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溫
」 聖嬰現象 高溫日本威士忌大師田中城太親臨台灣,揭開KIRIN富士山麓威士忌神秘面紗
位於富士山腳下的「富士御殿場蒸餾所」隸屬於啤酒巨擘KIRIN 集團,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加上首席調酒師田中城太的精湛調配技藝,共同打造出富士山麓威士忌(Signature Blend)的獨特風味。本次特別邀請到酒廠的靈魂人物-田中城太先生來台現身說法,與台灣的威士忌愛好者面對面交流,近距離感受富士山麓威士忌(Signature Blend)的獨特魅力。KIRIN 集團首席威士忌調酒師田中城太。(圖片提供/KIRIN)國際榮譽加持 展現日本威士忌的工藝美學富士山麓威士忌出自於KIRIN 集團首席威士忌調酒師田中城太之手。田中城太擁有30多年的酒界資歷,曾在美國肯塔基知名的Four Roses酒廠磨練技藝,對於波本威士忌的製作有深厚的造詣。2009年回到日本,在KIRIN集團的商品開發研究所擔任調酒師,運用自己的經驗將波本威士忌的元素融入日本威士忌中,創造出富有層次的獨特風味。2017年,田中城太在威士忌業界的國際權威獎項「Icons of Whisky」(IOW)中,獲頒「年度最佳蒸餾師/調酒師」(MasterDistiller/Master Blender of the Year)殊榮,並於2022年,更榮登威士忌Hall ofFame,成為威士忌名人堂的四位日本人之一。田中城太的專業技藝不僅為他贏得個人榮耀,更為KIRIN集團樹立了卓越的國際聲譽,展現了日本威士忌製作工藝的精湛水準。富士御殿場蒸餾所靜謐的自然環境,汲取富士山伏流水釀造,賦予富士山麓威士忌純淨口感。(圖片提供/KIRIN)得天獨厚的富士山腳下 鑄造純淨風味 「富士御殿場蒸餾所」位於靜岡縣富士山山腳下的御殿場市,海拔高度620公尺,年均溫約13℃,屬於高原型的冷涼氣候,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雲霧繚繞,年平均濕度高達80%。濕冷的氣候型態有助於減緩原酒的蒸發,穩定了熟成環境。此外,蒸餾所的水源來自地下100公尺處汲取的富士山伏流水,是富士山融雪後深入地底,經火山岩層層過濾,需耗時半個世紀才能形成的甜美水質,而來自森林的清新空氣,更是釀造優質威士忌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得以釀造出最香甜純淨的富士山麓威士忌。獨步全球的多元化釀造技術「富士御殿場蒸餾所」成立於1973年,最初是由日本KIRIN集團、加拿大的JE Seagrams集團以及蘇格蘭SeaversBrothers企業共同合資開設,並於2002年由KIRIN集團全數收購,蒸餾所標誌上除了擁有象徵日本KIRIN啤酒的大麥與啤酒花圖案,還保留了美國國徽的老鷹、代表加拿大Seagram家族的白馬家徽以及英國蘇格蘭的獅子圖騰,展現其多元背景。富士御殿場蒸餾所是少數能同時釀造麥芽及穀物威士忌的蒸餾所,更是全球唯一使用三種以上不同類型蒸餾器的蒸餾所,成功釀造出細膩的麥芽與穀物威士忌,形成豐富的層次感。※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圖片提供/KIRIN)首席調酒師田中城太的調配魔法 成就富士山麓威士忌的經典風味首席調酒師田中城太為了調製心目中最純淨並富含香甜風味的威士忌,以敏銳的味覺與科學依據,使用180公升的美國波本桶進行熟成,透過與木桶的充分接觸,不僅能增加酒液與木桶的接觸面積,同時也最容易形成香甜的酯類風味。田中城太先生強調:「麥芽、穀物原酒各有不同的熟成高峰,熟成年份並不是愈長愈好,重點是精妙掌握熟成高峰,進行調配時只選用達到熟成巔峰的原酒,非冷凝過濾的製法將酒液原有的風味保留其中,完美融合穀物與麥芽威士忌的特點,使富士山麓威士忌的口感層次分明,打造出魅力獨具的富士山麓威士忌(Signature Blend),成為愛好者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作。」田中城太先生的到訪,讓台灣的威士忌愛好者得以體驗這瓶來自富士山腳下的精品威士忌,親身感受KIRIN集團在威士忌工藝上的傳承與創新。※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月月有抽獎!你想懂酒嗎?你想品酒嗎?LINE社群搜尋:「買醉-My Drinks」。加入我們,隨時獲取最新酒類資訊,了解烈酒投資,還可參加品酒會,接收最深入的品酒心得與報導。(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屏東高溫飆38度!突下大雨降「冰雹」 氣象署曝原因:機率逐年增加
屏東縣14日最高溫達38.4度,但午後因對流雲系發展旺盛,出現短暫強降雨,進而傳出鹽埔鄉、內埔鄉等鄉鎮下起「冰雹」,雖然這已不是屏東第一次下冰雹,但民眾見狀仍興奮不已,馬上錄影上傳網路社群分享,有網友見到憶起「人生第一次遇到冰雹在屏東」,但也有人憂心氣候變遷異常。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屏東縣14日最高溫出現在下午2時50分的三地門,高達38.4度;下午4時35分,中央氣象署發布大雨特報指出,午後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屏東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山區請慎防坍方、落石及溪水暴漲。不久後,鹽埔鄉、內埔鄉等鄉鎮傳出下起「冰雹」,民眾見狀後興奮地拿出手機錄影並上傳網路社群分享,立即吸引不少網友討論,有網友稱,「屏東好像很常有冰雹,我人生一次遇到冰雹也是在屏東」,但也有人說,「好可怕,這種狀況不知隨時會發生什麽」。中央氣象署表示,冰雹在台灣偶有所聞,通常發生在春、夏2季,尤其在山區,因為地形複雜且受熱差異大,常迫使氣流急遽上升,容易形成積雨雲而發生雷雨及冰雹。中央氣象署進一步指出,雖然台灣發生冰雹的機率不高,但是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之下,位於太平洋上的台灣,隨著年均溫逐年升高,冰雹發生的機率也將會隨之增加。
溪頭亂象再起 橫躺族改成占位族
南投縣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每天吸引3、4000人入園享受芬多精,昔日園區座椅常遭「橫躺族」霸占,園區公布違規遊客影像來反制,未料提供給遊客休息的桌椅,近日常遭背包、雨傘、熱水瓶等私人物品占位,亂象又起,園區貼公告「巡視發現(物品占位)將逕予移除」因應,呼籲遊客發揮公德心。溪頭是台灣大學的實驗林場,位處三面環山的凹谷,海拔介於800公尺至2000公尺,加上溪流流貫,年均溫僅16.6℃,氣候舒適怡然,還有豐沛的芬多精,去年遊客量達205萬人次,創下新高,擠下嘉義縣阿里山居冠,成為國人最愛的森林園區。溪頭昔日常有橫躺族席地而睡,亂象叢生,台大林管處將違規照片公諸於眾,讓其他人引以為戒,橫躺族亂象改善,近日卻多了「占位族」。投訴人指出,欠缺公德心的遊客把私人物品放置在園區桌椅占位,疑似跑去登山或走步道健行,根本不在附近,他們抵達想坐下來稍作休息,發現多張桌椅都放置了背包、雨傘、熱水瓶與外套等物品,因怕衍生糾紛,根本不敢坐。遊客抱怨,園區涼亭、休憩桌椅等公共設施有限,僅提供遊客休憩,很多長輩把溪頭當成是自己家的後花園,如霸占桌面拿來做瑜伽,甚至涼亭打麻將、泡茶聊天,管理員上前勸導,還有人跟管理員大小聲,實在很誇張。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表示,過去常發生橫躺族、車床族及野炊族等亂象,近期又有遊客反映玻璃溫室邊的休息區桌椅,遭人放置私人物品占位,卻跑去爬山不見蹤影。不斷向民眾宣導勿用物品占位,卻屢勸無效,園區已在座椅貼公告「請勿放置個人物品占用公共設施,巡視發現將逕予移除」,希望遊客發揮公德心,把座位留給需要的人。
溪頭亂象再起!占位族引民怨 園區貼公告盼發揮公德心
南投縣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每天吸引3、4千人入園享受芬多精,昔日園區座椅常遭橫躺族霸占,園區公布違規遊客影像反制,未料提供給遊客休息的桌椅,近日常遭背包、雨傘、熱水瓶等私人物品占位,亂象又起,園區貼公告「請勿放置個人物品......將逕予移除」因應。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表示,近期遊客反映玻璃溫室邊的休息區桌椅遭人放置私人物品占位。(圖/民眾提供)溪頭位處三面環山的凹谷,海拔介於800公尺至2000公尺之間,加上有溪流流貫,因此年均溫僅16.6℃,氣候舒適怡然,還有豐沛的芬多精,成為中彰投雲地區民眾的後花園,常有橫躺族席地而睡,還有人霸占涼亭打麻將、炊煮,亂象叢生,台大林管處將違規照片放在入口處電視牆,讓其他遊客引以為戒,橫躺族亂象改善,近日卻多了占位族。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在座椅貼公告,呼籲遊客發揮公德心,把座位留給需要的人。(圖/民眾提供)投訴人指出,欠缺公德心遊客,把私人物品放置在園區桌椅占位就不見蹤影,他們抵達想坐下來休息,發現多張桌椅放置了背包、雨傘、熱水瓶、外套等物品,怕衍生糾紛,根本不敢坐。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表示,過去常發生橫躺族、車床族及野炊族等亂象,近期又有遊客反映玻璃溫室邊的休息區桌椅,遭人放置私人物品占位,卻跑去爬山不見踪影,即使不斷向民眾宣導勿用物品占位,卻屢勸無效,已在座椅貼公告「請勿放置個人物品占用公共設施,巡視發現將逕予移除」,呼籲遊客發揮公德心,把座位留給需要的人。
2023年成史上最熱! 鄭明典坦言「遠超紀錄」
全球高溫在去年(2023年)持續打破紀錄,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昨(1日)也發文表示,預估將很快就會有「2023是史上最熱一年」的新聞,他直言將「顯著地超越上一次的高溫紀錄!」中央氣象署官方粉絲專頁《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昨發文表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發布的「2023年度全球氣候報告」指出:2023年已成為1850年全球紀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較百年(1901 - 2000)均溫高出1.18°C。打破原最高溫紀錄的2016年,以年均溫高出0.15°C之差成為人類史上最熱的一年。粉專續稱,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升溫的長期驅動因素,同時2023年又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種種因素使2023年成為異常高溫的年份。 (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對此,鄭明典昨也在臉書貼出全球氣溫距平圖,只件圖中,代表比氣候平均暖的紅棕色範圍遠大於比氣候平均冷得藍色,而且紅棕色顏色深;鄭明典也表示,平均下來全球氣溫還是在有現代分析以來同期最高溫的狀態。隨著2023年落幕,鄭明典直言,年底了將很快就會有「2023是史上最熱一年」的新聞出現,而且是「顯著地超越上一次的高溫紀錄!」
10月均溫又創新高!連5個月不停「熱破紀錄」 今年平均溫度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受到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的影響,從6月開始每月的均溫都月月破紀錄,今年10月地球均溫15.30°C,已是連續第5個月創下新高。對此,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2023年全年均溫鐵定也將破紀錄。賈新興15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根據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ECMWF資料顯示,2023年10月及2023年1月至10月雙雙破紀錄了,10月地球均溫為15.30°C,比1991至2020年的平均高出0.85°C ,更打破2019年10月的14.9°C,且2023年從6月開始都月月破紀錄。此外,2023年1月至10月均溫比2016年的紀錄高出0.10°C,還比工業革命前高出了1.43°C,2023年10月的海溫為20.79°C也破紀錄了,賈新興表示,因為2016年11月和12月全球溫度相對偏冷,但2023年伴隨聖嬰現象的發展及目前全球日均溫的趨勢來看,預計2023年全年均溫也會創下新高。不過,接下來台灣天氣將有明顯變化,氣象署指出,雖然15日有短暫回暖,但16日起鋒面通過,大陸冷氣團也將南下,溫度會有明顯降幅,18至19日各地低溫均可達14度以下,北部、中部、宜蘭地區為11至14度,南部、花東地區為14至16度。
聖嬰現象發威…台北首跌破20度 創28年來「入秋最晚」
近來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氣溫偏低,台北站昨(12日)晚降至19.9度,創1995年以來台北站入秋最晚跌破20度的紀錄,代表聖嬰現象成立,也就是說今年冬天台灣會相對偏暖。中央氣象署指出,今(13日)這波東北季風強度最強的一天,中部以北及東北部低溫17到19度,桃園以北及宜蘭高溫只有18度左右,竹苗及花蓮約19至23度,其他地區則可以來到26至29度。明天同樣受東北季風影響,清晨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低溫約18、19度,其他地方在20度左右,白天高溫略為回升,中南部日夜溫差大;迎風面水氣稍減少,但基隆北海岸及東北部仍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直到15日東北季風減弱,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不過16日鋒面通過,水氣再增加,隨後乾冷空氣南下,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氣溫下降,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北部及東北部溫度偏低。(圖/中央氣象署)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昨晚8點10分,台北站氣溫降至19.9度,是今年入秋後首度跌破20度。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上一次入秋後最晚跌破20度的時間點是2008年11月9日,這次2023年11月12日才跌破20度,又創下新紀錄昨天台北站今年入秋首度跌破20度,是自1995年以來最晚的一次。(圖/翻攝自氣象達人彭啟明臉書)另外,氣象署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向《中央社》透露,今年10月聖嬰現象成立,台灣附近的氣候會有東北風相對較弱的現象,代表冬季台灣會相對偏暖。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是上一次台北站入秋後跌破20度的紀錄,但當年不是聖嬰年,再上一次則是2001年11月6日,同樣不是聖嬰年,因此單一天氣事件其實有很多的影響因子。羅資婷提到,台灣最暖的一年是2020年,年均溫為24.56度,其次為2019年的24.53度;若與上個世紀(1901至2000年)的平均溫度22.98度相比,前10名皆高出百年均溫1度以上,而1、2名更高出約1.5至1.6度,顯示氣候變遷已對台灣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中強度聖嬰現象下月成型! 賈新興:台灣將迎暖冬濕春
2023年1至9月地球均溫已經比2016年同期高出0.05℃,氣象專家賈新興解釋,聖嬰現象即將成型,預估9月到11月將出現中等強度以上聖嬰現象,中央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也指出,目前各國專家研判2023年地球全年氣溫,有機會再創新高。賈新興今(1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聖嬰現象的定義,連續5季聖嬰Niño 3.4的滑動平均都超過0.5℃,就表示整個聖嬰事件達標。根據資料顯示,Niño 3.4指標於今年4至6月的數值達到0.5℃,之後一直到7至9月的數值都超過0.5℃,且於7至9月來到1.3℃,只要在8至10月的數值都超過0.5℃,就表示聖嬰現象成形了,因此在下個月就可以正式來確認了,賈新興續稱,「從預報的資料顯示,一個超過中度強度的聖嬰現象將成型,並且持續至明年春季,一般而言,出現聖嬰現象時,冬季台灣易偏暖,明年春雨則易偏濕。」至於2023年全球年均溫,賈新興說明,在聖嬰現象的推波助瀾之下,今年1月至9月地球均溫,已經比2016年同期高出了0.05℃,也比1850-1900同期氣溫高出了1.4℃,目前各國專家研判2023年地球全年氣溫,有機會再創新高。」此外,呂國臣則表示,從數據看起來,有聖嬰現象趨勢,因為連續3季數值超過0.5℃,今年第3季數值更來到1.3℃,意味著為中度的聖嬰現象,預計聖嬰現象會在下個月成型,全球溫度有創新高的可能。至於聖嬰現象對台灣的影響,呂國臣也解釋,明年2月到4月春雨會比較多,平均雨量將比氣候值多,明年春季台灣會有較多雨量。不過,雖然春雨比較多,但還是要節約用水,因為中南部仍是枯水期。此外,由於聖嬰影響隔年春天的訊號比較強,因此今年聖嬰現象目前還看不出有對明年颱風季會造成什麼影響,要到明年才能估計。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強聖嬰現象」機率曝光 專家曝聖嬰年颱風偏強、多屬長命颱
強聖嬰要來了嗎?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估,超過9成機率於今年6至8月發展為聖嬰現象,並有將近84%的機率出現中等強度的聖嬰,即聖嬰指標超過1.0°C,有56%的機率成為強聖嬰(超過1.5°C)。賈新興指出,根據過往全球年均溫的歷史狀況,當出現聖嬰年時,以全球來看確實容易出現高溫年,2016年全球均溫創新高就是聖嬰年;但根據台灣13個平地站年均溫來看,台灣反而在反聖嬰年出現時容易出現高溫年,2020年台灣年均溫破紀錄就是反聖嬰年。賈新興表示,出現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遠離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長,多屬長命颱,而出現反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接近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短,多屬短命颱,然而聖嬰和反聖嬰跟侵襲台灣的颱風數多寡無關,仍需視颱風生成後大氣的導引氣流狀態而定。賈新興提到,其次,出現聖嬰年容易出現暖冬,反聖嬰則容易出現冷冬,不過在暖化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冬季就需視反聖嬰和暖化彼此拉扯的力道了,再來,出現聖嬰年隔年春季降雨易偏多,反聖嬰隔年春雨則易偏少,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高溫、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幾乎是每年必演的劇本,至於極端降雨則複雜得多,需要針對案例進行歸因的研究。
地球又熱又擠 專家警告:印巴、印尼、菲律賓5年內恐因暖化不適合居住
透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觀察,人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氣候變遷對地球如何產生深遠的影響,環保團體極力呼籲各國領導人作出積極減碳承諾,實現《巴黎協定》規定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有專家悲觀表示,大概5年內,估計全球超過6億人口因為高溫無法在原有土地生存,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國家的民眾,有可能被迫向地球兩極移動才能生存。隨著世界變得更擁擠,暖化越來越嚴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氣候的變遷速度太過迅速,單就溫度變化速率就是物種調適自身的氣候棲位(climate niche)所需時間近20萬倍,全球物種無法跟上溫度變化的步伐而難以生存,所謂的氣候棲位,是研究團隊透過研究6千年歷史,找出人類與文明能繁榮發展的理想氣溫,結論是年均溫攝氏11度至15度最適合人類生存,若居住之地的氣溫越偏離這個溫度範圍,就會越難受。這項發表在自然永續性 (Nature Sustainability)雜誌上的研究評估也指出,隨著世界變得更擁擠,暖化越來越嚴重,該研究結論指出,非洲、亞洲、南美洲、澳洲的大片地區可能處於相同的氣溫範圍,如果暖化問題惡化,窮人將受害最深。研究發現,若地球變暖攝氏 2.7 度,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印尼、菲律賓和巴基斯坦將成為人口暴露在危險高溫下的國家。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英國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全球系統研究所(Global Systems Institute)所長倫頓(Tim Lenton)說,地球均溫升高速度比預期早了1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更加快近3倍,若繼續放任地球暖化,2030年將失守1.5度的升溫防線,到了本世紀末,恐升溫達2.7度,屆時全球 三分之一的人口將失去適合居住的地區。研究發現,若地球變暖攝氏 2.7 度,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印尼、菲律賓和巴基斯坦將成為人口暴露在危險高溫下的國家。倫頓還表示,目前的溫度每升高 0.1 攝氏度,就會有大約 1.4 億人暴露在危險的高溫下。另外,世界氣象組織先前宣布,在未來5年內,地球溫度有 66% 的可能性會比全球工業化前高出攝氏 1.5 度。有專家悲觀表示,大概5年內,估計全球超過6億人口因為高溫無法在原有土地生存。(圖/翻攝自推特)
超強寒流襲俄雅庫次克 創紀錄爆冷「-73度C」
日前因北極冷空氣南下,導致俄羅斯遭極寒氣候襲擊,西伯利亞地區竟出現「-73度C」,創北半球歷史最低溫紀錄。據外媒報導西伯利亞的雅庫次克,1年內有8個月處於冬季氣候,當地年均溫在攝氏零下50度,更被稱是「世界最冷城市」,1月11號俄羅斯迎來史詩級寒流,雅庫次克氣溫驟降至攝氏零下73度,事後當地氣象單位表示,預計極凍氣溫將持續到本周末。
史詩級寒流席捲!俄羅斯驚見「零下73度」低溫 凍破北半球新紀錄
北極冷空氣南下,俄羅斯近日遭到極寒氣候襲擊,西伯利亞甚至出現「零下73度」,創下北半球歷史最低溫紀錄。此外,位於中亞內陸國家吉爾吉斯,當地一座終年不結冰的湖泊「伊塞克湖」也被凍到冰封。綜合外媒報導,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雅庫次克,由於地理位置相當靠近北極,一年當中有8個月都處在冬季氣候中,年均溫在零下50度,被喻為「世界最冷城市」。本月11日,俄羅斯迎來一股史詩級寒流,多地陷入冰天雪地之中,雅庫次克更刷新寒冷紀錄,氣溫驟降到攝氏零下73度。當地氣象部門表示,部分地區大約有10年之久,沒有出現過如此天寒地凍的天氣了,預計極凍氣溫將持續到本周末。長年處在冰封中的雅庫次克居民,面對此次的嚴寒考驗早已見怪不怪了,不少民眾受訪時表示,「已經習慣寒冷了」、「不會做太多準備,該怎麼過就怎麼過。」另外,同樣遭到寒流侵襲的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氣溫也探至零下30度,當地著名的伊塞克湖因終年不結冰,固有「暖湖」之稱,沒想到此次竟也敵不過低溫結凍,讓當地人嘖嘖稱奇。
慢性熱謀殺3/暖化嚴重!台灣恐失去冬天 「關掉吃電怪獸」助減碳也省荷包
根據《CNN》報導,2010年時,印度及巴基斯坦的超級熱浪發生率,是312年發生一次,但隨著氣候變遷,這個數字已經降為3.1年一次,成長了100倍。聯合國也發布科學報告,指未來20年全球升溫將超過1.5°C,如果全球暖化腳步加快,可能提早在2027年就就升溫1.5°C。台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調查,從1911~2020年間,台灣年均溫已上升1.6°C,台灣夏季已由90天增長到約120~150天,冬季則由90天縮減20~40天,縮短將近一半,若不積極減碳,在最糟的情況下,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就會歸零,台灣將失去冬天。要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得先減少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及碳排放,而省電、節省能源也是其中重要一環,尤其夏季電費已從6月1日起啟動,依照台電資料,夏天用電量平均提高4成,除了傷害地球、也會傷荷包。台電也提出一些省電方法,首先點名「關掉電熱水瓶」,因為電熱水瓶雖然體積不大,卻是吃電小怪獸,尤其夏天較少喝熱水,建議趁機讓它放個長假來省電,若需要熱水再改用快煮壺,喝不完的熱水放到保溫壺中備用。台電計算,若以5公升的電熱水瓶為例,依照能源效率不同,每年約耗電233~558度,以平均每度電2.6元計算,最多增加1450元。除了電熱水瓶之外,台電也提醒民眾關閉免治馬桶的暖座功能,減少不必要的電力。夏天來臨,台電建議關掉電熱水瓶,偶爾需要熱水時改用快煮壺即可,這樣可省下不少電費。(圖/翻攝自屋子官網)至於夏天耗電最兇的冷氣,台電提醒千萬不要一口氣把冷氣溫度往下調低,希望藉此迅速降溫,因為這樣做非常耗電,原因是冷氣剛開始運轉時正是最耗電的時候,為了達到設定溫度,機器會高功率運轉,如果溫度一下子調得太低,反而把高功率運轉時間拉長,同時也很耗電。台電指出,冷氣溫度每調高1度可省電6%,如果想幫冷氣加速降溫來省電,可以打開電風扇或循環扇,有助於室內空氣對流,提高冷房效果以節省用電;也可將冷氣風量設為自動模式、溫度固定在26度到28度並搭配電扇就十分涼爽。另外,你可能聽過「半夜洗衣服比較省錢」,但其實這並不試用多數家庭,除非有特意選用「時間電價」。根據台電資料,目前全國約98%的用戶都使用「累進電價」,24小時的電費都相同,而「時間電價」則是提高尖峰用電價格,降低離峰價格,兩者價差高達3倍以上,適合每月用電700度以上的住宅,或每月用電1100度的商店評估選用。
全球暖化台灣也有感 氣象局:台北測站均溫24.16度史上第2高
受到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年全台年均溫達24.29度、達史上平均氣溫第7高,其中北部氣溫明顯偏暖,如台北站全年年均溫達24.16度、為設站以來第2高溫。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今年的暖化排名達史上第6最高紀錄,大約上升0.8度C,尤其以亞洲及非洲等地更是有極端偏暖的狀況,但受到近2年為反聖嬰年、海洋溫度偏冷,因此溫度並未持續向上攀升。呂國臣說,但今年台灣溫度仍偏暖,全台各地人工測站高溫排名皆在歷史前20名,尤其台中及花蓮以北等測站,更是歷史前10名高溫,其中淡水站更是創下設站以來最高溫,台北及新竹則為設站以來次高溫;春季高溫也十分明顯,如玉山站創下同期最高溫紀錄。呂國臣提及,目前預估反聖嬰年的機率十分大,其中又以弱反聖嬰年機率最高,預估至春季後會漸漸減弱,而比對台灣歷史資料顯示,在反聖嬰隔年時,北邊易有強東風、西南風變弱等現象,導致水氣供應較少,因此明年春季降雨恐怕仍偏少。呂國臣說,目前預估1月至3月台灣溫度分布以「正常」的機率最大,降雨則以「正常至偏少」機率最大;他也說,因此若用過去統計發現,每年冬天會有8至12個冷氣團影響台灣,預計1至2月還是會有1至3個寒流影響台灣。
地球真的發燒了! 11月全球陸地高溫創141年紀錄
地球真的發燒了!根據美國NOAA(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1月無論是單月、秋季(9-11月)以及整年全球陸地的溫度均創下141年以來最高紀錄,分別比長期平均溫高出1.77°C、1.49°C以及1.62°C。美國NOAA(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每月中會公布上月的地球體檢報告,本月中公布11月統計,顯示11月、9至11月以及1月至11月全球陸地的溫度均創下「最燙」紀錄,分別比長期平均溫高出1.77°C /1.49°C 以及1.62°C,即14.67°C、15.49°C、15.62°C。天氣風險公司環資部總監賈新興指出,這樣的極端現象和長期暖化趨勢脫離不了關係,以今年全球溫度分佈來看,北半球的歐洲、亞洲最為異常,尤其是俄羅斯北部區域異常偏暖嚴重,可能原因和附近大氣氣流變化有關,高空西風噴流剛好在歐洲北俄羅斯產生高壓脊場,由於持續時間長,因此造成該地異常高溫,秋天9至11月都比氣候平均溫度高出3度。另外歐洲大陸、北美西岸阿拉斯加到加州也是高壓脊場位置,氣溫都異常炎熱。賈新興說,今年8至9月反聖嬰現象開始發展,熱帶太平洋海溫變冷,但是今年目前平均溫度還是第二高,和年均溫最高的2016年只差了0.01度,極端氣候真的正在發生,「地球發燒拿了這麼多的紀錄,真傷腦筋。」
有史以來最熱的10年 UN秘書長:世界正走在「自殺性」道路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報告,指2011到2020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年,2020年即將落幕,可望成為史上第2熱的年分。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沉痛警告,世界正走在「自殺性」的道路上,世界各國必須採取行動,因為「疫情有疫苗,但地球暖化沒有」、「末日般的大火和洪水,以及熱帶氣旋和颶風,愈來愈成為新的日常狀態」。2日出爐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態報告》,整理了今年1到10月的溫度資料。全球溫度升高趨勢更為明顯,今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年到1900年間的均溫高出攝氏1.2度。從2015年迄今的6年也是1850年有氣溫紀錄以來,占據地區最熱排行榜1到6名的6年。WMO祕書長塔拉斯表示,「不幸的是,就氣候來說,2020又是個不尋常的一年。儘管出現反聖嬰現象,但今年高溫已逼近史上最高,和2016年的破紀錄水準不相上下」、「2024年之前,年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出攝氏1.5度的機率,約為20%。」因暖化加劇衍生的極端氣候,如西伯利亞的北極地區2020年氣溫比均溫高逾5度,其中韋爾霍揚斯克在6月更創下驚人的38度高溫,寫下北極圈以北史上新高。塔拉斯說,「我們在陸上、海洋、尤其北極地區看見新的極端溫度。野火吞噬了澳洲、西伯利亞、美國西岸和南美洲的廣大地區」、「在非洲部分區域、南亞的洪災,造成大量人口流離失所,破壞數以百萬計人口的糧食安全。」此外,氣候變遷也對自然遺產造成嚴重傷害,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也警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自然遺產,有超過1/3受到嚴重威脅。
地球生病!全球暖化加劇 2020年將創史上第二熱紀錄
多災多難的地球,今年除遭新冠疫情蹂躪,溫度也愈來愈高!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報告,2011到2020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年,即將落幕2020年,可望成為史上第2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沉痛警告,地球已瀕臨陷入「氣候災禍」中。2日出爐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態報告》,整理了今年1到10月的溫度資料。隨著全球溫度升高趨勢更為明顯,今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1850年到1900年間的均溫,還要高出攝氏1.2度。自有紀錄以來(1850年),2015年迄今的6年,包辦史上最熱排行榜1到6名。儘管今年9月以後遭逢反聖嬰現象,導致太平洋部份區域海水溫度下降,但2020年依舊非常熱。WMO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不幸的是,就氣候來說,2020又是個不尋常的一年。儘管出現反聖嬰現象,但今年高溫已逼近史上最高,和2016年的破紀錄水準不相上下」「2024年之前,年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1.5度的機率,約為20%。」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氣候視訊演說的古特雷斯,則以強硬措辭指出,世界正走在「自殺性」的道路上,「末日般的大火和洪水,以及熱帶氣旋和颶風,愈來愈成為新的日常狀態」「人類對大自然發動戰爭,這是自殺。大自然總是會反擊─它正以逐漸增強的力道和憤怒發動反擊。」根據2015年的《巴黎協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把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但各國希望能限制在1.5度。古特雷斯強調,國際社會有必要發起全球氣候運動,以達到此目標,因為「疫情有疫苗,但地球暖化沒有。」隨著創紀錄的氣溫?嚴重的乾旱與加速暖化的海洋都證明全球碳排放量仍持續上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次呼籲全球努力達到碳中和,「疫情有疫苗,但暖化沒有。」
全球暖化趨勢將持續未來5年!WMO:年均溫上升攝氏0.91度
年年逐漸升高的氣溫,簡直讓人難以忍受。世界氣象組織(WMO)8日發表的觀察報告指出,在2020到2024的5年間,每年的全球年均溫將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高出至少攝氏1度,預計氣溫升幅落在攝氏0.91度至攝氏1.59度之間。WMO表示,過去的5年是自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5年,在考量自然變化與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後,發表這份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的溫度、降水量、風向及其他變量,同時提供給各國參考。年均溫每年都會出現浮動的趨勢,估計2020到2024年間,有20%的機率在某年就會出現均溫上升,突破工業革命前攝氏1.5度的狀況,除此之外的每一年,均溫很有可能都會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1度。WMO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為了防止氣候出現「毀滅性」的變化,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議》要求各國應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均溫水平的攝氏2度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然而這個預測意味著很可能在未來5年內就會達到要求的臨界值,屆時這個目標將面臨「巨大挑戰」。塔拉斯更表示,此預測模型並沒有將新冠肺炎間接帶來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量變化納入考量,疫情引發的工業和經濟放緩並不能取代持續和協調的氣候行動,雖然今年因疫情影響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並不代表濃度會隨之降低。另外,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University)氣象學家曼恩(Michael Mann)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長期趨勢,是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出約攝氏1.2度。而且氣候變化十分敏感,只要有一點短期氣溫上的改變,就可能生成極端氣候災害,這對於那些已受疫情衝擊的國家而言,影響甚鉅。
天氣熱封城無處去 把家變泳池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菲律賓的年輕人,至今還不能去海邊和游泳池玩,平均年均溫26至27度的菲律賓,在本月初的氣溫已突破40度,但居民就是被困在家中忍受爆熱的天氣。住在八打雁省23歲的喬瑟夫(JosephDredd Navarro)聽到表兄弟們抱怨天氣嚴熱很難受,就決定把家中沒有使用的房間,改造成游泳池。首先,要把房間內側所有的縫隙都堵起來,窗簾也要調整到不會被水沾濕的位子,然後從窗口把水注入,等水到了膝蓋的深度,就完成了大池塘。記者訪問約瑟夫為什麼會想到這樣的點子,約瑟夫表示,今年夏天不知道何時才能去海邊,而且還要人擠人,還不如待在家中,也請大家放心,房間內的電力設備都很安全,不會受到水的影響。菲律賓的卡拉加區,在5月5日時已經創下53度的高溫,打破菲賓律有史以來國內最高溫的記錄,所有的菲律賓人應該都很希望早日解禁,期待去海邊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