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內科
」 心肌梗塞 心臟 心血管疾病 陳冠任 胸悶膽固醇過高3不可逆外觀徵兆肉眼可見 醫勸及早治療
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要避免膽固醇過高,因為嚴重恐怕引發心血管疾病!最近知名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上節目分享,當人的外觀出現3種外觀徵兆,都可能是膽固醇過高的現象,應及早就醫治療;這些外觀徵兆在膽固醇降低後,通常也無法逆轉。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在網路節目《健康云之道》分享有關膽固醇相關常識,陳冠任指出,膽固醇過高的高血脂患者,一般沒有疼痛不適的狀況,要透過抽血檢查才會確診,通常延誤診斷。陳冠任進一步說明,其實膽固醇過高的患者能夠從肉眼分辨,只要外觀出現3種徵兆。3種徵兆分別是,眼睛出現「老年環」,角膜周圍形成一圈灰白或藍色的環形物,是血管雨眼睛老化所造成,常見於年長者,因此年輕人或中年人有此現象,往往是因為膽固醇過高,導致脂肪或膽固醇堆積在此處,必須就醫檢查血脂。另一個徵兆同樣與眼睛有關,臉上長黃色斑或黃色瘤,出現在眼睛上方處或眼周的不同顏色斑塊,這是膽固醇高到身體無處可蓄積,因而沉積於眼周附近,眼皮皺褶多就是要讓多餘的脂肪和膽固醇堆積。最後則是長出白色瘤,通常生於手指關節處或身體摺縫處,戳破的話會有黏稠油脂流出,這些就是累積的脂肪。陳冠任也說明,若有這3種徵兆都應該及早就醫治療,但這些外觀徵兆在膽固醇降低後,也是無法逆轉的外觀異常。此外,陳冠任提醒,膽固醇輕微偏高的人,可以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但非常嚴重的話就得透過藥物治療。
趙少康動手術心臟停3小時! 醫提醒「舒張壓低於60要注意」越早開越好
媒體人趙少康5日在臉書自曝動了心臟手術,原因是主動脈有擴大的現象,並導致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液會回流等情況,因此換了主動脈與瓣膜,過程中心臟還停了3小時,有如死過1次,心臟科醫師呼籲,民眾要留意低於60的舒張壓。另外,前藍委、前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指出,趙少康動手術前曾向他諮詢,自己就曾建議,應該及早檢查和及早治療,且心臟開刀仍有不小風險,趁著年輕越早開越好。73歲的趙少康自曝多年來舒張壓5、60,雖沒有不適,不過檢查後發現主動脈擴大,造成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1/4又流回心臟,他自述沒有症狀,不過一堆名醫大老卻建議他開刀,像是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振興醫院前院長魏崢等,趙少康認為有可能是術前評估瓣膜病變有一定嚴重度合併心臟結構變化,或主動脈擴大日後可能產生嚴重病變,因此建議一併開刀解決,避免主動脈剝離或心衰竭。趙少康透露,他在上午8點進手術室,下午6點進加護病房兩天,再轉普通病房,手術由魏崢動刀,過程中心臟停止3小時,以人工血管換主動脈、換瓣膜,又處理血管,而魏琤形容該手術在心臟手術中,難度算8,換心的難度是5。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說法,主動脈瓣膜逆流者,有可能造成舒張壓偏低,正常人舒張壓應在60到80mm/Hg,若是低於60 mm/Hg,要留意有可能是瓣膜病變,致使瓣膜關不緊,讓心臟打出去的血迴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嚴重恐導致心衰竭。至於主動脈瓣膜逆流原因?李禎元認為,有可能是因瓣膜老化、鈣化,甚至是因主動脈擴大、有瘤,才讓瓣膜關不緊,從趙少康的敘述,至少進行了主動脈置換手術,也換了瓣膜,並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術,這樣大規模手術,一定是鋸開胸骨、複雜度極高的手術,胸前至少留15公分以上的疤痕,說是比換心手術難度還高,算是貼切的。李禎元還表示,舒張壓低有可能意謂老化、感染、內分泌失調、出血、脫水、藥物或是主動脈逆流所致,建議需釐清原因,若是收縮壓高、舒張壓低,這仍歸類為高血壓,要以藥物控制,若是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還合併有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恐需積極治療,甚至評估是否有開刀適應症。另外,蘇清泉在臉書以「心臟開刀要趁年輕」為題發文指出,當他得知對方心臟略有不適,早就建議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趙少康很明顯聽進去了,做了完整的檢查,也在名醫魏崢院長的細心手術下完成「開心」,恢復情況良好,近日出院,很為他高興。蘇清泉表示,台灣醫術發達,心臟手術更是世界一流水準,但雖然如此,心臟要開刀仍有不小風險。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安泰醫院有位高齡86歲的女性患者開了心臟瓣膜手術,手術整個過程堪稱順利,但也讓團隊耗盡心力,身為心臟外科醫師,臨床上遇到應要開刀的患者,蘇清泉都會勸對方愈早開刀愈好,而趙少康也留言回應,「謝謝清泉兄專業建言,目前已經無恙,有病真的不要拖」。
六旬男不斷出現腦中風症狀!檢查竟是「重度動脈硬化」 AI輔助治療手術成功
64歲姜先生因反覆出現腦中風症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頸動脈狹窄,轉介到奇美醫院心臟內科門診,進一步檢查後建議進行心導管介入手術。然而,手術時發現姜先生左前降支動脈硬化嚴重,為確保安全,心導管先處理另一條血管,並安排藥物治療。一個月後,心臟內科團隊運用先進AI影像導航系統,結合震波氣球擴張術解決嚴重鈣化及狹窄處,成功並安全地完成支架放置。姜先生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回歸正常生活。心臟病為全球與台灣死亡之首 治療以藥物及調整生活型態為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數據,2023年心臟病位居全球死亡率第一,致死亡人數約890萬人;同年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心臟病死亡人數為23,424人,佔總死亡人數的11.4%,即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死於心臟病。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說明,目前心臟病以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介入為主,對於嚴重鈣化的冠狀動脈,若是無法使用氣球順利擴張,往往無法放置支架,或支架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擴張而增加中長期再發病率或支架再狹窄率的風險。這類病人大都只能接受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對於高齡、多重慢性病及體弱的病人來說,開刀風險較高。AI影像合併旋磨系統或震波氣球 有效安全解決血管鈣化洪俊聲醫師指出,血管內影像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I影像技術可提供極高分辨率的冠狀動脈內部結構圖像,以精確地識別,評估及定位,提高診斷及治療的準確性。此外,旋磨系統利用高速旋轉的鑽頭有效打碎鈣化沉積物,使其更加容易被移除,但有一定的風險,如血管破裂等;而震波氣球則通過釋放高能量的聲波,將鈣化組織粉碎,從而把鈣化狹窄的血管得到充分的擴張。兩者利用血管內AI影像導航系統,可有效安全地解決嚴重鈣化血管。洪俊聲醫師表示,結合先進技術於治療上,可改善病人的冠狀動脈血流與心絞痛症狀,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更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台灣335萬慢箋長者 逾半有多重用藥問題
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門診處方28天以上慢箋的長者,從2018年的256萬人,2023年增至335萬人。其中,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從130萬人增至178萬人,增加了36.9%。健保署統計,國人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2018年至2023年,占率從51%提升至53%,即每兩名領有慢箋的長者,就有1人有多重用藥問題。進一步分析去年335萬慢箋長者使用的藥品,降血脂藥最多,達54%,180萬人使用。其次依序為治療高血壓、心臟衰竭及糖尿病的腎素-血管收縮素(51%),以及抗凝血藥(34%)、糖尿病藥(34%)及降血壓的乙型阻斷劑(30%),都是慢性病用藥。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指出,人口老化、醫學進步下,病人年紀一定是越來越大,面臨的問題也相當多。他舉例一名心臟科病人,還需到腎臟科、內分泌科、腸胃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就醫,6科必須回診,無法一天看完,得分散在一周或一個月內,平均一科開立5種藥,領取的藥物共達20~30種。台北市藥師公會顧問、前理事長張文靜分析,多重用藥是高齡社會一定的趨勢。年紀大、患有糖尿病的人,若沒有照顧好,可能會併發腎臟、心血管問題,一些長者因腎功能不佳,沒辦法吃太多蛋白質,將會導致肌肉不足、活動減少,但若都吃澱粉,又會造成血糖問題。張文靜進一步舉例,另一些長者牙齒不好,無法咀嚼,只能吃糊狀食物,長期下來不僅營養不足,還會連帶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年紀越大,健康狀況通常都會越不好,國健署、健保署必須聯手,從營養、運動的方向來改善。
連放颱風假打亂門診! 醫憂下週「硬仗」:1診至少百人起跳
山陀兒颱風龜速襲台,導致全台各縣市這禮拜連放數天颱風假。雖然部分醫療行業無法停班,不過某些醫院和診所還是因颱風而休診。對此,就有醫師嘆,他其實不太喜歡颱風假,雖然對他來說是小確幸,但對病患來說就非常困擾,需更改看診日期、領藥也會受影響,更示警颱風過後的下一週門診「恐爆量」,「我已經做好下週硬仗的準備了。」臺北榮總耳鼻喉科醫師薛健佑昨(3日)在臉書發文稱,連續2天颱風假剛好取消2節門診,對他來說算是小確幸,但對病人來說就相當困擾,恐需自行再改其他日期掛號,「若為老病人,下週都可以加掛啦,我已經做好下週硬仗的準備了。但還是請大家盡量分流,不然彼此都等候,很辛苦,下週大家多擔待。」薛健佑也透露,「連2天去查房,昨天還好,今天早上雨傘都被吹翻了。本來中午約病解,早上特別打電話取消,未料患者家屬到醫院後,說臺北天氣還好,請醫師過來病解一下。想到家屬可能也只有颱風天不用上班,才能難得的全員到齊,只好再回去醫院病解了。」另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也稱,「特別門診」台北連放2天颱風假,導致醫院停診2天,雖然颱風假期間仍有不少醫院開設「特別門診」,讓真正有需求的民眾仍然可以前往就診,但洪惠風還是不樂觀,指出原本1診50至60名患者,下週至少百人起跳。
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原廠不玩了3/醫材也出走!心導管器械停止供貨 醫嘆:有錢也買不到好東西
除了原廠藥,醫材也受到影響。心導管檢查經常使用的器械「可鎖管鞘Lock Sheath」,國外廠商因不堪虧損,7月初宣布放棄台灣市場。醫師感嘆未來只能選擇成本低廉的器械,更以食物舉例,假如台灣不再有高級餐廳,只有平價小吃,雖然大家不至於餓死,但是若想要享用美食,卻是有錢也無法品嘗。「可鎖管鞘Lock Sheath」主要用於心臟電燒手術患者身上,在導管進入心臟時,固定其位置。目前市面上可鎖管鞘只有一種,該醫材退出台灣後,恐會讓執行電燒手術的醫師面臨手術困難度提高,病人手術時間恐必須延長。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表示,「可鎖管鞘Lock Sheath」全台現存量用完就不再供貨,未來當然一定會有類似的器械可以替代,但是能生存下來的,一定是成本較低、可以負擔健保壓價的廠商,品質能不能跟國外原廠一樣令人存疑。「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台灣政府宣布為民謀福:即日起所有汽車均不得超過500萬。因為不敷成本,於是賓利、勞斯萊斯退出台灣,反正不影響大多數人,大家無感,後來民眾抱怨500萬還是太貴了,政府改宣布:所有汽車不得超過200萬,於是雙B、海神、奧迪也離開台灣市場,但民眾還在抱怨,所以政府又改:汽車均不得超過50萬,最後連Lexus、Skoda也跑了,只剩平價車廠苦撐,而且只賣便宜的小車。」愈來愈多原廠藥、醫材退出台灣,醫師認為民眾未來醫療的選擇性將變得更少,且就算有錢也無法使用好東西。(圖/報系資料照)於是台北街頭出現一堆March、Tiida、Livina、Yaris,這時你說多花點錢沒關係,我想買好一點、大一點的車可以嗎?這時有錢也買不到了。陳冠任說,「健保砍價導致成本低廉的產品才能生存,未必會因此產生副作用,但是方便性、舒適性可能會有差。至少民眾的選擇性會降低。」陳冠任說,今天如果全國都沒有Volvo、雙B,只能開Toyota、Nissan,會有什麼影響嗎?其實不一定會。Toyota 肇事率也沒有比較高,開起來也算順暢,但是舒適度、滑順度、奔馳性一定有差。如果今天台灣都沒有高級餐廳,只有平價小吃,當然大家不至於會餓死,但是對於想要享用美食的饕客而言,大概就沒有辦法。越來越多藥品與醫材因不堪負荷退出台灣市場,陳冠任嘆道,未來這樣的情況只可能越來越多,民眾不想提高醫療支出,政府不想增加民怨,這就是大家必須共同承擔的結果。
北車遊民衝突挨刀倒地不治 醫:「嚇死人」不是開玩笑
台北車站日前驚傳離奇命案!5日晚間一名男子與遊民發生爭執,遭遊民在額頭與下巴砍傷,傷勢雖不致命,男子卻因此倒地送命。對此,醫師研判可能是「被嚇死」。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嚇死人」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當人在急性壓力下,受到驚嚇或情緒急劇波動,就容易有意外事件。台北市警方5日晚間接獲通報,45歲王姓遊民日前酒醉後於台北車站Z區地下街閒晃,出腳踢倒廣告箱,遭到一旁負責看管店鋪的65歲蔡姓男子制止。王男不滿被制止,竟持麵包刀返回與蔡男理論,造成蔡男的額頭與下巴受傷,未料蔡男竟因此倒地不起,緊急送醫後仍宣告不治。由於蔡男的傷勢輕微,並非致命傷,但其緊急送醫後卻仍不幸不治,醫師研判蔡男疑似是被「嚇死」。據《Ttoday新聞雲》報導,林謂文對於「驚嚇過度而死亡」的情況表示「當然有可能!」並指出包括慢性疾病、心臟、心血管疾病史等,都可能是驚嚇致死的原因。他提到,當人在急性壓力下,受到驚嚇或情緒急劇波動,如大喜、大悲、大怒等,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壓突然上升、心跳變快,此時就容易發生意外事件,像是腦中風或腦出血等。林謂文分析,當蔡姓男子被砍傷時,可能就是在極大壓力的狀態下,瞬間心跳血壓急遽升高,如蔡男本身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就容易誘發意外。就此案的結果推論,確實有可能是因為急性壓力或急劇的情緒導致猝死。林謂文說明,若是遇到因為受到極大驚嚇而昏迷、休克的狀況,對方一旦倒下,會以一般急救方式盡速處理,包括查看生命徵象、有無反應,確認呼吸心跳,若必要時要進行CPR急救,並盡速送醫。「就如同在路上看到有人猝倒的急救處置。」但林謂文同時提醒,若患者因驚嚇而就醫,後續要避免受到同樣刺激,此時留意不要大聲叫他、抓他或搖他,必須讓病患保持絕對安靜。林謂文指出,其實不管是誰都不太經得起急劇的驚嚇,因為很難斷定是否會誘發心腦血管意外,有些心律不整就可能是刺激造成。因此要提醒長者、慢性疾病史、曾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身體有不適等不穩定的情況,要避免受到驚嚇。林謂文也說,平時就盡量不要開嚇人的玩笑,國外曾有過案例是因為受到驚嚇惡作劇而猝死,「嚇死人」是真的有可能發生的。
酷暑衝擊!7月1188人次熱傷害 老年人、小孩要當心
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夏天越來越高溫,曾有學者示警,往後每年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7月共1188人次熱傷害,比去年的887人次要高。醫師提醒,老年人、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一些老年人早起運動,趕不及到陰涼處休息,就熱昏送醫;小小孩則因體積小,流失一點水分就會脫水,提醒民眾多留意。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指出,熱傷害由輕至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的中暑,英文名字叫heat stroke,也就是熱的中風。一旦中暑,體溫調節就會失控,達到40度以上,就算吃退燒藥也無法壓下來,也會如同中風一般,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譫妄、意識不清、無力、抽筋、癲癇等,每2人就有1人會死亡。田知學表示,台灣夏季氣溫不致於太高,中暑通常是意外所致,例如臥床的老人,自身不擅表達,家中的電毯沒有關掉,一不小心就熱昏。而早起晨運的老人,若沒人陪伴,沒及時到陰涼處就倒下,也會讓狀況加劇,從熱痙攣演變為中暑。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流失一點水分,對身體來說已很多,往往容易熱到脫水,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中暑時,人體組織的水分不足,就會往血液中找水支援。田知學提醒,本身就有三高者,更要當心。當血管的水流失,將加速血管變扁,出現中風、心肌梗塞。慢性病患若身體狀況不佳,前一晚睡不好,就別外出晨運。根據田知學臨床經驗,熱到送醫的老人,大多是從公園,或軍艦岩、象山等小小的山送來,即便沒有三高,老年人的心血管仍比一般人差,務必多加小心;年輕人也別大意,過度運動、水分沒喝足,熱傷害照樣會找上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柏青提醒民眾,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能幫助身體散熱,且要盡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若為老年人,更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
心房顫動中風率增5倍「胸悶頭暈要當心」 新治療手術僅需1小時
53歲任職於科技業劉先生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智慧型手錶近一、兩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 10-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轉至臺北榮總心臟內科就醫。於今年6月中接受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術(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1個月,在智慧型手錶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臺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羅力瑋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年紀越大產生機會越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然而有些患者並無症狀。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這些滯留的血液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會引發血栓。因此,心房顫動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 3-5倍,且心房顫動亦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不要耽擱。羅力瑋主任說明,除生活型態調整及預防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治療、戒菸、戒酒、運動等方面外,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仍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一般的治療共識,若病人的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年紀較高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抑是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目前國內常見的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3至6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臺北榮總心律不整中心引進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PFA),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手術時間由3至4小時縮短至1到2小時內,與其他電燒手術相比,兼具精確度高、不損害周圍組織、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等多項優點,安全性表現更佳,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
亞太醫院專科評比「台大獲8個台灣第一」 小兒科名次最高
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與統計資料庫公司Statista合作進行了第二屆年度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針對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的領先醫療機構的九個專業領域進行排名,包含心臟外科、心臟內科、內分泌科、神經科、神經外科、腫瘤科、骨科、小兒科和胸腔科。臺大醫院在此次專科評比中,高達八項位居臺灣第一,胸腔科更是亞太地區中,唯一入圍的臺灣醫院。排名評分標準來自30個國家的8萬5000多名醫學專家,包括醫師、醫院管理人員等參與線上調查、病人滿意度以及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評分模型的PROMs調查。臺大醫院名次最高的專科是小兒科,在臺灣排名第一,亞太地區排名第十六,臺大醫院兒童醫院李旺祚院長表示:「臺大兒童醫院目標就是亞洲兒童醫療的領航者,感謝國際的肯定。」骨科及神經科也是臺灣第一,在亞太地區則為第十八名,骨科部王廷明主任表示:「很榮幸臺大醫院骨科部在Newsweek亞太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中榮獲第十八名。我們深知這項殊榮的背後有著嚴謹的評分系統,不僅需要獲得來自國內外醫療專業人士的推薦,更重要的是病患的滿意度調查也是評分的重要項目之一。」神經部說明:「臺大醫院神經部除了提供病患更有效的治療外,也深入研究神經疾病的基礎醫學,本次很感謝獲得國際肯定,未來也將繼續致力於神經醫學的研究與發展。」腫瘤科一樣在臺灣排名第一,亞太地區第十九,腫瘤醫學部葉坤輝主任表示:「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是『臺灣第一個』腫瘤醫學部,秉承臺大優良傳統,具體實踐『醫療卓越、培育良才、創新研究』的三大使命,持續追求『健康守護、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的永恆願景。」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提到亞太地區(APAC)是地球上最多元化、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人口約有47億,約佔全球人口的60%,根據報告顯示亞太地區醫療保健產業具有強勁的成長潛力。臺大醫院本次在醫院專科排名中,獲得八項臺灣第一,醫療實力受到國際肯定,未來也將立足臺灣與亞太地區,放眼國際,在守護臺灣民眾健康及推廣國際醫療而努力。
預防低血壓的四方法 適量喝咖啡和規律運動
一般而言,年輕女性的低血壓不是低於80/50 mmHg的話,對身體健康沒有立即性的危害,不需要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只要改變生活習慣,病情即會漸漸緩解。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以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然而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這些調節機轉的功能逐漸退化,就容易導致血壓過低。 低血壓的3個威脅 1.增加心臟病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目前醫界認為,60歲過後開始低血壓,很可能與血管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因為血管內皮功能逐漸退化,血管硬化程度越來越明顯,收縮壓逐年上升,舒張壓反而偏低,收縮壓很高約150~160 mmHg,舒張壓約40~50 mmHg,發生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出2~4倍。2.增加腦中風機率由於舒張壓是反應血管彈性,特別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如果血壓偏低的話,代表血流量不足,容易發生暈倒、心絞痛、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越大,代表大動脈硬化越嚴重,腦中風的機率越高,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衝出來時,血管無法以舒張或收縮來緩衝壓力,血流衝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就會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越厲害。3.增加失智症風險老年人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在姿勢變化間,會大於20 mmHg,通常與調節血壓相關的神經系統退化有關,常會引起暈眩及跌倒。長期血壓偏低的患者,可能較容易感覺到疲倦、暈眩、情緒低落等症狀,有些憂鬱症或老年失智症等精神問題,也被認為和慢性低血壓有關。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舒張壓每降低10mmHg,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0%,舒張壓太低與阿玆海默症的發生有明顯相關;老年人如果持續性低血壓達2年以上,未來發展成失智症的機率便提高為2.19倍,推測原因可能與持續性低血壓,造成長期腦部血流灌流不足有關。預防低血壓4方法夏天比較容易發生低血壓,臨床上,高達8成患者因低血壓就醫。張嘉修說明,夏季的氣溫比較高,血管容易擴張,血壓本來就會低一些,再加上天氣炎熱,身體容易流汗加速散失水分,血壓更容易偏低,如果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就會造成低血壓的情形。1.補充足夠的水分天氣熱容易流汗,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平時記得補充水分,尤其運動後,更要攝取時夠的水分,以免發生脫水。2.適度攝取鹽分增加鹽分攝取可提高血壓,因為鹽分中的鈉,可以使水分滯留在血管中,讓血管的總液體量增加,血壓就上升了,建議低血壓的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的症狀。運動大量流汗後,低血壓者可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離子。3.規律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肌肉量及肌肉強度,肌肉收縮能使靜脈的血液回流,增加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穩定血壓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同時調節自律神經、增強心血管功能,促進血流循環。4.適量攝取咖啡因咖啡因能幫助血管收縮,使血壓突然升高,對於低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喝茶、咖啡,將血壓稍微拉高。(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心衰竭比癌症更致命!醫示警「1國民美食」超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共計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約22分鐘就有1人。對此,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也指出,心衰竭要注意水分和鹽分的控制,尤其台灣人的國民美食火鍋竟然也是大地雷,包括火鍋的高湯,以及沙茶醬,都會導致心臟負荷過大。心衰竭比癌症更致命!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在節目「健康晚點名」中示警,心衰竭要注意水分和鹽分的控制,因為心臟已經沒有力氣去負荷這些水分跟鹽分,一下子進去太多的時候,就會導致肺積水,就沒辦法呼吸,連吃太鹹都會把水分帶進身體裡。尤其台灣人每到冬天很喜歡吃火鍋,更愛火鍋的「高湯」及台灣之光「沙茶醬」,但陳冠任醫師提醒,沙茶醬口味真的太重了,因此每當寒流來襲後,心衰竭患者就會爆增。至於哪些食物可以預防心衰竭,陳冠任醫師推薦十字花科,例如油菜、薺菜、蘿蔔、西洋菜、花椰菜、高麗菜等,不但可以預防發炎指數的增加,還能預防血管栓塞。再來就是洋蔥、茄子、藍莓等含有紫植素的食物,以及木耳等,也有助於預防心血關疾病。又或者是膳食纖維及高纖食物,例如燕麥片、糙米飯等澱粉類。陳冠任醫師還提醒,雖然肉類也是必須攝取的食物,因為蛋白質是人每天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不過他還是建議最好食用白肉類,也就是雞肉、魚肉這些,因為白肉比較沒有不好的脂肪酸,所以白肉還是比較優先。以上綜合來看,就是蔬果類、蛋白質類,還有澱粉類均衡攝取,「對心臟來講,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保護。」
逾60歲每百人有4人心房顫動 這種心律不整恐致中風
隨著天氣忽冷忽熱,人體生理調節能力受到挑戰,心房顫動患者更應提高警惕。心房顫動會導致心房內血液流動不暢,進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流至腦部,可能引發栓塞性中風,帶來致命危機。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劉力瑋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國人中約有4%患有心房顫動,而80歲以上的患者比例更是高達10%。這一疾病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呼吸困難、疲憊無力、水腫。此外,心房顫動的另一大風險在於血栓的形成,劉力瑋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會在左心房的左心耳處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若隨血液流動,可能會堵塞腦部、腸子、腎臟或四肢,導致嚴重的中風,進而可能造成患者失能。因此,心房顫動被視為需要長期追蹤控制的慢性病。心房顫動的症狀通常表現為不規則的心跳,時快時慢。若患者出現心悸且心跳不規則且快速(超過130、150次/分),應及早就醫。由於所有的心律不整,當心跳恢復正常的時候,都不太容易以一張心電圖去做診斷。因此會以24小時心電圖監測,看有沒有機會在未來的這一天中逮到這個心律不整。此外,現在很多穿戴裝置,像是智能手錶,不只是記心率的高跟低,也能把完整的心電圖記下來。劉力瑋醫師提到,若常有心律不整者,可以藉由智能手錶記錄,就醫時帶來給醫師參考,都能有效輔助診斷。在治療方面主要有幾種方法,首先是電燒手術,通過心導管技術在心臟內定位並消除異常電信號。其次是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幫助患者維持正常心律。此外,因心房顫動患者伴隨較高的中風風險,需要使用抗凝血劑防止血栓形成,進而降低中風風險。劉力瑋醫師呼籲,若常有心悸、心跳不規則,要及早就醫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以預防中風等嚴重後果。
疫情遺毒3/婦人確診後突發心肌梗塞! 醫:肺栓塞更需注意「死亡率逾5成」
54歲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於是動手術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出院後江小姐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最後撿回一命。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吳靜如表示,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不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比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高出許多,根據國內外發表數據,新冠疫情3年來,肺栓塞患者比之前增加3成以上。徐中和表示,肺栓塞是繼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急性肺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死亡率超過50%,甚至高於心肌梗塞。」「根據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其中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塞的高風險族群。」中研院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因而引發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進而造成嚴重血栓。(圖/報系資料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受體CLEC5A和TLR2是新冠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謝世良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以放大發炎反應,進而產生血栓,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宋佩珊指出,收集新冠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檢體時發現,血小板被活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及自殺式的細胞死亡(NETosis)。宋佩珊說,近期許多研究顯示,病人體內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會引起免疫血栓,甚至是嚴重的血管內栓塞,這些肺部微血管阻塞導致肺部及其他器官缺氧,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吳靜如則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夏季冷傷害3/冷水澡可增強免疫力? 醫:必須符合3條件「否則會致命」
65歲的演員黃仲崑身材依舊健壯,過去他曾透露自己的養生祕訣是每天洗冷水澡,但冷水澡真能增強免疫力嗎?醫師表示,冷水澡對健康的幫助有限,但若是年紀較大、患有心血管疾病、環境適應能力不佳,那非但沒有好處,還可能因此賠上小命!海軍陸戰隊出身的黃仲崑,從年輕時就開始洗冷水澡,即便是在長白山拍戲,氣溫零下20度,他仍堅持不懈,他也認為這是自己長保健康的原因。荷蘭的極限運動員Wim Hof也是冷水狂熱者, 他認為冷水澡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促進腦內啡分泌、強化免疫系統。頤鳴堂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冷水療法源自於古代醫學,包括冷水淋浴、冷水噴霧和浸泡在冷水浴中等技術,其中冷水淋浴通常是指在攝氏10~15度之間的水中沐浴,每次持續2~3分鐘。冷水可以刺激白血球,幫助抵抗感冒和流感等常見疾病,還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率地運作,使皮膚看起來更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冷水澡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會感到不適,因此周宗翰建議洗冷水澡前應諮詢醫生意見,並且也提醒洗冷水澡無法替代正在進行的療程或藥物,有免疫系統問題的病患也先別急著嘗試。「每年皆有民眾因沖冷水澡引發心肌梗塞送醫,無論夏季或冬季,都不建議洗冷水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曾受訪表示,洗冷水澡增強免疫力的原理,是沖洗冷水的時候,身體四肢的周邊血管會收縮,血液集中回流到核心內臟,也增加臟器的能量進而提升免疫能力。蕭成儀強調,這種方式僅適合40歲以下,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而且必須長期執行,符合上述3條件,冷水澡才具有增加免疫力的效果,偶爾洗一次冷水澡,則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如果本身有三高問題或已有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千萬別洗冷水澡,否則會增加血管內斑塊剝落的機率。(圖/CTWANT資料照)蕭成儀表示,血管最怕溫差,冷水沖到皮膚,透過神經傳達到腦部,身體為了要維持體溫,會加速血管的流速增加血壓,血管不斷放鬆又緊繃,易增加血管裂傷或是血管內斑塊剝落的機會。他建議洗澡水水溫最好在攝氏38到39度左右,此時血管會放鬆,對於新陳代謝較差的長輩,洗熱水澡可以幫助代謝。但要避免水溫高於攝氏42度以上,否則反而會增加對心臟負荷。敏盛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認為,冷水澡對健康的幫忙程度有限,但危險卻是致命的,尤其是年紀比較大、對環境的改變能力沒有很好的人、或是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這3種人一定要小心,可能會出現昏厥、休克甚至猝死的風險,建議別洗冷水澡較好。
臺大醫院發展AI智慧醫療 數位護理師可望紓解人力荒
臺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在臺大醫學院副院長何奕倫教授帶領之下,致力於自然語言處理與生成式AI在遠距醫療的研究與應用。中心利用非結構式語音資料,整合生理資訊與電子病歷紀錄,藉由生成式AI的長處,協助遠距醫療的診斷、處置與風險分級預測。生成式AI結合語音、搜尋與生成式臉型等模型,可以實現數位護理師的功能。數位護理師將能分析語音、症狀與生理參數等綜合診斷、根據症狀給予非處方用藥或藥物調整建議,最後將對話過程自動總結,紀錄於電子病歷中。此計畫所開發的數位護理師,除了將對遠距醫療的進行有幫助之外,也可推廣至其他相關的臨床應用情境。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AI團隊過去數年在結合心臟內科及臺灣大學的合作下,成功開發且無償捐給國民健康署用來篩檢國人心臟病的AI 診斷平台HeaorNet 成果豐碩,供全世界使用,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貢獻 TAIWAN can help。同時,將進一步共同開發全球首個支援通用人工智慧(GAI)的RIS+PACS系統 - VSRad(Visual Studio Rad)。這個創新平台旨在滿足全球放射科醫生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將基於網頁的整合開發環境(IDE)與專門為世界放射診斷專科量身定製的PACS(影像存檔和通訊系統)和RIS(放射資訊系統)功能相結合。VSRad系統將提供先進的功能,例如:自由文字自動完成、將自由文字轉換為定製的結構化報告、空間分配文字關聯、文字 - 圖像空間關聯 以及 自動背景搜尋相似病例的歷史記錄。這些功能將簡化放射診斷專科的工作流程、減少倦怠 並為 全球放射科醫生提供智能助手,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決策過程。胰臟癌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早期胰臟癌在電腦斷層攝影(CT)上不明顯,因而近四成小於兩公分的胰臟癌在 CT上難以被發現,常因而喪失治療機會。臺大醫院首創AI胰臟癌輔助偵測工具,能提高早期胰臟癌的偵測率。此創新除獲衛福部智慧醫材許可證,也榮獲美國FDA認證為「突破性醫療器材(Breakthrough Device)」,為首獲此殊榮的台灣AI醫療產品。以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亞健康世代長期追蹤資料與全醫療體系整合醫療資料庫的大數據,訓練開源大型語言模型,藉此將可充分運用個人多模式健康醫療資料,並協助醫護人員對各種非傳染性疾病進行動態風險預測並提供建議與臨床決策。臺大醫院早在2020年即導入兩部AI運算主機,建立醫療大型語言模型與多模態語言模型,開發智慧疾病分類編碼系統、報告撰寫助手、風險預測、問答系統等醫療場域落地應用,2024年結合醫療與人工智慧,帶領團隊打世界盃,將台灣醫療的影響力發揮到全球,為智慧醫療開啟嶄新的面貌。
男子3個月內住院4次! 檢查發現罹患罕見遺傳疾病
一位男性出現昏厥、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連上廁所都無法自理,不得不請看護。一開始先用心臟衰竭藥物治療,但未見起色,出院昏倒又被送進醫院,短短3個月就住院4次!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大榮進一步為患者檢查心電圖與超音波,發現竟然是神祕的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缺乏特定酵素 台灣「心臟型」尤為嚴重法布瑞氏症為一種罕見遺傳性疾病,缺乏特定酵素α-galactosidase (a-GAL),因而引起一系列疾病,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四肢疼痛,痛到有如灼燒感,或是在身體出現血管角質瘤導致的紫斑。成年後的症狀會因影響到的器官有所不同,若影響到腎臟,會出現蛋白尿或者腎臟功能降低;如果影響到腦血管可能會出現年輕型中風;如果影響到心臟會出現心律不整、心臟衰竭;還有一部分人可能會影響到腸胃道跟視力。王大榮指出,台灣最常見的亞型叫做「心臟型」法布瑞氏症,每1萬2千人至1萬3千人就有一人,發病時會以心臟症狀來表現,像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至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與一般的心臟衰竭有何不同呢?他說明,一般心臟衰竭是心室變薄,法布瑞氏症則是心室肥厚,兩者不同,可透過抽血、心電圖、超音波檢查來鑑別。▲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大榮父母是病友且心律不整 是否會遺傳給孩子?法布瑞氏症的遺傳因子位在X染色體上,女性性染色體是XX,如果母親有法布瑞氏症,有50%的機會遺傳給子女;男性性染色體是XY,如果父親有法布瑞氏症,兒子不會罹病,但一定會遺傳給女兒。反觀在症狀上也是類似的結果,若男性帶有這種基因,發病會比較早、症狀會比較嚴重;而女性因為有2個X基因,所以大部分發病的情況不會這麼嚴重,或是發病年紀會比較晚。從根本上補充酵素 符合條件可申請健保給付王大榮表示,由於法布瑞氏症缺乏α-galactosidase酵素,因此治療方式是利用注射的方式來補充酵素,輸注時間40分鐘到1小時,幫助身體代謝掉累積在身體內的廢物,幫助改善疾病的嚴重程度。但由於此疾患是基因缺陷,補充酵素沒辦法治本,患者需要長時間來醫院接受注射。大部分的病人不會出現不適副作用,僅少部分病人在治療初期會有過敏,不過症狀都非常輕微,施打抗過敏藥物之後,症狀都能夠得到緩解跟改善。此外,患者經過心臟切片檢查,符合特定條件還可申請健保給付。上述男性患者申請到健保給付後,治療1個月就改善心臟衰竭、認知功能跟智力,生活能夠自理,不用請看護也不用再住院,相當戲劇化!醫師最後呼籲,患者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像這樣的儲存性疾病,導致身體出現不可逆的症狀,而且現在藥物已有健保給付,鼓勵患者積極治療。
54歲女染新冠爆發急性心肌梗塞! 搶在黃金期治療「1周後出院」
54歲的江小姐,長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於數年前因末期腎疾病開始接受規則的血液透析治療。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兩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其中右冠狀動脈為長期慢性完全阻塞,花費數小時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金屬支架。手術順利完成的江小姐,出院後幾天開始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心導管檢查顯示,原先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尚未處理的冠狀動脈左迴旋枝,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急性完全阻塞,造成此次的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團隊搶救,順利將阻塞的左迴旋枝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塗藥金屬支架治療。江小姐術後恢復良好,此次心肌梗塞因搶救即時,未造成心臟功能衰退或影響,治療後順利解除隔離,並於一週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靜如說明,新型冠狀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吳靜如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66歲名廚「保師傅」心室震顫病逝 醫揭致命關鍵:錯過往往救不回
美食節目主持人王瑞瑤的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近日因肺炎住院,沒想到近日傳出他發生「心室顫動」離世,享壽66歲。對此,醫師就心室顫動做出說明,並指出是最嚴重的瀕死狀態,如果患者身體狀態不佳或沒及時搶救,幾乎都是回天乏術。王瑞瑤今年3月才透露丈夫因為肺炎住院,並裝上葉克膜續命,怎料25日再度更新病況,竟已經不敵病魔,因「心室震顫」離世。王瑞瑤寫下:「他還是丟下我走了,入院81天高低起伏,病情反覆,內心煎熬,沒有一刻穩定,也沒有一秒能安心」,24日醫師還說肺部X光「是入院以來最漂亮的一張」,但隔天心臟竟停止了,「我收到的死亡證明書,上面寫的不是一直糾纏他的肺炎,而是心室震顫」。王瑞瑤男過證實死訊。(圖/翻攝自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臉書)對此,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解釋,心室顫動與一般人較為熟知的心房顫動不同,心房顫動比較良性、常見,較不危及生命;但心室顫動是心臟疾病走到最後的一個現象,屬於致命的心律不整,代表已經瀕死狀態,必須採取電擊、CPR等作為,是最為嚴重的狀況。心室顫動發生,代表心臟已無法有效收縮,把血液打出去,此時全身上下血液循環不夠,呈現停止狀態,也就是瀕死狀態,這是由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或嚴重心律不整造成的心臟不可逆的受損傷害的最後一個現象。林謂文指出,保師傅應是身體有嚴重感染,引發敗血症,進一步影響心臟,導致心臟不可逆的損傷,心臟突然停止跳動,與其肺炎病情有關。至於有沒有辦法救回?有4大關鍵,第一要看導致心室顫動發生的原因能不能被矯正,第二是病人有無其他慢性病史,再來才是當下身體狀態、以及有沒有馬上被救治,如果錯失第一時間,往往回天乏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