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 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 糖尿病 中風9旬嬤患主動脈瓣狹窄! 「1治療方式」免開胸順利恢復健康
高齡92歲的張奶奶有活動性喘,經過檢查發現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但考量年事已高,以傳統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在醫師詳細評估後,決定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張奶奶恢復良好,又可以在花園裡「拈花惹草」,享受愉快的生活。主動脈瓣狹窄 為年長者常見疾病嘉義長庚心臟內科楊登堯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主動脈瓣狹窄與年齡高度相關,尤其80歲以上的盛行率可達 10% 以上,是年長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而主動脈瓣狹窄使心臟血液的輸出困難,嚴重者甚至會呼吸困難,胸痛或胸悶,暈厥或頭暈。年長者手術風險高 TAVI手術免開胸、恢復快但由於年長者身體較虛弱或存在其他共病,導致手術風險增高。不過,現在透過TAVI,能讓高齡族群不必承受開胸風險,成為目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主流術式。楊登堯醫師進一步說明,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通常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將導管沿著主動脈放進去,當到達主動脈時,將瓣膜打開,此時植入新的瓣膜,瓣膜功能即開始啟動。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TAVI不須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須使用體外循環、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對年紀較大、共病很多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低,且術後住院天數少、恢復速度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治療方案 重拾健康生活另一名71歲的翁伯伯一樣也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同時有冠心病、大動脈穿透性潰瘍,且因為有食道癌病史曾接受放射治療,不適合傳統開刀手術,同樣透過TAVI,重新找回健康。楊仁宗院長表示,TAVI屬高複雜度手術,且需要在具備高階主動脈手術設備儀器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由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白麵線吃1搓「鈉攝取」直接爆表 營養師:每週別超過4餐
麵食控小心鈉攝取過量,恐容易發胖,並引發高血壓及腎臟病。營養師陳嫚羚指出,大家常吃的「麥製麵」與米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至900mg的鈉,她也列出「高鹽值麵」排行,其中白麵線吃1搓100g,鈉含量就高達2874mg,已超越國人飲食指南建議1天不超過2400mg的量,因此想吃麵又想減鈉,陳嫚羚建議,可以選擇「減鈉麵體」。營養師陳嫚羚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民眾平時常吃的麥製麵,包括泡麵、意麵、油麵、拉麵、麵線等白麵條,基礎原料為「麵粉+鹽+水」,而1g的鹽含有400mg的鈉,「與同為主食的飯相比,相同重量下,會多吃進300至900mg的鈉。」陳嫚羚也列出鈉攝取過量導致的許多健康問題,例如:容易胖:通常鈉攝取量多的族群,也伴隨有熱量攝取多的狀況,再加上飲食習慣上會偏好重口味食物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鈉攝取量高的族群,BMI會顯著增加1.24 kg/m2 ,腰圍則顯著增加4.75 cm。 高血壓:鈉攝取量高身體容易蓄積更多水分,再加上過多的鈉可能也會刺激交感神經,打亂正常的血壓調節,而進一步造成血壓升高。長期的高血壓狀態,則會增加中風、冠心病等疾病風險。腎臟病:鈉攝取量高會伴隨增加尿鈣排出,提高腎結石或泌尿道結石的機會 ,再加上血壓升高,也容易對充滿細小血管的腎臟造成傷害,進一步增加腎臟疾病的風險。陳嫚羚補充,根據2014至201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全體國人的鈉攝取量平均為3500mg,「7歲以上國人都呈現在超標的狀態」。WHO建議成人鈉的攝取1天小於2000mg,國人的飲食指南建議是1天小於2400mg,「2400mg鈉,約等於6g鹽,約一茶匙量。」陳嫚羚進一步分析鈉攝取的食物來源,結果顯示,佔比第1的竟是進食或烹調中添加的鹽或調味料,第2才是加工或調味食品,「在這個大類中又以麥製麵條為國人鈉攝取量最高的食物,所以愛吃麵真的容易造成鈉攝取過高!」營養師更盤點國人常吃的高「鹽」值麵,位居冠軍的是白麵線(壽麵線),每100g中鈉含量約2874mg,再來依序是雞絲麵2450mg、鍋燒意麵990mg、紅麵線(蚵仔麵線)752mg、油麵712mg、意麵572mg、拉麵429mg。想吃麵又想減鈉?陳嫚羚建議,可以選擇「減鈉麵體」,像是減鈉又低熱量組的「蒟蒻麵、豆腐麵」,或是義大利麵、通心麵、貝殼麵;米製麵組的米粉、粄條、米苔目、糙米麵;豆製麵組的冬粉、粉絲。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烹調方式」也需要一併調整,除了要降低鹽、醬料和調味料的使用,並改用蔥、薑、蒜、番茄等氣味重的食物調味,也別忘了看清楚營養標示,鈉含量每100g超過600mg即為高鈉食物。陳嫚羚強調,每週吃麵更是不要超過4次,「尤其是外食的麵食,通常鈉含量都非常高!不建議太常吃,主食的選擇建議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為主,而且通常吃米飯會搭配菜和肉,也會比較均衡。」而吃麵食也可以搭配新鮮蔬菜吃,因為新鮮蔬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鉀,可幫助體內過多的鈉排出。
5大「放縱壞習慣」要注意! 重症醫示警「傷害身體無數次」:罹癌風險增加69%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有時稍作放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對健康有害的壞習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在臉書粉專分享,雖然生活可以放鬆,但不可以放縱,有5種「生活中常見的放縱行為」,只要放縱1次,身體可能就被傷害無數次。1. 你熬夜了黃軒引用2023年7月發表於《癌症》國際期刊上的1項關於睡眠習慣、時間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從超過1.4萬人的數據資料分析可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而與夜間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的人相比,一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罹癌風險升高41%;若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2. 你喝醉了只要一次大量飲酒後,酒精會抑制大腦皮層功能,讓大腦處於相對缺氧的狀態,可能導致昏睡甚至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因酒精中毒而亡。長期飲酒還可能引發身體慢性中毒,造成累積性傷害。另外,黃軒也強調,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導致大腦白質和灰質的減少,這些變化與大腦老化有關,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使大腦提前老化;酒精還會影響海馬體,將導致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損害,特別是在大量飲酒後;而飲酒會改變神經遞質的釋放,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長期飲酒還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包括注意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減弱。3. 你生氣了黃軒表示,「8分鐘的憤怒,40分鐘的血管損傷」,憤怒不僅傷肝,更傷血管,影響人體腺體的分泌功能,導致乳汁減少(哺乳期母親),並影響母嬰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不僅如此,持續生氣還會削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4. 你抽菸了吸菸對健康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吸菸是多種癌症的主要原因,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胰臟癌、膀胱癌、腎臟癌和口腔癌等;其次,吸菸會增加患冠心病、中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風險,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再者,吸菸會損害呼吸系統,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等疾病,並使哮喘症狀加劇;而長期吸菸會持久損害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襲,即使戒菸多年後仍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吸菸也會增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並可能導致胰臟炎。5. 你吃太飽了據國際期刊《Nature》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頓高脂大餐就能短暫抑制免疫力,讓你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突如其來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誘發短暫的黏膜和全身免疫抑制狀態,進而導致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以及抗原特異性免疫受損。而另一篇研究也指出,若重新攝入膳食纖維後,免疫抑制狀態是可以恢復。
全台首例「心臟超飽和氧治療」手術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死亡率
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今(5)日發表全新「心臟超飽和氧治療("Super-saturated" Oygen Therapy SSO2)」手術方式,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亞洲第二例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後執行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肌受損範圍(26%),並減少後續心臟衰竭及心因性死亡之風險。72歲的張女士過去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病史,均按規律接受治療。今年7月,她因胸悶、氣促和冒冷汗的症狀逐漸加劇前往亞東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亞東醫院立即啟動D2B團隊於82分鐘完成D2B(從病人到達醫院至心血管打通時間),於左前降動脈植入塗藥支架後,由心臟血管內科心導管室主任杜宗明和蔡浩元醫師共同領導,進行約60分鐘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張女士於術後第5天順利出院,在心臟團隊的照護下恢復良好。追蹤檢查報告發現,心臟超音波顯示她的心臟射血分率為61%;心臟磁振造影則顯示心臟功能達到59.1%。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中的第二號殺手,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已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疾病。近年來,國際上已發展創新的治療方式「心臟超飽和氧治療」,透過抽取病人動脈血液,經過超飽和氧氣裝置注入高壓力氧氣,再經由心導管將富含高濃度氧氣的血液送入冠狀動脈,藉此有效降低微血管阻塞,改善冠狀動脈微血流,從而減少心肌梗塞的範圍,並進一步預防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發生。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杜宗明指出,對於大範圍前壁心肌梗塞,早期打通血管(D2B)已成為台灣的常規治療,但這些患者仍可能面臨後續發生心臟衰竭併發症的風險。2019年,美國FDA核准將「超飽和氧氣治療系統」應用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再灌流治療,能有效減少約26%的心肌梗塞範圍,從而降低心臟衰竭風險及後續死亡率,這項技術成為改善患者癒後的重要利器。目前,亞洲僅有馬來西亞成功執行此手術,而台灣亞東醫院是亞洲第二個成功完成此手術的國家與醫療機構。副院長彭渝森表示,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擁有處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豐富經驗,D2B冠心病認證已連續6次獲得國家醫策會疾病別認證。彭渝森也提醒民眾,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預防和早期發現疾病。
鄰居自學針灸爆紅!他慕名求治病 被扎後「臉發黑慘死」
病急亂投醫後果不堪設想!中國江蘇有一名患有慢性病的男子,聽聞村內有一名女子「針灸技藝純熟」,他慕名前往求治病,在最後一次被扎針時,男子竟臉色發黑倒地,送醫搶救不治身亡;施針女被發現是自學沒執照,因非法行醫遭判刑,處以1年6個月有期徒刑。綜合陸媒報導,中國江蘇寶應縣某處村莊裡,有一名女子看影片自學針灸,只有在自己和丈夫身上做試驗,但她認為很有效,此後她在外自稱「針灸技藝純熟」,開始收費替民眾治療,也成為當地的紅人。而一名患有慢性病的男子慕名前往求治病,還支付女子人民幣500元(約新台幣2277元),展開一連串治療;怎料在最後一次診療時,女子替男患者扎針,他瞬間臉色發黑、雙腳發軟癱倒在地,嚇得眾人將他送醫急救,無奈仍回天乏術。事後法醫調查發現,男子的死因竟是「針灸誘發冠心病」,女子替他扎針導致急性心衰竭死亡;而男子的死亡也揭發女子無照行醫的真相,雖然她最後獲得死者家屬的諒解,也有賠償相關損失,最終以非法行醫罪,判處1年6個月有期徒刑。針灸屬於侵入性的治療,接受針灸前後需留意許多事項,否則會有暈針的反應,像是避免穿緊身衣物、不能空腹或吃太飽、得放鬆心情。另外針灸後不能用手碰穴位,否則容易感染。
十盛奶精「標示不清」為何很要不得! 醫曝「1成分」超不健康:害這類人破戒
網紅「見習網美小吳」與「紀卜心」聯手創立的手搖品牌「十盛Shisheng」,近日被消基會點名奶茶使用的奶品標示不清,引發軒然大波。對此,十盛22日也在臉書發文宣布,7月23日限時1天「買1送1」優惠。然而此舉卻引來小兒科醫師林智葳搖頭,表示「熟成生乳」給人直覺就是鮮奶奶茶,若他事後被告知是奶精奶茶,一定會非常生氣,因為奶精這種反式脂肪的食物非常不健康,「我會盡量避免。」林智葳昨(28日)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發文指出,在門診中若有遇到血脂異常的病人,除了藥物和生活型態調整之外,他最常對病人叮嚀的就是「不要吃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他解釋,反式脂肪主要是植物油經過部份氫化處理後,可以讓油品更穩定、更好吃、價格相對低廉、卻很有健康疑慮的食物成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減少2%反式脂肪的熱量來源,可以減少23%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總熱量中降低0.5 %來自反式脂肪的熱量攝取,則可減少3%的中風死亡,以及6%的冠心病死亡機率。」「奶精就是一個可能含有反式脂肪、我會盡量避免的食物。」林智葳醫師續稱,依據台灣現行法規規定,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在0.3%以下可以標示為零反式脂肪,所以若大量、經常性的食用這些垃圾食物的話,身體還是有可能會受到反式脂肪的不良影響。所以他在買手搖飲料,當天要喝奶茶系列產品時,「一定會在意其是奶精奶茶還是鮮奶奶茶,這是我很care的點!」林智葳醫師坦承,如果上面標示是熟成生乳,他的第一直覺反應會覺得這是生乳、是鮮奶奶茶,所以不會多問。但如果他後來被告知這是奶精奶茶,「我會覺得非常震驚且生氣。這就像是嚴格素食者因為標示不全,而不小心破了戒,一定憤怒不已。」不過他也感嘆,「當然,台灣可能沒有買一送一解決不了的事?」
根除C肝進度「台灣成亞洲標竿」 衛福部加碼!篩檢費調高至370元
「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今年底將來台參加國際肝病研討會並檢視台灣C型肝炎根除現況及進度,台灣可望在明年(2025)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提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為全球設定的2030年C肝根除目標。面對根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全台仍有約四萬名C肝感染者不自知,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是屬於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需盡快被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衛福部B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指出,「一腎三高(血糖、血脂、血壓)」是C肝中度風險族群,若同時感染C肝且能及時治癒,除了可遠離肝硬化、肝癌,還可改善現有疾病,一舉兩得,呼籲全國各醫療院所應積極運用慢性病照護網與成人健檢進行全篩、全治。而45至79歲民眾則可主動接受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肝病是國病,C肝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台灣在2018年發佈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誓在2025年要根除C肝,早於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2030年。過去幾年來全球因為新冠疫情打亂根除C肝的步調,但台灣在根除C肝的範疇仍屬前段班。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今年三月在京都舉行年會,亞洲各國分別發佈根除C肝進度,台灣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全力執行C肝篩檢與治療,表現十分亮眼並超前領先日、韓等國,被與會學者視為亞洲標竿。累計至今,全台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人數已突破十六萬五千人,預估明年底可治癒十八萬人。簡榮南教授說,若以地區來分,濁水溪以南的C肝高盛行縣市有卓越的防治成果,除了優等生的彰化縣之外,雲嘉南、高雄與屏東也都有耀眼成績。濁水溪以北的縣市則有待急起直追,如雙北、基隆與桃竹苗。目前以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防治行動最為積極。若以罹病風險來看,簡榮南教授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的C肝盛行率較高,約6%到8%,是一般民眾的兩倍。這些病人若不治療C肝,不但有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原本的疾病還會加速惡化,因此這三類病人應全面篩檢、積極治療。倘若治癒,更可有助於原本疾病的控制、延緩惡化,對促進病人健康、增進國民生產力,均有好處。簡榮南教授補充,以感染C肝的糖尿病患為例,若將C肝治癒,可大幅改善糖尿病的控制,「少數病人原本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癒後可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糖化血色素』則平均可下降1-2%;少數原本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也有機會停藥。」簡榮南教授同時表示,感染C肝的慢性腎病不論處在哪一個階段,治癒C肝可減緩慢性腎病的進展,「C肝口服藥療效好,只要能治癒,即可延緩洗腎的風險。」另外,感染C肝的高血脂患者,若治癒C肝,也可降低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簡榮南教授提醒民眾,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導致容易忽略追蹤與治療,一旦發現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全口服新藥只需服藥8週或12週,治癒率高達98%,藥費約20萬元,全由健保給付。提醒民眾應早篩、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對肝臟及健康的危害。為了積極達成全民根除C肝,衛福部加碼多項利多,今年起提高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的服務費用,由200元提升至370元,同時鼓勵醫療院所主動關心病人。另一方面,衛福部與勞動部、法務部跨部會合作,鼓勵勞工健檢加入C肝篩檢,並從今年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受刑人,入監時全面篩檢C型肝炎病毒。國健署也積極推動全台地方衛生局加強C肝防治,預計明年底前達成90%的C肝篩檢率,並壓線達標完成世衛組織的要求。簡榮南教授說,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納入醫院評鑑試評條文,鼓勵各醫學中心支持國家政策,大大提高院內C肝篩檢率及治療率。他期待新政府可將此概念擴及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同時將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病患的全篩全治納入政策追蹤,搭配各地衛生局督導,相信可更有效篩出社區內潛在的C肝病人。
90%腦中風可預防 8大風險因子曝!「中3個」屬高危險群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呼籲,高達90%的中風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民眾掌握對腦中風危險因子及健康行為的認知,並積極採取行動,都可以預防腦中風及降低風險。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111年腦血管疾病共計奪走1.2萬人生命,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換言之,在台灣每42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除了致死率之外,中風所引起的失能及後遺症,更是不容輕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亦嚴重影響餘生的生活品質。國建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以檢視自己及家人,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及腦中風家族史,上述8項之中有任3個,就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更應特別注意。國建署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為國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罹患最常見慢性疾病或病症之一,而民眾到底要如何控制三高,建議遵守以下4要點。●安排定期健檢民眾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40-64歲民眾每3年1次,及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或學生健檢、勞工健檢、軍人體檢,定期健檢掌握自身的健康數據。●自我掌握數據如何判斷三高數據是否異常呢?血壓部分,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建議平均血壓值≦120/80 mmHg。血糖部分,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 mg/dL。血脂部分,俗稱壞膽固醇的「(LDL-C)」,無併發症的一般民眾應<130 mg/dl。●評估罹病風險民眾亦可透過國民健康署建置的「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檢報告數據,掌握未來10年內罹患5種慢性疾病(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維持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調整個人作息、保持情緒穩定及遵循「三低一高 (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 」飲食原則,持續監控三高數值,若數值超過建議標準值持續監控而未改善,可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婚禮吃牛排!男賓客突沒反應「嘴角流汁」 賓客全嚇傻:人死了
愛爾蘭近日一場婚禮發生悲劇,一名男賓客在吃牛排時,突然倒下。儘管現場醫護人員緊急搶救,男賓客最後仍回天乏術。目擊者指出,有液體從他的嘴角流出,但怎麼叫他,都沒有任何反應。根據《鏡報》報導,67歲格林(Brendan Glynn)去年12月22日到愛爾蘭西海岸西班牙角(Spanish Point)一間飯店參加婚禮,結果在享用餐點時,不幸被一塊牛排噎住,搶救後仍宣告不治。用餐期間坐在格林旁邊的墨菲(John Murphy)表示,在這件事發生之前,自己一直跟格林說話,對方看起來狀況很好,正在吃牛肉,並沒有給人留下有任何困難的印象,然而妻子赫然發現有些不對勁,似乎有液體從格林的嘴角流出,「當我和他說話時,格林完全沒有反應,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墨菲透露,婚禮上有些人是醫護人員,聽到騷動聲後,上前試圖清空格林嘴裡的食物,並且開始施行CPR。不幸的是,儘管送醫後,醫護人員從氣管取出堵塞喉部的一大塊牛肉,格林最後仍於晚間8時45分宣告不治。屍檢結果顯示,格林死亡原因為「咖啡廳冠心病(cafe coronary)」,指的是食物卡入喉部,其為一個術語,用於描述健康受試者在進餐期間突然倒下,沒有任何窒息、呼吸窘迫或神經系統症狀的跡象。
熬夜族週末一定要「補覺」! 新研究:補覺可降低抑鬱症、心臟病風險
人的一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良好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而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品質不佳均會影響健康。不過在當今社會,熬夜已成為許多上班族的日常,那麼週末「補覺」能不能補救呢?近日有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表示週末補覺,不但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還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據陸媒報導,近日中國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吳金澤、張如旭等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表示對於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週末補覺,患抑鬱症的風險顯著降低,表明週末睡懶覺或可成為調節心理狀態的主動策略。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佇列中5510名參與者,包括5051名非抑鬱患者和459名抑鬱症患者,使用臨床抑鬱症篩查量表PHQ-9評估了參與者的抑鬱症狀,分析了週末補覺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週末補覺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降低19%。當按照工作日睡眠時間分析發現,在工作日睡眠小於7小時的參與者中,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降低34%。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平時睡的少,可以通過週末補覺來改善抑鬱症狀,60歲以下的成年男性週末補充睡眠能夠減輕抑鬱的嚴重程度。值得一提的是,週末補覺,還能大幅降低心臟病風險。2023年11月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的研究論文。研究顯示,對於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小於6小時)來說,週末補覺超過2個小時,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70%相關。然而,對於工作日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反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佇列中3400名成年參與者,其中333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分析了週末補覺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在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63%。當研究人員將週末補覺分為「1至2小時」和「超過2小時」時,發現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且工作日睡眠時間小於6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70%。當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補覺對於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發現週末補覺與較低的心絞痛、中風和冠心病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工作日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反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綜上總結,最佳的睡眠時間是7至8小時,儘量保證每天7至8小時的睡眠,如果工作日睡眠不足,可以在週末多睡2個小時,以降低心臟病、抑鬱症風險。
真的有夠衰!命理師提醒這4種人清明節氣務必注意 快去做健檢
2024年4月4日13點03分,節氣進入「清明」,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提醒,2024年「清明」這半個月,生肖屬鼠、兔、龍、猴的人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最好最近就要找時間去做健康檢查,且因健康欠佳,最近也該盡量減少探病弔喪,喪家物勿吃,忌至陰廟。清明這段時間對這幾個生肖來說,除了身體狀況不好,還容易破財官災、小人陷害、口舌是非多。楊登嵙教授指出,由於這個時節氣候溫和、草木萌發、風景明麗,是一個處處給人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故稱為「清明」。多雨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隨著每一次降雨及雨過天晴之後,氣溫會不斷的升高。以下就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清明」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1.宜溫食,多吃山藥、薺菜、菠菜等食物,山藥其黏液蛋白,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累積,保持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山藥中的多巴胺,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另外,山藥還能改善人體消化功能,增強體質。2.宜柔肝養肺,吃韭菜、薑、蔥則可溫補陽氣,韭菜花富含水分、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鐵、維生素A原、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等。適宜夜盲症、乾眼症、便秘、經期不順者食用,因為韭菜花中所含大量的維生素A原可維持視紫質的正常效能,也富含膳食纖維。3.不喝冰水、少吃偏寒性食物。4.氣候忽冷忽熱,容易疾病復發,因為季節交替、天氣潮濕,更增加過敏原,例如花粉熱、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季節性蕁麻疹等症狀。不要吃太多容易引起「發炎」、「過敏」的食物,像是油炸類、辣椒、重口味調味料、加工食品、零食,或是海鮮、筍類、羊肉等大辛大熱的食物,以免助熱升火。二、衣1.清明節期間外出遊玩,此時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花粉過敏高發的時節,容易過敏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防範,不要直接接觸各種花卉,並戴上口罩及穿長袖外出。2.穿著應以寬鬆舒展、柔軟保暖為主,當天氣稍微轉涼或起風時,要立即加穿衣服,以防病邪入侵。三、住1.當外界升溫速度比室內快,這時室內水氣滯留,家中就容易潮濕返潮,有些居家更甚,造成壁癌、發黴,這些都容易造成居家健康,引發皮膚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家中要多除溼排水。2.多做曝曬殺菌,一來減少返潮所帶來的溼氣,二來將寢具曝曬後,減少塵蟎過敏源。四、行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此時陽氣生發,人當順應這自然規律,適當晚睡一些、早起一些,晚睡並不意味著要熬夜,早起也不是要起得比雞鳴早。五、育多做緩和運動,像是慢跑、游泳,讓自己開始放鬆僵硬了一整個冬天的身體,太過激烈的運動反而會讓肝氣更不順。踏青是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爬山、盪鞦韆、散步等,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六、樂清明節是祭祀的節日,緬懷先人時難免容易悲傷,但不可悲傷過度,以免影響身體健康,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要控制好情緒,防止疾病復發,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
高血脂難自行發現、控制! 專家授「4招」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依據111年十大死因統計指出,國人死於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遠超過肺癌與肝癌,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包含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因素,國民健康署2018年運用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為1.8、1.5及1.4倍。高血脂自己難發現 控脂4招找回健康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 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成,其中有高血脂的民眾自述曾經醫師診斷者卻僅有2成,由於高血脂初期的症狀不明顯且無法自行測量,民眾較難以發現與控制。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可以透過健康檢查來了解血脂數值,掌握自身健康狀況,並提供控脂4招:1、定期健康檢查:除了各式公費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建議可定期健檢及早發現異常、早期治療。2、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國民健康署發展「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可自行輸入血脂等健檢報告數據,計算並掌握自身罹患冠心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及早改善健康數值、降低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3、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養成飲食均衡好習慣。4、戒菸改善血脂異常:菸品中的尼古丁會使心率和血壓飆升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民眾戒除菸品、改善血脂異常。注意心肌梗塞癥兆 爭取黃金時間若突然出現左邊的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冒冷汗、呼吸困難,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等疑似心肌梗塞癥狀,尤其是有三高或心血管病史的民眾更要注意,務必要撥打119及時就醫,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救治,爭取黃金時間、搶救生命!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越癌症 高血脂最致命!僅2成曾就醫
依據111年十大死因統計指出,國人死於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遠超過肺癌與肝癌,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包含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因素,國民健康署2018年運用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為1.8、1.5及1.4倍。其中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成,卻僅有2成就醫,風險最高。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中,高血壓會損害動脈,導致動脈阻塞,並阻止血液流向心肌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黃群耀醫師表示,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是血管中的清道夫。當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過多積聚在血管壁,就會使得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為了避免暴露於急重症的風險下,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更要積極控制。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成,其中有高血脂的民眾自述曾經醫師診斷者卻僅有2成,由於高血脂初期的症狀不明顯且無法自行測量,民眾較難以發現與控制。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可以透過健康檢查來了解血脂數值,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血脂正常值: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0 mg/dl;女性>40 mg/dl),並提供控脂4招:1.定期健康檢查:除了各式公費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建議民眾可定期健檢及早發現異常、早期治療。2.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國民健康署發展「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民眾可自行輸入血脂等健檢報告數據,計算並掌握自身罹患冠心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及早改善健康數值、降低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3.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養成飲食均衡好習慣。4.戒菸改善血脂異常:菸品中的尼古丁會使心率和血壓飆升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民眾戒除菸品、改善血脂異常。民眾若突然出現左邊的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冒冷汗、呼吸困難,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等疑似心肌梗塞癥狀,尤其是有三高或心血管病史的民眾更要注意,務必要撥打119及時就醫,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救治,爭取黃金時間、搶救生命。
「冬至」注意身體!飲食禁忌大公開
2023年12月22日11點28分「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陽氣漸始,一陽來復,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意思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古代甚至有【冬至大如年】,“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諺語: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冬至在月中,霜雪兩頭空;冬至在月尾;賣牛來買被。今年冬至國曆12/22農曆11/10在月頭,所以今年冬天不會非常寒冷,但要注意冷熱交加,反而容易感冒! 2023年「冬至」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馬、羊,注意飲食衛生,戒吃生冷油炸食物,避免病從口入。身體要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杜絕後患;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容易從高處摔倒,導致頭部或身體流血受傷。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冬至」開運養生及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醫認為此時陰氣盛極而衰,陽氣漸長,是養身重要的轉變點,只要冬至調養正確,未來一年皆可收其效。以肉類加上滋補中藥材,烹煮成麻油雞、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等,除了祛寒,也補元氣。但須注意自己的體質適不適合,也忌補過頭,對不敢吃羊肉、或吃素的人來說,可以改喝由茯苓、蓮子、山藥、芡實(或薏仁)煮成的四神湯,進補的效果溫和不燥熱,適合所有人食用。2. 冬天有兩個大日子必須吃羊肉,一個是立冬、另一個就是冬至,只要在冬至補對,對未來一整年身體調養都有幫助。而羊肉是溫熱的補品,還含有豐富脂肪、蛋白質、鈣、鐵等營養,有祛寒保暖、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二、衣的開運大法:1.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縮及動作乏力的現象,因此,選擇寬大鬆軟、穿脫方便的冬裝也很重要。有關節炎、風濕病患者,可在貼近肩胛、膝蓋等關節部位用棉層或皮毛加厚。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於保護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2.冬季,人在睡眠期間因肌體抵抗力和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風等症狀,穿睡衣應以無拘無束、寬柔自如為宜。因為睡衣直接與皮膚接觸,因此不宜穿化纖製品,其面料以自然織物為佳,如透氣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針織布,柔軟的絲質料子。3.冠心病容易發生於秋冬之交和冬季,提醒高危險群和患者注意自身保暖與疾病控制,容易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注意保暖,如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三、住的開運大法: 天氣溫低寒,很多人喜歡緊閉門窗,應注意門窗應保持通風,如果因天氣寒冷而緊閉門窗,反而會因空氣不流通,造成生病。房間溫度太高而濕度太低,也會引起身體不適,極易發生疾病。四、行的開運大法: 傳說這天會有天狗到人間尋找化身,如果撞上祂可能會被抓走,但以科學角度來看,是因為這天夜長天冷,不建議在外遊玩逗留,早點回家休息才有利於養生。五、育的開運大法: 冬天常晒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適當的戶外活動,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免疫力。六、樂的開運大法: 華人重視家族團圓,所以冬至當天全家一起搓湯圓、吃湯圓,代表圓滿的意思,湯圓占卜法以視湯圓數量為偶數為吉,因此若碗裡的湯圓為偶數,那麼吃湯圓的人那一個月就會運勢昌隆,反之,如果碗裡湯圓數是奇數,就要低調保守,以退為進。此外,也據說如果計算碗裡的湯圓數,未婚的人那碗總會是奇數,而已婚的人則會是偶數,這占卜是吃湯圓時一面進行的餘興小遊戲。
心肌梗塞徵狀有哪些? 醫列「8大前兆」 :有異常疼痛要警惕
低溫來了要小心!心肌梗塞好發於冬季,往往事發突然,總是令人措手不及,究竟心肌梗塞有什麼徵兆可以提早預防?醫師列出「8大前兆」,包括心前區痛、頸部悶痛、牙齒下顎痛、左肩痛、後背痛、喉嚨痛、左腿痛和臍腹疼痛,都要特別留意。 根據陸媒報導,江蘇省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秦海東曾受訪表示,心肌梗塞除了有典型的胸痛、胸悶,還會出現一些「非典型」症狀。因此,要特別留意身體的「8個部位」,若是出現異常疼痛,很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需要特別警惕。 1.心前區痛:若是心前區突然出現壓榨感疼痛,持續20分鐘以上仍未緩解,並伴隨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嘔吐、噁心、瀕死感等症狀。 2.頸部悶痛: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在胸骨後、頸部突然出現陣發性脹痛或悶痛,也明顯感受到胸部緊迫,甚至會放射至肩、臂等部位。 3.牙齒、下顎痛:在少數情況下,心肌梗塞會引發牙痛或下顎痛,而且只有在走路或運動時,才會出現疼痛,同時還會伴隨其他症狀,像是胸痛、肩膀痛、瀕死感等。 4.左肩痛:由於心臟病會造成左臂、左肩疼痛,有時也會放射到右肩,這種疼痛為隱隱的鈍痛,而不是尖銳刺痛,範圍通常在前臂內側,有可能會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常伴有胸悶、呼吸緊促。 5.後背痛:男性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狀很明顯,主要是持續胸痛和異常出汗等;女性患者則是以放射性疼痛、後背痛、感到噁心居多。 6.喉嚨痛:由於咽喉和心臟屬於同節脊神經,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生成的酸性物質和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而引起疼痛,並擴散至咽部神經,讓咽喉產生灼熱感。 7.左腿痛:依據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表示,左腿疼痛會出現在心肌缺血的患者身上,若有改善心臟供血後,疼痛就會消失。 8.臍腹疼痛:張健醫師提醒,若出現臍周陣發性絞痛,對於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來說,要小心可能是心絞痛。
該幾點吃晚餐?研究顯示晚上9點後用餐 恐會使「中風風險」增加28%
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因而導致晚餐時間不一定,但法國近期有份研究指出,晚上9點後才吃晚餐,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9點之後吃晚飯的人,患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的可能性比在晚上8點前吃完晚餐的人要整整高出28%。據《DailyMail》報導,法國一項研究對10萬多人進行了調查,且平均都接受了7年的追蹤,每人皆完整記錄了他們在工作日及周末的用餐時間。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晚上8點之前吃晚飯,而其他人則在晚上9點後用餐。在7年的追蹤期間,大約有2千例心血管疾病病例,而在晚上9點之後吃晚飯的人,在患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可能性要比在晚上8點前吃完晚餐的人高出28%。病例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還有冠心病,例如心臟病發作、穩定型心絞痛以及因動脈阻塞和狹窄,而需要血管成形術的人。研究人員表示,晚上的血壓通常較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壓升高可能會損害血管,並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從而導致中風和心臟病發作,且主要為女性,她們幾乎佔研究結果中的80%。
血型真的會影響身體狀況? 研究發現:A型中風風險高
韓國人比起討論星座與生肖,更愛討論血型,不同種的血型會有不同種的個性,但你知道血型也可能會和疾病關聯性有關,研究就發現A型血的人,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機率增加16%,而O型血的人則是發病風險降低12%。A型血的人,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風險高,2022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血型可能預示著60歲前的中風風險,A型血中風風險高於其他血型,發生中風的風險增加16%,而O型血發病風險降低12%。一項由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A型血較非A型血有更高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和更高的冠心病患病風險。《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研究顯示,A型血的人癌症風險高於非A血型人。A型血人群似乎更容易出現消化道特別是胃部問題,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更高,特別是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研究發現A型血人群具有消化系統腫瘤易感性的特徵。B型血的人,糖尿病風險高則較高,在2015年發表在《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8萬多名患者資料的結果顯示,跟O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患Ⅱ型糖尿病風險高21%,A型血的人風險高10%。O型血的人,消化性潰瘍風險高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O型血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顯著高於非O型血人群,這可能是O型血人群高發生率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10年發文顯示,O型血發生消化性潰瘍者相當於其他血型者的1.5到2倍。AB型血的人,記憶力衰退風險高2014年國際刊物《神經病學》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導稱,與其他血型的人相比,AB型血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雖然許多研究都證實,血型確實和疾病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並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血型會影響壽命,養成好的習慣才更好。
深受皮膚潰爛困擾 他吃1物「一週內好轉」:見鬼了
有些民眾會受既有印象影響,減少特定養分的攝取。一名患者多年以來深受皮膚潰爛困擾,多次求醫都找不出病因,直到開始攝取脂肪,吃下幾片五花肉,膚況竟在一週內改善,讓他直呼「見鬼了」。家醫科醫師宋晏仁在節目《醫師好辣》表示,一名患者年輕時期就不攝取脂肪,認為「脂肪會對身體不好」,因此三餐都吃全素,青菜都用水煮,就連一滴油也不加,後來皮膚莫名潰爛20年,多次求醫都找不出病因,才又開始攝取帶有脂肪的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患者自從吃下幾片五花肉,膚況不佳的問題竟在一週內好轉,讓他直喊「見鬼了」,而當改回無油飲食,病情2週後又復發,但吃五花肉就好了。宋晏仁透露,後來該名身在美國的患者,甚至專程搭機回台拜訪,對方還在見面的時候特別強調「你在電視上講的事是真的,油不能完全不吃」,分享飲食帶給身體的改變。宋晏仁表示,患者吃下幾片五花肉,膚況一週內好轉了。(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皮膚科醫師趙昭明透露,油脂對於皮膚非常重要,也有保暖、保護內臟的功能,一旦長期不吃油脂,會讓皮膚和身體代謝都出問題;油脂好與不好其實相差很多,要是「吃錯油脂」恐會造成皮膚發炎、過敏,「不好的油飽和脂肪酸多,容易刺激皮膚發炎,假設吃太多這樣的油,皮膚穩定度就會變差。」提到油脂選擇,營養師潘富子建議,可選富含30餘種「橄欖多酚」的橄欖油,因其優異的抗氧化物,有助人體抵抗發炎功效。再者,橄欖油也有較高含量的α型態「維生素E」,具有清除自由基,保護身體像是血管、細胞膜等在內的脂溶性組織,更可預防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結構脂肪酸等脂溶性物質氧化,而對身體的傷害。潘富子指出,橄欖油也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固醇」。她也說明,單元不飽和脂肪可助增加好的膽固醇(HDL),減少壞的膽固醇(LDL),降低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植物固醇以β-sitosterol為主,結構上與膽固醇相似,可和腸道的膽固醇都被人體吸收,否則就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
打呼嚇醒其實是「呼吸中止」! 醫籲「打呼真的容易猝死」應該重視
睡覺打呼太大聲會把人嚇醒?其實是由於打呼中斷了呼吸,導致血氧不足才會突然驚醒。重症醫師作家黃軒指出,長期的打呼問題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猝死的發生率更是健康人的2.6倍,且多數發生於夜間或清晨,因此建議應及時就診治療,降低在睡覺時猝死的風險。醫師黃軒日前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根據相關研究發現,打呼患者的心因性猝死風險增加,特別是當氧飽和度降至78%以下時將更加危險,這也意味著,打呼患者的猝死發生率比一般人更高,可能睡到一半就會猝死。對於打呼導致驚醒的問題,黃軒則解答,其實是由於打呼長期中斷了呼吸,使得身體血液中氧氣不足,而這也是打呼患者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黃軒提到,該研究發現,16%至33%的打呼人會同時出現冠心病,且概率要比普通人高出3倍,而出現高血壓的概率更比普通人高出3至4倍,這是因為打呼時呼吸中止,讓身體嚴重缺氧,體內的碳酸含量不斷累積,間接導致交感神經興奮,使得血壓急劇上升,也影響到血液中的凝血功能,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另外,相關數據也顯示,每年約有30萬人因心臟驟停而死亡,其中約有一半是在睡眠中或醒來時發生的。據估計,有睡眠打呼的人,佔了心臟驟停死亡者的10%至15%。對此,黃軒則強調,建議打呼患者應及時進行治療,因為打呼真的容易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