宣布,新冠肺炎流行已不再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羅一鈞指出,疫情並沒有消失,也可能出現重複感染的情形。他呼籲民眾,如果今年尚未接種任一劑新冠疫苗,請盡速至醫療院所接種。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國內近一周每日平均新增116例本土併發症個案,相較前一周有略微上升;口服抗病毒藥物每日領用情形、全國住宿式機構定期篩檢陽性率,也較前一周略升。李佳琳說明,國內上周檢出本土變異株以BA.2.75居多,其餘為XBB和BA.5;近4周監測顯示,本土主流病毒株仍為BA.2.75,占比6成,其次為XBB(28%)及BQ.1(7%),XBB佔比已有穩定增加趨勢,須持續觀察。指揮中心解編後,衛福部成立跨單位防治聯繫會報,持續新冠肺炎整備應變工作。羅一鈞指出,會議中討論現行口罩政策,鄰近國家如紐西蘭、韓國維持醫療照護機構口罩規定,但日本、新加坡醫療機構改為建議戴口罩。羅一鈞說,若國內疫情沒有太多變化,原則上不會維持口罩令,初期傾向先取消「救護車」和「照護機構」強制措施。
WHO宣布終結新冠緊急狀態 羅一鈞:疫情還沒結束
世界衛生組織(WHO)4日召開第15次會議,昨宣布解除新冠肺炎「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國內方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已在5月1日解編,新冠肺炎同步改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進入後疫情時代。疾管署表示,PHEIC的解除,不代表疫情結束,包括疫苗接種、變異株的監測都需要持續推動。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對於WHO解除PHEIC並不意外,這與國際解封的趨勢一致,日本、美國都會在本月降級、解除緊急狀態,WHO的決定和很多國家時間點一致,但也強調,解除PHEIC是讓疫情回歸常態,不代表疫情結束,疫苗接種、變異株的監測都要持續推動。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解除PHEIC,象徵3年多的新冠疫情朝告一段落又邁進一步,但新冠病毒並沒有消失,依舊可能危害人類健康與生命,只是現在已不再是全球性的緊急事件。新冠肺炎從大流行轉為地方性疾病,人們總算可以回到常態化生活。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指出,解除OHEIC代表肆虐3年多的大流行結束,但事實上新冠病毒並未消失,仍存在於我們社區內,提醒「脆弱族群」(長者、慢性病、從未接種疫苗),今年應該至少施打新冠疫苗一劑,如果驗陽應就醫,開立抗病毒藥。經過這次的疫情後,如何檢討這次的經驗,促進全球防疫合作,特別在疫苗研發、生產分配、實現公平正義上,都有待各國凝聚共識。WHO也預計在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中,討論全球大流行公約。我國今年已連續6年未受邀參與WHA,不過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透露,仍會在5月19日率團出發日內瓦,盼與理念相同國家,甚至是穆斯林國家進行交流,主題將聚焦在防疫的成果,以及疫後社會的復原。
新冠改類有望在5月實施 專家籲同時鬆綁醫院口罩令
後疫情時代來臨,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底召開委員會後,極可能解除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這將成為新冠走向地方流行的標誌性里程碑。世界走向正常生活之際,台灣也在時隔867天後,於明日解除大眾運輸口罩令,專家估計,下一步的新冠改類很可能在5月實施,專家呼籲醫療機構口罩令可同時解除。新冠肺炎列為PHEIC迄今已3年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WHO極可能在委員會後解除PHEIC,這對世界將是標誌性的里程碑。除WHO,日本、美國先前已預告在5月8日、11日解除緊急狀態,這意味著新冠走向地方性疾病,雖疾病存在,但已不是大流行狀態。目前台灣個案數,加上未通報的感染數約7成以上,洪子仁表示,從自然感染加上疫苗覆蓋率來看,再掀起大規模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另每日中重症數平均85例,如以過去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占9成以上的數據回推,每日總感染數應為1萬多人,代表社區正處於低度流行。洪子仁認為,依現有情況,台灣可將新冠肺炎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推估5月就能實施,在改類之際,可一併將醫療機構的口罩令從強制改為建議,回歸正常生活。由於新冠仍是無法預期的新興傳染病,他呼籲在改類後,中重症的醫療申報費用仍應照特別條例支應,且至少實施到年底,別推給健保吸收,以免醫療點值被稀釋。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則表示,防疫期間,台灣出現免疫債務問題,尤其這3年出生的新生兒,面對流感、腺病毒、腸病毒的威脅都沒有抵抗力,醫療機構口罩令仍應繼續維持,民眾也要落實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洪子仁則提醒民眾,至少都應打滿3劑疫苗,做好防疫基本功。
本土猴痘再添4例…「2行為」恐致疾病默默擴散 醫籲現1症狀快就醫
疾管署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醫師提醒,臨床上發現部分個案對於皮膚出現紅疹膿疱等異狀容易忽視,提醒民眾發現異常皮疹水疱,應早期就醫;若接獲疫調通知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請配合相關防疫措施,避免造成疾病傳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王建淳醫師指出,「猴痘」目前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實務工作上發現部分民眾對猴痘症狀及傳染途徑不了解,以致延遲就醫,甚至在防疫人員通知有接觸風險時仍不甚在意,可能導致疾病在社區中默默擴散。王建淳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皮膚上出現異常皮疹水疱,且近期內曾與他人有過親密接觸(如性行為、接吻、無衣物遮蔽的擁抱等)或接觸到他人皮膚上的病灶,可在就醫時主動詢問是否有猴痘的感染風險,以利醫師評估是否採檢送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共同避免疫情散布。針對猴痘疫苗接種,疾管署表示,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何時解散指揮中心? 王必勝坦言:5月有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3年,外界關注何時能調整法定傳染病分類,解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ACIP小組召集人李秉穎今日上午預估時間點可能落在5、6月,指揮官王必勝也在下午進一步透露,5月將會有重大改變。李秉穎今接受《新聞放鞭炮》採訪時指出,現在全世界都回到正常生活,包含台灣也是,民眾至餐廳用餐或是電影院都沒問題,差別在於還要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可在5、6月份解散,屆時新冠病毒也會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至第4類。對於5月是否有機會調整傳染病分類,王必勝下午回應,「我想有可能」,一方面疾病正在朝向流感化,日本5月8日也會進行大幅度改變,美國則是5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宣布,還是把新冠肺炎當作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的最高等級,但據了解,他們也會在3個月後再做另1次的開會,屆時可能會有新的調整,因此我們預估,時間點可能會落在5月。
新冠病毒困擾3年! WHO開會拍板:COVID-19維持「全球最高警戒」級別
3年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首度對外宣布COVID-19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個病毒也困擾了全世界3年,影響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而經過了3年的抗疫,WHO經過開會做出最新宣布,拍板COVID-19病毒,依舊維持「全球最高警戒」的級別。根據《法新社》等外媒報導,隨著世界各國陸續解封,世衛緊急委員會於本月27日召開疫情爆發以來的第14次會議,會中主要是要討論,COVID-19大流行,是否要繼續列在全球最高警戒級別。會後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對外表示:「同意委員會就COVID-19疫情提出的建議,決定這起事件依舊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譚德塞在會議中表示,疫情進入第4年,世界各國的處境,確實比1年前好,回顧過去Omicron變異株將疫情推上另一波高峰時,「世衛每周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就超過7萬人。」後來全球有關新冠的疫情發展,單周染疫死亡人數,在去年10月一度降到1萬人以下,但12月初又創升高,歸咎關鍵的原因,在於當時中國大陸解除防疫限制措施,因此使得染疫死亡人數再衝上高峰。像是今年1月中旬所獲報的染疫死亡人數,就直逼4萬,其中逾半數來自中國大陸,他認為,中國大陸真正的死亡病例,「絕對還要高出許多」,上述疫情的現況,致使WHO依舊將COVID-19維持在「全球最高警戒」級別。
新冠疫情何時停止? WHO預計27日開會討論是否降低警戒
自從2020年年初發現新冠肺炎的存在之後,新冠肺炎一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PHEIC)」。而目前有消息指出,WHO計畫在27日開會討論,決定是否要將新冠肺炎移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根據《cbc》報導指出,WHO即將於27日召開第14次會議,屆時突發事件委員會(IHR Emergency Committee)將會重新審查新冠肺炎是否還要為列於「「國際公衛緊急事件」狀態中,目前預定在30日會有最終結果出爐。WHO秘書長譚德塞先前曾表示,自2022年12月開始,全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數不斷攀升,單是過去8周內,全球死亡人數就突破17萬人。譚德塞表示,就目前而言,許多國家確診患者不斷死亡的情況,是令人感到十分憂心的。但他也強調,不會在委員會有決議之前搶先表態。而另外有媒體報導指出,WHO突發事件委員會有意將新冠肺炎移出PHEIC狀態,主要是因為在過去3年內,新冠肺炎的疫苗、治療藥物、醫療方式均有突破性的成長,而疫苗的普及雖然沒有達到預期,但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至少有接種過一劑疫苗,這些情形都有望降低新冠肺炎的警示等級。
新冠疫情已度過最危險階段? 譚德塞:2023年有望解除「公衛緊急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4日表示,希望新冠疫情(Covid-19)在2023年將不再被視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並敦促中國分享疫情源頭的相關資訊。據《馬尼拉公報》(Manila Bulletin)的報導,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全球每週的新冠通報死亡人數約為1年前的1/5,但仍高得離譜,「上週有近1萬人因此喪生,這仍然太多了,世界各國仍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挽救生命。」不過譚德塞也坦承「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我們希望在明年的某個時間點,能夠宣布Covid-19不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WHO的Covid-19緊急委員會已就該病毒是否構成PHEIC向譚德塞提出意見,該委員會預計將在明年1月的會議上討論新冠疫情解除PHEIC的標準。WHO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應對小組技術負責人范克爾霍夫(Maria VanKerkhove)則表示,委員會將繼續研究其他流行病學、Omicron等變種病毒的影響,「雖然預計仍會出現新一波的疫情,但這種流行病已出現變化,重症和死亡人數正在下降。」她補充,「這些死亡病例主要發生在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族群之中,雖然WHO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已接種了超過130億劑疫苗,但世界上還有約30%的人沒有施打過任何一劑新冠疫苗。」此外,譚德塞還表示,他們需要了解大流行是如何開始的,「我們繼續呼籲中國分享數據,以更好地了解這種病毒的起源。」他聲稱,「所有的假設都擺在桌面上」,包括病毒從武漢病毒學實驗室洩漏的說法。
560劑猴痘疫苗抵台! 2族群優先施打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9/1)日表示,為因應猴痘防治需求,依專家建議向丹麥生技公司「巴伐利亞北歐」(Bavarian Nordic,簡稱BN)採購之猴痘疫苗JYNNEOS®,於今日晚間運抵臺灣,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20℃冷儲物流中心儲放,並進行封緘作業。本批疫苗共560劑,效期至2024年5月31日。 後續疫苗使用對象,係依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為操作正痘病毒屬培養之實驗室人員及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經由衛生局向疾管署提出申請並經審核後使用。 疾管署說明,目前全球僅BN公司生產猴痘疫苗,產能有限,致世界各國競相採購,該款猴痘疫苗為減毒活性非複製型疫苗(live-attenuated, non-replicating),獲准用於預防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相較第一代天花疫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且施打便利,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和歐盟批准用於預防猴痘。 本次抵臺疫苗,係由疾管署積極洽談採購且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同意專案進口,後續將依疫情狀況,持續採購國內儲備所需數量。 疾管署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針對猴痘疫情控制,仍建議以公衛措施為主要手段,包括監測、接觸者追蹤、病患隔離與治療照護等。 疾管署表示,我國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已通報27例疑似病例,累計3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另自 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70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該署提醒,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 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第3例猴痘案例出現! 北部20多歲男「淋巴腫大發燒」
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今日公布,我國第3例猴痘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為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年7月前往美國旅遊,8月2日搭機返國後進行居家檢疫,8月3日出現淋巴腺腫大、膿疱、背痛及發燒等症狀,8月4日依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並進行採檢,於今日確認陽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情調查共計匡列2名高風險接觸者,為個案在美期間同住且有密切接觸,並一起搭機返國之2名友人,目前均無不適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開立健康監測通知書密切追蹤至8月23日;另將調閱艙單,並針對其返國航班左右鄰座乘客,列入中風險接觸者,同時衛教該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至8月23日。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猴痘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已進行密切監測並提醒醫師加強通報,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21例,其中3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德國1例、美國2例),餘18例均排除。另自 6月30日起,該署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53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85國報告至少27,195例確診,其中以歐洲(16,437例)及美洲(10,288例)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美國7,102例、西班牙4,577例、德國2,839例、英國2,759例及法國2,239例,亞洲目前新加坡報告13例,已發生本土病例,日本、韓國等亦有報告境外移入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提供國內出現重症患者時使用,且積極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以供儲備,同時將積極監測國際疫情,並適時調整修正相關防治政策。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全國病例數破6600例 美國宣布猴痘疫情:進入公衛緊急事件
除了新冠肺炎之外,最近猴痘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全美目前已知確診猴痘的病例數急遽升高,根據路透社報導,昨天(4日)美國猴痘病例,已經從兩天前的5800起,突破至6600起;拜登政府昨天也宣布,猴痘為美國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現在起美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這項宣布也被外界預料,美國將會釋出更多的資金跟授權工具,來對抗猴痘病毒。美國衛生官員指出,這種病毒的蔓延,主要是在男性同性戀之間傳播。美國衛生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發出最先說明,表示美國已宣布,猴痘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因為昨天美國的猴痘病例,已突破6600起,這項宣布也可看出,美國政府已面臨到對抗猴痘疫情的壓力。世界衛生組織(WHO)上月就已經宣布跟示警,提到猴痘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也就是世衛最高等級的警報。猴痘這個疾病,最一開始事先在歐洲國家傳開,之後一路傳到美國,結果目前在全球的病例數中,美國佔的病例是全球之冠,因此預料疫苗跟藥物都有大量需求,當局才會拉高警告層級,敦促所有美國人,現在起必須嚴肅看待猴痘帶來的殺傷力。
猴痘疫苗、藥物 最慢8月底前就會抵台
猴痘疫苗及藥物買到了!猴痘已被世衛組織(WHO)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宣布,已買到疫苗(第3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最慢8月底前就會抵台,醫師若發現疑似病例,24小時內一定要通報。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國內累計通報已有10例猴痘,其中2例確診,均是境外移入,感染國家是德國及美國,2位確診者中,1例已出院,1例仍住院治療。全球74國/地區 通報16836例確診莊人祥透露,猴痘藥物Tecovirimat已完成簽約,正在安排飛機,預計8月可抵台,數量不便透露。據疾管署資料,該款藥物作用機制是干擾正痘病毒屬表面蛋白質(VP37),以抑制病毒正常繁殖、減慢感染傳播,適用於成人及體重至少13公斤以上的孩童,成人劑量600毫克,每12小時1次,共使用14天。截至7月22日,全球累計有74國或地區通報有1萬6836例確診猴痘。疾管署對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的49國,將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提醒醫療院所,如發現符合猴痘病例定義疑似個案,須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猴痘屬接觸傳染 不必人人打疫苗是否比照新冠肺炎,開設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已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臨床端已做出指引和建議處置方式,社區很安全。換句話說,目前還不需要。感染科醫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世衛將猴痘列為緊急事件,是提醒各國要「認真處理」,須做到診斷、通報及隔離,才能避免傳染,過去伊波拉也曾被列緊急事件。至於防疫強度,黃立民說,不必像新冠這麼嚴格,猴痘傳染途徑以接觸為主,不會突然有猛爆性傳染,不必人人都打疫苗。但對於藥物治療效果,黃立民認為「恐怕不會太好」,民眾若要去疫區國家,或自我評估是高風險者,最好接種疫苗。新冠確診昨增21460例 65例死亡在新冠肺炎部分,昨天本土確診新增2萬1460例,境外移入277例,新增65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整體疫情比前一天下降4%。新增136例中重症,兒少新增2例MIS-C個案,均無慢性病史。羅一鈞表示,2歲男童5月22日確診,7月13日發燒嘔吐、腹瀉、結膜炎,7月17日急診就醫疑似MIS-C收治住院,治療後病況好轉出院,是國內第52個MIS-C個案。另1名MIS-C個案是16歲少女,去年打過2劑疫苗,5月30日曾確診,最早於5月17日發燒、腹痛、食慾和活力下降,7月21日急診診斷急性腸胃炎,醫師懷疑是MIS-C安排住院,22日轉醫學中心。醫師根據症狀只有腹痛,暫列疑似個案,未來若確定符合,將是本土年紀最大MIS-C。
世衛宣布猴痘列「緊急事件」 疾管署:發現個案24小時內通報
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自今年5月全球爆發猴痘疫情以來,病例數持續快速增加且受影響國家日益增多,基於受影響國當地可能具暴露風險,召開緊急委員會議,於昨(7/23)宣布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疾管署今天也提醒醫師,猴痘已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如發現符合猴痘病例定義之疑似個案,務必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疾管署表示,今年6月國際間猴痘疫情攀升及亞洲鄰近國家出現猴痘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時,疾管署即召開專家會議並於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後續邀集感染症相關領域學者、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各區指揮官諮詢,並依專家建議規劃採購/儲備抗病毒藥物及洽談安全性較高之MVA-BN疫苗,並研訂猴痘檢驗之實驗室操作標準流程、進行檢驗網絡佈建,提升檢驗量能。疾管署指出,我國截至目前已通報10例病例,累計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將持續密切觀察國內外疫情發展;另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該署已於今年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指出,全球自今年5月起於非猴痘疫區爆發疫情以來,截至今年7月22日全球累計至少74國/地區報告1萬6836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西班牙、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疾管署呼籲,基於上述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當地可能已具社區傳播風險,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台灣首例猴痘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關鍵21天!最高規格圍堵病毒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6月24日下午5時,猴痘已在47國傳播,並累積4106例確診個案,案例數累積前3名分別為英國910例、西班牙736例、德國676例,其餘國家均未超過400例。世界衛生組織(WHO)25日緊急開會後宣布決議,認為猴痘現階段疫情不屬於「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但有專家認為此決定是個錯誤。台灣也於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個案,患者目前被規劃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卻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有專家因此打趣說是「最高規格」。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是因為目前疫情趨緩,負壓隔離病房量能較為充足,為了保護照顧患者的醫護人員,所以才做此安排。這位首例猴痘確診案例,是台南一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赴德國就學,6月16日返台後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6月21至22日就醫,24日確診猴痘,衛生局依最新公布指引,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分別有3位家人、5位醫療人員、其他1位。莊人祥說,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都沒有症狀,不過猴痘的潛伏期最常可達21天,所以仍要持續觀察。疾管署目前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為5至21天,大多數個案為6至13天;潛伏期不具傳染力,不過患者若出現發燒或全身性症狀時可能有傳染力,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且將持續至全身疹子均結痂脫落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