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吼
」 新冠肺炎 確診 兒童 MIS-C 咳嗽5個月大嬰確診「咳嗽像狗吠」 專業醫提醒「2症狀」千萬別忽略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有明顯復甦的跡象,不僅有不少醫師出面示警,疾管署也表示目前疫情進入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得不注意。而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也表示,近期就曾遭遇一名5個月大嬰兒個案,確診後出現宛如狗吠聲的咳嗽,送醫檢查後發現血氧濃度降到90%,最後收至兒童加護病房。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最近一週新冠病毒疫情有增溫趨勢,再加上嬰幼兒免疫較脆弱又沒有施打疫苗,很容易被交互傳染,建議家人彼此施打新冠病毒疫苗,產生群體免疫,減少嬰幼兒被傳染的風險。除此之外,黃士倫醫師也提醒,疾管局臆測新冠病毒捲土重來8、9月將達此波高峰。黃士倫醫師也提到自己近期遭遇的案例,一個5個月大的嬰兒新冠病毒確診,引發哮吼出現了咳嗽嘶吼聲、聲音沙啞一天。媽媽帶來醫院時,血氧量測降到90%。後來與媽媽討論後,建議收至PICU兒童加護病房,但由於黃士倫醫師所在的院所沒有床位,黃士倫醫師還親自將小嬰兒轉院至彰濱秀傳。黃士倫醫師表示,兒童哮吼(croup)好發於6個月到3歲大之間,典型症狀包括接著有像狗吠聲的咳嗽 (barking cough)、吸氣性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聲音沙啞(hoarse voice)及呼吸困難(mild to moderate respiratory distress)。兒童哮吼以往常見的病原體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於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國外已有不少案例是由於COVID-19導致兒童哮吼之發生。黃士倫醫師也提醒,最近新冠病毒似乎又蠢蠢欲動,提醒各位爸媽家中若有學齡前兒童,一定要隨時留意他進食的狀況,是不是容易嗆到溢奶,或者哭聲有所改變,並且隨時監測小孩的血氧。呼吸喘伴隨血氧下降,或者小孩的活動力胃口有變差的情形,則需要立即就醫。若延誤就醫時機,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呼吸窘迫,甚至需要緊急插入氣管內管,因此不得不當心。
3病毒肆虐兒童!急診醫示警:2歲以下「這些症狀」要就醫
近日呼吸道傳染疾病肆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目前兒童遭到腺病毒、流感和新冠肺炎3種病毒肆虐,高燒病童以腺病毒、流感居多,新冠明顯升溫。流感服藥或打針治療通常2、3天退燒;腺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支持型療法撐過5至7天高燒期;兒童感染新冠中、重症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更重要的是,2歲以下幼童若出現聲音沙啞、狗吠咳嗽聲及呼吸急促等哮吼症狀,一定要看醫生。謝宗學11日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指出,現在兒童被3種呼吸道病毒肆虐:腺病毒、流感和新冠肺炎,「這幾天小兒急診室來診人次雖然不像 9、10 月爆量,但高燒病童佔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以腺病毒、流感居多。此外,新冠肺炎明顯升溫,特別針對過去2年沒有染疫的兒童和剛出生的嬰兒。」謝宗學續稱,流感和腺病毒沒有治療通常會高燒5至7天;針對流感的抗病毒藥物,口服克流感大約使用2至3天後退燒;抗流感單劑靜脈注射藥物,使用後大約1至2天退燒。但是「腺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支持型療法,撐過5至7天的高燒期,比較特殊的是以前認為5歲以下兒童感染腺病毒後才容易高燒,這次發現有國中生感染腺病毒一樣高燒多日。」至於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輕症只需要支持型療法,中、重症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這波新冠疫情比較少出現中重症和MIS-C,但引發嚴重哮吼的病例仍不時出現,「若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特別是2歲以下幼童出現聲音沙啞、狗吠咳嗽聲和呼吸急促等哮吼症狀時,一定要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看診。」謝宗學也在文末提醒,近期是總統大選造勢集會密集時期,「全台各地將有多場超大型造勢晚會,加上寒流來襲病毒活性增加,多場密集群聚活動可能讓腺病毒、流感、和新冠肺炎病毒更為肆虐,大家一定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保護自身和孩子的健康。」
1歲妹連燒4天咳到「吐黏液」 醫示警RSV成人也會感染:4症狀注意
小融(化名)是一位1歲半的小女孩,最近剛被送去托嬰中心,才送去1個多禮拜,就開始高燒,伴隨嚴重鼻塞,甚至常常咳到吐,嘔吐物中還帶有像似痰的黏液,即使服用症狀藥物,還是燒燒退退。連燒4天後,家人發現小融食慾跟活動力明顯下降,而且呼吸明顯費力且偏快,於是連忙驅車前往就近的醫院。小兒科醫師聽診發現,雙側肺部有痰音及喘鳴的咻咻聲,胸部X光也顯示雙側下肺有發炎現象,抽血報告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量都上升,判斷很有可能是最近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感染,做了抗原快篩,也確定是陽性反應,於是診斷小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合併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收治入院讓小融睡在氧氣帳中,並以抗生素治療,在經歷幾天治療後,小融終於燒退帶藥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表示,近日因為疫情解封加上開學,許多學童連番生病,小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抱怨,幾乎每隔1、2個禮拜就需要看醫生,即將進入秋冬之際,更多呼吸道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統計,從9月開始,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分離陽性率開始急起直追,目前僅次於流感病毒。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群,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哮吼及肺炎。顏培如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破壞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的壞死細胞以及分泌物,因此臨床上會觀察到病童的痰液很多,痰液阻塞幼兒小小的氣管後,就會使病童劇烈咳嗽、咳到吐,甚至呼吸急促,聽診時也會聽到氣管的咻咻聲,而且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程常常比一般感冒來的長,通常發燒會持續3到5天,而整體的呼吸道症狀平均需要將近2周才會明顯改善。另外,具有氣喘體質的小孩感染後也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顏培如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治療方式目前以症狀治療為主,需要多補充水分,藥物只能幫助緩解症狀,針對咳痰力道不足的嬰幼兒,家長可以在餵奶前拍痰或用居家噴霧器化痰,吸鼻器也可輔助抽吸鼻涕,幫助幼兒改善不適。但須注意,若是發現病童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或是出現明顯喘鳴聲時,請就醫讓醫師評估。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是燒退幾天後又再度發燒,也須小心是否併發中耳炎、鼻竇炎或是細菌性肺炎,若是以上情形,就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疾病、免疫不全疾病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目前健保給付部分病童施打單株抗體(Palivizumab)來預防嚴重的感染,包括: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出生時妊娠週數未滿33週以及小於35週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顏培如也特別提醒,由於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後,身體並不能產生有效的終生免疫力,因此是可以重複感染的,即便是成人,也是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年長者及免疫力低落的患者仍可能引發嚴重的肺炎及併發症。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並不是專屬於幼兒的疾病,事實上,今年美國FDA首次核可的二款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目前將率先施打於60歲以上的成人,而其中一款還可用於懷孕週數32到36周的孕婦,在病毒流行期將屆時施打,可以保護即將出生的嬰兒直到月齡6個月以及提供孕婦本身免疫力。醫師呼籲,台灣目前尚未引進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此仍需靠著避免飛沫及接觸傳染來預防感染,可以做的像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流行期出入人潮壅擠的場所,回家後接觸幼兒及長者前要換衣服。流行期將至,請大家有正確的觀念,才能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
小兒科門診爆滿…醫曝秋季「4流行病毒」 其一奪不少命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表示,隨疫情解封,小兒科門診又變熱絡,如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4種流行病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1.流行性感冒病毒:盛行於每年的10月到隔年2月間,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但今年從5、6月一直流行到現在!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今年也是針對兩種A型和兩種B型病毒株的四價疫苗,平時也須保持個人衛生清潔。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今年入秋後類流感病童多,其中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比例較高,而且常常高燒好幾天。它算是感冒病毒之一,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而早產兒因肺部功能較弱,感染後病症可能較嚴重,目前健保補助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施打單株抗體疫苗,可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平時爸媽也可帶孩子多曬太陽、勤洗手以做好預防。3.腺病毒:一種DNA病毒,它不具有外套膜,好發於每年2至3月,但今年的現在卻還很流行。腺病毒常見症狀包括連續高燒3~7天、伴隨上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由於它不具有外套膜,一般酒精無法徹底殺死腺病毒,須以肥皂確實洗手才可以!4.副流感病毒:副流感名稱與流感類似,然而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疾病,不過兩者病毒皆是RNA病毒。潛伏期約2~7天,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咳嗽等,嚴重時可導致哮吼、支氣管炎、肺炎等。副流感沒有特效藥,採支持性療法。巫漢盟提醒,「雖然感染這4種病毒的症狀表現都有些類似,但引起原因和治療方式不盡相同,其中流感具高度傳染力,今年已奪走不少生命,建議符合疫苗施打年紀或資格的人按時施打疫苗,並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醫師表示,流感具高度傳染力。(圖/翻攝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臉書)
2歲兒子咳嗽出現「狗叫聲」…母掛急診求助 醫揭「這病症」秋冬要更小心
家裡的寶寶莫名發出「狗叫聲」怎麼辦?高雄日前一位母親發現,自己2歲的兒子在感冒後,咳嗽常會出現奇怪的高頻呼吸聲,甚至就像是狗叫一般,趕緊帶兒子去急診後,才得知是罹患了好發於秋冬的「哮吼」。後來,支持性治療後,男童也順利恢復健康。據了解,該名2歲男童的母親表示,兒子在罹患感冒性病毒後,呼吸時會出現「咻咻」的呼吸音,類似於狗叫聲那樣的高頻聲,咳嗽聲也變得十分怪異,前往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急診後,從X光檢查和臨床狀況中可以發現,經由小兒科醫師李杰明的診斷,確認男童是感染了「哮吼」。幸運的是,由於就診及時,在經過支持性治療後,男童也已經順利康復。李杰明醫師提到,典型的哮吼會使患者聲音沙啞、咳嗽出現異音,吸氣時還會發出像是吸不到氣一樣的「呃呃」聲,而哮吼好發於秋冬換季時節,在6個月至3歲的年齡段尤為常見,若病症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困難的狀況。另外,李杰明醫師也解釋,哮吼普遍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最好的預防方式即為注意呼吸道禮節,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等等,一般只需要支持性療法就可痊癒,如果至大醫院看診則會給予類固醇、腎上腺素物化劑治療,不太會用到抗生素,但嚴重者仍得進行插管。對此,他提醒,像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都可能會造哮吼,因此家長在秋冬季節轉換時,也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
病毒大齊發…「這科」病房一位難求 醫示警「症狀重疊」:群魔亂舞
秋冬是病毒的活躍期,不僅新冠疫情升溫,就連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也大爆發,而兒童首當其衝。據了解,兒科病房出現一位難求的狀況。根據TVBS報導,以往冬天才會流行的流感和RSV,今年都提早報到;在醫院也發現,兒科病房出現一位難求的狀況。竹山秀傳醫院小兒科主任高萬清提到,小兒科病房收了6名病患,4名是RSV的,1名是腸病毒,還有3名是哮吼,「那其它如果在我的門診間,其實它的爆量已經暴增了,裡面腺病毒佔一部分。」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長王昱程直言,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不會比流感少,另外還有副流感病毒,一個診次裡面,可以看到5、6種病毒,這種現象可稱為群魔亂舞,每一種病毒持續肆虐,而症狀上也會有重疊情形,不可輕忽。疾管署日前呼籲,目前流感疫情呈上升趨勢,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請儘早接種,另群聚通報以校園為多,請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加強注意防範,落實生病不上班、不上課及各項感染管制措施,亦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尤其若是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
幼童高燒又咳嗽不止 竟是1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3招曝
3歲的庭庭日前因有咳嗽、流鼻水且持續高燒2天的症狀,醫師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後便讓其返家觀察。但6天後仍舊高燒不退,咳嗽也越發嚴重,甚至出現嘔吐、腹痛等情況而前往醫院急診,經X光檢查,發現其左肺出現嚴重肺炎,透過核酸檢測確診為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又抽血檢查顯示其白血球高達23,000u/L(正常值為4,000-10,000u/L),發炎指數更是上升至18.2mg/dl(正常值小於1mg/dl),安排尿液肺炎鏈球菌抗原檢測發現庭庭還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收治入院。人類間質肺炎病 好發2-3歲以下幼童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少見,臨床表現類似於呼吸道融合病毒,可能導致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有些個案可能發展成細支氣管炎、哮吼、熱痙攣、肺炎及腦炎等嚴重疾病。此種病毒好發於2至3歲以下的幼童,具有氣喘、肺部疾病史與免疫系統較弱者容易使其症狀更加嚴重。春末夏初的季節可能出現流行期,診斷方式可透過抗原篩檢與核酸檢測來確認,如果懷疑進展為肺炎就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尚無藥物或疫苗可治療與預防 2表現需住院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目前尚無抗病毒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或預防,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一般而言,若病人出現痰多、氣促的表現時,就可能有住院的需求,而除了症狀治療藥物外還能夠以蒸氣噴霧治療及氧氣帳等輔助的方式,利用水分子稀釋呼吸道黏液及分泌物,使痰容易咳出,也減輕局部刺激、發炎腫痛等不適。合併細菌感染肺部 恐發生嚴重併發症若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時,則需要使用盤尼西林或第三代頭孢子素類抗生素治療。吳秉昇醫師指出,如果兒童除了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外,一旦合併肺炎鏈球菌或金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肺部,症狀將會嚴重許多,甚至可能會出現氣胸、廔管以及肋膜積膿等嚴重併發症,不可輕忽。3招有效預防 出現不適應盡快就醫新冠疫情雖漸趨緩,但接踵而來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持續在校園、社區傳播。吳秉昇醫師提醒,戴口罩、勤洗手且注意環境清消仍是病毒預防最直接且重要的方式。在流行期間,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咳嗽、呼吸喘、腹痛、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診治,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年節休診恐延誤就醫 「符合3大指標」幼童快送急診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往年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於農曆春節期間達高峰;2019至2022年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五)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分別為33,122、39,738、10,234、8,277,其中2021及2022年因COVID-19疫情實施各項防疫措施,就診人次較往年春節期間為低。本流感季(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16日)累計2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以A型H3N2為主),其中4例死亡;目前正處呼吸道病毒活躍期,近4週社區檢出以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多。其中嬰幼兒患者最令人擔心,雙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汪小芹整理年節三大常見幼童狀況,包括「感冒」、「細支氣管炎」及「哮吼」,提醒家長或照顧者們,在年節期間與親友歡聚時,也留心幼童的狀況,若有問題請盡速就醫,別疏忽小細節,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傷病。汪小芹醫師表示,親友相聚的同時,幼童們多半也群聚玩耍,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染,不只是新冠肺炎,冬季本就是感冒的好發季節,曾有家長在年節期間因錯誤判斷,以為只是一般小感冒,加上診所休診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重複感染,甚至併發中耳炎、鼻竇炎與肺炎等,住院好一陣子才康復。若年節期間孩童不幸染病,汪小芹醫師建議,家長們可注意「呼吸症狀」、「活動力」及「食慾」這三大指標,若都變嚴重或變差,請盡速就醫,如遇到門診休息情況,可前往急診進行治療,以雙和醫院為例,雖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休診,但急診從早上10點至晚上10點也都會有兒科醫師提供看診服務,家長們千萬別猶豫。汪小芹醫師指出,嬰幼兒感冒,大多是急性、傳染性、病毒性的疾病,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嬰兒時期症狀多變且較易合併發燒,哭鬧不安、易怒都是常見狀況,也可能只有輕微鼻水症狀,臨床上鼻水或鼻塞幾天後,鼻涕會變濃稠,之後慢慢改善,病程大約一至二周,此時以症狀治療為主即可,但得注意水分的補充;另外,幼童生病時大多胃口不好,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如勉強孩子進食或灌食,反倒會出現脹氣、嘔吐導致嗆傷等危險,盡可能讓孩童攝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C等食物來增加體力,減少甜食、零食或是油高脂等垃圾食物。另外,汪小芹醫師表示,嬰幼兒染病的話,呼吸狀況得多多觀察,若病毒侵入呼吸道,深入細支氣管並引發感染,便會造成細支氣管炎,家長可多留意是否有咳嗽加劇、呼吸急促、吐氣出現咻咻喘鳴聲等病狀,細支氣管炎嚴重時,肋間、肋骨下方與腹部交接處會隨呼吸出現凹陷起伏現象,也會伴隨餵食停頓或餵食困難現象,如有上述情況請盡速就醫,其中,又以早產兒、3個月內的嬰兒為高危險群,另有心肺疾病、免疫不全或環境中有菸、空污等,都是引起較嚴重細支氣管炎的危險因子。除細支氣管炎外,這段期間好發於嬰幼兒的哮吼也得多留意,初期會是一般感冒徵狀表現,不過在12至48小時後,就會有發燒與吸氣時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聲音沙啞(hoarseness)、狗吠狀咳嗽(barking cough)等症狀出現,特別是在晚上至凌晨會變得明顯,可能持續3至4天晚上 會有明顯的喘鳴音及肋凹的狀況,若孩子出現意識不清、發紺、安靜時是否有喘鳴、肋凹及無法進食液體食物,皆可視為症狀較為嚴重的呼吸道阻塞,如嬰幼兒有出現上述情況,家長務必警覺並立即送醫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哮吼病童在就醫時,醫師會先詢問是否異物吸入(如魚刺等)之可能性,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這部分家長得特別留心。汪小芹醫師建議,在照護哮吼病童時可先以安撫為主,過度哭鬧會使呼吸困難,反而更危險,若孩童年紀較大,可先採取坐姿,並將下顎伸出來維持呼吸道暢通,而這類情況家長也請盡速就醫尋求協助,另外,建議此時可準備流質或較軟的食物,以方便吞嚥為主,不要過熱,並少量多餐及與多攝取水份。
兒科醫揭秋冬「超凶狠3大病毒」 預防從生活習慣做起
隨著世界各國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各項活動也逐漸解封,從今年秋天開始,生病住院的孩子變多了。時逢冬季,感染呼吸道的病毒十分活躍,且對孩童極不溫柔,若輕忽則易造成生病受苦。孩子秋冬呼吸道 易感染3大病毒柳營奇美醫院兒科部王信驊醫師表示,呼吸道病毒傳染途徑通常是由病人的飛沫傳染給他人,或接觸受病人鼻涕口沫汙染之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眼、口、鼻等而感染。以下介紹幾種常見造成孩子們秋冬呼吸道感染的病毒:1、「流感病毒」:主要由A型和B型引起,好發於冬天。年紀小於5歲,特別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是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典型的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伴隨咳嗽、喉嚨痛、鼻炎等,但年紀較小的嬰幼兒,除了高燒外,還有可能引起熱痙攣、嘔吐、拉肚子等。而B型較容易引起肌肉痠痛,A型流感則較易引發肺炎等重症,尤其是小於兩歲的嬰幼兒。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可分為A型和B型,兩者在大流行期都一樣常見,A型通常會引起比較嚴重的疾病,在台灣的流行期比較不固定。RSV是引起1歲內嬰兒下呼吸道感染及導致5歲內孩童嚴重肺炎的最常見病因,且重複感染很常見,亦即不會終身免疫。常見症狀為咳嗽、流鼻涕、發燒等,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小朋友會因此而氣喘急性發作,在小於2歲的嬰幼兒可能會引起急性細支氣管炎,導致呼吸急促、喘鳴甚至呼吸衰竭,尤其是小嬰兒可能因此有呼吸暫停的情況發生,家長須特別留意。3、「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可分為四型,其中PIV-3最常見,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一開始會感染鼻和口咽部,若嚴重度時可能會傳播至遠端的呼吸道,影響到大、小氣道。重複感染是很常見的情況,但嚴重度通常會比第一次感染輕微,且侷限於上呼吸道;部分5歲以下的小朋友在感染後,會引發急性細支氣管炎、哮吼或肺炎而住院,尤其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的住院率會更高。不同分型的副流感病毒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症狀:PIV-1和PIV-2較容易引起哮吼,亦即聲門下氣管腫脹而造成呼吸困難;PIV-3較易引起下呼道感染,造成細支氣管炎、肺炎,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嬰幼兒;PIV-4通常只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還是可能會讓小嬰兒產生細支氣管炎、肺炎、哮吼、呼吸暫停等。孩子免疫負債危機 這樣做有助預防王信驊醫師提醒,台灣跟著全世界大多數地區的腳步減緩防疫措施,隨之而來要面對的是孩子們免疫負債的危機,因此,積極接種流感疫苗、戴好口罩、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儀,持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都是保護幼童避免嚴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
兒童確診常併發「哮吼」…嚴重恐呼吸衰竭 醫示警: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台灣逐漸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越來越少人討論疫情的發展,然而,現在每天仍然有3-5萬人染疫,疫情對於兒童的威脅仍然存在,從未消失;他提醒,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謝宗學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透露,許多研究證實,在新冠肺炎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最後需要緊急插管急救,而哮吼是聲門周圍組織因為發炎反應水腫,造成上呼吸道阻塞,主要症狀如下。1. 聲音沙啞:若完全發不出聲音加上胸骨上方肌肉凹陷明顯,表示已經發生呼吸窘迫,需要立即送孩子到急診。2. 狗吠聲咳嗽:低沈咳嗽聲,有時候動作像喉嚨有東西或痰一直咳不出來,不斷超用力咳嗽。3. 吸氣時的喘鳴聲(stridor ):為高頻吸氣聲。和哮吼不同,吐氣時出現的喘鳴聲 (wheezing)是氣喘發作的表現。謝宗學醫師提醒,年齡小於2歲的幼童,特別是小於一歲的嬰兒,出現哮吼症狀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呼吸道較為狹小,哮吼時容易發生嚴重阻塞,導致呼吸衰竭,若家長發現幼童聲音明顯沙啞、出現像狗吠低沈的咳嗽,建議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看診;若出現用力咳嗽、幾乎發不出聲音、呼吸費力且胸部肌肉凹陷,建議直接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
中秋節疫情不升反降? 莊人祥曝:周一可能還會再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1854例本土新冠肺炎個案及274例境外移入,死亡新增2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3740例,減幅為10.5%,較上周日減少2270例,減幅為6.7%,對於中秋連假後首度見到疫情曲線下降,莊人祥表示,和假日效應有關,預期周一也會再降,建議連假後民眾返工前,若有症狀可以快篩。疫苗接種率部分,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1627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506人次,第二劑接種1121人次,輝瑞疫苗第一劑接種1093人,該年齡層第一劑接種率33.1% 。至於第二劑覆蓋率為4.7%。整體接種部分,昨天共接種9842人次,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1%,追加劑72.6%,第二次追加劑10%,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疫苗接種率達到35.4%。今天無特殊死亡與重症個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所有兒童重症其中31例死亡。今天是連假第三天,莊人祥表示,可能因為節日的關係,又是連假,個案數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今天確診數這幾天唯一下降的一天,明天(周一)可能也會下降,但是否代表疫情降溫,需要再觀察。不過莊人祥也提醒,Omicron沒有症狀也篩不太出來,民眾收下返工後,若有症狀可以快篩,尤其若有接觸到相關確診個案,有症狀就可以提高警覺篩檢。
病毒再起2/確診後「4天到2個月」都可能喪命 家長膽戰心驚!但解方只有這一帖
兒童染疫格外令人揪心,有1歲女童發病短短4天就猝逝,卻也有3歲男童確診2個多月後才發生MIS-C,同樣有性命危險。專家表示,面對難以預料的病毒攻擊與免疫反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確能降低9成以上重症風險,建議開學前趕緊接種疫苗,較能確保孩子健康。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22,12歲以下兒童重症已累計184例,包含112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27例腦炎、22例肺炎、10例哮吼、敗血症與共病各3例、1例心肌炎,其中28例死亡。8/22更有一位1歲女童從出現感冒症狀到昏迷猝死,僅短短4天,檢驗後才發現陽性確診,而更多的重症案例是MIS-C,曾有一名3歲男童5月中確診,8月初才發生MIS-C,間隔時間長達80天!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顏培如表示,目前推測MIS-C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會造成身體多個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會導致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但也有時間拉得相當長的例子,就如同上述男童。顏培如提醒,如果孩子曾經確診,又再度發燒3天以上,且有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以釐清是否發生MIS-C。MIS-C幾乎無法預防,但研究顯示打過疫苗的孩童發生率明顯較低,因此不少專家都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示意圖/非當事人,黃耀徵攝)根據指揮中心資料,112名發生MIS-C的孩童,不到半數有接種疫苗,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可降低9成以上MIS-C的發生率。邱政洵說,丹麥的一份報告顯示,在Delta變異株疫情期間,有接種疫苗的孩童染疫後,每1萬人僅1人併發MIS-C,沒接種疫苗者則是每3400人就有1人。Omicron變異株期間,丹麥再次調查,每100萬名確診兒童中,有打疫苗者僅3.7人併發MIS-C、沒打疫苗者多達35人,證實疫苗保護力高達90%。截至8/20,我國滿6個月至4歲幼兒第1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18.9%,第2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0.2%。5-11歲兒童第1劑疫苗接種率為77.7%,第2劑疫苗為76.6%。
兒童重症0至5歲佔67% 近9成未接種疫苗
今天新增本土21761例、境外移入228例,另增死亡個案31起,中重症89例,中症62例、重症27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3件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其中一位1歲男童,6/27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四肢出疹,8/7到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例為2歲女童,6/18確診,8/6發燒、皮疹、右頸腫痛、嘔吐、胃口變差,8/8住院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草莓舌、發炎指數升高,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名5歲男童,打過一劑新冠疫苗,6/23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8/6到急診,懷疑細支氣管炎住院,住院後持續高燒、頭痛,又出現腹痛、結膜炎、全身紅疹、血壓偏低,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近來每日新增兒童確診案例約5000人,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孩子,也是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族群,包括哮吼、肺炎、腦炎等,其中以MIS-C最多,多發生在確診後2到6周,可能在復原一陣子後才出現腸胃道症狀、皮膚疹等情況,腦部也可能受影響,產生頭暈或暫時性意識改變。邱政洵說,研究證實,疫苗可減少MIS-C發生率,具有9成以上保護力,根據丹麥研究,Delta時期接種疫苗者,9900人中只有一例MIS-C,但沒打疫苗者則是3400人中有一例MIS-C;Omicron疫情下,有打疫苗的孩子,每100萬人只有3.7例MIS-C,未打疫苗則是每100萬人中有35例。此外,10歲以上間隔中位數為34天、5-10為26天,5歲以下為29天,且有些個案的症狀會更久後才出現MIS-C,甚至長達50幾天到2個月。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62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93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及6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病逝則已有27人,其中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羅一鈞說明,目前162例兒童重症,其中67%、108位為0~5歲,是最近才剛開始打疫苗的年齡層,反觀6~12歲年齡層,佔重症比例僅3分之1。162例兒童重症中,87%、141人沒打過新冠疫苗,而重症中最多是MIS-C,93例MIS-C有76人、超過8成沒打疫苗,所以還是建議儘快接種疫苗。
兒童MIS-C暴增5名 累計84例「0至5歲佔6成」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1577例新冠本土個案、54例死亡,死亡最年輕者為2名40多歲男子,有心血管、神經系統等疾病;中重症則增98例,不過MIS-C個案暴增5例,皆為10歲以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5例MIS-C如下,1歲女童於7/2確診,7/29陸續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8/2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診斷為MIS-C,目前住在一般病房。第二位是一名3歲女童,有過敏性鼻炎病史,6/19確診,7/30陸續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8/1急診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擴大,診斷MIS-C,目前在一般病房。第三位是5歲男童,7/4確診,7/30陸續有發燒等疑似症狀,8/2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疑似MIS-C而住院,隔日低血壓休克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升壓劑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但病況穩定。第四位是7歲女童,5/28打過一劑BNT疫苗,6/8確診新冠肺炎,7/13發燒、頸部淋巴結腫,7/15急診,疑似MIS-C而住院,住院後檢查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7/20出院。第五位是9歲女童,5/23確診,7/29陸續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等症狀,8/2就醫疑似腸胃炎脫水住院,住院後症狀持續且出現紅疹,懷疑MIS-C,目前住一般病房。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有151例,分別為MIS-C有84例、腦炎26例、肺炎20例、哮吼症8例、家中死亡6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及心肌炎1例,其中有25人死亡;84例MIS-C中,0-5歲有50例(60%),6-12歲有34例(40%)。
又見染疫+中暑死亡 40歲男有心血管病史「解隔後才發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21,50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1,273例本土個案及22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0例死亡。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6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7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死亡案例中最年輕者為40多歲男性,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男子打過2劑疫苗,有冠狀心臟疾病、慢性心臟衰竭、慢性阻塞肺病等病史,7/12時確診,7/19解除隔離後返回職場上班,但7/21反覆高燒到40.9度且意識改變,緊急送醫後住院,醫師診斷為熱中暑,最終於7/24過世,死因為熱中暑和新冠肺炎確診,也是第二例中暑又染疫的死亡個案。此外,今天也新增一起MIS-C病例,是一名9歲男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過疫苗。莊人祥說,這名9歲男童於5/16確診,7/24開始發燒、腹瀉、頸部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活力下降,7/26就醫後發現有結膜炎、頸部淋巴結腫,發炎指數升高、心臟收縮力下降,醫師診斷為MIS-C,收治於兒童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目前累計兒童重症137例,包括71例MIS-C、腦炎25例、肺炎20例、哮吼8例、交通死亡6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心肌炎1例;兒童死亡則維持25例。
累計38例!7月女嬰罹MIS-C併發水腦 「死亡數再度破百」最年輕僅40歲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25223例本土個案及87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114例死亡,在連續數日低於百例以下後,又再度破百。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14例死亡個案當中,最年輕是3例40多歲,均有慢性病史,曾接種二或三劑疫苗,死因為肺炎致心肺衰竭或呼吸衰竭。此外,中重症增加203例,包括中症99例、重症104例;重症個案中,有4起兒童併發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病例,年齡介於7個月大至10歲,其中1人出院、2人住院治療中,1人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目前已累計38例MIS-C。羅一鈞表示,4例兒童重症中,有一名7個月大女嬰是最嚴重的案例,6月9日確診,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紅腫等症狀,24日嘔吐至醫院住院,X光檢查發現肺炎,持續發燒、嘔吐、腹部皮疹等症狀,懷疑是MIS-C,7月1日使用免疫球蛋白,7月3日退燒,後因頭部電腦斷層發現水腦,7月9日轉院進行腦室引流手術,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另3例則已出院或轉到一般病房,其中3歲女童5月31日確診,6月21日出現發燒、頸部腫痛等症狀,6月23日至急診,因相關症狀懷疑MIS-C住院,檢查發現有冠狀動脈擴大及心包膜積水,心因性休克及呼吸窘迫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後7月3日出院。此外,有一名8歲女童6月8日確診,7月1日出現MIS-C相關症狀,7月3日住院,7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專責病房。另有10歲男童,5月27日確診,7月7日出現MIS-C相關症狀,7月11日因呼吸困難至急診,血壓偏低、轉院住加護病房治療,7月14日轉至一般病房。目前兒童重症累計98例,包括MIS-C 38、腦炎23、肺炎17、敗血症3、哮吼8、到院前死亡6、共病3例,其中死亡維持22例。
確診死亡雖創新低紀錄 憾!1歲女童腦炎搶救4天仍不治
今天增本土23045例、境外移入73例,另增死亡個案69起,中重症新增167例。本土案例數是自5/3以來最低紀錄,死亡個案也是5/25以來最低。各縣市確診都降到4000例以下,分布縣市最高新北市3438例,其他依序為台中3217、高雄2719、桃園2411、台北1992、台南1842例。 不過,今日新增的69死亡案例中,有1例是無慢性病的1歲女童,因為腦炎搶救4天,仍不幸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位1歲女童在6月28日持續高燒41到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等症狀,至急診X光顯示肺炎,快篩陽性確診。當時因懷疑女童抽搐併發腦炎,且有呼吸困難的情形,有插管住加護病房,治療期間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等藥物,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反應不佳,最後因治療無效,出現腦炎、肺炎合併休克而死亡。此外,今天也新增2例兒童重症,其中有1名3歲男童為MIS-C,本身無慢性病史。他在6月2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等症狀;7月1日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功能指數偏高,懷疑MIS-C住院。住院期間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當中仍持續發燒,抽血也發現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還沒有脫離險境。另一名4歲重症女童,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且在家中使用氧氣,6月29日因發燒、氧氣下降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兒童累積83重症、21死亡,MIS-C共26例、腦炎 22、肺炎16、哮吼8、到院前死6、敗血症3、共病2例。
兒童MIS-C暴增8例 最年輕才7個月大
台大醫院昨天公布共收治14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質疑中央僅公布15例,實際數量應不只這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天新增8例MIS-C個案,都是由台大醫院收治,其中4例原本列為中症個案,另外4例是新通報,經檢視皆列為重症個案,目前已有6例出院返家。國內MIS-C病例暴增。(圖/指揮中心提供)國內今天新增291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86例中症、105例重症,其中包括8例MIS-C個案。羅一鈞說明,8例都是台大醫院收治的個案,其中4例是6月中旬列為中症,另外4例是昨天提報,經檢視重新分類為重症個案;個案年齡介於7個月到11歲,其中3位有慢性病史,其中6位已於6月中下旬出院。羅一鈞說明,其中一例為7個月大男嬰,是目前國內年紀最小的MIS-C個案,先前沒有確診,6月20日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6月22急診檢驗PCR陽性,由於Ct值高達33.1,研判非急性感染期,懷疑為MIS-C,經住院檢查治療,已於6月27日出院。至於目前仍在住院的2例個案,皆為1歲女童。羅一鈞說明,其中一名女童有先天性甲狀腺疾病,5月6日確診,6月15日出現咳嗽,後續出現血便、腹瀉、皮疹、發燒、呼吸費力、有胸凹現象,6月22日住院並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病況穩定。另一位1歲女童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23日發燒、食慾下降、結膜炎、全身紅疹,6月26日至急診發現血壓偏低,懷疑是MIS-C並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國內累計兒童重症個案共78例,其中20人死亡;分別為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到院前死亡6例、哮吼8例、MIS-C 23例、共病2例。
累計5116人死於新冠肺炎 12歲男童呼吸急促「半小時後在校昏倒不治」
指揮中心公布,今年自Omicron變異株本土疫情以來,已經累計5116人死亡。今天新增的152死亡案例,其中有2人未滿20歲,包括一位12歲男童,有先天肌肉系統疾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男童到院前已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不過,該童確切死因暫無法判定,因為沒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症狀,也沒有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症狀。另一名19歲少年,本身有氣喘病史,打過2劑疫苗,5月逐漸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底至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6月5日因為連兩天呼吸困難加劇到急診,PCR採檢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和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肝炎。羅一鈞說,這名少年住院治療後一度好轉,6月18日突然意識改變、休克,轉入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葉克膜,救治後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合併新冠病毒感染,不過研判新冠並非主要死因。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7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MIS-C1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5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其中20人死亡。
確診男童呼吸有雜音 醫掀開上衣驚見「胸口凹陷」:還好有早點送來
本土確診數近日雖有下降趨勢,但還是讓家長們憂心不已,就怕孩子染疫後出現重症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今(20日)也在臉書分享先前救治的兒童患者,表示男童當時出現「胸口凹陷」嚴重病症,所幸家長送醫及時才沒釀成更嚴重的情況。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表示,該名5月15日確診的男童,16出現呼吸急促症狀、17日又發生高燒、呼吸喘,以及哮吼的症狀,並有「胸骨上及肋間凹陷」的情形。吳昌騰指出,他見到男童時,對方已出現鼻翼搧動、胸骨上及肋間凹陷、嘴唇發紺,緊急處置後將男童送往加護病房。所幸男童插管治療後病情穩定,目前也已出院,他當時就對男童爸爸表示:「還好弟弟有早點送來!再晚一點就……」指出哮吼的緊急處置真的很重要,尤其「新冠變種Omicron會導致幼兒嚴重哮吼」,這種常見於6個月至3歲兒童的呼吸道疾病,會出現聲音沙啞、咳嗽像狗吠、吸氣時出現喘鳴,脖子像被掐住而拚命吸氣的聲音,以及鼻翼搧動、胸骨上或肋間凹陷、嘴唇發紺等症狀。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更發現,有高達8成的兒童病例發生在Omicron流行期間,年齡大多在2歲以下,其中有7成為男性,又其中有12%需要住院治療,呼籲家長們千萬不能輕忽任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