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熱
」 中央氣象局 吳德榮 熱傷害 高溫 颱風72歲男星抱怨「台灣省」氣候!李立群喊70了都沒適應 抖音網友全嗨翻
72歲資深藝人李立群,先前表示要回台灣過退休生活,如今卻常赴大陸做起直播帶貨,並且透過抖音和粉絲互動,近來除了抱怨奧運轉播沒辦法看好看滿,他今(8日)又在影片中抱怨台灣潮濕的氣候,甚至脫口「台灣省」、「台灣島」,再度掀起熱議。李立群抱怨台灣天氣他至今沒辦法適應。(圖/翻攝自抖音)李立群近日因節氣迎來立秋,拍攝了一段影片,8日上傳至抖音,影片中可以看見他對著鏡頭表示,「台灣省號稱是四季如春,但夏天還真是熱」,指出台灣溼熱、悶熱,並抱怨「我到70(歲)了都沒適應氣候」,接著提到自己之前經常在北京拍戲,北方的天氣對他而言舒服很多,「熱跟冷都是乾熱、乾冷、確實是舒服」。李立群除了稱「台灣省」海島氣候夏天又濕又悶,冬天則又濕又冷,他更強調「台灣島」上的居民們也是同樣無法適應這種濕濕的氣候。對此,中國網友開心表示「台灣稱為省,給你點讚」、「一句台灣省,心裡暖暖的」,不過也有人問「那怎麼還選擇台灣」,但李立群則未作出回應。李立群去年曾經染上感染性皰疹與肺炎,幾度住院救治,當時他透露從北京回上海,先是確診、肺炎之後,又被診斷出感染性皰疹並且住院2週治療,他把自己生病的原因歸咎於台灣氣候,還說自己調完最後一袋點滴出院後,心中仍有隱憂。另外,李立群近來有段42秒影片在網路瘋傳,標題為「台灣沒有電視台轉播奧運會,給老爺子都急得爆粗口了!」,只見他氣到咬牙切齒,「台灣沒有(電視)台看,台灣找不到台啊,把人氣得,台灣太小了,它買不起那轉播權,參加的隊伍也不多,這時候你到大陸去,去大陸看奧運,是最過癮的時候,真TM氣人」!
4月熱傷害已增加1倍! 國健署署長提醒: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2024)年4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端午節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若未多加留意,可能會增加熱傷害風險。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等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更要留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第一招: 保持「涼」爽人體在溫度及濕度高的環境下,若汗水排不出體外、水分攝取不夠等,可能會讓體感溫度漸漸升高,導致熱傷害。因此,預防熱傷害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涼」爽,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從4方面著手,包括:衣著: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活動時,可依個人需求,適度使用防曬用具,且能具有散熱效果。避免陽光直射:室內窗戶可以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氣。另外切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上,因為不論車內有無空調,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加強散熱:可透過增加環境空氣流通、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採用空氣調節器等方式來加強散熱。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若是戶外工作者,雇主應提供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預防熱傷害第二招: 「補」充分水分第二,則是要「補」充分水分,國健署提醒,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而且應維持每天攝取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切勿選擇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而水分攝取量也應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不過若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水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補充水分建議原則中。另外,若是長時間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除了會流失大量水分,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國健署建議,這時也要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但有鹽分攝取限制者,則應遵循醫師建議。預防熱傷害第三招: 提高警覺「心」第三,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心」,國健署表示,應留心氣象預報,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而且要注意身心狀況,國健署提醒,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已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更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高溫飆36度「6大高危險群」注意 3要訣防熱傷害
30日天氣炎熱,4縣市可能上看36度。國健署曾提醒,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王英偉提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高危險群,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要注意:1.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透氣、排汗功能的衣物。天熱時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於戶外活動注意防曬: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2.補充水分:定時喝水,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飲料。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若有限制喝水量的病友,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喝多少量為宜。3.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適當時間安排戶外活動,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另外,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家人、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秋老虎來襲熱到爆!服用「這4類藥物」小心中暑風險增
隨著時序進入秋天,但各地氣溫仍不斷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小心「秋老虎」的高溫危害,呼籲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及抗乙醯膽鹼等4種藥物的族群,須特別留意熱傷害帶來的健康風險。國民健康署發布示警公告,指出近期秋老虎發威,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如若汗水無法順利排出體外,或體內缺水而導致排汗散熱不足,恐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透露,包括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抗組織胺、抗乙醯膽鹼等藥物,均會引起血管收縮、抑制排汗、降低散熱,提醒服用此4類藥物的民眾是中暑的高危險群,須多加注意做好防曬,若體溫持續上升,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對此,國健署也分享「反制熱傷害4大招」,第一、保持涼爽: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儘可能待在通風涼爽的室內或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第二、補充水分:一般民眾應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也避免瞬間大量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酒精及含糖飲料取代。但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第三、隨時留心: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氣象高溫警訊,儘量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務必迅速設法保持涼爽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不是冰水)或電解質飲料;第四、健康管理:正在服用藥物者,應遵守醫師的指示,不要隨便停止用藥。
喝熱飲能降溫嗎、哪些情況不宜喝? 專家這樣說
當氣溫居高不下,來杯冰涼的手搖飲消暑暢快!不過有的國家偏好喝熱飲降溫,例如日本、孟加拉、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熱茶一整年都受到民眾歡迎。這聽起來似乎有違常理,喝下熱氣騰騰的飲料是否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降溫呢?倫敦國王學院研究體溫調節的藥理學教授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表示,只要天氣不過度潮濕,喝熱飲確實可以降低人的體溫。熱飲和辣椒類似 刺激神經調降溫度許多人發現熱天喝熱茶可以提神,在傳統中醫中,特定茶飲即使泡熱飲也具有清涼的特性。熱飲真的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降溫嗎?麥克諾頓說明,如果飲料溫度比人體溫度高,一開始喝下去會讓人感到更熱。但是人類和所有恆溫動物一樣,會不斷調整體溫以保持恆定的內部溫度。熱飲和辣椒類似,會刺激人體神經中的一種名為TRPV1的受體(離子通道蛋白,能傳遞熱覺、痛覺等訊號),告訴身體需要降溫。為了調節體溫,身體會開始排汗。大量汗水黏在皮膚上令人備感不適,但如果有微風或風扇,吹過的空氣有助於汗水蒸發,帶走熱量。總體來說,人體維持生命與出汗相關,流汗可以幫助人類在地球表面高溫地帶生存,至少在乾熱條件下是這樣。不過在高濕度情況下,人體出汗的效果較差,因為空氣中已經充滿了水蒸氣,皮膚無法吸收那麼多的水蒸氣;也因此在高濕度下,適合人生存的溫度就降低許多。2012年發表在《生理學報》(Acta Physiologica)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汗水蒸發後,喝熱飲可以幫助人體暫時降溫。這項研究觀察了騎自行車的人在乾爽氣候下騎車速度是否快到可產生微風,這是讓汗水蒸發的理想條件。相反的,冷飲會降低體溫,然後刺激大腦減少出汗,使體溫回到基礎水準。美國國家衛生院於2018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若是風較小、濕度較大或存在其他出汗障礙(例如消防員穿厚衣服),透過飲用碎冰來降溫,會比較有效。麥克諾頓表示,冷水肯定會讓身體更冷,它也會抑制出汗。如果人已經熱到大汗淋漓,那就非常適合喝冰水。感知口渴能力下降 年長者應多喝水倫敦大學學院的臨床研究員西尼巴努(Cini Bhanu)研究了英國年長者的飲水情況,對許多長者來說,含咖啡因的熱茶通常是他們習慣喝的飲料。就算不是水,而是喝10杯茶,也對人體保持充足水分有好處。由於感知口渴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巴努建議年長者無論是否感到口渴,都盡量全天喝水。另外,喝茶的人添加奶油、糖或鹽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可以像運動飲料般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電解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不宜喝熱水職場熱量諮詢專家馬特布里爾利(Matt Brearley),也發現了人們對飲料溫度和水分的另一項誤解。2017年《工作安全與健康》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許多戶外工作者熱愛冰水,但他們誤認為寒冷會衝擊身體系統,經常避免飲用冷水。由於這種觀念,許多戶外工作者攝取水份的總量更少,體內水分也更少。布里爾利在澳大利亞炎熱潮濕的地區工作,當地工人由於容易出汗,難以降溫,很少喝冷水若熱水。他建議戶外工作者「想喝冰水就喝」,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時間與冷氣來維持人體運作。不過有一種情況應避免喝熱飲,專家提醒,當身體無法擺脫多餘的熱量,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狀,此時就建議避免喝熱飲,免得適得其反。 原文出處:Can hot drinks help you cool down?
今年夏天爆熱 專家曝「6原因」累積:要克服不容易
近期戶外氣溫動不動就35、36度,讓人熱到難耐。而為什麼今年夏天特別熱,氣象達人彭啟明說,有包括夏天的熱、乾熱西南風、熱島效應等6原因。彭啟明在臉書發文說,9日天氣依然炎熱,民眾外出要多小心,「會有這樣的熱,絕對不是單一因素,是各項要素累積起來。」有以下這6項因素:1.夏天的熱2.太平洋高壓顯著西伸盤據3.乾熱的西南風4.熱島效應5.發展中的聖嬰6.全球暖化彭啟明說,「要一一克服這問題並不容易,主導還是大自然的變化,但人為自我的改變共業仍是有努力空間。下周天氣型態略改變,會熱,但不會那麼熱,也將會有午後雷陣雨發生。」中央氣象局表示,西南風影響,各地天氣晴朗炎熱,臺東縣地區有焚風發生的機率,9日白天花蓮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基隆市地區、臺北市地區、新北市地區、桃園市地區、苗栗縣地區、臺中市地區、彰化縣地區、雲林縣地區、臺南市地區、高雄市地區、屏東縣地區、臺東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嘉義縣地區、宜蘭縣地區為黃色燈號。各地氣溫飆高。(圖/翻攝氣象局網站)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說,最新模式模擬顯示,11至15日偏南風轉東南風,水氣增多、高溫微降,各地仍偏熱、紫外線強,應注意防曬、防中暑;山區午後雷陣雨的範圍擴大,平地午後局部雷陣雨的機率提高。13至16日東半部及恆春半島亦有局部短暫陣雨的機率。
小暑到了易出大事 命理師教你1招化解
7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暑,命理師柯柏成表示,從小暑到農曆6月初一,世界局勢乃至個人容易動盪、有大事發生,很多事情或專案的進展易遇到重重挑戰,經受非常多的考驗,需要多準備些耐心決心。而他也教民眾如何用簡單的開運方式,來規避災厄,甚至帶來財運。命理師柯柏成在臉書發文表示,2023年的小暑是在陽曆的7月7日下午16時25分交節氣,奇門遁甲的開運法是利用這個時間點過後,在晚上23點前找一張黃紙,用台幣50元硬幣的大小描下來剪三個,分別以黑筆寫上「乙丁到罡」四個字,置入紅包袋內摺好,放在隨身的錢包或書包內連續三天,過後就可以直接回收,以奇門遁甲的方法化解小人並帶來財運。除此之外,柯柏成也提醒下面的人:1.生肖屬鼠又在晚上23點至隔天凌晨1點出生的朋友,容易在事業上有大的變動2.如果是在農曆12月臘月出生的朋友,需要多注意身體健康,這是個容易中暑的節氣,農諺上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此時正值初伏前後,空氣濕度逐步加大,天氣由乾熱轉為悶熱 ,節氣的因素容易導致心情變化急速震盪,特別是農曆12月出生的朋友容易引發過去未曾注意的健康狀況。3.屬羊的朋友在這個節氣就比較順風順水(但農曆十二月生的羊除外,因為健康運勢被節氣影響),學生的學習力高、財運事業兩得意,如果要簽約、商業談判…..屬羊的朋友要找屬馬的結伴,更能如虎添翼。
台北恐「飆破37度」這兩天熱到爆!專家曝:短時間內無颱風生成
受到偏乾的西南風影響,未來一周全台天氣晴朗穩定,且會越來越熱,大台北有機會飆出37度以上高溫。對此,天氣風險公司天氣分析師吳聖宇也透露,接下來午後雷雨將越來越少,短時間內無法生成颱風。吳聖宇今(3日)在「天氣職人-吳聖宇」臉書粉專表示,本周迎來盛夏天氣,午後雷雨越來越少,加上大陸上乾熱空氣移出影響,北部會是最熱的地方,最熱時間落在周五至周六(7月7日至8日),且「短時間內生不出颱風來」。對此,氣象局預報員趙竑說明,由於太平洋高壓增強不利颱風發展,因此未來2周不會有颱風生成。至於未來天氣如何?趙竑表示,接下來一周全台都將籠罩在太平洋高壓環境下,除了明天(4日)各地山區、東北部有短暫雷陣雨外,各地均呈現多雲到晴的好天氣,未來幾天氣溫將逐步升高,尤其大台北地區可能會有37度以上的高溫發生,值得注意的是,明起至周四(6日)東半部地區有焚風發生的機率。
巧克力原料價格突破多年新高 標普分析師點出關鍵原因
根據消費者情報資料庫「尼爾森愛科」(NielsenIQ)的數據顯示,巧克力價格在過去1年上漲了14%,而巧克力主要成分之一「糖」的價格,也在4月份突破了11年來的高點。部分市場觀察人士指出,受到主原料可可供不應求的影響,巧克力的價格恐再繼續飆漲。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的報導,「標普全球」(S&P Global Inc.)商品洞察首席研究分析師特維爾塔科夫(SergeyChetvertakov)透過電郵告訴CNBC:「可可市場正在經歷顯著的價格飆升…今年的短缺已標誌著連續2個產季的供不應求,預計可可庫存將降至異常新低。」報導指出,可可豆的價格在美東時間9日飆升至每公噸3160美元,成為2016年5月5日以來的新高。特維爾塔科夫續稱,聖嬰現象(El Nino)的來臨將會使可可豆主要種植地西非的雨量低於平均,還會帶來乾熱多塵的哈馬丹風(Harmattan)。他補充,全球大約有60%以上的可可豆產自西非國家象牙海岸和迦納共和國。他預測,在下一個可可產季,也就是今年10月至明年9月,可可市場恐再次陷入供不應求的窘境,且意味著可可期貨可能進一步飆破每公噸3600美元。此外,根據食物大宗商品價格資料庫Mintec的數據顯示,巧克力主要原料「可可脂」的價格今年來已上漲20.5%,另一重要原料「糖」的價格也在4月寫下11年來新高。全球3大信貸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國際」(Fitch Solutions)研究部門便在5月18日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受到印度、泰國、中國大陸和歐盟等地乾旱的影響,糖期貨價格獲得了支撐。」特維爾塔科夫也向消費者喊話,「綜上所述,民眾應該為巧克力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做好準備,」因為巧克力生產商正面臨原料上漲、能源支出激增帶來的成本壓力,他們逼不得已必須轉嫁給消費者。
天氣轉熱小心熱傷害!6族群風險最高要注意 這3招預防中暑、熱衰竭
天氣漸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小心「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國健署表示,熱傷害若處理不當,嚴重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熱傷害有6大高風險族群,應減少高溫曝曬,並牢記「涼、補、心」三字要訣,預防熱傷害。熱傷害有死亡、意外風險 6高風險族群勿輕忽當人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頻率、時間增加時,容易因此感到炎熱、心情煩躁、頭痛、噁心等中暑或熱衰竭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抽搐、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甚至面臨死亡風險,或釀成意外事故,產生死傷等不幸事件。吳昭軍署長呼籲,以下熱傷害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包含: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如何預防熱傷害? 3字訣記下來!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掌握3招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補」充分水分、提高警覺「心」,記住「涼、補、心」3字訣。1.保持「涼」爽:衣著: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抗UV的衣服;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具。避免陽光直射:在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在車內,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加強散熱:增加環境空氣流通,或以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及採用空氣調節器。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雇主應提供戶外工作者適當休息場所,避免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2.「補」充分水分: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每天應喝至少2,000c.c.白開水。水分補充可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而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飲水建議量。補充電解質: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身體勢必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時體內的電解質也會跟著流失,這時須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若為鹽分攝取限制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避免亂補充:勿選擇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心」:留心氣象預報:留意氣象局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注意身心狀況: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緊急送醫治療: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雇主應安排預防熱傷害相關課程,使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若發現同事間,出現熱傷害等現象時,可適時提供協助,並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1圖看懂「今年地表最強颱風」路徑 氣象粉專:強度已過巔峰
「強颱瑪娃」昨(26日)凌晨2時颱風眼清晰,眼牆結構紮實,美國估155浬/時,氣象局估58米/秒,皆創「今年地表各大洋最強」紀錄。對此,氣象局長鄭明典今早(27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颱風外圍下沉乾區接近台灣」,從大氣可降水量分析,可以看到台灣到菲律賓附近的乾區比較可能是颱風外圍下沉區的影響。颱風外圍下沉乾區接近台灣。(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強颱瑪娃今早位置在北緯16.0度,東經134.9度,以每小時27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中心氣壓900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58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 73 公尺,七級風暴風半徑300公里,十級風暴風半徑120公里。臉書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昨晚發文表示,瑪娃過去數小時正在進行成熟颱風必經的「眼牆置換」階段,預計在未來12小時左右完成(時間落在27日),於此同時,瑪娃會進入高海水熱焓量的區域,順利的話會有短暫的第3次巔峰,能否更強大就看在這個區域待多久了。另外,從雲圖可以觀察到,瑪娃南端開始拖著長長的尾巴,表示瑪娃已經接上西南季風及跨赤道暖濕氣流,隨著瑪娃繼續往西走,水氣供應會更充沛,環流會進一步擴大、變得更豐腴一些。48小時後,瑪娃就會進入台灣東南方、呂宋島東北東方之間,此處海水熱焓量低的區域,強度就會逐漸減弱了。強颱瑪娃路徑。(圖/翻攝自臉書/《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臉書專頁《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昨晚則發文表示,週末期間瑪娃颱風將穩定往西北西方向移動,週日到下週一來到台灣東南方海面時會逐漸北轉,並分析指出:轉向的因素主要受到副熱帶高壓強弱與西風槽線影響:高壓若減弱較慢或幅度不大,颱風可能會比較接近台灣;高壓若減弱較快或幅度較大、槽線牽引顯著,則轉向較早、距離台灣較遠,因此未來的路徑預測仍有不確定性,但預估在東部外海一段距離北上的機率最高。而北轉過程由於大氣環境轉不利颱風發展,可能減弱為中度颱風,但仍具有一定強度且暴風圈範圍廣大。週六到週日逐漸開始受到外圍環流影響:迎風面基隆北海岸、大台北、東半部至恆春半島地區將陸續轉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局部或零星短暫雷陣雨機會。下週一迎風面地區風雨將更明顯,局部有較大雨勢機會、山區留意累積雨量:雨勢的大小會與颱風的距離遠近相關、仍有不確定性。西半部則因為颱風接近帶來下沉氣流,為多雲到晴天氣且相當乾熱。類似的天氣型態初估會持續到下週三、四,何時會轉趨穩定天氣則要看颱風遠離的速度而定。《天氣風險 WeatherRisk》也特別提醒,從週六開始北部、東半部至恆春半島沿海就會開始有長浪,週日起將有3米以上浪高,颱風在台灣附近這幾天周邊海域都將持續有強風大浪,氣象局可能會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海上作業或是預計要搭乘交通船舶的話都要持續留意相關訊息。
瑪娃再轉強颱「破壞力驚人」 氣象局下周恐發海警…影響台灣天氣時間曝
今年第2號颱風「瑪娃」昨天減弱為中度,但今天再度增強為強烈颱風,威力不容小覷。氣象局不排除發布海上警報,預計下周一至周三會影響台灣,台北、東半部及恆春半島會有降雨。雖然瑪娃侵台機率低,但颱風眼外圍猶如銅牆鐵壁,破壞力很驚人,提醒要注意。中央氣象局指出,瑪娃颱風今(25日)上午8時增強為強烈颱風,中心位置在鵝鑾鼻東南東方2560公里的海面上偏西進行,由於距離尚遙遠,短期內對台灣天氣無直接影響。持續往西北方向移動,預估周日移動到呂宋島東側後北轉,速度會逐漸減慢,北轉過程中可能減弱,但有機會以強颱等級接近台灣。天氣風險公司透露,目前從預報來看,瑪娃颱風在周六到周日的移動方向是較關鍵的時間點,周日開始隨著瑪娃颱風越接近,在北部迎風面地區、東半部至恆春半島降雨機率比較高,中南部仍是在午後山區有局部雷陣雨。不過預報上仍有較大的分歧,離台灣的遠近攸關影響的程度,還是要再多觀察才會有比較明朗的結果。瑪娃颱風破壞力相當驚人。(圖/翻攝自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臉書)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表示,瑪娃重返強颱,而且變得更緊實強壯,雲圖上可以看到,颱風眼外一大圈是颱風核心,鞏固得非常完整,猶如鐵牆一般,破壞力會很驚人,即將挑戰第2次巔峰「5級熱帶氣旋」,也就是強烈颱風前段班。瑪娃颱風的路徑,會影響到「基北宜花東恆」的天氣。(圖/翻攝自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臉書)值得注意的是,瑪娃本月29、30日走到台灣東南方時,正好遇到高壓減弱,此時是重要關鍵期,北轉的位置、幅度決定距離台灣遠近及影響程度。無論怎麼走,「基北宜花東恆」位於迎風面,一定會下雨,天氣狀況不太好,而且暴風圈很靠近花東、恆春、蘭嶼、綠島,不可輕忽。此外,西部地區因為中央山脈阻擋,加上颱風外圍沉降氣流,會非常乾熱,除非正面侵襲才有下雨機會。無論颱風是否侵襲,台灣沿海周末起風浪會明顯增強,並有瘋狗浪機會,請避免從事海上活動。
松林國小疑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195名師生出現嘔吐不適就醫
新豐鄉松林國小27日發生疑似學生食物中毒事件,縣府調查當天下午2點開始,松林國小健康中心陸續接獲學生反映身體不適狀況,共計有195名師生出現嘔吐不適就醫,其中有2名老師、193名學生,多數學生28日均恢復正常上學,另有30名學生在家休息。松林國小27日午餐供應菜色為,糙米飯、香酥水針魚、豆皮白菜、荷葉白菜、馬鈴薯味噌湯。衛生局在事發後到松林國小,採集當日午餐9件食材檢體及相關廚工的檢體,並進行廚房環境檢核,檢驗報告預計2週後完成,將待檢驗報告結果出爐方能釐清問題所在。衛生局同步啟動醫療院所就醫回報,當時有41位學生出現嘔吐不適狀況,到27日晚上11點為共計有195名師生不適而就醫,有1名學生因尿道炎在東元醫院住院,與食物中毒症狀無關。松林國小指出,校內廚房每日會在供餐完成後清潔,餐盆及湯桶亦使用消毒櫃進行高溫乾熱消毒,事發後即通報教育局、衛生局,同時成立關懷群組,掌握、追蹤學生身體狀況,學生亦能及時反映問題。校方要求廠商28日午餐,增加提供清淡粥,供需飲食清淡的學生食用,下午亦會完成全校班級、廁所、廚房全面消毒,期盼所有學生能夠盡快恢復健康返校上課。
中國大陸百年大旱!長江流域曬出黃土 網瘋傳「大旱3年內必有大地震」
中國大陸近日遭受熱浪襲擊,不只多地出現攝氏40至43度高溫,長江流域甚至因為乾旱嚴重,就連鄱陽湖水位創下71年新低,水量只剩不到600平方公里,周圍的小湖泊全都消失。嚴重乾旱情況讓各種網路謠言四起,其中最離譜的,或許就屬「大旱後必有大地震」的「旱震理論」,不少網友擔憂經歷這次乾旱後,近年恐怕會有大地震發生;不過大陸專家呼籲「旱震理論」仍然有許多可議之處。從今年7月開始,中國大陸多個地區遭遇百年難遇的嚴重乾旱,不少大陸網友紛紛想起「旱震理論」,擔憂近年恐怕會發生嚴重地震;根據網路資料,所謂「旱震理論」是由大陸國家地震局的地震學家耿慶國提出,理論指出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央區域,在地震發生前1至3年的時間裡,往往發生了嚴重的乾旱,且乾旱範圍越大,震級也越大,如果旱災之後第3年才發生地震,那麼震級也會比乾旱後第一年發生的地震來得大。中國大陸民間瘋傳「旱震理論」,不少人擔心近期乾旱後3年內,將會發生大地震。(圖/翻攝自微博)簡單來說,該理論認為,在地震形成的過程中,會產生「地熱」,導致地表溫度升高,地表乾熱,將造成地區空氣水含量減少、濕度降低,因此造成少雨、乾旱情況,同時還會使該地區的地殼變薄,造成地殼下流動的岩漿形成「岩漿鏇泉」,引發地震。根據耿慶國的研究,中國大陸在大旱之後3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高達84.8,只有15.2%的旱區,在大旱之後3年內沒有發生地震;此理論雖然在地質學界屬於非主流,但據「華人百科」條目資料,耿慶國成功預測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以及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旱震理論」也因此擁有不少擁護者。《澎湃新聞》透過數據解析「旱震理論」真實性。(圖/翻攝自《澎湃新聞》)不過該理論真的準確嗎?《澎湃新聞》近日透過數據解析「旱震理論」真實性,報導首先指出,該理論所定義之「旱區」,占地廣大到25.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江浙滬3地面積總和,也就是說城市A發生大旱,遠在283公里外的城市B在3年內發生地震,就會被旱震理論視為「有效」。另一方面,在過去1百年內,中國大陸發生乾旱的次數並不在少數,再加上理論提到「乾旱後未來3年」,許多地方大多數時候都處於理論所說的「可能發生大地震時段」;以汶川大地震為例,在1900年至2013年共114年中,汶川有58年都是處於大旱或是大旱之後3年內。中國大陸民間瘋傳「旱震理論」,不少人擔心近期乾旱後3年內,將會發生大地震。(示意圖/Unsplash)報導也指出,「旱震理論」指出,大地震前3年半內有大旱的比例是96.6%,因此「大地震前必有大旱」,但如果把統計時間拉長,可以發現從1900年至2013年,中國大陸共發生142次6級以上大地震,大震之前1至4年為旱區的情況有79次,僅有一半出頭;在同樣的時間內,大陸地區共發生1297次大乾旱,1至3年後發生大地震的,只有38次,占比不到3%。報導最後提醒,民間除了「旱震理論」外,還有地震雲、霧霾預示地震等「預測地震的理論」,部分地區甚至有「大旱老虎理論」或是「大旱螃蟹理論」,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監測到任何大地震前必定會發生的訊號。
熱傷害急診數增1.8倍…國健署曝「室內也會中暑」 6類人風險最高
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高達攝氏38度,尤其是中午時段,走在路上就像在烤箱裡,在如此高溫的豔陽照射下,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今年7月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774人次,較去年同期423人次,增幅1.8倍,除了發生在大太陽底下,室內也會出現熱傷害! 但室內又沒有太陽直曬,為什麼也會產生熱傷害呢?是什麼原因?我們應如何事先做好預防熱傷害的準備,安心度過炎熱的夏日呢?事實上,造成室內熱傷害的主因,最主要是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將造成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特別是老人、孕產婦、嬰幼兒、肥胖者、慢性病患者或生活無法自理者等高危險族群,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當室內溫度持續上升,身體過度出汗而處於脫水的狀態,更會加重熱傷害的發生,所以家中若有高危險族群,更要注意室內高溫所導致的熱傷害。 在室內也要避免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預防三要訣-保持涼爽、多喝白開水、提高警覺:一、 保持涼爽(一) 適度開冷氣降溫,或室內保持良好通風、使用電風扇搭配噴水降溫 連日高溫炎熱,室內也容易出現熱傷害症狀,特別是住在頂樓易悶熱環境的民眾更應注意,在天氣炎熱時段,可適度開啟冷氣,並設定在26至27度,如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使用電風扇吹涼風降溫,並可適度在皮膚表面上噴(灑)水,幫助身體快速降溫,避免因室內悶熱環境引發熱傷害。(二) 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寬鬆的衣服內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量帶走消散。尤其衣領、袖子、褲子等開口處最好寬鬆點,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二、 多喝白開水 天氣炎熱,身體容易因大量流汗而流失水分,補充水分以維持身體正常散熱機制,對預防熱傷害尤其重要。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但若醫囑限制喝水量者應詢問醫師適當的喝水量。三、 提高警覺 時常注意氣象局發布天氣預報及高溫資訊,並使用「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查詢熱傷害預警分級及預防提醒,提高警覺注意室內外溫度變化,及留意自己和家人身體狀況,如有不適立即尋求協助或送醫。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您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的狀況,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在患者身上灑水、吹風扇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謹記「送醫前先降溫」,以免錯過救援黃金期)。
處暑到!輕颱馬鞍「今晚起到周三」最接近台灣 兩地降雨明顯
今天(23日)正逢24節氣的「處暑」,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晚起到周三,是輕颱馬鞍最靠近台灣的時候,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東南部和恆春半島有局部大雨,南部有局部雨勢,其他地區則是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根據最新中央氣象局「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第9號輕颱「馬鞍」在呂宋島東方,未來擦過呂宋島東北端、再朝西北西、經東沙島附近、撲向廣東。而從「暴風圈侵襲機率圖」則顯示,「輕颱馬鞍」的暴風圈進入台灣鄰近100公里海域的機率不高,但是否需要針對巴士海峽發布警報?可以再觀察。至於第10號輕颱「蝎虎」,目前在日本東南方海面,向北北西轉北北東移動;兩颱相距遙遠、無「雙颱效應」疑慮。吳德榮並指出,根據最新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天台灣受乾熱空氣影響,各地「晴朗酷熱」,北部及東半部仍將出現38度以上「極端高溫」;應慎防「熱傷害」。今晚起恆春半島及花東轉有局部短暫陣雨。各地區氣溫:北部22至38度,中部26至37度,南部26至36度,東部20至39度。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日、周四受「馬鞍」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明日東半部及南部降雨明顯,中部、北部仍晴朗偏熱、下午起轉有局部短暫陣雨;週四東半部及南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北部、中部亦有局部陣雨或雷雨。週三、四局部地區有較大雨勢,應注意,週四各地氣溫略降。至於周五、六台灣附近盛行弱西南風,天氣偏熱、水氣多,上半天多雲時晴,午後山區及部分平地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較大雨勢。下周日、一轉微弱東北風,北台氣溫略降,有局部短暫雨,午後中南部山區及部分平地仍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較大雨勢。
北部、東半部今防38°C以上極端高溫 恐有颱風⋯影響台灣機率大幅提高
今(21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晴到多雲,桃園以北及東半部高溫炎熱,大台北、花蓮縱谷及台東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午後嘉義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局預報,今(21日)高壓影響及華中暖空氣南下,水氣減少,天氣晴朗穩定、高溫炎熱,各地高溫普遍為32至36度,尤其大台北、花蓮縱谷及台東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各地中午前後紫外線都偏強,外出務必要做好防曬保護並多補充水分,以避免熱傷害;午後在嘉義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仍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不過以偏山區為主,降雨也較局部而短暫。氣象局也發布高溫資訊,提醒民眾,天氣晴朗炎熱,今(21日)中午前後花蓮縣縱谷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請特別注意。台東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宜蘭縣地區,屏東縣近山區或河谷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台北市、新北市、嘉義市、台南市地區,高雄市近山區或河谷為黃色燈號,請注意。高溫資訊。(圖/中央氣象局)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指出,最新(20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日至周二(21至23日)在華中屢創歷史高溫之「熱帶大陸氣團」,其乾熱空氣逐漸從東海流出,台灣受其邊緣影響,午後雨很少,僅侷限小範圍山區。各地「晴朗酷熱」,北部及東半部將出現38度以上「極端高溫」,並有挑戰今年最高溫紀錄的機率;應慎防「熱傷害」。今日各地區氣溫,北部24至38度,中部24至37度,南部24至36度,東部22至39度。最新模式模擬顯示,周三、四(24、25日)受「熱帶低壓或颱風」環流或其外圍影響;周三東半部及南部水氣增,降雨漸趨明顯,北部仍晴朗偏熱、偶有局部短暫陣雨的機率;周四東半部及南部有明顯降雨,北部、中部亦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較大雨勢,應注意;各地氣溫略降。周五、六(26、27日)台灣附近水氣多,大氣不穩定,上半天多雲時晴,午後有局部陣雨或雷雨,仍有較大雨勢。吳德榮分析,最新(20日20時)美國(GEFS)系集模式的21次模擬路徑,最東從台灣東方海面北上、最西擦過呂宋島北端,顯示不確定仍很大,但模擬通過台灣或鄰近海域的路徑明顯增多,隱含影響台灣的機率大幅提高。最新(20日20時)歐洲(ECMWF)系集模式模擬的颱風活動機率則顯示,機率逐日升高,周三、四(24、25日)在巴士海峽達最高約60~70%。但對於何時可確定成颱?是否會發布警報?仍受「科技極限」的限制,目前尚無法確定,且模式會再調整,需持續觀察。
北部將出現38度高溫「挑戰今年紀錄」 中正區體感飆43度
中央氣象局表示,20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清晨西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中南部、大台北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台北市中正區體感溫度達43度。氣象專家吳德榮說,北部及東半部將出現38度以上高溫,並有挑戰今年最高溫紀錄的機率。高溫資訊。(圖/翻攝氣象局臉書,下同)氣象局說,天氣高溫炎熱,20日中午前後花蓮縣縱谷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台東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宜蘭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台北市及新北市盆地為黃色燈號,台北市中正區20日體感溫度達43度。北市中正區體感溫度達43度。氣象局表示,21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仍為多雲到晴,北部及東半部高溫炎熱,午後中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表示,最新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20日台灣在太平洋高壓邊緣,天氣晴熱,花東縱谷的高溫仍在38度左右,需注意防曬、防中暑;部分山區及平地有午後雷陣雨、範圍縮小。各地區氣溫:北部25至36度,中部23至36度,南部23至36度,東部22至38度。最新模式模擬顯示,21至23日在華中屢創歷史高溫之「熱帶大陸氣團」,其乾熱空氣逐漸從東海流出,台灣受其邊緣影響,午後雨很少,僅侷限小範圍山區。各地「晴朗酷熱」,北部及東半部將出現38度以上「極端高溫」,並有挑戰今年最高溫紀錄的機率;應慎防「熱傷害」。最新模式模擬顯示,24至26日「熱帶低壓或颱風」或其外圍影響;23日仍「晴朗酷熱」,水氣略增,降雨機率提升,午後機率較高,25至26日氣溫微降、各地仍偏熱,水氣增多,對流增強,降雨範圍擴大。不過模式仍在調整,有不確定,需逐日更新。
「對流爆發」颱風冒雛形…台灣史上最晚警報有望? 周日起轉乾熱
台灣今年暑假都快過完了,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半個颱風警報發布,今年恐會創下史上「最晚首發颱風警報」紀錄。「天氣風險公司」觀察指出,位在關島的熱帶擾動93W,隨著高空福散條件好轉、風切變小,對流越來越旺盛,且目前已經可以說是「對流爆發」的程度,後續增強為熱帶低壓的機會高,但後續有沒有機會發展成對台灣具有威脅的颱風?災害預報士賈新興目前根據歐洲預報評估,整體成颱機率並不高。「天氣風險公司」在臉書發文提到,這禮拜有許多熱帶擾動出現,前幾天看起來沒什麼起色的熱帶擾動93W,目前已到了對流爆發的程度。而對於熱帶擾動來說,旋轉中心附近的對流爆發,是有利增強的現象,因此後續93W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的機會看起來不低,且還有再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天氣風險公司」指出,預計接下來93W將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移動,並於21日(周日)逐漸來到菲律賓東方或東北方海面,目前模式預報上還是有往北接近台灣或朝巴士海峽移動的分歧,「究竟最後會不會成為今年最接近台灣的颱風,讓我們…拭目以待。」而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發文提到,根據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本周日至周二,在華中創歷史高溫之「熱帶大陸氣團」,其又乾又熱空氣逐漸從東海流出,台灣受其邊緣影響,午後雨逐日減少,僅侷限於小範圍山區。各地「晴朗酷熱」,氣溫逐日升。而下周一、二北部及東半部將出現「極端高溫」,並有挑戰今年最高溫紀錄的機率;要特別注意防曬、防中暑。下周三、四「熱帶低壓或颱風」或其外圍影響,台灣附近水氣增多,但各地受影響的程度,模式仍在調整。吳德榮指出,根據最新歐洲(ECMWF)系集模式模擬顯示,周日台灣東南方有「熱帶低壓或颱風」活動的機率,大致往西北移動;下周三接近巴士海峽,但不確定性範圍很大,連台灣都有被包括進去,但各國模式模擬結果存有不小差異。故是否成颱?何時成颱?是否會進入台灣的警戒範圍?皆為持續觀察的重點。
今明午後雷雨加劇…雨區範圍曝光 下周東南方恐有熱帶擾動醞釀
今(17日)台灣各地及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東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澎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清晨西半部地區亦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南部地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局預報,今(17日)各地仍為多雲到晴,環境風偏東南風到南風,受台灣地形及海陸風輻合作用,清晨西半部沿海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至於在迎風面的東南部及恆春半島由於南方水氣的關係,整天不定時有局部降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近山區平地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部分地區下雨的時間會持續比較久,而在中南部則容易有局部大雨,尤其嘉義以南的降雨會最為全面、廣泛,午後請留意天氣變化。氣溫方面,各地高溫約33至35度,感受較為悶熱,此外東半部仍容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尤其台東縣長濱鄉、花蓮縣縱谷甚至有38度極端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午前後紫外線偏強,外出請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氣象局也發布高溫資訊,提醒民眾,天氣高溫炎熱,今(17日)中午前後台東縣地區,花蓮縣縱谷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請特別注意。宜蘭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高溫資訊。(圖/中央氣象局)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指出,最新(16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明(17、18日)兩天台灣在太平洋高壓邊緣,南方水氣增多;天氣晴朗炎熱,需注意防曬、防中暑;大氣不穩定,西半部午後局部雷陣雨,應注意大雷雨及「劇烈天氣」的發生;花、東及恆春半島亦有局部短暫陣雨的機率。今日各地區氣溫,北部24至35度,中部24至35度,南部24至35度,東部22至38度。周五(19日)台灣仍在太平洋高壓邊緣,天氣晴朗炎熱,需注意防曬、防中暑;山區及部分平地午後有局部雷陣雨。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顯示,周六至下周二(20至23日)在華中屢創歷史高溫之「熱帶大陸氣團」,其乾熱空氣逐漸從東海流出,台灣受其邊緣影響,天氣晴朗穩定,氣溫逐日升;台灣附近水氣減少,午後雨很少,僅侷限於局部山區。下周一、二北部、東半部將出現「極端高溫」,要特別注意防曬、防中暑。最新(16日20時)歐洲(ECMWF)系集模式,第7至第9天(23日至25日)的模擬顯示,在台灣東南方有「熱帶擾動」醞釀、活動,往巴士海峽靠近。不過這已經是期末模擬,不確定性大,且各國模式模擬差異仍不小,需持續觀察。下周可能的颱風雛形。(圖/翻攝自臉書/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指出,周末前,全台午後雷陣雨機會高,整體看來,大多數地方周末好天氣。至於大家很關心的颱風,粉專表示,可以保證,這星期還不會有,甚至此刻海上那些低壓,應該都不成氣候;歐美模式預報裡,那個下星期可能的低壓系統,最初的雛形,最快也要周末才會長出來,真誠的建議大家過幾天再關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