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其實是貪官?墓中驚見「價值千金」寶物 專家出面解答了
名氣響亮的包青天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翻案」。(圖/翻攝自YouTube)
被譽為中國司法之神的「包青天」包拯其實是個貪官嗎?近幾年在中國大陸盛行的「翻案文化」再度將矛頭指向包青天,還拿出1973年在包公墓中發現的「名貴寶物」,直指歷史上的包拯其實是個貪官,而這個說法自然讓包公後代憤怒不已。
《宋史》指出,包拯性格「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遭他彈劾降職、罷官和法辦的權貴大臣不下30人,還時常為民請命,不像是只為自己或黨派牟利的權鬥政客。而他鐵面無私的形象,經過後世渲染放大後,成為不容挑戰的司法與清官之神,直到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包拯的評價才首次出現大反轉。
在「破除封建迷信」的狂熱號召下,就連黃帝也難逃毛澤東信徒的批鬥,包公位於合肥的包公祠同樣難逃一劫,不僅祠堂被洗劫一空、塑像被破壞,就連相傳近千年的包公畫像和「包氏宗譜」也遭放火焚毀。且隨著包公墓和包氏宗族墓在1973年被強行遷墓時,其中一個小墓穴被發現藏有極精緻的「金絲楠木棺槨」,有「國木」之稱的金絲楠木號稱價值千金,絕非常人能負擔得起的木料。
加上棺木底板兩側有6個用來固定和牽引棺木的「執紼」,是當時朝廷給重臣的極高待遇,以及最關鍵的「宋樞密使增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讓眾人深信個墓就是包青天的墓,又因大眾「清官等於節儉」的錯誤印象,讓包公頓時從清廉的好官,變成沽名釣譽的貪官。儘管專家研究後發現,該墓並非包拯的墓,且包公後人保存的「包氏族譜」也證實,包拯的墓是在主墓中,而非在「小墓穴」裡。
雖然「包公是貪官」的誤會已被專家和包公後人破除,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拿「金絲楠木棺槨」直指包公是貪官,卻忽略清官一定節儉的形象,其實來自於明清「官員俸祿異常低」的難堪歷史,以及忽視大多數明清官員「沒副業」就幾乎無法生活的悲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