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
」 新冠肺炎 病毒 傳染 疫苗 陳時中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開學季腸病毒恐迎第二波高峰 醫師曝「4重症前兆」速送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級學校於今(30)日開學,不少家長在為孩子準備上課用品的同時也正擔心會不會被這波疫情「燒到」;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透露,前陣子地區有部分幼兒園確實偶有出現腸病毒群聚的現象,如今又遇到開學,很有可能會迎來第二波高峰,如患者出現「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醫診斷。戴克穎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發生;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新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其中重症比例也較高。戴克穎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感染後潛伏期約2-10天,平均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8到12周之久。戴克穎表示,腸病毒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也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患者於口腔、咽峽及四肢出現小水泡,或僅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疼痛得難以下嚥,而有時會引起較特殊的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戴克穎說,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但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醫院兒科門診或急診室由醫師進行判斷,如有符合重症跡象就必須要安排住院治療。戴克穎最後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包括指導孩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生病時應盡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9成藥癮者合併傳染疾病 「共用針具」輕忽肝炎愛滋危險
衛福部提出2025年根除C肝宣示,C型肝炎病毒傳染是經由血液或無保護之性行為傳染,靜脈注射毒品之藥癮者實屬高風險族群,由於共用針具與稀釋液等高風險行為,據統計有有高達90%合併B、C肝及HIV等傳染性疾病,亦間接成為傳播的絕佳管道。靜脈注射藥癮者因為涉及使用非法藥物,或擔心汙名化,往往不願主動就醫,多數藥癮者在罹患C型肝炎初期並無顯著身體症狀,也不影響日常生活機能,因而輕忽其危害。完成C肝治療的藥癮者小蔡(化名)表示,他在藥癮戒治過程中檢驗出感染C肝,後續配合醫院積極治療,目前檢驗已無C肝病毒,並且積極配合藥癮戒治讓他找回人生希望,感謝南投毒防中心及醫護人員的一路協助。南投毒防中心為減輕藥癮者戒癮治療經濟負擔,補助藥癮者進行戒癮治療時的相關檢查與治療。本縣三家藥癮戒治機構:南投醫院、草屯療養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皆有執行衛生福利部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提供每位接受戒癮治療藥癮者於初次門診即進行C型肝炎檢查。南投縣衛生局局長陳南松表示,若為C型肝炎抗體陽性者,表示可能曾經感染病毒性C型肝炎但已康復或病毒性C型肝炎正在感染中,為評估是否應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需進一步檢查C型肝炎病毒(HCV RNA)量,以及早接受治療,目前政府全額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治癒率高達98%以上,此方案除提供藥癮者戒癮治療外,亦協助健康保健,達到身心兼顧的服務。若有任何毒品戒治問題或困擾,鼓勵勇於尋求協助,歡迎撥打24小時免費毒防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將由專人提供戒癮醫療轉介與即時諮詢服務。
宣捷細胞生態圈3/併購新天龍國婦幼集團+跨足醫美保養品 宣昶有做不會的事拚營收翻三倍
「2023年宣捷營業額2億多,今年預計可以成長2.5倍至3倍左右。」宣捷董事長宣昶有向本刊記者表示。除了看準再生醫療崛起,致力幹細胞儲存及新藥研發的宣捷今年動作頻頻,不僅斥資6.47億元併購育禾管顧,更推出化妝品牌「EX-MU」,準備搶進外泌體化妝品及醫美市場。宣昶有告訴CTWANT記者,「剛成立時,宣捷不敢跟別人合作,怕拖累其他人,現在我們持續壯大,而育禾面對同業的競爭也需要新的提升。」育禾管顧院長蘇河仰是宣昶有的好朋友,「過年時,他都會來我們家拜年,今年談到這件事情,一拍即合,宣爸爸就同意了。」育禾管理顧問於2017年9月設在竹北,以育禾婦幼診所為主,另設育禾藥局、育禾產後護理之家及育禾麗晶產後護理之家,資本額1.1億元。宣捷副董事長蔡建芳告訴CTWANT記者,這樁併購案除了看好竹北地區「新天龍國」所得高、具發展潛力的優勢,「整合雙方資源,對彼此業務拓展及擴大都有一定的幫助。」蔡建芳接著說,「我們想在竹北地區發展一個生態系,從婦產科為中心涵蓋產前、產後,接著還有醫美,再結合宣捷原有項目,感覺三代同堂都能被我們服務。」宣捷斥資6.47億元併購育禾管顧,想在「新天龍國」竹北地區發展生態系。(圖/黃威彬攝)而今年營收成長的另外一個助力就是「外泌體」,宣昶有和CTWANT記者分享,「過去我們都把外泌體當作生物的廢棄物,後來才發現外泌體是非常好的東西。」何謂外泌體?宣捷表示,培養間質幹細胞過程中,幹細胞會吐出很多小泡泡,這些小囊泡就是外泌體,它可連結組織間的蛋白質、核酸、脂質,也能成為細胞間溝通的角色,以分泌更多攜帶含基因訊息的DNA、RNA、miRNA來影響周遭的微環境,可以誘導修復及促進組織再生。衛福部在2020年公開表示,幹細胞外泌體具有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因無需手術植入幹細胞,可避免幹細胞治療原有的風險及副作用,且可進行自動化製劑,有潛力成為再生醫療的新方向。「今年初衛福部公布7月1日開始,人類細胞生產的外泌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用在保養品裡。」宣捷總經理吳世揚表示,宣捷在3月發表外泌體系列保養產品,推出新品牌「EX-MU」,已與全台近百家醫美診所合作,等法規通過就上市。宣昶有信誓旦旦地說,宣捷1個月收60至70個胎盤,因此外泌體的量非常龐大。宣捷推出新品牌「EX-MU」,已與全台近百家醫美診所合作。(圖/宣捷提供)從幹細胞門外漢到專家,併購婦幼產業,又跨足醫美領域,回首13年的創業路,宣昶有別有心得,「如果是自己會做的事情就不要再做,要叫別人去做,不然自己永遠都只能做這件事;如果是原本不會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學,絕對不能叫別人做,不然被騙了也不知道。」「膽識是最重要的,同時也要多摸索、嘗試做一些平常慣性以外的事情,如果一直在熟悉的領域裡發展,其實會看不到不同的風景。」蔡建芳一旁補充,「預計2026年有機會獲利。」
醫嘆「好多人生病」 示警發燒「3大病毒」:有症狀就快去快篩
近期不僅腸病毒正流行,流感病毒也不遑多讓,小兒科醫師陳信宏發文表示,最近接連遇到好幾個患者高燒不退、劇烈咳嗽,提醒大家發燒一定要去快篩,才能對症下藥。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接連好幾個患者高燒不退、劇烈咳嗽,經過快篩檢查確認是hMPV病毒感染。根據診所統計,最近發燒第一名為流感,第二名為腺病毒,第三名為新冠病毒。陳信宏也提醒民眾,發燒一定要來快篩才能對症治療,「藉由快篩可以正確診斷、快速治療」。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小兒科醫示警多名小孩「高燒、猛咳」 5族群要特別小心
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在出生時並不成熟,需要時間來發展和強化,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感染。日前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就提醒,在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有5種族群的孩童要特別注意。小兒科醫師林智葳近日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表示,自己最近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他也提醒家長,「雖然hMPV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也不容易引發重症,可是它容易讓孩子高燒數日,有些甚至到第7天才退燒、可能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的特性還是不容忽視,對於父母而言,知道孩子發燒的原因也會相對安心許多」。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自2001年被發現以來,已對全球造成相當的疾病負擔,尤其是在兒童、老年人和免疫不全族群的感染率和嚴重度相對其他族群高。衛福部的說明中也指出,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預防肝病發生! 國健署授「3招」降低肝癌罹患風險
根據111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肝癌及慢性肝病、肝硬化者有1萬1,888人,其中肝癌死亡人數有7,781人,是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約15%,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人數有4,107人,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1位。8成肝癌 因感染慢性B、C型肝炎所致部分民眾只知道過度喝酒會傷肝,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患者主因8成為慢性B、C型肝炎感染,其他病因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是重要因素。事實上一旦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時,肝臟會因反覆發炎,會逐漸演變成肝硬化,也會大幅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如何預防肝癌的發生?避免感染B、C型肝炎病毒,如為慢性B、C型肝炎患者,要定期追蹤與治療,防止病毒危害肝臟健康,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國民健康署提供45至79歲民眾 (原住民40至79歲) 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檢查結果若確定感染,應遵循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需後續治療。此外,中央健康保險署給付B、C型肝炎患者的後續腹部超音波及相關肝功能檢查之追蹤治療費用;另C型肝炎患者,經醫師評估,符合用藥對象,健保亦有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只需服藥2個月到6個月,治療成功率達97%。有追有保庇 護肝三撇步 要追蹤 早治療 肝緊顧健康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慢性B、C型肝炎患者,常因無症狀而忽略定期追蹤及治療,一旦發現身體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國民健康署呼籲,把握護肝三撇步,遠離肝病不煩惱:1、「進行肝炎篩檢」: 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45-79歲之民眾,免費終身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原住民朋友放寬條件提早到40至79歲。2、慢性B、C肝炎患者「要定期追蹤」: 若民眾篩檢發現血液B型肝炎抗原(HBsAg)陽性或C型肝炎抗體陽性(Anti-HCV)、C型肝炎病毒(HCV RNA),請記得至醫療院所肝膽腸胃科就醫,並依醫囑每3-6個月定期接受血液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3、「依照醫囑接受治療」: B、C型肝炎目前都有藥物可治療,且健保補助,民眾只要至合作的醫療院所就醫,並遵循醫師醫囑按時服藥,能有效治療病毒型肝炎,也能降低肝癌罹患風險。
老年癡呆的禍首就是它! 美西北大學:毒性RNA鏈導致腦細胞凋亡
俗稱老年痴呆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症佔了失智症中6到7成的成因。如今,科學家們終於在阿茲海默症和老化的大腦中發現了一種會導致細胞自毀的有毒短RNA鏈,或許可以根據這個線索,找到治療失智症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方法。據ScienceAlert的報導,美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約有1/9會在往後的人生中罹患阿茲海默症,比例相當的高。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形成澱粉樣蛋白斑塊、朊蛋白(tau蛋白)纏結和腦細胞死亡,但這些現象已經是失智症發生後的惡化情況。對此,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基於小鼠和人類大腦的研究中,找到了會造成DNA損傷和細胞死亡的短鏈RNA(核糖核酸)。他們還發現,大腦中的保護性短RNA鏈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這使得那些「有毒的RNA」濃度變高,並可能促發阿茲海默症病徵的發展。而另一方面,記憶力超強的80歲以上年長者——又被稱為「超級老人」(superagers)——他們的保護性短RNA鏈數量比較多,比例也比平均值來的高。(示意圖/達志/美聯社)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西北大學生物化學家彼得(Marcus Peter)也解釋:「我們發現,在衰老的腦細胞中,有毒RNA和保護性RNA之間原來的平衡遭到打破,於是轉向了毒性的RNA。」報導指出,雖然目前有一些藥物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但科學家仍在持續探索更有效的療法。對此,研究作者也認為,標靶RNA鏈將開闢新的治療途徑。彼得解釋:「傳統針對阿茲海默症藥物研發的大量投資集中在2種機制上,1種即是減少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負荷,另1種則是預防朊蛋白磷酸化或纏結。」 但彼得表示,他們的研究是透過基因層面,提供了引發失智證的新解釋,這更說明為何所有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潛伏期都長達幾十年,一直要到老年後才會出現症狀,原來就是因為保護性DNA的濃度下降,毒性DNA增加,導致原來不該出現的細胞凋亡現象發生在大腦,疾病開始逐漸發作。因此彼得也得出結論:「穩定或增加大腦中保護性短RNA鏈的數量,可能就是阻止或延緩阿茲海默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全新方法。」
小兒科門診爆滿…醫曝秋季「4流行病毒」 其一奪不少命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表示,隨疫情解封,小兒科門診又變熱絡,如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4種流行病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1.流行性感冒病毒:盛行於每年的10月到隔年2月間,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但今年從5、6月一直流行到現在!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今年也是針對兩種A型和兩種B型病毒株的四價疫苗,平時也須保持個人衛生清潔。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今年入秋後類流感病童多,其中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比例較高,而且常常高燒好幾天。它算是感冒病毒之一,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而早產兒因肺部功能較弱,感染後病症可能較嚴重,目前健保補助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施打單株抗體疫苗,可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平時爸媽也可帶孩子多曬太陽、勤洗手以做好預防。3.腺病毒:一種DNA病毒,它不具有外套膜,好發於每年2至3月,但今年的現在卻還很流行。腺病毒常見症狀包括連續高燒3~7天、伴隨上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由於它不具有外套膜,一般酒精無法徹底殺死腺病毒,須以肥皂確實洗手才可以!4.副流感病毒:副流感名稱與流感類似,然而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疾病,不過兩者病毒皆是RNA病毒。潛伏期約2~7天,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咳嗽等,嚴重時可導致哮吼、支氣管炎、肺炎等。副流感沒有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巫漢盟提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其中流感具高度傳染力,今年已奪走不少生命,建議符合疫苗施打年紀或資格的人按時施打疫苗,並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醫師表示,流感具高度傳染力。(圖/翻攝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臉書)
治療看見曙光!罕病藥物納健保 健保署:已給付1病童4900萬
今年8月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基因治療藥物被健保署納入健保給付後,高雄1名男童持續接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治療,目前健保給付金額已高達4900萬。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首次將罕病基因治療藥品納入給付,適應症為「6個月以下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SMA病人,預估1年有8至9名病童受惠。高雄1名4個月又11天大的男嬰出生後因頭部無法直立、全身軟弱無力,哭聲微弱,送到高醫看診,被診斷出為罕見地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在經過2個月的治療後頭部已經可以控制自如、扶著髖部可以坐立、手部抓握力量變強、並且能主動連續翻身、趴著時可以自主抬頭。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為一種漸進性神經肌肉退化性疾病,位於人類第五號染色體的SMN1基因缺損,導致脊髓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退化,病人的運動功能會隨著時間,持續不斷的退化,導致全身肌肉無力、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也是一種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必須要父母親都是帶有1個缺陷基因的帶因者,就會有1/4的機率生下SMA的孩子,但父母並不會發病。要正確診斷SMA除了上述臨床特徵外,需由小兒神經科或神經內科醫師依據臨床症狀、神經學檢查、肌電圖、SMN1及SMN2基因檢查,來做確診。石崇良表示,SMA現在已經有3種治療藥物,包括需終生給藥的RNA藥物(Nusinersen髓鞘內給藥)及小分子藥物(Risdiplam口服)和只需一次性給藥的基因治療藥物(Zolgensma靜脈注射),健保署自2020年7月起給付SMA脊髓注射藥物,2023年4月給付口服液劑,到2023年8月再將基因治療藥物納入給付,健保署逐步爭取預算逐步擴增給付範圍,目前對於此項給付已給付到4900萬元。高醫院長王照元表示,SMA發生率約為1/10000,最嚴重的第一型SMA病童,約80%在2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死亡,是目前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健保給付第一個SMA基因治療個案已於8月23日在高醫執行藥物治療,家屬非常感謝政府與健保署同意SMA基因治療藥物由健保給付,讓孩子與其家屬免除每天面對孩子運動功能退化的恐懼及擔憂,可以改善寶寶的運動功能暨生活品質,重新燃起生命希望。
2023諾貝爾生醫獎 mRNA疫苗2開發者獲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公布的獎項為「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為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巧的是,兩人在今年8月時曾訪台,與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對話,針對「施打mRNA疫苗後,10年後會不會有副作用」,魏斯曼自信表示「不會」。 諾貝爾基金會在台灣時間2日下午5點30分頒發生醫獎,得主為開發出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他們在核苷酸(Nucleotide)方面的發現對mRNA疫苗有重大助益,藉此成功對抗新冠疫情的擴散。mRNA原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就像個快遞員,能將蛋白質資訊提供給其他胞器,這些資料推動細胞合成抗體,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病毒,2020年,mRNA疫苗藉此問世,全球已有數億人口接種這款疫苗,但由於mRNA疫苗接受臨床試驗時間短暫,引發外界「安全性夠不夠和10年後副作用是否仍然存在」等擔憂,甚至有少數人抗拒接種這款疫苗。巧的是,兩位得主和另一位開發者庫利斯(Pieter Cullis)今年8月初訪台,並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 為題,與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東洋藥品進行對話,當時,曾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惠鈞就提出民眾疑慮「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10年後會不會面臨安全疑慮」,對此,魏斯曼當時表示,RNA這款前趨物質可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在體內幾天後就會不見,加上人體細胞擁有相同RNA,因此會自然吸收無須擔心副作用。許多觀察家預測,近年受到疫情影響,mRNA疫苗技術依舊是獲獎大熱門,另外,據先前消息,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可獲得瑞典幣100萬克朗,折合新台幣約294.3萬、總獎金高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換算約新台幣3237.8萬,接下來每日都有獎項揭曉,分別是3日的「物理學獎」(Physics)、4日的「化學獎」(Chemistry)、5日的「文學獎」(Literature)、6日的「和平獎」(Peace)和9日的「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2023諾貝爾生醫獎頒給2位研究mRNA關鍵技術學者,分別為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圖/翻攝自推特)
幼兒界最新流行病毒!hMPV 爆大流行「躲都躲不掉」 兒科醫揭應戰技巧
近期許多耳鼻喉科、兒科診所,每天都有小朋友擠爆診間,兒科醫師觀察,儘管國內新冠疫情漸歇,最近社區流行的病毒,不是新冠肺炎或是早前流行的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而是以咳嗽和鼻塞、發燒為主要症狀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由於該病毒的發作症狀跟感冒太相似,第一時間很難察覺,兒科醫師提醒,這款病毒每個人遲早都會得,躲也躲不掉,4歲以下小小孩若近期有出現上述症狀,家長就醫時就要有警覺性。兒科醫師黃瑽寧最近透過臉書發文向家有幼童的家長示警,提到如果最近發現家中的小小孩,出現了咳嗽加上高燒不退的症狀,驗了新冠肺炎確定沒有確診,那可能就要懷疑,孩子可能感染了現在社區正流行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黃瑽寧提到,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病毒,都是一種單股核糖核酸(RNA)病毒。當感染到Hmpv時,病毒潛伏期約為3至6天,常見的症狀除了高燒,臨床還會出現咳嗽和鼻塞。且因hMPV症狀在嬰幼兒、免疫系統較弱,還有年長者身上會更劇烈,因此hMPV跟今年初一度流行的RSV病毒一樣,都是兒科醫師嚴陣以待的「小小孩殺手」。根據《heho健康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跟早期的新冠肺炎相比,hMPV病毒對人類的殺傷力雖然沒這麼大,但包括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以及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孩子,甚至是患有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們,對hMPV病毒都不能輕忽,儘管該病毒並不強,但後續引發的併發症跟感染問題,容易對上述族群帶來關鍵性傷害。一旦感染到hMPV病毒,黃瑽寧醫師表示,目前沒有針對這款病毒的特效藥,感染後的治療,主要以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支持性療法與症狀緩解治療為主軸;但患者若有出現像是中耳炎等細菌感染症狀,則會搭配抗生素治療。吳昌騰醫師並指出,hMPV 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雖然現在口罩解封,但對於平時過著團體生活的孩子們,預防上還是建議戴口罩、勤洗手與環境消毒,比較能有效防範病毒。他並從急診的角度觀察,認為在春末夏初之際,最近臨床以腸病毒造成重症的風險,可能還是比hMPV再高一些。
痛風發作好痛苦! 營養師列5點建議、並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 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 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 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專家:高端次蛋白技術 售價不超過200元
高端日前主動公開新冠疫苗售價,但外界仍對其研發成本感到好奇。國內疫苗專家指出,高端採用次單位蛋白技術,售價照理不應超過200元,至於mRNA疫苗雖然是全新技術,但成本頂多貴2倍,也不應賣超過1000元。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從過去經驗以及高端疫苗的開發過程來看,每劑疫苗價格都不該賣800元,其主要原因為高端是從美國國衛院技術轉移而來,代表根本不需要研發費用,且次單位蛋白質疫苗是我國以前就具備的技術,成本不應該高過200元。至於mRNA疫苗的生產成本,王任賢指出,其最關鍵、最複雜的技術在於包覆RNA的奈米脂質微粒屬於全新開發,這本來就是相當昂貴的材料,因此成本比傳統的次單位蛋白質疫苗高也算合理,推算成本價應介在400~500元之間。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認為,雖然次單位蛋白疫苗是我國以前就有的技術,但考量新冠病毒是全新疾病,開發成本比流感疫苗高也是合理,但合理成本價應在300至500之間,若製程穩定的生技廠能大量生產,成本還可以再降低。他也以同為次單位蛋白質的疫苗Novavax為例,每劑售價約400多元,但關鍵在於Novavax具有2000公升的發酵槽,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此外該廠也有較成熟的技術能降低不必要的損耗,如此一來就能進一步壓低售價。黃高彬說,高端疫苗與聯亞疫苗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向美國國衛院取得技轉授權,照理說已省去研發費用,後者則是從頭到尾都自行研發、摸索,成本應會較高,不過他也強調,或許向美國國衛院申請授權必須付出龐大權利金,但只要高端不對外說明,永遠無法得知授權成本是多少。
免疫負債1/解封後病毒急竄「這年齡最危險」 醫建議「分期付款」較安全
10/13起國境解封,國外入境者不再需要居家隔離,只要7天自主健康防疫即可,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不過,許多專家都警告「免疫負債」恐怕即將反撲,尤其是5~6歲以下的孩童最危險,若是一下子「負債太多」,可能影響全身的免疫系統,最好「分期付款」慢慢欠債叫好。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已滿3年,從原始病毒株到變異株Alpha、Delta,再到去年底出現的Omicron,以及最新出現的BQ.1.1、BF.7和XBB。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外出都謹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的防疫守則,不僅預防新冠病毒,其他病毒也都沒有可趁之機。以秋冬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台灣自2021年起連續15個月沒有出現患者,如今隨著防疫政策鬆綁、疫情解封,首例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已在9月出現,依據疾管署傳染病監測顯示,截至10/13,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近四周分別為12、49、88、118人,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要當心『免疫負債』反撲!」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說,所謂的「免疫負債」是指在防疫措施齊全時,人體接觸其他病毒的機變少,因此身體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不幸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為明顯,甚至會引發重症。「尤其是5~6歲以下的嬰幼童,這些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遇到疫情爆發,長時間處於防疫狀態,身上的免疫系統猶如一張白紙,沒機會受到訓練,所以當他們遇到病毒時,往往就會更加嚴重。」沈仲敏說。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收治了6名未滿月、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而住院的小嬰兒,年齡介於2~3週大;其中一位是出生35週的早產兒、2位是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低出生體重兒。他們當中有2位因呼吸窘迫,被收治到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10/13邊境解封,入境旅客不必再居家隔離,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屆時將會有更多病毒傳播的機會,醫師建議民眾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才能保護自己免於感染。(圖/報系資料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單股的RNA病毒,此病毒主要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為2-8天,會在人類呼吸道細胞繁殖並破壞,造成發炎反應,使細支氣管水腫並發生黏液阻塞。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呼吸急促、餵食困難、肺部痰液增加,或是呼吸時會聽到「咻咻咻」的喘鳴聲。由於嬰幼兒的呼吸道相對狹小,因此易因為增多的痰液,造成小氣道阻塞,而發生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甚至導致呼吸暫停。沈仲敏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尚無特效療法,通常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氧氣給予、化痰等,仍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痊癒,但對肺部發育未完全的早產兒來說,就相當危險,建議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降低感染風險。不過,若不屬早產兒等危險族群,幾乎不可能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因為一針就要自費2萬元,且效果維持一個月而已。」沈仲敏建議家長還是多叮嚀孩子洗手、戴口罩,若發現孩子生病就留在家裡休息,以免反覆感染不同病毒,形成惡性循環會重創全身免疫系統。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在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門診時有孩子告訴他:「我們班同學都不見了!」原來一個班上總共有30多人,但幾乎全都在發燒、咳嗽,只剩下7位同學到校上課,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醫師王韋力說,兒童圈最近7大病毒齊發,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黴漿菌,且發燒、咳嗽等症狀都很嚴重,應小心輪流交替感染。沈仲敏說,「如果逃不過免疫負債,起碼分期付款還債,生病就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到校又感染其他病毒,若是一下子欠太多債,恐怕會影響未來健康。」
高燒多日卻屢篩陰性 醫師提醒:恐是這3種病毒
冬天流感盛行,林智葳醫師坦言,最近門診爆量,除了新冠確診病人,也觀察到許多其他病毒都伺機而動,發燒不退,新冠卻屢篩陰性,提醒有可能是下列幾種病毒。1.燒很多天的腺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由於最早於人類扁桃腺被發現而得名,但除了造成典型的扁桃腺炎之外,依據不同型別,腺病毒還可能造成腸胃症狀:腹瀉、嘔吐、腹痛;眼睛症狀:雙眼發紅、結膜炎;呼吸道症狀:咳嗽、鼻水、喉嚨不舒服。腺病毒是一種大人跟小孩都會得到的常見病毒,最經典的表現是高燒多日,有些病人甚至會燒超過一個禮拜,反覆發燒對病人和醫生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2.嬰幼兒肺炎魔王RSV最近火紅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其實大人小孩都會被感染,只是成人因為氣管已經比較粗大,病毒感染造成的黏液與痰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於2歲以下小孩來說,其末端支氣管都還未發育完全,所以分泌物容易造成嚴重的堵塞,讓小孩有以下症狀「高燒2~3天、嚴重咳嗽、咳嗽到吐、痰液極多、食欲不佳」。RSV感染大人後就像一般感冒,但如果感染到2歲以下小孩,極有可能會發展成幼兒的肺炎,且通常需要住院治療;研究也同時發現感染過RSV的小孩以後有較高機率發展為氣喘。3.H3N2季節性A型流感截至目前為止,疾管局公布的流感病毒株主要為H3N2。H3N2是流感病毒中比較兇的一支,其變異較快、致死率也較其他病毒株要高,流感的症狀為 高燒、肌肉痠痛、咳嗽鼻水等,若有類似症狀可跟醫師討論進行快篩,並盡快投予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至於要如何判定自己是哪種病毒,醫師提到,目前一般診所都可提供相關病毒快篩,但目前因為各病毒檢驗試劑用量都很大,常發生缺貨狀況。目前也僅流感有抗病毒藥物可服用,腺病毒與RSV則沒有相關病毒藥物(除了腺病毒引發的嚴重角膜併發症可能需要使用外)。冬天流感盛行,發燒不退,新冠卻屢篩陰性,醫師提醒有可能是這幾種病毒。(圖/翻攝自林智葳醫師臉書)冬天流感盛行,發燒不退,新冠卻屢篩陰性,醫師提醒有可能是這幾種病毒。(圖/翻攝自林智葳醫師臉書)林智葳醫師也提醒,流感與RSV都屬於較不穩定的RNA病毒,其變異性很高,因此會有重複感染的可能,而腺病毒本身擁有幾十種亞型,不同亞型都會有交叉感染的可能。雖然病毒百花齊放,但幸運的是無論大人小孩,得了腺病毒、RSV、甚至A型流感後,其致死率與重症率都是偏低的,病程一旦走完後,大部分都可以回覆到原本的健康狀態,醫師強調,若是本身屬於慢性疾病、免疫不全 、BMI過高、小於33周的早產兒等族群就要特別留意,呼籲這些高危險群要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下一波全球大流行來自冰川融化? 研究表明:「古老病毒」將溢出並感染新宿主
最新研究指出,下一波全球病毒大流行可能不是來自蝙蝠或鳥類,而是來自融冰中的物質。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因為溫度的上升而越來越靠近南北兩極時。據《衛報》的報導,一項針對世界最大北極淡水湖黑曾湖(LakeHazen)的土壤及湖泊沉積物進行的遺傳分析表明,在融化的冰川附近,病毒溢出並首次感染新宿主的風險正在增加。這項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Stéphane Aris-Brosou和同事共同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暖化情況加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他們從黑曾湖收集土壤及沉積物樣本,並對樣本中的RNA及DNA進行測序,以確認與已知病毒及潛在動植物或真菌宿主密切相符的特徵,並以一種演算法評估這些病毒感染不相關生物群體的風險,發現在靠近大量冰川融水流入的地方,病毒感染新宿主的風險隨著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例如,西伯利亞北部2016年爆發的炭疽疫情便感染至少7人,並導致1名兒童死亡,原因是一股熱浪融化永凍土,使一具受感染的馴鹿屍體外露,而當地上一次爆發疫情是在75年前的1941年。近期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未知的病毒確實可以且已經在冰川中遊蕩。比如說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2021年於中國青藏高原樣本中發現33種病毒遺傳物質,其中28種是新病毒。根據地點判斷,這些病毒估計有1.5萬年的歷史。法國國家科技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更在2014年成功喚醒一種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分離出的巨型病毒(giant virus),使其3萬年來首次重新俱備傳染力。該研究的作者Jean-Michel Claverie當時便告訴BBC,讓這些冰層暴露可能是「災難的根源」。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演化 專家:一情境恐將出現「抗藥性」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近期又冒出BQ.1、BQ.1.1、XBB.1、BF.7等,對此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專家表示,應是Omicron疫情延燒比較久,才會演化出許多亞型變異株,而且Omicron亞型變異株雖然會減弱疫苗防感染效果,但致死率也會下降,未來應將觀察重點放在「抗藥性」變異株是否會出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演化出各種分支,例如美國主流病毒株BA.5以外,還有BA.4.6,以及BA.5的分支BQ.1和BQ.1.1等新亞型變異株。而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BQ.1病例更急速飆升,同時還存在著BF.7、BA.2.75等亞型變異株。新加坡則是以XBB.1亞型變異株較占優勢,蓋過目前主要流行的BA.2.3.20。台灣現階段則以BA.5為大宗,還有BA.2.75、BA.4.6及零星的BF.7。對此,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過去Alpha、Delta、Beta、Gamma的變異株,都是直接被另一個較大的變異株取代,比如Alpha取代原始株,Delta取代Alpha,但Omicron並沒有被取代,反而是演化出許多亞型變異株,它推測應是Omicron疫情延燒太久,再加上毒性減弱,接種疫苗的人群越來越多,讓Omicron可以在人群中流傳更久、感染更多人,才會因此演化出許多亞型變異株。施信如表示,亞型變異株未必傳染力較強,只是免疫逃脫性會讓確診過或打過疫苗的人再感染,讓亞型變異株更有優勢長存,但打過疫苗仍可預防重症、住院、死亡,且現有藥物對Omicron或其他變種病毒株都還有效,所以位的觀察重點將放在「抗藥性」病毒株。對此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則表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變化,而且通常會出現抗藥性是因為藥物使用太普遍,因此口服抗病毒藥未來若使用的相當普遍,就不能排除出現抗藥性的現象。
中視新聞赴美採訪 獨家進實驗室訪疫苗開發者
中視新聞記者龔邦華、張召朋、王清煜等日前飛往美國及澳洲,專訪今年唐獎得主,團隊先是到美國14天,於紐約採訪今年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教授,並到費城採訪生技醫藥獎得主德魯.魏斯曼,接續再至澳洲採訪法治獎得主雪柔.頌德斯。在疫情期間出國採訪,因許多班機取消直飛,導致中視新聞團隊去程必須先飛到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再轉機前往紐約;回程則須從澳洲墨爾本先飛往新加坡轉機,才能回到台灣,過程幾經波折。一共長達24天的採訪之旅,讓資深記者龔邦華表示:「是記者生涯中出國出差採訪最多天的一次!」受疫情影響,中視記者飛往美國、澳洲訪問歷經波折。(圖/中視提供)此趟行程,受訪者之一的德魯.魏斯曼教授,他與卡塔林·卡里科及彼得·庫利斯,三人對疫苗開發有突破性的發現,並為克服這些問題開發巧妙的方法,成為SARS-CoV-2疫苗能被快速開發的關鍵。這些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疫苗學,更開創了以RNA為療法的新時代。但受訪時德魯.魏斯曼卻相當謙遜,讓記者龔邦華印象深刻。行程中教授也邀請中視團隊到費城的實驗室觀摩,還能站在放置mRNA疫苗相關研究的實驗室保存箱前,記者當下感受到研究者他們夜以繼日不斷研究,對BioNTech和Moderna疫苗的開發至關重要,幫助人類對抗新冠疫情,這難得的經驗讓龔邦華內心澎湃不已。一行人到澳洲墨爾本採訪時,趁著空檔,看了世界最小的企鵝「小藍企鵝」,看著小企鵝搖搖擺擺覓食,留下一串串腳印,有趣情景讓記者大開眼界。而當天在路程上竟撞到一隻袋鼠,讓一行人心有餘悸,這些都成為此次出差相當「難忘」的回憶!龔邦華之前是中視駐美特派,曾長期居住紐約,因疫情返台,藉由這次專訪行程,讓她相隔一年半,有機會再到紐約,但物價的暴漲讓龔邦華相當驚訝,受通貨膨脹影響,短短1年一碗拉麵從12塊美金,竟變成18塊美金。
下一個魔王1/瑯琊病毒致死率估40% 感染醫:一定會突變「恐人傳人」
新冠疫情尚未停歇,卻已有許多新病毒蠢蠢欲動!中國大陸再度出現名為「瑯琊」的新病毒,致死率推估為40%,目前已有35位感染者,感染科專家警告,如果瑯琊病毒未來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旦發展成人傳人的疾病,恐怕會如同現在流行的新冠疫情一樣,在全球大規模擴散。根據國際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8/4發表的文章,中國山東、河南發現新病毒,出現動物傳人的案例,命名為瑯琊病毒(Langyavirus、LayV),已有35例急性症狀的感染者,主要症狀為發燒、乏力、咳嗽、厭食、肌痛、噁心、頭痛、嘔吐,並伴有血小板減少、白血球減少異常,及肝腎功能受損。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表示,瑯琊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科(family Paramyxoviridae),在針對25種動物檢驗,其中鼩鼱(俗稱錢鼠)的血清陽性比例最高,推測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瑯琊病毒的近親是立百病毒(Nipah virus),在孟加拉、迦納和印度都曾爆發疫情,甚至在印度醫院曾爆發過院內感染,被認為有人傳人的能力,而立百病毒的死亡率約為40%。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目前瑯琊病毒尚未出現人傳人的證據,但由於感染人數還不夠多,所以研究人員還無法下結論。感染權威黃立民醫師表示,瑯琊病毒容易突變,未來可能造成人與人的傳播,現階段要趕緊做好圍堵工作。(圖/報系資料庫)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動物病毒可傳給人類並不罕見,但瑯琊病毒為RNA病毒,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若RNA病毒主要宿主為哺乳類動物如錢鼠,會比宿主是鳥禽類更有機會突變,也更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黃立民警告,中國山東、河南兩省已有35例感染者,需要提高警覺,因為瑯琊病毒未來突變後,若更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可能造成大規模擴散,初期一定要做好圍堵,他認為中國大陸需需做出完整疫調,才能判斷風險高低,當地民眾也要盡量避免可能的感染源。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則認為,雖然瑯琊病毒的近親立百病毒致死率高達40%,但並不代表就是瑯琊病毒真正的致死率,而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傳染力通常不會太強,無需過度恐懼。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也表示,瑯琊病毒目前尚無人傳人證據,但國內已著手建立實驗室核酸檢測方式,預計1周內建立檢測方法,若有需要也會納入監測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