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打不打2/慢性病患如何評估風險? 專家:「5指標2檢查」幫助釐清
接種疫苗雖然利大於弊,但許多人仍不免擔心副作用,醫師建議先評估自身健康狀況再做決定。 (圖/林士傑攝)
隨著Delta病毒再度蔓延全球,許多國家都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因應,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但由於接種疫苗的疑似死亡案例陸續爆發,例如九把刀岳母接種AZ疫苗4天猝逝;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後第二天爆發主動脈剝離而亡,另一位44歲男子患有糖尿病,但其他並無異常,最後竟死於心臟病合併心肌梗塞。
許多民眾雖然知道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萬一疫苗不良反應真的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又該如何是好?況且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非常多,又該如何評估自身接種疫苗的風險?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建議評估「5指標」,分別是腹圍、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以腹圍來說,男生不可超過90公分、女生不可超過80公分;血壓則是收縮壓不能超過1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不能超過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值須在100mg/dL之內;三酸甘油脂不能超過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則是男性須小於40mg/dl、女性需小於50mg/dl。
梁程超說,以上5項指標中若有3項不合格,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接種疫苗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建議詢問醫師加以評估,或是透過更積極的飲食控制、運動,讓各項數值恢復標準後再接種疫苗,就能降低相關風險。
此外,由於疫苗不良事件多為心血管疾病,梁程超表示,除了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字之外,還有2個容易忽略的健檢數據,其實也和心臟健康息息相關,建議若有異常要多加注意。
例如「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hs-CRP)」就是反應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其中也包括血管的發炎。不過,由於身體所有部位的發炎都可能造成hs-CRP異常,所以必須搭配其他檢查來釐清原因。
另一個則是「同半胱胺酸」,它是人體代謝後的一種產物,如果數字偏高就顯示血管粥狀化,可能會導致血管梗塞或破裂,相較於hs-CRP,跟心血管疾病更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