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失智症
」 失智
憂鬱症也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 醫揭「常見失智症種類」:與憂鬱存在雙向關係
失智症是一種影響大腦功能的退化性疾病,常見於老年人,最典型的類型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會逐漸出現記憶力減退、判斷力下降、語言能力受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除了遺傳因素,高血壓、糖尿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也可能增加風險。預防失智可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保持社交互動及持續學習著手;早期發現、適當治療與照護,能有效延緩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常見的失智症種類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指出,失智症的種類相當多樣,症狀與進展方式皆不同,應依據成因進行診斷與治療;早期發現、控制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發病風險或延緩病程發展。1.阿茲海默症這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大約占失智症患者的 60~80%,主要與β-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及tau蛋白異常有關,導致大腦神經細胞的退化。主要的特徵為早期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特別是短期記憶),但隨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語言障礙、定向感缺失、判斷力下降等問題。2.血管性失智症曹汶龍指出,是由腦部血管病變所引起的,例如中風、慢性腦部缺血、微小血管病變等疾病,進而導致大腦受到損傷;主要特徵為認知功能下降,且常呈現「階梯式惡化」,不像阿茲海默症的進展是緩慢式的,症狀可能是突然發生,尤其是中風後出現明顯的認知變化。另外,可能伴隨其他中風症狀,例如單側無力、步態不穩,通常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相關。3.路易體失智症主要是由於大腦內異常蛋白「路易體」堆積,影響大腦皮質和基底核功能。主要特徵有認知功能波動,有時候清醒、有時混亂;也會有視覺幻覺,例如看見不存在的人或物;以及動作遲緩、僵硬(與帕金森氏症類似),另外,有些患者對某些藥物(特別是抗精神病藥物)特別敏感,可能加重病情。4.額顳葉失智症是因為額葉與顳葉神經細胞退化所引起的認知障礙,通常發生於較年輕的族群大約是40~65歲;主要特徵有個性與行為改變,如衝動、冷漠、情緒不穩;語言能力受損,表達困難或詞彙減少;以及早期記憶力可能正常,但社交與判斷能力受影響。5.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的晚期可能導致認知功能衰退,主要特徵以動作症狀,像是僵硬、步態異常等症狀,之後才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專注力變差等問題,可能與路易體失智症有重疊。曹汶龍說明,部分失智症狀可能是由其他可治療的因素引起,例如營養不良(如維生素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藥物副作用、憂鬱症相關失智(假性失智症)、腦部腫瘤、感染或水腦症(腦積水)等,如果能及早發現病因,透過治療,是有機會可以改善的。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年輕型(早發性)失智症(Young/Early Onset Dementia)是指65歲以下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個案;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之資料30~64 歲失智症盛行率為千分之一,推估臺灣30~64 歲失智症人口約有1萬2千人,雖推估年輕型失智症者人數不算多,然而年輕型失智症與年老性失智症所面臨的情境及需求有非常大的不同。正常老化、失智症的區別曹汶龍表示,正常老化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但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失智症則會嚴重影響記憶、語言、判斷力和方向感等各方面,甚至個性和行為都可能會改變,以下列出日常的正常老化和失智症的區別,若懷疑自己或親友有失智跡象,建議及早就醫評估。1.記憶力方面正常老化:偶爾忘記人名、約會,但稍後都能想起來。失智症:頻繁忘記重要的事件,甚至無法回憶剛剛才發生的事情,即使被提醒仍無法記起來。2.語言能力方面正常老化:偶爾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彙表達,但能仍順利完成對話。失智症:說話時經常停頓,遺忘常用的名詞,甚至無法理解或組織句子,使對話變得很困難。3.判斷與決策方面正常老化:偶爾做出不明智的決定,例如買了不需要的東西。失智症:經常做出錯誤決策,例如穿著不合適的衣物,夏天穿冬天的厚外套。4. 向感與時間觀念方面正常老化:偶爾會忘記今天是星期幾,但稍後能想起來。失智症:經常迷路,即使在熟悉的地方,也不記得回家的路或不知道身處何地。5.物品放置方面正常老化:偶爾會忘記東西放在哪裡,但能透過回想找到物品。失智症:經常將物品放在奇怪的地方,如把手機放進冰箱,甚至懷疑是別人偷走了。6.情緒與行為變化方面正常老化:偶爾覺得焦慮或低落,但情緒能夠調適過來。失智症:情緒波動劇烈,可能變得易怒、焦慮,甚至對親友變得懷疑或有妄想。7.專注力與組織能力方面正常老化: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但可能比年輕時慢一點點。失智症:無法完成熟悉的任務,例如煮飯時忘記關火或不記得怎麼煮菜。8.社交能力方面正常老化:仍保持社交興趣,喜歡與朋友家人互動。失智症:對社交失去興趣,變得退縮、不願參與活動,甚至與家人越來越疏遠。憂鬱和失智存在雙向關係曹汶龍表示,研究顯示憂鬱症與失智症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憂鬱的人更容易罹患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研究發現,中年或老年時期有憂鬱症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2021 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51%。另外,憂鬱症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記憶的區域的海馬迴通常較小,而這也是阿茲海默症最早受影響的區域。而憂鬱症與慢性發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過高也有關,可能導致神經元受損,進而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憂鬱症會降低大腦中的神經可塑性,使大腦修復能力下降,進而增加失智症風險。憂鬱症患者可能導致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社交退縮,這些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由於生活中缺乏刺激,如學習新事物、社交互動,會讓大腦退化得更快。曹汶龍指出,憂鬱症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有些人可能是因失智症的早期大腦變化,導致情緒低落,而非憂鬱症導致失智。根據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約有30%~50%會出現憂鬱症狀,如情緒低落、喪失動力。所以,如果老年人出現無明顯原因的憂鬱,並且伴隨記憶力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曹汶龍說明,憂鬱症與失智症之間存在雙向關係,憂鬱症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因此,關注心理健康、積極治療憂鬱症,不僅對情緒有幫助,也能降低失智症風險。失智症10大警訊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失智症有以下10大警訊: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患者忘記頻率較高,且可能完全忘記該事件。2.計畫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失智症患者會無法計畫,做出錯誤或和以前不同的決斷。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失智症患者會對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或生活有困難。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患者可能忘記或弄錯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是在熟悉的地方迷路。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對空間影像判斷出現困難,例如,經過一面鏡子前,無法了解自己就是鏡子裡的那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了解複雜的字句,說話也變得簡短,可能會重複自己說過的話,或是很難找到正確的詞彙。7.不適當行為:失智症患者容易掉東西卻無法回頭去找,甚至懷疑是別人偷走了,就刻意把物品藏在不尋常的地方。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判斷力或做決斷的能力減退。9.不參與社交活動:患者可能不再保有嗜好,退出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或運動, 變得不愛出門,不想與人交談。10.情緒與個性的改變:患者的情緒和個性常會改變。只要遇到無法處理的事務或弄錯事情,便會感到心煩意亂,甚至勃然大怒。(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延伸閱讀】「長照服務」家屬、病友雙贏! 七旬失智翁精神改善、家人獲喘息高齡社會的營養新視角!醫師剖析鱈魚肝油與失智關聯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93

掌握五大保障特點 凱基人壽籲及早準備失智守護規劃
熱門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劇中女主角的母親被診斷疑似早期認知功能障礙(即失智症),家人離職照顧等寫實對話引發許多共鳴,也讓失智症患者照護、醫療健康等議題再獲關注。失智症患者的照護相當不易,除患者和家人必須面對漫長的病程,後續治療和照護所衍生的龐大費用,亦將為家庭成員帶來沉重的經濟與心理負擔。凱基人壽(原中國人壽)積極發揮保險業安定社會力量,建議民眾可將保險納入失智症「家庭支持系統」的一環,如投保具五大保障特色的「凱基人壽基智人生健康保險」,以做好失智症的照護規劃,加強對自己及家人的保障。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民國113年公布之最新調查指出,全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且因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推估民國130年將攀升至9.95%,失智症總人口數將逾 69 萬人。一般人印象認為失智症為老人專屬,凱基人壽特別提醒,青壯年人也會失智,依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約有1.2萬人屬於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且病程通常發展更快或持續更長。因此,我們更應謹慎面對失智症,並及早做好準備。凱基人壽推出的「凱基人壽基智人生健康保險」是從客戶需求角度設計保障內容,並包含以下五大保障特色:(1)一次性應急關懷給付:若第2保單年度起經診斷符合保單條款規定之認知功能障礙,並於免責期間屆滿時仍生存且持續符合該狀態者,將可按診斷確定日當時保險金額之12倍領取「認知功能一次保險金」,給予即時的協助;(2)年年照護分期給付保險金:若第2保單年度起經診斷符合保單條款規定之認知功能障礙,並於免責期間屆滿時仍生存且持續符合該狀態者,每年將可按診斷確定日當時保險金額之18倍領取「認知功能分期保險金」,最高給付16次,緩解經濟負擔;(3)豁免保費機制:第2保單年度起符合保單條款規定之認知功能障礙,並於免責期間屆滿時仍生存且持續符合該狀態者,將豁免續期保險費,但保障仍繼續有效;(4)無理賠回饋保險金註7:保險年齡達86歲之保單週年仍生存,且未曾申領認知功能一次及分期保險金者,將可按「應已繳保險費」之1.02倍領取「無理賠回饋保險金」;(5)身故保障:於保單有效期間內身故者,可按身故當時應已繳保險費之1.02倍,扣除累積已申領之認知功能一次及分期保險金給付註8後之餘額,領取「身故保險金」。以40歲王先生選擇投保「凱基人壽基智人生健康保險」為例,保險金額新臺幣(以下同)2萬元、繳費20年,年繳保險費40,280元為例,假設於77歲時診斷確定並持續符合認知功能障礙註3時,將會先行給付24萬元(2萬元×12倍)的「認知功能一次保險金」與第一期「認知功能分期保險金」36萬元(2萬元×18倍)作為應急之用,其後若仍生存且持續符合認知功能障礙,每年還可領取36萬元(2萬元×18倍)的「認知功能分期保險金」,作為看護費用和生活雜費支出,「認知功能分期保險金」最多給付16次,總計最高共可獲得600萬元的保險給付,讓失智症朋友們可以安心接受後續的治療及照護。若王先生未曾診斷確定符合認知功能障礙,保險年齡達86歲仍生存,還可獲得821,720元無理賠回饋保險金註7。想了解更多,可預約凱基人壽專業顧問團隊:https://reurl.cc/VNZmKR,為客戶規劃最妥適的保險組合,善用每一塊錢,獲得最佳保障。

未來失智人口恐激增 民間團體對2024總統大選提7大政策建言
2024總統大選即將到來,各個候選人紛紛提出政見希望獲得民眾青睞,然而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接續20年,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者,各黨紛紛提出高齡、醫療、長照政見,但卻未見對於失智症議題的關注與解方。而「台灣失智症政策綱領2.0」也將於2025年告一段落,未來四年台灣失智症政策將如何延續發展?台灣失智症協會、民間團體共同提出7大政策建言,呼籲各陣營總統候選人正視超高齡社會的另一項迫切需求,公布「失智症政策3.0」政見承諾,以確保台灣民眾能在安心的環境中面對失智症挑戰。總統大選7大政策建言 籲公布「失智症政策3.0」台灣失智症協會暨十四個民間團體共同對2024總統大選提出以下7大政策建言:1.設立《失智症防治照護專法》,推動國家層級政策:日本在今(2023)年通過《失智症基本法》,設立以總理大臣為負責人的失智症政策推進總部;韓國更早已在2011年制定《失智症管理法》,規定每5年訂定失智症管理綜合計劃。為確保國家政策的穩定及永續發展,建議效法日、韓設立《失智症防治照護專法》,明定政府權責,定期檢視、更新國家政策,並由行政院設立「失智症政策推動小組」,以國家層級推動前瞻性政策規劃,加強各部會在防治、診療、照護整合協作力度。2.確實掌握失智症人口及需求,精準布建相關資源:目前失智症確診人數是以「失智照護服務管理系統」、「照顧服務管理資訊平臺」、「身心障礙個案管理系統」等特定服務使用人數加總而計,是否能反映出實際失智症人口仍有待商榷。建議定期辦理「失智家庭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設計失智症單一登錄系統,確實掌握疾病趨勢、服務需求,也更能以實際人口精準布建醫療照護相關資源。3.規劃穩定財源以及長期政策,健全失智照護體系失智照護服務開辦以來,一直以年度申請計畫方案形態執行,沒有明確定位及發展藍圖,每年更受到政策滾動式修正而影響服務穩定發展,此外,失智症專責照顧服務資源更是成長緩慢。國家應穩定財源,並透過中長期政策規劃,健全發展質量兼具的失智照護體系並重視治療、照護的研究發展。4.加強多樣性服務和資源銜接,降低家庭照顧負荷失智照護需隨病情變化整合串聯醫療、照護、社福資源,並給予全面性生活支援。為確保獨居、疾病識能不足、照顧資源缺乏的失智者得以接受良好照顧,也讓家庭照顧者無須在分立的資源系統中四處求助,應發展多樣性支持照護服務,並廣設如「失智共同照護服務中心」整合型諮詢窗口,及時銜接各類資源服務。5普及提供有效延緩失智服務,維持自立生活功能:目前失智症沒有治癒的方法,但已有許多實證支持認知促進活動方案可以延緩病程發展、提升生活品質、減輕整體社會照護負荷。目前雖然各社區據點有提供認知促進活動,但施政成果多著重於「服務人次」,專業性及服務品質仍有待提升。建議在各類長照服務、社區據點中普及提供有效延緩失智服務,透過認知功能、生活功能與健康狀況等指標,監測服務品質、評估政策發展。6.因應年輕型失智者特殊需要,給予適切支援服務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45-64歲的年輕型失智人口約有1萬多人,這些失智者、家庭所面臨的照護問題、生活負擔、生涯規劃議題與高齡失智家庭不同。目前政策以高齡失智者為主提供服務、資源配置,使年輕型失智症可取得的照護資源和支持服務相當有限。因應年輕型失智者特殊需要,如經濟、就業、未成年子女照顧、延緩失智活動類型等,應提供全方位的適切支援服務。7.營造失智症無障礙生活環境,打造友善共融社會失智者在社區中自立生活,常會因認知功能下降而面臨障礙或處於弱勢的處境,如:認不得路而不敢出門、表達困難而被拒絕交易、判斷力不足而被詐騙、被不當對待卻不懂求助等。因此,除了持續強化對各行業的失智識能宣導及友善態度外,更要向下扎根從學童教育開始著手,從制度面積極去除障礙,提供必要支持服務,如:在交通、消費、金融手續、受虐通報等方面進行案例蒐集和制度檢討,發展行業指引和創新支持服務,打造失智友善共融社會。超高齡社會面臨失智挑戰 牽涉範圍各界應重視台灣失智症協會強調,失智症是超高齡社會無可迴避的國家挑戰,不僅涉及醫療長照與社福政策,更包含警政走失議題、交通安全議題、社會教育宣導、金融財務安全和法律權益維護司法制度等議題,需以國家級整體戰略積極因應。失智所帶來的個人、家庭及社會高度負荷與照顧成本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各界應重視,各黨總統候選人也應以7大政策建言,迅速公布「失智症政策3.0」政見承諾。

消失的人生1/忘記送餐成特色 民眾喝咖啡體驗「記憶中的空白」
走進大安區的一處巷弄,映入眼簾的是整排的住宅,而在整排的住宅區中,隱藏了一間極為不起眼的咖啡廳,僅有一個小小的黑板,上面寫著「年輕失智者咖啡」,昭示著這裡有一間特殊的咖啡廳正在營業中。路過的人們稍微探頭察看,當天負責外場工作的邱大哥熱情走出招呼,「要不要進來喝杯咖啡?我們這裡的咖啡很好喝喔!」看起來與一般咖啡廳並無太大的差別,讓人幾乎難以察覺這裡的工作人員其實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記憶咖啡館」,一間不為營利,一個禮拜只營業一天,裡面的服務人員更僅聘用患有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這是一間可能點餐後卻遲遲不見餐點上桌,還得耐心提醒店員─因為「他們忘記了!」這裡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這群65歲以前就患上失智症患者訓練的一個場所,希望一方面減緩他們退化速度,又可以持續與社會接軌。記憶咖啡館沒有華麗裝潢,走的是居家溫馨路線。當記者抵達時,只見咖啡廳坐滿人潮,整間咖啡廳鬧哄哄的,充滿人聲、磨豆機聲、烤箱聲,各種聲音此起彼落,工作人員忙進忙出,甚至認不出到底誰才是工作人員,更難以想像這些工作人員中,除協助的社工外,全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患者。66歲的邱大哥在52歲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撿回一命後卻確診失智症,成為咖啡館的「元老級人物」,主要負責外場送餐作業。(圖/方萬民攝)而這樣的感覺更不只是記者的錯覺,就連前來消費的客人也分不出來到底誰才是失智症患者。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已長達14年的66歲邱大哥,當天緩慢的端著裝有咖啡和餐點的餐盤送餐,在替客人送上餐點後,熟絡的和客人攀談,甚至豪言,「以後你們禮拜六都來找我,我請你們喝咖啡!」,逗得客人哈哈大笑,過程中邱大哥親密的和客人們搭肩、合照,若不細問,還以為是常客來訪,根本看不出來他們其實是第一次光顧。待邱大哥完成送餐服務後,其中一名客人拉著記者偷偷問到,「他是失智症患者?完全看不出來啊」,點出一般失智症患者其實難以從外貌辨認的情形。不過只要稍微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邱大哥的不同之處,除了在端餐過程中移動速度較為緩慢外,儘管邱大哥和客人熱絡對話,但對話中會出現短暫的停頓和空白─「他忘記要說什麼了」。在咖啡廳已經服務4年的邱大哥,可說是咖啡廳成立至今的「元老人物」,但在確診失智症之前,他其實是一家國際貿易物業公司的老闆,白手起家,更將美麗的大學同班同學娶回家,本應是人生勝利組,卻在52歲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休克,鬼門關前走一遭,儘管撿回一條命,但當他醒來時,認得所有人,卻獨獨不認得和他攜手相伴的摯愛老婆,被醫生宣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人生從此變調。台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更強調,「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圖/方萬民攝)台灣失智症協會專員張育宸指出,年輕型失智症的定義是65歲前確診,「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這樣的發生概率大約為千分之一,協會還曾接觸最年輕僅27歲的患者。他強調,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旦確診幾乎就能算上是一種「慢性病」,而這群確診的人們中又多是青壯年族群,這群人往往在家中多扮演著經濟支柱的角色,只要被宣告確診,對每一個家庭來說,絕對都是一場衝擊。「協會所能做的,便是針對這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全面的課程訓練與復健,減緩他們的退化速度。」張育宸說,協會還會在心靈上給予家屬扶持,陪伴他們度過難關,創造一個溫暖而強健的避風港。

消失的人生2/大老闆休克救回竟失智 誰都認得卻獨忘一生摯愛
「年輕失智者咖啡館」,一間常常忘記替客人送上咖啡的咖啡廳,卻以此為特色吸引客人上門,店員儘管外表與常人無異,但卻都是失智症患者。負責在外場招呼客人、遞送餐點的66歲邱大哥,個性爽朗好相處,他在確診前是人生勝利組,一手創建公司、娶得美嬌娘,更育有一雙兒女,卻在52歲那年經歷一場生死關頭,儘管幸運從鬼門關前走回,但人生也從此變調。採訪的當天,邱大哥和妻子素玫姐,一起出現在「記憶咖啡館」裡的地下室,2人才剛坐定,手就自然地搭在一起,相識一笑,不難看出夫妻間的好感情。邱大哥驕傲表示,他和老婆是大學同班同學,結婚至今已有40年,他語氣寵溺的說,「能娶到她是我的福氣」。而邱大哥儘管說話反應比常人稍微慢了一點,單單從外表上來看,幾乎看不出來他是失智症患者,更別說在失智症的治療路上,他已經走了14年。邱大哥,綽號「班長」,他原是經營國際貿易物流公司的老闆,卻在52歲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過程中一度休克、失去生命跡象,在加護病房住了20天。醫生拿著放棄急救同意書出來向家屬說明病情,表示依目前邱大哥的情況,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好,就算救回來也有高機率是植物人,建議家屬簽名,但老婆素玫姐儘管哭紅雙眼,卻始終拒絕簽名,弱小的身軀想的是怎麼樣都要跟閻王拚一回,最終奇蹟似的在鬼門關前把丈夫拉回。好不容易將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邱大哥拉回人世間,只是邱大哥睜眼的第一句話讓素玫姐心都碎了,邱大哥認得所有前來探視的親友、認得一雙兒女,就是不認得她,甚至直接告訴她:「我沒有結婚!」讓素玫姐再次淚崩。儘管崩潰,素玫姐仍然擦乾眼淚,每天跟邱大哥自我介紹:「我是你的太太,我叫什麼名字‧‧‧」,終於讓邱大哥記得了。邱大哥和素玫姐2人是大學班對,夫妻鶼鰈情深,邱大哥昏迷時曾被醫生宣判可能成為植物人,要家屬放棄,但素玫姐堅決不肯。(圖/當事人提供)邱大哥儘管記住了太太,但在後續復健的過程中,還是開始出現忘東忘西等情形,但素玫姐總想著,畢竟丈夫才剛從昏迷中醒來,可能只是心肌梗塞所造成的後遺症,或許再過一陣子就好了,只是丈夫的情況卻始終沒有改善,反而還有加劇情形。曾是大老闆的他,突然不會寫字、同樣的問題明明前一秒才剛回答過,卻仍不斷重複詢問,讓她驚覺有異,再次帶著丈夫前往就診。縱使已有心理準備,但一聽到醫生宣判丈夫確診失智症,素玫姐的眼淚還是不爭氣的掉下來,所幸在確診得當下,醫生便將他們轉介給失智症協會,接下來素玫姐便開始積極帶著丈夫參與協會的所有課程,試圖減緩丈夫的退化速度,而這一路走來就是14年。回想起那段蠟燭三頭燒的時光,一面要照顧先生和孩子,還要設法維持公司營運,讓素玫姐心力交瘁。在最困難的時候,素玫姐無數次在開車的路途中想過,「還是直接把油門踩下,一頭撞上前車,直接一了百了?」所幸最後找到情緒抒發管道,對著一雙兒女把長期積壓的負面情緒,一次宣洩出來,那彷彿長年被命運的大手勒住的脖子才得以稍稍舒緩。而全程在旁邊默默聽著妻子講述的邱大哥,也忍不住紅了眼眶。素玫姐說,丈夫從一家之主突然成為被照顧者,劇烈的角色轉變,是不少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心病,多數人在人生巔峰被宣布確診,誰都無法接受那些以往再簡單不過的小事,有一天卻突然無法完成,眼睜睜看著自己逐漸遺忘,卻又無能為力,因而陷入暴躁易怒等情緒狀態。多數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人生巔峰被宣布確診,常常因無法完成生活上的小事而暴躁易怒。(圖/報系資料照)而邱大哥,儘管曾白手起家,一手創建國際貿易公司,卻在患病後影響了手腦協調,連咖啡機的卡榫都無法對好,常常讓他陷入憤怒的情緒中。面對丈夫的負面情緒,素玫姐笑著說,「不要看我們平常感情這麼好,我們還是常常吵架」,通常遇到類似情形,基本上就是看她的心情,如果她也在氣頭上,就對著丈夫也吼一吼,2人吼完就沒事了;如果心情不錯,就好好和他講道理,讓他從負面情緒中抽離。那麼一路走來,對現今的生活滿意嗎?素玫姐和邱大哥2人對視一眼,幾乎是下意識回答,「滿意啊」。素玫姐笑著說,「我還鼓勵他亂講話,他常常和大家說『沒關係,我請你!』但沒關係,我跟在後面收拾就好,畢竟亂講話也要思考,只要能減緩他退化速度的事情,我都讓他做。」或許,正因為經歷過生死關頭,才能讓2人真正實踐,那段聽了千百回的結婚誓詞─「無論生老病死、貧窮富有,我都將對你不離不棄、互相扶持至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