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
」 糖尿病 血糖 性別 減重 減肥愛吃麻辣鍋、壽喜燒要注意了!醫曝「4隱形糖陷阱」:吃多恐致痛風、心血管疾病
台灣10大死因中,有8項都與肥胖相關,而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到50.3%,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家醫科醫師許芷瑜就表示,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也意味著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較難被發現的「隱形糖」,像是麻辣鍋、壽喜燒湯頭等等,「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1人份壽喜燒也有約40克的糖」。許芷瑜在臉書粉專「許芷瑜醫師|健康減重。生活享瘦」發文分享,據《英國醫學期刊》(BMJ)指出,高糖攝取與多達18種內分泌或代謝疾病(如痛風、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10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許芷瑜指出,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一篇2023年發表於Nutrition期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表明,總糖量和果糖攝取增加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也就是說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看得到的糖,想避開較容易,但較可怕的是四處潛伏在我們的飲食內看不見的隱形糖」許芷瑜列出4種外食族常吃但容易忽略的「隱形糖陷阱」,包括:裹粉的炸物、串燒、沙拉醬、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其中,一串雞翅刷上燒烤醬的話,可能含有2至5克的糖,若點個10串,一頓消夜最高恐吃下50克糖;若以市售常見的一條100公克沙拉醬來看,就含有13.7公克的糖。至於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許芷瑜解釋,像是泡菜鍋、番茄鍋有時太酸,為了好入口,會加入糖來增添味道和提香,其中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具體量視湯底的製作配方和份量而定),壽喜燒的湯汁通常使用醬油、清酒和砂糖來調味,達到甜鹹的風味,1人份的話也有約40克的糖。對此,許芷瑜提醒,如果每週吃超過2至3次的麻辣火鍋或壽喜燒,可能導致攝入過多隱形糖,進而導致體重增加、影響血糖穩定和血脂異常,長期下來提高代謝疾病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吃麻辣鍋,可以選擇鴛鴦鍋,就多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湯底能滿足口腹之慾」。
台灣335萬慢箋長者 逾半有多重用藥問題
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門診處方28天以上慢箋的長者,從2018年的256萬人,2023年增至335萬人。其中,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從130萬人增至178萬人,增加了36.9%。健保署統計,國人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2018年至2023年,占率從51%提升至53%,即每兩名領有慢箋的長者,就有1人有多重用藥問題。進一步分析去年335萬慢箋長者使用的藥品,降血脂藥最多,達54%,180萬人使用。其次依序為治療高血壓、心臟衰竭及糖尿病的腎素-血管收縮素(51%),以及抗凝血藥(34%)、糖尿病藥(34%)及降血壓的乙型阻斷劑(30%),都是慢性病用藥。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指出,人口老化、醫學進步下,病人年紀一定是越來越大,面臨的問題也相當多。他舉例一名心臟科病人,還需到腎臟科、內分泌科、腸胃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就醫,6科必須回診,無法一天看完,得分散在一周或一個月內,平均一科開立5種藥,領取的藥物共達20~30種。台北市藥師公會顧問、前理事長張文靜分析,多重用藥是高齡社會一定的趨勢。年紀大、患有糖尿病的人,若沒有照顧好,可能會併發腎臟、心血管問題,一些長者因腎功能不佳,沒辦法吃太多蛋白質,將會導致肌肉不足、活動減少,但若都吃澱粉,又會造成血糖問題。張文靜進一步舉例,另一些長者牙齒不好,無法咀嚼,只能吃糊狀食物,長期下來不僅營養不足,還會連帶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年紀越大,健康狀況通常都會越不好,國健署、健保署必須聯手,從營養、運動的方向來改善。
「睡眠不足」也會影響血糖 醫曝做1事:可抵消一點
許多人認為,影響血糖的只有飲食,但其實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到血糖。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莊武龍表示,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減少胰島素敏感性,使身體更難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進而引發血糖波動。莊武龍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睡眠不足會影響血糖調控,即使是正常沒有糖尿病的人,而想預防三高或糖尿病,好好睡覺,也是很重要的習慣養成,養成重視睡眠的習慣,或許就讓你少吃一些藥了。至於如果工作要輪班,睡眠失衡的人怎麼辦?莊武龍說,在睡眠找回平衡前,建議要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運動可以抵消一點,由於睡眠問題造成的代謝內分泌異常。莊武龍指出,睡眠不足會顯著影響血糖調節,導致葡萄糖耐受性降低,並增加罹患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找來沒有糖尿病的人來做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短期的睡眠限制,例如每晚只睡4小時,連續5晚,也會降低身體對葡萄糖的處理能力,導致餐後血糖水平升高,此外,睡眠不足會減少胰島素敏感性,使身體更難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進而引發血糖波動。運動是否可以緩解睡眠不足對於葡萄糖耐受性、粒腺體功能、及晝夜節律失衡所造成的影響?莊武龍表示,研究發現,睡眠限制會降低葡萄糖耐受性、線粒體呼吸功能、並減少皮膚溫度的晝夜節律幅度;然而,在睡眠不足期間進行高強度間歇運動(HIIE)的參與者中,這些負面影響未被觀察到,顯示運動有助於抵消睡眠不足對身體代謝和生理機能的影響。
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網傳「4行為」傷害乳房?乳房外科醫解答:外力「受傷」不會產生癌細胞
這些行為會傷害乳房?近期有網友在Dcard女孩板分享了4個「不知不覺中傷害乳房的行為」,分別是大力揉捏、過緊內衣、熬夜和愛生悶氣,引起網友熱議,也有人質疑「醫學根據在哪?」。對此,乳房外科專業醫師楊欣瑜一一解答了。原PO指出,首先,有些人覺得大力隨便揉捏胸部就會變大,這是錯誤的,「胸部內部就像一串葡萄一樣,施力按摩方式不正確,反而會造成受傷」;其次,長時間穿著過緊的內衣,會導致乳房局部挫瘀傷而疼痛,甚至破皮發炎,更有調查指出,長時間穿著不合適的內衣恐增加罹患乳腺疾病的風險。原PO接著表示,熬夜會造成內分泌紊亂,也會進而影響到乳房;最後,在中醫來說,常生悶氣易形成氣鬱體質,劇烈的情緒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內分泌。貼文一經曝光,有部分網友認同,「愛生氣容易得乳癌」、「傻眼,我要叫我男友揉小力一點」;也有人質疑「沒頭沒尾的警示文,好像長輩群組唯恐天下不亂的那種長訊息」、「你的醫學根據在哪裡?」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楊欣瑜醫師看完後點出,有問題的是第1點跟第2點,係因「大力揉捏乳房會造成乳房的傷害,但文章沒有特別說明是什麼傷害」。她也說明,乳房本身也是身體的器官之一,有血有肉,基本上只要是外力的傷害,都有可能造成軟組織受傷,「但這個部分就是『受傷』,透過休息、休養基本上也會好起來,倒是不會造成癌細胞的產生或是組織的致癌化」。楊欣瑜強調,基本上穿內衣並不會產生上述問題,加上現代的內衣設計越來越親膚,無鋼圈但卻有良好支撐的設計也越來越多,並不會造成乳腺的病變,「若是說到內衣挑選不合身而導致的壓迫感不舒服倒是有可能,癌變或病變則是不會」。不過,楊欣瑜也肯定熬夜及愛生悶氣確實會有影響,因為熬夜造成的內分泌紊亂失調,將影響到乳腺組織,「若是可以,要儘量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至於愛生悶氣,楊欣瑜姐是,是屬於「心理影響生理」,雖然沒有明顯的科學證據或數據證明,但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存在,也呼籲大家能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和愉悅的心情。
他婚後不育一查竟「無蛋蛋有子宮」 醫揭真相:影響性別判斷
中國大陸一名結婚三年的男子因婚後不育問題前往醫院就診,意外發現自己無睪丸卻有子宮,經過專家會診後確診為「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其實他生理上是女性。該病屬於性發育異常(DSD)疾病,會導致患者外生殖器呈現不明顯的性別特徵,影響性別判斷。根據陸媒《澎湃新聞》的報導,上海市兒童醫院表示,這位患者的病情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異常有關。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因腎上腺分泌過量雄激素,導致外生殖器男性化,雖然外觀上被視為男性,但實際上內生殖器屬於女性特徵。患者多年來未能正確診斷,直到婚後不育就診才發現這一事實。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患者在專家指導下進行了多次治療,包括外院的生殖器手術以及雄激素補充治療,並使用藥物抑制腎上腺過度分泌的雄激素。目前患者按照男性身份生活,治療過程仍在進行中。該院內分泌科首席專家李嬪教授指出,性發育異常疾病雖不常見,但在臨床上並非罕見,國內對這類病的認識和診療資源相對有限,許多患者輾轉多個醫院,求醫過程艱辛。李嬪強調,性發育異常疾病患者和家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僅需要面對醫療挑戰,還需應對社會對性別與身份的誤解與偏見,因此社會應給予更多寬容與支持。針對這類疾病,上海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篩查中心主任田國力提醒,許多性發育異常疾病可以通過新生兒篩查及早發現,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可以透過檢測「17羥基孕酮」確診,及早治療可以避免性別判斷錯誤,減少患者後期的困擾與不適。
濫用瘦瘦筆!狂吐一個月食道出血 專家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
許多民眾為減肥使用時下流行的「瘦瘦筆」,但瘦瘦筆是藥品!瘦瘦筆為一種「類升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賀爾蒙藥品,稱作GLP-1受體促效劑。目前食藥署已核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藥品中有4種(liraglutide、semaglutide、dulaglutide及lixisenatid),適應症均為治療糖尿病或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僅有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的核准的適應症可用於體重控制。南投衛生局陳南松局長表示,即便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經醫師處方可用於體重控制,但民眾仍應遵循醫囑,在藥品核准的適應症及用法用量下正確使用,例如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成人BMI在27至30間且有一項體重相關疾病等,並配合飲食控制體重,才能瘦得健康有元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受訪表示,臨床上遇到一名個案,施打兩、三次後嚴重併發嘔吐連續一個月,照胃鏡發現,吐到胃疝脫,就是嘔吐到胃凸到橫膈膜的位置,導致更容易胃食道逆流,並且食道裂出血,已無法吃東西只能住院持續觀察,連續就醫都難以改善。姜冠宇說,瘦瘦針的臨床試驗顯示約有5%至9.2%的患者會發生噁心和嘔吐,數字看來無感,但真的產生副作用相當可怕。營養師高敏敏則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瘦瘦針,分別是孕婦或哺乳媽咪、18歲以下及75歲以上者、膽囊炎患者、胰臟癌患者、個人或家族有甲狀腺 髓質癌病史、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陳南松呼籲民眾注意,前述藥品均為醫師處方用藥,皆須經醫療診斷後,由醫師針對適應症開立處方籤,民眾亦須留意自身病歷的處方合理性及與醫師討論使用方式及劑量等。為加強管理糖尿病治療用GLP-1 agonist注射劑藥品之流向及使用稽查專案,南投衛生局今年度共查核9家次,未發現違規情事。民眾有減重需求,應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做起!適當的飲食形態配合適度的運動,才是減重路上的好幫手。藥物減重也應先諮詢專業合格的醫師或藥師,倘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應先停藥並立即尋求專業醫藥人員協助。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長期需要監測血糖變化的糖尿病人,除了可仰賴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外,配合胰島素幫浦更可以達到精準胰島素給予,避免血糖的過度起伏、降低低血糖風險、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一名剛入小學的小豪(化名)就是以這個方式,取代定時注射胰島素,入學一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小豪在10個多月大的時候,奶量雖然每餐可以喝到200 ml,且副食品的食量也很好,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後來因為一次嚴重感冒,嘔吐、呼吸急促與難以安撫的哭鬧,緊急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情況穩定後,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但是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 mg/dL間產生劇烈變化,所幸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並詳細教導小豪父母糖尿病控制技巧,總計住院10天後,血糖才獲得控制順利出院。然而出院後,由於嬰兒每日用餐間隔時間短,餵食前需頻繁採血確認血糖值,遇上孩子哭鬧不打緊,「採血針扎在兒身、痛在娘心」,更常讓家長於心不忍。於是與家長商討治療計畫後,讓小豪在左上臂處裝置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可以每5分鐘自動監測記錄血糖值,並即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平均一天共可測得288個血糖值,完全清楚掌握血糖變化趨勢。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為一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童體內存在著會破壞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抗體。胰島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胰島素是體內維持血糖穩定、幫助細胞成長、抑制肝醣分解很重要的荷爾蒙,當80-90%左右的胰島細胞被破壞後,臨床上便漸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而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即規則監測血糖,並且定時補充胰島素。小豪在以往只能仰賴家長定時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穩定。由於第1型糖尿病患者非常依賴胰島素的適時補充,為考慮小豪上學後注射胰島素的不便,加上生活作息的調整可能成為血糖不穩定性的影響因子,於是在和醫師充份討論後,決定於就讀小學前選擇能與CGM密切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劑量,透過導管定時向體內輸注胰島素的小型裝置,模擬胰島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常安裝於腹部、臂部或大腿等皮下脂脂較厚之處。最新的胰島素幫浦可以同時接收CGM的血糖訊息,並根據血糖的變化來調胰島素的劑量,在血糖高時自動增加、在血糖低時自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輸注,達到減少血糖波動、穩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但上述醫療器材並非健保給付的範圍且需定時更換耗材,平均每月需負擔2萬多元。丁瑋信表示,小豪在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後,透過「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回診時發現血糖控制情況良好,小豪的家長與學校老師充分溝通,也給孩子正確的觀念。雖然第1型糖尿病人必須終生在血糖控制這件事上努力,但也因正確的觀念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力完全不受影響,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盡情享受人生。丁瑋信表示,研究顯示保持血糖在目標範圍(70-180 mg/dL)內的時間比例(Time in Range, TIR)與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關係。血糖控制講求的是「精準度」與「即時性」,使用CGM的病友,因有血糖的即時監控,可以大輻降低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此外,由於CGM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記錄,讓患者可以彈性調整生活步調,也有助於醫師更科學地調整治療方案,以避免長期併發症的發生,丁瑋信也提醒,使用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經由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計畫。
胃痛吃成藥止痛仍無法緩解? 當心是「幽門螺旋桿菌」惹禍
40歲的忙碌工程師吳先生,經常胃痛且靠吃成藥止痛及緩解,近期服藥已無法改善症狀,甚至開始解黑便,直至胃痛冒冷汗求診,發現胃部已有多處潰瘍,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併發胃出血。染幽門桿菌 吃止痛緩解恐更嚴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葛齊醫師表示,止痛藥非萬用藥,因為吳先生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吃止痛藥不僅無法治癒,潰瘍還會重覆發作且惡化。而胃潰瘍的危險因子包含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失調,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殺菌藥物治療 加速胃潰瘍癒合速度葛齊醫師說明,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容易產生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透過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搭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藥物治療,以達到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及加快潰瘍癒合的目標。此外,醫師向吳先生強調要配合調整生活型態及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造成治療效果不佳及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增加,使先前治療前功盡棄,所幸服用藥物治療後,吳先生胃鏡追蹤狀況得到改善,不僅潰瘍癒合,且成功去除頑固難治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避免演變為胃癌的風險。調整生活型態 按時正確服藥葛齊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且要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戒菸、戒酒,及避免慣性使用止痛藥物,多數病人在適當治療後都會明顯改善,甚至不需長期服藥。曾有病人慣性吃止痛藥,拖到解黑便、劇烈腹痛、發燒等症狀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胃出血、胃穿孔的腹部急症,未即時處理有可能併發嚴重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孕媽媽「睡不滿7小時」要注意了! 醫示警:恐致胎兒神經發育遲緩
睡眠不足太危險!最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孕婦,生出的小孩可能伴隨更高的「神經發展遲緩」風險,尤其是男性胎兒。此外,該研究也指出,母親在孕期的葡萄糖代謝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胰島素分泌,進而影響神經發育。根據《路透社》報導,這項報告是由安徽醫科大學的朱鵬博士率領進行研究,在本月26日發表於《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調查女性在懷孕期間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其後代神經發育遲緩的關係,目的是為促進孕婦健康和兒童發育,同時改善母親睡眠。這項研究追蹤了7059對母嬰,並收集了孕婦在懷孕期間第24至28周和第32 至36周的睡眠數據。該研究指出,每晚平均睡不滿7小時的孕婦,胎兒神經發展更會受到影響,並在男孩子身上更為明顯。研究資料顯示,嬰兒在情緒、行為、運動、認知或言語能力上的神經發展風險,與臍帶血中血清C胜肽的濃度有關,C胜肽是胰臟在製造胰島素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研究人員指出,懷孕期間睡眠時間較短,已知與葡萄糖耐性障礙、胰島素抗性和妊娠糖尿病等高風險有關,而這些風險本身就會影響嬰兒的神經發展。不過,這項研究無法單獨證明睡眠不足會導致神經發展遲緩,僅能證實母親在懷孕期間的葡萄糖代謝,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胰島素分泌,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神經發展。
愛女返台過中秋!他吃「3食物配酒」 視力突模糊血壓飆升380
台中一名65歲王姓男子,因為遠嫁美國的女兒回台過中秋節,因此他相當開心,便大吃烤肉、蛋黃酥跟綠豆椪,還配了幾杯酒。沒想到,王男隔天突然感到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就醫檢查後竟發現,血壓飆升到了380。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指出,65歲的王姓男病患雖有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不過平常相當自律,會定期服用藥物,飲食也相當配合醫師的叮嚀。但因為中秋節與久別的女兒相聚太開心,不小心吃下了2顆蛋黃酥和1個魯肉綠豆椪,還跟女婿喝啤酒配烤肉聊天。林建良表示,結果隔天王男起床後,就感覺到口乾舌燥、疲勞無力,原先以為是前一天太累,沒想到,後續又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立刻趕往醫院就醫。後來經過檢查,發現王男血壓飆升至380 mg/dL,三酸甘油酯也超過1500mg/dl,將他緊急收住院治療,最終經過注射胰島素與口服藥物治療後,順利在一周後康復出院。林建良透露,其實中秋節前後因為血糖失控就醫的民眾比平日高出四到五成。因為月餅因屬於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烤肉則是高脂肪、高鹽,多食易增加血脂,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難,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對此,林建良提醒,中秋節期間如大吃大喝後突然出現口渴、疲勞和視力模糊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避免因血糖急速飆高併發糖尿病高血醣高滲透壓危證(HHS)或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風險。
40歲男半年減重17公斤 有望逆轉糖尿病!醫曝關鍵4招
近來有越來越多民眾從健檢中發現血糖異常,特色都是年紀輕輕、糖化血色素過高且有體重超標的問題,時常還伴隨如血脂、血壓等數值異常,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范綱志主任提醒,這類患者若能從體重控制下手,通常三高數值都能明顯改善、還有機會逆轉糖尿病。一位40歲出頭的科技新貴,體重110公斤,BMI(身體質量指數)已經超過30 Kg/m2 且糖化血色素高達9%,高出正常值5.6%許多,確診為糖胖症。經過醫病互相討論,患者除了開始積極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管理、使用健保給付之降糖藥物,還搭配兼具體重下降以及血糖控制的自費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等4個方法。在這過程中,患者也主動進行血糖監控,短期配戴連續葡萄糖監測管理血糖,積極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經過約半年後,體重降幅高達近17公斤,血糖值隨之下降,趨近正常值,病人狀況穩定後,降糖藥物逐漸遞減,目前已經過了9個月後仍維持良好之血糖管理。范綱志主任補充,「這類患者需要積極提供個人化的精準糖尿病衛教並搭配合適藥物介入治療,由於他年紀輕,剛確診不久,若能針對體重有效控制,就能改善血糖、甚至逆轉疾病。」根據研究顯示,糖胖症患者減重5%可以改善血糖與共病、體重減輕10%可以減少藥量、減輕15%更有機會逆轉糖尿病,不再用藥。范綱志主任進一步說明,針對糖胖症患者,會以第一線標準藥物二甲雙胍類(Metformin) 再依照患者需要減輕體重的幅度或是否有其他共病管理的需求來選擇藥物,例如口服與針劑的腸泌素(GLP-1)或口服排糖藥(SGLT-2)。醫院內實施醫病共享決策,透過衛教說明,針對患者的治療目標與期待、用藥方便性等不同面向與患者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但若只依賴藥物的效果,卻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段時間之後仍可能會復胖或是血糖失控!」范綱志主任說明,除藥物外,臨床上也會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以科技輔助患者,讓患者即時了解各類食物、進食份量或運動對於自身血糖的影響。「很多糖胖症患者都是長年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所致,在透過自費藥物減重後,為了小心翼翼維持瘦身、降糖後的好效果,許多患者願意自費配戴一段時間的連續葡萄糖監測,透過即時的血糖監測了解自身進食的時間、量、食物的種類對血糖的影響。」就有患者發現早餐食用過多的燕麥飲,讓他血糖超過目標值,也有患者發現晚餐後血糖數值較易上升,開始注意晚餐澱粉份量並搭配運動幫助血糖回穩。范綱志主任提醒,糖胖症為糖尿病合併肥胖症,比起單純的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的患者胰島素阻抗性更高,血糖更難控制,風險也不只單一面向,心血管、腎臟、神經併發症風險都比未過重之糖尿病患者還要高,更會提升死亡的風險,不可不慎。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皮膚變黑未必是曬的? 醫示警「4健康問題」:注意腎功能異常
皮膚顏色改變,不僅曬太陽有關,也可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吳明穎就列出4種皮膚變黑的特殊情況,包括荷爾蒙失調、營養缺乏、慢性腎功能不全、藥物影響,若皮膚異常變色,應特別注意。吳明穎日前於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皮膚變黑的原因眾多,但可以注意以下幾個特殊的情況:1. 荷爾蒙失調:某些內分泌系統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不全,或愛迪生氏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都可能導致皮膚變黑。2. 營養缺乏:素食者若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出現皮膚變黑的情況。若維生素B12缺乏,會影響黑色素代謝,導致皮膚色素加深。3. 慢性腎功能不全:腎臟功能異常會導致黑色素刺激荷爾蒙(MSH)無法排除,進而刺激黑色素分泌,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皮膚會顯得更黝黑。4.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四環黴素、抗瘧疾藥物、心律不整藥物和化療藥物,都可能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使皮膚顏色變深。另外,吳明穎也提到,如果皮膚異常變黃,通常與肝臟或飲食有關,像是黃疸,係由血液中膽紅素積累引起,通常是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或膽道阻塞的結果,會使皮膚和眼白變黃,可能伴隨尿液顏色加深;而當過量攝取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會導致皮膚呈現黃色,引起胡蘿蔔素血症。
8個月孕婦「沒有子母線」擔心胎兒不正常 醫笑了:在炫耀嗎?
懷孕的女性將迎接新生命都充滿期待,也隨時感受到身體各種變化。最近有一名孕婦懷孕8個月還不見子母線,擔心是否不正常,產檢後反被醫師吐槽她在炫耀,也解釋子母線不是必備;底下釣出一票媽媽大喊羨慕,還建議她「想要子母線可以用畫的」。知名產科醫師蘇怡寧今(28)日在個人粉絲專頁「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發文,分享一個關於懷孕子母線的案例,有一名準媽媽產檢時提出疑問,「我到現在懷孕三十幾週了沒有子母線是正常的嗎?」,讓他一聽完傻眼笑說,「這是在炫耀挑釁還是示威嗎?有點囂張呢」。底下不少媽媽或其他孕婦也分享個人經驗,「我沒有子母線只有妊娠紋」、「我懷兩胎都沒有,也沒有妊娠紋」、「不管正不正常,只要肚皮漂亮就好」、「如果真的很想要子母線也是可以用畫的啦」,有人以為子母線是懷孕必備,蘇怡寧醫師也回應「選配啦」。事實上蘇怡寧醫師過去有在部落格解釋子母線,他說明子母線是一條一般在懷孕後半期,腹部會開始出現的深色垂直線,生成主要原因是懷孕由胎盤產出的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促黑色素細胞荷爾蒙增加,同樣也是造成懷孕容易有黑斑的原因。而蘇怡寧醫師不建議懷孕時去做除黑斑的療程,雖然沒有危險性,但懷孕就比較會長黑斑,所以不用浪費錢;且黑斑或子母線通常在生產完幾個月後,會神奇的自己消失,如果遇到沒有消失的狀況,也有重建的方法。子母線學名叫白線,是人體前腹壁一條從胸骨劍突穿越肚臍到恥骨處,主要功能是聯繫肌肉纖維組織的線帶;懷孕後體內分泌黃體素,受到荷爾蒙變化影響,黑色素細胞沉澱後變得明顯,因此在孕期出現常稱「妊娠中線」。不過其實子母線並非女人獨有,男人身上也有,除非本身黑色素沉澱嚴重才會看見。
台灣首富林百里罹肺癌 親曝抗癌秘訣「靠2飲食習慣」…19年沒復發
台灣首富「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今年75歲,原本有退休計畫的他,近日宣布延後到80歲再開始雲遊四海。林百里其實在2005年曾罹患肺癌,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積極對抗病魔已19年沒復發,他本人也大方分享抗癌秘訣,就是改善飲食習慣。根據《健康2.0》報導,林百里在2005年傳出罹患肺癌,震驚商界,所幸他積極治療,先是接受手術將腫瘤切除,又到上海找名醫問診如何恢復健康,被建議要吃當季本地產的蔬菜,「少吃進口、人工調整產地的」;沒想到林百里直接買下2萬坪農地,開始種植有機蔬菜。林百里抗癌成功後,也大方分享自己的秘訣,就是飲食以清淡或全素為主;除此之外心理也會影響生理,他認為心情好非常重要,「心開了,氣就會開,內分泌也會變正常,身體自然也會健康。」而林百里罹癌至今,19年沒復發,更有好精力繼續經營廣達集團。對此,營養師黃淑惠認為,林百里的養生秘訣就是「回歸天然飲食」,無論什麼食物以原型天然的為主,她也建議,一般人每日飲食中,最好3/4是植物性、1/4是動物性;至於林百里的飲食習慣與有機飲食更相似,營養素與一般飲食的確有差。黃淑惠也指出,美國心臟血管學院有做一項大型研究統計,研究各個長壽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得到結論是,每日攝取2份水果(160克)、吃到3份蔬菜(240克),就可以達到長壽目的;另外,黃淑惠還有推薦6種食物,像是新鮮水果、十字花科蔬菜、全穀類、海魚如巴浪魚,以及多喝茶。
「大腹人家」太危險!腹部脂肪過多將致癌 醫籲「5條件中3」要留意了
腹部內臟脂肪是健康的最大殺手!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多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體內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他強調,腹部肥胖的人容易誘發代謝症候群,若在「5條件」中含有3項,包括腰圍過粗、三酸甘油酯偏高等等,就要特別注意。劉博仁日前於臉書粉專提到,當遇到減重的患者時,除了看對方的體脂率以外,一定會看觀察是不是「大腹人家」,因為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進一步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以及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當過多的脂肪細胞在腹部內臟儲存時,就會形成「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相當不健康,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引述研究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您身體各器官「放火」,導致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對此,劉博仁透露,醫學專家最早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更慢慢發現這些病人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若在以下5項條件中符合3項,就代表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1.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三酸甘油酯≧150mg/dl。3.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婦女疑感染全台首例「鐵氟龍流感」 疾管署回應了
近日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分享一個個案,一名50歲女子有氣喘,平常症狀穩定,近日突然發病,還檢查出輕微浸潤肺炎,而女子疑感染「鐵氟龍流感」,可能是台灣首例。對此,疾管署做出回應。蘇一峰發文,「50歲的女性氣喘患者,本來都很穩定,突然氣喘發作很不舒服,胸悶咳嗽X光有輕微浸潤肺炎,流感新冠黴漿菌等等所有微生物的檢查,全部都是陰性!」詳細一問病患病史,蘇一峰指出,「發現病人只要用了家裡的不沾鍋後,就會很不舒服胸悶,而且越來越嚴重,出院之後換了一個新的鍋子,說也奇怪換了一個新的鍋子,病人的不舒服就消失了,是不是台灣第一例的鐵氟龍流感?」蘇一峰表示,「目前不知道要去哪裡通報?政府沒有通報的窗口。其實鐵氟龍流感這個名稱不太對,精確地名稱應該叫鐵氟龍所引起的間質肺炎 比較適合!」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回應,「鐵氟龍流感」雖稱流感,是過敏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不會傳染給人。至於傳聞說不沾鍋有毒?食藥署曾在闢謠專區說,不沾鍋鍋內塗有一層聚四氟乙烯(PTFE)的塗料,俗稱「鐵氟龍(Teflon)」,具有耐高低溫(-190~260℃)、耐蝕性(抗酸抗鹼)等性能。此不沾塗料之特點為烹調時使用油量較少且食物不易沾黏附著,鍋具較易清洗。惟塗料中含有全氟辛酸(PFOA),此物質加熱至327℃時,溶出機率增加。全氟辛酸(PFOA) 可能造成肝臟損傷、影響內分泌系統,目前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列為第2B 類可能致癌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且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有限。購買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應注意產品標示內容,依所標示材質之特性正確使用。如果不沾鍋表面出現刮傷、受損、甚至裂痕等情形,應更換新品。使用不沾鍋時,建議避免過度用力使用鍋具剷刮表面及烹調帶硬殼海鮮或帶堅硬骨頭的食材,也須避免長時間高溫烹煮、甚至在無油無水狀態下空燒鍋具,使用後亦建議避免過度用力以鋼刷刷洗,減少因刮傷、磨損、異常高溫而增加食品容器具之溶出風險。一旦發現鍋面刮傷或損傷,就應避免使用並更換。
短時間內體重飆升「不是真的胖」! 營養師曝「5因素」:水分是關鍵
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並不一定是真的胖!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高碳水飲食、阻力運動、情緒壓力、生理期。(圖/翻攝自Facebook/余朱青 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營養師》發文分享,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以及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體內水份滯留,容易水腫,例如泡麵或粽子搭配的醬料,本身鈉含量較高。高碳水飲食:身體抓水能力強,水分易滯留,因此減重初期完全禁碳水攝取的話,初期體重會下降非常快速。阻力運動:身體的肌肉破壞修復時會增加體內儲存的水份。情緒壓力:體內分泌壓力性荷爾蒙,例如皮質醇、醛固酮,會降低身體排水能力,導致水分滯留。生理期:體內分泌荷爾蒙(黃體素),導致水分滯留。余朱青也提醒,上述這些都是影響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唯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體重哦!」
運動員睪固酮「男女濃度有重疊」 專家:不宜論斷性別
中華隊拳擊好手林郁婷在巴黎奧運期間捲入性別爭議,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其性別檢測異常,不符合女性選手參賽資格。過去有國際研究針對近700位菁英運動員的睪固酮濃度分析,顯示兩性的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專家指出,若以睪固酮濃度論斷性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巴黎奧運期間,英國作家J.K.羅琳更暗指林郁婷、阿爾及利亞選手克莉芙為男性,有性別分化差異(DSD),一席話引發國際間關注及爭論。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表示,睪固酮的量主要由性腺的發育和功能決定,而不是由Y染色體所影響。有些擁有Y染色體的人,如果性荷爾蒙合成不良,則睪固酮的濃度較低,而有些人雖然睪固酮濃度高,但因為雄性素的接受體不敏感,無法有效感受這些荷爾蒙,因此也無法發揮作用。「不宜以睪固酮高低作為判定男女性的標準。」許美智指出,一般男性正常的睪固酮濃度為每公升10到35奈莫耳之間,而女性正常範圍則較低,為每公升2.5奈莫耳以下,但這些範圍可能會因實驗室和測試方法不同而有所變化。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一項針對693名菁英運動員荷爾蒙的研究顯示,16.5%的男性運動員睪固酮濃度低於正常範圍,而13.7%的女性運動員則高於正常範圍。許美智說明,這顯示出兩性之間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因此,若認為睪固酮高就不是女性,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成大附設醫院小兒部遺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蔡孟哲指出,個人運動表現的影響因素很多,例如營養、訓練、基因、心理、疾病等等,而DSD影響的是性發育,並不是直接造成運動表現好壞的單一原因。蔡孟哲說,性發育過程有太多的基因調控,這些基因也還沒完全被科學解答,除了已知SRY基因(睪丸決定基因)在Y染色體上,有更多基因在XY染色體以外的「體染色體」上,也會影響性發育,但目前沒辦法單靠染色體檢查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