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館轉疫手1/觀光業起死回生?大宗旅館交易上半年僅1筆 總成交額暴跌逾9成
疫情曾讓觀光業一落千丈,使得2021年旅館交易爆量250億元;如今國境解封,觀光業復甦,今年上半年僅有一筆總金額逾5億元的旅館交易案。圖為近期公開標售的安和精品旅館。(圖/翻攝世邦魏理仕公開標售資料、安和精品旅館臉書)
疫情走向復甦,國際旅客回流,市場反彈,前兩年出現的「旅館轉手潮」也有消停跡象。觀察近年大宗旅館交易量,從2021年的高峰走下坡,到今年僅出現1筆5億元以上旅館出售案。商仲業者觀察,旅宿業競爭激烈,又得面對缺工、成本漲的壓力,即便觀光回溫仍缺乏投入誘因;而購地大戶建商們受到打炒房、選舉年影響,獵地趨向保守,都讓今年旅館交易量停擺。
根據商仲世邦魏理仕統計2022年至今全台總金額超過5億元的大宗旅館交易,截至今年上半年,較大型的旅館交易僅有「台北綠蒂大飯店」1筆,成交金額5.44億元,其餘10筆皆是2022年產生。對比2021年全年總成交金額接近250億元的盛況,可說是天差地遠。估計今年全年旅館交易總額比起2021年將爆跌9成以上。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主管李嘉玶推測應與房市盤整、建商購地態度保守有關。央行在2021年12月祭出第四波打炒房,除了限制建商購地貸款最高成數降為5成、保留1成動工款外,為了遏止借錢養地陋習,也在2022年1月公告購地後18個月內須動工,因此建商獵地腳步放緩。根據世邦魏理仕報告揭露,2023年上半年建商購地金額僅剩308億元,較2022年同期銳減54%。
除此之外,疫情解封後,觀光業回溫,也讓部分旅宿業者心態有所轉變。李嘉玶觀察,「疫情間原有意出售資產的業者,開價本來就不低,因此遲遲沒有成交,照理說乏人問津時,理應會降價,但沒有,到了解封,對於售價更是期待,買賣雙方很難找到平衡點,短期內將不利於成交量能回升。」
據了解,量體大的旅館、飯店多半會交由商仲標售,中小型規模的旅館、民宿則會透過房仲或售屋平台銷售。以世邦魏理仕而言,2021年最多同時手握5間旅館出售案,遍佈台南、台北、宜蘭,合計銷售金額接近百億,目前僅剩1件待售案。
有趣的是,根據元宏不動產統計各大房仲售屋平台待售旅館數量,早在2018年就掀起中小型旅館的出售潮,且待售高峰竟是落在疫情前的2019年,一度突破200間以上,其中以花蓮、高雄、台中、台北為重災區。今年7月再度統計,掛售數量只剩23間。
元宏不動產研究總監陳傑鳴分析,因是疫情爆發後,來客量差,旅館營運面臨困境,也導致賣價越來越差,希望趕快脫手的已經低價成交,不願低賣的選擇直接關門歇業或走都更,因此中小型旅館掛售數量反而在疫情後下降。他直言,解封後,遊客都回來了,更不需要賣了,因此今年待售旅館數不多。
不過現在旅館業就真的一片欣欣向榮嗎?一位本土連鎖品牌旅館集團的高層就說,雖然解封,但要跟疫情前比仍是不盡理想,只有港澳韓客回來較多,日客恢復不到5成,陸客也沒進來,今年以來入境國際旅客300萬人,大家都搶出國玩,國人出境卻有600萬人,真正留在台灣消費的不多,「旅館業長期供過於求,沒這麼樂觀,又面臨缺工,前線作戰很辛苦,想投入這行的少,旅館產業的興衰,還要段時間觀察,或許明年第2季之後,才會見真章。」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也分析目前旅館交易停滯的原因,1.觀光客仍未達到疫情前水準,2.國際連鎖飯店以軟品牌方式協助提升傳統本土飯店的競爭力度,3.租金漲幅追不上經營、整修成本,4.餐旅業普遍缺工問題,5.建築投資業從補庫存轉為去庫存,投資動能有限,6.利率上升,符合投報門檻的物件有限。
「旅宿業競爭大、成本越來越高,想接手繼續做旅宿的不多;原本還有建商買來改建,但現在重建成本也高、融資條件更難,使得建商接手的動能也消失。」不過黃舒衛也從中觀察到商機,目前待售旅館大多都是「帶租約出售」或「售後回租」,有穩定現金流,反而是中長期置產客進場的機會,尤其在中南部,還是有較易入手且風險較低的產品。
他進一步解釋,現在很多連鎖旅館都走向「以租賃代替持有」輕資產的營運模式擴張,像某知名旅館連鎖品牌,目前高雄及花蓮的分館,就打算售後回租,投報率估有3.5%,投資人要進場可以優先找這類產品。
北部地區賣相較好的,大概都是具有「危老題材」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全棟旅館。像是去年北投成交的3件旅館案都符合危老條件,皆由建商買下或協議合建;今年唯一成交的「台北綠蒂大飯店」也是屋齡達44年的危老建築。
李嘉玶透露,11月將公開標售的「安和精品旅館」,就位於大安區精華地段,業主持有很久想活化資產,所以決定割愛出售,由於雙面臨路方正角地,又是單一產權全棟大樓,具危老及都更開發潛力,應可為下半年急凍的旅館交易市場增添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