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測
」 天氣 颱風 中央氣象局 東北季風 中央氣象署出門帶雨具!東北季風增強 北部連3日防大雨
根據中央氣象署預報,今(7)日東北季風增強,明(8)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氣溫稍下降;水氣偏多,今、明兩天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北部地區有陣雨,並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桃園以北及宜蘭降雨機率逐漸提高,要留意會有較大雨勢出現,尤其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宜蘭降雨時間長,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竹苗、花東及澎湖、馬祖也有局部短暫陣雨。至於中南部地區及金門維持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山區留意坍方、落石及溪水暴漲;北部及東北部氣溫稍下降,高溫28至30度,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約30、31度,馬祖在26度左右,至於各地低溫約24、25度。位於關島北方海面的第23號熱帶性低氣壓於今天下午2時生成,預計周三有機會生成為今年第19號颱風「百里嘉」,不過未來朝北轉北北東方向前進,距離台灣甚遠,不影響台灣的天氣。10/7(一)至10/9(三)水氣多,基北宜陰雨,週一至週三晨基隆北海岸、宜蘭、大臺北山區防豪大雨,北部、花東、澎湖及馬祖短暫陣雨。10/10(四)國慶日當天水氣減少,東半部、大臺北山區及馬祖有雨也零星西半部、澎金多雲到晴,午後中部山區、南部近山區偶陣雨。本週天氣預測。(圖/中央氣象署)
颱風假像拼命格重?放不放假謝國樑都挨罵只能先善後
北北基桃四縣市昨晚一致決議,引用中央氣象署的預測資料,今天照常上班上課不放颱風假。不過,由於基隆從昨日深夜到今天上午,仍有部份地區出現強降雨,多處道路積水導致塞車,通勤民眾怨聲四起,謝國樑臉書也被抱怨灌爆。基隆市部份地區今天下大雨,新豐街凌晨出現積水,海中天社區前山坡有大面積土石崩落走山,道路中斷,居民被迫改道通行,上班上課相當不便。謝國樑對此表示,北北基桃是根據中央氣象署提供的數據,做放颱風假與否的研判根據,而今天上午基隆地區的時雨量,確實比昨晚公布的預測數據再多一些,他只能期盼市民諒解,也希望雇主能對於不便上班、有需要請假的基隆市民給予通融。「放颱風假就像市長在拼命格夠不夠重,南台灣強風豪雨一週連放四天颱風假,少見外界批判,反倒是基隆一開始無風無雨,但颱風警報解除後卻下大雨,謝國樑放不放颱風假都得挨罵,也只能先積極勘災搶救」,藍委替謝緩頰。該立委舉例,基隆放颱風假的第一天上午,無風無雨,綠營側翼罵翻天、質問無風雨放假市長腦袋怎麼了嗎,到了下午,風雨加大,網路上批判放假的聲音立即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質問基隆市府,為何不能預判風雨,提前做因應,讓市區淹水,還怪罪剛上任一年的謝國樑是怎麼建設的?凸顯放不放颱風假,都能找出理由罵市長。該立委說,據他瞭解,北北基桃市長昨晚在決定今天是否要放假時已經格外謹慎,幕僚也反覆檢視中央氣象署提供的天氣預測資料,主因就是北北基桃已經連放兩天颱風假,其中台北市是首都,只要放假,工商業都得停頓、已頗有微詞。而由於颱風在南部災情慘重,北上後變數仍多,四位市長最後只能決定基於北基桃一日生活圈「同氣連枝」的考量,原則上不放假,避免衝擊工商活動過劇,但市內個別重災情區,則可視狀況放颱風假。新北瑞芳區就因為部份原住民社區聯外道路坍塌,新北市府今天宣布當地停班停課一天,等到道路修復後再說,否則就算當地上班課,被困社區內的居民也出不來。但反觀基隆的情況就比新北更複雜,因為基隆市分配到的中央政府預算向來是各縣市之末,多年下來,下水道建設雖堪用,但在滿潮時再加上極端氣候就有困難,很容易淹水,但潮汐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兩天基隆市道路雖屢見積水,但水也退得很快,不過,對積水附近的居民而言,水退了、家裡環境還是要打掃,一定有怨,只是對市府而言,若用是否積水作為放颱風假依據,不符合放假標準,想放假也心有餘力不足。一位基隆當地居民也說,基隆這兩天的豪雨,一開始下在基隆市區,市區內道路淹水,後來雨勢轉往市區外,換成市區外道路積水,幾乎基隆每個區都有零星災情,無法比照新北市府,精確切割出瑞芳重災區放假。因為,若只放一兩個區,基隆行政區分很小,一定會被罵慘,但要放基隆市全區,雨量預測又無法達到放假標準,若要北北基桃一起放,更可能被工商界罵翻天,只有基隆市放假,10萬名基隆市民還是得到北北桃上班,僅基隆放颱風假,後果恐更嚴重。因此,謝國樑能做的只有緊盯中央氣象署的數據,作為放假與否依據。其實多數市民對他颱風期間不眠不休坐鎮防颱中心,並且第一時間前往土石流災區視察關切的表現,還算滿意,也瞭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颱風強風雨才是受災的原因,要全怪都是謝國樑的錯,似乎也太雙標。
中秋最佳賞月地點? 氣象專家曬1圖揭各地狀況
下周二(17日)就是中秋節,氣象專家賈新興也說明中秋夜賞月的最佳地點,賈新興表示,當天晚上基隆至高雄的地區賞月機率較高,而東北角至宜花地區的天氣不佳,台東地區則以多雲為主。賈新興在臉書上分享天氣預測,他指出,明天(15日)清晨,新竹以北至基隆北海岸會有零星短暫雨,午後山區可能有短暫陣雨。下周一午後,山區也可能有短暫陣雨,而下周一晚間至中秋節清晨,東北角至恆春半島一帶會有局部短暫陣雨。中秋節當天下午,宜花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苗栗以南山區也有零星短暫陣雨。賈新興透露中秋夜賞月的最佳地點。(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賈新興也表示,中秋夜賞月的最佳地點,表示當天晚上基隆至高雄的地區賞月機率較高,而東北角至宜花地區的天氣不佳,台東地區則以多雲為主,儘管中秋節當晚的部分地區有不錯的賞月條件,仍建議大家注意天氣變化,及早做好安排。賈新興補充說,下周三,北海岸、基隆至宜花東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桃園以北、宜花東及苗栗以南山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下周四,台東及恆春半島一帶可能有局部降雨,午後嘉義以南及花東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苗栗至南投山區容易出現局部短暫陣雨。此外,賈新興指出,下周五,台南以南沿海及南台東有局部短暫雨,午後台中以北及宜花東有局部短暫陣雨。下周六,北海岸、基隆至東北角以及高雄以南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各地也有局部陣雨;下周日,桃園以南仍有局部陣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下周一,嘉義以北地區有局部陣雨,午後各地也有局部短暫陣雨。
好天氣沒了「明起雨變多」 下最大時間點曝!中秋賞月受影響
中央氣象署透露,12、13日水氣偏多,大台北和東半部易有短暫陣雨,而雲林以南、南投地區要慎防局部大雨發生;中秋前14日至16日因外圍雲系和颱風貝碧佳影響,各地區會有局部陣雨或雷陣雨,17日大台北和東半部雲層後,晚間是否能順利賞月要碰運氣。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12日與13日水氣偏多,大台北、東半部和恆春半島有不定時短暫陣雨或雷雨,苗栗以南和各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雨,雲林以南、南投地區則容易有局部大雨。而在14日至16日因颱風貝碧佳和外圍雲系影響,恐是全台語下最大的時間點,北部、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林定宜特別提醒,14日至16日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含蘭嶼、綠島)沿海及恆春半島有長浪發生的機率,15日、16日馬祖也有長浪發生。除此之外,17日至21日澎金馬地區適逢年度大潮、西部沿海潮位較高,沿海低窪地區需要特別留意海水倒灌、積淹水等情形。民眾近期最好奇的莫過於17日中秋節能否賞月,林定宜指出,環境偏東北風,大台北和東半部雲層較厚,中南部則因午後對流旺盛,晚間能否賞月要碰碰運氣;不過林定宜也表示,天氣預測有不確定性,還要持續觀察。颱風「貝碧佳」路徑預測。(圖/氣象署提供)林定宜針對颱風貝碧佳指出,今(11日)下午位於鵝鑾鼻東南東方約2370公里海面,預估14日影響琉球群島;貝碧佳後續仍有增強空間,往浙江方向前進的機會最高,15日是距離台灣最近的時間點。
「3颱共舞」最後1塊拼圖!第7號颱風安比生成 這天起西南季風增強「雨襲到下周」
今(13日)清晨位於日本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增強為今年第7號颱風安比,安比今2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3.7度,東經137.2度,以每小時27公里速度,向東北進行。對此,氣象粉專也指出,南海到臺灣的西南季風週四(15日)將再度增強,因此中南部沿海的降雨又會開始增多,而且這樣的趨勢可能會延伸到下週。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李至晟今早發文指出,「新颱風安比接近日本,週四起中南部降雨再增多!」今天清晨位於日本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增強為今年第7號颱風安比,不過同一時間瑪莉亞颱風也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沒有出現3颱共存的現象。李至晟解釋,他們連同山神颱風都位於遠洋的大低壓帶的裡面,過去太平洋高壓的勢力一直位於日本東方,所以近期颱風都會順著高壓邊緣接近日本的東北到關東近海。因為距離很遠,對臺灣沒有直接的影響,近期有要到日本東部的朋友要多留意天氣變化跟航班資訊。李至晟續稱,而今明2天臺灣還是受到西南風的影響,強度更加減弱,目前只有臺南高雄沿海有零星的降雨,但因為沒有高壓抑制對流,午後山區還是普遍有雲系發展。各地近山區以及下風區的北部、東北部也可能會有瞬間較大雨勢。雖然出門時天氣應該不錯,但還是建議帶雨具出門比較安全。而遠洋的低壓帶將在安比颱風北上後,讓出空間太平洋高壓從南方洋面西伸,短期內再有颱風生成的機會就變小了。但中國大陸也有低壓帶建立,讓南海到臺灣的西南季風再度增強,所以預測週四(15日)起中南部沿海的降雨又會開始增多。李至晟分析,這樣的趨勢可能會延伸到下週的前期,這時高壓邊緣推進到臺灣附近,西南風會低壓帶和高壓之間的氣壓差比較大而進一步加強,這時迎風面的中南部可能全天都有降雨機會,其他地區則仍然要留意午後熱對流降雨。不過降雨的多寡還要視風向跟水氣量多寡而定,但長遠來看下週還是比較容易下雨的,各位還是要多關注最新的天氣預測。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完成3颱共舞的最後1張拼圖!「TD08(原91W),今晨02時再升級為安比颱風,未來將循環境駛流場導引下,繼續朝日本方向前進,對我臺灣無直接影響!現於西北太平洋海域,計有TD06(原瑪莉亞颱風)、山神及安比颱風等3個熱帶擾動系統。」林得恩續稱,本週臺灣天氣,持續受到低壓帶影響,天氣不穩定,水氣也增多,降雨時間並不侷限於午後才會發生,降雨強度則在大雨至豪雨之間,屬短暫性的間歇陣雨型態。至於氣溫方面,各地高溫普遍為攝氏32至35度之間,「沒下雨時,體感悶熱,戶外活動應多注意補充水分。」
凱米颱風「拖戲」8小時才登陸!結構「8成新」 專家驚呼:什麼鬼東西
凱米颱風在花蓮沿海打轉8小時後,於25日零點從宜蘭南澳附近登陸台灣,這樣的情況,雖然如各界預測,但凱米仍保持相當完整的結構、威力也僅微減,讓前氣象局長鄭明典都驚呼「太特別了!」專業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也直言「追風十幾年,第一次看到這種的!」根據氣象署最新颱風警報,凱米颱風已於25日零點從宜蘭南澳附近登陸台灣,這個登陸點,即為氣象署早先預估的登陸點,也就是說,凱米颱風在花蓮沿海盤旋近8小時後,颱風中心忽然又北昇「回到原點」,粉專「觀氣象看天氣」指出,凱米路徑先往南再往東,最後又回到往西北前進,打轉一圈的原因在於導引氣流較弱,以及地形的影響。雖然颱風在台灣東部沿海打轉是相當常見的情況,但專業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點出,以往這樣長時間打轉的颱風,會因為颱風中心不小心撞上陸地而破壞結構,導致威力大減,甚至因此消散,但凱米颱風在打轉時,眼牆結構竟然可以完全避開中央山脈的破壞「全身而退」,甚至還能不斷整理結構,驚呼:「根本沒看過,真的有夠神,這颱風根本是地獄逃出來的鬼東西欸!」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特地發文指出,凱米颱風的中心在打轉一周後結構仍然保持完整,「紅色螺旋雲帶尺度很小,結構意外地完整(有美感),而且高層環流中心也靠上來,太特別了!」稱凱米是個相當特別的颱風個案,印象中他沒看過類似的。但也因為凱米颱風結構仍然完整,各界預測均指出登陸點附近的風雨還是相當猛烈,只是因中心緊縮,北部地區的風雨反而會有明顯舒緩。另外,由於凱米一直保持著「螺旋雨帶」,且一登陸就直接轉西南風,接下來中南部勢必會出現強風豪雨,務必要保持最高警戒。
凱米颱風急速增強中!中南部山區迎4天豪雨 累積雨量「令人頭皮發麻」
氣象粉專《天氣風險WeatherRisk》23日晚間指出,凱米颱風所處的鵝鑾鼻東方海面上不斷增強環流,由於東部海面海溫高,加上大氣環境適合,暴風半徑已經從200公里增長為220公里的凱米颱風,不排除強度會達到中颱頂級,甚至到強颱輕級。23日傍晚的可見光雲圖顯示,凱米「颱風眼」有隱約打開的現象,代表颱風即將「快速增強」,不排除凱米會有爆發性增強。另外,也是因為西南季風低壓帶大氣「環境良好」,西南季風低壓帶,凱米外圍環流非常旺盛,外圍南側環流半徑甚至廣達700、800公里。天氣風險公司分析,凱米暴風圈預估24日清晨左右從花東開始進入,24日中午後暴風圈籠罩全台,迎風面的大台北地區及基隆宜蘭會迎來「劇烈風雨」,中部地區、南部山區跟澎湖一帶則會有突發性暴雨,雨量累積會相當迅速。中南部則在25日因颱風外圍環流,整天都會有相當大的雨勢。以影響程度來說,中南部山區可能會有長達4天持續大雨,最高累積雨量來到1800毫米,「令人頭皮發麻」,對環境危害極大。凱米颱風中心登陸時間落在24日晚上8點左右,但可能有打轉南落現象,有可能讓颱風影響時程延長4至6小時,凱米颱風登陸後出海時間約落在25日清晨,也就是凱米登陸到通過,目前預測最多6小時。(圖/翻攝自天氣風險公司)
鋒面滯留大雨下不完!明後天「午後雷陣雨最強」 連假入山務必留意
中央氣象署在臉書粉絲頁發布最新天氣預測,表示未來幾天水氣偏多加上鋒面較近,屬於容易下雨的天氣。氣象署提醒,由於地震過後山區土石較為鬆軟,連假出遊民眾若前往山區活動須注意地滑、崩坍及落石等現象,尤其午後雷雨常來得又快又急、容易造成溪水暴漲,於山區、溪谷遊憩時請特別注意天氣轉變,行經山區路段亦應保持警覺,注意自身安全,詳細天氣說明如下。氣象署表示,明後兩天端午連假期間,鋒面位台灣北部海面,加上西南風增強帶來水氣,明後天天氣更不穩定,中南部會有不定時短暫陣雨或雷雨,雨勢可能一陣一陣偶陣雨或雷雨,雨勢來時也可能有局部大雨,建議外出最好攜帶雨具,北部也有不定時短暫降雨,不過降雨沒有南部多。此外,下週一(10日)鋒面位於台灣北部海面,台灣處在鋒前西南風的環境,大氣溫暖潮濕,中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離鋒面較近的北部、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花東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提醒中南部地區及午後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下週二至下週六(11日至15日)鋒面稍稍北抬,不過西南風增強,迎風面的中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當海上發展強對流移入時,可能伴隨瞬間大雨、雷擊及強陣風;其他地區天氣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而溫度方面,白天沒有下雨時偏熱,北部地區相對氣溫較高,請多補充水分。氣象署特別提醒,東南部地區下週三至下週六(12日至15日)有局部焚風的機率,請留意高溫發生的情況。端午連假期間至下週三之前(12日之前)金門及馬祖易有低雲或局部霧影響能見度,往返離島請留意航班資訊。
今年第1颱「艾雲尼」週末生成?歐美預測出爐 恐往台日方向移動
根據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最新預測,週五(24日)菲律賓東方海面將有熱帶氣旋生成,可能會在下週成為今年第1個颱風「艾雲尼」,之後會慢慢往台灣及日本方向移動。不過,由於天氣預測受多項因素影響,目前看來變化還很大,不同預測模式只能當作參考,後續有待觀察。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最新預測,週五菲律賓東方海面會有熱帶氣旋生成,之後逐漸往台灣及日本方向移動,結構也會不斷趨於完整。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資料也顯示,菲律賓附近最快將於本週內生成熱帶氣旋,之後朝台灣及日本方向移動,惟強度與移動速度與GFS預測略有不同。1名經常分享天氣資訊的大陸部落客分析ECMWF類比情況數據,預測菲律賓東方週五會出現1個穩定發展的熱帶氣旋,隨後在西偏北移動過程中逐步增強,預計下週二(28日)達到1000hPa氣壓值(熱帶低氣壓等級),不排除繼續增強為今年第1號颱風「艾雲尼」,但目前仍有變化空間,預測只能參考。該名部落客提到,「如果真的出現了颱風,那對中國大陸沿海來說不太好,可能引發『空調外機』的現象,只是颱風較弱,實力也不會那麼瘋狂,就等待出現後再說」。氣象專家、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則表示,週末菲律賓東方外海熱帶性低氣壓生成機率約7至8成,下週三(29日)成颱機率約3至4成,但超過5天後預報變動度大、不確定性較高,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印度首都空汙嚴重誕生「末日景象」 教育部長宣布學校延長停課
印度首都德里近日由於空氣污染程度連日超標,教育部長甚至因此下令學校延長停課時間到10日,但時至今日,得理當地的空汙情況似乎還是沒有獲得改善,抬頭就可以看到空氣中瀰漫著黃色的煙塵。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指出,每年秋天,印度首都德里地區都會被刺鼻的煙霧所壟罩著,而這最主要的原因,是附近的農業地區的農民,他們在完成秋收之後,就會焚燒秸稈,結果大量的秸稈就因此產生嚴重的空氣汙染。根據印度地球科學部附屬空氣品質及天氣預測與研究系統機構(SAFAR)資料顯示,德里當地的空氣品質指標(AQI)一度突破700,而近日更是基本穩定超過500。而根據印度空汙指數的分級來看,500就是最為嚴重的等級,301至400為「惡劣」、201至300為「不佳」、101至200為「普通」、51至100為「滿意」,0至50則為「佳」。報導中也提到,德里當地居民超過3000萬人,但即便如此,當地也是地球上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美蓮因為霧霾而導致數十萬人過早死亡。也因為霧霾情況太過嚴重,德里當地教育部長就公告表示,小學將延長停課時間至11月10日。部分中學則由校方決定是否延長停課時間,但同時也可以改為線上課程授課。
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AI預警氣候及早應對傳染病威脅
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甚至全球蟲媒分佈的變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研究團隊在《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節目中說明,人工智能AI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引起關注,近期《自然》(Nature)也報導了人工智慧(AI)應用於氣象預警,及早應對全球極端氣候與疾病衝擊。▲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確認今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1個月。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南北極的冰川亦快速消融。北極的格陵蘭海冰正在以每10年13%的速度迅速消融,對整個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衝擊全球的永續健康。陳秀熙團隊分析,根據不同的碳排放情境預測顯示,在最嚴重的情況下,2030年夏季北極海冰可能會完全消失;南極目前正處於冬季,也觀測到異常高溫現象,冰穹C地區往年冷到攝氏-50度左右,今年7月卻比往年平均熱40度,造成南極冰層快速消融,平均每年融化3200億噸冰冠,南極海冰面積也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全球暖化還造成日本腦炎傳播與蟲媒分佈的變化,受到雨量和溫度影響,豬隻被蚊蟲叮咬後造成日本腦炎的傳播。現今暖化速度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對立,一些地區甚至超越了氣候指標的極限。▲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人工智慧如何預警氣候?如何預警極端氣象事件,成為當前科學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也影響全球國家對於氣象監測資源之合作共享議題,AI對於氣象預警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電影《氣象戰》提出緩解全球氣候災難之衛星科技,透過封堵水壩上的小洞,成功地阻止災難。片中全球合作運用衛星技術結合人工健康與智能健康應用,實時監測氣象情況,提前發出預警與調控。提升大眾對於科技預測氣候災難的意識。例如為了預防火災,近地衛星OroraTech可監測地面溫度,並利用SensaioTech的IoT物聯網數據設備來測量森林數據,可精確預測野火的發生機率與區域,避免大火、降低全球暖化衝擊。為了緩解暖化多重威脅,首要重點是考慮全球碳排放量的變化。目前碳排放情境不僅惡化暖化速度,也增加氣候變遷敏感疾病(CSDI)風險。陳秀熙團隊表示,除了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以大幅減少CSDI的風險,人工智能也能應用於疾病預測,包括氣候指標疾病預測工具CLIMSEDIS、傳染病傳播預測模型Insights、蟲媒疾病預估模型Mosqlimate以及登革熱風險預測工具DART等模型。WHO全球永續發展指標透過AI應用,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事件時,確保工作和經濟成長發展目標。在工業化過程中,利用AI達到零排放降低石化燃料造成潛在風險,並減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地區以及脆弱族群,受極端氣候影響而遭受的傷害,進一步減少不平等現象。全球也可透過共同的氣候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預測蟲媒疾病 減少登革熱爆發風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全球60%人口居住於登革熱流行區域,經濟弱勢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將面臨持續嚴重登革熱流行爆發威脅,已發展國家如歐洲、美洲疾病風險亦上升,發展全球夥伴經濟合作以降低碳排放有助於減少全球登革熱流行爆發風險。陳秀熙團隊引述一項研究利用哥斯大黎加資料探討中美洲極端氣候登革熱風險,登革熱傳播氣候因子包括:溫度、降雨、濕度,其他因子則包含:病媒蚊密度、蟲卵指數、孑孓指數等。登革熱氣候預測因子預測,可利用5平方公里高解析量測值觀察氣候災害監測站資料、北大西洋洋流海溫異常指數,了解洋流區域海洋表面溫度每週間監測,結合人工智慧方法,建立登革熱流行傳播機器學習模式,運用氣候因子,預測區域層級不同時間之登革熱風險變化,以及各區域登革熱時序風險演進。不過,部分極端風險區域Queopos(極低風險)、Montres de Oro(極高風險)於學習階段之預測略為偏離。顯示該研究運用AI預測登革熱流行傳播風險果,僅局部地區預測較接近,原因在於沒加入病媒分佈、人口特性、社經地位分佈等非氣候因子。過往人工智慧氣象因子預測台灣登革熱風險,運用聖嬰現象因子、海溫監測、降雨量、短波輻射環境溫度遙測,等氣象預測因子,同樣未能達到精準預測之目的。因此,陳秀熙團隊認為,後續在發展人工智慧運用時,若能納入生物與疾病特性考量,將有助於提高區域登革熱風險預測準確度。團隊先前運用氣象、區域傳播特性以及疾病特性發展日本腦炎預測模型,結果顯示5月到8月為日本腦炎發生高峰期,因此採取3月前完成疫苗施打將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而前2週溫度上升與前一週降雨量增加將提高日本腦炎發生風險,此為環境對於病媒蚊生態影響所致。此為運用疾病、環境,結合氣象資料達到準確預警疾病之範例模式。人工智慧即時氣候預警成效評論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發生,陳秀熙團隊指出,需要進行即時氣象預測,因此需要空間精準、時間精準、變化精準以及強度精準,主要著重於變化上的準確性,其中受影響的決策領域包括:緊急應變服務與資源配置、能源供應管理、洪災應變措施規劃、航空交通規劃、海上航線引導以及貨運零售倉儲管理。過去幾十年間,氣象預測主要仰賴於傳統數值天氣預報(NWP),雖然準確度非常高,但速度較為緩慢。近十至二十年間,AI崛起發展出不少預測模型,Google DeepMind於2021年發布人工智慧生成模型DGM(Deep Generation Model),預測能力佳;FourVastNet優點為速度提升,但準確度不如預期;而盤古氣象模型,則兼具速度與準確性,其優異性能也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將其系統納入考量,期待在未來天氣預測可降低氣候災難之衝擊。 節目這裡看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暖化與蟲媒傳播登革熱威脅 (I)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即時氣象預測與疾病衝擊 (II)
氣象局長鄭明典7/16起「周休7日」退休去 網揭一紀錄:任內無颱風登陸
總是會在社群上跟大眾分享氣象科普知識、天氣動態的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因為樂於與大眾互動,從2020年升任中央氣象局的局長後,被外界封為「網紅局長」。而擔任中央氣象局最高職位的他,將在本月16日屆齡退休,有網友發現,在鄭明典擔任氣象局長的這3年期間,沒有颱風登陸到台灣過。不過鄭明典剛剛又在臉書po出最新的颱風預測圖,忍不住驚呼,「甚麼!不要開玩笑…竟然是我退休當天的預測圖!走遠一點,不要來鬧了!」。回顧鄭明典在中央氣象局的服務歷程,畢業於台大大氣科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科學博士的鄭明典,他在1991年11月進入氣象局服務,一路從簡任技正、資訊中心、副主任、科技中心主任、副局長等職位慢慢往上升,在2020年5月,接任氣象局的代理局長,同年6月底,正式升任為中央氣象局局長。而身為數值天氣預報專家的鄭明典,在任職於中央氣象局期間,為氣象局建立了「氣象數值模式預報發展應用系統」,為國內的氣象研究跟預報工作,提供了不少專業的貢獻,日前他分享了中華郵政送他的退休紀念個人化郵票,郵票幽默寫上「強風特報,放假囉,7月16日起周休7日」,大家都很祝福鄭明典接下來「周休7日」的退休生活,終於可以放下天氣預測的重擔了。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將在本月16日光榮退休,但當局長任內,創下沒有半個颱風登陸的他,赫然發現在他退休當天,天氣預測圖出現了有點「不妙」的特別來賓。(圖/翻攝鄭明典臉書)另外有網友整理發現,在鄭明典從2020年5月接任氣象局代理局長後,在這3年2個多月期間,雖然氣象局發布過14次颱風警報,其中是5次陸上警報,但居然沒有一個颱風是直接登陸到台灣。但他剛剛在臉書最新po出颱風預測圖,自己都忍不住驚呼,「甚麼!不要開玩笑…竟然是我退休當天的預測圖!走遠一點,不要來鬧了!」。
谷超今轉中颱!鋒面+西南風接近 全台最新降雨時間點曝
今天(8日)中午前後,全台各地天氣偏炎熱,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第三號颱風「谷超」,最快在今天下午,將增強為中度颱風,但目前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不過從明天開始,隨著北方鋒面靠近,北台灣將轉為有雨天氣,整天不定時會降雨,周六降雨範圍擴大到中部以北跟東半部地區;而下周一受低壓帶擴展所帶來的西南風影響,各地降雨機率會更提高,民眾明天起外出最好記得攜帶雨具。未來幾天的天氣預測。(圖/翻攝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表示,輕颱谷超預計今日下午到晚上這段時間,將有機會增強為中度颱風,但對台灣無直接影響。而明天開始隨著鋒面接近,北台灣整天會不定時下短暫陣雨,中南部則以午後雷雨為主。本周末鋒面更靠近,降雨範圍也會從北台灣,擴大到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至於下周一,低壓帶帶來西南風,全台陣雨雷雨機率高,尤其中南部、花東降雨最多,民眾外出最好攜帶雨具。
台灣今年梅雨季雨不狂下…反見「颱風排排站」 氣象局這樣看
對台灣民眾來說,每年國曆的5、6月,都是大家有默契要出門攜帶雨具的「梅雨季」,但今年5月都已過了一半,至今還未出現典型滯留梅雨鋒面,反倒是美國預測14天後台灣附近的天氣情況,竟是「颱風排排站!」對此中央氣象局回應,美國這類單一模式預測常會偏強,不確定性非常高,還是需要多觀察。臉書粉專「天氣風險」近日分享了美國GFS模式14天後的預測,並發文提到:「梅雨不見了,換成颱風排排站」。猛一看這項天氣預測圖,不太像是梅雨季的天氣型態,比較像是七、八月颱風季的天氣圖。不過粉專也提醒民眾:「14天後的預測變動極大,看看就好」,但還是擔心今年台灣的梅雨季,似乎對目前缺水的水情,幫忙不大。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中央氣象局指出,台灣從今天起會有鋒面接近,西半部將出現局部短暫雨,本周周五、周六水氣最多,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周六晚間水氣會逐漸減少,周日仍會有局部降雨情形。下周一則又有另波鋒面接近,下周二受鋒面影響,各地都會有短暫雨。至於美國預測台灣接下來會有「颱風排排站」的天氣狀況,中央氣象局表示,這是美國針對台灣兩周後的預測,由於美國這種單一模式預測常會偏強,可能還是需要再觀察,才能具體預測接下來天氣的變化。
連假首日中部以北濕涼 明起放晴連四天暖熱如夏
根據中央氣象局指出,今(1)日華南雲雨區東移,臺灣北部、東北部地區及馬祖有陣雨,中部、東部、東南部地區、南部山區及澎湖、金門亦有局部短暫陣雨,中部以北地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為多雲。明(2)日東部、東南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今(1)日白天天氣預測。(圖/網編組製表)下周一(4/3、4/4)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僅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山區亦有局部短暫陣雨。5日鋒面接近,北部及東半部地區將轉為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中部山區亦有局部短暫陣雨。
英國提早28年迎來極端高溫 最大原因是這個
近年「全球暖化」這詞逐漸被「氣候變遷」所取代,英國氣象局有史以來第一次發布極端高溫的紅色警告,預測下週7月18日和19日最高氣溫可達攝氏40度,將打破英國史上最高溫的紀錄攝氏38.7度。據《CNN》報導,英國氣象局的氣象學家因世界各地氣候變遷問題,於2020年夏天推測英國2050年7月23日的氣溫狀況,預測圖表顯示整個英國將處於紅色高溫狀態,南部氣溫甚至高達攝氏40及43度。沒想到這天氣預測提早了28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大氣科學家西蒙(Simon Lee)在個人推特寫道,氣象局推測的2050年氣溫,令人感到震驚,英國大部分地區竟與下週的天氣預測極為相似。英國衛生安全局已將高溫警告提高至4級「國家緊急狀況」,表示疾病與死亡不僅可能發生在高危人群,也會在健康人群中引發。英國氣象局氣候變化歸因科學家克里斯蒂迪斯(Nikos Christidis)表示,極端高溫會導致中暑,中暑可能會讓心臟負荷不來,或引發心血管疾病。據《每日郵報》報導,有多種因素造成英國氣溫如此之高,包括從北非和撒哈拉沙漠吹來的熱空氣、其中向北蔓延的亞速高壓(Azores high)副熱帶高壓是最大原因之一。有項新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導致的亞速高壓,已造成葡萄牙及西班牙部分地區乾旱。伍茲霍爾海洋(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研究所人員說,利用過去1200年的氣候模型進行模擬,發現隨著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過量,亞速高壓覆蓋的地區也隨之越來越廣,約是從200年前就開始擴散。亞速高壓又稱北大西洋高壓,副熱帶高壓中心之一,為半永久性氣壓中心,中心位於北大西洋亞速爾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