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細胞
」 癌症 疫苗 新冠肺炎 新冠疫苗 莫德納恐併發肺炎、敗血症!肺鏈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長者速打「疫苗1+1」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更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感染肺鏈個案更創5年新高,而疾管署去年10月起也擴大提供長者公費「肺鏈疫苗1+1」,完成13價疫苗者已間隔滿1年,提醒民眾可接著接種23價疫苗。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提醒,「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已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疾管署指出,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疾管署說,針對從未接種過13價疫苗和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對此,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是所有細菌病原體裡面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血清型多達90幾種,無論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影響,平常雖可和平共存,但當秋冬流感等較嚴重的病毒感染出現,肺鏈就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李秉穎接著提到,雖然肺鏈有抗生素可以治療,但如果肺鏈變成敗血症,嚴重感染,有時根本來不及使用,也因此即便在醫療發達、抗生素使用高比例國家,肺鏈死亡率仍無法下降。不過,李秉穎說明,13價疫苗為結合型疫苗,涵蓋血清型較少,但在接種後可刺激體內T細胞反應建立免疫記憶;至於23價疫苗是多醣類疫苗,雖然無法刺激免疫記憶,但是可以擴大保護面。據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疾管署也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或是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才能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疾病威脅」。
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周年 共45人通過「3.7億藥費健保來幫忙」
自去(112)年11月後,健保署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已滿一週年。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或「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60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5%,共有45人成功通過,包含3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7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3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讓各界更雀躍的是,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感謝健保署與專家理解治療的急迫性,持續加速審查進度,從送件至核准平均僅要一至兩週,傾盡全力幫助癌末患者爭取治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也鼓勵:「未能成功申請健保的個案,多是經過評估後,患者仍可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尚不需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另外則是檢附資料不全,待補齊資料後即可再次申請,千萬別氣餒!」「健保給付通過後,自費藥價也大幅降低」,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接續分享:「國際間CAR-T細胞免疫治療單次費用要價1200萬至1500萬不等,在台灣自費治療有望減少680萬藥費,降價幅度高達45%;再加上台灣血液疾病治療經驗成熟,從檢測、治療可完善提供治療後的各種副作用控制與照護,更是吸引了各國患者特地到台灣治療。」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今年就各有一位七十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十四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癌童,特別從越南飛來台灣自費治療,無疑帶動了我國國際醫療發展,讓台灣的血液癌症治療持續於國際間發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副秘書長指出,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在男性、女性癌症發生與致死排行中排名均為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率不容小覷,也嚴重威脅了國人性命。在這兩個疾病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常見的類型。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雖然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但事實上,病程可能惡化的極為快速,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劉家豪醫師進一步說明,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臨床經驗統計,在第一線的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療程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6至7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劉家豪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旦第一線治療復發或是反應不佳,患者的治療就會變得相當棘手,壽命也將陡坡式下降。舉例而言,約有2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在第一線治療失敗或復發,而這群病患高達5至7成的癌童活不過五年,多數的癌童還是來不及長大。若檢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約一半病患在第一線化療後復發或無效,此時這群病患更是有高達7至8成難以存活超過五年,此類醫學困境一直難以克服。劉家豪醫師鼓勵,近年來CAR-T細胞免疫治療問世,這種集結了基因、細胞、免疫治療等醫療科技於一身,屬於一種藥品,經過多國的大型臨床試驗,在治療成效與安全性上有保障。劉家豪醫師指出,CAR-T細胞製作需要先分離患者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再送往國外實驗室植入可以追蹤癌細胞標的的基因序列,將原本如同「普通士兵」的T細胞,轉變成有如「精銳兵」會辨認癌細胞標的之CAR-T細胞,並透過大量複製,打造一支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的戰隊。將這些CAR-T細胞回輸患者體內後,這群「精銳部隊」還可以在人體內生長,因此可以透過一次性治療達到緩解疾病的成效。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現衛福部規定僅能在九家擁有專業團隊之醫學中心才可執行。李啟誠理事長指出,在健保支持下,CAR-T細胞免疫治療日益普及,也提醒患者,若治療期間發現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復發的跡象,切莫對治療失去信心。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期望,這有助於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並積極遵循醫師的建議治療,便有機會擊退癌症陰霾,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13歲少女長期胸悶不適! 就醫檢查發現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一名13歲的少女,因長期感到胸悶不適至本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竟發現她胸腔裡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且確定為罕見淋巴癌,由於壓迫著心臟,醫療團隊迅速為患者制定治療計畫,盼助她早日恢復健康。淋巴癌致病因多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T細胞淋巴癌 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干擾素治療黃振銘進一步說,縱膈腔的腫瘤常見的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由於這顆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為了確定這顆腫瘤的性質,同時避免手術不慎可能引發的大量出血,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最終確診這名少女罹患T細胞淋巴癌。而這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可能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就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讓病患恢復健康。因此,這名少女不需要再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大多胸悶為肌肉骨骼問題 症狀持續應儘早就醫治療黃振銘提醒,大部份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但胸悶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份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不過,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路迦美妝保養營收助攻 董座:力拚T細胞治療五年獨佔優勢
以「癌症細胞治療」為核心事業路迦生醫(6814)董事長唐稚超指出,儘管在積極進行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下,讓全年營運呈虧損,但在雙引擎的「美妝保養事業」銷售業績年增率增加逾43%,細胞治療占比也成長到快10%,公司現金流充盈穩健,有效支撐免疫細胞治療的研發費用,讓路迦成為少數擁有自主現金流的生技新藥公司。路迦生醫致力拓展LuLym-T記憶型T細胞癌症應用,公司營收採雙引擎模式的「美妝保養事業」2023年占整體營收65.7%,銷售業績年增率增加43.4%;「細胞治療」占比則從2022年的4.8%增加4.7個百分點、達9.5%,透過多元化經營策略建構研發費用的現金流來源。路迦醫療長劉炳中2日並在群益證券與IRTrust合辦的「2024再生醫療產業研討會」中,以身為台灣的再生醫療產業供應鏈企業之一,分析目前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發展現況與趨勢,並分享路迦積極布局癌症細胞治療領域的最新營運近況、競爭力與未來發展策略。路迦持續在臨床試驗與技術進行改良,前進佈局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與中東國家等海外市場,2024年首度與泰國醫療團隊MD4簽訂50萬美元的醫療委託研究服務計畫外,並陸續和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國的醫療服務團隊,進行合作合約的洽談與簽訂。加上此次韓國GCCell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逐步驗證公司的癌症細胞治療技術,可以輸出到海外執行,借助「美妝事業、醫管平台」所創造的穩定現金流,全力衝刺「LuLym-T」細胞治療事業持續放大,同時可望台灣的再生醫療雙法助攻下,目標期路迦五年內有獨佔市場先行優勢。
不只呼吸道傳染病!醫曝「蜂窩性組織炎也很多」:發炎到冒泡 照片曝光
最近天氣炎熱,不少人都熱到中暑。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透露,其實連蜂窩性組織炎的案例也不少,甚至還有其中一名病患蜂窩性組織炎到冒泡。他提醒,氣候變遷的時代要注意了,不是只有天冷才容易生病,天熱劇烈起來,也會有危險。姜冠宇在粉專《姜冠宇醫師》表示,這個夏天呼吸道傳染病總體有感增加,其實連蜂窩性組織炎的案例也不少,不少比例還下肢或關節「化膿」、鼠蹊部腫大,還有年輕人而不是僅限老人,本來覺得奇怪,一定要研究一下,後來發現其實不意外,因為「熱浪會促進炎症」。姜冠宇指出,3月由美國心臟學會舉辦的生活方式與心臟代謝科學會議中,發表提到,一個人從沒有熱壓力,到有中等熱壓力,相當於「通用熱舒適度評價指數(UTCI)」每升高5度,關鍵發炎標記物的水平會增加,單核細胞(4.2%)、嗜酸性球(9.5%)、自然殺手T細胞(9.9%)及腫瘤壞死因子-α(7.0%),這僅只是說免疫反應增加,但是,額外發現B 細胞減少(-6.8%),顯示人體記憶特定病毒和細菌並產生抗體來對抗它們的適應性免疫系統「降低」了,這個就有意義了,難怪有些脆弱族群都來住院。姜冠宇解釋,基於人體對熱度的感受和適應程度,提出「通用熱舒適度評價指數」(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超過攝氏46度屬「極端熱度」,而攝氏32至38度則屬「強烈熱度」,因此,在夏季最熱的日子裡,人們可能面臨更高的熱暴露風險,也可能更容易感染疾病或發炎。姜冠宇提醒,要注意的是,可能在身體高溫下,有些治療藥物也可能失效,尤其對60歲以上的長者又提升心血管危險。姜冠宇也示警,熱浪期間,當氣溫最高、陽光最強時,可以待在室內來減少暴露,尋找陰涼處,穿著輕便、透氣的衣服,並喝大量的水,「氣候變遷的時代要注意了,不是只有天冷才容易生病,天熱劇烈起來,你也會有危險。」
突然大小眼、吞嚥困難! 小心恐是「重症肌無力」
有一位17歲少女單側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嚴重,吞嚥困難,嚴重時一粒米飯也無法嚥下,從眼科追查原因後,轉到神經內科,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肌少症雖然都有個「肌」字,但重症肌無力發病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圖片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重症肌無力」早年致死率高達4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以20-30歲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達4成,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其中約2成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重症肌無力」有哪些症狀?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顆健康度不佳的電池,「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嚴重的情況,約5-8成病友會在2-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四肢無力、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疾病急遽惡化,嚴重時恐會導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風險,且病情反反覆覆,讓病友身心俱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分享:「重症肌無力發展到後期全身型、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發病風險會變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重症肌無力治療選擇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台灣重症肌無力的現行治療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友可在這些傳統治療、心靈與生活照護之下,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不過,目前仍有2成左右的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研究顯示,頑固型病友因吞嚥困難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內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嚴重需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比例甚至高達3.5倍。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陸續有標靶藥物問世,重症肌無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時代。葉建宏理事長說明,生物製劑依作用機轉,主要分為抑制補體、減少抗體、打壓T細胞、打壓B細胞等4種,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從而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的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籲民眾有大小眼、吞嚥困難症狀,先別急!邱浩彰教授表示,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效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就是重症肌無力病友,確診迄今40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7-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重症肌無力雖然無法根治,只能持續用藥長期控制病況,且罕病藥費高昂,但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見患者的需要,給予治療的希望。
6歲男童高燒一週竟罹癌 醫:9大症狀要當心
6歲的小男孩阿晨(化名),原本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有活力,突然出現牙痛、腹痛和頭痛等不舒服的情形,晚上無法好好休息而睡眠不足。父母也發現阿晨臉色漸漸變得蒼白,高燒倦怠、虛弱到無法走路的狀況長達一週,輾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尋求協助。阿晨的骨髓檢查呈現芽細胞高達52% (正常<5%);白血球2800/uL(正常值:5000-14500)、血色素4.4g/dL(正常值:11.5-14.5)、血小板113000/uL(正常值:130000-400000)均遠低於正常值。經兒童血液腫瘤科張德高主任診斷為急性淋巴性血癌,立即安排台灣兒童癌症治療研究群的標準化療方案。在中醫大兒醫兒癌全人照護專業團隊的治療下,三年後癌細胞完全清除,後續由兒癌專家團隊持續追蹤,阿晨也恢復健康,順利回歸日常校園生活。張德高主任提醒,年幼的孩子因不擅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照顧者對兒癌不熟悉,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提出,當發現孩子有下列兒癌9大警徵,包括不明原因發燒持續一週以上、不明原因的疼痛、不明原因的腫塊、淋巴結腫大、生長發育發生改變、臉色蒼白、紫斑或出血傾向、神經方面的症狀以及眼球異常反射光(白色瞳孔)等9大症狀,都應儘速至醫療院所的兒童血液腫瘤科就醫。兒童血腫科余登揚醫師指出,全國每年約有150-200位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血癌。雖然兒童癌症和成人癌症相比,整體存活率高出許多,但仍會遇到一些困難治療的狀況。兒童血腫科除了有傳統療法外,目前積極整合免疫治療、細胞治療、標靶治療和質子治療等四大新興療法,為兒癌病童打造個人化療程,帶來更加樂觀的治療前景。余登揚醫師補充,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中醫大兒醫已有多位高危險型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血癌病童接受雙特異抗體(BiTE, Bispecfic T-cell engager)之免疫療法,效果顯著;數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可治療黑色素瘤、腦瘤等困難個案。針對頑固及復發型CD19抗原陽性之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選擇CAR-T細胞治療(CAR-T cell therapies),中醫大兒醫為目前台灣少數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標靶治療則使用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的藥物,將治療精準定位在癌細胞上,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中醫大兒醫精準醫學分子實驗室已可於腫瘤檢體中偵測到某些致癌基因,篩選出適合使用特定標靶藥物的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個案,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質子治療能提供更精確的放射劑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及降低副作用。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即便接受治療,又因癌細胞分裂快、容易產生抗藥性,患者通常高機率在半年至一年內就會復發,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個月。面對這場拚盡全力的「終局之戰」,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為肺癌戰局帶來突破性的新希望。台灣肺癌學會楊政達理事長分享:「小細胞肺癌是所有肺癌類型中,最為惡性,也讓醫療團隊感到相對棘手的,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治療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發展,增加這群患者的機會。」根據美國NCCN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引,目前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透過PD-L1免疫抑制劑重新活化T細胞,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而控制癌細胞。楊政達指出,在研究試驗中,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相較單獨進行化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超過一年。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說明,除了成功延長一年存活期,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更有助於小細胞肺癌降低三成死亡風險,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一成來到12%。賴俊良進一步分享:「免疫治療仍有皮疹、肝炎、甲狀腺問題等副作用,但可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來看,多數的患者撐不到幾個月就會離開,因此這樣的治療成效是很令人振奮的。」他同時指出,然而免疫療法雖能帶給患者更多生存機會,但逾百萬的醫療支出卻也造成患者的經濟重擔,不僅家屬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困境,患者即便有新治療方式選擇,礙於經濟條件只能退卻。賴俊良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此免疫療法通過健保給付,納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無疑為肺癌治療歷程跨出新里程,完整強化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造福更多患者,讓小細胞肺癌更有機會遠離惡霸威脅。小細胞肺癌免疫抑制劑於去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有300位患者受惠,可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延長患者存活期。楊政達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納健保是小細胞肺癌治療史上新的里程碑,現今在醫療的進步下,肺癌治療不斷有新的醫療技術出現,期望未來在各界的努力下,能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更躍進,幫助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醫療新躍進3/抗癌利器納健保「省千萬藥費」 異體移植讓存活期增5倍
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4億個基因改造的細胞正在她體內癌細胞作戰。基因嵌合T細胞治療(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一大利器,先將患者的T細胞改造後,再輸回病人體內,讓CAR-T細胞啟動免疫機制攻擊及消滅癌細胞,過去這項治療需自費上千萬元,健保給付後將讓生存權不再被金錢決定。不只如此,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2012年美國有位小女孩Emily,在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檢查顯示她體内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根除,這11年來每一年Emily都會PO一張照片,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沒有受到癌症的侵襲,又健康的活過一年。2022年4月,台大醫院成為台灣首家提供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也有了第一位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小女孩亭亭。亭亭當初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如今已完全康復。在這之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治療。「70歲的張女士9年前被診斷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3年前接受化療、也接受自體脊髓移植,當時癌細胞一度消失,沒想到去年9月再次復發。」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說。當時張女士身心俱疲,與醫師、家人討論後,決定進行CAR-T細胞治療。李啟誠說,現在臺灣有這個能力可以進行CAR-T細胞治療,所以,在這次安排化療之前,一開始先讓張女士調養身體,以收集好的免疫T細胞,2023年11月,由專機送往瑞士進行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12月21日製成結束後,21c.c.總共4億個經過基因改造戰力大為升級的CAR-T細胞,再由專機送返花蓮慈濟醫院,再將製備過後的CAR-T細胞回輸進張女士體內。CAR-T細胞治療雖是抗癌利器,但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CAR-T藥物原本須自費上千萬元,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藥華藥25日櫃轉上市! Ropeg新藥估2024年取得三國PV藥證
藥華藥(6446)即將在25日櫃轉上市,23日舉辦法說會,展望Ropeg今年預計取得中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PV藥證,進軍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現正積極規劃行銷準備,Ropeg全球銷售成長幅度可望向上加成。藥華藥公布2023年全年營收達51.1億元,年增77.2%。藥華藥科學長林俐伶博士表示,持續進行新藥的突破創新研發,擴大產品線、增添營運動能,透過內部研發和引進授權合作來瞄準新的免疫檢查點分子和細胞激素,以開發具有同類第一(First in Class, FiC)和同類最佳(Best in Class, BiC)潛力的療法用於治療實體腫瘤、血液及免疫疾病。今年預計將有2個項目申請進入新藥臨床試驗(IND),分別是創新長效型白血球生長激素藥物(PEG-GCSF);以及細胞療法TCR-T。通過外部合作開發的 TCR-T 細胞療法可以識別細胞內的腫瘤抗原,對實體癌細胞進行毒殺作用,可望突破目前癌症治療的限制。藥華華擴充全球供應鏈進度則為台中廠產線擴充後,可供應全球最少一萬人;竹北廠則是順利施工中,預計於2025年完工,2026年取證、投產。藥華藥也預計擴充PEG廠及針劑充填廠規模,以擴充產能、因應全球對公司藥品持續成長的需求。藥華藥指出,旗下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njft(簡稱Ropeg,即P1101)獲美國NCCN治療指南持續推薦,已成為高、低風險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病患的唯一首選干擾素療法。NCCN新指南預計將大幅改變PV社群長年以來的用藥習慣,保險公司可優先加快核保,預計加速提升使用Ropeg人數。Ropeg美國藥價目前每人每年約新台幣660萬元(約21萬美金),而外界關心的病人數, 2023年底美國已達約一千多人,日本開賣半年以來也已超過一百人。Ropeg未來將持續加碼投入美國及日本行銷、加速業績成長,日本病患自今年6月起可自行注射Ropeg,一次更可拿取3個月的份量,因Ropeg已納入健保給付,如此可降低病患自付金額,非常有助於提升病人數及拓展市場,日本團隊樂觀看待今年營運。Ropeg用於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ET)的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於去年10月25日收案完成,預計2024年底到2025年初可完成主要療效指標數據收集,2025開始申請美國及各國藥證,2025年底到2026年初取證,現正投入行銷前準備。Ropeg用於早前期原發性骨髓纖維化(Early PMF)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計畫,已於2024年1月17日送件美國FDA,預計收110人,於2025完成主要療效指標數據收集、最快2026取證。骨髓增生腫瘤(MPN)包含PV, ET和骨髓纖維化(MF),Ropeg均已取得美國孤兒藥資格。PV, ET和Early PMF在美國分別有約16萬、15萬及1.4萬人,共計達32萬人,潛在目標病人族群市場龐大。藥華藥表示,持續擴大Ropeg適應症範圍,不僅要以優化劑量(500mcg)進行低風險PV的全球臨床試驗,以達到美國FDA對Ropeg成為PV全方位用藥的期待,也計畫進行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HE)的樞紐臨床試驗、和成人T細胞白血病(ATL)第二期臨床試驗。並接受國際知名癌症醫學中心醫師推進多項IIT(由醫師發起之臨床試驗),如Ropeg與Jakafi聯合用於以Jakafi治療無效的MF病患、和使用於皮膚T 細胞淋巴瘤(CTCL)等。
19歲高中生拚學測、血癌卻反覆復發 CAR-T細胞免疫治療點亮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1名19歲男高中生,為了學測每天苦讀,然而,苦讀的地點不僅僅在教室、圖書館,為了對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他還需要花費時間在醫院抗病、拚學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盧孟佑主治醫師分享:「該個案在17歲時,突然反覆高燒與嚴重貧血,就醫抽血檢查後,竟發現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發病。雖立刻接受標準治療,但個案屬於難治型病患,嘗試多種治療方式都復發。所幸,今日健保已給付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有望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兒童青少年好發族群 積極治療約八成患者可擺脫血癌陰霾盧孟佑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好發族群為兒童與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患者往往處於求學階段,發病後可能衝擊其課業;看著孩子年紀輕輕就需要承受治療之苦,照護者也會感到心疼。無論是患者抑或是照護者,發病後的抗病生活,身心都得要承受莫大壓力。盧孟佑醫師也進一步指出,標準療程約2.5至3年,首先是引導期,會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盡可能的殲滅癌細胞,達到無法偵測標準;再來是鞏固期,會更換藥物把可能殘存癌細胞清理乾淨;最後則是維持期,病童可以邊規律接受化學治療,邊回學校上課,如果有任何異狀就要立即回診。只要撐過標準療程,約有八成的患者能夠治癒,擺脫血癌陰霾。治療反應差、反覆復發別放棄!CAR-T細胞免疫治療燃起一線生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寶貝,儘管只有兩成左右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或復發型,但對於家長而言,預後不佳的消息都會讓他們萬分痛心、甚至拒絕接受。」盧孟佑醫師提醒:「第一線的治療失敗後,家長也無須傷心得太早,過往臨床上就有多元藥物可接續治療,例如惡性度較高的費城染色體突變之患者,就可以透過標靶或免疫藥物,搭配更高劑量的化療或是幹細胞移植,除此之外,今日也有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選擇。」盧孟佑醫師進一步指出,免疫T細胞原本就有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但癌細胞容易躲過免疫T細胞的追擊。而CAR-T細胞免疫治療正是抽取病患血液,分離出免疫T細胞後,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強化免疫T細胞識別與攻擊癌細胞能力,再輸回患者體內,讓這群配備「追蹤系統」的CAR-T細胞,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並且將其殲滅。小心身體過強免疫反應 紅疹、血壓、肝功能發生異常須注意盧孟佑醫師也說,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病人需小心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發生,當免疫反應過強引起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燒、紅疹、血壓下降、肝功能異常等,就要馬上就醫在適當處理下,壓制住細胞激素風暴,另外,也有病患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腦水腫引起異常,也要趕快接受處置。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 符合資格者即可申請盧孟佑醫師強調,利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相對其他方式副作用相對較低,CAR-T細胞能在自我分裂,源源不絕與癌細胞作戰,CAR-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研究顯示,3至5年存活率能高達50%,原本因費用昂貴,能接受治療病人不多。所幸,今日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只要是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就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而上述個案正好符合資格,目前已經提出申請,未來有望在政府的幫忙下,透過CAR-T細胞免疫治療重拾人生主導權。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破除3大錯誤迷思!淋巴瘤無良性皆「惡性」 謹記7症狀早發現、治療
淋巴存在身體各處,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不過許多人對淋巴瘤卻不太了解,認為只有淋巴結才有淋巴瘤的可能,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淋巴瘤和其他腫瘤一樣有分良性、惡性。為破解「淋巴瘤」的錯誤觀念,北榮血液科醫師王浩元整理相關Q&A,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淋巴瘤迷思1: 淋巴瘤有良性、惡性?淋巴瘤(lymphoma)其實就是「淋巴癌」,沒有良性、惡性之分。王浩元醫師表示,只有「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良性、惡性,而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發炎、感染所致,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至於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癌細胞浸潤造成,不會消退。造成淋巴結腫大的癌細胞,可能是從其他地方的腫瘤癌細胞轉移而來,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當淋巴細胞轉變成「淋巴癌細胞」,就可能形成淋巴癌,因此,淋巴癌只是造成惡性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之一。王浩元醫師說明,由於淋巴球細胞可以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因此淋巴癌也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淋巴瘤迷思2: 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的?坊間流傳「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這是正確的嗎?王浩元醫師表示,以往所謂好治的是指「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病理切片只有少少幾顆淋巴癌細胞,而難治的是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病理切片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但現在用好治的、難治的去形容淋巴瘤已不太恰當。王浩元醫師說明,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不過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坊間流傳的說法並不太恰當。淋巴瘤迷思3: 淋巴瘤只會出現在淋巴結?許多人在頸部、腋下觸摸到硬塊,大多都會有所警覺可能是淋巴結出現問題,但王浩元醫師指出,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它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等。雖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3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當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我們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謹記淋巴瘤7症狀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王浩元醫師表示,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7症狀都有可能是淋巴瘤,民眾可用「燒、腫、癢、汗、咳、瘦、累」7字訣記憶,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最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但要再次強調,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限於淋巴結。醫師也提醒,民眾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即使是淋巴瘤的第四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可分成近百種淋巴瘤診斷,而不同的淋巴瘤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唯病人、家屬、醫護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治療的機會。
千萬元CAR-T細胞治療納健保 給付條件、可執行治療7醫院名單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經過化療、骨髓移植等前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發生復發後,雖然還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選擇,但卻需自費至少1千萬元。不過今(112)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讓過去因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不能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有了一線曙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CAR-T細胞治療將暫時性支付2年,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受惠,健保估計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不過CAR-T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認證、訓練才可執行,而且治療後可能會引起免疫風暴,需要整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因此目前只有7家醫院可執行,分布在北中南東各區,增加治療可近性。CAR-T治療昂貴、製備時間長 納入健保帶來治療希望魏德聖導演最新電影《BIG》,以癌症病童為主題講述6個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女童罹患白血病,最後卻因化療無效、骨髓移植失敗而病逝,石崇良署長在11月2日記者會上提到,如果是現在,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CAR-T,有機會可以戰勝疾病改寫電影結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表示,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取出患者的T細胞送往國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再回輸到病人體內的一種高度個人化治療方式,無法事前量產,整個治療製備時間需要約30天。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表示,CAR-T治療自費需要千萬元,過去常想「這麼貴的藥真的有可能健保給付嗎」,沒想到終於在11月1日正式給付,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已有一名和疾病纏鬥9年的病患,專程從台南到花蓮治療,他的資料已送往審查,若通過將會成為CAR-T健保給付的受惠者。CAR-T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哪些醫療院所可執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但成人仍有發病機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則好發於高齡者,在經過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一線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可獲得長期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反應不佳、復發,或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因此,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這些病患作為後線治療的新選擇,而今年11月起若符合以下條件,可獲得健保給付:給付資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補充事項:需證實癌細胞仍帶有CD19終身限給付1次療程,需在特殊專案審查通過後6個月內完成輸注不得為HIV或活躍期之B肝、C肝之感染者不得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不得有活躍的次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侵犯執行治療之醫師與醫療院所,需符合健保署規範之資格目前,可執行CAR-T治療的醫療院所共有以下7間:北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南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表示,健保給付估計每年約有100位病患受惠,但其實背後關係到的不只是這100個病患,而是100個家庭,現在北中南東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治療服務,增加病人可近性,也減少病人因病而窮的情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提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正密鑼緊鼓的舉辦教育課程,盼能提高我國醫療量能,讓患者可以就近治療,之後也將有CAR-T專區上線,幫助民眾面對治療。
罹癌醫師曾兩度瀕死 CAR-T細胞免疫治療救命「2個月後返職場」
最新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男性、女性癌症致死排行中,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分別排名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正嚴重威脅國人性命。去年起,我國臨床上已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後線治療。為了讓患者獲得適切的治療,健保署於今年11月正式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品Kymriah(祈萊亞)」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近百位在生死關頭徘徊的患者。53歲的周紹賓,本身是放射科醫師,5年前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合併血癌,在苦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後,成功控制疾病。豈料在今年2月癌細胞來捲土重來,經診斷後確診其致癌基因高達三種,屬惡性度最高的類型。過去,這樣的患者存活期可能僅有2%,大多只能選擇安寧緩和治療。周紹賓選擇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並在5月16日回輸經過「武力改良」的CAR-T細胞,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CAR-T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相較於傳統的異體幹細胞移植,CAR-T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有更卓越的治癒率。周紹賓說,「5年前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身體變得相當虛弱,我幾乎休息了1年才可以重返職場。然而,本次在完成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我一個半月後就出院了,並在7月時就重返職場。」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都是相當常見的血液癌症,前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平均每4位癌童,就有1人屬於此疾病,但成人仍有一定發病機率;後者則好發於高齡者,值得一提的是,平均約每2位淋巴癌患者,就有一位屬於此類別。兩者疾病致病機轉雖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病程來的又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在短短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且治療難度高,存活期相對較短。儘管兩癌症的惡性度較高,但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無須灰心,只要積極治療,在經過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一線治療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7至8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黃威翰進一步說明,雖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前線治療就有極佳預後,但前者仍有1至2成的兒童與高達5成的成人患者發生復發;後者則有2至3成的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的患者,癌症的惡性度極高,就算咬牙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仍有高機率再次復發。一旦再次復發,存活率恐大大降低。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復發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患者不到半數可以存活超過5年、成人患者更是僅有1成的存活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存活期更是滑坡式下降,僅有2成患者可以存活超過2年。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表示,如今CAR-T細胞治療獲得健保給付,屬於「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即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大幅提升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可近性。這讓過去因為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癌末階段力拼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早期肺癌拚治癒!掌握「免疫檢查點檢測」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在影像篩檢的進步與普及下,國人早期確診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雖然越早發現越可能接受手術切除,提升治癒機會,但其實肺癌的高復發率仍然讓人提心吊膽!醫師坦言,即使是第一期的五年復發率也高達45%,也難怪肺癌連年高掛十大癌症死亡榜首。所幸,過往僅被運用在晚期的精準治療,已被證實對降低早期肺癌復發有幫助,包括目前最受矚目的免疫治療,患者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後,也有機會可評估使用,更徹底消滅體內殘存癌細胞,爭取最佳痊癒機會。輔助治療要更精準!勿忘「手術前」就要先問PD-L1篩檢「相較於其他實體腫瘤,肺癌本來就比較容易復發!」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教授郭志熙醫師分析,期別越晚復發機率越高,第二期的五年復發率提升到60%,即使是可手術的第三期也高達75%,「面對如此高的復發機率真的會為病人擔心,也希望能有更多治療武器,但過去二十年來的術後輔助治療,說實話效果差強人意。」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雖已行之有年,但長久以來都僅以化療為主,約僅能降低5%的復發機率,終於近年迎來重大突破!郭志熙醫師表示,精準治療已發展到早期肺癌領域,現在輔助治療也逐步建立應進行基因和免疫檢查點檢測的觀念,包括EGFR、PD-L1等都是決定用藥的重要指標。「其中PD-L1因為一定要取腫瘤切片才能進行,所以一定要手術前提早跟主治醫師討論篩檢,以免後續面臨檢體不足的窘境,錯失選擇機會」郭志熙醫師特別提醒。破解癌細胞「偽裝」:免疫治療喚醒殺手T細胞談到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機轉,郭志熙醫師形容,就好像是一場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的諜對諜戰爭。人體的免疫系統為了維持平衡,有一個「煞車」機制,也就是正常細胞會以自身的PD-L1配體與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結合,使T細胞不會誤殺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就是運用這個機制,藉由PD-L1過度表現來「偽裝」,誤導T細胞。此時為了破解癌細胞的偽裝,就可以使用PD-L1抑制劑,解除免疫的煞車機制,等於是喚醒T細胞,使其繼續完成消滅癌細胞的任務。「因此PD-L1是否過度表現就會與用藥成果息息相關,通常PD-L1表現越高,治療效果也會越好」郭志熙醫師進一步解釋,當早期患者的EGFR、ALK無表現,但PD-L1有表現(PD-L1 TC ≥1%)時,就可以考慮在術後化療結束後,再接續一年的PD-L1抑制劑治療,讓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進一步被殲滅。根據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加上PD-L1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PD-L1表現之患者降低超過3成之復發機率,針對PD-L1高表現者(PD-L1 TC ≥50%)更有機會將復發風險大幅降低達5成5以上。PD-L1抑制劑有效降低復發率 延長整體存活期有望郭醫師也分享其門診的真實案例,一名近70歲開完刀確認為第三期之男性患者,因PD-L1表現高達70%以上,故化療後決定再使用PD-L1抑制劑,後來順利完成一年的療程,期間腫瘤指數一路穩定下降,目前已降到正常值,無須再用藥,僅須持續追蹤。「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還在持續發展和追蹤成效中,目前已經證實對降低復發有確切效果,根據試驗的期中分析來看,對於延長整體存活期也呈現有助益的傾向,未來成果值得期待。」郭醫師也提醒,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仍是肺癌拉長存活期的關鍵,針對老菸槍、有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提早發現較小的病灶;確診後也切勿灰心,癌症醫療現已大幅進步,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選擇,並提早進行個人化醫療的相關檢測,掌握用藥先機,方能成功戰勝肺癌。
「天選之人」是你嗎?最新研究:特定基因變異不怕染新冠
最新研究指出,體內有特定基因變異的人,新冠確診卻未發病的機率,確實會比他人高出數倍。這對新冠疫情期間所謂「天選之人」的疑惑,提供了第一份可能的科學解釋。《華盛頓郵報》20日報導,為什麼新冠病毒長期困擾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新研究表明,部分答案在於扮演人體內識別、對抗病原能力關鍵角色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發生突變。科學期刊《自然》(Nature)19日刊出一份由任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神經與流行病學部門教授霍倫巴赫(Jill Hollenbach)所率團隊的研究。研究團隊召募了2萬9947名已有優質遺傳數據可用的骨髓捐贈者,他們若確診新冠,要每天以APP追蹤病情及症狀,包括流鼻涕、喉嚨癢、發燒等。受試者每周還要記錄有無快篩、每月記錄有無住院。在為期9個月研究期間,有1428名未接種疫苗者通報驗出病毒陽性,其中136人沒有任何症狀。無症狀者裡有20%的人,體內有一種名為「HLA-B*15:01」的常見HLA變異,有雙份「HLA-B*15:01」者(各從父、母親遺傳到一份),無症狀的機率比別人高8倍以上。研究團隊稱,有HLA變異而無症狀者的T細胞,遇到新冠病毒時會當成以往所遇過的冠狀病毒而啟動對抗機制,從而更易對抗新冠病毒。換言之,擁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在普通感冒後,就能擁有「超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新冠病毒感染至沒有症狀。不過這項研究的樣本群體高度同質化,所有參與者均為白人,且其中81%是女性或自認屬於女性;目前研究團隊正研究為什麼有些人不僅是無症狀感染者,且從未被感染?正在分析上述群體中約2000個的基因組,試圖找出負責的基因。
賴基銘教授投入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 癌症治療的新選擇!
在癌症的醫療旅程中,治療方法的選擇對於存活率與生活品質至關重要。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位於臺北中山醫院並與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6659,下稱:天明製藥)共同成立,由賴基銘教授擔任主治醫師與中心院長,將傳統醫學與最新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結合,成為患者在抗癌之路上的新希望。免疫細胞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這種療法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經過合規製備場所的大量擴增後,已具有偵查與毒殺癌細胞的功能,進而回輸到體內來對抗癌症。賴教授介紹道:「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引進免疫細胞技術,就像訓練新兵一樣,這些活化後的免疫細胞擁有特定功能,與現行的常規治療及標靶治療結合,形成整合治療的新選擇。」天明製藥的NK自然殺手細胞與毒殺型T細胞,最大的差異在T細胞需要透過「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第一型」(MHC Class I)的辨認才會啟動專一性毒殺能力;但詭譎的癌細胞往往會戴上各種抑制面具,使得T細胞無法正常發揮。NK自然殺手細胞一旦被活化,就會開始毒殺癌細胞。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負責人賴教授,不僅是免疫學和腫瘤學的專家,更積極參與免疫細胞治療相關的研究工作。(圖片提供/CTWANT拍攝)相較於傳統局部性治療,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透過靜脈輸注擴增的免疫活細胞,強化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賴教授強調:「免疫細胞治療是未來的希望,因為在確診時,腫瘤往往已經發生遠處轉移,單一的局部治療,及隨後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可能無法徹底消滅癌細胞。免疫細胞治療的優勢在於能夠精準針對全身性的癌細胞進行攻擊,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然而,免疫細胞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癌症患者,因為這種治療方式需要根據患者的癌細胞特徵進行訂製。賴教授指出,患者的醫療團隊需要仔細評估每位患者的病情、免疫狀態以及相關的檢測結果,才能確定是否適合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為了確保免疫細胞治療的成功,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的醫師團隊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和經驗。賴教授自己就是免疫學和腫瘤學的專家,並且積極參與免疫細胞治療相關的研究工作。此外,團隊中還包括腫瘤科醫師、臨床試驗專家、實驗室技術人員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以確保免疫細胞治療在臨床應用中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賴基銘教授說明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致力於為癌症患者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目標為患者安排更優良、更有效的治療計畫。(圖片提供/CTWANT拍攝)目前臺灣醫療選擇多元,北醫有質子治療、萬芳有熱治療、北榮有重粒子治療,中山醫院為地區醫院,相對來說有更多的選擇性與醫學中心合作,讓患者在需要接受免疫細胞治療時,可安排更優良、更有效的治療計畫。賴教授表示,作為一名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他致力於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其過去針對中草藥的研究基礎,已發表近20篇論文,研究發現,要清除癌幹細胞,中西醫整合是有加乘互補作用,提供「癌症整合輔助醫學」Cancer Complementary & Integrative Medicine(CIM),通過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相互促進,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 賴基銘教授指出,過去父母在日治時代都曾接受過簡單的醫藥訓練,父親開藥房、母親自行研讀日文書研發感冒藥;但因雙親都不是醫師背景,便期待家中的三個兒子都能從醫。大哥賴東淵是中醫博士、弟弟賴易成後來走放射腫瘤科,自己則走西醫腫瘤科,女兒跟女婿都走放射腫瘤科,三兄弟跟下一代都在臨床研究範疇與癌症治療相關。賴基銘教授指導就臨床醫師背景與天明製藥成立生醫部團隊,針對臨床與製程整合提供國人更理想的方案。(圖片提供/CTWANT拍攝)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致力於為癌症患者提供最先進的治療技術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免疫細胞治療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選擇,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透過賴基銘教授和他的團隊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中山醫院與其他醫學中心的合作,讓國內外的患者可以獲得高效且安全的免疫細胞治療,提高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終結癌症2/細胞治療奏效「3大癌存活期增5倍」 超強印鈔機!一年商機逾2億美元
細胞治療成為抗癌新救星!國際研調機構指出,2022年CAR-T細胞治療商機高達2.19億美元,預估10年後可翻倍達6.43億美元,市場前景驚人,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71歲的蔡先生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腫瘤惡性度高,經過數次的化療、標靶都無法獲得很好的效果,在與醫師討論後,今年2月決定接受CAR-T細胞治療法(全名「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醫師向CTWANT記者表示,先將蔡先生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濃縮冷凍後,全程低溫運送到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培養出CAR-T細胞大軍,之後冷鏈運輸回台,再輸血回蔡先生體內。CAR-T移植1個月後,以正子斷層造影精密追蹤,蔡先生的癌細胞「零檢出」。葉士芃說,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CAR-T細胞治療,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會被殲滅,且經過2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無復發。自2022年由台大醫院率先提供CAR-T細胞治療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三總、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CAR-T治療雖然成效佳,但一整個療程須自費約1200~1500萬,加上需使用患者的自體細胞,將細胞寄到國外量身訂做,等待時間至少兩個月,很多末期患者等不及,且末期病人的細胞品質也可能不佳。最重要的是,CAR-T治療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症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周德陽說,「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即時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有效延長肺癌、乳癌的存活期。(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gd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而CAR.BiTE-gdT在自動化大量製備製程下,成本約可降為五分之一。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銀髮族癌症「CAR-T治療成功首例」 難治型淋巴癌腫瘤全消失
今年71歲的蔡伯伯,一年半前赫然發現頸部淋巴腫大,原來不以為意,在家人提醒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是高惡性度腫瘤,屬於難治型,其病程進展非常迅速,如未及時治療得宜,病人可能在幾個月或1-2年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之虞,萬不可拖延與輕忽。蔡伯伯在經歷第一線治療後,不到一年淋巴癌就復發,使用數次第二線的化療與標靶治療也無法完全根除腫瘤,困境中再接再厲,經過與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深入討論,蔡伯伯與家人於今(2023)年2月決定接受全球淋巴癌新治療方式- CAR-T細胞治療法。葉士芃醫師協助導入國際高規格品質、也是國內唯一核准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整體治療過程非常複雜,須先在醫院內以高規格品質管控認證的實驗室將病患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收集足量並做濃縮冷凍處理,全程低溫運送到國際大藥廠坐落於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後,培養出具有能準確並持續獵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大軍,之後再度冷鏈運輸回台送醫院移植給病人。同年3月底,蔡伯伯住院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緊接著進行CAR-T 移植,住院約兩週後就順利出院。CAR-T移植後一個月,以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蔡伯伯的難治型癌細胞「零檢出」。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的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葉士芃醫師指出,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當淋巴惡性癌化後形成癌症為惡性淋巴癌。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但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中高齡者;高強度的化療或骨髓幹細胞移植有較高的風險,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承受此種治療,且如果移植前無法有效控制淋巴癌,移植效果也不佳。細胞免疫療法CAR-T對此一困境帶來的突破性改變!葉士芃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細胞免疫療法CAR-T,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能有效被殲滅,且經過兩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能維持沒有腫瘤復發。與過往傳統化學治療效果相比,病人治癒與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衛生福利部也在2021年10月核准台灣首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張免疫療法CAR-T藥物許可證,此CAR-T細胞療法也是已通過數個大型臨床試驗驗證的標準治療。葉士芃醫師說,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有燒、腫、癢、汗、咳、瘦。其中臨床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腫,例如,脖子、腋下或腹股溝長了一顆東西,病人往往能觸摸得到淋巴結節或腫塊,也就是淋巴結腫大。此外,臨床表現還包括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淋巴癌細胞也可能侵入骨髓,伴有血球低下或不正常之白血球出現等病徵,葉醫師呼籲發現上述病徵者,應儘快到血腫門診接受詳細檢查,千萬不可拖延,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並指出,癌症是個多變的且複雜的疾病,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卻也不是每個病人、每種疾病狀況都適合採用CAR-T治療,要有完美的配套計畫與團隊照護,才能提高成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有鑑於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中醫大附醫數年前全力籌措GTP實驗室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率先成為台灣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CAR-T之醫學中心。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即刻起已能掌握治療時機,無須遠赴國外治療或是苦等待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臨床試驗、恩慈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