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問題
」 心臟病 心肌梗塞 健康 心臟 癌症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厄運專找苦命人!接連送走丈夫和兒子 彰化婦復健路上遭砂石車輾過身亡
彰化縣員林市中山路與園林大道五段路口23日上午發生死亡車禍,62歲何姓婦人遭42歲劉姓男子駕駛的砂石車輾過,送醫後宣告不治,鄰居表示,死者平時為人善良堅強,照顧弱智兒子多年,但她近年接連送走丈夫跟兒子,身邊僅剩女兒相伴,如今又在復健路上發生車禍身亡,此噩耗也讓鄰里十分不捨。23日上午8時許,砂石車行經員林大道5段時,疑似因視線死角未注意前方路過,直接輾過何婦騎乘的電動機車,導致她重傷受困在砂石車車底,電動機車也瞬間成鐵餅粉碎變形,場面怵目驚心。消防局獲報後,立刻派遣員林西區消防分隊趕抵現場搶救,到場後先確認車輛熄火再將傷患移出車底,初步檢傷婦人右腿、左腳踝及左手掌粉碎性骨折且失去呼吸心跳,送醫後宣告不治。據了解,何女命運坎坷,丈夫近年因病過世,她照顧弱智兒子多年,愛子也於2023年往生,身邊僅剩女兒相伴,而何婦也曾因心臟問題開刀,平時則靠撿拾資源回收維生,家境清寒艱辛。警方則已介入調查,確認砂石車與電動機車都是綠燈起步,初步認定是司機未注意車前狀況而釀禍,確切案情和肇事責任則仍待進一步釐清。
英第二大半馬賽事再傳悲劇 2018年以來第4度參賽者猝死
本月6日,在英國威爾斯(Wales)首都卡地夫(Cardiff)舉辦多年的長跑賽事「卡地夫半程馬拉松」(Cardiff Half Marathon)中,發生一名選手在跑完21.0975公里的賽程後,卻在抵達終點線時倒地不治的遺憾事件。根據資料,這已經是該項賽事自2018年以來,第4度有跑者因而喪命。綜合英媒報導,卡地夫半馬(Cardiff Half Marathon)主辦單位「Run 4 Wales」發布公告,宣布一名37歲的男性跑者在抵達終點線時因為心臟驟停倒地,經過終點線旁醫療急救小組的緊急處裡後,被送往附近的威爾斯大學醫院,但最終仍宣告不治。「Run 4 Wales」表示,基於對家屬的尊重,不會公布死者身分,並向家屬表示慰問。不過據《BBC》報導,死者是37歲的史蒂芬‧詹金斯(Stephen Jenkins)。他在卡馬森郡(Carmarthen)的安曼福德鎮(Ammanford)長大,後來進入牛津大學地理系,並在畢業後遷居倫敦,在保險公司任職,有一個18個月大,剛開始學說話的女兒。詹金斯的家人表示,他是一個熱愛跑步與自行車的人,並且對橄欖球充滿熱情,家人告訴媒體他是「一個出色的兒子、慈愛的伙伴和出色的父親」。事實上,這並不是卡地夫半程馬拉松賽是第一次傳出悲劇,2018年便有2名分別為32歲及25歲的跑者衝過終點線幾分鐘後因心臟驟停而猝死,2019年也有一名35歲跑者完賽後不幸身亡。主辦方宣稱,「在一連串不幸事件過後,我們正持續努力提升對潛在心臟問題的認識。」「卡地夫半程馬拉松」自2003年起開始舉辦,至今已有21年歷史。根據資料,第一屆賽事僅有約1500名跑者參加。不過因為賽道平坦,沿途風景優美,可欣賞卡地夫城堡、卡地夫灣以及卡地夫天鵝湖等著名景點而廣受跑者喜愛,如今已是英國第二大半程馬拉松賽事。根據主辦單位宣稱,今年的賽事中有超過29000名跑者報名參加,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屆。
張友驊颱風天跌倒進加護裝葉克膜! 他病況不樂觀關鍵曝光「進行低溫療法護腦」
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在台北市吳興街散步時,因意外踢到路邊花圃跌倒,造成他頭部直接撞擊地面並無呼吸心跳,經過急救後,張友驊雖然恢復心跳,但仍處於昏迷狀態,據消息人士證實,張友驊送醫後已經接上葉克膜,執行心導管檢查排除心臟問題,另現階段進行低溫療法保護腦部,但整體情況仍要觀察,不算樂觀。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北醫附醫說法證實,張友驊確實送至該院救治,詳細病情因未獲得病人家屬授權,不便透露目前治療情況。據了解,69歲的張友驊在3日傍晚約6點35分左右,和妻子徒步行經吳興街巷弄內,疑似不慎踢到花圃而失足倒地,造成他頭部重擊地面昏迷不起,妻子見狀嚇得連忙跑到一旁的吳興街派出所求救,當救護人員到場後立刻實施心肺復甦及AED救治,現場恢復微弱呼吸心跳,但仍無意識,仍在醫院搶救中。據《壹蘋新聞網》引述權威人士說法,表示張友驊疑似因為心因性內科疾病發作,導致心臟驟停,整個人才會失去意識倒下並撞擊到頭部,目前他雖然已恢復心跳,但仍無意識。根據消息人士指出,張友驊昨日到院後已經裝上葉克膜,接受心導管檢查已經排除心臟問題,沒有狹窄、也沒有心肌梗塞,並依照常規已經進行低溫療法保護腦部,也因此處於鎮靜睡眠狀態,意識為恢復,後續還要繼續觀察幾天,但情況確實不算樂觀。另外,《三立新聞網》也訪問到,張友驊的好友馬西屏,他透露和張友驊有陣子沒聯繫,但每次見到對方都覺得他氣色好聲音也宏亮,沒想到竟會發生意外,如今希望張友驊可以早日康復。
溫州名醫遭捅死...兇嫌犯案後墜樓亡 作案動機成謎引熱議
一個持鎯頭、刀具謎樣男子,7月19日13時18分許,逕入浙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溫醫一院)新院區心血管內科17診室,追殺正在加號問診的主治醫師李晟,沒留下隻字片語的殺手行凶後跳樓,李晟急救後不治,雙雙身亡。「好醫師」為何沒有好報?凶手背景、殺人動機為何遲未查出?引發陸媒討論。陸鞠躬盡瘁好醫師之死殺機成謎,醫患何以安心?圖為李晟(左一)在街道義診。(圖/溫醫大附一院心內科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24日報導,近年大陸傷醫事件頻發。據大陸《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3年間,大陸依法起訴傷醫、擾醫、在醫院聚眾滋事等犯罪共1萬4271人。李晟母親的同事說,李晟是家裡三個兒子老么;家人多是醫務工作者,母親是手術室護理長,父親是心血管內科醫師,大哥是皮膚科醫師。殯儀館門口張貼訃告寫道,李晟1974年3月16日生於溫州樂清,享年51歲,1996年大學畢業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至今,現任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組組長、主治醫師。溫醫一院是當地的三甲醫院,心內科頗為出眾。凶手作案動機,據《北京青年報》旗下公眾號「北青深一度」報導,「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行凶男子10年內在溫附一院並無診療記錄,其未婚獨居,很少有社會交際,並非因醫患矛盾引起,目前尚未查明作案動機。」但死者同事楊磊稱,他們同事中間也流傳另一個說法:多年前,凶手妻子是醫院心內科一名主任醫師患者,當時給她做過心內科手術,但花光積蓄仍不成功,跳樓身亡。這一說法未得到官方證實。該主任醫師也否認有醫療糾紛引發「殺錯人」。澎湃新聞報導,多人盛讚李晟是醫德醫術兼具、視病猶親的好醫師,餓著肚子加號問診到下午一點多,是他的工作常態。夏香蓮和丈夫都是77歲,是李晟的患者。21日一早一家人叫車從樂清老家趕到溫州見李晟最後一眼。溫醫一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黃偉劍也很認可李晟。黃偉劍是大陸著名的心律調節器生理學家,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左束支心律調節」概念。楊磊說,曾有美國患者跑到中國找黃偉劍做手術,而黃偉劍出現心臟問題,選擇讓李晟來做手術。盡管聲名在外,李晟卻卡在「主治醫師」這一職稱,沒再升職。楊磊解釋,李晟讀的是在職碩士,後來忙於臨床,一直沒有提升學歷,因此影響了職稱和晉升。另外,楊磊說,作為研究型醫院,溫醫一院比較看重科研,但他感覺李晟似乎沒有太在意,「可能覺得無所謂,反正只要把病人的病給治好就可以了。」劉培蕾感慨,從來沒見過這麼有耐心的醫師。她的母親在李晟醫師診間看病8年,曾做過心瓣膜補缺手術,術後一個月帶母親複診。記得診室裡患者基本是長者,李晟和他們溝通總是和聲細語,「你這個恢復得很好啊」、「這個沒關係」。李晟總是先緩解患者的憂慮,再慢慢告訴對方要注意哪些地方。哪怕患者重複問問題,李晟會不厭其煩地解釋,從不說重話。李晟遇難後,醫院安保問題一度成為焦點。楊磊也提到,醫院門也很多,很難做到像機場一樣強制安檢。據溫醫一院官網介紹,醫院2023年全年門急診量達586.3萬人次,出院病人有26.8萬人次,開展手術14.1萬台次。楊磊認為,作為三甲醫院,溫醫一院平均每天的門診量接近兩萬人,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醫院。「我認為我們醫院怎麼去處理這個事情,對於整個行業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說人人自危,那碰到這樣的事情,你哪知道下一個人會不會砍你?」楊磊說道。大陸紀錄片《人間世》拍攝過116起醫療糾紛,攝製團隊在媒體採訪中談及,醫患隔閡的成因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比如醫療資源稀缺、生命教育缺失……而醫患關係改善,不僅需要體制完善,也需要每個參與者都做出努力。此外,醫患之間的溝通常常缺乏一個緩衝地帶,大陸醫務社工的出現,或可彌補這一缺位。澎湃新聞在今年6月間,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社工部的醫務社工為例,報導〈關注醫務社工的力量,使其發揮更大專業價值〉中提到,醫務社工會轉化醫師的專業術語,向患者闡明醫療過程和手段,用同理心獲得患者的信任。一方面讓求診者得到被關懷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讓醫護人員工作更有效率。不過,在公共政策方面,仍需要引導社會力量進行資金支持。◎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懷孕20周不自知「2年內引產2次」 專業醫感嘆:請珍惜生命的可貴
隨著社會的變遷,不少舊時的觀念都有發生改變,就連生育觀念也是。婦產科醫師王樂明日前就發文表示,近期產房裡的生產數量減少,但引產的案例卻變多了,他也分享了兩個讓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婦產科醫師王樂明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身為婦產科醫師的他,近期開始感慨「時代變了,觀念也變了」,他分享了本周產房內的2起案例,第一個案例是一位懷孕29週的女性,因為胎兒腦室持續擴大,後續也發現胎兒有心臟問題。該名女性是在週三發現胎動變少後緊急就醫,但檢查時胎兒已經沒有心跳,不得不進行引產手術。王樂明醫師認為,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對這個家庭最好的結果。第二個案例則是涉及一位20幾歲的女性,王樂明醫師描述其為第二次懷孕,在懷孕20週時決定終止妊娠。之所以會拖到二十周,是因為該名女子月經不規律,所以對於自己懷孕一事毫不自知,直到20週才發現。王樂明醫師也提到,該名女子去年也曾懷孕過,當時就選擇引產。雖然曾建議他做避孕措施,但該名女子並沒有回應。王樂明醫師認為,如果在沒有足夠條件和準備的情況下生下小孩,對小孩的傷害可能更大,因此終止妊娠或許是對她最好的選擇。第三個案例則是一對情侶,女方未成年懷孕12週,男方已成年。在雙方家長的商量下,他們決定不要這個小孩。男方在病床前牽著女友的手,足以顯示出他們的感情,但男方也將面臨法律責任。王樂明醫師解釋,在台灣法律中,即使雙方同意,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性行為仍需負法律責任。第四個案例是一位懷孕12週的女性,該名女性原本是要準備領取媽媽手冊,結果發現寶寶已經沒有心跳了,所以前來醫院準備進行引產。王樂明醫師解釋,其實引產過程就像正常分娩,只是聽不到小孩出生時的哭聲。王樂明醫師感嘆的表示,有些人想要的卻很難得到,那些不在意生命的卻無所謂的感覺,或許自己的言詞夾雜著一點情緒,有時候想想幫那些明明可以正常生育的人引產這麼做是不是害他們變本加厲了?但又換個角度想,如果這些沒有經濟能力,又或者單親在未來碰到另一半會不會又像社會新聞案件那樣?王樂明醫師最後也提到,真的希望大家能好好做足避孕措施,珍惜生命的可貴。後面他也提到,目前終止妊娠的方式包括口服RU486(適用於8週以內),流產手術(8-11週),以及引產(12週以上至24週或大於24週胎死腹中)。每種方法都有其風險和適用範圍,需要慎重考量。
Tank消失多年現身剩57公斤 不找另一半「沒那個必要」
「Tank」呂建忠消失歌壇多年,終於將在6月8日於TICC舉辦「關於愛和勇氣,再出發」演唱會,今(5日)舉辦記者會,他在2014年與老婆離婚,問及目前身旁是否有人照顧自己?他表示:「對我來說家人比較需要陪伴關懷,對象就沒有積極去找。」即使有心儀的對象也不會去表白,「沒有那個必要了啦,重心不在感情上面,重心都在家裡。」Tank目前沒有想找另一半。(圖/焦正德攝)雖然沒有另一半,但Tank有寶貝女兒的陪伴,目前女兒已經12歲,苦笑說女兒雖然沒有很叛逆,但會比較在乎朋友,「小時候會讓我牽手,現在有朋友在的時候,就會刻意避開我。」他也說小時候女兒會聽他的歌,問及有沒有打算跟女兒合唱?他表示:「我在想能不能有這個機會,她唱的東西和我的類型完全不一樣,如果要挑戰需要時間磨合。」Tank因心臟問題,目前只剩57公斤。(圖/焦正德攝)被問到若是有人唱〈給我你的愛〉向女兒告白怎麼辦?Tank笑說:「我可能會飛踢吧,先看看這個人品格怎麼樣。」更希望女兒18歲才能談戀愛,他也說女兒比較不會說窩心話,「她表現出最真實的樣子給我看,有時候講這些我可能還會覺得有點肉麻,不是不想要她的關心,但我會覺得她只要過得很開心快樂,這樣就夠了。」Tank多年來飽受先天性心臟病之苦,目前還是會定期看醫生,「心臟就是這樣,如果要治療很難到痊癒,現在只能維持,用吃藥來維持狀況,因為心臟這個器官無法逆轉,只能用藥物控制。」此次現身他看起來瘦了不少,他解釋因為心臟的關係,需要吃利尿劑把體內水分排出,因此容易瘦,169公分的他目前約57公斤。
吃魚油「保護心臟」? 新研究大逆轉:健康者服用反增中風風險
魚油是補充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過去在常識上,也被許多人視為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健康食品。不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對於已經罹患心臟疾病的人來說,服用魚油補充劑確實能有助降低發病風險;但如果原本身體健康、沒有心臟疾病的人,服用魚油可能反而會增加中風、心房顫動等疾病的風險。據《CNN》報導,近日一項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論文指出,經過長期累積的統計分析發現,患有心臟疾病者如果長期服用魚油補充劑的話,心房顫動發展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會降低15%,因心臟衰竭而導致死亡的機率也會降低9%。不過對於沒有心臟問題的人來說,經常服用魚油補充劑會導致心房顫動的風險增加13%,中風的風險增加5%。這項研究的取樣對象,是來自英國生物銀行中超過41.5萬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之間參與者的數據。在平均12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經常使用魚油補充劑。丹佛國家猶太健康中心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心臟病專家安德魯費里曼(Andrew Freeman)博士注意到了這項研究,並且向《CNN》表示,原本就很少醫囑會建議使用非處方魚油,這項營養食品也沒有出現在專業醫學協會的指南中,但太多人都在服用它,讓它覺得憂心。費里曼指出,事實上一般民眾所吃的非處方用魚油純度較低,而且也無法排除可能含有魚類體內殘留的重金屬元素,即使是用於對抗心血管疾病的處方級高純度魚油,導致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風險也同樣存在。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主任、阿茲海默症預防神經學家理查德艾薩克森博士(Richard Isaacson)也向《CNN》表示「魚油的新鮮度是關鍵」,他補充說:「從亞馬遜或好市多等電傷網站或零售超市購買可不是最好的主意。」艾薩克森建議,一般人可以從天然食材中攝取omega-3,例如沙丁魚或野生鮭魚,算是最好的來源,因為它們富含這些健康的不飽和脂肪,而汞含量較低。其他如鮪魚等大型魚類由於汞含量較高,因此最好1週不要吃超過2次。另外藻類、奇亞籽、毛豆等,也是良好的植物性攝取來源。
48歲男肚大宛如懷有3胞胎 他登山休克昏倒一查「心臟出問題」
彰化有一名48歲的黃姓男子因心臟問題,身體內的水分無法排出,早成肚子萬如懷了3胞胎般腫脹,為了讓肚子消去,他曾赴醫院在1天內打了31針利尿劑,並排出1萬cc的尿,所幸黃男後來接受EECP體外反搏治療,1個多月下來,身體狀況明顯改善。姓男子因心臟問題,身體內的水分無法排出,肚子腫得像懷了3胞胎。(圖/員榮醫院提供)根據《中時》報導,黃姓男子在今年初發覺肚子愈來愈大,甚至被太太嘲笑說像懷了3胞胎,為了健身,黃男友爬山習慣,未料有次他爬到一半突然休克昏倒,求診後才發現,原來是心臟出了問題。黃男到員榮醫院求診時向院方表示,年初肚子愈來愈大,甚至會愈來愈喘,連躺著睡3分鐘都會喘不過氣,自1月起只能坐著睡覺。後來因腹脹難耐,他還就診1天內打了31針利尿劑,排出1萬cc的尿,肚子才消下去。當時醫院告知黃男心臟有問題,因此他想藉由爬山健身,3月間到苗栗爬山,沒想到山頂坐下休息喝水時竟心臟病發昏倒,所幸有一位背著神像爬山的男子,幫他做了30分鐘CPR後,再由消防人員送醫救治,據黃男表示,「冥冥中似有神助」讓他挽回一命。經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檢查發現,黃男的左心室無力連帶引發右心室無力,導致右心衰竭,郭勛南指出,血液滯留在身體的靜脈會造成肝腫大,食慾下降,下肢腫脹以及腹水無法排出等情況,黃男的肚子因此才會像孕婦般腫大。黃男後來接受EECP體外反搏治療,據郭勛南表示,所謂的EECP,功能如同1個體外馬達,患者治療時不需打針也無需住院,治療期間可以讓心臟獲得適度休息並減少負荷,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功能。黃男經過1個多月下來的EECP體外反搏治療和藥物治療,狀況明顯改善。
扣保單討債1/銀行強制解約保單討債務 立委質疑未兼顧比例原則
最高法院大法庭在2022年底作出統一見解,裁定保單可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CTWANT曾揭露,法院因而湧入大量銀行聲請扣押債務人保單的案件,司法人員形同成為銀行的討債工具;不僅如此,銀行把積欠多年的債權交給資產管理公司處理,這些公司為了討回債金,強制執行債務人為要保人的保單,要回的金額與債務人有形、無形損失的權益不成比例。立委鍾佳濱說,最高法院統一解釋以後,造成院方的案量增加好幾倍,2023年一整年累計就有8000多件已強制執行、有3萬多件在審理中、還有23萬件事處於查詢中。正因為全台21家保險公司中有19家在台北地院的管轄範圍,2家在士林分院,讓兩個地院工作量大增;然而,比法官們更慘的是身處台灣各地的債務人,如果他們本身就是保險的要保人,一旦因為債務受到債權公司聲請強制執行,就得北上向法院聲明異議,而且很多保戶根本不知道可以異議。立委鍾佳濱、黃珊珊開記者會指出,保單遭強制解約使保單受益人喪失保障,因此將提出修法草案,賦予受益人「介入權」。(圖/周志龍攝)住在高雄的56歲的A先生現在就陷入身體健康不佳、保險理賠金拿不到、遇到協調南北跑的困境。他在19年前創業失敗欠下卡債,所投保的醫療險、防癌險與長照險早在2016年就遭扣押,但因為他是醫療型保單,保價金為「零」,所以未遭解約;他多年前曾接受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當時資產處理公司聲請強制處分他的保險理賠,但法院判決「醫療金不得扣押」,因此他仍領到這筆錢。「狀況發生在最高法院的判例(統一解釋)之後。」A先生說,去年他獲得一筆約18萬元的醫療理賠金遭到扣押,最後法院執行處裁定,除了保留3個月、共6萬元的生活費,其餘的12萬元則交給資產管理公司;今年一月他心臟不適,再度住院4天,保險理賠金2萬9千多元則一直扣在保險公司尚無法領出。A先生說,多年前曾接受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當時債權人曾聲請強制處分他的保險理賠,但法院判決「醫療金不得扣押」,如今情況已不同。示意圖,照片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照)A先生說,他欠下卡債並非不還錢,創業失敗後他返回職場做上班族,也遭強制執行,每個月扣一部分薪水償還債務,粗估自已已經償還2、3百萬,但仍還不完,又一直遭到逼債,他身體愈來愈差,除了心臟問題外,還罹患憂鬱症與知覺失調症,目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他說,幾年前曾詢問其中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想要協商清償方案,但原本40多萬的本金,竟已複利加本金變成200多萬,難怪他一直還不完,何況他不只欠一家銀行的卡債,「怎麼還得完?直接把我拖去槍斃好了!」「債權人取回低廉解約金,但當事人喪失重要保險權益的情形,明顯不符合強制執行法中的比例原則,無異於殺雞取卵!」鍾佳濱說,雖然司法院要求法官強制執行保單時要符合比例原則,兼顧債務人的基本生活,但法官沒有辦法了解每個保單產品,不知道到底可以拿回多少解約金、對要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會產生什麼衝擊;對法院來講,要判斷每個個案會是很大的負擔,建議應由保險局、壽險公會對保險商品依種類與解約金額分類列表,供法院判斷參考,譬如儲蓄型的保險與健康型的保單處理方法不同;解約金金額不到幾萬元,也不宜申請強制執行。
南昌司機「突發心臟病」失去意識 公車失控衝撞人群致3死7傷
4日8日中午,中國江西省南昌市有一輛巴士衝向路邊人群,導致多人死傷。中國網路上一度傳出司機有意「報復社會」故意撞人,但據當地警方通報表示,肇事巴士司機市因突發心臟病不適失去意識,不幸造成重大死傷。南昌交警通報,4月8日11時42分許,南昌市一輛公車由東向西先後與多名行人發生碰撞,造成一起交通事故,3人當場死亡、7人受傷送醫。目前,駕駛員李某(男,51歲)已被警方控制,經初步調查,駕駛員李某駕駛車輛行至疊山路勝利路口時突發心臟不適失去意識。事故原因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中。中國網友對此議論紛紛,有網友表示:「都是苦命人」、「公車司機保持健康、經常體檢非常必要」、「公司全責,沒有做好體檢」,但也有人表示:「司機每年單位都有體檢,但是基本沒用,心臟問題不是做個心電圖就能看出來的,真正要查得做心臟冠狀動脈造影,一次800(約台幣3600)左右,一般單位不會提供這種體檢。」還有人對日前中國推出的推遲退休年齡政策發起省思:「所以推遲退休的意義是什麼呢?65的大叔在路上開滴滴,你放心嗎?」
多位醫師勸放棄孕婦仍生下 台大醫讚:寶寶投對胎
台大婦產科仁醫施景中表示,2年前一位孕婦曾在生產前,被許多醫師勸放棄,但最後她還是順利生下小孩,「這是寶寶自己的福氣,找對了父母來投胎。」施景中在臉書發文,他要參加一個特別的慶生典禮,對象是2年前接生過的一位小孩,「當年,孕婦和先生在來我這裡之前已經看過許多醫師,每個醫師都叫她放棄。我跟她說明了可能的風險,孕婦和先生最後選擇生下他。」施景中表示,「寶寶有兩個先天疾病,都不是小的問題。平常有的孕婦,只要胎兒有其中一個問題,可能就會考慮放棄了,何況兩個問題加起來、變數會更多。」施景中說,寶寶生下來後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後因為心臟問題接受手術,「這一住就住了半年多。後來又回到樓上的加護病房,總共在台大加護病房待了14個月,最後順利從一般病房回家。」施景中指出,「當寶寶一歲大的時候,我還在兒童醫院的電梯碰到媽媽,對於寶寶仍然住院,其實我很心疼,然後也有點後悔、當時自己是不是應該狠下心來叫她們放手?後來我就沒有她們的消息了,直到前幾天。原來寶寶後來關關難過關關過,後來順利出院;現在剩下氣管造口,再隔一陣子也要關了。」施景中回憶,那時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都覺得寶寶無法出院,可能要找其他醫療機構接手。而寶寶的爸媽說,「當年要不是施醫師,今天就不會有他了。」施景中回,「我的態度是中立的。這是寶寶自己的福氣,找對了父母來投胎。」施景中說,「感動的是,寶寶今天一度一直抓著我的手不放,其實他應該是對我沒有印象,我只有在出生那一刻碰見過他。大概是上輩子有緣的人吧?」
癌症化療、放射治療恐導致心衰竭! 超音波檢查保安心
癌症化療或是放射治療的直接毒性恐誘發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王晨旭表示,現今的癌症治療趨勢已針對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cancer therapeutics related cardiac dysfunction,簡稱CTRCD)進行預防、檢測及處置。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TTE),易取得與使用、相對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在CTRCD的臨床運用尤其重要。化放療毒性誘發心臟衰竭近年來癌症疾病的診療已有相當進展,病人死亡率明顯降低,但癌症療程的不良反應仍降低了罹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現今的癌症治療趨勢已針對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CTRCD)進行預防、檢測及處置。王晨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癌症病人罹病及死亡的第二大主因,CTRCD可經由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簡稱CT)、放射治療(radiotherapy,簡稱RT)的直接毒性作用誘發,並出現程度不同的心臟衰竭臨床症狀。CTRCD與許多不良預後高度相關,包括心臟移植、心室輔助器置放,甚至死亡。過去已發現許多CT藥物對於心血管系統的危害,尤其是 anthracyclines, trastuzumab,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s等。RT直接照射胸部/縱隔腔,也可立即或於數年後誘發心臟衰竭。CTRCD可能源自CT/RT對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直接影響,或是加速既存的心血管疾病惡化。癌症疾病本身也可誘發心肌細胞加速衰老,換言之,原本因高齡等退化因素造成的心臟衰竭,可能因後續的CT/RT進一步惡化。因此,識別高危險族群,及早發現並治療CTRCD,已成為癌症治療的當代顯學。與其他影像檢查工具相比,經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TTE),具備容易取得、易廣泛使用、相對安全且具成本效益,在CTRCD的臨床運用尤其重要。TTE應用於癌症病人4大時機癌症病人風險分級及基礎的心臟功能評估:王晨旭表示,癌症病人比非罹癌族群有更高的心血管相關的罹病及死亡率。心臟及腫瘤科醫師可以根據癌症病人基礎的心臟功能風險、CT/RT處方類型和劑量以及職業環境相關後勤因素等,安排療程後續追蹤訪視時程。並將TTE基礎的功能評估確診的心血管危險因子以及原本既存的心臟問題積極改善,將有助降低後續CTRCD風險。包括積極改善三高、戒菸、減重以及適量運動、飲食指導等等。癌症療程期間以及療程後的臨床監測:原本已有心血管癥候的癌症病人,在CT/RT期間以及療程完成後,應進行週期性的TTE心臟功能評估。以某乳癌病人的研究為例,無論基礎的心臟功能為何,在CT後3個月內心臟功能(LVEF)就下降了超過5%;中位數追蹤4.5年就可能發生CTRCD。接受CT累積劑量低風險的病人(例如anthracycline ≤ 240g/m2),在完成療程及療程後6個月應進行TTE重新評估。若CT累積劑量超過上述,之後於每個療程進行前均應TTE重新評估,若癌症病人出現CD(克隆氏症)症狀、影像學或心肌酵素異常,均應重複進行TTE並接受心臟專科醫師進一步諮詢評估以利確診。接受高劑量胸部RT的病人(例如>30 Gy),也應於初次RT後10至15年進行TTE,之後每5年定期追蹤。結合心臟超音波及生物標記檢查追蹤CTRCD:根據現行歐洲腫瘤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簡稱ESMO)指引,可透過兩種方案對CTRCD進行時序追蹤。方案一僅用超音波成像;方案二結合心肌酵素及超音波成像,在基礎的心臟功能評估及TTE完成後定期安排追蹤。以方案一為例,TTE可定期於CT療程前、療程間的第3、6、9個月,以及療程開始後的第12、18個月進行追蹤。以方案二為例,可在每個CT療程後定期評估血清troponin。若血清troponin持續陰性,仍建議每年度進行TTE。透過以上不同方案的醫療資源運用,持續追蹤CTRCD。運用心臟超音波介入CTRCD的初級防護及治療:目前文獻顯示,投予β blockers (例如carvedilol)或ACE inhibitor(例如lisinopril)這兩類初級防護藥物在準備進行CT的癌症病人,與降低CTRCD、減少troponin上升可能有關。許多證據顯示,早期發現CTRCD是心血管預後良好的關鍵。若無症狀病人在TTE追蹤時發現CTRCD,應改變或終止CT療程配方、投予心臟初級保護藥物、並訂定追蹤監測時程。醫師最後表示,未來心臟超音波將結合其他檢查工具,如便攜式心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檢查等高階影像設備、AI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創新應用等,預期將提供癌症病人更優質的醫療照顧及生活願景。
7旬嬤胸口常悶痛、呼吸喘!竟是心臟主動脈狹窄惹禍 「心臟手術置換」成功續命
71歲林姓婦人胸口常悶痛、呼吸易喘,原以為是年紀大氣衰體弱,診斷後才發現是主動脈狹窄,同時心臟血管也堵塞,症狀嚴重,在臨床上判斷只有3-5年存活率。主動脈狹窄 無症狀、死亡率高主動脈瓣是主動脈與心室之間的門,主動脈瓣因結構導致無法完全敞開時,會造成心臟血流無法順暢流動,滯留在心臟裡,就會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也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初期可能無症狀,但主動脈瓣開口會隨年紀逐漸縮小,症狀加重,可能產生心絞痛、昏厥甚至猝死,不可輕忽。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手術難度高且複雜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過程需要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改成由機器體外循環維持全身血流暢通,由醫療團隊修剪原本的心臟瓣膜、放上新瓣膜再重新啟動心臟血流,帶動血液循環,手術過程難度高且複雜。團隊經6小時馬拉松手術後,成功為林婦置換人工瓣膜,並在加護病房密集觀察適應度,5天後確認林婦身體安全無虞,才轉回普通病房。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次改善2心臟問題賴韋良醫師也提及,雖是為林婦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但術前的心導管檢查中發現林婦血管堵塞,因此術中同步為林婦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一次改善兩項心臟問題。術後,林婦反映有感心絞痛症狀不再,呼吸順暢許多,感覺重獲新生,可以重拾參加學校的志工活動,也能自在參加社區運動聚會。與醫療團隊積極評估 避免被疾病拖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王文斌表示,臨床上高齡長者會對疾病的處理治療較為消極、害怕手術,但其實隨醫療資源普及與高齡化社會來到,老年人口健康程度普遍提升、人均壽命也逐年增加。發現疾病時若能與醫療團隊一同評估各種可能性,並在具備體力時積極治療、康復,便有機會能夠扭轉老後臥床、被疾病拖累的日子,迎接樂齡新生。
北榮29歲醫忘年會昏倒 院長曝「人工心臟搶救」:可以好好過年了
台北榮總1月27日晚間舉辦忘年會,一位29歲骨科住院醫師在表演時當場昏倒,而且是當著院長陳威明的面,讓眾人不禁嚇壞,北榮醫師半小時內將他送往醫院裝葉克膜,6日終於傳出好消息!院長陳威明時表示,該名醫師關關都過了,已經可以開口說話。陳威明也在稍早發給院內同仁一封信,宣布這項好消息並感謝大家。陳威明受訪時難掩激動心情直說「他跟我說『院長好、謝謝院長』,還好他沒事,否則這個年沒有心情過,可以好好過年了」,事發至今近兩周,終於迎來好消息!陳威明表示,他真的現在過了好幾關,從葉克膜、人工心臟,每一關都過了,插管等所有東西都拔掉了,而且沒有出現併發症,預計這兩天就可以離開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休養。據了解,該名醫師是在忘年會上表演時倒下,當時所有醫師全部湧上搶救,所幸忘年會地點就在北榮對面餐廳,因此30分鐘內該名醫師就被送到醫院,裝上葉克膜搶救,隨後陳威明也簡單回應該醫師本身先天性心臟問題,醫療團隊全力救治。陳威明也進一步提到,「每天都會去看該醫師的狀況,不然真的睡不著」,現在大家心情也好一些,這真的是榮總人救榮總人,雖然過年期間可能暫時還要在醫院休養,但是已經算是過關了,往康復之路前進。他並強調「真的是24小時拼了老命動用一堆人,團隊盡力了,真的很愛這一群同仁,每一位醫護都是我們的心頭肉,也不斷提醒同仁要注意健康,一定要好好活著。」院長陳威明給全體同仁的一封信內容如下:親愛的同仁,先祝福大家新年快樂,過年幾天的連假好好的放鬆、休息、陪陪家人。我們的骨科住院醫師剛剛已經可以清楚和我溝通,也向我說「院長好及謝謝同仁幫他忙」,相信這兩天就可以轉出加護病房,朝完全康復之路前進,謝謝所有親愛的同仁,「榮總人救回榮總人」!威明見證這一切,深深受到感動,感恩大家,我們可以放心過個農曆新年!威明敬上
看牙醫突昏倒!一檢查竟是「這疾病」 醫揭6招:遠離沉默殺手
桃園市日前一名56歲男子在看牙醫時,突然昏倒在地,送醫救治後診斷為心肌梗塞,醫師緊急替男子施作心導管治療,事後詢問家屬才得知,原來男子牙痛的症狀已好幾天了。對此,醫護也提醒,民眾平時可以做好6大預防,避免心肌梗塞找上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吳學明表示,心肌梗塞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是急性心臟問題,通常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吳學明指出,心肌梗塞容易發生在冷天氣、凌晨、情緒起伏大或飽餐過後,其中有心臟病史的人需更加注意。此外,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為胸痛,但也可能轉移到下巴、背部等處,因此經常有病患會主訴「上腹痛」、「胸口有東西壓著」、「牙齒痛」等。吳學明進一步說明,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罹患心肌梗塞的年齡層逐漸下降,其中有高血壓、心臟病家族史、缺乏運動、抽菸、肥胖、高脂血症等患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據衛生署統計,2022年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為第2名,統計結果顯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其中心臟病死亡人數為2萬3668人,相較於2021年增加8.3%。那要如何預防心肌梗塞找上門呢?桃園醫院護理師陳香綾建議,民眾可從日常生活的「6大預防措施」開始著手,第1點為飲食方面,平日可多選擇健康的食物,採取低熱量及低鈉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及魚類,避免食用油炸物、動物皮、內臟類及醃漬食物,也切記勿暴飲暴食。第2點為遠離菸品,陳香綾指出,菸中含有菸焦油,容易導致血管阻塞,建議吸菸者立即戒菸或前往醫療機關協助戒菸,沒有吸菸者也要盡量遠離二手菸。再來第3點要良好控制慢性病,如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需要定期測量,並遵照醫生指示規律服藥。第4點則為多運動,陳香綾指出,平時應維持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可以採用漸進式開始,但若在運動期間出現上述心肌梗塞症狀時,必須立即停止運動。第5點為減重,可以透過計算BMI,確認自己是否需要體重控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成人最佳建議是介於18至24之間,若指數大於或等於24時,就應該要特別注意。最後第6點為定期健康檢查,陳香綾表示,定期去做健康檢查,可以提早發現異常現象及早治療,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骨科住院醫師忘年會表演突倒地! 北榮證實:已裝葉克膜搶救中
台北榮民總醫院於27日舉辦忘年會,但卻傳出有一名骨科住院醫生於忘年會表演過程中突然倒地,經由現場其他醫師急救後,隨即送到醫院治療。北榮方面也證實這項傳聞,更表示該名醫師本身有些先天心臟問題,目前已經裝上葉克膜搶救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該名醫師在忘年會的表演過程中突然倒地,由於參與成員全部都是醫護相關的專業人才,所以眾位醫生隨即衝上去急救,也剛好忘年會舉辦地點就在北榮對面的餐廳,因此該名醫師在短短30分鐘內就被送到醫院,並且裝上葉克膜。榮總院長陳威明受訪時也表示,因為自己不太飲酒的關係,忘年會是禁止同仁強制灌酒或強迫表演的。而該名醫師當天並沒有喝很多酒,在表演完後就倒下,他自己也目睹整個過程。陳威明表示,在送回榮總檢查後,初步排除心血管的問題,應該是先天心臟疾病相關所致,目前該名醫師的心跳、血壓都十分穩定,醫院會動用所有力量去拯救該名醫師。
少年又是你!彰化7旬老翁寒流來襲心梗發作 救援員再度奇遇
彰化縣24日迎來嚴寒寒流,不少長者因氣溫驟降而發生心肌梗塞,其中1名7旬老翁更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再度遭遇生死一瞬,和美消防分隊的消防員黃景嵐接到救護任務,竟然發現這名老翁是1年半前搶救的病患,老翁看到他時也驚喜相認。和美消防分隊的消防員黃景嵐,去年曾榮獲「救護之王獎」和「金心獎」,24日出勤時發現案發地點似曾相識,到場後與老翁對視經詢問後,確認老翁在1年半前的救援中就曾是其的救護對象,老翁見到黃員時樂呵呵地表示「少年,怎麼又是你」,彼此間不禁感到有緣。據悉,老翁先前因心肌梗塞接受心導管手術,甚至曾一度失去呼吸心跳,而黃景嵐與醫院團隊的協同搶救成功挽回了老翁的生命,這次老翁再度因心臟問題求救,黃景嵐一方面熟練地完成心電圖操作,另一方面迅速給予服用雙抗血小板藥物的急救措施。送醫後,老翁在49分鐘內完成冠狀動脈阻塞的打通手術,相較全國平均90分鐘內的標準,時間縮短41分鐘,顯示出消防局的訓練紮實,與醫療院所之間的合作無間。彰化縣消防局呼籲,寒流來襲時長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等慢性病患者易增加心臟疾病發作風險,建議在起床時注意保暖,並避免突然冷風刺激,若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應即時就醫。換句話說,寒流來襲,保重身體才是最要緊的。
氣溫驟降心肌梗塞病例增? 醫:與「這病」有關不治療恐致命!
近來天氣冷氣團、寒流接力來襲,全台氣溫陡坡式下滑,不少民眾都很有感,但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最怕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等前兆。據門診統計,因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跟著增多,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反覆暫時停止呼吸而發生缺氧,進一步造成高血壓,也讓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大增。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患者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吳彥雯主任解釋,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將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不可小覷。吳彥雯主任進一步指出,近幾年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情況常被忽略,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建議醫師在門診時,應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說明施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的重要性,安排相關檢查或是轉介到心臟科門診,而對於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應加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測評估,以便及時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或減弱指數,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每小時五次以下:為正常。每小時5-15次:為輕度,只要每小時超過5次就應接受治療每小15-30次:為中度,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2倍每小時30次以上屬於重度,若再加上有慢性疾病且白天會昏睡,建議可考慮配戴正壓(陽壓)呼吸器,許多患者在使用後不僅睡眠品質優化,同時也能改善各項生理心理功能,甚至改善性功能障礙。吳彥雯主任呼籲,民眾應多加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若有打呼、肥胖、睡不飽睡不好、以及心臟問題等相關問題,應及早就醫,必要時要進行睡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跟生活品質,以及心血管的健康。
睡不好真傷「心」 心房顫動患者高達53.4%罹患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少打鼾者也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此症在臨床上是相當棘手的疾病,因為看似不影響正常生活,讓許多民眾對之掉以輕心。但如今台大醫院、亞東醫院兩大醫學中心團隊研究證實,在心房顫動患者中,竟有有超過53.4%的人同時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無論一般民眾、臨床醫師都必須更加重視睡眠品質與健康。一直以來,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研究發現,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必須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過程。(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台大醫院與亞東醫院兩大醫學中心團隊,針對這個議題自2020年起共同攜手進行相關研究,赫然發現在320名心房顫動病人中,確診有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竟高達53.4%,遠遠高於一般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過去醫學界對心血管健康的評估,多偏重清醒時的功能表現。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首度將睡眠狀態納入,與大家熟知的飲食、活動、肥胖、血壓、血脂、血糖跟抽菸等重要因子並列,成為評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標。而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的是每小時呼吸阻塞的次數超過15次以上。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資料,在流行病學調查是一到兩成,比例雖然已經不低,但上述研究卻發現超過半數的心房顫動病患併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為一般民眾的三到五倍,對健康的衝擊可想而知。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強調,由上述研究可以說明,如果未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一旦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將更容易誘發心房顫動,危害心血管健康。若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旦有心臟問題,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例將明顯提升,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結果就是造成無盡的惡性循環。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常被忽略,且為使睡眠與心臟專業領域有更密切的連結,包括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一方面強調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篩檢特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針對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強力建議臨床醫師必須評估是否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給予確診後的治療建議。並期望透過這次合作編寫的指引公開發布,有效提升民眾對睡眠健康的重視,降低因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心血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