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雯
」 吳彥雯 心肌梗塞 心臟病 亞東醫院氣溫驟降心肌梗塞病例增? 醫:與「這病」有關不治療恐致命!
近來天氣冷氣團、寒流接力來襲,全台氣溫陡坡式下滑,不少民眾都很有感,但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最怕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等前兆。據門診統計,因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跟著增多,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反覆暫時停止呼吸而發生缺氧,進一步造成高血壓,也讓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大增。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患者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吳彥雯主任解釋,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將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不可小覷。吳彥雯主任進一步指出,近幾年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情況常被忽略,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建議醫師在門診時,應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說明施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的重要性,安排相關檢查或是轉介到心臟科門診,而對於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應加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測評估,以便及時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或減弱指數,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每小時五次以下:為正常。每小時5-15次:為輕度,只要每小時超過5次就應接受治療每小15-30次:為中度,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2倍每小時30次以上屬於重度,若再加上有慢性疾病且白天會昏睡,建議可考慮配戴正壓(陽壓)呼吸器,許多患者在使用後不僅睡眠品質優化,同時也能改善各項生理心理功能,甚至改善性功能障礙。吳彥雯主任呼籲,民眾應多加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若有打呼、肥胖、睡不飽睡不好、以及心臟問題等相關問題,應及早就醫,必要時要進行睡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跟生活品質,以及心血管的健康。
5年內恐喪命!心衰竭黑數達46萬人 醫揭3大症狀警訊
心衰竭是65歲以上患者的最常見住院原因,每3人就有1人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患者常因累、喘、腫,難以執行穿衣服、行走等日常活動。根據統計,心衰竭的盛行率介於1~3%之間,以最高盛行率試算,台灣約有70萬名患者,但實際就醫、用藥人口卻只有24萬,恐有高達46萬人確診卻未被找出,醫師提醒,現有的病例數只是「冰山一角」,呼籲民眾有症狀別忘了到心臟科就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吳彥雯表示,心衰竭依據左心室射出分率,可分為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FrEF)、心臟收縮力略為受損的心衰竭(HFmrEF),以及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FpEF),分別占心衰竭患者的50%、10%、40%。無論哪種型態,外顯的症狀皆以累、喘、腫為主。其中,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HFrEF就像馬達電力不足,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運送至身體,較易被發現。而收縮力正常的HFpEF則像馬達壁生鏽,因內部質地改變而運轉不良、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由於進入量、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許多患者錯失最佳就醫時間。根據統計,全球現有超過6000萬人受心衰竭所苦,盛行率約1~3%,亞洲盛行率與全球大致相似。成大醫院心臟科主任趙庭興說,以最高盛行率3%推估,台灣的患者數高達70萬人,不過衛福部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心衰竭實際就醫、用藥人口只有24萬人,相差46萬人之多。趙庭興表示,台灣的心衰竭患者,約有3分之2沒有確診,如今看到的病例只是「冰山一角」。他也提醒,高達3分之1的心衰竭患者在住院後的1年內死亡,且死亡率隨年齡提高,確診者每2人就有1人在5年內死亡。由於心衰竭較明顯的症狀為累、喘、腫,與胸腔、腎臟及內分泌疾病相似,患者容易在胸腔科、腎臟科等科別間來回轉診,要提升診斷率,民眾就醫時別忘了看心臟科,醫師也應有高度警覺心,適時提供心臟超音波、抽血檢測。
46萬人罹心衰竭未就醫 難確診!半數患者5年內恐喪命
66歲的蔡媽媽,半年前自覺爬樓梯上氣不接下氣,走在路上也喘到無法叫住家人放慢腳步,驚覺狀況不對便趕快至胸腔科診治,但因當下檢查正常查不出病因,而後轉往心臟專科,確診為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蔡媽媽表示,心衰竭對於心理與生活都有劇烈影響,一般人輕而易舉可以執行的許多日常家務,如打掃、移動物品,甚至追垃圾車都會有喘不過氣的狀況,就連休閒時要出去玩,也會擔心地點有樓梯或需要走太多路而怯步,大大影響原本正常生活。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台灣在3年內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占比高達20%以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4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吳彥雯表示,心衰竭常見的有心臟收縮力不正常(HFrEF)和收縮力正常(HFpEF)兩種,以發生比例來說,臨床上每10人中有5人是HFrEF、4人為HFpEF,1人為較少見的心臟收縮力略為受損的心衰竭(HFmrEF)。無論是哪種型態的心衰竭,外顯的症狀皆以累、喘、腫為主,其中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因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就像馬達電力不足,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而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則像馬達壁生鏽,因內部質地改變而運轉不良,其外觀雖沒有改變,但因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故較難被診斷出來,導致許多病患錯失最佳就醫時間。吳彥雯補充,HFrEF常見於本身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與HFrEF相比,HFpEF 的病人女性比例較高,其他常見的臨床特徵有心房顫動和高血壓,許多疾病症狀相互干擾,更增加確診的難度。趙庭興副執行長指出,全球現有超過6,000萬人受心衰竭所苦,全球盛行率約1-3%,亞洲盛行率與全球大致相似。但根據衛福部109年資料顯示,心衰竭實際就醫用藥人口只有24萬,與用最高盛行率3%所預估的70萬人,竟相差46萬人之多,顯示仍有許多心衰竭患者仍未被找出來,而且確診後半數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死亡威脅。趙庭興副執行長說明,因心衰竭較明顯的症狀為累、喘、腫,與胸腔、腎臟及內分泌疾病相似,故容易在各科別間來回轉診,卻僅能緩解症狀,導致病患較難意識自身需至心臟內科安排進一步檢查。上述蔡女士起初便是因日常行走、爬樓梯喘不過氣,懷疑有肺部問題便先至胸腔科就診,卻檢查不出病因,歷經多時才輾轉至心臟內科診治,險延誤最佳就醫時間。吳彥雯呼籲,只要出現累、喘、腫症狀的患者,請盡快到心臟內科接受病史詢問及心臟超音波、血液檢驗等完整檢查,確保心臟健康。
40歲男胸悶水腫 意外發現心臟無力
一位40多歲的曹先生(化名),因胸悶、呼吸困難、雙腳水腫等症狀持續兩個月後才至門診就醫,後續確診心臟衰竭,為此患者一度感到擔心絕望,且治療過程出現不適症狀如頭暈等,便自行停藥,直至再度出現下肢水腫後才又就醫。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吳彥雯主任表示,人體的心臟就像幫浦一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心臟做工不足以應付所需,就是「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雖然心臟衰竭好發於老年族群,但年輕人與中年人都可能會發生心臟衰竭,年齡 55 歲以下族群,約有4%的機率會罹患心臟衰竭,除了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都是心臟衰竭高危險群。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問題,但多數患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仍可正常活動,因此不易察覺或忽視;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病況惡化才緊急就醫,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吳彥雯醫師表示,心臟衰竭雖為慢性病,一旦住院,約有30%的患者會反覆惡化三個月內會再住院,更可怕的是死亡率五年可以達到50%,比很多癌症更可怕。心臟衰竭不只是高風險疾病,更會對患者以及照護者的日常作息產生巨大影響。亞東紀念醫院於2015年正式成立「心衰竭中心」,跨領域團隊照護模式主要整合多專科醫師團隊外,其他還包括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師、個案師、心理師、臨床專科護理師等,透過團隊合作方式,提供全方位的照護,以降低心臟衰竭的高死亡率與再住院率,也安排家屬一同加入照護計畫,讓患者及家屬認同治療目標,與醫療團隊配合,並定期追蹤、提供生活指導,患者持續治療後、心臟相關指數已有改善,更重返職場,維持原有生活節奏。
【夏天猝死潮5】這3個關鍵 判斷是不是心臟病
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但不管是哪一種,猝死機率都相當高。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最高,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脂肪斑破碎,堵住血液流動,而脂肪斑破碎的原因是突如其來的壓力或刺激,如疲累、吸菸、溫度變化等。(左)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右)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所以許多人發覺胸痛時都特別緊張,深怕是心肌梗塞徵兆,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說,大約8成心臟病患都會出現胸悶、喘、冒冷汗等典型症狀,其中胸悶較不容易判斷,許多人一胸悶、胸痛就直奔醫院,後來才發現可能僅是肌肉拉傷。陳玠宇說,首先如果胸痛的部位是雙手可以觸摸到的,那就不是心臟問題,因為心臟病引發的胸痛應該在更深層的位置。其次,心臟病引發的胸痛會是一個區域的範圍,重點要在左胸的心臟位置,臨床上常常有人右胸疼痛,竟誤以為是心臟病而來求診。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則提供一個小撇步,「靜止狀態時發生胸痛比較不用擔心,如果是在運動中或走動時胸痛、胸悶,或是比平時體力差很多,例如走一下子就非常疲累,都要特別小心,趕緊就醫。」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如有相關家族史、吸菸習慣,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或是45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則建議每年進行ㄧ次心電圖檢查,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如有相關家族史、吸菸習慣,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或是45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則建議每年進行ㄧ次心電圖檢查,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夏天猝死潮4】自尋死路 高溫喝甜飲愈喝愈渴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說,許多人大熱天最愛喝冰涼飲料、手搖飲,自認為補充水分,而當熱指數達到高風險、危險等級時,如果還按照這樣的方式補充水分,就可能因此讓心臟病一觸即發。「流汗量很多時,身體處於缺水狀態,如果這時候喝甜飲,因為含有高糖分,對於血液來說屬於高滲透壓,無法補充細胞水分,所以會愈喝愈渴、身體更加缺水。」陳玠宇說,相較之下,運動飲料、白開水便屬於等滲透壓、低滲透壓,細胞可以順利吸收水分,才是正確補充水分的選擇。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提醒,心臟病患目前呈現「普及化」趨勢,也就是整體患者人數逐年增多,其中年輕患者更是明顯增加。陳玠宇則說,曾經收治過30初頭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案例,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自恃身體條件好而掉以輕心。吳彥雯說,「只要天氣太熱,超過人體恆溫的攝氏37度就要當心,如果活動中如走路、運動時發現胸悶、喘等異狀,就要趕緊就醫。」醫師會再以心電圖、X光檢查是否有立即性危險,也許多一份留心,就能因此挽救自己的寶貴生命。(左)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右)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什麼是滲透壓?人體細胞內外有很多水份與溶質,組合成溶液,而這溶液對細胞膜產生的壓力就是滲透壓。滲透壓會影響水份進出細胞的方向,溶質濃度高者稱為高滲透壓,例如含糖飲料、茶飲,此時水份會往溶質高的方向移動,因此不利於身體吸收水份;等滲透壓就是指細胞內外壓力相同,所以對細胞水份平衡較有利,例如許多運動飲料都是等滲透壓;低滲透壓就是指溶質濃度低者,如白開水,通常不含電解質,較適合一般解渴。許多人大熱天最愛喝冰涼飲料,而當熱指數達到高風險、危險等級時,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補充水分,可能因此讓心臟病一觸即發。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夏天猝死潮3】大熱天跑來跑去 他們因此心肌梗塞
「極端氣候之下,夏天心臟病的案例數已經跟冬天沒有分別!」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說,亞東醫院今年7月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進行心導管手術案件為43件,而寒冷的1、2月分別為36件、41件,相較之下7月反而更多。46歲的黃先生差點因此見了閻羅王,「我是跑業務的,常常必須在外面東奔西跑,前年夏天,當時我本來熱得滿身大汗,後來突然卻變成冷汗、胸悶、頭暈。」一旁的客戶趕緊送他去急診,檢查發現罹患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整,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把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打通,總算幸運地撿回一命。黃先生本來就有高血壓、高血脂,所以爆發心臟病還算有道理,今年60歲的陳先生就覺得自己很冤枉了。「我沒有三高問題,因為工作常常在外面奔波,很熱的時候我最喜歡喝冰涼飲料,從沒想過自己有心臟病。」陳先生因為感冒而到附近診所就醫,超過半個月卻始終不舒服,引起診所醫師懷疑,仔細聽診發現陳先生呼吸急促、喘,因此勸陳先生快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3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再晚一步就要心肌梗塞!」幸好及時發現,才及時挽救自己性命。陳先生的心導管檢查顯影圖顯示,3條冠狀動脈阻塞嚴重。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