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
」 台股 升息 通膨 美股 房市領航氣候行動 國泰金勇冠金融業獲TCSA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
國泰金控淨零轉型成績斐然,「2024 第十七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今(11)日舉行頒獎典禮,國泰金控勇冠台灣金融業,榮獲「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服務業組)」、「永續報告獎白金級」最高等級榮耀,旗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國泰投信皆獲「永續報告獎白金級」、國泰證券獲「永續報告獎金級」、國泰建設亦獲「永續報告獎白金級」。國泰發揮永續金融先行者職能,將永續策略與治理融入營運、投融資與各項服務,更前瞻永續國際脈動,邁向2050淨零願景。國泰金控接軌國際前瞻氣候變遷脈動,連四年前進COP(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二度受邀倫敦證交所於國際舞台倡議台灣、亞洲到世界的永續金融觀點,成就亞太地區金融業氣候典範。做為台灣第一家RE100金融業會員,承諾2050年金融資產淨零排放,積極議合與利害關係人協力共好,密切關注投融資企業的氣候轉型路徑與發展,傾集團之力推動再生能源投融資,響應國家重要能源政策,鼓勵壽險資金投入國內公共建設,今(2024)年10月由國泰人壽投資沃旭大彰化西北離岸風電,與國泰電業共同取得50%股權,實踐永續承諾。國泰金控更首度榮登「2024富比世全球最佳雇主排行榜」台灣唯一百大企業,透過「多元包容」、「彈性配速」措施,打造公平與共融友善職場環境。國泰人壽連4年獲得「永續報告白金獎」,為亞洲第一家自行遵循聯合國發布之「PSI永續保險原則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的壽險公司,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議題納入日常營運,透過永續報告書揭露永續專案與作為,訂定短中長期目標及行動方案,資訊揭露完善透明。今(2024)年國泰人壽以800萬保戶資料為基礎,成為首家發布「保戶健康年報」的保險公司,點出擁有保險保障者擁有3大優勢,包含:國壽保戶之平均壽命較國人延長3歲、可避免死因死亡率低於全國、及罹癌後5年存活率高於全國,盼望引領與陪伴國人邁向更健康的生活。「2024 第十七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由國泰金控榮獲「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服務業組)」、「永續報告獎白金級」最高等級榮耀,旗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國泰投信皆獲「永續報告獎白金級」、國泰證券獲「永續報告獎金級」、國泰建設亦獲「永續報告獎白金級」。領獎主管從左至右分別為:國泰建設總經理李虹明、國泰人壽資深副總王麗秋、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國泰產險資深副總許嘉元、國泰證券副總林聖達、國泰投信協理李旼易(圖/國泰金提供)。國泰產險持續導入最新準則(GRI、SASB、IFRS S1)、永續金融評鑑題目、先行者聯盟承諾等,完成高達16項會計師有限確信,提供值得信賴與完整的永續資訊。國泰產險於官網打造全新中英文企業永續專區,針對利害關係人關心議題,定期檢視公司發展結合集團永續願景與策略藍圖目標進程,透明揭露於企業永續專區,宣示永續決心。國泰證券以「支持、賦能、創新」為核心,攜手利害關係人共創更大永續價值。在客戶服務上,推出具永續效益的創新金融商品,承銷輔導七家11案具環境效益或社會效益公司、累積承銷14檔綠色債券及社會責任債券;面對員工發展,著重多元職場與學習資源,營造健康工作環境。國泰證券也積極回應重大環境議題,近三年(2021-2023年)累積減碳相比2020年超過五成,去(2023)年低碳投資金額達5.01億元,再生能源使用率超過58%。國泰投信今(2024)年度首次發布《2023年永續報告書》,全面整合了全球重要的永續框架,為台灣首家獲得會計師有限確信報告且唯一榮獲永續報告獎之投信業者,報告書中充分透明揭露永續作為,內容超越現行投信法規要求,將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相結合。國泰投信自主研發「永續資訊整合系統」,結合AI科技,整合巨量ESG資訊以利投資決策,包括氣候風險評估和生物多樣性監測。創新推出取得專利的Cathay QE議合量化指標,可具體衡量金融業的永續影響力,更加與時俱進。2024第十七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_國泰金控暨子公司獲獎一覽表(圖表/國泰金控提供。)
盼打炒房打趴房價?專家用一表揭歷次信用管制殘酷真相
第七波房市管制措施,再加上近期銀行房貸水位拉「緊」報,市場上各種利空消息接連傳出,房市瞬間降溫,交易量大幅縮減,不少民眾都認為房市將轉空頭,房價應聲下跌。不過現實很殘酷,有房仲業者彙整內政部實價登錄,發現過去六波房市信用管制前後,房價上漲與下跌各出現3次,但從長期趨勢來看,房價整體仍然持續上揚,業者預判,這次房價下修空間仍是相對有限。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台灣的房價向來呈現「大漲小回」的趨勢,回顧2020年底,央行首次推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時,當時全台平均房價約為每坪30.5萬元,隨後經歷多次打炒房,期間房價確實曾出現下修,但修正的幅度相對有限,截至今年Q3,全台的平均房價已經來到每坪46.7萬元,也就是說短短4、5年時間裡,全台平均房價就增加了16.2萬元,漲幅高達53%,漲勢相當驚人。為何政府頻繁打炒房,但房價卻始終居高難下?莊思敏指出,雖然政府祭出了一系列打炒房政策,旨在抑制過熱的投機炒作行為,引導房市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房價上漲仍有基本面的支撐。一方面,過去幾年全球QE、降息、台商回流等因素導致市面上游資氾濫,大量熱錢湧進不動產市場,擴大了房市需求;另一方面,由於缺工少料、原物料上漲以及土地取得成本的提高,建商的營建成本也跟著增加,而這些成本最終也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一步推高房價。至於,這一次號稱「史上最重」打炒房措施是否真的能把房價打下來?莊思敏認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實施,加之近期沸沸揚揚的銀行房貸限額風波,確實讓市場信心受到很大干擾,買賣雙方紛紛進入觀望狀態,交易量快速萎縮,原本的供需結構也面臨反轉的壓力。房市一向具有「量行價先」的特性,若長期買氣不振,房價最終勢必會有所回落,惟鑒於通膨預期、美國降息、以及科技產業設廠等利多因素仍在支撐市場,因此判斷房價下修空間也會相對有限。
「股房連動」台股將拉房市跳水? 專家認為「這原因」難有拋售潮
受各方利空衝擊,台股昨(5)日下跌逾1800點,過去向來有「股房連動」的說法,各界認為台股崩盤將影響房市也跟著泡沫,專家觀察2003年SARS以來共7次股災,認為股災與房市的成交量不一定正相關,尤其市場傳聞投資客「賣房救市」,恐因房地產變現慢,怕遠水救不了近火,難有「拋售潮」出現,房市能否延續買氣,有待市場觀察。住商機構觀察內政部資料,自2003年SARS以來歷次股災,其中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美債危機、2015年中國股災及2022年FED停止QE等4次股災,當年度買賣移轉棟數與去年相比出現跌幅,惟2003年SARS、2018年美中貿易戰及2020年COVID-19數次股災,當年度買賣移轉棟數反而成長,顯示國內雖有「股房連動」,但股災與房市成交量並不一定正相關。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全球股災造成長時間經濟危害,衝擊國家整體發展,雖說當時平均房貸利率並不高,但投資人受創慘烈,致使房市交易量難有表現;其中,最值得關注是2015年中國股災,當時隔年(2016)買賣移轉棟數僅24.5萬棟,創下歷史低點,主因是「房地合一稅」初上路,重挫房市信心,交易量急縮,不過隔年因諸多區域房價盤整吸引買方回籠,加上當時並無打房新政,不動產市場立即谷底回升。另外,若觀察近年全球天災如SARS、COVID-19,當年度買賣移轉棟數表現卻是更勝去年,甚至有買氣延續至隔年的趨勢。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表示,2020年COVID-19侵襲台灣,央行立刻降息1碼,且美國無限QE導致市場熱錢豐沛,資金流入房市;此外,2003年SARS當時土增稅減半徵收刺激不動產交易,故SARS次年買賣移轉棟數高達41.8萬棟,可見政策與主要國家經濟策略對房市影響至深。賴志昶認為,不少民眾認為股市重挫間接衝擊房市,期待搶進房市低點,不過房地產因為變現速度慢,雖說確有「股房連動」情形,惟房市表現總是慢半拍,且由於房市物件流動性低,市場傳聞投資客「賣房救市」恐怕遠水救不了近火,難有「拋售潮」出現,加上市場仍面臨「房地合一稅2.0」、預售屋禁轉售等閉鎖期影響,整體供給量低,購屋者若非事後諸葛,難抓到真正低點進場。賴志昶提醒,未來除股市震盪、美國大選等因素,目前銀行限縮房貸的隱憂仍在,購屋者除看大環境外,不彷多注意個案環境與條件,並備妥充足銀彈,才能在危機入市,買到真正具優勢的好屋。
港交所颱風天不休市 網喊「台灣跟進」引兩派熱議
到凱米颱風影響,全台各地陸續公布停班課消息,台灣證券交易所也宣布24日集中交易市場「全日休市」,當日應屆交割款券順延辦理。有不少股民表示「少賺一天」、「剛漲就休市」,甚至有網友以香港為例,認為香港在颱風天時,照樣買賣股票,發文詢問「台股準備跟上沒?」引起熱議。在台灣,若台北市宣布停班停課,台北股市、匯市及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則皆休市一日;不過香港特首李家超為鞏固港股競爭力,宣布今年9月25日起,港交所實施惡劣天氣不停市。而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包含紐約、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歐美證券市場,亞洲市場日本、新加坡、上交所及深交所均可在惡劣天氣下保持運作。有網友在PTT上詢問「台股準備跟上沒?」,認為颱風天放假可以玩股票刺激經濟,加上現在採用電子化交易,「只要網路不斷蠻有機會的吧?」,並表示日本、新加坡、深圳、上海、香港全部上了,「這次沒藉口了吧,金管會、證交所、券商們該準備了啦」。貼文一出,就掀起兩派論戰,不少人認為,「希望台灣跟進!強烈希望!」、「合理,不然颱風天很無聊」、「補班不開盤真的滿怪的,證券為啥不上班?」,有網友解釋,「以前補班是有開盤,但成交量慘不忍睹,只有2、3百億,所以後來不開了,但我認為QE時代資金泛濫可以試著再開,應該不同以往了。」但也有網友持反對意見,「我比較希望國定假日也能開市,天災就算了,很危險」、「那一堆人颱風天還要去上班,也太慘了吧?台灣別跟進欸」、「颱風天就規定不得上班了,颱風天你要那些證交所員工跟營業員去死嗎?」、「可憐,天災還得開盤不能躲崩」。
全球建商倒閉潮!台灣卻無風無雨 學者點1關鍵:央行只想「苟」下去
由於美國鷹式升息,各國建商紛紛傳出倒閉和房市泡沫化,但台灣房市為何卻穩如泰山?對此,政大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中心學者章定煊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時也解釋,世界各國在美國鷹式升息下,4至5%都是常見利率,但仍追不上美國腳步,過去泡沫化的房市,在升息加上資金外流下自然破滅,然而台灣目前利率約2%,房市未受創,主要原因與央行升息牛步、護國神山台積電及中國台商回流有關。章定煊認為,各國建商紛紛傳出倒閉,主要是因為美國鷹式升息,各國追不上其腳步有關,當初美國QE寬鬆政策,資金流向全球,也讓各國房價飆漲,但實際上剛性需求卻沒有這麼多,也出現了所謂的房市泡沫化。接著美國鷹式升息加上資金外流,銀行對於建商融資條件越趨苛刻,建商開始倒閉,房價也開始下跌。例如2023年日本H1破產就有約785家;瑞典2023年前8個月的公司違約數量也飆破逾5千家;另澳洲已有1709家進入破產程序;德國則有439家建築公司申請破產;英國截至6月則有約4280家建築公司破產。章定煊續稱,其實目前台灣央行的利率就跟日本、中國差不多,日本是因為負債過多,而中國經濟鏈出了問題,才會如此低利,而台灣外匯存底高,排除日本、中國的2大因素,相較其他主要經濟國家4%起跳,現階段利率實在低得不像話。他也點出關鍵,直指台灣央行利率政策長年死守,沒有快速升息,是房市不會受創的主因,但央行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銀行土建融佔比過高,與其說是怕建商倒,不如說是怕建商倒閉後的呆帳,會影響到銀行。當然央行也想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聲稱不升息是擔心中小企業承受不住,但章定煊認為,台灣通膨目前仍沒有明顯緩解,直言央行就只能這樣一路「苟」(苟且)到最高點。也因為央行只想控制在穩定範圍,因此只要匯率不要升太快、GDP好看,其他民生物價、房價等,央行都不太想管,「所以才會出現每次升息都半碼,甚至凍漲,如同小狗撒尿的結果。」章定煊表示,雖然央行的做法很難說對或錯,但對於房市來說,一些奇奇怪怪的建商、區域都在前幾年大撒幣時代亂蓋房子,因此邏輯上只要升息就會洗去這一些「無效供給」,但央行現在的做法就是讓「無效供給」持續累積,空餘屋也會越來越多,何時壓垮台灣經濟就無人知曉了。至於台灣有沒有可能因央行承受不了通膨壓力,進一步快速升息?章定煊分析,「台灣外匯存底多、近年從中國回流的台商資金多,而且又有護國神山台積電,讓資金不快速流出,讓國內資金相對穩定,所以除非是物價過高,導致民怨沖天,才有可能迫使央行快速升息。」
QE苦果在後頭!美聯邦赤字去年飆升2.78兆美元 年利息1兆超越國防預算
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在2021年從9330億美元暴增1倍多至2.78兆美元。儘管有部分評論認為,新冠疫情期間預支大量資金來支撐經濟是合理的,但如今隨著疫情結束、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聯邦政府的借貸和支出卻仍在持續。對此,專欄作家也示警,「我們必須維持良好的財政紀律,否則後代子孫將付出沉重代價。」據俄亥俄東北傳媒集團旗下Cleveland.com的報導,旨在解決美加2國邊界水資源爭端的國際聯合委員會(International JointCommission)水質委員會成員、俄亥俄州環境保護局(Ohio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gency)地表水部門負責人埃爾馬拉吉(George A. Elmaraghy)指出,目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勞動市場過熱及預算赤字的飆升會加劇通貨膨脹,並迫使聯準會持續提高利率,「除非我們立即採取果斷措施減少預算赤字,否則高通膨和高利率將失控。」Cleveland.com的客座專欄作家埃爾馬拉吉續稱,雖然民眾在後疫情時代的瘋狂消費減緩了預算赤字的影響,但估計約1兆美元的超額儲蓄一旦耗盡,利率負擔將成為嚴重問題,消費者屆時將被迫削減支出,這也是經濟衰退的成因。埃爾馬拉吉補充,截至9月30日,超過33兆美元的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需要支付8790億美元的利息,且預計每年償還該筆債務的利息很快將超過1兆美元。這個金額高於任何一項聯邦政府的年度預算,包括國防和社會安全。此外,美國不斷增長的債務負擔、高昂的償債成本,以及數次圍繞著舉債上限的2黨鬥爭,都迫使3大信用評等機構之一「惠譽國際」(Fitch Group)在今年稍早將美債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更糟的是,此舉將增加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而埃爾馬拉吉也認為,若要降低預算赤字,就必須最先處理聯邦預算中金額最大、支出成長最快的醫療保險和社會安全這2項福利計劃,但刪減這些預算勢必將嚴重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生計,因此美國2黨政客都拒絕處理這2個燙手山芋。對此,埃爾馬拉吉也示警,「他們應該知道,我們拖延越久,問題就越難困難。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維持我們的財政紀律了,否則後代子孫將付出沉重代價,拖延不會有任何結果。」
日銀罕見鷹派措辭!放寬YCC政策債匯市震盪 日股28日收黑
日本銀(央)行週五(28日)宣布放寬殖利率曲線控制(YCC)政策。公告發布後,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至0.572%,創下九年新高。日圓兌美元在短短一個鐘頭內先升後貶、震盪激烈,從138.05到141.2區間進行大幅波動,凸顯投資者還在對這項政策調整進行消化。日本央行宣佈決定把作為長期利率指標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波動,維持在正負0.5%區間,並強調該上限只是參考點,而非「強硬限制」,短期利率目標則維持在負0.1%不變。它還將收購10年期日債的固定利率由0.5%調整為1%,暗示日銀將容許殖利率升抵1%。此舉被外界解讀為,日本央行計劃逆轉自1999年以來一直貫徹的寬鬆政策。市場參與者普遍認定,日本央行的鷹派措辭,意即該機構可能會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央行一樣,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膨。日本央行自本世紀初啓動量化寬鬆(QE)政策。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日本是目前唯一仍在堅持負利率、採取收益率曲線控制調控長期國債利率的主要經濟體。因此,日本央行政策的風吹草動,都會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此外,日本央行政策逆轉的苗頭,也意味著日本銀行業有望恢復借貸利潤,週五日本銀行股大漲4.6%,創下八年新高。日元走強的潛在可能性,令匯市利差交易(Carry Trade)失去吸引力,因此利差交易的新興市場貨幣多數走低。MSCI新興市場貨幣指數跌幅高達0.4%,回吐本週過半漲幅,亞洲貨幣跌幅居前。多年來,日本央行的超寬鬆政策讓日元成爲利差交易的主要融資來源。匯市投資者通常會選擇借入廉價日元,買入通膨高漲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等海外高收益資產以套利。所以一旦日本央行真的拋棄YCC政策,令日元走上上升區間、推動外逃的日本家庭資產回流國內,不亞於一場金融地震。日銀決策消息出爐後,日經225指數28日盤中一度暴跌逾2%,尾盤跌幅縮小,終場以32759點作收,下跌131.93點或0.4%。
美股牛市未完? 資深策略師:Fed將重啟量化寬鬆計畫
諮詢公司Crossborder Capital董事總經理、《資本戰爭》作者豪厄爾(Michael Howell)表示,未來幾年不斷膨脹的債務將迫使聯準會(Fed)再次大舉購買債券。他上周撰文預測,Fed將不得不放棄量化緊縮(QT)計劃,相反,Fed將恢復其量化寬鬆(QE)計劃,此舉有望提振股市。量化緊縮計劃通過縮小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來收回之前的刺激措施。豪厄爾表示,因此投資者應該預期全球流動性將持續帶來順風,而不是去年的嚴重逆風。這應該利好股市,但對債券投資者就較不有利。他稱,流動性週期已經觸底,未來幾年將呈上升趨勢。面對通膨飆升,Fed去年大部分時間均保持著鷹派升息,幾乎全年都在加息,同時開始縮減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受此影響,美股標普500指數2022年暴跌近20%。不過今年以來,該基準股指已經大幅反彈16%,並且較去年10月創下的低位高出逾20%,進入牛市。豪厄爾指出,在今年春季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的銀行業動盪期間,Fed和其它央行向全球金融體系注入了流動性。他警告稱,未來幾年,央行可能也不得不救助負債累累的政府。據豪厄爾的說法,全球市場上轉手的每8美元中,就有7美元被用於債務再融資。而剩餘的美元中,越來越多的部分被用於填補不斷膨脹的政府赤字。他解釋稱,隨著軍事需求和人口結構增加了強制性支出,發達經濟體面臨新的公共財政壓力。與此同時,美國家庭和養老基金將要求更高的利率,從而加劇赤字和債務問題。豪厄爾於文中提及,在一個過度負債的世界裡,央行擁有龐大的資產負債表是必要的。「所以,忘掉量化緊縮,量化寬鬆將回歸。我們估計全球流動性規模約為170萬億美元,且短期內不會大幅萎縮。」豪厄爾引用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預計數字顯示,到2033年,Fed持有的美國國債將從目前的近5兆美元增至7.5兆美元。但他認為CBO的預測過低,更現實的數字表明,Fed所需持有的國債至少為10兆美元。按比例計算,這意味著當前8.5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將增加一倍,Fed流動性將在未來幾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美債上限協商有譜? 台股站上萬六創11個月新高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有信心最快6月1日與共和黨領袖達成協議,避免發生災難性美國債務違約;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認為,美國4月通膨仍高、達4.9%,物價壓力大的情況下,今年底前看不到QE(貨幣量化寬鬆)。不過台股昨受到美債上限可望達成協議利多激勵大漲,但富邦金總經理韓蔚廷認為,經濟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台股動能與基本面有時間點落差,對股市抱持「中性」態度。邱達生指出,美國政府財務支出超過預期,升息環境讓利率上升、債務壓力變大,美債未來仍隨時會有違約風險;不過,即使未來經濟有諸多挑戰,如民間消費趨緩、中小型銀行倒閉風潮等,邱達生表示,美國6月升息機率低,但聯準會多次表達打擊通膨的決心,除非銀行倒閉風潮造成流動性風險,否則,聯準會今年底前降息的機率非常低。美債上限若如期達成協議,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指出,屆時美債殖利率將會上升,在資產配置調整後,那斯達克、費城半導體指數將會下滑,對台股會有連動性的「短暫」衝擊。不過台股昨受到美債上限協議有望傳佳音,昨再度激勵台積電大漲11元、來到530元,台股順勢站上「萬六」大關,終場收在1萬6101點,創11個月以來新高,成交值放大至2890億元;分析師指出,景氣尚未完全復甦,突破萬六後將遇壓力,宜居高思危、保守為宜,除留意美股走勢外,也要注意中小型電子股漲幅過大風險。韓蔚廷認為,股市上漲或許能解讀為領先指標,反映6至9個月後的景氣,但實體經濟不論是中國大陸、歐美等,復甦力道都不如預期;羅瑋也認為,台股短期會受美股影響,長期趨勢仍要看基本面,待美國、歐洲經濟真正復甦,消費力恢復動能,我國出口表現才能由負轉正,企業營收才有上修的機會。
碳權交易投資術2/碳排收費業者憂綠色通膨 碳人才鍍金月薪翻倍
隨歐美大國開啟碳費、邊境碳稅徵收,台灣今年七月也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碳排放有價化更驅動全民總動員,不只台積電(2330)、台塑(1301)及中鋼(2002)等排碳大戶認真減碳,消費者改買減碳商品,並憂慮減碳成本轉嫁恐引發綠色通膨,就連大學也急著開課培育碳管理人才。針對台灣2024年開徵碳費、以及2026年歐盟上路的碳邊境稅,半導體產業資深分析師陳子昂指出:「台灣電子業都已提前因應,不會措手不及造成營運衝擊,可以有時間進行資本支以及減碳規劃。」蘋果去年就宣告供應鏈「2030年碳中和」,被點名為碳排大戶的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7成排碳量都是在能源使用上,因此去年起接連買下台灣9成綠電憑證、可以優先購買綠色能源。另一家屢被提及的碳排大戶台塑,斥資近千億規模減碳,總裁王文淵2006年成立「台塑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並擔任召集人,月月開會檢討減碳成效,目標2025年減量20%、2030年減量40%、2050年達「碳中和」;旗下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新智能使用生質燃料SRF,並構思碳權相關的商機,如投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新創事業,這些藻類除了集團自用,也接到不少外部訂單。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圖/報系資料照)中鋼自2011年至2020年,已投入約114億元,完成1,163件減碳專案,包括增加製程廢熱回收、提升能源效率、汰換老舊設備與優化製程參數等。石化產業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碳權議題出現,使營運成本上升,加速公司低碳轉型腳步,例如亞泥的本業水泥碳排放較高,便規劃水泥要從對營收貢獻7成逐步降到4成,原有的製程能源也要從燃煤轉為燃氣,未來業界期待核融合發電。台灣消費市場對碳排認識已有十多年。2010年起陸續有產品主動標示碳足跡,像是新竹槓丸、米粉,泰山礦泉水、明基與友達的螢幕、統一麥香奶茶、可口可樂,定期收到的台電繳費單,也會標明當期排碳量。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這是消費意識的翻轉,購買服飾講求環境和美觀之間平衡、永續,供應鏈重要性大增。」與國際紡織品牌的興采(4433)董事長陳國欽指出:「戶外時尚品牌PATAGONIA的衣服會標明減碳、減水量。」騎車若代替開車,可有效減碳,目前無法賺碳權,但成功帶出減碳意識。(圖/翻攝自捷安特自行車臉書)不只蘋果要求全球供應鏈2030年達到碳中和,「各大國際運動品牌有2030年減碳30~60%的目標,且絕大部分壓力在擔任製造工作的供應鏈。」紡織龍頭儒鴻(1476)副理沈志威告訴CTWANT記者,該公司以能源轉型、能效提升、在地採購、低碳原料4大部分進行低碳轉型,「不是做得好就能有更多單,而是沒做就沒訂單,企業無法永續經營下去。」自行車龍頭巨大則喊出「騎YouBike賺碳權」,同時朝吸碳量大於排碳量的「負碳商品」邁進。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聯合國計算碳權有300項方法論,申請方可想方法證明腳踏車跟減碳的關聯性,但是「很難說騎腳踏車就是替代搭車,有時是不想走路而騎,這種情況下騎腳踏車反而比走路排碳量高;不過這確實帶起低碳環保意識。」面對台灣即將課徵碳費,有營建業、製造業者喊出恐加速通膨。「綠通膨」隱隱成形?「通膨本來就會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十年每年通膨率約落在1~1.4%,各國政府加速QE使去年通膨上升至3~4%。」劉哲良向CTWANT記者解釋,至於近來營建業喊碳價進一步促漲房價,他分析建材成本約佔總成本10%,會加上碳費的是水泥、鋼筋等,其實轉嫁成本非常有限,對於業者的加速通膨說法,「可能有其他考量,例如多換容積獎勵,不過,多蓋一層得到獲利,仍是放到自己口袋裡。」 與此同時,碳管理,碳人才也成就業市場熱門需求。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指出,「一般產業工程師入職月薪4~5萬,懂碳管理立刻鍍金成8~9萬元。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人才。」據此,亞東科大、元智大學去年邁開第一步、開設SDGs課程培育師資,接下來設計永續及智慧化搭配低碳管理的製程課程,從根本培養學生減碳意識和碳管理技術。
全球貿易需求低迷 經濟復甦仍脆弱…專家憂心
世界銀行日前對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成長率預測從去年10月的4.6%提高至5.1%,全球信用保險機構科法斯解讀,歸功於中國大陸經濟重新開放,不過,有關東協今年增長預測,從5.1%下調至4.9%,意味全球貿易需求低迷下,經濟復甦仍脆弱。金融市場對通膨、升息的預期,也影響全球基金經理人的動態;富蘭克林引用外電、4月美銀美林經理人調查報告指出,經理人對未來12個月企業獲利表現顯得悲觀,也擔憂信用緊縮、經濟衰退,並著手減碼股票、加碼債券。今年3月美國聯準會(Fed)再升息1碼,科法斯認為,這次升息已接近尾聲;日盛上選基金研究團隊根據調查報告預測,美國聯準會5月升息1碼後,將對這波升息循環畫下句點,之後利率將一路凍結到年底,不過,今年之內應看不到降息,市場預期聯準會升息循環近尾聲,將有助股債市場表現。不過,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為,美國升息接近尾聲可能太過樂觀,雖然美國3月CPI已降至5%,但扣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年增率仍高達5.6%,顯示通膨問題仍嚴重,還不能完全排除美國6月之後不升息的可能性。吳大任指出,除非美國小型銀行再引爆倒閉潮,聯準會將會面臨很大的壓力,不僅提早結束升息循環,很快貨幣政策就會進入QE、寬鬆的階段;吳大任觀察,自矽谷等3家銀行倒閉後,部分民眾已將存款從中小型銀行,轉往中大型銀行,這會讓小銀行流動性風險增加,若銀行接二連三再發生問題,這恐怕會比2008年金融海嘯還嚴重,美國仍要防範銀行系統性風險發生。科法斯則從美國聯準會最新點陣圖預測顯示,美國聯準會決策者預計明年會有一連串降息,利率將從今年的中值5.1%降至2024年的4.3%。
矽谷銀行為何遭到擠兌? 一文看懂美國銀行倒閉危機始末
美國1週內倒了3家銀行!繼加密貨幣友善銀行Silvergate Bank在8日受FTX破產影響而終止營運後,全美第16大銀行矽谷銀行(SVB)也在10日宣布破產倒閉,如今紐約州金融監管機構又在美東時間12日以「系統性風險」為由,關閉全美第2大加密貨幣友善銀行Signature Bank,以防止這場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銀行危機繼續蔓延。美媒CNN Business指出,儘管SVB的擠兌和倒閉過程僅歷時關鍵48小時,但其實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以及SVB的投資決策,早在多年前就為這場銀行倒閉危機種下禍根。聯準會在疫情期間實施QE政策大放水,市場充滿熱錢,新創公司從創投(VC)融資到大量資金存入SVB,SVB資產瞬間膨脹,且SVB在低利率環境下幾乎不用付出任何利息給存戶。SVB將客戶存款拿去購買大量低利率且到期日至今仍有數年以上的長天期美國國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聯準會為抑制通膨,開始激進升息回收資金,SVB難以透過原先的低利率吸引資金存入,因此必須付出更高的利息才能留住資金。與此同時,手中的長天期美債價格又因為升息開始下跌,未實現損失的相關數據成為一大隱憂。SVB利率風險管控不佳的消息漸漸傳開,且SVB為了應對流動性危機,又開始賤價變賣總價210億美元的長天期美國國債及MBS換取現金流,認列18億美元巨額投資虧損,讓主要客戶大感恐慌。SVB更發布公告要籌資22.5億美元,用來改善資產負債表,從而引發市場恐慌,導致更多存戶和投資人加入擠兌行列。最終SVB的股價在48小時內暴跌75%並宣布倒閉。此外,據《路透社》的報導,矽谷銀行的倒閉進一步衝擊全球銀行股,美國13日主要銀行的股票市值損失了約900億美元,使它們在過去3個交易日的損失達到近1900億美元,美國地區性銀行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First Republic Bank的股價暴跌超過60%,原因是新融資的消息未能讓投資者放心,評級機構穆迪對該銀行作降級審查。亞洲銀行股14日延續跌勢,日本企業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更因為對系統性風險的擔憂引發了市場更廣泛的暴跌。在貨幣市場,美國和歐元區銀行系統的信用風險指標小幅上升。全球擁有矽谷銀行帳戶的公司則紛紛評估其財務狀況受到的影響。大量持有長天期美國國債的銀行或投資機構也可能成為危機的下個引爆點。矽谷銀行的危機,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監管機構對矽谷銀行在當地子公司以及銀行業潛在風險的重視。據知情人士透露,英國央行下轄審慎監管局(PRA)正密切追蹤英國銀行業和更大範圍的市場形勢,並與受其監管的金融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繫。德國金融監管機構BaFin的一位發言人10日表示,正在考慮當前的事態發展,並將反映在其持續監管中。矽谷銀行德國2021年最新財務披露稱,它是一家小型、不復雜的機構,由於在資本和流動性方面依賴母公司,因此不受德國資本要求的約束。
美國房市崩盤!半年市值縮水70兆 創金融海嘯最大跌幅
美國房市迎來大崩盤!美房地產市場的總價值在去年下半年縮水4.9%,約等於2.3兆美元(折合約70.5兆元新台幣),創下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其中包括舊金山、紐約等地的房價都大幅跌落。據房屋經紀公司雷德芬(Redfin)的報告顯示,美國房地產市場總價值在去年6月衝至47.7兆美元的頂峰,但之後隨著抵押貸款利率因聯準會(Fed)升息不斷飆升,購房需求減弱,美國房產總價值也開始反轉向下,下半年共暴跌了2.3兆美元至45.3兆美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4.9%,創下15年來最大跌幅。Fed極力壓抑通貨膨脹的結果,導致購買房屋的成本變得越來越貴。12月份平均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升至6.36%。大約是2022年年初的2倍,這使得買家不願進場,並導致房價崩跌,去年下半年房價跌幅最大的城市,依序為加州舊金山的6.7%、加州奧克蘭的4.5%以及加州聖荷西的3.2%。即使美國整體房市景氣下滑,但在南部中型城鎮地區尤其是佛州當地,房價仍持續飆升,除了邁阿密房價上漲19.7%,其他包括佛州North Port-Sarasota、田納西州Knoxville、南卡羅萊納州Charleston等第房價漲幅也在17%以上。雷德芬負責人Chen Zhao表示,美國房市目前的總價值仍比2020年2月高出約13兆美元。(圖/翻攝自雷德芬官網)對此,雷德芬負責人Chen Zhao表示,房地產市場雖然失去了部分價值,但大多數投資客仍透過Fed在疫情爆發後開始實施的QE政策,在房地產榮景中獲得豐厚報酬,因為美國房市目前的總價值仍比2020年2月高出約13兆美元,意味著市場上還是充滿著大量熱錢,「不幸的是,很多人錯過了這波投資熱潮。即使抵押貸款利率在2021年觸底,許多美國人仍買不起房,這意味著他們錯過了一生難得的財富累積機會。」
基隆市府提3走春路線 參拜百年廟宇保平安
2023福兔好運到,基隆市政府邀請民眾把握連假期間至本市享受基隆獨有的老街氛圍,擁有百年歷史的海港城,每逢新年更是因靈驗的百年廟宇吸引許多信眾前來祈求平安順遂;基隆市政府今(23)日特別編寫走春遊程,並搭配百年廟宇製成平安福氣遊程,讓民眾有拜有保庇、福氣旺旺來!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表示,基隆市憑藉自身悠久的歷史造就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每座廟宇更有獨自的特色,家喻戶曉的「慶安宮」位於美食環繞的忠二路上,是全台唯一供奉「漳州媽、泉州媽及湄洲媽」3尊媽祖的廟宇,象徵著地方族群的融合,名列「基隆八景」之一;隱身於知名基隆廟口內的「奠濟宮」,主要祭拜開漳聖王,是一間古樸且香火鼎盛的百年廟宇;「基隆城隍廟」位於仁愛區忠一路上,廟門正對基隆港,百年以來持續守護著本市的祥和,是本市的信仰中心,3間百年廟宇合稱為「基隆三大廟」。【走春路線1】基隆火車站→元宇宙體驗館Aniverse Keelung(週一、除夕休館)→國門廣場(朱銘-人間系列紳士)→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初一、除夕休館)→慶安宮→仁愛市場→東岸商場→正濱漁港色彩屋→阿根納造船廠→天后宮→和平島公園(除夕休園)→基隆廟口【走春路線2】基隆火車站→元宇宙體驗館Aniverse Keelung(週一、除夕休館)→孝三路小吃→城隍廟→國門廣場(朱銘-人間系列紳士) →Keelung地標→太平青鳥書店→佛手洞、仙洞巖→外木山【走春路線3】基隆火車站→國門廣場(朱銘-人間系列紳士)→基隆廟口→奠濟宮→東岸廣場E-square→沙灣歷史文化園區(要塞司令系列除夕休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除夕休館)→潮境公園觀銷處說,基隆近期有不少新設施及觀光景點,像是去年12月底新開幕的元宇宙體驗館Aniverse Keelung,設施內有蒸汽龐克風格的「戴爾塔飛艇」、「阿爾法航艙」、「愛普森航線」、「拉姆達賽道」等多種擬真體驗,喜歡科技感的民眾一定要提早報名預約。其他展館包括充滿知性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以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都很適合闔家大小前來參觀體驗,更多詳情請至下方各官網查詢。元宇宙體驗館Aniverse Keelung官方網站:https://www.aniverse.com.tw/?fbclid=IwAR0tPs0V8WPqH3JPGYAHsQ2WtXqZznHWnASsfwG9MbqcHzf2AKYMH7713qE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官方網站:https://www.ocam.org.tw/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s://www.nmmst.gov.tw/chhtml/
諾貝爾經濟學獎 Fed前主席柏南克及2學者共同獲獎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日揭曉,由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以及另兩位美國學者戴蒙(Douglas W.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研究銀行和金融危機的貢獻。柏南克當年在金融海嘯後大舉推行量化寬鬆(QE)政策,被視為「QE之父」,後兩位學者則以「戴蒙─迪布維格」銀行擠兌模型而聞名。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及另兩位美國學者戴蒙(見圖)和迪布維格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研究金融危機的貢獻。(圖/美聯社)評審指出,3人在近年經濟問題發生之前,就已先觀察到銀行業相關危機,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如何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以及在規範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3人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新台幣2870萬元。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及另兩位美國學者戴蒙和迪布維格(見圖)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研究金融危機的貢獻。(圖/美聯社)柏南克在2006年2月至2014年1月擔任Fed主席。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聲請破產保護,觸發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柏南克為阻止美國經濟再陷衰退,推出兩輪量化寬鬆(QE),以大印鈔票的方式救市,柏南克因此被稱為「QE之父」。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表示,柏南克將大蕭條的研究與實務結合,讓學術理論跳出象牙塔,雖然柏南奇推行QE政策帶來的後遺症引起不少爭議,但現在回頭看,當時推行QE是有必要,否則情況會更糟,經濟復甦會需要更長時間。清華大學科管學院榮譽教授梁國源認為,經濟史在經濟系已變成不重要的課程,柏南克的獲獎,喚起經濟學界對經濟史的重視。柏南克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7年,他自稱是「大蕭條迷」,他的文章集結成《柏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復甦》。這些研究幫助他在應對2008年的次貸危機時,得以吸取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政策教訓,避免了同樣的錯誤。戴蒙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迪布維格則為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教授,兩人於1983年共同提出「戴蒙─迪布維格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這是有關流動性危機和銀行擠兌的最早且最具影響力模型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得主 斷言金融危機:現在不致發生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由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與戴布維格(Philip Dybvig)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獲得,研究主題為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的互動關係。半夜接受電話恭賀的戴蒙德,在簡短訪談中提及,現在比起2008年,銀行間已經有比較好的監理與經營狀況等,「所以現在應該不會有金融危機!」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柏南克發表過的20多篇期刊一直是大學、研究所總體經濟談及金融體系必教、學生必讀的文章,另兩位得獎者在耶魯大學博士班就是研究合作夥伴,1983年提出Diamond-Dybvig Model,也是經濟學課程談到金融議題時必讀的重要經濟模型。吳中書指出,柏南克在研究中提出金融體系的一般貨幣管道(monetory channel)外,還有信用管道(Credit Channel),1929年因銀行資產惡化而不願放貸,導致貨幣供給縮減;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身為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一方面祭出大手筆買債,讓銀行維持較好流動性,同時擴大監理對策,包括銀行資本適足率等。以近期高通膨、各央行大幅升息情況下,銀行機構沒有發生流動性問題,也沒再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壓力,和獲獎學者的研究貢獻都有關係。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認為,戴蒙德和戴布維格的模型從銀行為金融中介的角色切入,化解存款人、貸款者資訊不對稱,以及期限不相等及擠兌的金融危機,而其中政策建議的存款保證,已形成各國的標準政策,得以對抗具傳染性的謠言散播,避免因銀行擠兌而發生金融危機。林建甫強調,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仍深深影響社會經濟,而美國多次QE的影響及功過也還有待討論,學術和實務界對銀行、貨幣政策都還需更多的研究。
聯合國罕見示警:經濟大衰退更甚2008年金融海嘯、新冠疫情危機
美國聯準會(Fed)企圖壓制通膨而激進升息,導致各國央行為避免利差擴大,紛紛選擇跟進,全球主要經濟體大收水的舉措也加劇了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爆發的風險。對此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示警,當下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衝擊,將更甚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危機。據CNBC、《海灣時報》、《財星雜誌》的報導,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的升息政策可能將全球推向衰退與停滯,如果持續激進的緊縮貨幣政策,不使用其他工具解決供需和通膨問題,全球經濟定會步入衰退,預料將產生一些嚴重而持久的後果,包括經濟增長低迷和物價持續飆漲的停滯性通膨,或是另一種極端現象:惡性緊縮。報告提到,當下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帶來的風險,將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時的經濟衰退,所有地區都將受到影響。該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2年的2.5%下滑至明年的2.2%。聯合國表示,這種放緩將使全球 GDP遠低於大流行前的正常水平,並使世界經濟損失約17兆美元,佔世界GDP的20%。報告指出,擁有大量美元計價債務的開發中國家衝擊最深,甚至有許多國家已接近債務違約的邊緣,並面臨比過去20年任何金融危機都還要嚴重的衰退。UNCTAD秘書長葛林斯潘(Rebeca Grynspan)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我們在發達經濟體看到的政策舉措正在影響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氣候目標。它們正在對最貧窮的人造成最嚴重的打擊。」葛林斯潘補充,當今全球通膨都是由大流行時代遺留下來的供應鏈瓶頸引起的,她建議富裕國家應專注在投資發展中國家並優化全球供應鏈。她還呼籲發達經濟體應為擔負償債壓力的新興經濟體提供更多的債務減免和重組方案。同時UNCTAD還呼籲,除了升息和上述手段之外,已開發國家需要採取更務實的措施,包括戰略性價格控制、課徵暴利稅、反壟斷及更嚴格的投機監管措施。除此之外,美元指數在聯準會持續升息下不斷走強一度改寫20年新高,也引來外資摩根士丹利(大摩)的策略師威爾森(Michael Wilson)示警,他指出美元的流動性風險已經來到危險區,壞事很可能會發生,預期聯準會鷹派貨幣政策轉彎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或許將暫停量化緊縮(QT)措施,或重新改為量化寬鬆(QE)政策。
再升息房市不妙?李同榮:7大利空出盡漸回溫
美國通膨危機未除,聯準會將繼續升息三碼,預期22日央行有可能再度升息,對於降溫中的房市有些不利的揣測。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今(21)日表示,無論央行升息半碼或一碼,今年7大利空已出盡,房市將於年底前逐漸回溫。升息的前提是「景氣過熱」與「通貨膨脹」,美國因過去QE貨幣過度寬鬆,利率趨零,在通貨膨脹壓力下持續擴大升息循環,影響所及全球股匯市動盪不安,美元持續升值,台幣貶破31,歐元不到1比1,人民幣力守7,日圓下探147,使得全球利率遭到升息跟進的壓力。然而台灣通膨現況與美國有別,利率基期也不同,8月消費者物價CPI為2.66,有趨緩現象,雖民眾對物價上漲感受仍高,但考慮出口競爭力,預期央行升息頂多半碼或一碼,對房市影響非常有限。李同榮去年曾預測今年房市將面對7隻灰犀牛的挑戰,但都會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的驚險局面,這7隻灰犀牛就是7大利空,包括QE縮表、利率持續上升、通貨膨脹加劇、疫情延燒、假性需求爆表、蛋白超漲、兩岸衝突升高、打房力道加重,今年都一一出現。不過他表示,如今房市在交易量縮的狀況力抗之下,7大利空都已出盡,市場將會逐漸回溫。李同榮分別從預售與成屋市場分析房市發展現況指出,今年從年初開始,預售市場因7大利空因素逆襲,房市短線投資客倒貨影響,銷售率其差無比,但量縮、價卻不跌。預期升息循環的心理已經充分反應在市場預期之中,目前溫和升息環境下,其實也是一種利空出盡。而內政部平均地權五大修法包括禁止轉售,這些不利因素也已充分反應在市場上,房價利差縮小,炒作已經收斂,若政府修法禁止轉售,又間接把投資客倒貨產生的多餘供給全數回收,建商放心推案下,把原來已經降溫的售價再度提高,市場的溫度會因假性需求被閉鎖而再度增溫,這就是市場機制被扭曲的後果,政府不可不慎。他認為,無論修法或不修法都會是利空出盡,預售市場炒作已收斂,將會在大選後、年底前,交易量逐漸回溫。「至於成屋、中古屋方面,全年交易量可能跌破眼鏡,沒有預期的悲觀。」李同榮說,今年成屋市場雖經7大利空逆襲,但交易量1-8月總數,年縮只有1.71%,而房價反而不跌且小漲。預期9月開始,成屋交易量會早於預售市場逐漸回溫,若沒重大利空,溫和升息對成屋市場影響也非常有限,全年交易量不但不減,反而會小增,這表示資金充裕與剛性需求的強勁,才能力抗7大利空的逆襲。李同榮認為,房價下不來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技術循環處於上升軌道上,只是原來強勁主升段被打弱了,房市降溫,進入末升段,漲幅會逐漸縮小,炒作也會因無利可圖而收斂。在升息方面,目前以1000萬房貸為例,若升息一碼則再增加1.4萬元的年支出,升半碼等於今年升兩碼,每年約增2.8萬元房貸支出,對換屋與高收入者無動於衷,升息循環控制在四碼以內,仍然不影響房市首購剛性需求。李同榮最後指出,7隻灰犀牛只剩「兩岸衝突升高」仍存在不確定性,未來一年,只要兩岸衝突沒有繼續升高,2023房市仍不會有反轉現象發生,只是房價漲幅會明顯再縮小。
從一房難求到建商發愁!經濟學家示警: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走向「崩潰」
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多年來供不應求,如今隨著聯準會(Fed)不斷升息,建商卻開始在擔心賣不掉手中的建案。根據全美住房營建商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 NAHB)7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的美國獨棟新屋市場指數(Housing Market Index, HMI)暴跌了12點至55點,而且已連續下跌7個月,處於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點,並創下史上第2大跌幅。對此經濟學家示警,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處於「崩潰」邊緣。由於美國聯準會在疫情期間瘋狂QE,大量熱錢注入房市推高資產價格,但如今隨著Fed開始QT回收資金,整個房地產突然降溫,讓幾個月前就開始動工的建商措手不及。6月份美國新屋「供應/銷售比」達到上次房市崩盤,也就是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根據NAHB的一項調查顯示,7月初房屋建商網站和售屋處的買家訪問量,已降至2012年以來最低水準。據《紐約郵報》的報導,美國萬神殿巨集觀經濟研究諮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創辦人兼首席經濟學家謝波德森(IanShepherdson)表示:「建商一直否認需求放緩的事實,尤其今年上半年的抵押貸款申請已下降了25%以上,且這個趨勢目前仍看不到盡頭。」謝波德森還補充:「最近幾個月買房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正在虧本。」有些疫情初期住在加州的上班族,本來希望在房價較便宜的愛達荷州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遠離那煩人的防疫措施,但聯準會現在為了應對通膨問題而不斷升息,這更讓民眾心慌。NAHB指出,「高通膨」和「升息」導致買房需求和房屋銷量放緩,尤其抵押貸款利率的飆升和QE時期高漲的房價嚇跑了許多潛在買家,而高利率和高通膨又加劇購屋者的償債壓力。相關數據也顯示房地產市場的信心正在下降,例如6月份的美國獨棟新屋市場指數(Housing Market Index, HMI)就低於路透社所有31位經濟學家的預測,環比暴跌了12點,是自1985年以來的第2大降幅。NAHB主席康特(Jerry Konter)也表示,有13%參與月度調查的建商在6月的房屋交易中降價求售。另外,由於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形勢預料會變得更加黯淡,建商也在減少建造新成屋,以免太多房子蓋好後空著。「缺工、建材成本上升,以及經濟衰退的預期,導致許多建商停止建造新成屋,而且土地、建設和融資成本目前已超過了房屋該有的市場價值。」北美最大房地產市場數據分析公司Zonda的首席經濟學家Ali Wolf表示:「建商現在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想方設法將手裡的空房賣掉,過去2年最火爆的市場可能會出現一段供大於求的時期。」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預測,隨著聯準會升息的腳步沒有放緩的跡象,全美嚴重高估的房地產價格恐將迎來巨大的修正。不過,專家們也達成了共識,那就是這次的情況不會像2007年的次貸危機一樣引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不只中國爛尾樓 經濟學家示警: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走向「崩潰」
根據美國全國住房營建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 NAHB)1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的美國獨棟新屋市場指數(Housing Market Index, HMI)暴跌了12點至55點,而且已連續下跌7個月,處於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點,並創下史上第2大跌幅。對此經濟學家示警,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處於「崩潰」邊緣。據《紐約郵報》的報導,美國萬神殿巨集觀經濟研究諮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創辦人兼首席經濟學家謝波德森(IanShepherdson)表示:「建商一直否認需求放緩的事實,尤其今年上半年的抵押貸款申請已下降了25%以上,且這個趨勢目前仍看不到盡頭。」謝波德森還補充:「最近幾個月買房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正在虧本。」美國聯準會近期大幅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來壓制通膨,抵押貸款利率也穩步攀升至多年來的最高水平。截至7月14日,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平均合同利率攀升至5.51%,而一年前該利率還徘徊在3%以下。NAHB指出,「高通膨」和「升息」導致買房需求和房屋銷量放緩,尤其抵押貸款利率的飆升和QE時期高漲的房價嚇跑了許多潛在買家,而高利率和高通膨又加劇購屋者的償債壓力。相關數據也顯示房地產市場的信心正在下降,例如6月份的美國獨棟新屋市場指數(Housing Market Index, HMI)就低於路透社所有31位經濟學家的預測,環比暴跌了12點,是自1985年以來的第2大降幅。NAHB主席康特(Jerry Konter)也表示,有13%參與月度調查的建商在6月的房屋交易中降價求售。「缺工、建材成本上升和高通膨導致許多建商停止建造新成屋,而且土地、建設和融資成本目前已經超過了房屋該有的市場價值。」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預測,隨著聯準會升息的腳步沒有放緩的跡象,全美嚴重高估的房地產價格恐將迎來巨大的修正。不過,專家們也達成了共識,那就是這次的情況不會像2007年的次貸危機一樣引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