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風險
」 失智 風險 失智症 健康小心失智症年輕化!營養師激推「麥得飲食」10大健腦食物曝
小心失智症年輕化!預防失智越早越好。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預防失智,包括深色及各色蔬菜、堅果、莓果類、豆製品、全穀雜糧類、雞肉、魚類、橄欖油和紅酒,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預防失智建議可採用「麥得飲食」(Mediterranean-DASH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MIND),是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而延伸的一種飲食型態,被認為能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病程,又稱為心智飲食,也就是「以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為主」,能幫助控制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維持大腦健康、改善認知功能、減緩阿滋海默症等疾病。高敏敏也舉例,採用麥得飲食的話,平時可多吃10種「健腦食物」,包括花椰菜、菠菜等深色蔬菜;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各色蔬菜;每天1湯匙的堅果;莓果類,藍莓為佳,1週至少吃2次;以非油炸的豆腐、豆漿為主的豆製品,1週至少吃3次;燕麥、全麥麵包等全穀雜糧類,每天至少3份;1週至少吃2次雞肉、1次魚肉,如果不吃雞和魚,可用植物性蛋白質代替;每日30c.c的橄欖油等植物油;每天1小杯紅酒,約30c.c到40c.c,最多不超過150 c.c。高敏敏還提醒,飲食上要盡量避開傷腦食物,像是奶油或人造奶油,1天應攝取少於1茶匙的奶油,可以的話就用橄欖油來取代奶油,不論涼拌或炒菜都可以替換;起司的攝取1週不要超過1次;1週不要攝取超過2份的紅肉、加工肉品;油炸、速食應該限制在1週少於1次;糕點和甜點,包括垃圾食物和所有的甜品,像是冰淇淋、餅乾、蛋糕、甜甜圈或糖果等零食,都應該盡量少吃,1週少於4次較為理想。高敏敏還列出10個「預防失智的生活習慣」,幫助活化大腦:飲酒勿過量:酒精過量加速身體老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運動習慣:提高肌肉量、代謝,有效防止老化。良好作息:使皮膚、大腦充分休息,維持正常認知能力。充足水分:維持體液平衡狀態、降低老化速度。外出載口罩:空污易增加失智風險,加速認知功能衰退。保持好心情:憂鬱狀態易增加失智症風險。適當學習:學習新事物,幫助刺激認知能力。避免肥胖:脂肪使腦部發炎、受損,使認知功能衰退。避免頭部外傷:腦震湯、腦部腫瘤等等,會增加失智風險。避免噪音環境:長期在高壓、不安的環境,會增加失智風險。
多睡一下有好處!台大醫學院研究:可降低74%失智風險
不少民眾在周末多睡一點時都擔心睡到太累,其實剛好相反,台灣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周末賴床多睡幾個小時,不僅使身體恢復活力,還可大幅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經研究賴床的人比不補眠的人,於認知功能退化風險低74%。台灣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近日受到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引起熱烈討論。台大醫學院在國際期刊《睡覺與呼吸》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周末多睡幾個小時,對於大腦是十分有效的保護措施。研究團隊針對215名65歲以上男女,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參與者除了要書寫睡眠日記,還得配戴類似手錶的活動監測儀,記錄睡眠時間。研究團隊將參與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有約一半的參與者利用周末補眠,多睡幾個小時彌補平日缺少的睡眠,而這群人中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竟比沒有補眠的人低了74%。不過研究人員也尚未找到周末補眠能保護大腦免受失智症侵害的原因,但依據一項理論,就是讓大腦有更多時間休息和恢復,進而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此外充足睡眠可減少體內發炎,發炎就與失智症發展有關聯。事實上過去早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而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表示,這項研究是首個針對老年人補眠對認知障礙影響,結果顯示周末補眠確實和認知功能障礙風險降低有正相關性。
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全肉飲食法」暴紅 醫示警:長期恐增失智風險
許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會嘗試不同的飲食方法,近期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就深受歡迎。然而英國一位家醫科醫師警告,這種飲食法只能作為某些特定人士或病患的短期療程,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可能性。根據英國《快報》的報導,著有《醫生的廚房》等健康食譜書籍的英國知名全科醫師歐吉拉(Rupy Aujla)近日在他的播客節目中明確表示,嚴格執行全肉飲食或生酮飲食的民眾應謹慎,因這些飲食方式可能對心臟和腎臟造成損害,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可能性。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是指僅食用包含肉類、蛋類和乳製品等動物性食物,並以高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為賣點,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此達到降低血糖和減重的效果。然而歐吉拉提醒,有研究顯示,全肉和生酮飲食法可能會增加身體的發炎風險,加速老化。他指出,研究觀察發現這些飲食方式會導致心臟和腎臟等重要器官積累衰老細胞,進而引發全身性發炎和毒性反應。免疫系統無法清除這些細胞,會使全身系統進一步發炎。此外,歐吉拉還表示,長期以肉食為主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增加「心臟纖維化和粒線體功能失調」的風險,並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這可能使人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失智風險。歐吉拉強調,全肉飲食在短期內可能對那些無法耐受碳水化合物和蔬果的人士有益處,例如幫助血糖調節,但長期堅持這種飲食方式的風險不容忽視。
飯後吃水果怕胖怎麼辦?營養師公開4秘訣 每餐只能吃這份量
台灣有「水果王國」美名,夏日又是多種香甜多汁水果的產季,但不少人怕攝取過多水果變胖,近期有營養師公開4項秘訣,讓民眾可以放心吃水果。Cofit營養師張益堯在官方粉絲專頁分享吃水果「享瘦不怕胖」的秘訣,他指出夏天的水果大多好吃又富含不同的抗氧化劑,萬一份量沒有控制好,熱量就會超標;而水果和澱粉類食物的熱量來源都是碳水化合物(又稱醣類),所以控制每一餐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份量,就能有助於減重。張益堯也表示,夏天吃水果不怕胖的4項秘訣,包括每餐最多一個拳頭、水果取代當餐的澱粉食物、晚上不要吃水果和水果最後吃。除了掌控吃水果份量,在早上和中午吃水果比較好,是因為晚餐後活動量相對少,容易造成體內多餘的熱量變成脂肪。至於用餐時吃不同食物的順序非常重要,要先喝湯,接著吃肉,再吃青菜,最後才是主食飯或麵,而水果在飯後30分鐘再吃,才有助於血糖上升的速度,幫助做好體重控制。另外張益堯也介紹夏天吃哪些水果對身體好,含有茄紅素的西瓜能保護心血管、遠離攝護腺炎,芒果有β-胡蘿蔔素形成視覺影像、預防夜盲症,百香果的玉米黃素能保護黃斑部、預防飛蚊症,荔枝則有維生素C幫助合成膠原蛋白、預防感冒,火龍果和葡萄富含花青素幫助眼睛明亮、遠離失智風險。
吃魚最健康?3種魚重金屬含量高 醫:吃太多恐加速失智
魚肉,因為富含omega-3脂肪酸及優異蛋白質,亦含有多種人體必需之微量元素,適量食用對人體有明顯調節健康的功效,是許多人眼中的「健康食品」。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部份深海魚如鮪魚、鯊魚和旗魚,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它重金屬,長期食用恐損害神經系統,從而提高失智風險。蕭捷健建議,改吃鯖魚或鮭魚是比較好的選擇,每周吃2至3次,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蕭捷健醫師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魚肉,特別是深海魚,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抗發炎,但在選擇深海魚類食用時,需注意不同魚種的重金屬含量。蕭捷健指出,某些深海魚類體內的重金屬含量,會比其他深海魚更低,比如鯖魚、鮭魚。而據美國心臟協會發表在《循環》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適量食用低重金屬含量的深海魚類,例如每週食用2至3次鯖魚或鮭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約20至30%。相對的,某些深海魚類的重金屬含量較高,應避免多吃,如鮪魚/金槍魚、鯊魚和旗魚,因處在食物鏈較高位置,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它重金屬,吃太多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蕭捷健引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指出,上述幾種魚類的汞含量,平均每公斤魚肉為0.5至1.5毫克,長期食用可能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此外,他還提醒愛吃魚翅的朋友,由於魚翅來自於鯊魚,因此重金屬含量同樣很高,要務必小心。營養師程涵宇分享,符合美國 FDA 和環境保護局 (EPA)優先吃的建議,也就是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12種魚的Omega-3脂肪酸排名清單:1、大西洋鯖魚。2、秋刀魚。3、柳葉魚。4、大西洋鮭魚。5、圓鱈。6、正鰹。7、大西洋黃花魚。8、扁鱈。9、黑鱸魚。10、香魚。11、竹莢魚。12、白鯧。
了解維生素B!為什麼吃B群可以提神? 睡前吃B群真的會影響睡眠嗎?
B群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維生素之一,許多人會在早上吃B群保健食品,覺得這樣可以提振精神,好面對接下來的日程。也因為如此,B群保健食品常有睡前不可以吃的說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食藥署在臉書「藥博士 正藥說」上為民眾解答。缺B會有能量枯竭感 補B群可改善但仍要適度休息疲勞可分為「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食藥署表示,「生理疲勞」指的是運動或勞動後的肌肉無力或疲勞感;「心理疲勞」則包含記憶力衰退、易怒、憂鬱、嗜睡等,不過事實上2者很難區分,也常常會同時一起伴隨出現。許多人想吃B群來改善疲勞的問題,但它真的有提神的效果嗎?食藥署說明,B群是幫助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維生素,可協助糖類、蛋白質與脂質轉化為生活所需的能量,同時也是維持神經結構與傳導的重要成分。因此,若缺乏維生素B可能會導致能量無法滿足大腦、肌肉的持續需求,就會感到「能量枯竭感」。這時補充維生素B可以維持人體的能量轉換效率,進而有精力充沛的感覺。不過,食藥署強調,若民眾感到疲勞的話,適度的休息仍是很重要的。睡前吃B群會影響睡眠? 食藥署:可改善睡眠障礙而許多人也相當好奇,B群可以在睡前補充嗎?會不會因此影響到睡眠呢?對此,食藥署表示,由於維生素B並非透過刺激中樞來提神,因此理論上並不會影響睡眠,而且它甚至還可以改善因維生素B缺乏所造成的睡眠障礙。維生素B有「這些」幫助 巴金森藥交互作用也減少另外,食藥署提到,有研究指出,補充部分維生素B可改善運動後的疲勞感,也可降低酒精濫用者的失智風險、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睡眠結構紊亂、改善一般人的注意力和情緒等。不過,許多B群保健食品有較高劑量的維他命B6。過去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病人所使用的左多巴藥品會與維生素B6產生交互作用,減少左多巴在體內的濃度。但食藥署表示,現今的左多巴大多會與多巴去羧酶抑制劑併用,多巴去羧酶抑制劑可以減少左多巴在身體周邊組織的代謝,增加進入到神經系統的左多巴劑量,同時多巴去羧酶抑制劑也可以抑制維他命B6與左多巴的交互作用,因此這類交互作用目前已很少影響到實際的藥品治療。
每週排便不到3次「失智風險多1.8倍」 醫曝原因:死亡從大腸開始
忙碌的現代生活,讓不少人有便秘困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透露,日本國家癌症中心針對4萬人進行研究,發現與每天排便的人相比,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的男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約高1.8倍,女性則高1.3倍,主要是便秘會造成腸胃好菌減少,進而影響免疫反應與神經傳導,再影響到認知能力。陳威佑在臉書粉專表示,諾貝爾得主梅契尼可夫(Élie Metchnikoff)曾說「人類的死亡從大腸開始」,然而很多人都直覺認為,排便不順只是腸道問題,其實糞便是身體毒素75%排出的方式,排便不順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正常功能,許多有痔瘡問題的人在做完手術後,回診時都會說自己的工作效率獲得大幅度改善。醫師提到,日本國家癌症中心針對4萬人進行研究,發現與每天排便的人相比,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的男性罹患失智症風險約高1.8倍,女性則高1.3倍。數據顯示,排便次數越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大。再進一步分析糞便狀態,發現大便堅硬的人罹患失智的風險也較高,相比大便正常者,男性高出約 2.2 倍,女性高出約1.8 倍。癌症中心負責人澤田指出,這是因為「過硬的糞便」或是「減少排便次數」,大多是因為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所導致,過長的糞便滯留時間,相對的會讓壞菌有更多的滋生,這也會導致全身發炎惡化和自由基增加等問題。另外,阿茲海默症協會今年也發表研究,指出便秘與認知老化和衰退有關,長期便秘者的認知能力會惡化。陳威佑說明,研究人員追蹤研究超過1萬1000人,發現與每天排便1次的人相比,便秘者的認知能力明顯較差,相當於認知年齡多了3年,認知衰退機率增加73%,且能夠產生丁酸的有丁酸球菌會減少,而丁酸能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和釋放,這對於認知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醫師解釋,「丁酸球菌減少可能會增加腸道通透性,使得某些有毒的代謝物質被運輸到大腦,進而增加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積聚,這些異常蛋白質的積聚可能損害神經元,影響神經元之間的正常通信,進而影響大腦的功能,造成 阿茲海默症、老人癡呆提前找上門。」陳威佑強調,便秘會造成腸胃好菌減少,因而影響免疫反應與神經傳導,再影響到認知能力,「每天一個小小的例行公事,就能對大腦產生極大的影響!若你有便秘困擾,請多吃蔬菜多運動,但若是因為痔瘡問題所導致的排便不順或是便秘,就建議要及早治療,還給自己一個健康愉悅的人生」。(圖/翻攝自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臉書)
水喝太少…患糖尿病、失智風險增! 8個最佳補水時機曝光
水分是維持身體運作的重要物質之一,喝水不僅能加速新陳代謝,還能幫助人體排除毒素跟廢物,但不少人都會忘記「適時補充水分」。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水分攝取不足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及肺部疾病並過早死亡,江守山建議,女性每天應該攝入9杯(2.2升)的水,男性則應該攝入12杯(2到3升)的水。江守山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保持補充水分不僅能幫助延長壽命,還可以減少罹患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江守山引述一項數據表示,研究人員發現,血清鈉水準(身體水不足的指標)較高的人,患慢性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要高出64%,包括心力衰竭、中風、動脈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及失智,也比低水準的人更早死亡。此外,體內水分不足也會影響15種生物標誌物,像是血壓、膽固醇和葡萄糖(血糖)等。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的研究員Natalia Dmitrieva表示,「適當的水分可以減緩衰老並延長無病生活」,建議男性每天應該攝入12杯(2到3升)的水;女性應該攝入9杯(2.2升)的水,這些水分可以來自水、果汁、咖啡、茶、蔬菜和水果,但研究員也提醒,有在服用藥物的民眾要查清楚自己所服的藥物,因為有些藥物具有脫水作用。至於什麼時間點最適合喝水?知名營養師高敏敏過去曾在臉書發文,分享每天喝水的8個最佳時間點,為起床、早上9點、早上11點半、下午1點、下午3點半、下午5點半、晚上7點及晚上9點,高敏敏表示,睡前喝一杯水可以避免血液濃稠,但腎臟病患若有需要限水的情況,就要注意不要飲用過量,患有胃潰瘍、消化不良的人,也要記得飯前飯後喝水要間隔1小時,才不會導致消化不良。
知名導演侯孝賢也難逃阿茲海默症 醫師曝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76歲的國際名導侯孝賢25日傳出正在跟失智症抗爭,其子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一旦聽力受損,失智的風險也隨之提升,呼籲年長者增進社交活動增加腦部刺激,並配戴助聽輔具已減少腦部疲勞,獲得更好的聲音訊號。外媒「IndieWire」報導,侯孝賢的友人兼影評人湯尼雷恩斯(Tony Rayns)日前指出侯孝賢將退休,且侯孝賢在台北的辦公室已經關閉,員工也都已經離開。侯孝賢的兒子發布聲明表示,侯孝賢診斷出阿茲海默症,雖然籌備中的電影無法繼續執行,但過往作品已在國內外獲得許多肯定,公司持續運行中,也希望各界能給予空間。耳蝸毛細胞 到50歲僅剩一半陳光超指出,人出生時共有35,000個聽覺毛細胞,每10年會死掉3,500個,等到50歲只剩下一半,聽力越來越差。根據統計,每多10歲,聽損盛行率就增加1倍;70歲以上的長者,2/3有聽損問題。聽力損失無聲無息,聽損者常常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或是「雞同鴨講、答非所問」,除了影響聆聽清晰度與溝通效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會影響到大腦對環境聲音的感知與耐受性。聽損未矯正 失智找上門然而,長時間的聽損讓大腦忘記曾經熟悉的環境聲音如冷氣運作聲、鍵盤敲擊聲、切菜聲、高跟鞋走路聲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指出,聽損者的失智風險會隨程度而增加,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可以減緩一半。輕度聽力損失者(26至40分貝),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中度聽損者(41至55分貝),失智風險增加3倍。聽力嚴重受損者患(56分貝以上),失智症風險高出一般人5倍。據臨床觀察,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陳光超進一步說明,主要因為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聽損使得腦部負荷過重與腦部代謝廢物堆積,加速腦部萎縮。聽力一旦受損,大腦得花更多力氣釐清聽到的聲音,造成大腦灰質變薄,負責記憶的前額葉也需要分擔聽覺的任務,腦部負荷不斷加重,就增加了失智的風險,腦部病變就可能導致人與社會脫節。「腦神經聽力學」聽力問題恐演變大腦問題聆聽費力度增加認知負荷增加社交孤立認知退化加速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人每天會接收多達50萬個不同的聲音。然而,初次配戴助聽器的民眾中有7成難以適應既有的環境音,進而縮短配戴時間甚至排斥配戴,使得聽損者的失智潛在風險日益增加。4大困擾包括:瞬發大聲聲音、風躁聲、摩擦噪音、短促輕柔聲音。台積電AI晶片翻轉聽損失智風險隨著醫療進入智慧時代,台積電與外國合作,以AI晶片結合腦神經聽力學,運用深度神經元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 DNN)晶片處理/分析聲音技術,偵測過濾風聲或摩擦聲等細微聲響,幫助聽障與聽損人士體現無礙人生。陳光超最後呼籲民眾每年進行聽力檢查,也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觀察,像是講話需不需要更大聲、電視機聲量有沒有調高、增加社交活動與腦部刺激。與聽損長輩溝通時,語速放慢一點、靠近一點說話,必要時可帶長輩進行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減少腦部疲勞與失智風險。
虹韻攜手PHONAK捐40台進階型助聽器 助基隆低收聽障市民重獲聽力
為響應基隆「亞洲最有愛城市」理念,明基佳世達集團虹韻助聽器23日攜手協力廠商PHONAK峰力助聽器捐贈總價值超過300萬元的40台進階型助聽器,提供給基隆市經濟弱勢的聽覺障礙市民,改善溝通困擾,並由虹韻聽力照護專家提供一對一的聽能照護服務,把關民眾的聽力,社會處盛慧中副處長於市府代表謝國樑市長致贈感謝狀。聽損占失智症風險因子第一 矯正聽力可降低一半失智風險虹韻助聽器執行長許立民表示,失智症12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聽力損失。若聽力嚴重受損,罹患失智的風險將高出常人5倍之多。藉由矯正聽力損失減少處理聲音的負擔、提供大腦更多的刺激並提高社交參與度,可降低失智風險,而與不使用助聽器的聽損者相比,戴上助聽器可將罹患失智的風險降低一半。虹韻捐助聽器 協助弱勢聽損市民截至9月,基隆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身障者共有1,414人,副處長致詞時表示,特別感謝虹韻助聽器促成本次「聽見愛希望工程」助聽器捐贈公益活動,讓本市有助聽器需求的身障朋友能免費取得進階款的助聽器,減輕購置輔具的經濟負擔,協助弱勢聽損市民有更多機會重新聽見聲音的美好。本次活動捐贈對象為基隆市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中低收或低收入戶身障者,經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轉介後,由虹韻助聽器通知民眾至虹韻聽力中心進行聽力檢查,經檢測符合者(55至90分貝)將協助民眾選配聽力輔具。(詳細捐贈內容請參考 https://best-sound.pse.is/5bvwaz )基隆市府將持續為弱勢族群努力,打造有愛城市,讓生活無礙,若有其他輔具服務(輔具評估、借用及維修等服務)需求可致電(服務專線02-2469-6966)本市輔具資源中心或至中心官網(網址:https://www.klatrc.tw/index.asp)預約。
聽不清又不用助聽器 醫示警:恐加速聽覺與神經退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家人說我電視聲音轉很大聲⋯」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方德詠表示,這是常見家中長輩剛開始被發現聽力退化的表現,雖然隨著年紀自然退化無可避免,但如果程度嚴重,等同少了一個感官刺激,對生理與心理影響將漸漸浮現,更會提高失智風險,建議做好日常保養或使用助聽器。聽力隨年紀退化 影響生理與心理在心理上,聽不清楚、溝通困難,會導致與人互動、社交活動減少,久而久之容易封閉在家,嚴重者甚至出現猜忌、情緒差、憂鬱等現象。在生理上,研究已經證實,重聽使得大腦工作負荷增加、接收外界刺激減少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聽覺皮質萎縮,當重聽程度為中度時(40-70分貝),失智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3倍,重聽達重度時(>70分貝),失智風險則高達5倍。著名的美國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在2020年針對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的報告中指出,失智原因與風險排名中,聽力障礙為第1位。控制聽損 是失智症首要保護因子年長者重聽,多數屬於感音神經性聽力受損(退化),退化速度因人而異,與體質遺傳有關係,沒有藥物與手術方式可讓受損的聽覺細胞與神經恢復。然而,減少外來的傷害、降低退化速度是可以控制的部分。研究證實,控制聽力受損是失智症最重要的保護因子。1.噪音:長期在噪音環境下工作者,聽力會受損,必須使用耳罩保護聽力,如果聽力已經受損,盡量避免長時間待在吵雜環境。2.慢性病:由於內耳耳蝸構造非常精密,需要高度的血液、氧氣供給,因此任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硬化的事都該避免,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等慢性病,皆會影響血液供應,必須謹慎控制。3.生活型態:不菸不酒,食用少油少鹽的食物,也可補充一些抗氧化劑(維生素C、E,鋅,β胡蘿蔔素)。 選配助聽器 延緩聽覺與神經退化當聽力受損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則建議使用助聽器,如同視力不好需要眼鏡,聽力不好則需要助聽器幫忙聽見聲音。有如四肢久不運動會肌肉萎縮,聽覺也是如此,時常聽不清楚又放棄使用助聽器幫忙,聽覺細胞與神經退化會更加速。 1.建議從每天短時間2小時開始、再慢慢增加,室內適應後再到戶外,幾個月後,大腦自然會把一些不重要的雜音忽略,吵雜感便減少。2.配助聽器需要專業聽力師,根據自己的聽力圖調整,不適合借別人的來戴看看。3.如有雙側聽力受損就配戴雙側,因為效果加成,聲音較有立體感,在吵雜環境中的辨識會較好。 而雙側皆重度(>70分貝)聽損者,如果使用過傳統助聽器後,仍覺得只聽見模糊的聲音,對於語音的分辨差,則可考慮人工電子耳,取代內耳耳蝸功能,利用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然而,電子耳需要經由手術植入,因此建議還是必須配戴過傳統助聽器,不適應者才考慮。 原文出處:老年性聽障與助聽器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起「健康鐵人5遠3」籲民眾遠離代謝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9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34.6%,且7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達58.8%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代謝症候群有如萬病淵藪,不只三高慢性病更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風險!為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邀集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一起宣導代謝症候群並發起「健康鐵人 5 遠 3」網路活動(https://89day.1000-love.org.tw/healthy80-90/),並邀請到透明系女孩韓菲與星爸王中平共同擔任健康大使,力邀全民一起定期測量代謝症候群關鍵5指標,做個健康鐵人。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且逐年上升;根據研究,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的6、4、3、2倍 ,董事杜思德醫師也根據國內外文獻強調代謝症候群還會提高罹癌及失智風險。因此王中平與韓菲擔任健康大使提醒民眾務必實踐「健康鐵人 5 遠 3」,除了熟記腰圍、血壓、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此5項代謝症候群風險指標,還要自我測量腰圍、血壓,例如男性腰圍標準為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如果超標,每週至少量測1次,並控制飲食,配合運動,以求腰圍符合標準值。至於血壓,則遵循「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測量1次(共2次),每次量血壓,均測量2次取平均。如果家中無血壓機,醫療院所、7-ELEVEN千禧血壓站門市均設有血壓計可免費測量。此外,建議40歲以上成人每年至少進行1次抽血檢測血糖與血脂, 國民健康署提供滿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65歲以上則每年1次,符合資格者可多加利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8月9日至22日推出「健康鐵人5遠3」網路活動,民眾至https://89day.1000-love.org.tw/healthy80-90/參加活動,即可抽10元7-ELEVEN購物金及100~2000元禮券、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濃韻日式綠茶及烏龍茶、千禧20週年與日本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捲尺、證件帶及健保署登山杖等超過63,000份豐富贈品。此外,統一集團各大通路也齊聚響應活動,自8月9日至8月13日止,全台7- ELEVEN、康是美、博客來、速邁樂加油站、家樂福、悠旅生活(星巴克)、聖娜、BEING sport、BEING fit、夢時代、統一時代百貨高雄店、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綺麗健康油、聖德科斯、21風味館、統一生機、黑貓宅急便、DUSKIN皆可領取SOU‧SOU聯名量尺與健康小卡。而喜愛SOU‧SOU的民眾更不要錯過8月26日上午10~12時於全台7-ELEVEN千禧血壓站門市舉辦的量血壓及腰圍的活動,量完只要到ibon登錄數值,前三十名就可免費獲得千禧20週年與日本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捲尺(可做吊飾)或證件帶,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健康鐵人5遠3」網路活動:【活動一】:至「健康鐵人5遠3」活動網站,參加「健康鐵人教室」問答遊戲(共3題),共有3次作答機會,3題皆正確回答獲得一次抽獎機會獎項為:濃韻日式綠茶及烏龍茶、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10元7-ELEVEN購物金。【活動二】:健康鐵人存摺:先量好腰圍及準備111年或112年健檢報告,使用健保署「健保快易通| 健康存摺」APP,至代謝症候群專區填寫指標數值,填腰圍即可抽獎,獎項為:統一超商禮券1000元、500元、200元、100元、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10元7-ELEVEN購物金;挑戰5項代謝症候群指標全填可再加碼抽,獎項為:統一超商禮券2,000元、健保署登山杖、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捲尺。【活動三】:健康鐵人占卜:先量好腰圍及準備111年或112年健檢報告,至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填寫腰圍、血壓等檢測數值,計算慢性病風險,截圖完成畫面上傳至「健康鐵人5遠3」網路平台,即可抽獎。獎項為:統一陽光低糖高纖豆漿、SOU‧SOU獨家聯名8090數字證件帶。
40歲後失智風險增 新研究!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達6成」
國發會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每4位65歲以上老人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更有研究指出,隨著年紀的增加,大腦認知功能在40-50歲開始有退化的現象,目前能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治療有限,且民眾容易忽視病徵,導致難以減緩惡化速度。根據美國歷時3年最新COSMOS研究顯示,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林口長庚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彥安表示,一般民眾容易誤會失智症狀為老化正常現象,其實失智症的惡化更迅速;也有誤以為補充單方營養素如銀杏即可減緩認知衰退,但因腦部所需營養多元,僅補充單一營養素難以減緩問題。為此醫師提出完整營養、社交、運動三關鍵,籲民眾及早行動補充多種營養素。林彥安說明,失智症並非一瞬間的事,而是慢慢轉變的過程。大腦內佈滿腦神經、細胞,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盡相同,並非單一營養素就可以提供整個大腦的需求。大腦認知功能就像一棟房子,由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構成,就如同鋼筋、水泥及管線可組成一棟房子,隨時間開始老舊滲蝕、水管漏水,若不盡速全面修繕可能每況愈下。因失智徵兆可能從40 歲就開始浮現,又是不可逆轉的功能衰退,民眾如不及早意識到風險,展開補救措施延緩衰退狀況,等到發現認知功能開始受影響,嚴重程度與速度恐怕會加遽。林彥安表示,要減緩認知衰退,就需要好好保養大腦認知房子,要掌握完整營養攝取、多社交、多運動等三個修繕關鍵。根據最新研究,營養可以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因失智症初期徵狀可能影響情緒,甚至降低社交意願,而補充完整營養有利於運動需要的體力,且能提供良好的精神於社交。最近刊登在美國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期刊上的COSMOS研究(全名Effects of cocoa extract and multivitamin oncognitive fun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歷時3年美國研究,統計了2,000多人,證實補充綜合維他命有助於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功能,更可以減緩認知衰退達6成。林彥安建議,因身體有許多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若40歲以上開始有認知衰退風險的民眾,可選擇涵蓋20種以上必需關鍵營養素之綜合維他命保健品,及早開始減緩認知衰退的影響。
白天小睡竟可降低失智風險 研究發現「大腦萎縮程度」較小
不少人都有午睡的習慣,但隨著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等各種因素,會午睡的人越來越少,研究就發現若白天小睡,可能可以保護大腦,更降低失智的風險。小睡可以降低失智風險,但若睡太長也可能是失智的前兆。(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綜合外媒報導,來自美國、英國和烏拉圭的科學家,分析了37萬8932名年齡在40歲至69歲之間的人,發現長時間的小睡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但若是短暫的小睡則可以提高人們的學習能力,和對抗大腦萎縮的能力。研究發現,白天小睡的人大腦比沒有睡的人年輕2.6到6.5歲,倫敦大學學院 (UCL) 的神經科學家瓦倫蒂娜帕茲(Valentina Paz)表示,「我們的研究指出,習慣性小睡與大腦總體積增大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小睡的時間要多長,先前研究認為小於30分鐘最好,不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也會讓精神更好。
長輩防「皮蛇」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有額外好處? 研究:可降失智風險
根據疾管署統計,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國人得到該疾病的機率逾3成,等於每3人就會有1人患病。由於這類疾病的後遺症很複雜,嚴重恐導致面部神經麻痺、聽力下降、甚至失明或失聰,讓很多人不勝其擾。而現在隨著帶狀皰疹疫苗研發問世,有一項國外統計分析發現,帶70多歲左右的長者接種帶狀皰疹疫苗,除了可降低感染帶狀皰疹以外,發現在未來7年內,也較不易罹患失智症。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雖然還沒有確定,不過生理學家認為,失智症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著正相關的關係。根據生活科學(Live Science)報導指出,近年有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發現,病毒感染與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彼此有關聯,推測可能的原因,應該與身體的慢性發炎有關。報導中提到,引發帶狀皰疹感染的水痘病毒,是病毒中相對比較狡滑的種類,感染後常會潛伏在特定的神經細胞內,當免疫系統降低時,病毒就會被激發,進而引起帶狀皰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皮蛇」。科學家們分析從2013年9月,病毒減活型疫苗Zostavax(伏帶疹)在上市期間,針對70多歲族群的健康記錄,把有施打過Zostavax疫苗,及沒有施打過疫苗的長者去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施打過疫苗的高齡者,患上失智症的機率,低了約8.5%。曼徹斯特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名譽教授伊札基(Ruth Itzhaki)受訪時表示,理論上,「水痘—帶狀皰疹」再度被激發所引起的發炎,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罹患的機率,但因為他沒有參與該項新研究,只是從理論上去做分析。伊札基認為,該統計分析,某部分也為神經系統內的病毒,可能會損傷大腦,進而造成失智症風險,提供了更進一步的證據,值得後續再進行更多相關研究,以進行更詳細的因果關聯釐清。
可降低失智風險 每天上網6分鐘到2小時最佳
網路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資訊管道,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今年5月刊登的研究顯示,使用網路可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尤其以每天使用0.1到2小時者風險最低,但過度使用恐帶來反效果。醫師分析,適當使用網路的人,通常是主動吸收資訊,但一旦使用時間太長,反而變成被動接收資訊,對於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紐約大學團隊在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發表一項研究,持續追蹤50到64歲、1.8萬名健康受試者,中位數為7.9年,最長達17.1年,並考量其種族、性別、世代等差異;結果發現,規律使用網路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不常使用網路者減少一半。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每日使用網路時間和失智症發生率呈現「U型關係」,每天使用網路0.1到2小時的成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低,而完全不使用網路和過度使用網路的人,都有著較高的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睿蘋認為,每天使用網路0.1到2小時其實是很短的時間,反映出這群人可能是有適當的求知想法,藉由網路主動吸收資訊,但如果使用時間一長,演變成被動接收資訊,淪為反射性動作,對於大腦沒有足夠刺激,因此產生反效果。蔡睿蘋指出,使用網路時間太長,可能壓縮到外出活動、與人互動的時間。尤其是65歲以上、剛退休的族群,族群,平時和家人聯絡等固然需要使用網路,但不能完全將生活重心放在上網,可能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她以打麻將為例,線上麻將不需要摸牌等動作,只有視覺刺激;相較之下,實際在牌桌上打牌,多了觸覺刺激,訓練到更多腦部區域,還可以和牌友聊聊天、增加人際交流,健腦效果更好。
連假鬧肥災3/連6年奪冠!地中海飲食被評「最讚」 減重又能防癌抗失智
如果不追求快速瘦身,而是想瘦得更長久,專家最推薦「地中海飲食」,研究顯示一年最多能減去10.1公斤。不只能減重,地中海飲食還能防癌、防失智,同時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被國際媒體連續6年評選為最佳飲食法,「根據2016年的美國醫學期刊,針對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低脂飲食進行一年的對照實驗,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可瘦下4.1~10.1公斤、低醣飲食可瘦下4.1~7.7公斤,而低脂飲食則是有人增加2.9公斤、有人瘦下5公斤,落差相當大。」程涵宇說,由此可知,相比於低脂飲食,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的長期減重效果更好又穩定。其中地中海飲食更被推崇為長壽飲食法,《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World Report)每年都會邀請專家票選年度最佳飲食計畫,近日公布2023年最新排名,地中海飲食再度奪冠,這已經是它連續6年登上榜首。許多歐美明星也都採用地中海飲食瘦身,包括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和女神卡卡(Lady GaGa)、新一代貓女柔伊克拉維茲(Zoë Kravitz)等。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是指每天一定要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天然辛香料、堅果等天然食物,同時攝取健康油脂,例如橄欖油、酪梨。此外,每星期吃兩次魚和海鮮、豆製品,適量的乳製品、雞蛋、偶爾吃雞鴨鵝。不僅要少吃紅肉,地中海飲食對甜品也有所限制,建議一周不超過2份甜品,包括糖、糖果、蛋糕、含糖的果汁與汽水。此外,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 c.c.的水,以幫助身體代謝。營養師高敏敏認為地中海飲食有6大優點,包括低升糖指數,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膳食纖維有助腸胃消化;攝取多樣化蔬果,可吸收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以海鮮代替紅肉,熱量和負擔更低;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有助降低癌症風險;攝取大量蔬菜能增加維生素B12、B6及葉酸,間接影響到腦部血循環,降低失智風險。地中海飲食提倡以魚、海鮮取代豬牛等紅肉,藉此減少攝取過多油脂與熱量。(圖/黃威彬攝)程涵宇則認為,無論是地中海飲食、168斷食或52輕斷食,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而且要安全。「例如有些人會每天嚴格控制攝取熱量,藉此快速減重,但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導致身體缺乏必需脂肪酸,進而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導致肌肉流失,如此反而得不償失。」程涵宇說,如果經常採取錯誤的減重方式,一下子瘦、一下子又復胖,反而會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愈來愈低,結果變成只吃一點東西,體重就立即反撲,最後愈減愈肥,體脂也隨之增加。更不用說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不僅沒有安全保障,還可能含有禁藥成分,一旦錯誤服用可能傷肝、傷腎,反而危害健康。如果不知該如何正確減重,不妨諮詢專業營養師意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瘦身方式。
醫籲聽力加入成人健檢 及早檢測聽力有助延緩失智
輕、中、重度聽損者罹患失智風險會增加2、3、5倍!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呼籲,及早檢測聽力有助延緩失智,呼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聽力篩檢納入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阿西哥」陳博正也傳授「搓手聽篩法」,用時下最流行的「手指愛心」就能夠簡單測試聽力。聽不見搓手指聲音? 醫囑:失智風險倍增施2023年「33世界聽力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關鍵訊息指出,耳朵與聽力問題是社區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超過60%的聽力問題是可以在初期發現和解決的。聽損與失智密切相關,吳哲民說明,65歲以上長者的聽損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輕度(25-40分貝)、中度(41-70分貝)、重度(70-90分貝)聽損者罹患失智風險會增加2倍、3倍、5倍。延誤7年才就醫 隔年就失智然而,聽損因為不會產生立即性的身體不適,使得初期就醫率極低。吳哲民說明,根據統計,不少聽損長輩拖延7年才看醫生,但隔年就失智了。因此醫師呼籲,年輕人要注意減少出入噪音娛樂場所,長者也要及早檢測,以免錯失黃金矯正時期,建議國健署將聽力篩檢納入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及早檢測聽力並介入治療,有助降低未來失智的風險。「阿西哥」陳博正矯正聽力「吵架沒輸過!」為讓聽力損失更容易被察覺,進而預防失智症風險,PSA華科基金會跟進WHO的聽力照護行動,推出「搓手聽篩法」,在兩耳旁比手指愛心搓一搓,即可檢測聽力。金鐘金馬得主「阿西哥」陳博正喊話:「每年的3月3號定為33聽力日,兩個3就像耳朵一樣,我們說『守護聽力』也正好符合這個33,愛自己也愛別人,左邊3下、右邊3下,如果你沒聽到聲音的話,那就表示你聽力出問題了,拜託趕快去檢查,以免掉到跟我一樣的困境裡頭!」陳博正小學時即遭密醫誤診而導致長期聽力損失,不僅無法接主持工作、收入減少,也聽不到別人跟他打招呼,被劇組誤會耍大牌,甚至開車時被按喇叭都聽不到,相當危險。後來他在女兒的建議下進行聽力檢測,佩戴助聽器至今將近15年,改善生活品質,人也變快樂,笑說:「吵架沒輸過!還可以練肖話!」與聽損長輩友善溝通3個小技巧華科基金會聽力師黃詠耀表示,長者生活中不易發現聽力受損,不少個案其實是聽力受損,卻被誤為失智,建議可用搓手聽篩法,並與專業醫師或聽力師討論,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另外配戴助聽器後需觀察3個月,若長輩不習慣,照顧者可多陪伴關心,有助長輩聽見世界的聲音。1友善溝通:放慢語速說話,比大聲說話更好。2正常溝通:對話距離為一個手臂長,是最剛好的距離。3靠近溝通:若長輩聽不清楚,可以靠近一點在耳邊慢慢說。
大數據公布!鋰鹽可減低躁鬱症患者死亡率 同時降低失智風險
躁鬱症是一由躁期及鬱期交錯發作為主要表現之慢性精神疾病,躁期的主要症狀為情緒高昂、異常充滿活力、和過度自信,鬱期則為失去樂趣、心情低落、疲累、負面思考,無論躁期或鬱期嚴重時會影響生活作息、人際關係、與工作,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國內外研究皆顯示,躁鬱症病患的平均餘命較一般族群短少十至二十年,除自殺和意外死亡外,與生理疾病相關的自然死亡亦是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減少躁鬱症病患自然死亡,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照護及研究議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團隊跨院合作,利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以世代追蹤和時間相依共變數存活分析方法,探討躁鬱症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情緒穩定劑與躁鬱症病患自殺及自然死亡的風險,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https://doi.org/10.1111/acps.13519)。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自殺防治、以及自然死亡預防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躁鬱症病患的身心健康。第一作者北醫陳抱寰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鋰鹽能減低躁鬱症病患自殺風險,近年研究顯示鋰鹽可能減低躁鬱症病患腦中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生理疾病發生率,但關於鋰鹽是否對躁鬱症病患之自然死亡具有保護作用尚無相關研究。本次研究探討四種常用來治療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和自殺及自然死亡風險之相關性,發現鋰鹽除在自殺死亡的風險最低外(危險比為0.39),自然死亡的風險亦為四種情緒穩定劑中最低者(危險比為0.37),此結果除能提供醫師在臨床照護上選擇躁鬱症治療藥物的參考依據,亦讓學界重新思考鋰鹽對於躁鬱症病患生理疾病的保護作用及可能機轉。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鋰鹽為老藥,在世界使用已超過70年以上。至今,鋰鹽為治療躁鬱症病患之主線用藥,以穩定情緒症狀。鋰鹽對不少病患均有很好的療效,且許多病患已使用多年。如今,此大型研究證實鋰鹽可以減低自殺及自然死亡,提供更進一步的療效證據;而其他國際大型研究亦證實鋰鹽可以減低肺炎,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及延緩失智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