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平
」 劉中平 假性地震5旬男上廁所後暈倒 心臟科醫師解密:中年人較常見
最近有一名50歲出頭的男子,半年內發生2次上廁所後直接昏倒的狀況,家人們很擔憂,他便就醫檢查,但發現並非心臟相關疾病;醫師研判與迷走神經反射有關,主要是排便或小解時腹部用力或憋氣,使血液回流心臟的量減少,造成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導致昏倒。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在臉書粉絲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分享他在門診遇到的病例,一名50歲出頭的男病患,主訴半年內發生2次昏倒,都是在他上廁所之後,表示自己頭暈失去意識後就倒在廁所裡面。該名男病患當時被家人送急診後,他醒過來身體也沒有異常狀況,在急診室醫師建議下前往心臟科檢查,但心臟功能完全正常,24小時心臟記錄器也沒有特別變化;男病患因為很怕又發生意外,便找到劉中平醫師診治。劉中平醫師說明,昏倒是心臟科門診常見的症狀,上廁所後暈倒還是重中之重,因為廁所有磁磚和堅硬的洗手台,容易造成外傷和頭部出血,後果不堪設想。針對此病患的狀況,劉中平醫師指出,可能與迷走神經反射有關;在排便或是小解時,肚子需要用力加壓還有憋氣,這種動作過於強烈或持久,會造成回流到心臟的血液量減少,使得血壓下降,腹部壓力增加刺激到頸動脈的壓力受器,就會出現迷走神經反射,導致心跳變慢,綜合各種原因就會讓人頭暈、失神,嚴重會昏倒的情況。劉中平醫師提到,一般昏倒常見於年輕女性或高齡老人,但是上廁所後的暈倒,則是中年人比較常見。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補充,要減少上廁所暈倒的風險,應避免便秘和憋尿、多喝水多吃蔬果、給自己充裕時間如廁;而廁所內加裝扶手和地板鋪設軟墊,則能防止昏倒後受傷。最後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在昏倒之前有胸部悶痛或是心跳加速症狀,昏倒後又無法立刻爬起來,甚至出現長施間失去意識,就要請醫師評估是否有潛在的心臟或腦部疾病。
白血球數值狂降 「一查竟罹血癌」1年就離世…醫驚:完全沒症狀
1名婦人長期就醫追蹤心臟疾病,某次檢查發現白血球數值下降,隔1個月再追蹤時又降得更低,然而她平時完全沒有症狀,甚至也沒感覺到疲勞。經過血液科專家檢查,發現患者竟罹患了血癌,短短1年後就離世。醫生提醒,定期抽血檢查很重要,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打針,但小小的不舒服能換來長期健康。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曾經一位我的患者,她是一位前輩醫師的夫人,長期在我這邊追蹤心臟疾病。也不過是例行的檢驗,偶然我發現她的白血球有下降的情況。我請她一個月之後再追蹤,結果白血球又下降的更低了。當初還有點懷疑是否檢驗異常,因為她完全沒有任何的症狀,連疲勞都沒有。一週後再度檢查的結果,白血球數量下降到危險值!」醫師提到,經血液科專家檢查,立刻安排患者住院,詳細檢查發現是血癌,1年之後就過世了,「幾乎每次門診都會有檢驗結果超乎預期的情況,大多是患者自己覺得血糖、血脂控制得不錯,結果並不如意;也有是肝腎功能異常變化的情況。更可怕的是癌症指數突然上升。」劉中平強調,在毫不相關的心臟科門診被發現血癌,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但能早期發現疾病,還是非常值得,「劉醫師自己也很怕抽血,要扎一針總是很討厭的。不過,小小的不舒服換來長期的健康,請大家配合。定期抽血檢驗很重要。發現看不到的病徵。」
地震還是頭暈?鄉民哀號:搖到出現幻覺 醫曝「4成會感知假性地震」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已讓不少人搞不清楚到底是真的在搖,還是錯覺。有網友近日也在PTT發文詢問,「現在到底是地震還是頭暈?」明明上網看沒有地震文,但閉眼後卻一直感覺好像聽到房子及鋼筋水泥的聲音,而且床也在搖。對此,心臟科醫師劉中平也曾在2022年發文稱,根據研究,在大地震之後,高達4成的患者,會感知到假性地震的發生。有住在台北的網友今(7日)在PTT發文詢問,「現在到底是地震還是頭暈?」他表示自己躺在床上,卻一直感覺到搖晃,「上來看又沒地震文,然後閉眼又感覺好像聽得到房子、鋼筋水泥的聲音,而且床在搖,到底是怎樣啦?」貼文曝光也引發一票網友共鳴,「也覺得在搖,但真的分不清楚是剛剛晃到暈了還是怎樣」、「我已經覺得搖三天了」、「已經PTSD了」、「都分不出來了吧,就當頭暈」、「一直覺得在搖+1」、「搖到已出現幻覺。」對此,劉中平醫師2022年9月曾在臉書粉專《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稱,「地震已經過去好幾天了,是否您也有這樣的經驗,感覺突然晃動起來,以為地震又來了,旁邊的人都說沒有,冷靜看水族箱的水也沒有在晃動,那應該不是吧。」他也援引日本的研究顯示,在大地震之後,高達4成的患者,會感覺假性地震的發生,明明地面沒有任何移動,卻感覺整個人瞬間搖晃起來,讓大家嚇一跳,也徒增驚恐感。雖然目前還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原因,但研判有可能是我們的平衡系統和周邊的感覺受器,被地震造成影響,在沒有地震的時候產生瞬間失衡的情況。 另有研究顯示,大腦的皮質功能在大地震之後也會產生改變,導致地震後有暈眩和突發性震顫的情況。目前好發在女性、年長者,還有居住樓層較高者。雖然可能還是會害怕,但是大部分地震後的暈眩感都會自己消失,劉中平也建議,可以放一杯水在身邊,如果有搖晃感的時候,可以看一下水面的波紋,若水沒有在晃動,就表示並不是真的有地震。症狀持續比較久的患者,還可以望遠凝視,或是喝溫開水來調整自己的神經感知。嚴重不舒服的患者,則可以請醫生開一些暈眩的藥物服用,通常也會得到很好的效果。劉中平補充,目前醫學界認為這種假性的地震感是良性的,絕大部分能夠恢復,不過還是會產生驚恐、害怕,甚至導致失眠或不敢待在室內,這時候就需要透過朋友的陪伴,甚至專業醫療業人員的開導,才有辦法緩和。而台灣又是地震頻繁的國家,因此請大家保持危機意識,冷靜面對。
沒地震卻「感覺瞬間搖晃」? 醫曝3類人易患「假性地震」
花蓮外海昨(3日)發生規模7.2強震,之後餘震不斷,讓不少人相當害怕。不過有時沒有地震,卻仍覺得在晃動,對此,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根據研究,在大地震之後,高達四成的患者,會感覺假性地震的發生。劉中平日前在粉專《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表示,根據日本的研究顯示,在大地震之後,高達四成的患者,會感覺假性地震的發生,明明地面沒有任何移動,卻感覺整個人瞬間搖晃起來,讓大家嚇一跳,也平添許多驚恐的感覺。劉中平指出,目前還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平衡系統和周邊的感覺受器,被地震造成影響,在沒有地震的時候產生瞬間失衡的情況,也有研究顯示,大腦的皮質功能在大地震之後,也會產生改變,導致地震後的暈眩和突發性震顫的情況,目前好發在女性、高齡、還有居住樓層較高者。他提到,雖然可能會造成一些害怕,但是大部分地震後的暈眩感會自己消失,建議可以放一杯水在身邊,如果有搖晃感的時候,看一下水面的波紋,如果水沒有在晃動,表示並不是真的有地震;症狀比較持續的患者,可以訓練眼睛看遠一點的地方,或是喝一些溫熱的水來調整自己的神經感覺;嚴重不舒服的患者,可以請醫生開一些暈眩的藥物服用,通常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劉中平提到,目前醫學界認為這種假性的地震感是良性的,絕大部分會恢復,不過產生的驚恐、害怕,甚至導致失眠或不敢待在戶內的環境,有的時候需要一些朋友的陪伴甚至專業醫療業人員的開導,才有辦法緩和,台灣是地震頻繁的國家,請大家保持危機意識,冷靜面對。
名醫健身房跑步猝死 醫示警:身體有「3徵兆」應立刻休息
運動雖有益身體健康,但每年馬拉松卻常傳出有人昏倒送醫的事故,知名皮膚科醫師彭于賓日前到上海出差,在飯店健身房跑步時,突發生心臟衰竭,被發現已倒臥在地,送醫後仍不治。對此,心臟科醫師劉中平透露,規律運動確實有益身心健康,但比較激烈的運動,也會提高心臟病發的危險,他強調,如果在運動中有任何的危險訊號時,就應立刻停止。劉中平醫師在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表示,根據美國正式的研究報導,跑步中或是結束的一小時內,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有百萬分之五的心臟猝死機會,每10萬名跑全馬的選手則有一位病發的危險。劉中平提到,運動後發生心臟意外的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突發性血栓」、「心臟血液供應不良」或是「肥厚性心臟病變」。他解釋,激烈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血管流速改變、或是血管的擠壓造成血管內的病灶容易破裂,運動中的交感神經興奮也有可能讓血小板活化,讓血栓在破裂的血管斑塊上凝集,最後導致心臟血液不夠,發生心肌梗塞。他還說,沒有好好訓練過的心臟,或是天生肥厚的心臟,也有可能在運動的時候缺少血液供應,而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不過,劉中平表示,目前心臟科醫師們還是鼓勵大家運動,甚至參加比賽挑戰自我,但建議平常就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好先做過完整的健康檢查,以策安全,另外有研究顯示,抽煙者在運動中的猝死機會特別高,建議戒菸之後再去跑馬拉松比較好。他也提醒,若在運動時發覺自身有以下症狀,應立刻停止運動。一、胸口會悶、會痛,心臟突然加速起來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心律不整產生了二、頭暈、眼前發黑要擔心是否腦部循環不良,有可能是心臟無法供血到腦部了,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三、手腳發軟、不聽使喚要注意是否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是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劉中平建議,除了體能訓練之外,也要規律健康檢查,運動中要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有症狀立刻停止,尋求旁人協助。
台北馬拉松40歲男跑者無呼吸心跳倒地 醫師提醒「注意3徵兆」防猝死
2023台北馬拉松於17日正式登場,但是在比賽過程中,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跑者突然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後,發現該名男子已無呼吸心跳,目前已經緊急送醫。而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也呼籲民眾,激烈運動時要避免注意心臟病發作,一旦出現胸口悶痛、頭暈眼發黑、手腳發軟等症狀,務必要馬上停止運動,以免發生猝死危機。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在FB粉絲專頁上表示,根據美國非常正式的研究報導,在跑步中或是結束的一小時內,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有百萬分之五的心臟猝死機會,每10萬名跑全馬的選手則有一位病發的危險。因為馬拉松的參賽人數都是成千上萬人,因此比賽中的猝死事件也就不意外了。劉中平醫師也解釋,運動後發生心臟意外的原因,包括有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突發性血栓、心臟血液供應不良或是肥厚性心臟病變。 激烈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血管流速改變、或是血管的擠壓造成血管內的病灶容易破裂,運動中的交感神經興奮也有可能讓血小板活化,讓血栓在破裂的血管斑塊上凝集,最後導致心臟血液不夠,發生心肌梗塞。劉中平醫師表示,沒有好好訓練過的心臟,或是天生肥厚的心臟,也有可能在運動的時候缺少血液供應,而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他也建議民眾平常就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好先做過完整的健康檢查,以策安全。他也提醒民眾,有研究顯示抽煙者在運動中的猝死機會特別高,建議戒菸之後再去跑馬拉松比較好。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如果民眾在運動過程中發生以下症狀,要馬上停止運動:胸口會悶、會痛,心臟突然加速起來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心律不整產生了頭暈、眼前發黑要擔心是否腦部循環不良,有可能是心臟無法供血到腦部了,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手腳發軟、不聽使喚要注意是否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是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劉中平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有出現類似症狀,應當要立刻停止運動,同時尋求旁人協助,以避免猝死風險。
尪主動脈剝離猝逝 婦控急診醫「3次心電圖查不出」喊告…他揭真相
一名60多歲婦人控訴,先生因胸悶到醫院檢查,醫生做了3次心電圖都沒發現異常,就讓他在急診室觀察,後來老公突然說後背悶悶的,去上個廁所就昏倒了,2天後因主動脈剝離病逝,家屬認為急診醫生存在疏失,考慮提告。對此,心臟科醫師劉中平坦言,「只有胸悶的症狀,本來就很難直接診斷出是否有主動脈剝離」。劉中平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一位三個月不見的患者,來回診的時候心情很不好,60幾歲的阿姨,還沒開口就紅了眼睛」,對方說丈夫最近因胸悶到醫院掛急診,醫生做了3次心電圖都沒發現異常,就讓他在急診室觀察,後來老公突然說後背悶悶的,去上個廁所就昏倒了,2天後因主動脈剝離病逝。婦人表示,急診室醫生做了3次心電圖都沒查出病因,明顯是誤診,因此打算提告;劉中平解釋,「只有胸悶的症狀,本來就很難直接診斷出是否有主動脈剝離,醫生幫他做了好多次心電圖,也請他留下來觀察,應該算有盡到責任。 而且主動脈剝離死亡率非常高,甚至有5分之一的患者沒有進到醫院就死亡了。」劉中平認為,婦人丈夫有到急診室就醫,且醫生有進行緊急手術,算是有在黃金時間內治療,「也許一切都來得太快,也許我們只是想要再做些什麼,但往往放手讓情緒慢慢過去,才是最好恢復傷痕的辦法。 釐清責任當然很重要,但我們大多看到的是沒有解釋清楚、觀念的誤會而不是醫生的失職。」劉中平坦言,「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其實病患家屬也沒有惡意,只是需要再度確認各方面都沒有延誤了患者的治療,讓意外的發生不能歸咎到哪一個人的身上。 這個時候如果有朋友或是醫護人員可以來協助釐清事件的過程,整理大家的情緒,也許會好一些。」(圖/翻攝自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
心臟二次疼痛莫輕忽!醫提醒急性心絞痛恐變心肌梗塞
近些年,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瞭解「胸痛」是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警訊,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臟科醫師劉中平在社群媒體上以「有好就不用去看嗎?萬一晚上發作怎麼辦?」為題發佈一則貼文,並強調如果有胸口疼痛,請盡快就醫,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急性心絞痛的患者,因為病情瞬息萬變,雖然評估是診所可以處理,不用立刻去急診的情況,但劉中平醫師表示,習慣在患者離開診間的時候,嘮叨一句「如果晚上還是有不舒服,要趕快去急診室喔」。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在社群媒體上強調如果有胸口疼痛,請盡快就醫,千萬不要輕忽!(圖/截自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 臉書)劉中平醫師表示,還是會有一些患者詢問,「如果有比較好就不用去看了嗎?」他心想「也許您覺得對啊,不就是這樣嗎?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句話?」並表示,有比較好當然就不用再去急診室了,但是他還是常常沒辦法開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當有一些醫療糾紛發生的時候,患者會堅持表示是「醫生說」不用再去急診室的,甚至有些患者,明明半夜心絞痛大發作,但是會覺得醫生說有比較好就不用去,所以心臟科醫師都會堅持如果有不舒服,請馬上去急診室就醫,避免患者的危險,也減少醫療糾紛發生。事實上,很多心臟疾病真正致命的發作前,會有一兩次小發作,所以患者只要一次心臟疼痛之後,就要小心一週內可能變成更嚴重的心肌梗塞,如果是最近有過一次胸口不舒服,短時間內再來第二次的話,一定要立刻就醫,不管是附近的診所或是急診室都可以。同時劉中平醫師也提醒,心臟病發不到半小時就可以奪去人的生命,雖然現在的醫療進步搶救回不少患者,但還是要跟大家強調「越早就醫,就有越多存活的機會!請大家對胸口的疼痛不要掉以輕心!」
少吃多動不一定瘦 最新發現有效減重只要做好1件事
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少人都有睡眠不足或是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醫師指出根據近期多項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會導致肥胖。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晚上增加1小時的睡眠可以減少270大卡熱量的攝取。我國心臟醫學會劉中平醫師在臉書上表示,根據國內外多年研究顯示,若是缺少高品質的睡眠,會使得人體內的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活化,因而導致肥胖。舉例來說,睡眠不足很有可能會激活內原大麻素系統,激活後會讓人感覺飢餓,誘導進食行為的發生,而且會特別想吃高熱量的食物。劉中平醫師表示,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會造成飢餓素增加、瘦體素減少,而且這2個荷爾蒙的失調會明顯的增加食慾,同時也會影響體內能量的代謝,這就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另外,有些許國人不清楚自己的睡眠品質好壞,而導致已經睡很久了,已經休息夠了的錯覺,睡眠時間長並不一定代表睡眠品質佳,睡眠品質不好會造成疲勞感特別顯著,同時也會讓人較沒有體力去運動。晚睡者容易吃宵夜,在深夜進食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劉中平醫師表示,每日睡眠低於6個半小時,就有可能會造成體重增加。根據202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的隨機研究顯示,每天增加1個小時的睡眠,即可減少270大卡的熱量攝取。所以減肥不易的人,可以考慮調整睡眠時間以及睡眠品質來減重,或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吃飽後胸痛=腸胃問題?醫曝恐是「冠狀動脈病變」 有1症狀快就醫
有些人吃飽飯後常出現胸痛,往往認為是胃食道逆流或消化不良導致,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不過,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透露,因為心臟就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位置非常貼近,所以有些心臟症狀和胃腸不舒服非常類似,如果和腸胃無關,就必須要擔心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引起心絞痛,不可不慎。「我吃飽飯之後就會心臟痛,怎麼辦呢?」劉中平在臉書粉專發文,「有一種胸痛,叫做吃飽飯之後就會痛,大家通常容易聯想到,是不是胃酸逆流或是消化不良,但其實心臟就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的位置非常貼近,所以有些心臟的症狀和胃腸不舒服非常類似。」醫師表示,「如果腸胃確定沒問題,那吃飽飯之後的胸痛必須要擔心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心絞痛。 研究顯示,發生飯後心絞痛的患者,比較容易會有主幹或多條的冠狀動脈病變產生,也常常在休息狀態就感覺到心絞痛。」劉中平提到,「目前認為,有可能是吃飽飯之後身體血流被導引到腸胃幫助消化吸收,造成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也有可能因為餐後食道和胃擴張,擠壓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阻塞。 另外用餐後需要多增加心臟輸出,來幫助消化吸收,這樣會造成心臟耗氧量增加,一旦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就會發生心絞痛。」醫師提醒,小時候老師們要求學生剛吃飽飯不要亂跑,是有道理的。心臟和消化系統,在餐後都會需要好好工作,這時應該要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 若是在吃飽飯後半小時內有反覆性的胸痛,尤其是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一定要好好看醫生、詳細檢查喔」。
沒地震卻感覺在搖?醫曝是「假性地震」 好發於3類人
台灣近日地震頻發,讓許多民眾相當擔憂。不過有時明明沒有地震,不少人卻還是有「感覺身體突然晃動,以為地震又來了」的經驗。據日本研究顯示,有高達4成的患者,大地震之後會產生「假性地震」的情況,推測是人體內的平衡系統和受器受到地震影響所致。另外,大腦的皮質層功能在地震後也可能會發生改變,導致人體出現暈眩和突發性震顫的現象,目前以女性、高齡、居住高樓層者最易好發。「是否您也有這樣的經驗,感覺突然晃動,以為地震又來了,旁邊的人卻說沒有。」心臟科醫師劉中平23日在臉書粉絲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指出,根據日本研究顯示,在大地震發生之後,高達4成的患者,會產生「假性地震」的情況,「明明地面沒有任何移動,卻感覺整個人瞬間搖晃起來,平添許多驚恐的感覺。」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在大地震發生之後,高達4成的患者,會產生「假性地震」的感覺。(圖/翻攝自臉書/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劉中平表示,目前雖尚未了解「假性地震」發生的原因,推測是人體內的平衡系統和受器受到過往地震的影響,導致在沒有地震發生時產生瞬間失衡的情況;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大腦的皮質層在大地震後也可能會產生改變,讓人體莫名出現暈眩和突發性震顫的情形,目前好發於女性、高齡、及居住樓層較高者。劉中平建議,身體產生「假性地震」的搖晃感時,可放一杯水在身邊,觀察水面是否有出現波紋,若水面沒有晃動,表示不是真的有地震;症狀較為持續的患者,可訓練讓眼睛看遠一點的地方,或是喝一些溫熱的開水調整神經感覺;症狀嚴重致不舒服的患者,可請醫生開立暈眩藥物服用,以達到舒緩的效果。劉中平透露,目前醫學界認為,身體出現「假性地震」的患者,絕大部分會恢復如常。不過患者若因此產生的驚恐、害怕,甚至失眠或不敢待在室內環境的反應,有時仍需要朋友或親人的陪伴,甚至專業醫療業人員的開導才能緩和。
阿嬤把脈到一半突「度估」…送醫檢查竟中風半癱 醫揭3徵兆保命
老人家常見的「度估」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中醫師鄒瑋倫指出,如果發現家人突然出現「和平時不一樣」的狀態時,就要注意對方狀況,並分享2個同樣是前期有小警訊,卻因處理方式不同,導致一個成為植物人、另一個復建後慢慢康復的案例,表示若把握及時治療機會,就能避免後續的大病。鄒瑋倫在節目《健康2.0》分享這2位病患的治療過程,一個是有三代中風病史、長期吃高血壓藥的60歲患者;與長期為腰痠背痛所苦的80歲老奶奶。鄒瑋倫表示,該名60歲患者某天出現「手臂痛」症狀,並在3天內前往大醫院檢查,但僅發現腦部有些陳舊血管,並無太大問題,且出院後手臂「麻、痛」和「無力感」的情形逐漸減少,沒想到4個月後出現大中風、成為植物人。家屬事後回想時認為,死者出現手臂痛的情況時,可能就已罹患小中風。另一位80歲奶奶則是在把脈過程中出現「突然不講話、頭垂垂」情況,但「家人卻沒覺得不對勁」,因為老奶奶平時就是話不多的人,鄒瑋倫觀察到對方沉默長達2到3分鐘,直覺情況有異,接著就發現奶奶血壓微弱,且不停叫她3、4分鐘後,老奶奶才終於回過神表示:「好像睡著了。」經過此事後,老奶奶家人趕緊帶她去檢查,確診中風和有半癱情形,所幸經復建後,老奶奶逐漸恢復正常。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也補充,大家可以從雙手、雙腳活動和說話狀態進行檢測;首先對鏡子眨眼,接著進行「微笑說123」,觀察嘴角是否歪斜、吐舌看位置有無在正中間,若有歪斜要注意可能是腦幹中風,最後再測試左右手力量是否一致。劉中平表示,小中風是醫師們最希望可以提前治療的疾病,只要把握及時治療機會,就可避免真正的大中風,躲過腦部產生永久性傷害和高達9成患者無法回到中風前身體功能的危機。
富邦金拿下日盛金經營權 2022年完成首樁金金併
日盛金控(5820)今天(31日)舉行股東常會並改選董事,富邦金控取得全數11席董事席次,擁有實質經營權,會後董事會中並推選韓蔚廷擔任董事長,韓蔚廷現同時也為富邦金控總經理。日盛金控今日選任11席董事,其中3席為獨立董事。富邦金控代表人韓蔚廷、陳聖德、程耀輝、郭倍廷、葉公亮、程明乾、劉中平、王瑋當選董事,富邦金控推薦之王銘陽、范正權、洪茂蔚當選獨立董事。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今日富邦金控正式取得日盛金控實質經營權,後續將積極啟動整併進程,待雙方董事會、臨時股東會通過及主管機關核准,規劃於2022年第一季完成金控合併,並期於2022年底前完成富邦證券及日盛證券、台北富邦銀行及日盛銀行等子孫公司之整併。蔡明興也指出,對於日盛金員工權益部分,富邦金控正式入主之前,已與日盛金控暨子公司企業工會、日盛銀行企業工會針對員工團體協約進行三次協商,承諾留用所有受僱員工,不會以合併為由進行裁員。富邦金控於3月30日取得日盛金控過半股權,截至7月底已取得日盛金控55.97%股權之外,將進行約500億元現金增資,包含約300億元普通股及約200億元特別股,已於8月2日經主管機關核准,預計10月底完成募集。
才剛治好心臟衰竭 她亂吃不明神藥…「2器官全壞掉」死亡
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當心連命都被吃掉!一名43歲熟女,過去曾有過嚴重的心臟衰竭病史,在遍尋醫師,透過正確的藥物治療與飲食運動調整控制後,好不容易心臟功能改善了,但卻因為亂吃來路不明的「神藥」強身,導致體內「鎘」金屬含量超標4倍,吃藥吃到肝臟和腎臟功能出現問題,最後撒手人寰。收治該病例的心臟科醫師劉中平在臉書發文表示,這名心臟衰竭患者曾經是他的驕傲,因為該患者曾在台大醫院找過名醫治療,但一直未改善;後來經由介紹而來,他把患者的藥物調整後,又鼓勵調整自己的飲食與運動,讓原本心臟收縮分率從只有33%,一年之後提升到50%,後來追蹤了三年,狀況一直很穩定。後來患者某天突然因為喘得很嚴重進急診,一檢查發現,兩邊肺部都積水,不只心臟出問題,連肝臟和腎臟功能都突然下降許多。後來一問才知道,患者雖然都有回診拿藥,但私自停藥一個月,改吃傳銷公司號稱「對心臟很好」的健康食品,結果檢查發現,患者體內的「鎘」金屬含量,已經超過標準的4倍。劉中平提到,經過全力搶救,患者仍在住院一個月後,因為肝臟衰竭昏迷死亡。他提醒,有心臟或慢性疾病患者,切勿亂吃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藥品,遵守正規醫療診斷,才不會傷身甚至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