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黃金10秒 逾600公里地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啟用
氣象局在台灣東部海域建置的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圖為在海面上工程施做的情況。(圖/氣象局)
台灣地理位置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次數頻,地震也可能引發海嘯,由NEC台灣協助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建置「台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自去年7月起陸續完成長達620公里海纜及系統安裝,經試運轉已經在12月正式啟用,將有助於氣象局在台灣東部發生地震時爭取至少10秒預警時間。
這套台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從宜蘭外海延伸到屏東縣枋山,一共舖設總長達620公里的海纜。自去年7月完成海纜舖設及地震與海嘯觀測系統安裝,10月中完成運轉測試,12月正式啟用,這套系統將可以為氣象局爭取至少10秒的地震預警時間,並為沿海地區創造20到30分鐘以上的海嘯預警時間。
NEC台灣總經理賴佳怡說明,此次所佈建的海纜,安裝深度在水面下5,800公尺的海床,長度達620公里自宜蘭外海,一路綿延穿梭經過花蓮、台東至屏東的外海,再上岸接入屏東枋山的海纜陸上監測站。NEC集團在全球舖設的海底電纜超過25萬公里,長度可以繞地球6圈,逾40年的經驗正是有能力承接此案的主因。
氣象局表示,目前已經在全台建置超過700個地震監測站,密度是全球之冠。根據統計數據,有7成的地震發生在東部外海,因此決定在東部海域建立防護網,這套系統環繞了半個台灣,
氣象局已經在2011年完成第1期的地震與海嘯觀測系統建置計畫,在宜蘭頭城起延伸至外海45公里,建置1座水下287公尺的海底即時觀測站。2015至2017年完成第2期計畫,再向南延伸70公里,更新1座與新增2座即時觀測站,工程的深度在水下2,732公尺。第3期則以屏東枋山為登陸點,往南繞過屏東半島,沿著台東及花蓮外海一路往北行,與第1、2期系統接合,興建的海纜長度就有600公里,共新增6座即時觀測站,工程深度海面下5,8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