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智
」 中研院 廖俊智 確診 SOP加速台灣減碳腳步 環團呼籲「跨黨派立委」支持2028無煤中火
環境部預計今年底前提出2030年、第3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環境部長彭啟明先前就透露,將提出比減24%更有企圖心的目標,為加速台灣減碳腳步,環團25日呼籲跨黨派立委本會期通過2028年無煤中火的主決議文;立委則要求中研院爭取中火採用去碳燃氫技術,促進淨零。環團昨在立法院強調,隨著2025年、2026年中火一期燃氣開發第1座、第2座機組運轉,加上台中港區民營中佳氣電供電,最遲到2028年就可搭配每年節電83億度、再生能源、儲電等多項能源轉型策略,使中火全部用煤量歸零。台中市爭好氣聯盟執行長岳祥文表示,我國未能達成第一期、第二期減碳2%、10%目標,賴政府還喊出2030年更嚴格減碳目標,但占全國10%碳排的中火,雖然到2032年可減少全國3%碳排,在此之前卻有3部燃氣機組上線,增加的排放量比3%還高,根本看不出政府減碳的決心,希望賴清德總統帶領台灣關掉32年來汙染最嚴重的中火燃煤機組,呼籲三黨立委攜手通過2028年無煤中火主決議文。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趙慧琳則指出,希望當年提案汰除中火煤電、民進黨立委蔡其昌,與當年連署人民進黨立委陳秀寶、何欣純與其他中部跨黨派立委協商出2028年無煤中火主決議文,也呼籲國民黨立委楊瓊瓔、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攜手同黨籍台中市立委羅廷瑋、黃健豪和廖偉翔,也為中火脫煤努力。為協助國家達成能源安全與淨零排放的雙重目標,中研院推動「天然氣去碳燃氫MW級混氫發電系統建置及試驗計畫」,計畫期程從2025至2028年,總經費12.5億元。由於該計畫目前只與台電興達廠合作,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認為,中研院的計畫並未納入中火為實驗場域,讓當地居民失望。中研院長廖俊智回應,會向政府積極爭取在中火使用去碳燃氫,而除了中火,也希望在全球各地的天然氣廠都有機會利用到此技術,但要看研發是否順利。
台灣電價已與南韓相近 如再調整恐讓通膨更嚴重
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12日表示,台灣電價與東南亞、大陸相比有點偏高,如果再調整恐造成更嚴重的通膨,不排碳的核能可以打擊通膨、抑制電價,讓台灣的碳排降低,出口的產品碳稅也會降低,對於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有利。至於台積電出口大陸晶片管制,他則認為應該靜觀其變,也希望雙方早日達成共識讓管制早日落幕。中研院長廖俊智11日呼籲台灣不能放棄任何減碳的機會,童子賢出席2024綠色科技新創競賽頒獎典禮前面對媒體詢問,表示支持廖俊智的主張,因為每度不排碳的能源都很重要,不應該放棄。童子賢指出,近期大家見面都會談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的影響,因為川普不理會氣候變遷議題,認為應多用石油、多賣天然氣,並主張不要綠能和電動車,但川普主張與悖離全球趨勢需再觀察,否則按其政見,不利減緩地球暖化。過去多次表示台灣的電價在全球偏低,但是歷經這幾年的調整,童子賢認為現在電價已經跟南韓在伯仲之間,相比東南亞、大陸甚至有點偏高,電是台灣百工百業基礎,再調整恐造成通膨更加嚴重。童子賢說明,台灣沒有生產能源,需仰賴進口,如果要防止地球暖化趨勢以及確保台灣的能源安全,更該考慮的是能源成本,不應讓民眾無法負擔,如果不放棄核二、核三廠,可以相對降低通膨。「最重要的是核能不排碳,符合減緩地球暖化的趨勢」童子賢說,雖然綠電也不排碳,但發電成本高,未來其他先進國家可能對台灣出口產品課徵碳稅,若有效降低排碳,對產業競爭力也有幫助。市場傳出,美國升級對大陸先進製程晶片管制,童子賢說,最近10年的國際環境比1990年時還要緊張,對抗全球化的方式就是把製造移回自己的國家,這叫反全球化,並非只有美國管制晶片,近期大陸管制無人機關鍵零件。在兩大經濟體的對抗中,台灣只能靜觀其變,希望減少摩擦,早日達成共識,讓全球回到經濟合作架構下。
鎖定氣候變遷等議題成立委員會 賴清德:成為世界的解方
總統賴清德19日在「信賴新政 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總統府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並將每季召開一次會議。賴清德表示,總統府將成立三個委員會,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為台灣未來展開行動,聯合國示警,不只是「全球暖化」,世界已經進入「全球沸騰」的時代;世界氣象組織則統計,去年,亞洲是氣候災害的重災區,必須正視「氣候崩潰」的急迫問題,全世界的國家都必須攜手合作。他指出,無論是鄰近的日本、韓國或是美國等先進民主國家,都在總統或總理的層級,成立因應氣候變遷的單位,採取積極的作為,因此,他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擔任副召集人,要從國家視角的氣候治理,進行跨國的合作。第二,賴清德說,台灣的戰略位置,坐落在全球最繁忙的航線;台灣的樞紐地位,是世界民主防線的最前緣;而世界也都在關注,台灣如何能夠展現強大的自我保護韌性,只有整個社會都有強韌的自我防衛意志,有對自己堅定的信心,才能因應各種災害和風險,讓台灣持續壯大。而強化台灣安全,就是強化全世界的安全、和平與繁榮,因此,他將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由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潘孟安秘書長、國安會吳釗燮秘書長,擔任副召集人。最後,賴清德表示,他將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因應全球後疫情時代的挑戰,打造「健康台灣」的願景是:要讓人民活得長壽又健康。他說,未來,「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將由「健康台灣推動聯盟」召集人陳志鴻醫師、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翁啟惠會長、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擔任副召集人。他強調,政府會建立有效率的溝通平台,凝聚社會共識,並且積極落實於行動。藉由產、官、學、研的通力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因應全球議題,讓台灣的策略,成為世界的解方。
科技顧問會議今落幕 聚焦兩大議題影響未來10年重點布局
2023年科技顧問會議於15日落幕,國科會表示,本屆會議聚焦「半導體×AI」和「淨零科技」兩大議題,除影響未來我國長期科技發展,亦是各國積極布局的重點科技領域。國科會提到,透過國內外重量級科技顧問以國際競合觀點融合國內發展需求與挑戰,研提我國未來科技發展之策略建言,將作為我國各相關部會規畫長程科技計畫之主要政策依據,在「半導體×AI」上,將落實「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簡稱「晶創台灣方案」)和「台灣AI行動計畫」,立基我國半導體優勢,打造台灣成為引領全球半導體與AI科技創新之堅實夥伴。在「淨零科技」上,將持續推動「淨零科技方案」,打造台灣成為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的科技典範。擔任會議首席顧問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指出,此次會議結論在「半導體×AI」,希望達成「掌握生成式AI趨勢、立基台灣半導體優勢,引領全球半導體與AI科技的創新應用」願景,並據以訂立3大策略,包括培育下世代半導體及AI人才、加速半導體及AI應用技術發展,以及以生成式AI•晶片驅動全產業創新並推動新創孵育。廖俊智說,在「淨零科技」,希望達成「利用知識導向之路徑規劃,使台灣成為淨零轉型典範,以促成能源使用、工業製程、生活型態及社會之轉型」願景,其中3大策略包括針對台灣特性制定2030減碳目標,發展具台灣產業潛力的淨零科技、利用台灣淨零轉型機會培養在地綠色供應鏈,以及把握AI轉型契機,加速產業淨零與數位雙轉型。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因應近年國際政經局勢的巨大變化,台灣科技研發及產業實力不僅受全球矚目,此次會議結論也強調建構跨產業生態系的橫向連結,以及跨部會的上下游協作之重要性,並須強化國際連結與滿足在地需求,因此更需要密切與國際夥伴互動。吳政忠說,透過科技顧問制度,讓科技顧問以國家戰略高度,提出科技發展布局建言,讓國際更瞭解台灣的策略作法,也讓臺灣堅實的科技實力與全球夥伴關係緊密連結,共同因應全球面臨重大挑戰。
天然氣低碳技術大突破! 中研院推「去碳燃氫」已能用於發電
國產淨零技術新突破!台灣電力公司與中央研究院14日共同舉辦「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布會」,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跨出實驗室,成功串接到小型商用發電機組,先在台電的高雄興達電廠做示範點,將裂解出來的無碳氫,混入天然氣中,大約可以節省5%的天然氣,除了可以零排碳,過程中取出超高純度的碳還可以再賣給民間廠商,成為有價值的化工原料。「能源轉型是一棒接一棒,能源科技的創新,將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總統蔡英文14日親自出席且全場聆聽技術發布會,可見其重視程度。蔡英文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共識,政府已宣布在2030年前,將投入9千億元來推動12項關鍵戰略,今年3月也提出「淨零科技方案」,每年至少投入150億元,加速淨零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國際上現有的技術還無法淨零,所以要找到適合台灣的新技術,而「淨零五支箭」就包括「去碳燃氫」,台灣一年有近3億噸的碳排,其中有50%來自發電,所以先選擇發電量最大的天然氣來減碳。過去做法大多是甲烷裂解出氫,過程中還是會排出二氧化碳,國際做法是進行碳捕捉和碳封存,但這次中研院的技術,是將天然氣高溫裂解後,用自己獨特的技術,產生出氫氣和固態碳分離,所以不會以氣體的碳方式排出,而是形成純度相當高的固態碳,這個技術除了能在台電的天然氣機組旁直接設置機器投入發電,省去運送和儲存氫氣的成本和風險外,未來也能與民間廠商合作。這次的去碳燃氫技術是中研院研發,整合進台電引進的國內第1套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今年9月成功以混氫10%比例運轉發電,而高雄興達電廠為混氫發電示範點,會先以5%氫氣比例取代天然氣,預計今年12月開始混燒,預計一年可減少7千噸碳排。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目前還沒有做到大型機器,是因為包括西門子、奇異、三菱等發電機組廠商都還在開發混燒氫氣機組,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所以也希望可以藉此讓各種新創企業一起來參與,打造出各種可能性。而這次由興達電廠示範後,未來也可以利用既有的機組做調整,所以台電近期買的新機組,供應商設計時就已經預留空間,未來能轉換成燃氫的準備。
台灣大與富邦金合捐1000萬元 加速中研院三大潔淨能源技術研發
面臨全球碳排放量不減反增,地球快速升溫,加速能源轉型至關重要,富邦集團旗下台灣大哥大與富邦金控今(3日)宣布,共同贊助一年1000萬元,參與中央研究院「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協助研發去碳燃氫、地熱能、海洋能三項前瞻淨零科技。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雙方也簽署合作協議,產研齊心加速台灣減碳步伐,朝淨零願景邁進。蔡明忠表示,面對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開發新能源迫在眉睫,國家學術最高機關中研院在廖院長帶領之下,捲起袖子幫助台灣克服能源挑戰,更讓我們成為第一個率先響應「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的民間企業,期盼加入企業力量,為中研院研發「地熱能」、「海洋能」以及「去碳燃氫」三大潔淨能源開發技術,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期待透過拋磚引玉,開啟政府、產業以及學術單位之間,更多的互動與對話,為台灣發展高減碳效益產業鏈,打開更多可能,為世界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廖俊智表示,中研院自2023年正式啟動「淨零科技研發計畫」,初步針對高減碳效益的淨零科技,如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主題,推動「任務型計畫」,亦即設定明確目標與里程碑、高強度追蹤管考的方式執行計畫,希望藉此加快科技研發之進程,後續也將規劃成立「淨零科技研發講座」,實質鼓勵達到具體目標成果的研發團隊。本次產研合作,其中「去碳燃氫」能源技術將裂解天然氣,產製的氫氣後續可以發電應用,而其副產品固態碳,則透過另外儲存再利用,朝低碳或零碳的準綠電目標邁進,且有望在短期內落地實施;「海洋能」以及「地熱能」則受惠台灣東海岸為黑潮洋流流速最快速穩定的區域之一,及位處環太平洋火環帶蘊藏大量地熱的優越地理條件,在質與量上都極具綠電發展潛力。
首度解密電力研發基地! 台電今起電幻1號所秀25項研究成果
你知道台電有個電力研發基地嗎?台電綜合研究所因應電力研發試驗需求設立,至今已超過20年,平均每年進行近400項研究專案,是我國電力研究重鎮,今年更首次公開展出研究成果,舉辦「綠潮-2022台電綜合研究所成果展」,今(14)日在板橋車站旁、全台首座綠能主題展館的「電幻1號所」盛大開展。台電表示,此次共展出25項電力研究成果,將電力專業知識轉化為與你我相關「看得懂的研究」,今日起免費展出至10月14日,歡迎民眾一同探索、揭開電力研發基地神秘面紗。台電今日上午於電幻1號所舉辦「綠潮-2022台電綜合研究所成果展」開幕活動,現場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林法正及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等各界貴賓共同為展覽揭開序幕,並於希爾頓酒店舉辦「智能綠電新未來論壇」,邀請美國電力研究所(EPRI)、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及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分享國際電業趨勢,與產官學界進行深度對談。台電今日上午於電幻1號所舉辦「綠潮-2022台電綜合研究所成果展」開幕活動,現場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右4)、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林法正(右3)、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右5)及總經理王耀庭(右6)等各界貴賓共同為展覽揭開序幕。台電說明,台電研發機構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創立的「電力研究所」,隨研究需求及規模擴張,2001年正式成立「綜合研究所」至今,扮演著支撐穩定供電、帶動能源轉型的電力核心技術關鍵研究單位,台電綜研所近年積極投入低碳能源與友善環境相關研究,並持續與美國電力研究所(EPRI)、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等組織進行國際技術交流,以科學研究務實推動能源轉型。台電指出,此次成果展以「綠潮」為主題,取自「綠」能與國際浪「潮」,突顯綜研所除致力綠能研究,更時刻與國際接軌。展覽共分為「Future、Power、Smart、Green」四大展區,展出25項電力研究成果,並第一次與YouTube影音平台訂閱超過40萬人、全台最大知識科普社群PanSci泛科學合作,將專業電力知識轉譯,搭配擬真模型、解說影片及VR裝置等生動有趣互動模式,主打「看得懂的研究」首次對外展出,期望打開民眾對電力的想像與視野。綜研所成果展共分為「Future、Power、Smart、Green」四大展區,展出25項電力研究成果,並第一次與YouTube影音平台訂閱超過40萬人、全台最大知識科普社群PanSci泛科學合作,將專業電力知識轉譯,搭配擬真模型、解說影片及VR裝置等生動有趣互動模式,主打「看得懂的研究」首次對外展出,期望打開民眾對電力的想像與視野。台電也分享展覽3大「必看亮點」,首先推薦「Future」展區可看見未來智慧城市樣貌的「未來電桿」。台電說明,全國電桿數量超過300萬支,隨時都可能有各種如颱風天災等突發狀況,台電讓電桿搭載感測器,並結合AI影像辨識技術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技術,使電桿具有自動檢測控制功能,目前先於桃園、新竹地區試驗,未來廣泛布建後,除可遠端即時掌握電桿狀態、提升搶修維護效率,更可讓電力線路基礎設施成為能源網路,甚至是城市資訊數據的傳輸平台。 而國際正夯的「碳捕捉」技術也可在展覽中的「Green」展區一探究竟,台電將位於台中電廠已實際投入發電機組排碳捕捉的碳捕集設備,打造成結合科技感互動與聲光展示的「超擬真」模型,直接搬到展場。此設備未來更將以年碳捕捉量2000噸為目標。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左)向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中)及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右)講解台中減碳園區碳捕捉流程台電此次展覽亦第一次對外發表國內首創的「產業動態指數」,綜研所分析近3萬具高壓智慧電表所收集的電力大數據,並依據產業用電特性,結合生產力指數、節假日及氣象等多元資料,透過AI模型演算,建構出可每日即時更新的經濟領先指標「產業動態指數」,目前已透過B2B商業模式,提供企業作為產業發展分析重要依據。台電表示,此次綜研所成果展自今日開幕,將於電幻1號所展出至10月14日(開館時間10:00-18:00,週一休館),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探索台灣電力研發基地的神秘面紗!綜研所成果展將於電幻1號所展出至10月14日,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探索台灣電力研發基地的神秘面紗!綜研所成果展將於電幻1號所展出至10月14日,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探索台灣電力研發基地的神秘面紗!綜研所成果展將於電幻1號所展出至10月14日,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來探索台灣電力研發基地的神秘面紗!(台電廣告)
對銀河系的了解往前一步! 中研院二度拍攝到超大質量黑洞影像
中研院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國際合作計畫,繼2019年發布人類史上首張拍攝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照片後,今(12)日晚間則舉行全球記者會,公布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星,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影像,是有史以來被發現的第2個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在2017年成立,是由夏威夷次毫米波陣列(簡稱SMA)、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簡稱ALMA)、格陵蘭望遠鏡等多個無線電波望遠鏡組成的全球網路所構成,合作目的在於拍攝黑洞圖像。論及本次在人馬座A星當中觀測到的黑洞剪影,中研院院士賀曾樸表示,比上一次在M87星系觀測到的黑洞,距離地球更近了2000倍,質量也比M87小2000倍。美國史都華天文台科學家陳志均解釋,由於人馬座A星比M87黑洞小了2000倍,因此繞行行星軌道,僅需短短數分鐘的時間,其所造成氣體擾動導致影像變化速度過快,「像在拍一隻追著自己尾巴跑的小狗」,很難取得清晰的照片,因此導致重建這張黑洞影像的難度比M87更高,需開發更複雜的校正技術及成像方法。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紀柏特則說,拍攝人馬座A星的過程,就像將一部電影總結成一張影像。收集到的龐大觀測訊號,必須透過世界各地的超級電腦運算,才能打造前所未有的黑洞模擬資料庫,來進行觀測結果比對。紀柏特特別提到,最後透過多次跨國的模擬、調校,費時5年才得以成像,成功解開人馬座A星的黑洞謎團,讓世人真正看到這個「潛伏在銀河系中心的巨獸」。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院內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是EHT計畫主要成員,支援這次觀測其中3座望遠鏡的建造與運作,以及影像校正與成像。這次觀測成果是繼EHT於2019年發布首張黑洞影像後,我國團隊再次扮演關鍵推手,展現全球頂尖的天文觀測實力。中研院於今(12)日晚間舉行全球記者會,公布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星,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影像,是有史以來被發現的第2個黑洞。右下角說明人為中研院院士賀曾樸。(圖/李侑珊翻攝)
快篩陽即確診 柯P早主張卻被陳建仁酸翻 慢半拍防疫誰負責
本土疫情爆發,且迅速攀升,從4月28日起每日確診都破萬例,指揮中心5日終於宣布,從5月12日起居檢、居隔、自主防疫對象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顯示指揮中心怕若繼續堅持PCR核酸檢驗才確診,因國內PCR能量一直不足,將導致確診者趴趴走、疫情更快速擴大,而且恐拖垮醫療機構的防疫能量。不過,由於台北市長柯文哲其實早在4月就已經主張快篩陽應該視同確診,但當時卻被前副總統、綠營人士口中的「大仁哥」陳建仁發文酸「應該回去多念書」,指揮官陳時中也強烈質疑此舉將佔用醫療量能為由堅拒。但不到一個月,指揮中心就「髮夾彎」的宣布,符合條件者從12日起「快篩陽即確診」,雖然指揮中心沒提是否起碼向柯P致意一下,但卻再度凸顯外界提出的「防疫諍言」又被命中,指揮中心總是「定於一尊」的心態,是否足以面對不斷突變的疫情,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快篩陽即確診」雖可降低染疫者採檢風險,減少出門採檢的交通配套與行政負擔,但前提仍是民眾要能即時取得充足的快篩。對此,國民黨智庫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語帶感嘆的說,指揮中心長期以來對「快篩」很抗拒,即使醫界一直建議,指國外快篩使用的很普遍,民眾取得也容易,隨著快篩準確度不斷提升,其實不需抗拒使用快篩。國際媒體也曾懷疑,台灣之前堅持不普篩,恐導致疫情確診人數「藏黑數」、不排除有「粉飾太平」心理。但指揮中心長期以來,依然堅持快篩有「偽陽」「偽陰」而予以排斥,直到疫情大爆發,才發現原來快篩戰備量根本不足,才緊急因應。結果,疫情快速蔓延,民眾卻仍得在藥局外大排長龍等買實名制快篩,不僅增加染疫風險,連蔡總統都看不下去「震怒」,要求除實名制快篩外,要有更多多元購買快篩管道,但「震怒」無助挽回染疫過世的生命,指揮中心決策是否夠憂心符合民住需求,有無摻雜政治考量、有沒有慢半拍?都應接受外界嚴格檢驗,更應要有人為不當決策負責。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指出,從「口罩」、「疫苗」到「快篩」「家用口水快篩試劑」,指揮中心都堅持管制,實名制才能買得到,但是快篩試劑國際現況明明很普遍,指揮中心還口口聲聲說有超前部署,但民眾就是大排長龍買不到,搞得像「飢餓行銷」,也難怪圖利特定廠商的外界質疑一直甚囂塵上。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表示,她去年4月質詢中研院長廖俊智,廖就曾說,中研院研發的快篩試劑,早在前年就技轉7家國內廠商,部分廠商還獲得食藥署核准,卻因台灣未開放,反而在歐盟國家、美國上市販售。此外,歐盟已核准200多種快篩試劑,種類、價格多元,為什麼國內還買不到?林奕華質疑,台灣買不到快篩試劑的問題在哪?不就是衛福部權力一把抓?為什麼「綠友友」福又達生技公司最先拿到唾液快篩的許可?韓國廠商去年就提出同樣的申請卻不給過?再加上國民黨團踢爆一個資本額僅200萬元的前小吃店卻可以獲准進口快篩,「以篩代隔」本來是很好的政策,但政府衍生的種種疑雲,應該對外講清楚說明白。
「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獲捐助 造福更多罕病孩童
細胞/藥物治療是處置許多兒童重症的利器,但在其有效性及副作用之間的平衡,仍是最大難題。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律佑副研究員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陳榮隆醫師將結合基礎研究及臨床醫療,就此關鍵議題展開合作「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計畫。本計畫在台灣重症兒童協會勸募下,獲得證券期貨業者的捐助,首批捐助金額1000萬,今(16)日於中研院分生所共同舉辦捐助儀式記者會,出席記者會貴賓包含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程淮榮、中研究院院士姚孟肇、台灣重症兒童協會理事長楊慈雲、台灣重症兒童協會遺傳醫學基金主任委員周志道等人。廖俊智院長表示,重症兒童的治療非常棘手,由於人數不多缺乏商機,一般藥廠較少開發新藥,「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這樣的捐助在國內相對少見,未來若能打開這樣的風氣,就能造福更多重症兒童。前副總統陳建仁也說,今天的捐助計畫是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結合,也代表智慧跟慈悲,正是國家變得更美好的動力。「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計畫在台灣重症兒童協會勸募下,獲得證券期貨業者的捐助,首批捐助金額1000萬,今(16)日於中研院分生所共同舉辦捐助儀式記者會。(圖/黃耀徵攝)陳律佑副研究員提起此計畫源起的契機,是在2014年時接到陳榮隆醫師的電話,原來陳醫師有位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的小病人,後來兩人合作透過基因定序找到小朋友染色體中的端粒突變點,因此幫助病童進一步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陳律佑說,當時第一次覺得基礎研究原來可以幫助病人,因此與陳醫師有更進一步合作,希望能解決更多重大醫療問題。 陳榮隆醫師表示,「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計畫主要分成3個平台,分別是重症基因庫、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精準藥物,目前重症基因庫、精準藥物的部分已經在進行,可以提早找出比對出變異基因,進一步預防疾病,或是利用精準藥物來減少治療中的副作用。而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的部分則是最困難的。陳榮隆說,其實在獲得此次的資金捐助之前,計畫已經展開好幾年,在這段時間內幫助了20~30位小朋友,尋找變異基因點的過程十分繁複漫長。陳律佑說,每個人都有2萬個基因,其中包含數10萬個基因變異點,他們需要透過一連串的研究、比對,慢慢把基因變異點的範圍縮小,最後再鎖定目標研究,所以時間相當漫長,若是變異基因是已知的,最快也要1~2個月時間。記者會貴賓相當多,包含副總統陳建仁(前排右七)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排右八)。(圖/黃耀徵攝)此計畫幫助的小朋友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但也並非全部孩子都適用,在目前已經進行的20~30個孩子中,僅有1/3能成功找到變異基因進行研究。陳榮隆說,醫學研究日新月異,只要持續研究,相信未來基因庫會愈來愈大,能夠幫助更多重症兒童,他舉例,過去核醣體突變需要花一年多的時間才能找到突變點,現在隨著技術進步,縮短成只要一個月,相差甚多,也證明醫學研究的重要性。捐助此計畫的台灣重症兒童協會理事長楊慈雲感性表示,2年前得知兒子罹患極重症再生不良性貧血時,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噩耗,但如今兒子健康的站在她身邊,她心中只有滿滿的感謝,她也特地一一感謝陳榮隆醫師、方麗華藥師等和信醫療團隊,她認為醫療研究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解決病人的絕望,一方面又能創造出更多的奇蹟,造福更多病人,她也承諾台灣重症兒童協會將會持續捐助「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因為這是她與上帝的約定。
中研院研究助理「SOP有誤」環境檢體陽性 黃珊珊:2檢測人員隔離中
中研院P3實驗室女研究助理染疫,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個案脫隔離衣的SOP有誤,中研院長廖俊智今更坦承,「其他研究人員疑似也沒有完整遵守SOP」。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前往中研院視察時表示,「應該是SOP出問題,環境才會有問題」,連他們2位檢測人員現在也在隔離。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右)、衛福部長陳時中(左)13日在立法院報告並備質詢。(圖/中國時報黃世麒攝)被問及是否掌握實驗室SOP出問題,黃珊珊表示,SOP主要是中央調查,不過看到媒體有一些報導,他們有去做環境檢測,的確環境上面不是很理想,「可能真的在實驗室裡面有一些汙染,連我們檢測人員現在也在隔離」,重點是在於說應該是SOP出問題,環境才會有問題嘛,沒有SOP出問題,環境怎麼會有問題。黃珊珊補充,檢測的同仁上周六就跟著中央官員一起進去查看實驗室環境,一回來之後,因為環境檢體是陽性,所以進去的人有兩位當天就被隔離,至於多少檢體陽性?黃表示,細節等中央公佈,還是場域盡量做到確定安全性才會放鬆。
中研院女助理確診 錄影畫面抓到「3人僅1人」按照SOP
中研院P3實驗室女研究助理感染Delta病毒,引發全國關注。根據中研院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個案確實未遵照SOP,包含「未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小鼠」、「防護裝備穿脫流程未依規定」,進入實驗室後疑未穿著鞋套,且於中控室更換鞋子等,成為染疫關鍵。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要求中研院就實驗室研究助理於院內染疫一事,提出調查報告,並要求中研院長廖俊智備詢。調查報告明確指出,確診個案第一次遭小鼠咬傷時,曾向實驗室負責人通報,當時負責人判斷該事件屬低風險事件,因此未向基因體中心主管或生安會通報,僅叮囑個案進行自主健康監測。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13日在立法院報告並備質詢。(圖/中國時報黃世麒攝)報告中還說,11月24日的錄影帶紀錄,3人離開P3實驗室於除污室卸除個人防護裝備時,個案未依流程進行,且3人中僅有1人正確。此外,3人於P3實驗室疑似未穿鞋套,且於中控室更換鞋子。而11月21日的錄影帶紀錄,更顯示個案在脫除防護衣前,已先拿下口罩,又依據個案訪談紀錄,被咬傷當日僅戴單層手套,也不符合相關SOP。中研院表示,未依院內環安衛規定及該實驗室的SOP通報,是發生鼠咬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新進人員仍在訓練中,疑未得到足夠操作訓練,且實驗室操作過程似未有管理或資深人員於中控室監控,目前確定違規事項包含未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小鼠、防護裝備穿戴流程違反SOP等,但責任歸屬仍待定。中研院指出,依本院聘僱人員工作規則規定,約聘僱人員辦理業務有違失時,依情節給予申誡或記過處分。其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依法予以資遺。本院更加強各相關實驗室管理及行政程序,並將配合指揮中心盡快對外說明調查結果。對於已造成各界恐慌深感抱歉,本院將盡最大力量盡快釐清事情真相,以給社會大眾一個完整的交代。
實驗室助理遭咬後曾越級通報 中研院長:第一時間找不到負責人所致
中研院P3實驗室傳出染疫事件,內部控管遭外界質疑SOP未落實,根據中研院今向立法院繳交的書面報告,當中明確指出研究助理首次遭小鼠咬傷時,曾向實驗室負責人通報,不過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在備詢時卻指個案為越級上報,雙方說法有明顯出入。詹家琮備詢時表示,11月中旬該研究助理發生的意外,「她完全沒有通報,這件事她沒有呈報,之後到她離職這段時間,也都沒有任何症狀出現,所以實驗室根本沒辦法做什麼通報,我們不知道這件事。」立委賴惠員質詢,有無發生越級通報一事?詹家琮先是強調,「沒有越級報告這件事,沒有越級」,但隨後馬上改口,「對不起,我前面講錯了,有越級上報,因為我不太習慣這個場合。」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接受媒體訪問時解釋,該名染疫的研究助理,一開始是因為找不到實驗室負責人與詹家琮,因此直接越級向生物安全官通報,隨後才向實驗室負責人與詹家琮告知,當時詹家琮評估是低度風險,因此就沒有再向上報告。至於生物安全官獲報後為何沒有介入處理?廖俊智表示,當時生物安全官應是不記得這件事,「但這邊我們還要再確認、調查。」確診研究助理直接向生物安全官通報是否屬於違規?廖俊智強調,發生意外事故本來就要趕快通報,不能說因為找不到直屬長官然後就不報,因此沒有所謂的越級事情,「他直接向生物官通報,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立委賴香伶則舉出,依照生物安全會的流程,該員第一次被小鼠咬到後,只通報到詹家琮這邊,被認為是低風險未再向上通報,是否應由詹家琮負責?廖俊智則表示,正常來說是要再向上通報,但還是要再進一步釐清相關權責。
中研院確診女主管是「染煞中校」 網曝10天前巧合退休
中研院南港P3實驗室染疫案,有傳言稱確診女助理因越級上報遭職場霸凌而在12月初離職,巧合的是,這名「國內首例實驗室感染新冠肺炎」女助理的直屬主管就是「全球第二起實驗室感染SARS」的抗煞專家「賴中校」詹家琮,而詹家琮也在12月1日退休,其時間之近,不免引發外界聯想。日前有網友在PTT發文指稱,染疫女助理被老鼠咬傷時,原要依照SOP向實驗室直屬主管通報,卻因主管不在,改向院方層級的生案會主管報告,也就是這件「越級上報」事件讓女助理遭「廟公」帶頭霸凌,向委員會申訴還被冷處理,最後只能黯然離職。還有網友發現,這名女助理的直屬主管就是18年前在實驗中感染SARS的詹家琮。確診的女助理主管就是18年前實驗染煞的詹家琮。(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網站)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時任中校的詹家琮18年前因突發狀況,在未有安全防護裝備下被SARS感染,並在發燒6天後,自行赴診所、醫院看病。這此染疫案是台灣最後一例SARS確診個案,也是全球第二起實驗室感染SARS病例。而詹家琮在12月1日退休前,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技師,並負責P3實驗室。對於確診遭霸凌傳聞,詹家琮今(11日)接受《旺報》專訪時反駁,表示是職員與主管的認知不同,詹家琮指出,女助理在10月15日首度被實驗老鼠咬到,因當時實驗室管理人不在,女助理改找基因研究中心的生物安全官報告,其直屬主管得知此事後,認為未照流程申報,因此有些訓斥,女助理不能接受,雙方因而對表達方式有不同見解,之後才會在網路上被當成霸凌。此外,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詹家琮與女助理相繼退休、離職與霸凌案無關,表示詹家琮早在8月就提出退休,兩者之間並無關聯,僅是巧合。
中研院實驗室事故未繼續上報 是否懲處待釐清
中研院前研究助理(案16816)日前染疫,曾在10月、11月操作實驗鼠時被咬傷。經調查發現,個案事故發生,依SOP需層層上報,但是卻在第1階段斷裂,只報到實驗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依照既有SOP,事故發生時需馬上隔離當事者、操作人員,並通報主管機關,初步看來,SOP的遵循有疑慮。對於這樣的行為是否將被懲處,需等報告出來再釐清是否違反《傳染病防治法》、院裡面的規範及倫理公約。根據中研院災害事故應變通報流程,在災害發生後需要層層上報,但學術及儀器事務處處長陳建璋表示,此事故發生時,在通報的第一階段斷裂,只報到P3實驗室長官。廖俊智表示,P3實驗室設有完整SOP,當時制定後送交審核,再報到衛福部審核通過,我們要查的是SOP是否有被遵循,初步看來這方面仍有疑慮。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論是P3實驗室也好,各種實驗室都有精確的指引在,現在要做的是確認有無確實遵照SOP來做,若有問題就需要把SOP修訂的更安全,若沒有,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困難和教育訓練問題,這幾天會儘速釐清。對於中研院沒有上報高層,是否會做懲處?廖俊智表示,需等報告出來,釐清是否違反《傳染病防治法》,以及院裡面的規範、倫理公約等。依照既有SOP,事故發生時,第一時間會隔離當事者,所有P3實驗室的操作人員也會暫時隔離,並馬上通報主管機關,按主管機關的任務一步一步進行。陳時中表示,針對此事的究責會做,但現在重要的是讓社區安全。由於個案曾在某大學上日文課,陳時中表示,針對個案的1老師、12學生都列為居家隔離對象,現在他們都在集中檢疫所,檢驗陰性,短暫接觸比較沒有風險,不過疫調還會持續進行。
中研院染疫女基因定序與實驗室相符「無關社區」 被鼠咬「實驗室不知道為何沒上報」
中研院P3實驗室1名已離職研究助理(案16816)新冠肺炎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展開匡列調查,指揮官陳時中宣布,最新的病毒定序結果已經出爐,全基因序列與中研院實驗室相符,確定是來自於實驗室的病毒,可明確判定無關社區。染病的案16816,份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曾任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無出入境紀錄,已接種2劑莫德納疫苗。個案於11月中旬工作過程曾接觸過病原,當下並無症狀;11月26日開始出現輕微咳嗽,12月4日咳嗽加劇,12月8日出現嗅、味覺異常,就醫採檢後確診,初步研判感染Delta變異株。經過病毒定序,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出面解釋表示,根據中研院調查發現,個案當時操作的是Alpha的老鼠,其他同事則操作Delta及武漢株,不排除有實驗室內交互感染的可能。 中研院學術及儀器事務處處長陳建璋再針對細節表示,案16816在11月是第2次被老鼠咬,當日P3有3個人操作武漢株、Alpha、Delta,而案16816負責操作的是Alpha的老鼠,不排除P3實驗室內交互感染的可能。陳建璋表示,10月中個案第一次被咬時,曾通報基因體實驗室長官,但未繼續往上通報,原因還待查證。至於案16816離職前,曾向基因體中心反應實驗室長官,對工作有所不滿,言語令她不舒服。陳建璋並表示,基因體中心曾於12月7日為此召開協調會議,由副主任主持,參與者包含P3實驗室主持人、勞工代表等,事後個案表示會議過程和平,個案表示不會再申訴,也表示希望不要再有類似事情發生。
女助理「被老鼠咬確診」 託友PO文自爆:中研院先違反SOP
中研院一名女性研究人員案16816,本月9日驚傳確診,個案疑似實驗過程中不慎染疫,判定感染Delta。沒想到卻有網友爆料,該名女研究員遭老鼠咬傷後,當下有依照SOP通報,卻遭上級壓下,還反被霸凌。對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坦言,確實有收到通報,但目前還在「調查當中」;而有批踢踢網友今日在八卦版爆卦,暗指這整件事情還牽涉到霸凌,是中研院先違反SOP,才導致這次的人員染疫事件。批踢踢八卦版昨天上午,有八卦版網友innocent8675稱是「代PO文章」,以「南港大廟的奇聞軼事」為標題發文,乍看以為是廟宇之事,但細看似乎是意有所指地提到,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的中研院感染事件。網友先稱,自己發暈做了一個夢:「夢見以前實驗室最認真的學妹,想說他怎麼去南港大廟裡掃地了,於是就跟上前去看看,學妹過的如何,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認真的學妹因為不願意做不合規定和SOP的事情,被廟公帶頭霸凌,我正要英雄救美的時候,突然畫面一個閃回,看到學妹向廟裡的委員會申訴,但是被冷處理,一直拖到她離職以後才召開。原以為是正義得到伸張的快樂結局,沒想到委員會開成了霸凌會,大家非但沒有檢討廟公職權霸凌的事情,反而一個勁的指責學妹太年輕不會做人,沒討廟公歡心,是你的錯之類的…」。這名PO文者還暗指人員被鼠咬的事件,似乎也在暗指與內部霸凌有關。內容提到「一個老者坐在bench前養老鼠。老者示意我拿回溫好的培養基給他並慢慢開口說道:COVID是感染呼吸道的,會因為被老鼠咬就感染嗎?當年P3實驗室我可是受訓了三年吃盡苦頭,才完成訓練,這點知識我還是有的。我12/4跟12/7受邀參加一個委員會的會議,但那天太忙就沒辦法參與,好像是跟什麼調解有關的,不過我沒有寫在我的行事曆上。一邊問老者還一邊說些什麼實驗室關閉,大家計畫都要毀了之類,令人困惑的話語,我聽的太入神手上的血清瓶,沒拿好掉了下來砸到了我的腳,痛的我醒了過來…」。而過了近一天時間,這名以「南港大廟的奇聞軼事」為標題發文的網友,昨晚又再度發文表示,當事人是生科系雙主修法律,會跑去當助理,是真的因為熱愛研究,提出某些媒體刻意強調她法律的學位,而刻意忽略不講他的生科學位,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否是想要誤導大眾「他是法律背景,所以實驗操作不熟練才會外洩」?再者,當事人刻意以簡訊通報,並留存所有通聯,是不是所謂「告知違反實驗室SOP」,我們到時候再看著。而該貼文一出,網友紛紛呼應「有掛,樓下幫忙備份」、「水很深,先推」;但也有不少網友直呼看不懂,底下有網友幫翻譯「大概就是說那女生要求SOP上頭不鳥,然後被欺負只好離職,結果因為沒做好SOP導致病毒傳播,重點是新冠是由呼吸道感染的,被咬感染性非常低,意思就是根本就實驗室亂搞。」同時也有網友對染疫助理的行為不以為然,認為「在實驗室想照sop,離職後還是趴趴走的意思?」
傳女研究員依SOP通報「遭冷處理」還被霸凌 中研院長4字回應
中研院一名女性研究人員案16816昨(9日)驚傳確診,個案疑似實驗過程中不慎染疫,判定感染Delta。沒想到卻有網友爆料,該名女研究員遭老鼠咬傷後,當下有依照SOP通報,卻遭上級壓下,還反被霸凌。對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坦言確實有收到通報,但目前還在「調查當中」。中研院P3實驗室一名女性研究人員案16816昨(9日)確診,個案於11月26日開始出現咳嗽症狀,12月1日症況更嚴重,4日再出現打噴嚏流鼻水,但她仍沒有就醫,直到12月8日嗅味覺異常,最後買了快篩才發現陽性,隔天去醫院確定確診,CT值為15.17。該名研究員在12月3日離職,也就是說她發病直接離職。後來有網友在PTT上爆料,個案11月中被老鼠咬傷時,有照SOP回報上級,卻被質疑越級通報遭冷處理,且疑似遭到職場霸凌,最後才導致案16816離職。對此,中研院院長廖俊智10日於記者會上被問到此事,僅回應「調查當中」,不過坦言確實有收到該個案申訴遭霸凌的通報,因此基因體中心才會在12月7日開會調查。
P3實驗室女研究員確診 中研院長:無法完整釐清事實
中研院P3實驗室爆發1名女研究人員確診,中研院今(10)日下午4點半由院長廖俊智召開記者會並宣布,針對確診個案如何感染、是否遵循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運作規範、內部管理等相關機制,本院已組成調查小組,盡全力找出問題癥結,並以嚴謹、公正、透明的方式處理。廖俊智表示,針對本次確診事件,最新進度共有4大項:1.昨日採檢86人,檢測結果皆為陰性,其餘仍在檢驗中。2.關於院內足跡,11/23-12/6活動範圍以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為主;12/7 09:00-11:30在學術活動中心1樓餐廳美食街,目前上述二處均已完成清消工作。關於院外足跡,已由指揮中心及地方政府說明。3.對於未在受影響區域辦公的同仁,如需相關諮詢,可電洽中研院醫務室協助。如有疑慮,亦可依人事室公告原則採取居家辦公。4.中研院已成立調查小組,成員包括本院三學組研究同仁代表、院外專家、P3實驗室專業人士、本院行政主管及政風單位,將於10天內向指揮中心提出報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在疫情影響期間,對台灣防疫工作發揮相當大的貢獻,感謝所有研究人員付出的辛勞。然而,若是藉由本次事件察覺工作流程有任何未盡完善之處,仍需檢討改善,以確保實驗室工作同仁安全。廖俊智強調,已成立調查小組,盡全力找出問題癥結。目前調查方向包括從基因序列著手,配合指揮中心釐清事實。在行政管理方面,釐清相關機電設備責任歸屬。同時,將針對P3實驗室的教育訓練、工作流程,檢討有無疏失,未來該如何規畫更周全。廖俊智指出,現階段關於染疫起因、實驗室運作狀況有許多說法,惟目前基因體中心主管及相關人員均在隔離當中,訊息流於片斷,尚未建立整體、確切的樣貌,本院尚無法完整回答所有問題,需待調查小組確認關鍵環節後,再向各界報告。造成社會大眾困擾及不便,本院感同身受,將以最高標準盡快釐清、全面檢討,以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廖俊智說,為保障同仁安全,本院已於昨(9)日完成基因體研究中心全棟消毒作業,其他場域今(10)日均會清消完畢,後續亦將展開下水道採檢。臺北市政府於今日分別於本院內外各設置一輛篩檢車,提供院內同仁及社區民眾進行檢測;北市環保局亦已協助本院,於今日起加強全院公共開放空間的清潔消毒。此外,院內所有室內公共活動場所今日起暫停開放,活動中心停止營運3天,內部店家亦於12月13日前暫時停業,加強清消。本院所有對外開放之實體會議、活動均暫停或改以線上舉行。院內會議以10人以下為原則,並於備有隔板、符合社交距離、通風良好場所舉行。本院將持續配合指揮中心後續各項作業,視疫調及檢測結果滾動式調整。
寶佳林陳海30億興學遭質疑 台北政經學院黃煌雄聲明「純屬捐款,從無涉入校務」
前寶佳集團執行長唐楚烈陷入勞動基金炒股弊案,連帶關於寶佳集團創辦人林陳海捐贈30億元給促轉會前主委黃煌雄,與清華大學15年簽約採取「校中校」籌辦的台北政經學院(TSE),引發清大學生議會質疑及發動連署。台北政經學院籌辦人黃煌雄今天(22)強調「30億元純屬林陳海個人捐款,並未涉入興學校務,目前也收到全部款項」,並呼籲「讓台北政經學院成為台灣最美的人文風景」。以下為黃煌雄聲明全文。TSE籌備階段歷時約兩個月2019年10月24日,財團法人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捐助人會議通過捐助章程,確認第一屆董事名單,共9位,包括黃煌雄、林家宏、朱雲漢、單驥、曾志朗、黃榮村、吳清基、蔣偉寧和廖英智;接著於同日召開財團法人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會籌備會議,推舉黃煌雄為基金會第一屆董事長,並經黃董事長提名,聘任前教育部次長陳德華為基金會執行長。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會在2019年10月31日,以籌備處的名義正式向教育部遞件,申請設立基金會。11月14日,教育部以台教社(三)字第108060196號函,同意許可設立。11月21日,向台北地方法院申請法人設立登記,11月29日,領取台北地方法院法人登記證書。TSE由清華主辦、中央合辦2019年11月5日,依籌備會議的決議,正式發函給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陽明大學5位校長,敬邀參與籌備台北政經學院。其間,陽明大學和交通大學兩位校長於11月上旬和中旬先後函覆,「因正在推動兩校合併之組織重大改革」,「盱衡全局與諸多考量下,誠摯推薦由清華大學或中央大學申請籌設」。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也在12月致函籌備委員會表示:「清華大學是國內唯一曾經培育三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其核心教育理念,豐沛的學術能量以及不斷創新的校務發展傳統,足當肩負『台北政經學院』使命。」台大則由兩位副校長邀請陳德華執行長與朱雲漢院士見面,說明不參與籌設的理由;清華大學的「台北政經學院構想書」於2019年12月25日收到;中央大學的「台北政經學院設院構想書」於2019年12月30日收到。TSE審議階段歷時約三個月2020年2月10日,TSE設立合作學校的審查會議在台大校友會館三樓舉行,清華與中央均由校長賀陳弘與周景揚親自帶領其團隊進行簡報,清華有7人與會,中央有8人與會。參與的董事會成員對兩校簡報作了比較,最後達成「由清華主辦、中央合辦」的共識。最後審查會議決議:(一)對於合作學校選定的共識:1. 基金會全體董事對於二校所提的構想書及簡報內容,都給予高度的肯定。更感謝二位校長及所帶領的團隊對於本計畫的積極投入與支持。2. 清華大學在院核心的校務治理及國際連結與聲望評價,中央大學在永續發展的學術成就與國際合作所具備的優勢基礎,都將有利台北政經學院的設立與發展。基於整合優勢條件之考量,台北政經學院之設立,決定採取部分合作的模式,由清華大學主辦,中央大學合辦。3. 中央大學參與合辦的模式,可採分設研究中心或學程,亦可派代表參與「院務發展與規劃委員會」,但必須不影響以清華大學為主體的運作權責。基本原則由基金會先與清華大學溝通確認後,合辦的內容與細節再由清華大學與中央大學商討確認。(二)附帶決議:1. 訂於2月13日(星期四)上午 11:00 於本基金會會議室邀請清華大學就本次會議決議之後續執行(包含推動之時程)進行討論。2. 「院務發展與規劃委員會」是本計畫推動的重要核心,負責審議學院興革事宜、年度預算、院長之遴選等,其組成由清華大學與基金會共同商定。3. 為避免未來院務推動造成困擾,請清華大學研議不設院務會議的可能性。4. 既以台北政經學院為名,應優先考量在台北市設立據點。請清華大學針對月涵堂的整建重新提出規劃,基金會全力協助促成。5. 學校在師資員額的配合是原構想方案所設定的條件,請清華大學對此提出具體之承諾。6. 期望在一個月內與清華大學完成具體合作內容的協商後,……拜會教育部部長尋求支持。3月12日,雙方通過「財團法人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設立台北政經學院合約書」,全文僅 8 條:一、為培育以亞洲為重心之全球與公共事務領袖人才,並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前沿知識與理論的創新以及促進世界之永續發展,財團法人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以下簡稱甲方)與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乙方)合作於乙方設立台北政經學院。為強化雙方長期合作關係,落實台北政經學院之設立宗旨,特定訂本合約。二、 乙方應參酌台北政經學院設立構想方案提具設立計畫書,由校務會議通過並經甲方同意,作為台北政經學院運作之依據。台北政經學院應於110學年度開始招生上課。三、甲方負責籌募新台幣30億元,以其孳息協助台北政經學院發展軟硬體所需。四、 乙方應每年向甲方提出工作成果報告及預決算。五、 乙方之校長聘為甲方之董事,以利雙方之合作。六、 本合約有效期間自簽約日起至民國124年7月31日止。雙方可於合約屆滿五年前,再議定長期合作新合約。七、 依本合約第二條所定台北政經學院設立計畫書為本合約之一部分,未來如需變更,除完備乙方校內程序外,亦需經台北政經學院院務發展與規畫委員會審議通過並徵得甲方之同意。八、 本合約若有爭議,雙方約定,以台北地方法院為一審法院。3月19日,雙方再通過「台北政經學院設立計畫書」;3月24日,拜會教育部長潘文忠;4月7日,清大校務會議通過TSE設立案;5月8日,舉行TSE和清華大學合作設立台北政經學院的簽約儀式,潘部長親自見證賀。校中院是清大政策 非台北政經學院獨享2019年10月,清大賀陳校長說明他正推動「院本位」政策,有意將現行「三級三審」改為「二級二審」;有關TSE一事,他已跟清大人文、管理兩學院院長談過,獲得支持;最近,又與上述兩學院的有關教授交談,也獲得支持。一百多年前,倫敦政經學院(LSE)在費邊社人力與財力的支持下,逐步成長茁壯;20世紀50到80年代,LSE成為全球社會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三大世界思潮的主要論述發源地,因而與牛津、劍橋大學一樣,成為一所享有世界性聲望的學府。面對21世紀的世局,讓TSE能成為2030年以後的 LSE,是一項跨世代全力以赴的志業,而TSE推動迄今,始終伴隨著不少質疑,很高興能和清華大學共同譜寫「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故事,讓TSE的誕生成為台灣最美的人文風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