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確診
」 確診 兒童 新冠肺炎 疫情 MIS-C赴日旅遊8歲女童染腸病毒 醫示警「日韓感染人數皆創10年新高」
1名8歲女童與家人到日本大阪旅遊,卻突然出現口腔潰瘍、四肢水泡,還發燒、吃不下,家長著急拍照跨海求助台灣醫師,證實就是腸病毒手足口症。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提醒,日本、韓國腸病毒疫情已創下10年新高,腸病毒潛伏期只有3天,帶幼童出國的家長不要輕忽。這一家人8月3日出國前往日本大阪家族旅遊共7天,第4天時8歲女兒腿部先是出現紅疹,第一時間媽媽誤認為蚊蟲咬傷,沒想到隔天症狀加劇,手腳逐漸冒出水泡加上嘴破,家屬擔心傳染病問題,10日緊急拍照打電話向台灣熟識醫師詢問,醫師根據照片判斷為腸病毒症狀,加上潛伏期1至3天,研判可能是在日本感染。施勝桓表示,根據日本厚生省公布資料,該國腸病毒感染人數創下10年新高,單周(7月22日到7月28日)有3.7萬兒童確診,累計2024年已有26萬3000人感染,41個行政區都發布腸病毒警報,且出現11例腸病毒71型個案。另,韓國腸病毒也創下10年新高,大陸今年也累計超過79.5萬例。施勝桓提醒腸病毒潛伏期只有3天,家長帶幼童出國旅遊,除了落實勤洗手、戴口罩以外,可考量出國前先施打腸病毒71型的疫苗,以免玩到一半孩子發病,或在國外感染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的疫情持續呈上升趨勢,近期病例數皆高於近年同期;其中日本的腸病毒疫情每年高峰都落在7、8月之間,約晚台灣兩個月。依據監測資料顯,日本這波腸病毒自5月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從7月下旬到8月到達最高峰,感染人數創下日本近10年最高。至於台灣部分,羅一鈞指出,腸病毒在今年6月底達最高峰,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2萬人,創下8年來同期最高,接著連續6周下降,預估到8月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但不排除9月開學後又會有一波疫情。
第4波COVID-19疫情來襲 民眾確診後「這幾點」須注意
近日COVID-19疫情增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5月16日於記者會上表示,國內已經正式進入Omicron第四波疫情,這週各項指標都顯示疫情有明顯升溫的狀況。而現在COVID-19已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再加上指揮中心解編,防疫措施也已多項鬆綁,民眾若確診COVID-19該怎麼辦呢?對此,羅一鈞於記者會中為民眾再次說明。新冠重症高風險群 應盡速就醫開藥民眾若快篩陽性不再需要居家隔離,輕症建議採0+N自主健康管理並在家休息至症狀緩解。不過,羅一鈞提醒,這波疫情中,快篩陽性的民眾應自我注意一些事項,以下為COVID-19重症高風險對象,建議盡速就醫由醫師評估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包含:65歲以上具慢性病: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孕婦、產婦(產後6週內)確診後有警示症狀 應立即就醫減少風險另外,羅一鈞表示,確診民眾若出現以下危險警示症狀,也應立即就醫,以減少併發症出現後可能重症或死亡的風險,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心跳>100次/分鐘(無發燒之情形下)兒童確診恐腦炎 9症狀立即就醫、5情況盡速就醫此外,兒童更是不能輕忽,羅一鈞指出,兒童若出現以下警示徵兆,有可能是重症或者腦炎等較嚴重病症的前兆,應立即就醫,包含: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則需盡速就醫,包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羅一鈞強調,雖然指揮中心解編,但不管是口服抗病毒藥物、清冠1號等的公費提供都是持續在進行的,呼籲民眾不要因為解編就以為疫情結束,事實上在這第4波疫情當中,目前每天都還是有大約百例併發症通報個案,屬於較嚴重的中重症,因此民眾還是要特別注意。
當心「後新冠」找上門 專家揭1族群需注意
45歲陳女士,過去有氣喘的病史,平常熱衷於登山健走,身強體壯,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康復至今已超過一個月以上,雖然症狀已改善,但偶爾還會乾咳,且感覺體力虛弱,經醫師診斷為後新冠病況,針對其症狀進行藥物治療,如今已順利康復。染疫康復「後新冠」病況約一成 兒童較少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醫師張庭嘉說明,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經過前面4週的急性期,大部份成人會從新冠肺炎的症狀中痊癒康復。根據英國2021年國家統計資料顯示,約二成的民眾症狀會持續或未完全恢復超過4週的時間,即為美國CDC(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定義的後新冠病況(Post-COVID conditions,或稱長新冠)。而後新冠病況延續超過三個月者只剩不到一成,兒童確診者則幾乎很少發生後新冠病況。後新冠免疫力低 須慎防病毒入侵引感染張庭嘉指出,後新冠病況的原因係因感染後產生急性發炎,身體從虛弱逐漸恢復的過程,由於免疫力、抵抗力較低的狀態下,體內潛在的病毒可能再活化或被外在環境的細菌黴菌趁虛而入,引起繼發性的感染,且身體免疫力要從免疫系統紊亂的狀態重新調整過來,需要比一般感冒更長的時間。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系統(咳嗽、呼吸困難、體力耐力下降)、神經系統(記憶力專注力減退、認知功能變差、嗅覺味覺喪失)、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活動喘)、皮膚系統(紅斑、蕁痲疹、腳趾凍瘡)、其他(疲倦、肌肉痠痛);精神方面亦可見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焦慮,急性期嚴重發炎者甚至可能形成肺部纖維化等不可逆的傷害,影響到日常生活基本的肺活量。好發於中年女性 慢性共病者為高風險族群2021至2022年美國國家級的資料庫顯示,後新冠病況短短四個月內即有78,252位,女性佔了六成以上,其中六成的後新冠病況者,過去具有慢性病症病史,而少部分病人為相對健康的成年人。張庭嘉提醒,後新冠病況好發於中年女性,尤其以40至60歲者居多,另慢性共病症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抽菸、氣喘、肺阻塞、慢性腎衰竭、肥胖)及新冠肺炎急性期即具多重症狀者,亦都為潛在高發生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
恩恩案監院調查報告出爐 糾正衛福部與新北市府
監察院調查新北市「恩恩案」,今(27)日公布監委趙永清、葉大華與蘇麗瓊的調查報告,提出10點意見,糾正衛福部與新北市政府,並強調「對事糾正、不對人究責」,促請確實檢討相關缺失,強化兒童緊急醫療應變措施。趙永清說,根據錄音檔顯示,政府的相關規範,家屬都確實做到了,但政府單位卻未適當指引家屬,造成不幸;而疫情尚未結束,希望各單位引以為鑑,從制度面根本改善。新北市幼童恩恩4月19日染疫後引發腦炎重症致死,成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死亡案例,家屬質疑,新北市衛生單位無專人處理,致消防人員無法及時聯繫而延誤送醫,且新北市政府於事發後以各種理由推託拒絕提供機關間橫向聯繫錄音檔,企圖掩蓋真相,趙永清、葉大華、蘇麗瓊申請自動調查,經半年調查,監察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內政及族群委員會聯席會議於21日通過調查報告,指出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均未善盡職責,故糾正衛福部與新北市政府,並促請該等機關就兒童緊急醫療救護相關問題落實檢討改善。葉大華說,新北市的消防與衛生機關缺乏對兒童染疫的應對意識,違反了兒童權益保障相關法令,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責任維護兒童救護優先權益,但相關程序卻仍以成人為對象考量,致恩恩成為全球首例兒童重症引發腦炎死亡的不幸憾事,調查報告雖然不能寬慰恩恩父母,但盼望調查結果能促使權責單位未來改善,對家屬的心理創傷也要持續關注。蘇麗瓊說,監委對消防中心製造一場「現場非常忙碌」的演練,非常不能諒解,呼籲應該給予家屬、當事人完整、正確的資訊。對於消防與衛生單位等政府機關的橫向聯繫效能低落,非常不解,未來在緊急狀況下,主管應授權基層人員能在緊急時直接向上級報告,以免浪費時間在頻繁的橫向對話。監委調查報告指出,本案秉持「還原真相」、「釐清責任」、「促進改善」等原則,就恩恩案送醫流程重要環節深入調查。雖然當時國內、外缺乏兒童確診重症病例,且疫情發展迅速,然此僅為尚無須對個人究責之理由,就「國家或政府機關之職責義務」而言,人民遵循政府防疫政策規定,卻未能獲得有效之緊急醫療救護,發生「政府失靈」效應,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均難卸其責。監察院職司糾正權,為促使防疫政策規劃優先重視兒童最佳利益,並促使執行部門強化危機應變及協調整合能力,爰「對事糾正」、「不對人究責」。趙永清說,此案有糾正而沒有彈劾,相關人員確實努力做事,雖然有疏失,但沒有到達須彈劾的程度,相關單位也已做出一些改善,未來監委也會持續追蹤糾正的內容。另外,趙永清指出,調查過程中,還發現國內目前兒科的醫生人力不足,願意擔任兒科醫生與開設兒科診所的數量下降,呼籲衛福部要正視此一問題,提出因應的措施。
兒童確診常併發「哮吼」…嚴重恐呼吸衰竭 醫示警: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台灣逐漸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越來越少人討論疫情的發展,然而,現在每天仍然有3-5萬人染疫,疫情對於兒童的威脅仍然存在,從未消失;他提醒,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謝宗學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透露,許多研究證實,在新冠肺炎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最後需要緊急插管急救,而哮吼是聲門周圍組織因為發炎反應水腫,造成上呼吸道阻塞,主要症狀如下。1. 聲音沙啞:若完全發不出聲音加上胸骨上方肌肉凹陷明顯,表示已經發生呼吸窘迫,需要立即送孩子到急診。2. 狗吠聲咳嗽:低沈咳嗽聲,有時候動作像喉嚨有東西或痰一直咳不出來,不斷超用力咳嗽。3. 吸氣時的喘鳴聲(stridor ):為高頻吸氣聲。和哮吼不同,吐氣時出現的喘鳴聲 (wheezing)是氣喘發作的表現。謝宗學醫師提醒,年齡小於2歲的幼童,特別是小於一歲的嬰兒,出現哮吼症狀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呼吸道較為狹小,哮吼時容易發生嚴重阻塞,導致呼吸衰竭,若家長發現幼童聲音明顯沙啞、出現像狗吠低沈的咳嗽,建議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看診;若出現用力咳嗽、幾乎發不出聲音、呼吸費力且胸部肌肉凹陷,建議直接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
6歲女童確診癱瘓昏迷「醫院住1個月」 媽悲喊:新冠幾乎要她命
兒童確診後竟然會癱瘓昏迷!近日澳洲一名女童確診後癱瘓在床昏迷不醒,在醫院住了1個月。醫師表示,他們沒從沒見過這種症狀;女童媽媽說,女兒原本的身體很健康,平常也沒有服用藥物,新冠幾乎要了她的命。據《線上郵件》報導,澳洲6歲女童麥琪拉(Mikayla Sullivan)在7月確診後癱瘓,她被送往布里斯本兒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大腦和脊椎下方有腫脹,之後麥琪拉的病情惡化,還出現腎功能衰竭的症狀,讓她無法走路或說話,只能躺在床上昏迷。醫師表示,他們從來沒看過確診會發生這種症狀。麥琪拉的媽媽蒂芬妮(Tiffany Sullivan)表示,女兒的病況在短時間惡化,她進由5名醫師組成的醫療團隊的病房中。蒂芬妮說,她沒想過活潑的女兒會因為確診住院,女兒的腎臟病況好轉後,她被轉往康復中心,但還是不能走路說話,「我們在醫院度過漫長的1個月,現在要回家了。」蒂芬妮幫麥琪拉在募資平台GoFundMe開設了專頁,請大家幫忙支付女兒的醫療費用。她表示,女兒沒有免疫疾病的問題和相關病史,平常也沒有吃藥,「在事情發生前她完全沒問題,新冠病毒幾乎要了她的命。」
兒童重症0至5歲佔67% 近9成未接種疫苗
今天新增本土21761例、境外移入228例,另增死亡個案31起,中重症89例,中症62例、重症27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3件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其中一位1歲男童,6/27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四肢出疹,8/7到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例為2歲女童,6/18確診,8/6發燒、皮疹、右頸腫痛、嘔吐、胃口變差,8/8住院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草莓舌、發炎指數升高,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名5歲男童,打過一劑新冠疫苗,6/23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8/6到急診,懷疑細支氣管炎住院,住院後持續高燒、頭痛,又出現腹痛、結膜炎、全身紅疹、血壓偏低,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近來每日新增兒童確診案例約5000人,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孩子,也是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族群,包括哮吼、肺炎、腦炎等,其中以MIS-C最多,多發生在確診後2到6周,可能在復原一陣子後才出現腸胃道症狀、皮膚疹等情況,腦部也可能受影響,產生頭暈或暫時性意識改變。邱政洵說,研究證實,疫苗可減少MIS-C發生率,具有9成以上保護力,根據丹麥研究,Delta時期接種疫苗者,9900人中只有一例MIS-C,但沒打疫苗者則是3400人中有一例MIS-C;Omicron疫情下,有打疫苗的孩子,每100萬人只有3.7例MIS-C,未打疫苗則是每100萬人中有35例。此外,10歲以上間隔中位數為34天、5-10為26天,5歲以下為29天,且有些個案的症狀會更久後才出現MIS-C,甚至長達50幾天到2個月。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62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93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及6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病逝則已有27人,其中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羅一鈞說明,目前162例兒童重症,其中67%、108位為0~5歲,是最近才剛開始打疫苗的年齡層,反觀6~12歲年齡層,佔重症比例僅3分之1。162例兒童重症中,87%、141人沒打過新冠疫苗,而重症中最多是MIS-C,93例MIS-C有76人、超過8成沒打疫苗,所以還是建議儘快接種疫苗。
臺大數據!兒童重症「5成有腦血管病變」 8歲與12歲男童併發中風
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今天上午召開「小朋友確診怎麼辦,兒童疫苗該如何施打」認識兒童疫苗記者會,會中提醒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中風與腦血管病變,臺大醫院近期就收治了8歲及12歲男童確診併發中風個案,其中12歲男童發燒併右側麻木無力,MRI顯示腦部有多處病變,屬於輕微中風,沒有接受特別治療,已經出院,輕微右肢體麻木無力逐漸恢復。8歲男孩染疫後出現發燒和局部抽搐,肝腎功能異常,磁振造影顯示發炎反應並局部缺血、明顯血管病變,不過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已經出院、恢復良好。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李旺祚表示,兒童重症有許多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異常,腦炎與疑似腦炎的個案明顯比原始武漢病毒株高10倍;腦血管病變比例高,臨床上有做磁振照影的兒童,約4、5成發現有腦血管病變問題,須特別留意;中風與腦血管病變也是感染新冠兒童的常見併發症。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指出,兒童確診病例從今年3月底越來越多,截至目前,5月中可視為高峰,但在5月分別開打了兒童莫德納、兒童BNT後,個案就慢慢下降了。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表示,研究顯示疫苗針對變異株的保護效果雖然有下降趨勢,但針對重症仍保有大約7至9成的保護力,注射兩劑疫苗對於預防MIS-C可達到8至9成。至於家長所擔心的心肌炎,國內外數據顯示,目前疫苗導致的心肌炎發生機率約十萬分之一,且多為輕症,建議家長們盡速讓兒童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
7月口罩政策不變 未來2周將是兒患MIS-C發病高峰恐達200例個案
本土疫情趨緩,但感染後罹患MIS-C兒童個案越來越多,國內累計15例。台大醫院據國外統計指出,MIS-C發生率約為新冠確診個案的萬分之3,依國內約有60萬例兒童確診推估,可能有200多位個案,在2周內進入發病高峰期,呼籲指揮中心加強監測。昨天本土確診新增4萬2112例,以台中市新增6117例最多。總統府昨表示,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國安會諮詢委員陳俊麟,及2名總統府員工確診。顧立雄與陳俊麟甫結束蒙特瑞會談後,由美返台,在隔離期間採檢陽性。總統府表示,顧、陳2位症狀輕微,但仍以視訊方式掌握業務,國安會公務不受影響。昨日死亡新增85例,是今年5月25日以來新低。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評估,7月單日死亡人數可望在百例以下,但若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可能要等等好幾年。疫情雖逐漸降溫,指揮官陳時中仍表示,7月口罩政策不變。國內僅監測到有15位兒童罹患MIS-C,且都為重症。台大醫院收治14名,男童9位,女童6位,年齡中位數為6歲,確診MIS-C距離新冠確診日中位數,約為30天。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分析,國內的MIS-C個案與國外最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好發年齡較小,幾乎未滿12歲且尚未接種疫苗,國外好發年齡則大於15歲。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國際研究顯示,MIS-C發生率在西班牙、非裔人種較多,亞裔佔比較少;在亞洲,台灣發生率較高,是否因人種區別而有不同發生率,有待研究。張鑾英引用美國與瑞典監測數據指出,國內可能有200名MIS-C個案,依疫情高峰回推,這2周將是發病高峰期。但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僅有15例,為何與推估值有巨大落差?張鑾英認為,與通報系統未建立有關,她透露,長庚醫院至少也有10例MIS-C個案,台大新竹分院及其他醫院也都有個案。張鑾英指出,MIS-C並非指揮中心要求應通報項目,且疾管署未依照新冠肺炎標準鼓勵醫療機構通報,未來可研議精進。
一家6口確診…「兄弟檔驚現1症狀」機警母即刻送醫 2人都MIS-C
臺灣自今年3月底爆發COVID-19疫情,至五月中下旬達到高峰,截至6月中已有300萬民眾確診,其中兒童約佔20%,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也要小心極少數兒童併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民眾吳小姐分享,他們一家6口5月初確診,兄弟在6月初出現不適,分別出現發燒、紅疹、腹瀉等症狀,且2人都說脖子痛,她有所警覺立刻送醫,目前都已經康復。台大醫院今(29日)舉行「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吳小姐透露,兄弟倆確診後1個月出現不適症狀,其中哥哥發燒到39.8度,還伴隨紅疹、舌頭紅斑等症狀;弟弟則是以腸胃道症狀為主,但2人皆出現脖子淋巴腫大的情形,直喊脖子痛,讓她有所警覺,立刻帶孩子到台大就醫,目前已順利康復。台大醫院表示,MIS-C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2至6週可能會發生的併發症,通常發生於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尤其是6到12歲的青少年。美國2021年的研究發現MIS-C的發生率大約是每1萬名確診者會有3位,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發生率。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臺灣兒童確診個案約60萬來估計,全臺灣可能會有100多位到近200位MIS-C個案,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臺大醫院第一例MIS-C是位10歲的小朋友,在今年4月底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一個月之後,開始發燒合併頸部淋巴結腫脹,眼睛浮腫,身上起疹子,有嘔吐和拉肚子症狀。在發燒3天之後情況惡化,至急診就醫。在急診發現有休克現象,緊急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第二位是6歲的男孩,今年5月初確診,約1個月後有發燒、出疹、淋巴結腫大的表現,也發生休克情形,因而進入加護病房照護。第三位是個2歲的妹妹,今年5月中感染後3個星期,開始發高燒、頭痛、嘔吐和腹瀉,同時有結膜炎、淋巴結腫大、草莓舌。發燒多日後,開始有休克症狀,因此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這三位孩童後續都順利好轉康復。之後臺大醫院陸續還有其他個案住院,加上1名新竹臺大分院及1名奇美醫院個案,共有11位個案,他們的中位數年齡是6歲,都未打過疫苗,男孩多於女孩,有2位有肥胖、1位有白血病病史及1位有川崎症病史。在確診後約20-30天,出現發燒、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及腹痛等症狀,並有6人(55%)曾發生休克。MIS-C的診斷依據包含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CRP)及鐵蛋白(ferritin)升高、凝血異常如D-雙合蛋白(D-dimer)升高、及心臟衰竭指數如N端前腦利鈉胜肽(NT-pro-BNP)升高。臺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治療主要是用免疫球蛋白合併類固醇。一開始無法排除嚴重細菌感染,也會使用廣效型的抗生素,如果有休克的表現,同時間會使用升壓劑。如治療反應不佳便會考慮加上免疫調節劑如tocilizumab或infliximab。後續也會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治療,如阿斯匹靈。之後病童的心臟、體能及心理追蹤和支持也很重要。院方指出,MIS-C的致病機轉可能是SARS-CoV2病毒攻擊人體之後,有特殊體質的兒童產生免疫風暴而造成全身多系統發炎,其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神經、凝血功能、腸胃道、皮膚等都可能會發炎受傷。根據美國醫師統計分析186名MIS-C孩童之論文,年齡平均為8歲,當中9成的小朋友有腸胃道症狀,8成的孩童影響到心臟功能,其中有2%孩童死亡。各國資料都顯示MIS-C以影響左心室功能為主,但較少像川崎症那樣影響到冠狀動脈。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特別提醒家長,當小朋友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之後的6個星期內,一旦有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甚至活力減低、尿量減少等,都應該要提高警覺,提早就醫檢查評估。
兒童MIS-C陸續出現 高雄2歲童「兩度進出醫院」…1症狀是警訊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因為兒童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近期國內陸續有兒童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日前繼高雄長庚收治一名MIS-C個案後,高雄榮總也收治一名年僅2歲的MIS-C男童病例。據《蘋果新聞網》報導,該病例起初是新冠輕症確診,康復後兩周高燒不退被診斷罹患MIS-C;投以免疫球蛋白住院三天後出院,結果才過一天又因高燒、手腳脫皮症狀住院,全都符合MIS-C病徵。報導中指出,高雄榮總收治的這名因為MIS-C「二度進出」醫院的小病童,是一名2歲男童。他先在上月中,因為新冠輕症確診。結果在康復兩周後,上月底因為突然高燒、眼睛發紅、尿中帶膿、身上有紅疹且左手打疫苗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了一圈,就醫診斷為MIS-C。收治病例的高榮兒童醫學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說,一般尿中有膿,最常見是細菌感染,但男童被投予抗生素無效,且眼睛結膜發紅,加上男童是在染疫後的兩周發病,經過綜合診斷男童是罹患了MIS-C。翁根本說,男童在確診後,馬上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12小時後退燒,觀察3天即出院,沒想到,男童只出院短短一天,又因高燒再度入院,經檢查,男童出現輕度心包膜積水、且手指、腳趾都脫皮,等於一周內因為反覆發作MIS-C而進出醫院,高榮團隊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才成功壓制病情。待男童狀況穩定後才會出院,改成門診追蹤。
專家警告1個月內兒童重症恐增167人 羅一鈞回應這樣說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發燒,今(11)日公布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當中就有5名兒童有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症狀,而兒童重症如今也有49例,更已有17兒童已死亡,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則認為未來一個月會有167名以上兒童MIS-C個案出現,而指揮中心也做出回應。今日重症案例中就有5名兒童。(示意圖/趙文彬攝)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966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9598例本土及65例境外移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年國內累積本土病例273萬4066人,當中有272萬45428人為輕症,輕症比例99.647%,中重症累積9638例,重症中有3155死。今日新增中重症通報446例,當中261例中症、185例重症,重症個案當中有5例兒童MIS-C。兒童重症MIS-C詳細解釋。(圖/指揮中心提供)至於兒童開始出現較多的確診中重症狀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以美國21歲以下確診個案MIS-C發生率推估,預期未來1個月會有167名以上MIS-C個案出現,若假設台灣疫情與發生率都與美國類似,截至年底可能會出現650名兒童確診出現MIS-C症狀。羅一鈞對於國內專家看法,他則認為台灣發生機率應該低於美國。(圖/指揮中心提供)對於國內專家的看法,羅一鈞也回應,該醫師是以美國研究推估,但他認為這是以白人發生機率進行推估,「美國觀察發現亞裔發生率低於其他族裔」,因此就目前國內專家共識認為,台灣發生機率應低於美國一般發生率。今(11)日5兒童的重症狀況。(圖/指揮中心提供)兒童二次疫苗施打指南。(圖/指揮中心提供)若家中孩童有以上症狀且持續發燒就需要趕快就醫。(圖/指揮中心提供)
再增5例MIS-C!幸好病況皆好轉 醫提醒「這個併發症也要注意」
今日新增79663例病例,其中79598為本土病例,211例死亡,比起昨日案例數增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昨天晚間10時後轉檔異常,因此將今天接近中午前的所有資料也一起轉檔進來,因此79663例是包含今早的通報,比昨日個案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增211死,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到90多歲,其中一名30多歲男性慢性腎病,死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此外,今增中重症446例,重症中有5例MIS-C,為1女4男,年齡分布從2歲到10歲。羅一鈞說明,第一例2歲女童於5月12日確診,6月3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診斷MIS-C,6月6日收住院,病況改善治療中。第二例4歲男童5月5日確診,6月6日出現持續發燒、嘔吐、頸部淋巴結腫大、腹痛、嘴唇發紅、喉嚨發紅等,當天收治住院,病況改善。第三例6歲男童5月5日確診新冠,6月2日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持續發燒、四肢紅疹、嘴唇腫脹、結膜發紅、喉嚨發紅等,6月6日收治住院,診斷MIS-C併休克,經治療病況已改善。第四例8歲男童於4月20日確診新冠,5月19日出現持續發燒、胸痛、腹痛、活力及食慾下降口腔粘膜乾燥、結膜發紅、扁桃腺紅腫、頸部淋巴結種大等,5月22日住院診斷MIS-C合併闌尾炎,病況好轉,5月31日已經出院。第五例為10歲男童,5月1日確診新冠,5月31日出現持續發燒、頸部淋巴結腫痛、胸痛、腹痛、腹瀉、手腳出疹及四肢水腫、結膜發紅,6月4日收治住院,診斷MIS-C併休克,病況改善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兒童重症累計49例,包括腦炎18(7出院),肺炎9,敗血症3,哮吼4(3出院),家中死亡5,共病2(腦腫瘤、癲癇重積)例,MIS-C則累計8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則提醒家長,兒童確診後4到6周除了有可能引發MIS-C,確診後1周也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因為新冠病毒會使肌肉發炎,造成四肢疼痛,感染確診後1周,患者常發生手腳疼痛,是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性發炎,可多補充水分及熱敷緩解症狀,但若孩童肌肉疼痛,尿液由類似綠茶色轉變為紅茶色、可樂色,代表肌球蛋白進入腎臟導致出血性發炎,家長務必特別留意,盡早就醫診治。
染疫兒童突破50萬人 醫:MIS-C將陸續出現
今天新增中重症553起,包含中症344、重症209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1位高雄6歲女童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無慢性病史,5/5採檢PCR確診,解隔後僅輕微咳嗽,但5/30再度發燒至38.5度,至6/2已連續發燒3天、嘔吐3次,送急診收住院治療,發現發炎指數上升。女童住院後持續發燒,直到6/6已發燒超過5天,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端浮腫,脖子出紅疹、血壓偏低。該童後轉入兒科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治療後,當天迅速退燒,血壓也轉穩定,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輕微擴大,目前恢復良好,仍在加護病房中。另一位新竹男童也罹患MIS-C,出現休克合併視覺幻覺,閉眼後甚至會看到招財貓。根據指揮中心資料,目前兒童重症累計44起,包括腦炎18位(7位出院)、肺炎9位、敗血症3位、哮吼4位(3位出院)、家中死亡5位,共病2位(腦腫瘤、癲癇重積),而MIS-C截至目前有3例。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表示,近2年在國外已陸續報導兒童MIS-C重症個案,在10萬名確診孩童約有3.8人的發病率,台灣目前染疫孩童個案數量已突破50萬人,相關個案近期應會持續發生,請家長要多加留意可能的症狀,染疫孩童如有不明原因持續發燒超過3日,都需提高警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截至2022年2月,日本MIS-C有報告的僅有8例。前七位9~16歲,第八位4歲,沒有一例MIS-C後死亡。而美國截至今年5/31,MIS-C總確診人數8,525例。美國兒童確診分母抓13,366,135人,發生率是萬分之6.4。
小孩確診後有免疫力不用打疫苗? 他拿哈佛醫學院數據給建議
本土疫情嚴峻,兒童確診數持續攀升。有記者問重症醫師黃軒說,「小朋友去年得了COVID19感染,就有免疫力,不用再疫苗接種?」,對此,黃軒引用國外研究報告做出解答。黃軒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美國哈佛醫學院上月底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在2020年至2021年於波士頓兒童醫院,收集染疫兒童的血清抗體,想看他們是否能抵抗Omicron,而研究人員發現,「只有不到10%的兒童血清抗體,可以有效對抗Omicron病毒,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之前自然染疫的兒童,並沒有中和抗體,可以抵擋Omicron病毒感染。」醫師黃軒。(圖/翻攝黃軒臉書)黃軒表示,「研究人員發現發現:無接種疫苗的兒童,即使之前有自然感染過,也容易感染到Omicron病毒」,他們發現小孩如果打滿2劑,體內的中和抗體較高,能抵抗Alpha、Beta、Delta、Omicron等病毒變異株。黃軒呼籲家長,「兒童,即使自然感染COVID19病毒,仍然易受Omicron病毒感染,除非,兒童有去接種疫苗注射,才能有足夠抗體,抵抗Omicron病毒的侵襲。」黃軒在貼文末尾也特別強調,指揮中心有提醒民眾,如果兒童染疫後要接種疫苗,需等「3個月後」。
24小時火化爭議陳時中突改口 醫:說對不起有這麼難嗎?
新冠肺炎死者遺體24小時火化風波愈演愈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多次澄清未規定24小時內火化,僅針對通報時間訂定時限,昨天指揮官陳時中突然改口坦承,24小時內火化是對的,只是公文沒有明寫。前彰化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蔡明忠怒批,3000多名染疫死亡者的家屬無法送最後一程,在心中留下永遠的傷痛,陳時中仍想避重就輕、逃避責任,欠死者家屬一個道歉!蔡明忠表示,雖然陳時中之前堅稱法令沒有規定24小時內火化,但指揮中心要求盡速處理,指引下到衛生局、醫院、殯葬業者處置作業必須裝二層屍袋、不能放冰櫃,等同遺體無法在中途停留,一路送到火葬場,一天就處理完畢。蔡明忠指出,新冠肺炎迄今已有3000多人死亡,對這些家屬來說,不能好好送親人最後一程,是心中永遠的傷痛,豈只是「沒有寫明」一句話可以帶過;面對新冠肺炎確診者生死大事,陳時中沒有一絲同理、憐憫,卻只有在文字上硬拗、卸責,實在令人無法苟同,「說對不起有這麼難嗎?」另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5到11歲兒童疫苗接種率,悄悄加上兒童確診人數,計算成「社區涵蓋率74.2%」,蔡英文總統臉書卻寫成「兒童疫苗涵蓋率74.2%」,被發現錯誤才緊急更正。蔡明忠砲轟,無論是疫苗涵蓋率或是社區涵蓋率,在學理上都有一定的定義,非張三併李四,未料指揮中心還辯稱,因3個月內兒童無法打疫苗,但其體內有一定的保護力,才會另外以社區涵蓋率進行計算,指揮中心淪落至此已是貽笑大方、專業掃地。蔡明忠也提到,過去陳時中認為新冠確診病例沒有黑數,日前卻突然提及「國內感染數是確診數的3倍」;目前國內已有250多萬人確診,換言之可能已有6、700萬人染疫。他回顧疫情爆發以來,因快篩及給藥不足,讓不少民眾自我蓋牌,當時外界即不斷提醒確診黑數的存在,但陳時中獨排眾議不這麼認為,後來又自己跳出來坦承有黑數,指揮中心硬拗、不認錯事蹟又添一樁,也恐錯失防疫先機,後果卻由全民來承擔。
兒童確診人數日增 醫示警:南部將現兒童MIS-C
兒童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近期國內陸續有兒童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日收治一名5歲半男童,染疫康復後1個月又反覆發燒,經醫師診斷為MIS-C,險些心衰竭,所幸經治療後,昨天上午出院。高雄市7日新增確診個案1萬2555例創新高,有醫師示警南部將出現兒童MIS-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知國內有2例兒童MIS-C個案,將審查病歷以評估是否列入中重症個案。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林銘泰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近日收治一名10歲男童,染疫痊癒後1個月出現高燒等症狀,經診斷為MIS-C,入住加護病房治療多日後病況恢復穩定。北醫附醫近日也收治一名5歲半男童,4月30日確診新冠肺炎但症狀輕微,5月26日開始發燒,並且出現眼睛紅、長疹子、腹痛、輕微腹瀉等症狀,6月2日診斷為MIS-C。北醫附醫小兒科主治醫師陸振翮指出,該童無慢性病史,反覆發燒長達7天經轉診入院,檢查發現心臟酵素、心衰竭指標偏高,且出現冠狀動脈擴大情形,使用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後順利退燒,住院觀察4天,已於昨天上午出院。陸振翮說明,男童雖然順利出院,但各項指標尚未恢復正常,預計在2周內恢復,但由於MIS-C是比較新的疾病,需長期觀察,建議每半年到1年回診追蹤,需持續追蹤2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昨提醒,MIS-C好發於5至13歲之間的幼童或青少年,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2,常在新冠肺炎確診後2至6周發生,致死率最高2%,等南部地區高原期過去,南部將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李敏生說,診斷要件為發燒大於等於3天、炎性指標升高、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等,出現皮疹、皮膚黏膜炎症或結膜炎、低血壓或休克、心臟功能不良、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2項以上症狀。他警告,兒童或青少年不要以為確診過後就真有「無敵星星」,若確診後6周內出現上述症狀,就該立刻就醫。
首例青少年染疫死亡…編劇姪子「解隔後昏倒不治」 8月大女嬰併敗血症病逝
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新增52,992例本土確診,另有151人死亡,創疫情以來次高,其中一例15歲少年個案,於解隔離隔天突然在學校昏倒,送醫後宣告不治,目前研判為新冠病毒導致「病毒性心肌炎併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另名8個月大女嬰,確診僅3天就因感染併敗血症身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該名15歲少年為先前新聞報導中的知名編劇岳清清的姪子,也是首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指出,當事人曾接種1劑疫苗,於5月20日出現發燒、5月22日採檢陽性,並在居家照護結束後的隔日5月30日,突然在學校昏倒、送醫搶救後不治。司法相驗研判,當事人因新冠病毒感染「病毒性心肌炎併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身亡,列為心肌炎死亡案例。而編劇岳清清於6月2日的發文中提到,姪子因確診死亡,須在24小時內火化。(圖/指揮中心提供)另名染疫死亡的8個月大女嬰,原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疾病而多次手術,5月31日出現發燒症狀、手術造口滲漏疑似感染,採檢後確診,並於6月1日進入加護病房,並出現心跳、血壓、氧氣濃度下降,隔日6月2日宣布死亡,死因診斷為「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確診敗血症累積3例2死,且都有先天疾病,另重症兒童累積36例16死。(圖/指揮中心提供)而目前包含今日宣布死亡的15歲少年在內,全國已有2例青少年重症,另一例為4月27日公布的15歲少女,其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並一度需要使用呼吸器,不過該案已於5月中解隔,住進一般病房。此外,今日確診個案中有中症124例、重症119例,合計243例;今天宣布死亡151例中有146人有慢性病史,其中有110人未打滿3劑、64人未打疫苗,還有87位超過80歲。
陳仙梅兒確診發燒到41度吐滿地 她難過1打2偷偷哭出來...
女星陳仙梅去年才回歸八點檔《黃金歲月》,今(5)日她在社群網站上,透露自己千防萬防卻還是確診了,她的兒子在學校感染,一度燒到41度,甚至吐了滿地,難過的是老公不在家她只能一打二,所幸她和二兒子目前都還是陰性還沒確診。陳仙梅的小孩確診發高燒,吐了滿地甚至雙腿無力倒地。(圖/翻攝自陳仙梅臉書)陳仙梅在臉書透露,「還是確診了,似乎很難躲掉。從學校帶回的病毒,讓(兒子)Ryder昨天燒到近41度,一整天吃了四次退燒也只壓制半小時又回彈到39.40度。感覺今天,他總算回到地球表面,雖然睡睡醒醒,但至少總算有清醒睜開眼的時間」。Ryder今天醒著時問她「麻,我好像記得你昨天有哭哭對嗎?」,讓她發現原來小孩昏昏沉沉時,都有聽到她在說話,只是沒力氣做任何反應。她也表示,即便小兒子和她都陰性,她也努力來回不斷地清潔消毒嘔吐物,徹底做好居家殺菌和清潔,母子三人也都戴上口罩,但最後應該還是會難逃感染,只能祈求一切平安,並表示混亂又忙碌的時刻,但老公卻不在家。
孩子確診了怎麼辦?衛生局曝「有這些情況」才送醫
「孩子確診了,該怎麼辦?」南投縣衛生局最近接到不少詢問電話,如何讓孩子得到妥善照顧。衛生局表示,兒童快篩確診,建議先透過視訊診療、拿藥;不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到處趴趴走,衍生感染問題,如出現發燒不退或抽搐等情況,才需要緊急送醫。南投縣衛生局指出,感染新冠肺炎,每個人症狀不一樣,有沒症狀、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或發燒。6歲以下兒童確診,則需長家了解症狀,協助治療。尤其,5月26日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快篩陽即確診」後,衛生局接到不少電話,家長希望取得正確的醫療照顧資訊。衛生局表示,兒童快篩陽即確診後,可以透過衛生局網站,找到視訊診療的院所連絡電話,和醫院或診所預約時間,透過視訊由醫師確認快篩結果即為確診,並開立處方拿藥,輕症患者採居家照顧即可,提醒家長切勿直接將確診兒童直接帶到醫療院所就醫,才能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兒童採居家照護,可獲得較好休養,且大部分兒童感染症狀,比成人輕微。但衛生局提醒家長,要讓兒童多補充水分,避免劇烈活動,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有無變化。居家照護的兒童,如輕微發燒,咳嗽、感冒症狀、冒冷汗,需要使用藥物時,也可連絡視訊院所診療,並依醫師囑付提供用藥使用,必要時也會安排外出就醫。衛生局指出,居家照護的兒童,如出現抽搐、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呼吸明顯費力) 、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 94%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症狀時,應立即聯繫 119,或由家長緊急送醫。衛生局提到,4日1位住在集中檢疫所確診幼童,疑似腦炎轉診,主要是陪同的母親,發現1歲的孩子持續發燒、活動力下降、且有抽搐症狀,就應該緊急送醫,提醒家長要多注意確診幼兒症狀變化,避免延誤就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