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頭
」 胃食道逆流 過敏 手術 南投 確診櫻花妹嬌憨奶氣「嗲聲全球知名」 學者:社會期待下的產物「84%女性自我厭惡」
常接觸日本影視作品的人都知道,日本女性的聲音素來以柔軟、稚嫩、音調高而聞名,這點甚至連日本人自己本身也很清楚。但日本聲音認知專家山崎廣子表示,日本女性的聲音之高確實位於世界之最,這點與印度女性並列冠軍。而山崎廣子表示,這是社會期待下自然而然演變出來的產物,而日本有84%的女性其實非常厭惡自己的聲音。根據《朝日新聞》報導指出,山崎廣子表示,常看海外電影或新聞節目就可以發現,外國女演員或女性主播的聲音較低沉,但反觀日本,許多女性,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聲音卻偏高,甚至有些人說話像動畫角色般尖銳。山崎廣子解釋,聲音的高低除了受到語言特徵影響(語調、抑揚和音節重音等)外,體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山崎廣子以獅子舉例,指稱獅子幼崽的叫聲較高亢,但成年的獅子聲音變低,因為聲帶和共鳴體變大。但這些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日本女性的聲音如此高亢,一般來說,身高160公分女性的聲音應該是220至260赫茲(Hz),但日本許多女性的聲音卻達到300至350赫茲,甚至比世界平均水準高出近一個八度,這通常已經是使用假聲的範疇,在日常說話中屬於不自然的發聲方式。山崎廣子說明,許多年輕女性會發出類似動畫角色或「貓咪撒嬌」的聲音,這種高音的發聲方式是通過喉頭上提,縮短聲道來實現,對喉嚨的負擔極大。之所以日本女性會選擇用這麼累的說話方式,山崎廣子認為,這與社會整體,特別是男性對女性聲音的潛在期待有關。由於社會壓力,不少聲音原本低沉的女性被迫發出高音,試圖符合社會對「可愛」、「柔弱」的女性形象的期待。再加上,人們在成長過程會無意識地適應周圍的聲音環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自己的聲音。因此,在日本長大的女性,聲音自然會變得高亢。山崎廣子也提到,一些長期在國外生活的日本女性回國後,聲音往往變得比以前低沉,這也顯示出社會環境對於聲音的影響。山崎廣子也指出,日本社會對於「女性化」的聲音有著明顯的偏好,這導致許多女性在與男性交流時會刻意抬高聲音,以顯示自己柔弱的一面。儘管有些人可能是刻意如此,但更多的人則是在無意識中受到這種社會規範的影響。而美國的情況剛好相反。美國男性普遍認為低沉的女性聲音更加迷人,這與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的女性主播聲音平均在140赫茲左右,甚至比日本男性主播的聲音還低,這反映出兩國在女性地位和自立心上的文化差異。山崎廣子還提到,聲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社會上性別平等狀況。像是印度女性的聲音往往偏高,這也是由於印度當地有著嚴重的性別歧視。日本自1980年代後期曾經出現女性聲音明顯降低的情況,當時日本經濟繁榮、女性開始開始進入職場。但自21世紀初以來,女性的聲音又逐漸回升至高音。山崎廣子認為,日本社會過度推崇「可愛」文化,尤其在女性身上,這使得年輕、稚嫩的聲音被普遍認為更具吸引力。她指出,這種文化背後是一種對「幼形成熟」(Neoteny)的推崇,即不把保持稚嫩視為負面,而是將其視為值得推崇的特質。然而,這種高音的發聲對聲帶的負擔極大,有些女性甚至因為長期工作需要發出高音而患上發聲障礙。山崎廣子也提到,約有84%的日本人表示不喜歡自己的聲音,這一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山崎廣子認為,聲音反映了人的身心狀況和價值觀,不喜歡自己的聲音相當於否定自己,這會降低個人對自我的肯定感,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山崎廣子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找回自己的「真實聲音」(Authentic Voice),這是最能反映個人內在與獨特性的聲音,無論聲音高低,最重要的是能夠表達出最真實的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多樣性。
49歲男持續鼻塞、鼻膿!「嗅覺母神經細胞瘤」 手術順利根除、保留嗅覺
49歲陳先生接受右側鼻腔切除手術後,右側鼻腔卻持續有鼻塞、鼻膿等問題,輾轉來到北榮桃園分院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竟是罹患罕見惡性腫瘤「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建議前往台北北榮接受後續治療。北榮內視鏡顱底手術團隊透過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為陳先生進行治療,並建議術後接受放射治療,不僅消除了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也保留陳先生部分嗅覺功能,幫助陳先生重獲新生,在往後的人生中仍能繼續品味人生香甜。嗅覺母神經細胞瘤是什麼? 有哪些症狀?「嗅覺母神經細胞瘤」是一種罕見鼻腔惡性腫瘤,北榮耳鼻喉頭頸部鼻頭頸科主任趙勻廷表示,它在鼻腔腫瘤中約占3%,每年總體發生率約為250萬分之一,腫瘤源於鼻腔頂端的嗅覺神經上皮,特別容易沿著嗅絲穿過顱底到達顱內,侵犯鄰近的腦、眼睛。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罹患嗅覺母神經細胞瘤,不過趙勻廷主任提到,嗅覺母神經細胞瘤特別會好發在40-60歲成年人,導致流鼻血、嗅覺喪失、鼻塞、鼻部疼痛等常見症狀。由於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常常會侵犯雙側嗅神經,因此多會採用雙鼻路徑進行前顱底廣泛切除,獲得最大的手術空間及視野以徹底清除腫瘤,但趙勻廷主任提到,這往往會犧牲掉患者的嗅覺功能,不過陳先生的腫瘤僅涉及單側顱底,能嘗試保留嗅覺功能,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兩人四手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 無復發保留部分嗅覺因此,趙勻廷主任與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合作,為陳先生施行「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兩人四手從單側鼻孔進入,清除鼻腔及顱底腫瘤,為了確保完全根治,手術中更進一步切開腦膜移除嗅神經,清除可能蔓延的腫瘤細胞,並利用自體脂肪、大腿筋膜與鼻中膈黏膜瓣進行重建,透過多層次修補避免腦脊髓液滲漏。趙勻廷主任表示,術後陳先生有再接受放射治療,不過手術與放射治療後先生的嗅覺功能未完全損傷,仍有部分保留,追蹤至今已四年,腫瘤都沒有復發的跡象,讓陳先生能恢復正常生活,並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知名藝人罹患食道癌! 耳鼻喉科醫師呼籲:「2個習慣」快戒掉
知名藝人驚傳罹患食道癌,並自曝有愛喝熱湯及睡前飲酒的習慣。醫師表示,喝熱湯易使咽喉的黏膜產生損傷,飲酒則易刺激食道黏膜,兩種習慣都會增加癌症風險,建議民眾要少喝太燙的湯並戒酒,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下咽癌與食道癌致病因相似 都與黏膜長期受損有關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黃聖凱醫師表示,臨床上耳鼻喉科醫師,常診斷出下咽癌的患者,但是患者之後出現食道癌的機率亦高,反之亦然。黃聖凱解釋,由於解剖位置相近,兩者也有相似的致癌因素:長期飲用烈酒、抽菸、喜歡吃燙的食物等。而下咽癌和食道癌的發病機制,都涉及黏膜的長期慢性損傷與炎症,這些會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和基因突變,進而引發癌變。早期症狀不明顯 常誤認為食道逆流延誤黃金治療期黃聖凱醫師強調,由於早期食道癌與下咽癌,根本沒有什麼症狀,頂多會覺得胸口些微灼熱、吞嚥不適,大部分會被當作胃食道逆流而忽略,也常因此延誤就醫時機,往往等到癌症進一步侵犯食道深層組織,或是下咽腫瘤壓迫呼吸道,導致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才被診斷。這時候發現再治療,就非常辛苦了。戒除不良習慣 為保護咽喉與食道健康的根本之道在飲酒的習慣上,不少人都有在睡前喝烈酒的習慣,黃聖凱醫師提醒,雖然酒的確能幫助入睡,但是缺點更多,首先是影響睡眠質量,再者是飲酒易使胃食道逆流,增加癌變風險。此外,酒精會放鬆上呼吸道肌肉,增加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風險,提高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機率;而宿醉也會影響隔日精神狀態,讓早晨容易感覺疲倦、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來說,也會增加酒精依賴的機率,造成身心健康的危機,因此他呼籲還是戒除睡前飲酒的習慣,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
中秋險生悲!高雄婦「吃月餅噎到」昏迷 消防採喉頭鏡嗆命送醫
高雄市12日下午5時許發生一起驚險意外,1名婦人疑吃月餅噎到,隨即在家中昏迷不醒,家屬見狀嚇得趕緊撥打119求助,救護員獲報現場,發現婦人胸口有些微呼吸起伏,再加上家屬表示婦人疑噎到,立即使用喉頭鏡打開患者嘴巴,並用異物夾移除阻塞物,隨後供給氧氣送醫治療,所幸生命跡象穩定。消防局表示,大昌分隊12日下午5時45分獲報,1名婦人在家中昏迷不醒,隊員張証壹與劉彥俊到場後,家屬表示婦人疑似剛剛吃東西時噎到,高級救護技術員張員立馬使用喉頭鏡將患者嘴巴打開,結果發現婦人呼吸道被糊狀物阻塞,趕緊用異物夾取出,並給予氧氣提高血氧濃度,接著迅速送往醫院急救。消防局說明,婦人在送醫途中逐漸恢復意識,並向救護員表示在家中食用月餅時不慎噎到,幸虧家屬及時發現通報,才讓救護員能在第一時間實施適當的急救措施,事後婦人到院前生命徵象已穩定,後續則交由醫務人員接手處理,同時呼籲民眾適逢中秋佳節期間,食用月餅時應細嚼慢嚥避免阻塞,造成呼吸衰竭、敗血症甚至死亡的風險。大昌分隊隊員張証壹表示,2024年初本分隊被配發1台影像式喉頭鏡,相較於傳統式喉頭鏡,它能直接透過影像畫面找到患者的咽喉位置,不僅能降低接觸患者的傳染風險,還能迅速處理呼吸道問題。
鳳頭燕鷗誤食「喉頭卡魚線」 鳥友救援未果恐餓死
候鳥鳳頭燕鷗近期進入繁殖季,在海邊或港口有機會能看到鳳頭燕鷗,但有鳥友在宜蘭縣頭城鎮大溪漁港發現鳳頭燕鷗誤食魚鉤和魚線,恐影響其覓食能力,台灣野鳥保育協會呼籲民眾在海邊或參與戶外活動,不要任意丟棄垃圾,各界也應重視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有鳥友在5月30日前往頭城鎮大溪漁港拍攝鳳頭燕鷗,發現有1隻鳳頭燕鷗誤食魚鉤、魚線,因鳳頭燕鷗還能飛行,且警戒心相當強,人一靠近就飛走,增加救援難度。台灣野鳥保育協會理事長蔡秋雄表示,海洋廢棄物問題愈來愈嚴重,在出海口、港口等處也會有釣客隨意丟棄魚鉤或魚線,當鳥類覓食時,常將保特瓶蓋等塑膠製品看成是魚蝦貝類而誤食。蔡秋雄指出,在大溪漁港誤食魚鉤、魚線的鳳頭燕鷗應為成鳥,因誤食影響其覓食能力,從下垂的翅膀來看,這隻鳳頭燕鷗的身體相當虛弱。他表示,鳥友嘗試救援未果,只能從教育層面呼籲大家重視海洋環境。他表示,除了大溪漁港,在各地的港口、出海口等處,也常見鳥類以及海洋生物誤食海洋廢棄物或遭釣線等纏繞,希望大家不要隨意棄置塑膠垃圾、漁具。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表示,鳳頭燕鷗是二級保育類動物,民眾如果看到鳥類誤食等情況,可以撥打1999通報縣府救援,但鳥類誘捕不易,救援成功案例不高,呼籲民眾愛惜環境,不要造成生態的危害。
聚餐後全身冒腫塊 60歲男「眼張不開」險休克…醫揭原因:5症狀注意
一名60歲男子近日聚餐引發嚴重過敏,全身多處蕁麻疹且眼睛紅腫、呼吸喘不過氣。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莊浩凌診斷為合併過敏性休克及血管性水腫,急救處置緩解,避免插管也化解死亡風險。醫師提醒,嚴重過敏潛在致命危機,千萬別輕忽。據了解,男子自知有吃蝦過敏病史,家聚相約到海鮮餐廳也不敢碰蝦子,沒想到餐後幾個小時全身紅腫疹塊,連眼睛都張不開,喉頭緊緊喘不過氣,緊急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治療。家屬懷疑可能吃到蝦膏料理或軟殼蟹。莊浩凌透露,病人全身性紅腫,到院時血壓只剩70幾,先注射強心針緩解呼吸道症狀,減少插管機會也降低喪命風險。醫師指出,幸好及早送醫,一旦延誤,可能因吸道阻塞與過敏性休克而不可挽回。急救處置後,病人慢慢清醒但喉嚨仍有堵塞感,給予藥物氣霧吸入治療。莊浩凌說明,蕁麻疹成因最主要是接觸到外來過敏原,誘發身體免疫系統的巨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眼睛癢、流鼻涕,甚至皮膚起紅疹等過敏反應,最大宗病因是甲殼類食物,尤其是帶殼海鮮如蝦子、螃蟹、龍蝦、蛤蜊等。過敏水腫生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示意圖,非本文個案/台中慈濟醫院提供)莊浩凌提醒,有過敏特殊體質的人會因堅果甚至巧克力引發,也有芒果、鳳梨、荔枝等水果引發過敏病例,動物毛皮及塵蟎等也不能忽略。更有人因空氣冷熱交替變化,甚至生活作息不正常就引爆蕁麻疹。他說,醫學研究發現小朋友發燒皮膚起一塊一塊的風疹,是因為病毒感染誘發過敏反應,建議常有過敏反應的人出現蕁麻疹後,要記錄接觸過的物品、食物,儘量避免再接觸。醫師提到,處理蕁麻疹依嚴重程度決定,眼睛癢、皮膚長斑塊屬於輕症;嘴唇、眼皮腫甚至眼睛都睜不開就屬於「血管性水腫」,如水腫在喉頭,會阻塞上呼吸道甚至可能致命;更嚴重的是,誤食過敏藥物或被蜜蜂叮咬引發「過敏性休克」,必須緊急送醫。莊浩凌強調,通常接觸過敏原後兩個小時會開始有症狀,輕微過敏時可冰敷、多喝開水多休息,一天、半天後能改善,一旦暈眩無力、呼吸困難,甚至腹痛、臉色蒼白冒冷汗,意味已有危險症狀,就要趕緊就醫。
aespa成員WINTER動手術!又痛又喘 氣胸治療、照護可以這樣做
23歲的韓國女團aespa成員WINTER(金旼炡)近期因氣胸住院進行手術,引起外界關心。氣胸是指空氣進入肋膜腔內而造成肺部擴張不良,可能造成器官破裂或胸壁破洞。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鍾秉儒表示,輕微者觀察並給予氧氣治療即可;嚴重者則建議進行氣管引流術治療或胸腔鏡手術,目前微創手術採用最細的5毫米胸腔鏡,用不插管的方式麻醉,傷口僅1.5至2公分,術後約2至3天即可出院。WINTER術後恢復 巡演回歸不受影響根據韓媒《tenasia》報道,Winter11日在首爾的醫院進行了氣胸手術,而在手術前夕,她還完成了預定的日本行程,出演了日本人氣音樂節目《Venue 101》。經紀公司SM娛樂表示:「Winter最近接受氣胸手術,正在恢復中。因爲是容易復發的疾病,所以根據醫療團隊的意見,經過充分的討論後做出了決定。今後的日程將把 Winter的恢復狀態放在首位。」接下來aespa預計5月帶著新作品回歸,並從6月開始舉行世界巡演會「2024 aespa LIVE TOUR – SYNK : PARALLEL LINE -」,8月的台灣場也是巡演名單之一,因此外界也關心WINTER能否參與相關行程。報導指出,氣胸手術後通常需要住院2、3天,距離完全恢復還需要1、2個月。雖然Winter的健康恢復程度仍需觀察,但應不會影響Winter參與aespa的回歸活動及世界巡演行程。又痛又喘 原發性自發性氣胸4大原因所謂氣胸,是指因為外傷或自開性等其他原因導致空氣進入肋膜腔內而造成肺部擴張不良的一種情況。空氣進入肋膜腔的管道,包括肺泡、支氣管、氣管、食道破裂或胸壁的破洞等等。氣胸依照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創傷性氣胸」及「自發性氣胸」二種。鍾秉儒推估,以金旼炡的情況來觀察,應該為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常見4大原因如下:年輕人原本就有不正常的肺大泡,一般以高瘦男性居多。抽煙造成肺部發炎反應,導致氣胸。特定職業容易發生自發性氣胸,例如潛水員、跳傘從業人員、舉重選手,由於需要憋氣,腹腔壓力增加、胸腔壓力改變巨大,就可能造成氣胸。有家族基因者,肺部組織較為脆弱,容易造成氣胸。氣胸治療兩大方向患者病情輕者無明顯症狀,照X光氣胸範圍無超過1/3,只要觀察並給予氧氣治療即可;嚴重則會感到單側胸痛、呼吸易喘,建議採取進一步處理,包括氣管引流術治療與手術。氣管引流術治療放置導管,使膜腔內空氣排出,即可緩解氣胸。胸腔鏡手術氣胸首次發作就嚴重之患者,建議採取胸腔鏡手術,將復發率降到5%以下;例如經常搭乘飛機、潛水、攀爬高山者,環境壓力會導致氣胸情況較嚴重,形成張力型氣胸,恐影響心臟等內臟活動,危險度較高;還有高風險職業如機組人員、空姐等,萬一執行勤務中氣胸發作,也比較危險,建議首次發生氣胸就應採取手術治療,可大幅降低復發風險。另外,復發者或是進行引流治療時若持續漏氣,引流管沒辦法拔掉,放置久了可能會感染慢性疼痛為主,這些患者也建議接受手術。鍾秉儒進一步解說,新型胸腔鏡微創手術採用最細的5毫米胸腔鏡,傷口僅1.5至2公分,用不插管的方式麻醉。不過,不插管麻醉,手術時需在喉頭放置較粗的氣管內管置入,多少會傷害聲帶,對於靠聲音工作的職業稍微有一些影響。微創手術恢復快,術後約2至3天即可出院,主要取決於病人漏氣的恢復情況。另外若病人有醫療保險或經濟狀況許可,也可使用組織修補片,大幅降低漏氣的情況。醫師提醒,病人術後可多下床活動,促進肺部擴張、將殘餘空氣排乾淨,可盡早移除管路出院。出院後1個月內,應避免激烈運動、攀爬高山或搭乘飛機,以免肺部尚未修復好又漏氣復發,只要遵循上述原則都可正常生活。最後要注意的是,病人接受手術後,仍有3至5%復發率,病人需要有警覺性,萬一有突發性單側(或對側)胸痛和易喘的情況,應盡早就醫治療。
孩子消失中3/兒科醫缺很大!10年後重症恐無人治療 連台大都招不滿名額
台灣2023年新生兒卻再創歷史新低,僅有13萬5571人,不但少子化加劇,全台也出現兒科醫師荒,就連龍頭台大醫院今年也出現「招13人只來6人」,首次發生招不滿的窘境。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受訪坦承,「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根據衛福部統計,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2018年兒科醫師約135人,占比約1成,到了2022年,兒科醫師約126人,但占比卻大幅下跌剩2.5%。兒科醫師每年有130位住院醫師名額,兒科醫學會預估到8月1日,今年大約僅能招募到8、90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受訪時表示,在他記憶中,這是台大醫院小兒科第一次發生招不滿住院醫師的情況,問題很嚴重。因為住院醫師不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3月開始,院內兒科的一線假日值班醫師年齡提高到60歲,也就是說連主治醫師都必須要跳下來值班。「2000年時,我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每年大約6~7個住院醫師,現在大概只有1個而已。」南投市佳成小兒科院長婁曉東透露,兒科項目包山包海,根本就是個「小內科」,但人力配置卻比不上內科。「再加上不是賺錢的單位,在醫院裡根本抬不起頭!」婁曉東指出,在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科的科別弱勢就在於給付項目較少。「以耳鼻喉科為例,它一樣可以幫孩子看感冒,若以棉棒在喉頭擦藥,就算局部治療,給付金額較高,反觀兒科完全沒有這些項目,就連幫孩子吸鼻涕都是免費服務。」除此之外,兒科也沒有自費項目,過去自費疫苗較多,但如今政府的公費疫苗涵蓋範圍大,而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目前很夯的自費項目,又多掛在復健科之下。「所以又忙、又賺不到錢,這就是兒科醫師的生活。」婁曉東說。兒童重症醫學更難招募住院醫師,婁曉東說,就算在20多年前,許多醫學中心的兒童重症就已經是「單傳」,現在更不用說。不只如此,在少子化的狀況下,兒童患者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病人時,專業能力會不足。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將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累積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同時也將撥出金費提供醫師津貼。(圖/記者周志龍攝)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坦言「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才能累積急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婁曉東認為健保對小兒科的給付應適度調整,才能讓人才願意投入。健保署日前也拍板,兒科加護病房、新生兒住院診察費等給付全數加成,預計支出3.38億元。如果是服務未滿4歲兒童,門診加給13%,最快5月上路,希望能增加醫師投入兒科意願。衛福部也在兒童節之前宣布將挹注2億元經費,提供「兒科住院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兒童重難罕症四大領域研修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小兒外科研修醫師每人每月3萬元,並補助重難罕症人力培訓醫院,每家補助560萬元至1200萬元不等,以支持兒科醫師人力培訓養成。不過,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認為,多數兒童都是因為一般疾病如腸胃炎、尿道感染、生長發育等至小兒科就診,這類病人占比超過95%,著重調升急重症住院診察費,對兒科醫師留任幫助不大,也難吸引醫學生選擇兒科。
「你是嗡嗡或嘰嘰?」耳鳴竟能揪病因 醫師曝分辨關鍵
嗡嗡耳鳴讓人心慌,不免擔心自己是不是聽力受損了。醫師指出,不同的耳鳴聲音,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果是高頻且持續不斷的聲音,務必盡早治療;低沉的耳鳴可能是肌肉緊繃導致;至於和心跳同步的搏動型耳鳴,如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積極安排檢查。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說明,如果是高頻的「嘰嘰」聲,且持續不斷,屬於聽神經性的耳鳴,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神經退化、突發性耳聾或聽神經瘤。聽神經退化和年齡有關,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兩側耳朵會同時出現耳鳴。突發性耳聾則通常是單側耳鳴,如果3天內出現聽力下降,務必留意。黃俊豪曾遇過一名年輕護理師,值完夜班後到門診求助,說耳朵聽起來「懵懵的」,雖然聽力沒有明顯下降,沒有符合傳統的突發性耳聾定義,但仍然積極治療,3天左右就恢復正常,「聽神經一旦受損,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是比較低沉、似有似無的耳鳴,可能和三叉神經、顳顎關節、頸椎神經有關,通常服用肌肉放鬆的藥,或接受復健、針灸、熱敷就會改善。黃俊豪說,當周邊肌肉太緊繃,或是正在受傷發炎,感覺訊號會傳回脊椎和中腦,過程中會和聽神經交叉聯絡,同時這些訊號會刺激到聽神經,腦部也會覺得聽到來自耳朵的聲音。第三種則是搏動型耳鳴。黃俊豪說,病人會聽到耳朵裡有和心跳同步的搏動聲音,短期可能和作息不正常、血壓不穩定有關,如果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安排血管攝影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中耳腔或者腦部血管瘤,積極處理,以免發生猝死憾事。另外,黃俊豪在2018年提出全新病理概念「耳蝸前庭性偏頭痛」,已登上國際醫學期刊,該研究證實偏頭痛是耳鳴的重要原因。這類患者可能發生突發性耳聾、耳鳴甚至眩暈,透過偏頭痛的治療,可以同時解決耳鳴、聽力與眩暈問題。
國外星級飯店獨缺「420」號房 傻眼原因曝光
邊境解封已過2年,許多國人都會出國旅遊,不過到國外旅遊住到星級飯店時,房號都有419和421,獨獨缺了「420」號房,但為什麼獨缺「420」號房呢?莫非是有什麼靈異事件?!星級飯店都沒有「420」號房,原因這天是「國際大麻日」。(圖/翻攝自X) 根據《鏡報》(Mirror)等外媒報導,許多星級大飯店沒有「420號」房,其實理由跟「大麻」有關!原來4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大麻日」(international pro-cannabisfestival ),大麻愛好者會在當天下午4點20分集會,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將「大麻合法化」,而非將大麻視為有害的毒品。大麻愛好者除了在420當天的下午4點20分聚會外,還會選擇到420號房去吸大麻,甚至還會偷「420」號門牌當紀念,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度發生,這些飯店乾脆省去麻煩,就不設立420號房了。其實在華人圈,中文4的讀音趨近「死」,因此在華人經營的飯店或醫院,大多會跳過4樓或4號房間,然而西方世界忌諱的數字應為「6」與「13」。雖然有部分國家以開放要用和娛樂大麻,但是大麻仍會帶給人部分壞處,例如:1.神經障礙吸食過量恐發生意識不清、焦慮、抑鬱等,對人產生敵意衝動或有自殺意願,甚至會誘發精神錯亂、偏執和妄想。2.記憶造成損害濫用大麻恐使大腦記憶以及注意力、計算力和判斷力減退,使人思維遲鈍,長期吸食還會引發退行性腦病。3.免疫系統受影響大麻也可能破壞機體免疫系統,造成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毒、細菌感染。4.引發疾病大麻恐引起氣管炎、咽炎、氣喘發作、喉頭水腫等疾病。5.運動協調受影響大麻吸食過量時可能會損傷肌肉運動的協調功能,造成站立平衡失調、手顫抖、失去複雜的操作能力。星級飯店都沒有「420」號房,原因這天是「國際大麻日」。(圖/翻攝自X)
爽挖耳朵10年突「耳痛流膿」 檢查竟罹癌了
大陸一名50多歲周姓男子喜歡隨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膿讓他不得不就醫,這才發現罹患癌症,所幸經過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恢復良好。醫師說明,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耳道裡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根據陸媒《中國新聞網》報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徵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他提到,外耳道癌臨床表現不典型,初期易誤診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流膿、耳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晚期腫瘤因侵犯範圍擴大,可出現相應顏面神經及後組顱神經麻痺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聲音沙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侵犯顳顎關節可出現張口受限。張宏徵指出,外耳道癌的確診要靠病理,同時還需要進行聽力學、顳骨CT、顳骨頸部增強MRI、肺部CT等相關檢查,腫瘤累及大血管時還需做MRA、MRV,PET-CT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張宏徵進一步指出,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和多種高危險因子相關,其中包括反覆的上皮刺激,例如習慣性挖耳、長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誘發外耳道癌的風險;另外,在亞洲人群中,頭頸部放射治療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重要的誘發因素,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15%,較健康者高出1000倍。張宏徵稱,外耳道癌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佔40%至60%,侵襲性較強且預後最差;腺樣囊性癌約佔40%,雖生長緩慢,但容易復發及遠端轉移;基底細胞癌佔5 %至10%,手術後效果優於其它病理類型。張宏徵解釋,外耳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而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到90%-100%,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魚刺梗喉「吞飯喝水」是錯的! 醫師曝「5大NG行為」:恐卡得更深
「魚刺梗喉」千萬別大口喝水和吞飯!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指出,大口吞飯和喝水其實都是常見的NG行為,「魚刺可能會被帶到更深的地方。」黃士倫醫師今(2日)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發文指出,看診時有名78歲老翁,晚餐肚子餓翻了大口吃魚,突然喉嚨感到疼痛,嘗試過大口喝水跟吞飯還是沒改善,於是去看耳鼻喉科,之後又轉來掛急診,讓腸胃科醫師急做胃鏡。結果「胃鏡夾出了3公分長的魚刺!真是嚇人。」黃士倫因此建議年長者跟幼童吃魚特別要小心,可以挑選深海魚或去除刺的魚種,譬如鮭魚、鱈魚、去刺虱目魚等等!若真的不幸發生魚刺梗喉,黃士倫也示警5大NG行為,「不要大量喝水、不要猛吞白飯、不要喝醋 (小心灼傷食道)、不要催吐、不要用手亂摳喉嚨」,建議有任何不適應盡速送醫。黃士倫續稱,一般在口腔內的常見魚刺梗塞位置如兩側扁桃體、舌根,大概可以用長鑷子夾出,若還不行。則需胃鏡手術處理或是喉頭內視鏡。貼文曝光引發網友熱議「小時候都被教吃到魚刺吃點飯讓他跑進去」,黃士倫對此也回應,這樣做「魚刺可能會被帶到更深的地方。」他也補充,像阿公「其實吞到這麼粗又長的魚刺相當危險,吞到食道可能造成食道穿孔破裂。」
過年狂嗑大餐宵夜!「1行為」胃食道逆流恐找上門 7症狀一次看
農曆新年、春酒旺季後,腸胃科門診量總是會比年前增加,常可見到民眾因為年節期間飲食較無節制,熬夜吃宵夜,加上一場又一場的春酒,經常吃飽後倒頭就睡,而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困擾,患者恐增加2成。醫生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有火燒心、嘔酸、喉嚨痛、胸口痛等,若置之不理恐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指出,食道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可避免胃內容物回流食道,但這括約肌偶爾會關閉不緊密,使胃內容物逆流回食道,當此逆流造成令人困擾的症狀或使食道黏膜發炎受傷時,即為胃食道逆流疾病。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包括火燒心、嘔酸、喉嚨痛、胸口痛、喉頭異物感、吞嚥不適、 慢性咳嗽等,倘長期不理會或是控制不佳,胃酸經常逆流刺激食道,可能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康本初提到,胃食道逆流好發於肥胖、抽菸習慣、嗜喝咖啡、習慣快速進食、三餐不正常者,另外,倘有相關病史,或是經常吃宵夜接著就寢者也較易發生。肥胖過重會造成腹壓增加,是造成胃食道逆流重要的因素;而進食後,胃酸分泌增加,平躺時胃內容物可能逆流回食道,引起胃食道逆流。治療方面,康本初說,可用藥物緩解症狀,同時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過重者減輕體重,戒煙戒酒,不要一吃飽就睡,睡前2至3小時應儘量避免吃東西,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避免穿緊身衣物。飲食部分,少吃酸性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番茄、洋蔥、碳酸飲料、辛辣等食物),易引發胃逆流的食物也要當心,像是油膩或油炸食物、含咖啡因飲料、巧克力、含薄荷食物等,三餐不要吃太飽。最後,康本初提醒,年節期間通常飲食較無節制,熬夜吃宵夜,加上年後一場又一場的春酒,對腸胃都會造成影響,而吃飽後倒頭就睡,是引起胃食道逆流常見的因素之一,倘不適的症狀持續,應至胃腸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治療。
南投5旬男吃「飯捲」不慎噎到 經10小時搶救仍未好轉家屬忍痛拔管
南投竹山1名53歲宋姓男子日前在食用「海苔飯捲」時不慎噎到,其曾經試圖自行催吐卻未見成效,隨後便暈倒在地,警消獲報到場時,宋男臉部已發紫,當場立即先將其食道異物清出並施以急救,雖然到院前曾一度恢復呼吸心跳,但經送醫搶救10小時後仍不見好轉,家屬也忍痛同意拔管。竹山分隊表示,於4日中午接獲民眾通報,表示有1名男子在進食時不慎噎到,造成有呼吸困難等症狀,警消獲報到場時發現,該名男子倒在家中2樓廁所,臉色早已發紫且失去呼吸心跳;經初步詢問後,家屬告知患者是在食用海苔飯捲時不慎噎到,現場警消隨即通知具EMT-2資格隊員到場,先行使用喉頭鏡將海苔、飯粒等異物清出,接著施打強心針、腎上腺素等藥物急救,並裝設自動給氧機後送往竹山秀傳醫院急救。據了解,宋男到院前曾一度恢復呼吸心跳,且在急診醫師急救、插管後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未料其身體狀況始終未見好轉,也僅能依靠醫療機器維持生命徵象,經過約10小時救治後仍無力回天,家屬則忍痛同意拔管。竹山分隊提醒民眾,進食時請務必確認口中食物已咀嚼完全,否則容易造成食道和呼吸道異物梗塞,進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然而除了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以外,民眾也能學習CPR、哈姆立克法等急救措施,倘若目擊相關狀況時就能及時協助急救,把握黃金時間搶救寶貴生命。
假牙摩擦嘴破不斷以為發炎! 檢查竟發現罹患「口腔頰黏膜癌」
58歲王先生曾有20年菸齡,在兩個月前發現自己一直嘴破,嘗試使用口內膏,但症狀一直反覆出現,就醫發現嘴破可能是因為假牙配戴不當,以及長期磨擦刺激所導致。經過詳細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頰黏膜惡性腫瘤」,經癌症分期檢查為第一期,接受廣泛切除手術後三天即出院返家休養。假牙導致口腔反覆發炎 恐引發黏膜癌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賴文森表示,除了抽菸是致癌因子外,假牙也可能導致口腔反覆發炎並引發黏膜癌變。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口腔癌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第6位;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口腔癌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有超過6千2百人罹患口腔癌,對國人的健康影響甚巨。早期口腔癌預後佳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賴文森醫師指出,口腔癌的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較好。然而,早期口腔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因此定期進行篩檢非常重要。政府目前提供補助給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的嚼檳榔原住民,每兩年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如果曾經有抽菸習慣但已經戒菸,也可以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可以及時進行適當治療。如果延遲到晚期才接受治療,除了手術外,可能還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治療過程相當辛苦,且治癒的機會也會下降。嘴破兩周未癒合 應盡快就醫診治賴文森提醒民眾,尤其是長者,佩戴假牙仍需要定期至牙科追蹤調整,也呼籲如果口腔黏膜同一個處反覆潰瘍,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仍未痊癒,建議至耳鼻喉科或牙科,由專業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
南投男嘴破2個月「擦藥無效」 檢查驚覺罹癌…元凶竟出在假牙
南投一名58歲王男有20年菸齡,雖然已經戒菸,但2個月前發現反覆嘴破,雖然擦藥但症狀依舊不見起色,就診才驚覺,嘴破可能是因為假牙配戴不當,加上長期摩擦刺激導致。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頰黏膜惡性腫瘤,也就是俗稱的口腔癌,接受手術切除後,病情穩定返家休養。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的賴文森醫師指出,除了抽菸是致癌因子,假牙也可能造成口腔反覆發炎,並引發黏膜癌變。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口腔癌是10大癌症死亡率第6位;國民健康署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是台灣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有超過6200人罹患口腔癌,可見對民眾健康影響很大。王男反覆嘴破,可能是假牙造成的。(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了解,口腔癌的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較好,但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定期篩檢很重要。政府提供補助給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的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及早發現可以進行適當治療,若延遲到晚期才發現,除了手術之外,還可能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不僅過程辛苦,治癒的機率也降低。賴文森醫師提醒民眾,配戴假牙仍需定期追蹤,以王男的案例來看,口腔反覆破裂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假牙配戴不當和長期摩擦刺激,因此呼籲若口腔黏膜同一處反覆潰瘍,且持續2周以上仍沒痊癒,建議去看醫生,安排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波蘭考古學家挖出「男童骷髏」 面部朝下腳上有鐵鎖…居民憂復活吃人
波蘭考古學家近日在北部一座墓園發現一具男童的遺體,該男童身前似乎被認為是「吸血鬼」,於是為了防止他下葬後再度爬起來去吃活人,所以才在下葬時將他面部朝下,並且把雙腳上鎖。根據《路透社》報導,波蘭哥白尼大學(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研究中世紀墓葬文化的學者波林斯基(Dariusz Polinski)表示該遺體是一名約為6至7歲的男童,臉之所以被使用朝下的方式埋葬,腳上還有三角形鐵鎖,很可能是因為當時他被認為是吸血鬼,附近居民深怕他會從墳墓中起來吃活人。男童腳上被發現竟用三角形鐵鎖鎖住,疑似在身前被人為是吸血鬼。(圖/路透社)波林斯基表示,「這個墓園下葬被排斥的人,他們死後還很令人害怕,也許在生前也是如此,這些人被懷疑跟不淨的力量接觸,也可能是行為異常的人」。另外他還發現,該名男童的墳墓在埋葬後的某個時期曾被褻瀆,除了腿上的骨頭外,所有骨頭都被移除了。考古學家先前就曾經發現一具女性骨骸,腳跟男孩一樣都有上鎖,頸部甚至還放著一把鐮刀,似乎她當時被認為是吸血鬼,而這樣的埋葬方式是防止她復活。另外,除了防止死者復活,有些則是砍掉頭或腳,「還有很多墳墓是用石頭,石頭被放在不同部位例如放在肘部、喉頭或頸部,來預防死者復活」。
不是過敏!這種罕病會水腫卻不癢 30歲男歷經10年追蹤才確診
30歲的小李(化名)多年來出現反覆性水腫,初期水腫症狀為不明原因地在單側肢體出現,每次發作持續3~5天便會自行痊癒,由於水腫處僅有輕微疼痛,患者一度未予以重視。然而,隨著發作頻率逐漸增加,每2個月就發病一次,讓他決定就醫,經多次檢查後仍未能找出真正病因,直到有次水腫發生在喉嚨,險些壓住氣管,才經由急診室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檢查。經過醫師長達十年追蹤和治療,加上醫療檢測工具的進步,最終在近期的抽血報告中發現患者血清中的補體C4數值低下,同時C1抑制酶(C1-esterase inhibitor,C1-INH)數值也低下,確定小李罹患第一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收治小李的基隆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吳詹永嬌醫師表示,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是一種極為罕見且致命的疾病。根據估計,全台約有300人受到HAE困擾,但僅有36名患者被正式記錄在罕見疾病通報系統中,由此可見大多數的患者仍然未被及時診斷。由於HAE臨床症狀為局部水腫及疼痛,民眾很容易與過敏症狀混淆,其實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點,就是HAE並不會癢,且不會出現突出皮膚的疹子。吳詹永嬌醫師表示,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發作具有不確定性及反覆性,因此若是發生在臉部的水腫,可能發生眼睛腫到張不開,或是嘴唇腫脹看起來像香腸嘴,甚至造成嘴巴無法閉合等情形。此外若是水腫發生在腸胃道時,反覆的腫脹也會造成患者猶如生產般的腹痛、腹水甚至無法進食,且常被誤診為腹部急症,因而接受不必要的腹腔手術;有些患者甚至因為水腫發生在咽喉以及氣管,導致呼吸困難,緊急時還需插管或進行氣切手術,倘若沒有及時救治將有窒息的致命危機,千萬不得輕忽。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陳遊醫師指出,目前最常見的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是第一型,約佔病患的85%。該型HAE是由於C1抑制酶(C1-INH)不足引起的;第二型HAE則佔病患的15%,其原因是C1抑制酶功能異常,兩型皆是SERPING1 這基因上面的變異所致;而極少數小於1%的患者則與其他的基因有關。當C1抑制酶不足時,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使體液滲入周圍組織,引起水腫和發炎反應,但目前對於HAE的發病原因仍無法明確判斷,有時可能是自發性的腫脹,也有患者是因為緊張、面對高度壓力的生活事件,或是牙科手術、外科手術等刺激而誘發發作。陳遊醫師說,臨床上常見的診斷方式,除了透過反覆性的腹痛,肢體腫脹,喉頭水腫等臨床症狀,及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外,也能透過抽血檢測C3與C4的含量來做初步判斷,另外部分醫學中心也能檢驗體內C1抑制酶的含量,以及進行基因定序等變異點位確認,更精準確認患者病症,以接受正確的治療和穩定控制,避免發作時導致嚴重後果及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發病時,常被患者及醫護人員誤認是過敏,進而延誤治療或是使用不適切的治療方式;因此醫師們共同呼籲,倘若民眾發現自己有家族病史,或出現反覆性的水腫、腹痛、且具有喉頭水腫病史等狀況,都應該盡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生症狀,透過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患者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減輕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7登山客遊鴛鴦谷瀑布慘遭虎頭蜂螫 1人呼吸困難休克險喪命
新竹縣尖石鄉鴛鴦谷瀑布傳出虎頭蜂攻擊登山客事件,造成7人受傷,其中1人甚至出現蕁麻疹、喉頭水腫無法呼吸和休克等現象,所幸消防人員緊急發現狀況不對勁,立刻帶著救護包衝上山,給予患者腎上腺素針劑,症狀才好轉,送醫後皆無大礙。鴛鴦谷瀑布瀑布是尖石鄉知名景點,昨日一行80人團體前往登山,據了解,團員登山途中發現6隻左右的的虎頭蜂圍繞在旁,原本想說小心一點便沒事,於是強行通過,不料突然遭到虎頭蜂攻擊,眾人見狀紛紛逃跑,但仍有7個人被螫。其中1名63歲婦人被叮到後,身上開始出現蕁麻疹,喉嚨還有「卡卡的」,疑似漸漸無法呼吸的感覺。消防人員獲報後,研判婦人是過敏性休克的症狀,立刻帶著救護包衝上山,找到該婦人時,婦人已經開始嘔吐,橈動脈也無跳動,消防人員趕緊在婦人手臂肌肉處注射腎上腺素針劑,幾分鐘後便好轉起來。被虎頭蜂螫的7人中有2人自行就醫,其他5人分別被送往位於竹東鎮的新竹台大竹東分院及新竹北榮醫院,治療後均無大礙。新竹縣消防局提醒,夏秋之際是虎頭蜂出沒的季節,到戶外活動時最好穿著長袖、長褲、包鞋,遇有蜂群時也不要挑釁,萬一不幸被螫到時要盡快求救,若出現過敏性休克時,瞬間可能就會致命。
呼吸錯誤恐導致牙齒歪斜! 醫傳授「鼻之呼吸」4招奧義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鼻子是正確的呼吸器官,但許多人卻是以消化器官-嘴巴進行呼吸。台灣鼻科醫學會前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葉德輝提醒,當民眾發現嘴巴呼吸阻力較小又輕鬆,自然會習慣用嘴巴呼吸,若孩童時期就養成嘴巴呼吸的習慣,發育期的鼻子減少刺激會導致發育變慢,臉型就會跟著改變,使得上顎及下顎骨失常,容易導致咬合不正。習慣用嘴巴呼吸的人,可以練習4個要訣,重新找回「鼻之呼吸」。呼吸學問大不同 用錯方式小心將污染直接吸進體內正確呼吸常被忽略,不少民眾使用錯誤方法呼吸卻不自覺,影響身體健康。台灣鼻科醫學會20日舉辦《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衛教活動,由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蘇喨言醫師與趙君豪醫師現場為民眾義診。經口呼吸僅是暫時性替代鼻子呼吸的方式,並非正常的呼吸通道,而造成呼吸不通順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或後天性:先天性:常見的例如鼻中隔彎曲或腺樣體肥大。後天性:常見的則是下鼻甲肥大,造成鼻子無法正常呼吸。雖然經口呼吸或以鼻呼吸都可以呼吸,但鼻子與嘴巴的功能不同,兩者對身體的影響也有很大的差異。經鼻呼吸空氣經鼻進入時,鼻腔內黏膜的微血管及黏液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細菌和病毒,黏液層更能滋潤及加溫吸入的空氣,降低吸入空氣對肺部的傷害。經口呼吸容易使喉嚨變得乾燥,而且口腔並沒有呼吸粘膜可以對空氣進行過濾與調整,使這些空氣中的污染物直接吸入肺部,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長期用嘴巴呼吸 恐衍生3種狀況近年來工業發展迅速,導致空氣污染漸趨嚴重,而台灣的海島型氣候讓環境濕熱且溫差大。據健保申報資料分析,108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人數約355萬人,就診率為每十萬人口15,038人,男、女性就醫人數各約為163萬人(46.0%)以及192萬人(54.0%),顯示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非過敏性鼻炎也是一大問題,非過敏性原因引起的鼻炎好發於20歲以上成人。在慢性鼻炎的病人身上常發現腫脹的下鼻甲黏膜,不少病人也會同時合併有鼻中隔彎曲,導致許多病人覺得鼻子被塞住而想要用嘴巴呼吸;部分兒童更因腺樣體肥大,造成長期使用嘴巴呼吸,這些問題久了就有可能衍生出以下3個狀況:1 牙齒歪斜經口呼吸時舌頭須平貼在口腔底部,久而久之舌頭抬起力量不足,口腔內肌肉受力不均衡,長期下來會導致暴牙、戽斗、齒列不正、咬合不正等問題,而咬合不正甚至會造成其它器官疾病。2 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經口呼吸無法像鼻子呼吸那樣能有效過濾空氣中有害物質,因此較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幼童容易造成扁桃腺增生的情況。3 減低呼吸效率鼻子有過濾、加溫、加濕、抗菌等功用,倘若改用嘴巴呼吸,就會失去鼻子保護的功能。並因為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慢性缺氧,產生慢性疲勞的症狀。經口呼吸如何治療?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張智惠分享,若長期習慣經口呼吸,會對睡眠、健康、情緒帶來影響,例如睡覺時若習慣使用經口呼吸,舌頭會更容易退到喉嚨裡、阻礙呼吸,也就容易出現呼吸暫停、打鼾、氧氣不足、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現象,進而打斷睡眠周期,降低睡眠品質;此外,舌頭位置也會影響到牙齒排列,導致下巴後縮臉型改變;若是支氣管較為敏感的病人,長期使用嘴巴呼吸,因空氣沒有經過鼻腔失去過濾功能,更容易讓病原體進入到身體裡影響身體健康。鼻子過敏在台灣發生率相當普遍情況,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今除了藥物治療,也有多種手術方式可進行治療。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徐英碩表示,鼻塞手術造成疼痛有3大原因:傷口太大、視野局限麻藥打不周全、術後鼻填塞止血導致無法用鼻子呼吸,但現在已有許多先進的手術治療方式及新式醫材可選擇,開完刀後能快速止血,讓病患可以馬上用鼻子呼吸,不會有脹痛感,也不用經歷移除鼻填塞的過程,術後觀察一下,隔日就能回歸日常生活,省去許多住院時間。成為「鼻之呼吸」傳人 4招練起來習慣經口呼吸的民眾,醫師建議可練習以下4個要訣,重新找回經鼻呼吸的習慣:1. 時刻提醒自己使用鼻子呼吸2. 呼吸要緊閉雙唇,並將舌頭頂住上顎3. 避免用力呼吸,穩定呼吸節奏4. 如果鼻塞,可使用溫熱毛巾敷蓋鼻孔,以短暫緩解鼻塞現象透過以上練習,並保持自在舒適的速度和力量,可逐漸養成經鼻呼吸的好習慣,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健康。醫師提醒,若長期受鼻塞所困擾,應盡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進行專業的評估,切勿因為經口呼吸的不良習慣而衍生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