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動
」 減肥 瘦身 減重 糖尿病唐綺陽「臉凹尖下巴」激瘦近況曝! 網驚呼:整個人剩一半
星座專家唐綺陽靠著占星及運勢分享,獲得網友受封「國師」盛名,深受大批粉絲喜愛,不過有別於以往豐腴的形象,唐綺陽近期瘦身有成,足足暴減了15公斤,引起網友驚呼,「整個人剩一半!」唐綺陽近日在臉書開直播分析11月星座運勢時,不少網友發現她變超瘦,不僅雙頰明顯往內凹,下巴線條也變V字了,收到網友們的反饋,讓唐綺陽心情大好,臉上笑意止不住地表示「我瘦很多是不是?臉有一點凹。」畫面曝光後,網友在留言區刷一排,大讚「老師也太瘦,美翻了!」、「老師瘦翻了!」、「老師怎麼瘦的?」、「老師瘦好多~~~」、「瘦好多臉型很好看」、「老師好瘦好美啊!」、「老師不合邏輯,愈來愈漂亮」、「老師整個人剩一半!超美」、「老師變得好小隻」、「老師好美好瘦,下巴好尖」、「老師好漂亮~怎麼瘦的~」、「唐老師變瘦了(下次可以分享怎麼變瘦的嗎)。」事實上,唐綺陽先前曾透露,自己變瘦了15公斤,如今體重約維持在60公斤左右,至於被問及成功甩肉的秘訣,她也分享自己是靠著飲食控制、少吃多動,才讓體態變得更輕盈,她更幽默直呼,明年要穿比基尼登上金鐘,「開玩笑的,我只要能塞進牛仔褲就好。」
26歲女減肥不吃肉竟腦出血猝死 醫示警:這2道早餐少吃
少吃多動是許多人減肥的不二法門,但國外一名26歲女子卻在減肥過程中因突發性腦出血離世,讓家屬無比哀痛。醫師在瞭解女子生前的飲食習慣後認為,餐桌上常見的2道早餐可能是這起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據《Phụ nữ &Pháp luật》報導,女子經過2個月幾乎不吃肉,只吃蔬菜、穀物與喝芋頭茶的減肥生活後,很快看到瘦身成效,之後卻在跳繩時感到劇烈頭痛並昏倒,女子丈夫見狀雖將她緊急送醫,但女子仍因腦出血不幸離世。醫師透過丈夫瞭解女子的生活作息後認為,她每天早餐吃的「鹹蛋粥」、「(炸)蛋餅」導致血管硬化、窄化,以及血液變得濃稠,最終引發憾事。醫師指出,鹹蛋粥、皮蛋粥或雞蛋粥拌豬肉是當地最受歡迎的早餐之一,但鹹蛋及皮蛋可能含有金屬鉛且容易造成膽固醇高,長期食用會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容易濃稠、血管硬化。(炸)蛋餅配粥是許多人最愛的早餐搭配,但對肥胖者來說,吃(炸)蛋餅就像主動堵塞血管一樣,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變濃稠、血管堵塞以及增加動脈硬化風險。醫師表示,平時除要注意飲食狀況,如果突然出現語言能力下降或口齒不清、明顯噁心感、困倦或嗜睡或意識不清,就可能是大腦受到腦出血影響,最好盡快就醫檢查。
12生肖下周運勢排行榜 屬雞要當機立斷執行、屬虎要沉的住氣
命理生肖專家曼樺老師分析,4月14日至4月20日十二生肖的運勢,下周屬龍的人,在事業、財運、愛情、健康等方面,運勢都相當不錯,要好好把握機會。本周事業運前三名1.雞工作:本周運勢表現非凡,為第一名。旺運的兆頭出現,要當機立斷去執行,要好好把握機會,拓展財源。2.龍工作:本周運勢強大,為第二名。新的業務洽談順利,許多跨城市及海外合作底定,簽約在即,等待大展鴻圖。3.猴工作:本周運勢展現企圖心,為第三名。關鍵時刻,工作壓力雖減輕,但仍有暗湧不宜妄進,切勿掉以輕心。3.虎工作:本周運勢小升,揚眉吐氣同為第三名。想做的事很多,外在環境及掌控因素不是你掌握的,須加倍努力,勿怠惰挑剔。本周財運前三名1.龍財運:新的業務,帶來豐盛的財運與積極向上的團隊心。本周信心在握,氣勢不凡,無論如何都是財源廣進的豐收。2.虎財運:財運翻升的一周,終於被你等到了。努力做執行功課,不催促甲方,沉的住氣,才能做大格局。3.雞財運:財源廣進的一周。提前布局,提前作計畫,確切執行,才能減少許多現場不可控的因素與資源浪費。包括預算。本周愛情運前三名1.龍愛情:單身者桃花盛開,愛情運勢開竅,因美食愛好結緣興趣相同的異性,能有機會順利展開一場戀愛。2.虎愛情:愛情運甜蜜,你欣賞暨獨立又依賴的女性,可以強勢也可以溫柔,可以開放也可以傳統,因時因地的大小女人。3.猴愛情:愛情運上升,與老婆好不容易回戀愛前的感覺,終於誤會冰釋,這段時間的煎熬,真是人生最痛苦期。本周健康運前三名1.雞健康:健康運勢頗佳,體力驚人令人佩服。按時補充每日必須的維他命,並保持運動鍛煉身體就是健康之道。2.猴健康:健康運挺好,每晚带宠物散步,不僅可以幫助食物消化,保持固有健康,還能因此打開”婆婆媽媽”的人際關係。 3.龍健康:健康運頗佳。對於減肥而言,就是少吃多動 ,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控制澱粉及甜食。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男13歲就因肥胖有A罩杯、肝異常 「2不1無法」更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小時候胖就是胖,家長應有所警覺!13歲林小弟因肥胖問題,胸部大到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求診,發現林小弟甚至還有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等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中生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有28.9%。幾乎每3個青少年就有1人體重超標,台中榮總教學部師資培育科科主任暨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捷忠表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自信、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提醒家長應對孩子的體重有所警覺,進一步檢查、治療。別以為肥胖長大抽高就沒事 8成少年長大後仍肥胖青少年體重過重的情形其實並不少見,不過卻很少看到家長帶著孩子求診,林捷忠科主任表示,這是因為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了,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而且有研究指出,這群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由此可知除了孩子本身外,家長對肥胖的認知以及對孩子肥胖的看法,其實也會對青少年的肥胖、體重控制等造成影響。而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調查研究也指出,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對肥胖症的認知不同調,可能會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青少年、家長、醫護認知不同 2不1無法影響減重這份「ACTION Teens少年行動調查研究」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陳偉德講座教授也受邀參與,目的是為了了解及探索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從台灣的資料顯示,受訪三方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而研究發表第一作者林捷忠科主任也於2023年十月亞太小兒消化年會、台灣兒科醫學年會上發表研究調查:●減重動機大「不」同:調查顯示肥胖青少年減重動機前3名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為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但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而醫護則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當三方對於減重動機不同調時,就會輕忽這件事情的必要性。●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獲取減重資訊的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透過醫師了解相關資訊的只有26%,名列第4。而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為其三大資訊來源。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網路上常有錯誤資訊,可能會使成長中的孩子減重不成反傷身。●「無法」少吃多動:常會聽到「少吃多動」是最好的減重方法,調查中也可以發現,肥胖青少年認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也同樣認為減重的最大障礙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 不過林捷忠科主任表示,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而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青少年肥胖該怎辦? 檢視、主動對話、管理及治療這樣的話青少年肥胖到底該如何治療、做好體重控制呢?2023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治療指引中指出,6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需要接受生活習慣的管理12歲以上的青少年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在台灣,可用於青少年的體重管理藥物包含口服排油藥、腸泌素針劑等。林捷忠科主任提醒,醫護及家長應主動與孩子對話,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應積極處理,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國中男學生胸部A罩杯「不敢上游泳課」 檢查驚見3問題…不是性早熟
國人體重超標有年輕化的趨勢,台中有一名13歲林姓少年,因為肥胖問題,近2年胸部竟變大接近A罩杯,害怕被同學嘲笑,因此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但就醫後反而發現其他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沒有大礙。林姓少年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好在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中生的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代表每3個青少年,就有1個體重超標。收治個案的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捷忠指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以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有所警覺,可及早治療。然而,很少家長會因為孩子肥胖而求診,通常認為長大後自然就抽高,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後依舊繼續肥胖。林姓少年因為胸部變大,不敢上游泳課。(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林捷忠近年參與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名為ACTION Teens少年行動的調查研究,顯示台灣的青少年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第1不是「減重動機大不同」,肥胖青少年減重的前3名動機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有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相比之下,醫護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第2不是「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對於減重資訊的獲取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醫師名列第四(26%);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是3大資訊來源。而「無法」是落實不了少吃多動,肥胖青少年在問卷中表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同樣認為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林捷忠提醒,可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要積極處理,當孩子的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到處都是減肥陷阱! 甜點、米飯控如何與頑固脂肪分手?
「台灣到處都是美食陷阱!」漢堡、薯條、甜點人人愛,上演愛恨相殺、脂肪糾纏不清的戲碼。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身體質量指數(BMI)>25就屬過重或肥胖,應及早控制體重。而對於肥胖最常見的原因:「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族群,現也有最新藥物能降低食慾與飢餓感,大噸位的肥胖者也能以減重手術配合行為改善,甩開肥胖!戒不掉的甜點米飯 恐是「糖上癮」「請問醫師,我年紀輕輕才30多歲,健檢紅單就算了,怎麼會檢驗出糖尿病初期呢?」-微胖女孩 其實並不意外,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徐光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都沒注意到飲食出了問題,偶爾的刻意少吃並無法解決長久養成的飲食壞習慣。如果留意到特別愛吃某類食物,或是整天都在覓食,這些都是「食物成癮」的徵兆。例如餐餐離不開澱粉、國人熱愛的反式脂肪甜點、過度調味料或重口味美食,都是當代肥胖元凶。為什麼人們會對這類食物又愛又恨?原因在於糖份能刺激「腦內啡」讓人快樂,宛如毒癮。尤其食品工業技術下,添加過度糖份來增加食物適口性已是常態,如何正確飲食、控制入口分量,成為減重民眾熱門討論話題。對於嘴饞、壓力進食者,醫師也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管道,例如減重專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或住家附近的減重門診,輔佐中樞神經控制性的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降低對特定食物的攝取。體重降不下來 三高又泡芙身材?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代謝症候群有五大危險因子,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以「腹部肥胖」的風險最高,而這也是診間最常看到的案例。徐醫師表示,根據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建議,一、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病;二、BMI>25屬於過重或肥胖,若有肥胖症建議積極治療;三、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健署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蛋白質、纖維素,少吃澱粉、糖分、高脂肪跟高鹽分食物;四、對特定飲食例如糖、澱粉等食物成癮,屬於精神依賴,此時可用藥物輔助減重。1. 飲食運動「變胖容易減重難」,減重原則為少吃多動,限制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同時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運動。體重只要減輕,三高也能隨之改善。2. 減重手術一旦BMI≧37.5重度肥胖,或BMI≧32.5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患者,健保有給付減重手術。根據美國減重代謝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代謝外科醫學聯盟(IFSO)2022年發表「最新外科治療建議準則」,亞洲人BMI> 30kg/m2、及BMI>27.5-29.9kg/m2合併相關併發症,符合手術治療條件。醫師提醒,亞洲人多屬中廣型肥胖,「比起歐美族群人種更容易出現傷害健康的代謝症候群,若BMI> 30已合併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等症候,應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若BMI>27.5合併藥物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依照國際標準也應考慮手術治療的方式。」3. 藥物治療「有點胖但不至於嚴重到要開刀」,是人數最多的族群,建議積極控制飲食與運動。但不少人難以堅持,進一步可使用藥物治療。徐光漢解說,目前食藥署核准減重藥物主要包括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減少糖、精緻澱粉攝取,降低食慾與飢餓感)、腸胃道脂肪分解酵素抑制劑(促進排油便、減少脂肪吸收)、腸泌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胃排空)。每種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不同,適合不同的族群使用,例如診間常見:(1) 愛吃甜食、下午茶,又離不開飯麵米食者(2) 工作日夜顛倒飲食時間不固定(3) 餓過頭又暴飲暴食者(4) 肚子飽但心理上仍感到嘴饞者使用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可抑制大腦中樞神經,降低「糖上癮」依賴。網路迷思多 精準治療甩開肥胖Q:動手術或吃藥可以消除內臟脂肪嗎?A:門診不少病友體檢有脂肪肝,不僅會造成三高,嚴重恐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提醒民眾少吃白米等精製澱粉,多攝取海鮮與豆類等優質蛋白質,從根本上消除內臟脂肪。如無法抑制口慾,亦可尋求專業醫療管道,輔佐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Q:減重療程多久見效?會不會很貴或復發?A:手術最快2天1夜即完成,隔天可上班,復胖與致死率低;藥物治療約需3個月見效,每月自費約數千元。不過須注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不會復胖,無論做了減重手術或是使用藥物,飲食仍然高糖、高鹽、高脂肪的話,還是會復胖。Q:我適合哪種減重療程?A:若已經到病態性肥胖建議進行手術,使用藥物治療者則會根據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來擬定治療方式,例如糖上癮等精神性進食適合用中樞性神經控制劑。民眾可尋求專業減重中心,由醫師、營養師、個管師組成團隊,加上精密的測量儀器,從「肥胖分型」開始,幫助患者告別肥胖。
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 女星靠三寶消「水腫型肥胖」
44歲女星何嘉文嘗試過多種減肥方式,卻發現體重數字下降只是治標不治本。她近期請中醫師吳明倉醫師診斷,發現自己屬於「脾虛濕阻型」體質,體內濕氣重又偏虛寒,水分代謝差,宛如人體除濕機!醫師建議從食衣住行開始改善,何嘉文因此隨時準備圍巾、保溫杯、暖暖包進棚錄影,笑稱「老妹三寶」有助養成健康好身材,進一步調理後健康瘦下8公斤!何嘉文過去忽胖忽瘦的身材曾引起討論話題,更曾因使用錯誤的減肥手段,導致身體出狀況,158公分的她變成65公斤。她坦言自己為了維持身材嘗試過百百種方式,但最後發現都是治標不治本。直到這次看中醫,何嘉文了解到自己的體質偏虛寒冷,水分代謝相當不好,容易有腸胃悶脹、四肢水腫等症狀,再加上台灣是海島國家,身體幾乎處於濕濕重重黏黏的狀態。她分享以前以為減重只要少吃多動就好,接觸中醫後完全顛覆以往對於減重的認知,找出肥胖源頭,可深入淺出的了解自身健康狀態及調理重點。每周固定回診並搭配使用APP管理體重,隨時記錄飲食,慢慢養成了許多好習慣。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1997年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在全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相當於每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肥胖不僅對於外觀、身體與心理健康都有影響。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此外,常見的慢性疾病中,多項也與肥胖密切相關,如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科學中醫「五型體質」瘦身攻略 根據調查,後疫情時代國人進行漢方保健的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其中超過7成民眾著重在長期調理。中醫師林朝暉表示,自2020-2023年期間,中醫減重的詢問度成長了2.5倍,相關產值成長2.4倍。根據近5年、10萬例的臨床研究,減重國人中,7成為「肝鬱氣滯型」,也就是現代人俗稱的「壓力型肥胖」,次高為6成4的減重民眾含有「脾虛濕阻型」,吃得少卻仍然看起來肥胖,俗稱「水腫型肥胖」。實際上單一的體質並不常見,近6成民眾,同時在2個或2個以上的肥胖體質取得高分,這種複合式肥胖已經相當普遍,傳統的公版減肥中藥無法滿足現代人普遍的複合式肥胖。《中醫五型減重》一書歸納五種肥胖體質,並依據「望、聞、問、切」四診來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客製化療程並決定用藥方向。由飲食管理到療程規劃,提供民眾體質管理與體重規劃。壓力型-肝鬱氣滯型壓力大導致暴飲暴食,習慣用吃來發洩。水腫型-脾虛濕阻型久坐不動造成體內循環不佳,或是喜好冰品,水分因此長時間在體內滯留,影響人體代謝機能,進而造成肥胖或水腫。老饕型-胃熱濕阻型這類人通常食慾很好,或經常外食,特徵是胃口大、火氣大,飲食油膩、重口味,容易有三高、痘痘肌或是便秘症狀。虛弱型─氣血虛弱型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常見於工作太忙的上班族、生產後的婦女或久病者,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倦。失調型─腎陽虛痰濁型一般是因老化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降低造成,可能因更年期、慢性病或作息不正常導致。此外,坊間常會擔心吃中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像是心悸、手抖、拉肚子等?林朝暉表示,實際上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有別,醫師可隨時針對病人的用藥反應調整劑量與處方,安全第一是基本原則,溫和不傷身是精神基底。
瘦身也有黃金時間 研究揭在「關鍵30分鐘」散步就能輕鬆減脂
想減重除了少吃多動,更要把握「黃金時間」。國外研究發現用餐後30分鐘如果進行散步或站立等輕度活動,不只能消耗熱量,更有助於「消滅」下半身脂肪,達到一定程度的雕塑身形效果。外媒《Livestrong》引述《內分泌期刊》2007年的一項英國研究,指飯後30分鐘至1小時間運動能最大程度燃燒脂肪,且晚餐後運動能刺激賀爾蒙分泌並減少食慾。美國的庫伯有氧研究所(Cooper Aerobics)也指出,平日活動量較多的人,對比與每週5天、持續半年進行20分鐘到1小時有氧運動的人,其體重及脂肪減少幅度與後者非常接近。不過,由於進食後30分鐘至1小時期間,也是腸胃忙碌工作的時間,不宜做劇烈運動,可改用站立半小時、散步等輕度運動,若以每小時4到5公里速度散步20分鐘,就能有助減輕體重,尤其對脂肪容易累積在下半身族群,例如久坐的上班族,效果更為顯著。報導也指,飯後30分鐘血糖就會開始升高,並在飯後1小時達到高峰,此時可進行游泳或騎自行車運動,消耗大量熱量並幫助減重。
熱量赤字好幫手! 醫曝「1飲品」抑制食慾還超燃脂
減重的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以達到熱量赤字。對此,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李晨瑜也建議,其實在減重過程中還可以搭配多喝水,因為水可抑制食慾、增加基礎代謝率、增進運動效能、有助排除體內廢物,還能減少便秘問題,讓減重更事半功倍。李晨瑜近日在臉書粉專《李晨瑜醫師 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發文指出,每次減重門診都在提醒大家要多喝水,但是到底為什麼減重期間要增加喝水量呢?「這裡提供6個喝水有助於減脂的原因,希望能增加大家喝水的動機。」水是天然的食慾克制劑:有時當人感到飢餓,不一定是真的餓了,其實是渴了,是身體缺水的現象。研究顯示,在用餐前刻意飲用適量水,比沒有在用餐前喝水的人,不論是在體重、體脂、BMI(身體質量指數)都有較明顯的降幅。水可增加熱量燃燒:水份會暫時性增加身體靜止時的熱量消耗。尤其喝冷水時,為了讓體內水溫升高至有利於其他代謝消化的溫度,會額外消耗能量。水有助於排除體內廢物:腎臟是代謝廢物和毒素的器官,當身體缺水時,腎臟會想要把水份留住,而無法有效排出廢物。缺水也會造成便秘,更不利於減重。喝水能降低整體含熱量飲品攝取:很多人習慣飲用含糖或高卡路里飲料,以為這樣就可以不用喝水,但研究顯示,以水取代用餐後攝取的含糖的飲料,長時間可減少可觀的體重。燃燒脂肪需要大量水份:脂肪分解(lipolysis)的第一個步驟是水解(Hydrolysis),水分子會和三酸甘油酯(TG)作用,形成甘油(glycerol)和脂肪酸(fatty acid)。足夠的水有助於脂肪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喝水能增加運動效能:喝水會讓運動中的肌肉、骨骼、組織正確地動作,也能使心肺運作得宜,創造更佳的運動效能。李晨瑜也在文末建議,減重期間一天的飲水量最好為體重(公斤數)x40c.c.。但也不是只喝水就能輕鬆瘦,減重期間仍要配合正確的飲食觀念。此外,不用一次就要喝到目標水量,循序漸進的訓練,慢慢增加飲水量,才不會有不適感。
瘦身失敗恐是「吃太少」!營養師曝6大元兇:一輩子在減肥
少吃多動一直被公認為減肥的不二法門,不過就有營養師提醒,「吃太少」反而會變更胖,包括基礎代謝率降低、肌肉流失、影響荷爾蒙分泌等6大原因,都會讓人越減越肥,甚至陷入反覆復胖的痛苦輪迴中。營養師陳怡錞在臉書粉專分享,經常遇到門診諮詢的個案在減肥期間不吃澱粉、油脂,食物烹調一律清蒸或水煮,導致個案明明吃很少卻瘦不下來,體脂率不降反升。陳怡錞透露,吃太少的「6大缺點」,恐讓想甩肉的民眾越減越肥,第一、「基礎代謝率降低」:熱量消耗減少,有多餘熱量就會變胖;第二、「肌肉流失」:肌肉流失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形成更容易復胖的體質;第三、「缺少飽足感」:當飽足感不夠,餐與餐之間更容易吃進高熱量的垃圾食物或睡前宵夜,自然就更胖;第四、「影響腸胃道荷爾蒙分泌」:無法抑制食慾使食慾大開,更想亂吃;第五、「影響脂肪細胞荷爾蒙分泌」:同樣會造成無法抑制食慾的情況;第六、「心理無法滿足安全感」:不安全感強烈,很容易崩壞怒吃,使得減肥無法持續下去。對此,陳怡錞強調,少吃就會變瘦是常見的減重迷思,但事實上卻恰好相反,「如果飲食觀念不改變,那可能就得一輩子無止境的在減肥、復胖、減肥、復胖的惡性循環中」,提醒想要減重成功又不復胖,正餐一定要吃飽。
夏日減重好時機 選擇合法減肥藥迎接蜜曲線
炎夏來臨,想到海邊或泳池消暑一下,低頭看看自己身材卻上不了檯面,不禁懊惱,每天都努力地克制食慾、少吃多動,怎麼瘦就是瘦不下來?難道減重也有撞牆期?知名整形醫美集團鄒政家醫師指出,吃太少達不到基礎代謝率,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生理機能出狀況,影響身體健康,日後一旦回復正常飲食,更會發生體重反彈之溜溜球效應,體重與脂肪便開始不受控制!想要告別脂肪,應了解體重失控成因,並選對享「瘦」方法,就能輕鬆秀出超HOT線條!「腦饞」救星 同步控制飢餓大腦及情緒飢餓加速減重效率鄒政家醫師提到,「飲食行為是體重失控的關鍵原因之一,多數人認為,熱量消耗大於攝取就能減重,卻不一定了解自身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的類型。」而口服減重藥物,特別對情緒進食型和食慾失控型肥胖有不錯的效果,可同時降低飢餓感及食物渴望,進而使體重減輕。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有 85% 的受試者在使用後第 56 週內減輕了至少 5% 的體重。同時,已獲得美國 FDA、歐盟 EMA 以及台灣衛福部的核准上市。減重利器 從根本抑制食慾塑造輕纖感鄒政家醫師補充,若肥胖是因食慾過盛導致攝取過多熱量,可選擇減肥筆,其透過抑制食慾的GLP-1類似物,讓人產生飽足感並減緩胃部排空速度,來降低進食量。對於那些不想依靠手術抽脂來減重的人,可以經過專業醫師的全面評估後,使用GLP-1類似物藥物進行夏日減重管理,並結合飲食習慣的調整,可以進一步加速減重效果。「蜜曲線」最後養成,音浪脂雕成就迷人外表、窈窕體態即使透過飲食習慣、輔助藥物配合,順利讓體重及脂肪降低,但對於特定部位的脂肪是無法消除的,例如小腹、上臂的掰掰肉和大腿內外側等。傳統抽脂手術因破壞性大,修復期較長,愛美人士常因出血量多、疼痛度高、術後腫脹及瘀青多日不退等情形,而裹足不前。知名整形醫美集團陳依凡醫師提到,近年來抽脂儀器不斷的更新,與傳統抽脂手法大不相同,新一代音浪脂雕安全性高、恢復期短,特別針對骨架較小的亞洲人改良設計。音浪脂雕利用直徑僅0.9mm的超微細超音波探針溶解脂肪細胞,同時保護周圍組織完整。此外,由於音浪脂雕之超音波探針極小,可選擇性融化脂肪組織,有利於作臉部抽脂手術,連最難減的雙下巴,都能讓皮膚不平整之副作用降到最低,從臉到身體都能進行全方位脂雕,讓您實現窈窕迷人的蜜曲線夢想。▲知名整形醫美集團鄒政家醫師(左)、陳依凡醫師(右)。留意三大原則,慎選衛福部認證診所,安心享「瘦」免煩惱無論用哪種減重方式,需先留意以下原則:吃超過基礎代謝率:每餐熱量不低於基礎代謝率,並搭配健康飲食內容,讓自己瘦得健康也不容易復胖。不要只看體重:減重除了定期觀察體重之外,也要全面了解身形變化及體脂變化。不要快速減重:給自己訂個時間(最好是3-6個月為一循環),避免使用速效及極端的減重方式反而失了健康。陳依凡醫師最後提醒,在接受治療前,慎選衛福部認證診所,並留意診所之療程項目應使用原廠認證正貨,安全更有保障,更重要的是進行前都應先充分諮詢專業的醫師,由醫師來建議專屬的方案,方可使減脂成果更加理想。
科技健身躺著也能瘦?醫師曝「這方法」最適合懶人
夏天到來,穿著上想清涼一下卻又怕肥肉跑出來見人,許多人因此追求快速或局部瘦身,想透過儀器進行減脂達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情緒飢餓」常常讓人無法控制食慾,想用吃來抒發壓力或緩解情緒,獲得滿足、愉悅感。像40歲的A女本身是OL上班族,由於身材微胖被男朋友劈腿偷吃,失戀分手後A女更自暴自棄,受到情緒影響暴飲暴食,希望藉由吃來改善心情,但體重也因此直線飆升到80公斤。情緒飢餓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的熱量,即使用各種方法減重一段時間後,仍會因為控制不了食慾又再次胖回來。因此若要維持長時間的效果,儀器類減脂搭配能控制食慾和降低飢餓感的口服藥物,克服情緒飢餓,可以讓減重效果維持更久。認識「情緒饑餓」 設定「食物定錨點」有效抑制食慾衝動減重「少吃多動」相當重要,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認知、觀念,但實際上若要執行相當困難,尤其是「少吃」。陳建名醫師提到,人會產生想吃東西的念頭,主要分為2種原因,第一,真的因為餓才吃也就是所謂的「生理飢餓」;第二,因為單純想吃、追求吃東西時的快樂及滿足感,這叫「心理飢餓」。心理飢餓也就是所謂的「情緒飢餓」。陳建名醫師指出,前往門診尋求減重治療的民眾超過8成都屬於情緒飢餓。很多人體重過重就是因為吃太多東西,通常會有病態性肥胖或是無法控制進食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心理飢餓,進而造成肥胖問題。而A女也是這樣的情況,陳建名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醫師會先了解病人求診的原因,並透過心因性問卷評估,了解飲食習慣、進食行為、壓力情緒後提供減重建議,如果有過度的神經性暴食、情緒飢餓等無法控制口腹之慾時,會建議使用一些作用在神經中樞抑制食慾的藥物,來減少神經或中樞性飢餓,但藥物有以下適應症、禁忌症:BMI>30,或BMI≧27且有三高問題(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者可使用有神經或中樞問題、憂鬱等情形者不適合使用不過陳建名醫師認為,如果沒有上述禁忌症,身材有點肉肉的或BMI稍微超標(BMI≧24),但飲食型態上有過度神經性暴食,或追求吃東西產生的欣快感,其實也可以使用這類減重藥物,但仍需要先進行評估、溝通後再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陳建名醫師表示,這類藥物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民眾設定「食慾的定錨點」,將原本可能100分的食慾壓到剩下50分,更有效、快速地達到減重的目標,就好比爬山時穿在腳上的鞋子一樣,能讓人走得更高更遠,但問題是若不邁開雙腳去「動」,就算穿上鞋子山頂還是在那無法抵達,所以「運動」也是不可以少的。減重不只要少吃也須多動 懶得動可考慮「科技健身」減重不能單純只靠少吃、藥物使用,還是需要運動才能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像A女在使用了作用於神經中樞抑制食慾的最新複方口服減重藥物後,治療過程中仍有暫時卡關的情形。不過,陳建名醫師表示,在與這名患者持續接觸,並追蹤其飲食、鼓勵日常運動後,3個月左右便瘦了20公斤。運動可以讓脂肪減少、增加肌肉並提升基礎代謝率。但現代人常常生活忙碌沒有時間運動,或是工作太累懶得動,陳建名醫師表示,像這樣的病患其實可以考慮使用科技健身或儀器類減脂。不過,陳建名醫師強調,科技健身或儀器類減脂屬於局部瘦身,且若是患者脂肪過厚治療效果其實較差,因此在使用前醫師通常會使用減重藥物先讓患者達到全身性的體重控制,在皮下脂肪瘦到2公分以內再去做儀器類減脂效果會更好。減重藥物的用藥時機,包含儀器介入前的體重下修、儀器減脂後的體重維持。而A女在經過醫師建議下,透過抑制食欲的減重藥物與儀器減脂重獲健康,瘦了20公斤的她變得更加美麗、更有自信,現在也拋下過去悲傷的經歷,獲得一段新的戀情,目前和男友穩定交往中。陳建名醫師表示,科技健身加上藥物治療相當適合情緒肌餓的肥胖患者,或是曾減重成功但因心理饑餓無法控制食慾又再次復胖的民眾,更適合懶人減重,不過要怎麼去選擇用藥或搭配儀器瘦身,建議還是洽詢專業醫師做更進一步的瞭解。不只吃「喝」也要注意 情緒饑餓最愛飲料、酒應控制在夏季,喝的東西也要注意,像是手搖飲、酒等都是民眾常常會因情緒影響而喝的飲品,尤其現在天氣熱,飲料幾乎是人手一杯。陳建名醫師提醒,酒的熱量相當高,100ml的威士忌2杯就已將近500大卡,而飲料含有糖,糖對大腦的吸引力不亞於毒品,還與老化、各種疾病有關。陳建名醫師建議,以上表現都是「嘴饞、腦饞」現象,如果沒辦法控制對飲料、精緻澱粉的衝動,還是可以靠作用於神經中樞,能同時抑制食慾、降低饑餓感的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下修你的「食物定錨點」抑制對任何東西想放入嘴巴中的衝動。
糖尿病併發重要注意 嚴重恐致全身器官傷害
「最近健康檢查,醫生說我得了糖尿病要好好治療,但是我根本一點不舒服都沒有,最近還常常和朋友出去玩,得了糖尿病會怎麼樣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吳如臻說,電視許多民眾對於糖尿病熟悉卻又陌生,因它遠近馳名、聞之色變,卻又有點神祕,其實糖尿病沒那麼可怕,即使患病也可以好好控制、更可以很簡單有效地預防。糖尿病恐蝴蝶效應 引發全身器官傷害在一百多年前,沒有胰島素及相關藥物,糖尿病可說是不治之症;胰島素是血糖進入細胞的通行證,最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的功能無法發揮,糖分無法進入細胞,最後細胞挨餓,血糖卻過高的狀態,嚴重時,身體會感到飢餓而吃更多、口渴、多尿、體重卻不斷消瘦;過高的血糖,會造成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的傷害,長久不治療,更容易罹患心肌梗塞、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傷口不容易癒合、抵抗力變差等等。小小的糖尿病所造成的蝴蝶效應,即使在醫療進步的現代,仍然是不容忽略的健康隱憂。先天加上後天造成 就醫多已引起併發症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糖尿病同時也是後天造成的疾病,體重過重、過多含糖飲料會增加身體的負擔,糖尿病會更早上門。糖尿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就醫的時候,常常已經患病多年,全身的併發症也已經造成。在台灣,成年人每10人就有一人有糖尿病,腎臟衰竭需要長期洗腎的人當中,有一半是糖尿病腎病變造成。預防勝於治療 飲食、運動維持健康生活預防勝於治療,預防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飲食、運動,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包括每日規律用餐,選擇均衡的食物;運動可以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分鐘,可選擇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或是任何形式的運動,有動一定比不動好,並避免運動後過度飲食,選擇能夠長久維持的飲食及運動方法。吳如臻提醒,糖尿病出現時往往無聲無息,患病之後可以好好控制卻少見痊癒,如果已經罹患糖尿病,請立即就醫並接受相關的治療。少吃多動,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
少吃多動不一定瘦 最新發現有效減重只要做好1件事
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少人都有睡眠不足或是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醫師指出根據近期多項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會導致肥胖。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晚上增加1小時的睡眠可以減少270大卡熱量的攝取。我國心臟醫學會劉中平醫師在臉書上表示,根據國內外多年研究顯示,若是缺少高品質的睡眠,會使得人體內的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活化,因而導致肥胖。舉例來說,睡眠不足很有可能會激活內原大麻素系統,激活後會讓人感覺飢餓,誘導進食行為的發生,而且會特別想吃高熱量的食物。劉中平醫師表示,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會造成飢餓素增加、瘦體素減少,而且這2個荷爾蒙的失調會明顯的增加食慾,同時也會影響體內能量的代謝,這就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另外,有些許國人不清楚自己的睡眠品質好壞,而導致已經睡很久了,已經休息夠了的錯覺,睡眠時間長並不一定代表睡眠品質佳,睡眠品質不好會造成疲勞感特別顯著,同時也會讓人較沒有體力去運動。晚睡者容易吃宵夜,在深夜進食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劉中平醫師表示,每日睡眠低於6個半小時,就有可能會造成體重增加。根據202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的隨機研究顯示,每天增加1個小時的睡眠,即可減少270大卡的熱量攝取。所以減肥不易的人,可以考慮調整睡眠時間以及睡眠品質來減重,或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醫調理減重 可達健康不復胖效果
減重一詞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永不退流行的一件事,而且是不分男女老少。在診間時詢問因此來看診的民眾:為何需要減重?回答不外乎是為了健康的身體、理想的體態、減輕身體的負擔、更有自信心等,有些人更是把減重這件事當成一輩子的功課。體重隨年紀增 肌肉跟著衰退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陳沛亨中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體重會隨著年紀增長不斷上升,這是因為從30歲開始到60歲,肌力便會衰退30%,肌肉量、能舉起的重量減少,漸漸身體的脂肪越來越多與堆積、活動減少且運動力下降。成功減重的有效方法就是達到「熱量赤字」,也就是熱量的消耗比吸收更多,但這絕不代表鼓勵少吃或是不吃東西,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建立在適當的飲食以及循序漸進的運動。首先,熱量的消耗主要包含三個會互相影響的要素:一、基礎代謝率:佔70%,最主要影響的是肌肉量多寡所消耗的熱量,此外,大腦在運作時也需消耗約20%的熱量。 二、自主活動:佔20~30%,包含了任何有目的性的勞動或運動。三、食物熱效應(生熱效應):佔10%,事實上,身體在消化食物的同時也在消耗能量,其中以蛋白質類的食物消耗最多熱量。少吃多動沒效 中醫調理治方減重最難的地方不外乎就是降低復胖機率,人體生理機制遠比我們想得要複雜許多,在體內平衡(homeostasis)及適應生熱作用(adaptive thermogenesis)等作用下,減重後的身體基礎代謝率會不成比例的下降,尤其是刻意減掉越多體重的人,身體往往會有極端的反應,最終也都會面臨恢復到原來的體重與基礎代謝率回到原狀的境況。陳沛亨中醫師往往會針對相應的證型給予中藥調養體質,不論是藥膳或茶包都應該正確且安全的服用,如決明子有助解便且能清肝熱益腎,白茅根能利尿解煩渴,何首烏補肝腎潤腸通便,山楂消食幫助消化,黃耆補益脾胃之氣幫助消化,建議民眾可製成茶包以方便飲用。透過針灸穴位 達到瘦身效果陳沛亨中醫師指出,外治法包含針灸治療(腹部常用天樞穴、大橫穴、水分穴、中脘穴),另外還有耳穴(飢點、渴點),除了傳統針刺之外,更有另一種留置於穴位上的皮內針,尤以清鈴撳針痛感較低且能達到持續穴位刺激的效果,單次治療可留置4~7日,建議每週進行1次、3次為一療程進行評估及調整。減重無捷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理想的體態,就應有所付出,以中醫治療配合適宜的運動習慣、調整沒有剝奪感且能持續下去的正確飲食方式,在這段路程上一定會慢慢收到成果!
減肥越減越胖? 營養師傳授如何突破4大盲點
近年來各種數字減肥法風行,例如168斷食法、211餐盤等,標榜不用斷食也能輕鬆瘦。但仍有民眾瘦不下來或是復胖,到底是哪邊出問題呢?營養師李芷薇列舉民眾減肥失敗常見的4種況狀,建議少吃多動、養成長期飲食習慣,才能健康享「瘦」。1成功瘦下來卻又暴飲暴食許多人成功瘦下來之後卻又復胖,李芷薇說明,這是因為採用了「自己沒辦法長期使用的飲食習慣」,例如進行了3個月到6個月後撐不下去,又繼續暴飲暴食,結果導致復胖。她提醒,民眾若成功瘦下來後又隨便亂吃,不僅容易復胖,且不利於長期的飲食控制,建議把飲食減重養成長期習慣,較能維持理想體態。2使用錯誤的極端斷食方法有的民眾則是採用了錯誤的完全斷食法,無法有效減重。例如一個禮拜有2、3天只喝水,幾乎沒有進食,會導致身體誤以為主人碰到飢荒。為了維持生存,身體會自動把基礎代謝率往下拉,所以反而胖起來。因此,完全不吃東西其實是沒有辦法瘦下來的。3採用完全無油偏激飲食法近年流行水煮便當,但若長期完全無油,身體也會以為主人碰到飢荒狀態,因此把比較不重要的荷爾蒙系統關掉,便造成荷爾蒙失衡。李芷薇提醒:「脂肪是合成荷爾蒙的重要原料,所以當人完全不吃油、進行無油飲食的時候,會有荷爾蒙變化的風險,女性會開始月經失調,或是男性會開始掉頭髮。」加上人不可能長期都採用這樣的極端減肥法,因此容易復胖。4「泡芙人」只節食不運動還有一種類型的民眾不愛運動,或是認為只要飲食有控制就好,不需要運動。營養師說明,攝取的熱量減少,體重確實會往下掉,可是令人擔心的是,「體重數字流失的是肌肉,不是脂肪。」導致變成體脂肪超高的「泡芙人」。她建議民眾減重的時候搭配運動,有助保留人體肌肉,對於整體的健康效益會更好。減肥卡關 如何突破停滯期?一但碰到停滯期,減肥卡關、瘦不下來時該怎麼辦?李芷薇推薦可增加活動時間或是運動種類。研究指出,同樣每天運動40分鐘,分成4次10分鐘,效果比一口氣運動40分鐘更好。因此,不用強迫自己上健身房持續運動40分鐘,改為「增加活動量」即可,例如早上進辦公室前,提前幾站下公車、中午買午餐稍微走遠一點散步,或是回家提前幾站下車,早中晚各多運動10分鐘,一整天加起來就多運動半小時了。不過,若是出現月經失調或是掉髮,顯示身體已不能耐受,則建議尋求營養師協助調整,以免情況嚴重到影響健康與生育,就得不償失了!
她體重破百多年膝下無子 決心減15公斤隨即「中獎」
許多民眾都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健康,但你知道肥胖也會影響懷孕機率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婦人求子8年無果,無奈從婦產科轉診至減肥門診,經過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半年內就從100公斤降至85公斤,果然一舉得子!台灣蟬聯「亞洲最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5位女性、每7位男性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台灣肥胖人數蟬聯亞洲國家之冠,根據統計,平均每4個國小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成人更有一半過重或肥胖,其中18-44歲的中壯年人上升率最高。尤其疫情居家防疫、遠距上課,兒童肥胖人數也快速攀升。肥胖恐導致壽命縮短林文元說明,肥胖症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包括心血管疾病、痛風、癌症、不孕、糖尿病、肺病、氣喘、失禁、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壽命減短,國人十大死因就有八項跟肥胖有關,甚至「出車禍死亡也可能肇因於肥胖,如果卡在車內拉不出來,就會影響救援!」台灣肥胖醫學會今年11月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竟有將近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BMI≧27),正在減肥的民眾僅1.5成尋求專業協助。林文元說明,減重不僅是少吃多動,基因、荷爾蒙、藥物影響、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心理因素等都需要完整評估。早年就有病患偏激減肥,不僅心悸、嘔吐,甚至中風死亡,他強調減肥不該僅是追求體態好看,健康減重最重要:「不健康的減肥會減掉壽命!」都市肥胖人口比例高根據調查顯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提醒,2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他呼籲地方政府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可參考美國「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學校周圍2公里內禁止開設速食店、要求廠商限制糖分、包裝標示高熱量成分、提升戶外運動安全性等,將兒童肥胖比例降低6.5%。林文元呼籲,只要將體重減掉5-10%,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血壓與血脂,甚至延長壽命,民眾應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積極減重。
年輕妹子「忌口2年卻暴肥」20公斤! 醫聽到常吃3食物傻眼…2招讓她瘦身成功
少吃多動是許多人減肥的不二法門,但小心吃錯可能會出現反效果。一名20多歲女子就因為少吃2年沒變瘦,還「增胖20公斤」並引發腳水腫就醫。醫師得知她偏愛飯、麵與水果類飲食,以及有常熬夜的生活習慣後,便直呼吃錯食物、作息又不好,是導致她變胖的原因。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分享該件案例,表示這名就讀研究所的年輕患者,雖然沒有偏愛肉類、脂肪類及油炸類食物,還在說明自己平常喜歡吃的飯、麵、水果類食物時,反問:「不是都很健康嗎?」讓陳榮堅醫師聽了差點昏倒。陳榮堅醫師指出,這三類都是有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且「吃過量是會有變胖的狀況」,加上當事人常熬夜念書,造成甲狀腺低下、蛋白質過低、鐵質不夠,以及最重要的「吃錯食物,作息又不好」,是導致她肥胖的主因。患者後來依照他的飲食及作息建議,先是在短短3個月後瘦了8公斤,且總共只花1年,就把原先增胖的20公斤全減回來,回復到60公斤的體重。陳榮堅醫師表示,減重不是忍住不吃,而是要吃對東西,與維持正常作息,這樣「自然而然就會瘦下來」。
「瘦瘦筆」全台大缺貨!估25萬名糖尿病患無藥可用
受到減重民眾大量使用影響,國內降血糖藥易週糖、胰妥讚近期傳出缺貨,食藥署今天證實,目前國內以每周使用的易週糖缺貨狀況最嚴重,胰妥讚則是受到外溢效應影響也缺,已請廠商加緊供貨,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藥品提供給糖尿病患使用。國內糖尿病患約250萬人,近期因降血糖藥物易週糖、胰妥讚等亦被稱之為「瘦瘦筆」的產品,受到廣大減肥民眾歡迎,掀起一股囤貨風潮,導致國內約有25萬名糖尿病患無藥可用,必須改用其他藥品。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這類被民眾稱之為瘦瘦筆的產品,其實都是含有腸泌素的藥品,目前國內共分為兩種劑型,其中一種為每週使用的易週糖、胰妥讚,另一種則是要每天使用的善纖達、胰妥讚,而國內允許用於減重的腸泌素藥物,目前僅有善纖達,其餘如用在減重,均為適應症外的使用。楊博文指出,目前國內已易週糖缺貨問題最嚴重,胰妥讚則是受到外溢效應影響,近期也有缺貨情形,目前均已要求廠商加緊進貨程序,不過這兩款藥物在國際間確實也有供不應求的情形,已請廠商先提醒供貨醫療機構,優先將這兩款藥物提供給有需要的糖尿病友使用。至於另一款善纖達,目前則無缺貨疑慮,楊博文說,易週糖、胰妥讚的適應症雖然非減重,但並非所有適應症外的使用都被禁止,因此目前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這兩款藥物提供給適應症內的病患使用,以確保糖尿病患用藥權益。食藥署提醒,最佳的減重方式仍是少吃多動,呼籲國人不要過度依賴藥品,如有用藥需求也應優先使用適應症內的藥物,醫師開立藥物時也可用其他藥物替代,千萬不要與糖尿病患爭搶降血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