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病毒藥
」 疫情 確診 新冠肺炎 指揮中心 新冠染新冠致免疫力下降 40歲男菜花反覆發作「醫3招助改善」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菜花有沒有復發。」一句話道盡許多菜花患者的無奈。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表示,雖然菜花治療並不困難,但其反覆發作的特性卻常常困擾患者,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顧芳瑜曾收治一個案例,是位40歲改車行老闆,因為過去曾有過幾次不安全的性行為,後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讓潛伏在體內的HPV以及疱疹病毒雙雙發作。雖然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以及雷射手術治療,但只要遇到工作忙或壓力大,就會再次發作,平均2-3月就發作一次。於是顧芳瑜建議他完整注射三劑HPV疫苗,調整作息,並且使用一些營養品及營養點滴輔助,藉由以上3個方式,該男子目前已經維持7-8個月沒有再復發。顧芳瑜表示,想有效避免菜花反覆復發,建議患者除了遵循醫囑積極接受規律治療之外,快速增強免疫力可能更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他建議在營養品補充方面,可多補充硒、鋅及維他命E三大營養素。硒是天然抗氧化劑,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健康,還能促進男性生殖健康和重金屬排毒,減少病毒的負面影響。鋅則有助促進正常代謝和皮膚健康,提升身體的癒合能力,對於維持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而維他命E則是強效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損,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提升免疫防禦力,讓病毒難以趁虛而入。但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可能連三餐都沒法好好吃,遑論按時補充保健食品。顧芳瑜表示,若真的無法按時補充營養品,也可以考慮注射免疫加強點滴,其原理是直接注入營養物質,讓身體可以更快補充吸收,達到有效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變種M痘入侵亞洲「泰國確認首例個案」 羅一鈞:遲早進入台灣
M痘(mpox,舊稱猴痘)疫情捲土重來,如今病毒逐步從非洲擴散到歐洲和亞洲,其中泰國境內出現亞洲首例變種M痘個案,對此,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如果疫情持續擴大,病毒遲早會入侵台灣,接下來將持續戒備,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應儘速前往接種,以防範疫情進一步擴散。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圖/報系資料照)羅一鈞強調,泰國和非洲的關聯性密切,且位於亞洲交通樞紐地帶,因此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可能較早檢出病例,至於變種M痘入侵台灣的風險,台灣在這些國家之後,新型病毒遲早會進入國內,台灣目前全力整備並針對邊境進行嚴格宣導、檢測,確保疫苗儲備充足,能在病毒入侵時即時偵測並防範。國內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以來,迄今本土加境外累計404例,均未檢出新型Ib型病毒;上週1085人接種M痘疫苗,則是創下今年單週新高。而在物資整備上,羅一鈞說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羅一鈞表示,新型M痘病毒主要通過親密接觸傳染,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飛沫傳染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但這並非新的變異株或新的傳染方式。相比流感或新冠病毒的短暫接觸傳染,M痘病毒需要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才會通過飛沫傳染,主要的傳染途徑依然是親密接觸,包括性行為。據泰國衛生部調查,8月22日泰國確診亞洲首例M痘Ib型個案,為66歲歐洲男性有非洲流行國家旅遊史,入境曼谷後隔日住院通報,衛生單位已追蹤46名接觸者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泰國因本土M痘IIb型疫情上升且持續,疾管署已於去年8月15日針對泰國M痘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維持至今,因泰國M痘Ib首例無本土擴散情形,疾管署評估無須提升泰國M痘旅遊疫情建議,仍維持「第一級:注意」。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根除C肝進度「台灣成亞洲標竿」 衛福部加碼!篩檢費調高至370元
「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今年底將來台參加國際肝病研討會並檢視台灣C型肝炎根除現況及進度,台灣可望在明年(2025)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提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為全球設定的2030年C肝根除目標。面對根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全台仍有約四萬名C肝感染者不自知,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是屬於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需盡快被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衛福部B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指出,「一腎三高(血糖、血脂、血壓)」是C肝中度風險族群,若同時感染C肝且能及時治癒,除了可遠離肝硬化、肝癌,還可改善現有疾病,一舉兩得,呼籲全國各醫療院所應積極運用慢性病照護網與成人健檢進行全篩、全治。而45至79歲民眾則可主動接受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肝病是國病,C肝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台灣在2018年發佈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誓在2025年要根除C肝,早於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2030年。過去幾年來全球因為新冠疫情打亂根除C肝的步調,但台灣在根除C肝的範疇仍屬前段班。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今年三月在京都舉行年會,亞洲各國分別發佈根除C肝進度,台灣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全力執行C肝篩檢與治療,表現十分亮眼並超前領先日、韓等國,被與會學者視為亞洲標竿。累計至今,全台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人數已突破十六萬五千人,預估明年底可治癒十八萬人。簡榮南教授說,若以地區來分,濁水溪以南的C肝高盛行縣市有卓越的防治成果,除了優等生的彰化縣之外,雲嘉南、高雄與屏東也都有耀眼成績。濁水溪以北的縣市則有待急起直追,如雙北、基隆與桃竹苗。目前以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防治行動最為積極。若以罹病風險來看,簡榮南教授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的C肝盛行率較高,約6%到8%,是一般民眾的兩倍。這些病人若不治療C肝,不但有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原本的疾病還會加速惡化,因此這三類病人應全面篩檢、積極治療。倘若治癒,更可有助於原本疾病的控制、延緩惡化,對促進病人健康、增進國民生產力,均有好處。簡榮南教授補充,以感染C肝的糖尿病患為例,若將C肝治癒,可大幅改善糖尿病的控制,「少數病人原本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癒後可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糖化血色素』則平均可下降1-2%;少數原本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也有機會停藥。」簡榮南教授同時表示,感染C肝的慢性腎病不論處在哪一個階段,治癒C肝可減緩慢性腎病的進展,「C肝口服藥療效好,只要能治癒,即可延緩洗腎的風險。」另外,感染C肝的高血脂患者,若治癒C肝,也可降低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簡榮南教授提醒民眾,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導致容易忽略追蹤與治療,一旦發現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全口服新藥只需服藥8週或12週,治癒率高達98%,藥費約20萬元,全由健保給付。提醒民眾應早篩、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對肝臟及健康的危害。為了積極達成全民根除C肝,衛福部加碼多項利多,今年起提高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的服務費用,由200元提升至370元,同時鼓勵醫療院所主動關心病人。另一方面,衛福部與勞動部、法務部跨部會合作,鼓勵勞工健檢加入C肝篩檢,並從今年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受刑人,入監時全面篩檢C型肝炎病毒。國健署也積極推動全台地方衛生局加強C肝防治,預計明年底前達成90%的C肝篩檢率,並壓線達標完成世衛組織的要求。簡榮南教授說,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納入醫院評鑑試評條文,鼓勵各醫學中心支持國家政策,大大提高院內C肝篩檢率及治療率。他期待新政府可將此概念擴及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同時將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病患的全篩全治納入政策追蹤,搭配各地衛生局督導,相信可更有效篩出社區內潛在的C肝病人。
新冠又開始流行了!疫情預計7月達高峰 疾管署:上周門急診破9萬人次
新冠疫情再起,預計7月中旬到達高峰,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親自坐鎮疾管署召開記者會,強調「防疫體系還在」,多項防疫策略都在積極進行。疾管署長莊人祥說,上周健保門急診診斷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到了高峰期可能超過每周10萬人次,但由於已無適法性,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的措施。近期有醫師反映新冠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缺貨,莊人祥說明,目前莫納皮拉韋仍有8000多人份,雖然今年3月衛福部傳染病諮詢委員會已決議原則上不再採購,但因應使用需求和疫情上升,已完成2萬人份採購作業,另有2萬人份的開口合約。不過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在臨床上和WHO都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於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Paxlovid)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只有3成多,倍拉維則有7成多。但臨床上有些醫師或患者擔心倍拉維的交互作用,因此希望開立莫納皮拉韋,莊人祥表示,相信醫師臨床上都有裁量,疾管署也和醫師公會溝通,未來在病例中加入開立莫納皮拉韋的理由,未來會做評估,讓大家更謹慎開立這個藥物。疾管署27日舉行「COVID-19抗病毒藥物處置議題」臨時記者會,衛福部長邱泰源(見圖)出席。(圖/中國時報記者劉宗龍攝)莊人祥也分享自己高齡9旬母親的經驗,當時使用心律調整器、抗凝血劑、心臟病和降血脂藥物,剛好都是倍拉維的使用禁忌,當時他也認為只能用莫納皮拉韋,但經過和醫師討論,由於倍拉維的療效較好,醫師認為只要慢性病藥物暫停幾天就好,最後開立了倍拉維,讓媽媽順利康復。另外,有部分縣市傳出倍拉維也缺貨,莊人祥強調,國內至少還有3個月用量,今年9月以前還會再來一批。目前倍拉維已取得藥證,屬於處方用藥,民眾如有自費需求,亦可請醫師開立處方箋,向該公司通路購買。近期疫情上升,預估在7月中旬達到高峰。莊人祥指出,這是Omicron第六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五波的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四波。國內上周併發症住院個案約800多例,預估在高峰時會達到每周1000多例,至於整體感染個案,上周健保門急診診斷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到了高峰期可能超過10萬人次,提醒高風險病人及早就醫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目前疾管署建議進醫院戴口罩,先前強制戴口罩是因為第五類傳染病,但現在已經沒有了,因此不會恢復到過去的強制措施,但各醫院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入內須戴口罩。
沒確診「全程戴口罩」看醫生!等藥旁邊人狂咳 他回家傻了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上升,不少人都中鏢。一名網友透露,去看醫生都有全程戴口罩,豈料回家後居然開始不舒服,快篩結果呈現2條線確診,讓他直呼「感覺這次的傳染力很強」。原PO在PTT以「確診潮又要開始了嗎」為題表示,這個月喉嚨一直都很不舒服,上禮拜去診所看醫生,被診斷是扁桃腺發炎,而在等待領藥期間,旁邊的阿姨一直咳嗽,整個過程自己口罩都有戴著,豈料一回家就渾身疲倦,睡醒起來還是很累,接著開始流鼻水、鼻塞。原PO透露,確診時鼻子腫脹的那種感覺回來了,所以進行快篩,結果兩條線確診,「上次確診是在家沒戴口罩,家人傳染給我的,感覺這次的傳染力很強欸,確診潮是不是又要開始了?是說口服抗病毒藥物我以為只有老人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才能領,原來BMI超過30也能領,下次一定記得。」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躺兩天就好了」、「一堆人咳嗽都不遮」、「就變成新的流感,每年都會變異」、「天氣熱一堆人不戴口罩,加上最近遇到很多咳嗽的人,轉頭一看發現都沒在遮」、「一堆醫生都在說高峰快來了,只是沒人鳥他們」。疾管署25日表示,上周(6/18至6/24)新增81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周(6/11-6/17)新增624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周新增40例死亡病例,與前一周新增38例持平,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周(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以增進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
新冠進入流行期!「口服抗病毒藥」驚傳大缺藥 疾管署:庫存足夠
國內上週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藥界近期傳出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缺藥,疾管署回應,目前新冠口服藥物都還有庫存。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疫情上升之際,藥界傳出「莫納皮拉韋」、「倍拉維」缺藥和配給速度太慢等問題。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因應藥物臨床實證最新進展,疾管署諮詢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專家,檢視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的臨床實證資料,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診治指引用藥建議,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基於「莫納皮拉韋」效果有限,決定將其列為「有條件下使用」之藥物,建議醫療人員審慎使用。曾淑慧強調,目前「莫納皮拉韋」及「倍拉維」皆有庫存,足夠供給醫療院所使用,醫療院所如有需要,可向各縣市衛生局申請調度。另外,疾管署提到,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76.4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36%,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54%、1.55%。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8.9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4.8萬劑。因疫情仍未停息,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
指責「藥局囤貨」說 民進黨:廖偉翔該向全國藥師道歉
民進黨發言人戴瑋姍8日表示,國民黨立委廖偉翔日前在立院質詢時,質疑有藥局為了留住客戶,賠錢加價囤貨慢性藥品,除被衛福部長薛瑞元當場駁斥外,更遭藥師公會以影響聲譽來嚴正抗議。戴瑋姍痛批,立委問政本應根據事實,理性問政,然而廖偉翔為求表現,影響全國藥師聲譽,民進黨強力要求廖偉翔應出面向全國藥師道歉。戴瑋姍強調,疫情期間全國6千多家健保特約藥局全數投入防疫,從口罩快篩實名制、送藥到府、調劑口服抗病毒藥物等重大政策,全國藥師守護數以千萬國人健康,但卻遭廖偉翔瞎扯囤藥,隨意中傷藥局藥師們專業操守與能力,廖偉翔應公開道歉,以示負責。戴瑋姍指出,新科立委廖偉翔鬧笑話不指一樁,還沒上任前就貼出「爭取中捷成功」海報,甚至台中瘦肉精事件,食安報告上,對著陳建仁院長質疑「3%沒問題那剩下97%恐怕有問題」的怪邏輯。「這次又在胡扯,不但不符合實務現況,更造成傷害藥局信譽」,戴瑋姍說,廖偉翔被抗議後又不承認,這就是標準不查證、不負責、不道歉的「三不」立委,呼籲廖偉翔別把問政當兒戲,立法院不是作秀,更不是賣弄演技的場域。廖偉翔不要再用荒謬不實的言論博取聲量,傷害社會。
從免疫學到哲學 與病毒族群共存須有的認知與對策
經歷過SARS-1的國家數目不如SARS-2,因此,2003年7月公布的死亡率,中國和台灣排名1、2,SARS-2的疫情雖台灣衛福部於2019年12月31日通知WHO(世界衛生組織),但未被重視。1月間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討論2023年7月1日提出的全球健康議題,不明的疾病─接下來的大病毒(DiseaseX-this is how we should prepare for the next big virus),今年1月CSH(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bioRxiv(The Preprint Server For Biology,生物學預印本資料庫)發布一篇文章Lethal Infection of Human ACE2-Transgenic Mice Caused by SARS-CoV-2-related Pangolin Coronavirus GX_P2V(Short_3UTR),(SARS-CoV-2相關穿山甲冠狀病毒GX_P2V(Short_3UTR)造成人類ACE2基因轉殖小鼠致死感染),指出另一個能侵襲hACE2基因轉殖老鼠之大腦的冠狀病毒另一個病毒類GX_P2V,有100%的致死率,是穿山甲內的病毒,西方學者懷疑此GX2017/GX_P2V是早已開始人工製造的病毒,因而引起西方的注意。事實上,本次新冠疫情開始發生是在武漢一實驗室附近的華南濕糧市場,2020年1到7月共有1310萬人染疫,572624死亡案例,當時認為是動物傳人,一位法國諾貝爾獎得主發現病毒基因有2到3片是人工植入,而在2023年6月15日台北時間,美媒的報導,第一位死亡者是實驗室負責人,另有兩同事也隨後發病,因此,一些西方學者懷疑這是否生物戰劑研發的一種。從宇宙大爆炸後100億年,質能互變到45億年後地球產生,從最先氫原子產生進而到氮到氦到碳到氧進而出現有機物、微生物、類病毒、病毒、細菌,而到最後出現的人類,故病毒是人類的祖先,雖生物科技等的發達、突發猛進,但我們對病毒瞭解並與之和平共存,似乎和教科書上的描述與現況並不一致,而且新出現的病毒與人工製造的病毒是否可以溝通而能和平共存,有如機器人和人類?地球暖化的結果在俄羅斯凍原區發現五千年前的病毒復甦,而美國NASA的實驗發現從太空船艙外回到地球的細菌有51%存活,至於外太空到地球的隕石、彗星等,上面也帶有病毒造訪地球,不是突變,不是人工製造,消滅不完的。SARS-1期間尚無抗病毒藥物,且無疫苗,本次的抗疫,許多醫師建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Paxlovid或較少副作用的Molnupiravir,但早在2020年,台灣醫界雜誌就有一篇探討COVID-19疫情是免疫學的問題,過去我們對策是以細菌學、病毒學為出發點,這次,雖有一些先見學者、專家提出免疫學為對策的考量,但去年初另有一位醫師提出以哲學的觀點為對策。故和平共存要如何進行?募集更多研發疫苗抗病毒藥物,而達到人類的需求,似乎是緣木求魚,在人類與病毒對抗的武器競賽達標前,提升免疫力及激活自體抗病毒的干擾素才是備戰的主軸。
這2類人注意!流感、新冠雙夾擊 急診醫曝「6重症前兆」:快就醫
秋冬時期是病毒的流行季,不僅季節性流感盛行,新冠肺炎疫情也不斷升溫,對此,急診部主治醫師指出,近1個月來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明顯增多,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醫師特別提醒,如果本身是65歲以上或有慢性病的患者,要留意是否有出現「6症狀」,因為這可能是重症前兆。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發文指出,近1個月來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明顯變多,除了可能是流感所致,也有可能是新冠快篩陽性的患者,「所幸大多都還是輕症,頂多因為發燒或是肌肉酸痛與喉嚨痛,導致不太舒服的感覺,多半沒有嚴重的併發症」。醫師進一步提醒,如果本身是65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像是腎臟病、糖尿病、癌症、肥胖、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等,都屬於高風險患者,記得要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要開立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此外,高風險患者還要注意是否有以下6點重症前兆,分別為「血氧下降、呼吸困難、持續胸悶胸痛、心跳過快、血壓降低、意識不清」,醫師提醒若出現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檢查,讓醫師評估是否有併發嚴重肺炎,以利後續治療。最後醫師也呼籲,前往戶外人潮較多的地方,或是相對擁擠的室內空間,仍建議民眾要戴口罩以避免感染,保護自身健康。
秋冬疫情升溫 醫籲:醫療負載需提前部署
全球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世界衛生組織已於今年8月將EG.5列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近期美國、新加坡已有升溫趨勢,依疾管署統計,國內近四周監測EG.5本土病例佔比逐漸上升中,新冠疫情恐將再升溫,依疾管署公布今年迄今抗病毒藥物領用人份達170多萬份,現有新冠醫療儲備量能是否足夠應加強盤點。國內醫療量能問題醫師提醒,民眾要配合接種疫苗、自主快篩,在新冠輕症階段給予藥物治療,避免惡化住院,尤其脆弱族群更不可掉以輕心,以防醫療量能不足恐影響中重症收治。台北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教授黃景泰認為,全球新冠疫情走向開放,不斷有新病毒株出現,醫院裡仍有看到新冠肺炎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因此年紀大、有慢性疾病、免疫不足或低下者都屬於脆弱族群,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時,建議先使用快篩檢測,並盡速就醫確診、積極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秋冬除了新冠肺炎之外,也是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期,但唯獨新冠肺炎可以由民眾自行檢驗,因此建議脆弱族群如有症狀,優先使用新冠快篩試劑檢測,如為陽性,就醫開立抗病毒藥物治療,可減少重症和長新冠(Long COVID)發生。新冠疫情解封後,醫療院所的各項防疫措施也陸續鬆綁。黃景泰提醒,醫院端若發現嚴重呼吸道感染、有肺炎跡象的患者,無論是否為脆弱族群,仍應保持高度警覺,積極使用快篩或PCR篩檢診斷,並即時給予藥物治療,避免造成更多的重症和死亡。 王復德提醒,接種疫苗也是不可鬆懈的防疫措施。目前已有使用新變異株XBB.1.5製成的新冠疫苗,預計9月底開放接種,如符合資格務必盡速接種,降低重症風險,而10月起接著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進入後疫情時代,雖說與病毒共存,但只適用於條件好的人。」新冠肺炎可透過篩檢並由醫師判定確診,如輕症階段能及時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中重症與住院風險。為避免秋冬因疫情升溫恐造成醫療量能超載,疫苗、快篩、抗病毒藥物必須提前部署。
中醫大附醫獲選「全球最佳智慧醫院」 長庚跨院研究「B肝治療邁新里程碑」
外媒《Newsweek》(新聞周刊)以及著名數據資料庫Statista盛大舉辦「2024年世界最佳智慧醫院(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s 2024)」最新評比成果於台北時間9月13日晚間出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上榜,獲選全球最佳智慧醫院。這也是今年六月榮獲國際智慧醫療頂尖大獎:「2023 HIMSS戴維斯卓越獎( HIMSS Davies Award of Excellence)」之後,中醫大附醫再獲全球醫療專家評選,榮獲世界頂尖智慧醫院前330強,臺灣名列前二,私立醫院龍頭寶座,位居第一。由周德陽院長領導的團隊開發的三大智慧醫療平台「智抗菌平台i.A.M.S」、「遠距AMI平台」以及「智慧肺護守ARDiTeX」,成功提升患者存活率20%,拯救更多重症患者。中醫大附醫獲HIMSS 2022數位健康指標DHI全球前三及2023的HIMSS戴維斯卓越獎等國際智慧醫療頂尖大獎,成為唯一獲得戴維斯卓越獎的台灣醫院,也是今年唯一來自亞洲獲此殊榮的醫院,並受到400多家國際媒體的報導。中醫大附醫致力於將臨床數據訊息分析,推動與改進照護流程,是獲得國際評審肯定的關鍵:「遠距AMI平台」利用救護車AI輔助系統到院前檢測出心肌梗塞病患;「智抗菌平台i.A.M.S」結合人工智慧提升病人存活率23.7%;加護病房創建「智慧肺護守ARDiTeX」,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人提高20%存活率。此外,智海系統 (gHi system) 的推出,使病歷記錄更高效,同時致力結合「虛擬健保卡 X 中國醫點通」,讓民眾就醫流程得以一支手機打通關。另外,台灣B肝治療再現重大突破!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的肝病研究中心跨院合作,針對1,087位肝硬化病人進行長達十年的治療追蹤,結果證明固定療程組病人相對於長期服藥組病人,不但肝癌發生率減少50.3%,病毒的清除率更超過12.8倍,肝病死亡風險亦減少67%。這項成果可望繼續引領B肝治療邁入新里程碑。長庚醫院這項全球矚目的固定療程B肝治療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樣本數最大、追蹤年代最久、最具說服力的研究,近日已獲肝臟學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接受並準備刊登。固定療程B肝治療最早是由在國際B肝研究領域有極崇高地位的中研院院士廖運範教授在2000年「亞太B型肝炎指引」提出,歐美肝病學會2016年起跟進,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林口長庚肝病研究中心簡榮南教授、鄭文睿教授、陳益程副教授、基隆長庚肝病研究中心林志郎教授。簡榮南教授表示,目前B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僅只抑制病毒繁殖,無法有效清除存在肝細胞核內的病毒基因體(cccDNA)。反觀宿主的免疫功能,是目前清除cccDNA的唯一利器。有趣的是,在健保規範之下的藥物固定療程治療後停藥,若是發生肝炎復發,剛好給宿主一個機會產生自發性免疫病毒清除。為進一步證明固定療程的安全性及療效,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的肝病研究中心跨院合作,針對1,087位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B肝相關肝硬化病人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其中494位為固定療程組,593位為長期服藥組。在平均追蹤10年後結果顯示,固定療程組的肝癌發生率比長期服藥組低(15.7%比26.8%),肝病死亡風險亦減少67%,同時固定療程組的病毒清除率也高過長期服藥組12.8倍。53歲的肖先生是B肝帶原者,在48歲時因反覆肝炎發作而接受肝臟切片檢查發現有肝硬化,開始接受3年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2年半時間都穩定處在病毒完全偵測不出的狀態,在與醫師討論後進行停藥與密集追蹤,在停藥第8年正式消失並隨後出現抗體。超音波也從原本肝硬化的表現在停藥第二年後逐漸有改善,第9年時已看不出有肝硬化的跡象,彈性纖維超音波也顯示輕度纖維化(第一級)。廖運範院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給了固定療程B肝治療重量級的證據,比起長期服用藥物,姑不論金錢的耗用,服藥的不便,光是可大幅減少肝癌,增加病毒清除及增加病人存活,就應相信,B肝固定療程的證據強烈顯示,此治療方式會給病人帶來最大的好處。院士也提醒所有B肝患者,應定期追蹤,生活作息宜正常,需服藥治療者,應遵從醫囑服藥,一旦停藥,更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如此雖有B肝,仍可過著彩色人生。
新冠重症男性患者高於女性! 把握治療切勿錯過黃金期
歷經第四波疫情,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在近期趨緩,疾管署指出重症患者仍以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為主,提醒高風險族群仍不可輕忽確診風險!除了這幾類族群,國外研究也指出男性新冠患者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嚴重症狀、住進加護病房,更被視為高風險因子之一。新冠重症患者 男性比女多4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男性確診者的重症率高達女性的3倍多,顯示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出重症,甚至死亡;國內醫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性別差異推測的原因包括有:男女賀爾蒙差異、男生社交活動多與男性就醫意願較低等因素有關。陳主任表示,男性確診者往往會拖到症狀嚴重才願意就醫;高風險族群,一旦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病情容易快速惡化。提醒具高風險因子的男性更應格外小心防疫。氣喘確診不就醫 併發重症誤婚期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陳伯彥主任分享,診間曾有一位氣喘病史患者,雖然年紀輕輕才20多歲,平常沒有規律追蹤控制,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後沒有立即就醫治療,因此病情迅速惡化,需要加護治療(持續發燒、呼吸窘迫、昏迷等,需要插管、氧氣與特別治療),最後連原先的結婚計畫都耽誤了,婚禮不得不延後舉行。王復德理事長提醒,大多民眾都知道高齡長者應特別小心防疫,但年輕人若有慢性病史,其實也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要於黃金5日治療期內就醫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才能降低重症機率。
小兒急診8月人數爆增 孩童高燒7天…醫:特別是「這族群」
近期台灣流感疫情稍降,不過小兒急診可能感受不到。一名醫師表示,「進入8月後到小兒急診室看診人數大增。」特別是某個族群的小孩,得了流感高燒會長達5到7天。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進入暑假,根據疾管署的流感速訊,整體流感疫情稍微下降,但我在小兒急診室看診的感受不見明顯緩和,兒科留觀區一樣爆滿,需要住院的病人仍需長期間候床。」謝宗學表示,兒童急診人次有下滑,特別是新冠病人,不過高燒流感的兒童沒減少,「詳細詢問流感可能的來源,幼童族群主要來自托嬰中心、幼兒園、或家庭;小學以上兒童族群主要來自安親班、暑輔、或營隊活動。此外,還有一個特別族群,進入8月後到小兒急診室看診人數大增,就是8/1開始初次進入幼兒園生活的孩子。」謝宗學指出,「跟新冠肺炎相比,流感高燒時間明顯較長。新冠肺炎高燒期通常只有2-3天,流感高燒期可以長達5-7天,即使流感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也要使用2-3天後療效才會顯著,高燒期才能緩解。此外,即使沒有演變成重症,感染流感的孩子倦怠期也比新冠肺炎長,無法飲食有注射點滴需求的孩子相較新冠肺炎大為增加,更加消耗兒童急診留觀區和兒科一般病房的容額,塞床現況短時間很難解除。」謝宗學強調,「現在能做的事是,若確診流感,好好將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五天的劑量服用完全;若無法吃藥或嘔吐,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改成自費靜脈注射型抗病毒藥物。同時要注意流感重症危險徵兆,若體溫大於等於41度或使用藥物退燒後孩子的活力食慾依然很差或呼吸急促,馬上帶孩子到兒童急診看診,釐清是否演變成流感重症。」
疫情趨緩!8月15日起新冠自主管理天數縮至5天 支持性給假取消
新冠疫情趨緩,民眾也逐漸回歸日常生活,疾管署1日宣布,將自主管理天數,從10天縮短至5天,此外也將取消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給予的支持性給假措施,將回歸原本的病假規定,新制預計8月15日上路。疾管署指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趨緩,為使民眾回歸日常,經評估國內外疫情狀況、病毒變異情形,且推估國內民眾群體免疫超過八成,宣布自2023年8月15日起(以篩檢陽性日為準),COVID-19篩檢陽性輕症、無症狀民眾,自主健康管理天數由10天縮短至5天,同時軍職人員、公務人員、教師、學生等對象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無需給予支持性給假措施,而後續民眾若有請假需求,請依各類主管機關規定之假別辦理。疾管署表示,疫情雖已趨緩,但感染及傳播風險仍在,民眾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須前往醫院,仍需配合相關醫療或感染管制措施,另外也請落實衛生防護措施,並建議民眾接種疫苗,以提升自身及社區保護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此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若有出現症狀,也請在家休息,並儘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若必須外出時,也請全程佩戴口罩。疾管署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具「COVID-19重症高風險因子」之民眾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之風險。
無症狀輕忽B肝 55歲男健檢驚見肝硬化…醫揭病程3部曲:最終章是癌
55歲的王先生,年輕時曾被檢查出得過B型肝炎,雖然醫師有提醒日後需要定期追蹤,不過當時的他認為B肝感染的人不少,即便感染也不會有太大健康危害,由於他也沒有不舒服症狀,就忘記醫師的叮嚀再去追蹤檢查了。事隔數十年,王男接受健康檢查,發現肝臟已經開始硬化,所幸尚未有腫瘤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沒有健康檢查習慣的王男近日陪伴太太一起安排健康檢查。已知有B肝的他,在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有脂肪肝,並且肝臟體積偏小、肝臟的紋路較粗糙、肝表面呈現不平整狀態,這些影像的特徵代表肝臟已有肝硬化;當天,健檢項目也包含有腹部磁振造影,所幸肝臟尚未有腫瘤發生。梁程超指出,肝臟被稱做沉默的器官,由於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肝臟在初期發生病變時毫無異常不適感。以王先生的案例來說,與大多數感染B型肝炎者一樣幾乎沒有症狀,但長期疏忽未定期追蹤,錯過了可能在肝臟慢性發炎階段的藥物控制,放任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使肝臟細胞發生纖維化,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梁程超補充說明,早期肝硬化的症狀通常也不明顯,嚴重時有可能發生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若是此時才意識到肝臟發生問題再去就醫檢查,有很大的機率肝臟已處於肝硬化階段,倘若後續再沒有妥善控制,就會走向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最終章。梁程超也分享,常見民眾詢問是不是一旦肝硬化,就沒辦法逆轉,也沒辦法避免得到肝癌嗎?他表示B型肝炎患者如果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避免B型肝炎病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不但肝功能可漸漸恢復,以往的研究也顯示肝硬化等級有下降的趨勢,所以肝硬化是有機會逆轉,而且也能夠將低罹患肝癌的風險。所以B型肝炎的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如果有符合抗病毒藥物的治療,醫師也會評估後給予治療。梁程超醫師提醒,民眾若想知道自己的肝臟健康狀態,檢查方式其實很簡單,只要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就可了解;也再次呼籲若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一定要定期追蹤,如果符合抗病毒藥物治療者,一定要接受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新冠輕症自主管理時間擬縮短為5天 疾管署:已有共識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4年,國內3月20日起,推動輕症免隔離,可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陰,或是滿10天為止。為回歸正常生活,近期疾管署召開專家會議,有共識將自主健康管理天數縮短至5天,目前正與各部會進行溝通,待確定配套措施後,就會正式公布。根據疾管署現行規定,輕症個案不必強制隔離,採取0+n自主健康管理,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非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戴口罩安心外出,並配合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陰性,或發病採檢陽性滿10天;若具重症風險因子,則應盡速就醫,以利即時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一旦出現肺炎或其他併發症而住院、死亡者,醫事人員才須通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新冠雖然是輕症,但得到了還是有影響,需要自主健康管理,民眾還是要請病假。如果是2條線,現在的規定是自主健康管理10天,或自主健康管理至轉陰為止,最近會縮短為5天。李秉穎說,與病毒共存,一定是要朝向放寬的作法,專家之所以同意減至5天,是為了避免干擾到民眾的生活。由於新冠肺炎的重症、死亡比例仍高於流感,現階段還無法完全解除自主健康管理,才會將天數訂在5天。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透露,不論是新冠肺炎從5類變成4類、從強制隔離變成沒有強制等,都希望疫情到某個程度以後,能讓大家回歸正常生活。專家會議確實在討論將輕症個案的自主健康管理天數從10天改為5天,目前有一定共識,不過還要再和其他部會討論,現在已在溝通,確定後就正式公布。
暑假來臨新冠面臨高峰期 醫師曝3種人應注意重症可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新冠降級、口罩解禁之後,五月起確診人數又逐漸攀升,正式進入第四波疫情高峰。根據疾管署六月最新統計指出,光是有通報的中重症個案,每天平均至少超過200例,是五月初的2倍,每天更有逾20例死亡個案。而七月將迎來解封後的第一個暑假,不只出遊人潮增加,接觸和感染病毒的機率也將大幅上升。為保護中重症高風險民眾,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打造新冠肺炎衛教巡迴展,首站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出,盼高風險族群積極維持防疫習慣,掌握防疫正確要領,遠離重症與死亡威脅。76歲男及時就醫躲過重症,30歲男靠葉克膜及呼吸器撿回一條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莊涵琄主任表示,光六月份,每天最多高達半數門診患者都是新冠快篩陽性的民眾,相較上個月至少成長2至3倍,中重症的住院病患也增加至少6成,其中約9成6都是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莊主任提醒,雖然新冠肺炎已降級,但對於年長及有慢性病病史者,仍存有相當大的健康風險,一旦感染導致中重症症狀發生,插管、造成永久性肺部損傷等後遺症甚至死亡都在所難免,推估七、八月暑假疫情仍會維持在高峰期,高風險民眾千萬不可鬆懈。莊主任分享,自己兩個月前於診間遇過一位76歲先生,因為年紀大又有患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有第二型糖尿病、呼吸中止症、高血脂等共病,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確診時積極就醫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把握五日的治療關鍵期後,幸運的沒有發生嚴重併發症,至今也沒有甚麼後遺症。然而,另一個案例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一位30多歲男性BMI過高,屬於高風險族群,雖然接種過3劑疫苗,但因為沒有馬上就醫治療,因昏迷而送醫急救,到院後一度出現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必須裝上葉克膜和呼吸器,歷經醫療團隊奮力搶救才得以脫離險境。莊主任提醒,若具有重症高風險因子,一旦確診新冠,不論症狀輕重,都應立即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後續併發嚴重症狀危及生命。新冠病毒變異、感染社區化,北醫附醫為民眾堅強後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分享,近期病毒發展以XBB變異株為主流,具「免疫逃脫」特性,傳染力更高,且容易重複感染,為能提升院內感染控制成效,已將防疫措施制度化,藉由機動性採檢,隨時掌握住院病患健康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則說,新冠疫情已三年多,病毒仍持續威脅民眾健康,就目前看來防疫這條路沒有盡頭。然而七月暑假開跑,期間出遊民眾增加,民眾接觸、感染病毒機會將大幅提高,預估接下來更可能有機會出現新一波確診高峰,因此趕在這波疫情前,學會將防疫與衛教重點放在保護高風險族群的民眾,特別規劃醫院衛教巡迴展,針對高風險族群群聚的場域,直接做面對面的衛教工作,積極提升民眾防疫知能,正面迎擊新冠病毒。王復德理事長指出,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免疫力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都更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若民眾符合上述條件或家中有這類族群,接下來更應特別小心防疫。除了應接種至少三劑疫苗,若不幸確診,應立即至診所就醫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預防重症及死亡。北醫展覽至7月8日 邀請就醫民眾積極參與北醫附醫7月3日敲響「新冠衛教巡迴展」,預定展至7月8日;王宇婕擔任大使,特別邀請民眾停留北醫大廳,駐足了解認識這新一波新冠防疫,更歡迎您的家人共襄盛舉,防疫一起來。學會也將在8月和10月,分別前往至台中榮民總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歡迎中南部的朋友一起來看展,屆時王宇婕也會出席與民眾互動,一起守護家人遠離新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邀請民眾透過學會打造的新冠肺炎衛教網站,掌握最新防疫資訊 Fight Covid-19衛教網站:https://reurl.cc/2LW5oa,或查詢口服抗病毒藥物領取地圖:https://reurl.cc/3xK1oV
清冠一號7月起需自費 國外恐較容易購買
「台灣之光」清冠一號,隨著中央紓困振興預算6月30日到期,7月1日起公費不再補助,一盒要價約1500~1800元,民眾要自費了!相較於近日政府大手筆補助大學及高中學費花上百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疫情仍在持續,教育平等,健康也要平等,「政府不差這一點錢」。而清冠一號緊急授權使用(EUA)於明年6月到期後,僅2家藥廠有意願申請正式藥證,但臨床試驗難度高,藥證取得仍是未知數,反觀清冠一號外銷國外市場是「健康食品」,且可以在網路上販售,未來恐怕國外比台灣還容易買到。楊志良呼籲 政府不差這點錢根據衛福部中醫藥司統計,截至6月下旬,服用公費清冠一號患者約171萬人,確診者使用率17%,中醫師看診開立清冠一號,不分品牌,每盒可以1500元申報,使用總經費共25億多元。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表示,台灣清冠一號7月1日起將改自費,病人需由中醫師看診開立處方箋後才能自費使用,或可請中醫師開立健保給付的其他中藥配方來緩解不適。一盒清冠一號,市價約1500~1800元不等,未來若有民眾一家多人確診,恐怕就要花上數張千元大鈔才吃得起。然而,近期政府不斷釋出利多,繼宣布補助每名私立大學學生2.5萬元學費後,又取消高中學費的排富規定,所有學生一律免費,補助達上百億元,相較之下,清冠一號才用了25億元。目前新冠第四波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楊志良認為,疫情還在持續,需要清冠一號的患者比起大學生人數並不多,使用的量也不大,補助是否延續,應有討論空間,「政府不差這一點錢」。疫情還在燒 補助延續有空間除了沒有公費補助,清冠一號日後在國內恐怕也將更難買到!清冠一號EUA雖延長到明年6月,據悉,輕症免通報後、加上西藥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剩很多」,藥廠認為利潤不多,不願投入藥證申請,國內12家藥廠,只有順天堂、天一,2家藥廠願意申請正式藥證。中醫藥司表示,順天堂、天一預計分別與林口長庚、中國附醫兩醫院合作,中醫藥司將各補助300萬、250萬元,傾全力輔導協助兩家藥廠通過臨床三期試驗,盼讓國家之光能「永續」。藥證申請難 國外反而好買但要通過三期臨床試驗,難度非常高,官員透露,雖然國內服用的人數已經很多,但多數都是確診個案,且是吃過藥物的人,已沒有對照組可參照,也很難找到願意只吃安慰劑組別的民眾。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清冠一號外銷國外市場是「健康食品」,因此不必申請正式藥證,可以在網路上販售,「光是在亞馬遜上就賣得非常好」,未來恐怕國外比台灣還容易買到。中醫藥司有責任要讓清冠一號轉為處方用藥,否則藥廠認為沒有利多,生產意願都不高,「台灣之光」恐怕凋零。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後,不少民眾會自行購買常備藥,臨床觀察多起65歲以上長者,一感染就先吃清冠一號,送醫後合併吃口服抗病毒藥物,導致嚴重的急性腎衰竭情況。他提醒,勿將兩種藥物一起使用。
上周平均日增209例確診 逾5成是XBB「併發症65歲以上佔76%」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自3/20新制實施後,近7日(5/24-5/30)每日平均新增20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較前7日(5/17-5/23)之每日平均新增203例上升;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4,904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2,416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1,684例)。上週(5/21-5/27)平均每日新增20例死亡,較前一週(5/14-5/20)之每日死亡平均數18例上升;新增死亡個案中,95%具慢性病史、58%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綜合病例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及住宿式機構陽性率等指標研判,疫情處於上升階段,須持續監測。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檢出16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89例本土個案分別為59例XBB、29例BA.2.75、1例BF.7;另71例境外移入分別為58例XBB、12例BA.2.75、1例BA.2。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59%,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39%,須密切觀察。WHO表示XBB、BQ.1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而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9成,以XBB.1.5為多(41.6%),另XBB.1.9.1(15.7%)、XBB.1.16(13.2%)、XBB.1.9.2(5.2%)及XBB.2.3(3.6%)佔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因應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6%,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及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此外提醒兒童如出現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請立即就醫,以即時治療,獲得妥善照護。疾管署呼籲,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符合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早接種,並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特別是以下四種情形: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