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
」 心肌梗塞 猝死 心血管疾病 心臟 心臟疾病13歲少女長期胸悶不適! 就醫檢查發現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一名13歲的少女,因長期感到胸悶不適至本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竟發現她胸腔裡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且確定為罕見淋巴癌,由於壓迫著心臟,醫療團隊迅速為患者制定治療計畫,盼助她早日恢復健康。淋巴癌致病因多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T細胞淋巴癌 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干擾素治療黃振銘進一步說,縱膈腔的腫瘤常見的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由於這顆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為了確定這顆腫瘤的性質,同時避免手術不慎可能引發的大量出血,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最終確診這名少女罹患T細胞淋巴癌。而這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可能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就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讓病患恢復健康。因此,這名少女不需要再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大多胸悶為肌肉骨骼問題 症狀持續應儘早就醫治療黃振銘提醒,大部份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但胸悶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份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不過,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又提高了!台灣人平均壽命升至80.23歲 排除癌症可再增3.46歲
內政部最新統計,112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80.23歲,較111年國人平均壽命79.84歲,重回80歲分界線以上,也中止了新冠疫情期間國人平均壽命連跌三年的逆境。然而,參照國發會剛發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我國75歲以上高齡老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恐怕將會進一步高於預估數。歷年排除死因為惡性腫瘤的平均壽命概況,國人平均壽命將可因此提高3.46歲至83.69歲。(圖/內政部)內政部19日公布「112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這是該部會第11年公布。主要是為了解各類死因對國人平均壽命的影響程度,運用衛生福利部統計的112年國人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編算我國特定死因除外的國人平均壽命,並與一般國人平均壽命進行比較。國內十大死因前3位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此項統計排除這三項死因,國人一般平均壽命將可分別提高3.46歲、1.42歲及0.94歲。意即,112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80.23歲,若扣除惡性腫瘤離世,國人平均壽命將達到83.69歲。內政部認為,這顯示惡性腫瘤對國人死因減損壽命最嚴重,國人平均壽命的影響最為明顯,112年因此死亡的國人人數為5萬3,126人,占全體死亡人數比率25.84%。據統計,惡性腫瘤已連續42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位,而心臟疾病亦連續16年位居第2位,這兩項病症是為國人生命最大的殺手。罹病逝世令人難過,人人也都希望能圓滿終老。但是,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最新報告指出,在台灣,2025年的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成為千真萬確的「超高齡(super-aged)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加,2024年65歲老年人口為449萬人,預估2043年將超過700萬人,並於2050年達到最高峰757萬人。此外,我國老年人口的年齡結構,亦朝向「更高齡化」發展。依據中推估結果,85歲以上人口2024年為45萬人,至2070年將增加為219萬人,占整體老年人口之比率亦將從10.1%上升至31.4%,表示每10名老人中,即有3名為85歲以上的超高齡人口,屆時每1名青壯年人口需扶養1名老人。據此,台灣社會要續命,國人要努力活的健康,即使年華老去,仍要維持自我照顧起居的能力、社會參與更不能少。
秋冬來臨!心血管疾病高峰期多留意 醫曝「致命心臟隱患」: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位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隨著氣溫逐漸下降,秋冬季節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明顯上升。為了提升大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亞東醫院舉辦「心臟守護▪健康常駐 - 不可不知的隱藏危『肌』」衛教活動,告訴你致命的心臟隱患,以幫助了解這些潛在的健康威脅。心房顫動未治療 中風及死亡風險激增社區健康發展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內科莊文博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因心房跳動不規律,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送至全身。根據統計,國內約有1%的人口患有心房顫動,其中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若心房顫動未得到妥善治療,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日常活動,還可能引發疲勞、心臟衰竭,甚至增加中風與死亡的風險。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 出現這些症狀應警覺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ATTR-CM)則是一種少見但致命的心臟病變,對一般民眾而言較為陌生。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醫師解釋,類澱粉沉積症屬於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無法被代謝的蛋白質沉積在組織中,影響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若出現心臟衰竭,並伴隨腸胃不適、手指麻木無力、下背痛或腿部沉重疼痛等症狀,應警覺是否為 ATTR-CM 的徵兆。曾炳憲醫師補充說明,ATTR-CM可分為「野生型」及「遺傳型」。野生型通常在60歲以上開始出現症狀,若診斷後未及時治療,中位存活期約為3至5年;遺傳型則較早發病,症狀通常在50至60歲間出現,未治療的中位存活期僅約2至3年。自今年2月1日起,致命心肌病變的治療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選擇。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勿輕忽身體微小症狀院長邱冠明呼籲,應養成規律作息、控制情緒、適度運動、均衡飲食,並遠離菸酒,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他特別提醒,若出現心衰竭等症狀,切勿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
被低估的新冠1/「不是小感冒」死亡人數比流感多9倍 再感染病逝風險增2倍
中秋節過後,許多診所擠滿看病人潮,宣告進入病毒活躍的「多事之秋」,而蟄伏其中的大魔王便是新冠病毒,當多數人認為新冠疫情穩定的同時,事實上,光是今年至少在年初與6月時就出現2波確診高峰,甚至首度出現孩童死亡案例,吳至行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新冠肺炎絕不是小感冒,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而且再感染者死亡風險更增2倍!疫情爆發已4年,根據疾管署去年9月至今的統計,XBB新冠疫苗全台接種率僅11.82%,6個月至4歲孩童甚至不到1%。「打氣」如此低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看新冠」。「許多人都誤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具威脅,但其實並非如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說,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黃振國說,過去是「一個人(病毒)的武林」,在一支病毒霸主之下,其他病毒沒有機會侵犯人類,但隨著新冠病毒愈來愈可以在人群間傳染 ,代表病毒愈來愈適應人類。「新冠真的不是感冒!」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別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新冠病毒會結合人體「ACE2受體」進入全身器官,對心肺、消化系統、大腦、腎臟等帶來損害,相較於流感更加可怕。疫情持續至今4年,民眾對接種疫苗逐漸感到疲乏,根據疾管署資料,去年9月至今的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1.82%。(圖/報系資料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比流感高出9倍,今年2月就分別有1歲、6歲孩童染疫身亡,這是睽違10個月後首次有兒童病逝,也敲響警鐘。不只如此,每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都會重創健康。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針對2020年至2022年44萬3,588名確診者,4萬947名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和首次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者的死亡風險不僅高出2倍,住院風險更超過3倍。此外,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的心臟疾病風險也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甚至肺部、腎臟、骨骼、肌肉、神經失調等健康問題都恐受到負面影響。吳至行說,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即便是低風險族群,確診後仍有多達7成個案「至少一個器官受損」。「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黃振國強調,當新冠病毒變異大就需要更新疫苗,目前流行的JN.1變異株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很大。而10月開打的JN.1新冠疫苗可以預防現在流行的變異株,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
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竹科工程師豪飲猝死 醫師警告酒後1狀況「最危險」:一不小心就送命!
一位25歲竹科工程師8日陳屍台北ATT 4 FUN百貨廁所,警方事後調查發現,死者生前在8分鐘內喝下700C.C.的「斷魂百香果」調酒,初步相驗疑為瞬間飲酒過量導致心因性死亡。對此,胸腔外科醫師蘇一峰提醒,飲酒過量導致神智不清、大量嘔吐時,「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蘇一峰醫師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就算再年輕,飲酒還是要適當」,表示飲酒過量時,最要小心的狀況就是飲酒後「大量嘔吐」。蘇醫師指出,飲酒過度的人往往全身無力,又神智不清,萬一身旁無人幫忙照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自己的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對此,網友紛紛表示:「要灌酒也不是這樣玩的,好好一條命就這樣沒了」、「年輕的朋友喜歡玩挑戰,但是不知道許多是致命的」、「台灣工程師平日操肝+假日再操,即使再新鮮的肝也禁不起折騰」。還有人表示:「我以前在日本唸書時,有看過學校販賣部貼公告,叫學生迎新會時不要「一気飲み」、不要灌別人酒,應該是真的有學生在這種場合被灌酒就直接送急診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也指出,喝酒過量會造成酒精中毒,不僅傷腸胃、傷肝,還會導致死亡,由於酒精中毒者可能不自知,甚至失去知覺,旁人分辨徵兆給予正確協助非常重要,如沖冷水,喝咖啡或濃茶都是錯誤行為,也別放任昏睡不管,可能會出現呼吸或心跳停止。另外根據《Heho健康》網站報導,只有極少數的酒醉者是真正「醉」到酒精中毒而死,大多數的死亡酒醉者,都有其它死亡原因:一、嗆食嘔吐物:根據亞洲人的飲酒習慣,酒醉的人胃部常常會有食物。如果嘔吐時,胃部的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導致酒醉的人窒息而死。因此酒醉的人一定不能仰臥,頭一定要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二、橫紋肌溶解:酒醉者常昏睡很長時間,如果肢體不活動,長時間壓迫部位,肌肉會缺血壞死,導致橫紋肌溶解(rhabdomyolysis)。因此一定要定時幫酒醉者翻身,防止肢體長時間受壓。三、心臟疾病:喝酒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在急診室中,酒醉者都需要做心電圖,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昏睡的人發生心臟疾病時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另外,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臟損害,急性酒精對心臟損害程度,與中毒的時間和程度呈正比。四、低血糖症:酒精性低血糖症是一種因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綜合症,避免方式是不要空腹或飢餓時大量快速飲酒。五、醉酒後的意外:酒駕引起的車禍,是急診科外傷病人的「禍首」,外科患者佔急診病人的三到五成左右,其中大多是酒駕引起的車禍傷者。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被勸酒不妥協、請代駕,都是避免酒後駕車的方式。◎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全台首例「心臟超飽和氧治療」手術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死亡率
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今(5)日發表全新「心臟超飽和氧治療("Super-saturated" Oygen Therapy SSO2)」手術方式,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亞洲第二例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後執行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肌受損範圍(26%),並減少後續心臟衰竭及心因性死亡之風險。72歲的張女士過去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病史,均按規律接受治療。今年7月,她因胸悶、氣促和冒冷汗的症狀逐漸加劇前往亞東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亞東醫院立即啟動D2B團隊於82分鐘完成D2B(從病人到達醫院至心血管打通時間),於左前降動脈植入塗藥支架後,由心臟血管內科心導管室主任杜宗明和蔡浩元醫師共同領導,進行約60分鐘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張女士於術後第5天順利出院,在心臟團隊的照護下恢復良好。追蹤檢查報告發現,心臟超音波顯示她的心臟射血分率為61%;心臟磁振造影則顯示心臟功能達到59.1%。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中的第二號殺手,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已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疾病。近年來,國際上已發展創新的治療方式「心臟超飽和氧治療」,透過抽取病人動脈血液,經過超飽和氧氣裝置注入高壓力氧氣,再經由心導管將富含高濃度氧氣的血液送入冠狀動脈,藉此有效降低微血管阻塞,改善冠狀動脈微血流,從而減少心肌梗塞的範圍,並進一步預防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發生。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杜宗明指出,對於大範圍前壁心肌梗塞,早期打通血管(D2B)已成為台灣的常規治療,但這些患者仍可能面臨後續發生心臟衰竭併發症的風險。2019年,美國FDA核准將「超飽和氧氣治療系統」應用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再灌流治療,能有效減少約26%的心肌梗塞範圍,從而降低心臟衰竭風險及後續死亡率,這項技術成為改善患者癒後的重要利器。目前,亞洲僅有馬來西亞成功執行此手術,而台灣亞東醫院是亞洲第二個成功完成此手術的國家與醫療機構。副院長彭渝森表示,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擁有處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豐富經驗,D2B冠心病認證已連續6次獲得國家醫策會疾病別認證。彭渝森也提醒民眾,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預防和早期發現疾病。
高雄女「陳屍旅館」相驗結果出爐 頭部疑似遭重擊
高雄三民區昨(28日)發生一起命案,一名方姓女子被發現陳屍於旅館房內浴缸。警方調查後,懷疑方女的顏姓男友涉有重嫌。而檢警在初步相驗後,發現方女頭部有多處細微瘀青,疑生前遭玻璃物品撞擊,不排除死後才被放進浴缸,後續將進一步安排解剖複驗。據了解,這起事件發生在28日下午1時許,由於49歲方姓女子遲遲未退房,房務打開門後才發現方女陳屍浴缸,被發現時方女已明顯死亡。警方接報後也趕到現場,發現房間門鎖未被破壞,方女的貴重物品未被偷走,且其身上無明顯外傷或致命傷,當時初步排除了外力介入的可能,推測可能是心臟疾病導致死亡。不過在經過警方調閱監視器後發現,46歲的顏姓男子於昨日上午9時許,匆忙離開旅館房間,行為可疑,因此警方報請檢察官偵辦,並成立專案小組展開調查。警方調查後發現,顏男先是騎機車前往高雄湖內,再搭台鐵至台南高鐵站,接著搭高鐵北上新竹。因此警方懷疑顏男故意製造斷點,可能與案件有重大關聯,將他從新竹拘提回高雄偵訊。方姓女子的初步相驗結果也於下午出爐,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檢警在相驗後發現方女頭部有局部瘀青,疑似曾遭重擊,不排除是被菸灰缸擊中,或是被拉扯頭部撞到玻璃製品所造成的,但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傷勢是否發生於死亡當天。此外,檢警也發現方女有窒息的跡象,不排除方女死後才被移至浴缸內。檢方將進一步安排解剖複驗,以確定詳細死因。
高雄女「陳屍旅館」男友涉有重嫌 警調查發現曾有家暴紀錄
高雄三民區昨(28日)發生一起命案,一名方姓女子被發現陳屍於旅館房內的浴缸中,由於方女身上並無外傷,最初警方排除了外力介入的可能。不過在經過調查後,發現方女的顏姓男友有重大嫌疑。此外,顏男曾被通報家暴,不過目前顏男否認犯案,警方將進一步進行偵訊。據了解,這起事件發生在28日下午1時許,由於49歲方姓女子遲遲未退房,房務打開門後才發現方女陳屍浴缸,被發現時方女已明顯死亡,房間內部陳設無凌亂。警方接報後也趕到現場,發現房間門鎖未被破壞,方女的貴重物品未被偷走,且其身上無明顯外傷或致命傷,因此初步排除了外力介入的可能,推測可能是心臟疾病導致死亡。不過在經過警方調閱監視器後發現,46歲的顏姓男子於昨日上午9時許,匆忙離開旅館房間,行為可疑,因此警方報請檢察官偵辦,並成立專案小組展開調查。警方進一步調查後發現,顏男在離開旅館後騎車前往台南,並轉搭高鐵北上,最終顏男於29日凌晨在新竹市的一間旅館內被拘提到案。然而顏男到案後說詞反覆,且警方發現,雖然顏男與方女一同入住旅館,但兩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並不明確,顏男與方女還曾因家暴事件被通報,但仍一同入住旅館。顏男聲稱,自己離開旅館時方女還好好的,否認犯案,警方也將進一步進行偵訊,而方女的死因則將在上午11時解剖來確定。
澳洲男友老鼠藥中毒「案外案」!英國丈夫「也中毒身亡」 台女疑殺人未遂出庭痛哭
24歲澳洲交換生肖雷(Alex Shorey)老鼠藥中毒事件在去年引發軒然大波!警方事後在與肖雷同居的45歲台籍楊姓女子家中發現多瓶老鼠藥,懷疑是她蓄意下毒,今年2月已將楊女依重傷害罪送辦。沒想到案件還在偵查中,又驚爆案外案,楊女的英國籍丈夫大衛竟也在1年多前離奇死亡,而且送醫時症狀還與肖雷類似,不排除也是遭楊女下毒!如今台北地檢署昨(5日)也以殺人未遂被告身分傳喚楊女,楊女出庭當下還一度情緒激動爆哭,訊後由親友陪同離開。1名英國籍男子今年4月時曾來台向警方請求協尋他化名為大衛的40多歲哥哥,他說哥哥10多年前與1名台灣女子結婚,並在前年年底搬回台灣居住,不過哥哥回台後已失聯1年多。對此,檢警調查後發現,台英2國竟然都查無大衛的死亡紀錄,意味著楊女不僅並未將死訊告知大衛家屬,也未依規定向英國政府通報。詭異的是,去年1月收治大衛的醫師事後也向檢警坦承,大衛送醫時出現與肖雷類似的症狀,懷疑也是遭老鼠藥下毒,但承辦員警當時卻疑似便宜行事,沒有刑事相驗就把遺體發還給楊女。而楊女之後也找上葬儀社配合的醫師開立死亡證明,並要求在死因欄加註心臟疾病,隨後立刻將遺體火化,不久便透過交友軟體認識肖雷,並與其同居,而肖雷也在大衛死後約3個月中毒。回顧案情,肖雷去年4月初誤食老鼠藥後,檢警曾在同年5月3日通知楊女到案說明,據說她就是亂跟肖雷家屬翻譯、製造「街頭小吃中毒跟延誤治療」等不實說法的「阿姨」,目的可能也是為了躲避員警追查,因為警方事後已在其位於北市中正區的住處搜出「老鼠藥」,還發現她曾在網路上搜尋過「吃到老鼠藥症狀」、「老鼠藥毒性」等關鍵字,並買了1張飛往英國的單程機票。當時楊女面對偵訊時說詞反覆,還辯稱自己原本因為喪夫難過,打算購買「液態老鼠藥」企圖輕生,但沒想到把藥加入葡萄汁後,肖雷剛好到家,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不小心誤喝了加了老鼠藥的果汁,她事後又不敢聲張,才讓整件事情鬧上新聞版面。楊女當時經5小時偵訊後,被認為恐隱瞞實情,還有釐清的空間,因此也被列為重大嫌疑人,並遭到限制出境,今年2月已被依重傷害罪送辦。在大衛死亡案件曝光後,檢警本來要以關係人為由,拘提楊女到案說明,結果她竟自稱精神狀況出問題,已先一步住進醫院,疑似為了逃避查緝。此外,案發後她還有許多詭異行徑,包括庭訊時就會開始身體不適,但開庭前後都神采奕奕,且肖雷中毒後,她還陸續犯下多起順手牽羊的竊案。由於案情嚴重,北檢主動剪報分案,去年5月4日首度搜索楊姓女子住處,並證實已在楊女住處尋獲大衛的骨灰及多張信用卡,而且骨灰還是隨意置放在地,再加上大衛死後楊女隨即又與肖雷同居,與她辯稱「因喪夫想輕生」的說法有很大落差,不排除楊女也用同樣手法毒死大衛,因此台北地檢署昨(5日)以殺人未遂被告身分傳喚楊女,楊女出庭當下一度情緒激動痛哭,訊後由親友陪同離開。
南韓國情院:金正恩「體重飆到140公斤」 愛女正在接受「接班人」培訓
南韓國家情報院(National Intelligence Service,國情院)29日聲稱,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的女兒金主愛正在接受「接班人」培訓,原因是金正恩的健康狀況出問題,南韓國情院稱,金正恩體重達到140公斤,極度肥胖,「身體質量指數在40多,遠超正常標準25,屬於心臟疾病高危險群」。據韓聯社的報導,國情院當天在國會情報委員會全會上彙報包含上述內容的朝方動向,且聲稱朝鮮暗示金主愛是當前最有力的接班人,並對其進行相關培訓。但朝方考慮到居民反應,適度調整有關金主愛的宣傳力度和頻度,同步實施非公開活動。國情院稱,從朝方對金主愛的稱呼以及其亮相公開活動的情況等研判她接受接班人培訓。國情院分析指出,金主愛參加的活動當中60%以上為陪同其父參加的軍事領域活動,一小部分為經濟活動。從朝方稱其為指稱接班人和領導的「嚮導」來看,金主愛的接班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鞏固。但其他兄弟姐妹仍有可能成為接班人,金主愛的接班人地位尚未被確定。有鑑於此,國情院不排除接班人人選出現變化的可能性。對於金正恩的健康狀況,國情院聲稱,金正恩體重達到140公斤,「身體品質指數嚴重超標,達到45左右,遠超正常標準25,為重度肥胖,屬於心臟疾病高危人群。」據國情院掌握的情報,金正恩從30歲出頭開始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症狀,國情院密切關注其健康狀況。國情院研判,金正恩的最高體重為140公斤,然而最近的體重就達到140公斤,可能是因為其壓力較大,而且嗜好抽菸酗酒。該機構還稱,「金正恩有尋找現有藥物以外的藥物的趨勢」,「有一種假設是,有些情況是現有藥物難以控制的。」
她呼吸不順「坐著才能入眠」,就醫竟是心臟衰竭 醫提醒「這些人」更需注意
洪太太今年65歲,雖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身體還算硬朗。最近她出現睡眠困難、呼吸短促、咳嗽等症狀,甚至需要坐著才能入眠。同時,她注意到體重增加和下肢水腫。經醫院檢查後,發現是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2種 皆會使心臟惡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指出,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出,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和體內水分積聚。它可分為收縮型和舒張型心臟衰竭,兩者都會引起水分滯留,並可能導致心臟擴大惡化。根據統計,台灣約有70萬名心衰竭患者,但實際就醫用藥僅24萬人,意味著潛在46萬人未被確診。心臟疾病在202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癌症。心臟衰竭的預後不容樂觀,1年內死亡率約20-30%,5年內更高達45-60%。認識心臟衰竭 不輕忽常見症狀李浩維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下肢水腫,以及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呼吸困難可能從輕度活動時出現,隨疾病進展可能在靜息時也會發生。李浩維醫師指出,診斷心臟衰竭通常需要綜合考慮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驗。醫生會評估患者的症狀表現,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肺水腫或心臟擴大情況,使用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和功能,並通過抽血檢驗心衰竭指數來協助診斷。心臟衰竭治療這樣做 配合生活習慣雙管齊下心臟衰竭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李浩維說明,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硝酸甘油、血管張力素相關藥物、乙型阻斷劑、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和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等;介入治療則根據病因可能需要進行心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瓣膜手術、電燒或節律器置放等。對於末期患者,可能需要考慮心臟移植或心室輔助器。為了更好地管理心臟衰竭,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幾個方面:限制水分和鹽分攝取,定期監測體重變化,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戒菸並避免二手菸暴露,保持適度的漸進式運動計畫,以及規律服藥和定期門診追蹤。
沸騰索命2/吃感冒、過敏藥竟易中暑 全台1286萬名慢性病患風險也高
連日高溫,體感溫度更是飆破40度,依衛福部統計,台灣6月1日至26日熱傷害就診已達563人,已超越去年整個6月的517人。多位醫生及藥師告訴CTWANT記者,「在極端高溫下,民眾常服用的感冒藥、過敏藥因為會影響排汗,易增加中暑風險」,「慢性病患者血液循環差,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專家們提醒,要注意用藥。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表示,中暑的症狀猶如「溫水煮青蛙」,許多人往往只是覺得熱、頭有點暈,下一秒就已經倒地暈厥,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死亡,所以若已覺得不舒服,就要趕快到冷氣房或陰涼處讓身體降溫,若體溫依舊很高,要儘速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熱傷害的風險,從輕微到嚴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部分藥物會影響排汗功能、或是增加體熱,所以會增加中暑風險!」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舉例,例如感冒或過敏時常吃的抗組織胺藥物,因為會抑制副交感神經,所以會影響排汗。另外如治鼻塞用的麻黃素,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中暑時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若沒有及時降溫,死亡率甚至會超過3成。(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另外,根據健保署2022年的資料,全台有1286萬人因慢性病就醫,而這些患者也是中暑高風險族群,因為散熱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環,但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身體散熱機能較差,再加上長期服用藥物,因此更容易造成中暑。朱柏齡分享案例,曾有一名三總60多歲男性駐衛警,因為天氣炎熱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還不到熱傷害的程度。但抽血檢查卻發現,腎功能指數已經飆高到一般人的4倍,出現急性腎衰竭的情形。經查原來男子本身有在吃降血壓藥和利尿劑。朱柏齡解釋,天熱會使血管擴張,血壓會比平時更低,但對於平時有在吃降血壓藥的民眾,若吃平常劑量,血壓就會掉得太低,連帶影響腎功能,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另外,這名駐院警衛又因心臟病問題,需要吃消水腫的利尿劑,容易導致體內水分不足,增加腎臟負擔。在雙重因素下,才造成男子出現急性腎衰竭的狀況。朱柏齡提醒,服用降血壓藥、利尿劑的患者,天氣炎熱時,可和醫師討論用藥減量,利尿劑則可討論是否停藥,避免因為高溫天氣造成的急性腎衰竭危險。
台北市2023年10大死因曝光!新冠降到第5 前三為癌症、心臟病、肺炎
台北市衛生局7月3日發佈2023年最新死亡統計數據,癌症依然是台北市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新冠則從第3位下降至第5位。性別方面,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951.1人,女性僅為708.5人。台北市衛生局指出,2023年台北市共有20555人死亡,比前一年減少492人,減幅達2.3%。主要是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大幅減少了所導致。全市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841人下降至823.4人,標準化死亡率也有下降。根據數據,台北市十大死因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和事故傷害。這些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76.2%,其中7項是慢性疾病所致,占比60.9%。與2022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死因前2位,新冠肺炎則由第3位降至第5。肺炎回復至第3位(同2016年至2021年),事故傷害回到十大死因(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死亡率的顯著變化反映在多個疾病上。與2022年相比,2023年的新冠死亡率大幅下降35.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下降13%,心臟疾病下降5.8%,糖尿病下降8.3%。然而,肺炎的死亡率上升了20.5%,事故傷害上升了17%,高血壓性疾病上升了8.7%。在事故傷害中,跌倒是主要原因,占事故死亡的30.8%,其次是運輸事故,占27.7%。台北市衛生局還指出,依年齡觀察,死亡率在65歲後快速上升,死亡總人數中有82.2%為65歲以上長者。十大死因中死亡人數65歲以上占比超過90%者,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5.4%)、肺炎(占93.9%)、新冠肺炎(占93.0%)、高血壓性疾病(占91.2%)。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1歲,十大死因以事故傷害死亡年齡中位數70歲最低,癌症73歲次低。深入探究各年齡組前3位死因,分別為15至24歲組:自殺、事故傷害、癌症。25至44歲組:癌症、自殺、心臟疾病。45至64歲組: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65歲以上組:癌症、心臟疾病、肺炎。此外,北市衛生局還指出,在2023年,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有951.1人死亡,女性僅為708.5人。男性的十大死因中,除了腎病一項,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全都高於女性。癌症依然是台北市主要的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5.9%。在各類癌症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三位為女性乳癌。與去年相比,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因為人口老化。然而,女性乳癌、口腔癌和卵巢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癌症已超過50年居台北市首位死因,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更占了7項。市民朋友應更加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並定期健康篩檢及接受預防接種。衛生局亦會積極推動各種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服務。
體感溫度49度!巴基斯坦熱浪奪「550命」 56歲保全喝完水倒地斃命
近日,巴基斯坦遭受恐怖熱浪襲擊,巴國南部最大都市喀拉蚩(Karachi)體感溫度高達攝氏49度,從上週末至今已有超過550人死亡;醫院中人滿為患,大批民眾因中暑前往就醫;而電力供應不足帶來的定時限電,使民眾別說冷氣,就連電風扇都沒得用,讓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據《BBC》報導,喀拉蚩(Karachi)從上週末起迎接熱浪來襲,氣溫飆上攝氏40度,再加上當地的潮濕悶熱,使體感溫度高達攝氏49度。許多市民不敵高溫,發生嘔吐、腹瀉、高燒等中暑症狀。喀拉蚩市民醫院(Civil Hospital Karachi)急診部主任醫師謝赫(Imran Sarwar Sheikh)告訴媒體,23至26日間已收治267名中暑患者,其中12人死亡,到院就醫的大多數是60至70多歲,但也有40多歲乃至於20多歲的中年、年輕患者。謝赫表示,中暑患者大都是戶外工作者,院方只能不斷呼籲在高溫下要確保引用大量的水並且盡量穿著輕薄透氣的衣物。然而並非所有需要幫助的中暑者都能成功到達醫院,在醫院之外,仍然出現大批犧牲者。由已故巴基斯坦慈善家生前成立的慈善組織Edhi救護車服務中心表示,目前每天通常會運送約30至40人前往喀拉蚩市的太平間,但在過去6天裡,它們已收集了約568具屍體,其中光是週二(25日)就收集了141具屍體。56歲保全艾哈邁德(Wasim Ahmed)日前在上了12小時的夜班後返家,據他的表弟描述,艾哈邁德一邊走進家門一邊喊著,「真受不了這麼熱的天氣」,在向他討要一杯水喝完後不久便不支倒地,送醫後宣告不治,疑似死於心臟病發。家屬透露,艾哈邁德本來就有心臟疾病,但以前不曾因為高溫發作過。令狀況雪上加霜的是,喀拉蚩因為電力供應不足,對市內各地區進行定時限電,讓市民賴以為生的電風扇與冷氣常常無法運作,40多歲的阿明(Muhammad Amin)日前突然死庫,家屬指出他所居住的公寓經常停電,懷疑死因與高溫有關。喀拉蚩的致命熱浪預計將持續到下週,當地氣象專家表示,他們把轉機寄望於即將到來的西南季風季節,期望季風帶來的雨量能夠讓高溫有所緩解。
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 專業醫提醒「1跡象」要特別留意
衛福部日前公佈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第一名還是癌症,第二名為心臟疾病,第三名則為肺炎。而在癌症中,有87%的逝者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但有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提醒,排名第七的胰臟癌在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林相宏更提到,如果血糖莫名上升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FB發文表示,與10年前比較,胰臟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57.4%及57.5%,順位由第8位上升至第7位。透過衛福部資料顯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胰臟癌、食道癌、女性乳癌、口腔癌的死亡率有明顯上升。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罹患率不僅症在上升,而且是全世界都在上升,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一份研究表明,小於55歲的年輕胰臟癌患者上升的趨勢比年老的還要快,年輕胰臟癌患者已經佔了約10至15%。在美國胰臟癌已經是死亡率第3名 (台灣目前死亡率排名第7),美國預計2030年會上升到第2名。台北榮總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石宜銘表示,罹患胰臟癌的總人數看似不高,但死亡率超過八成,主因是太晚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且無法手術治療。胰臟癌在西方國家的流行率偏高,而國人罹患胰臟癌的原因,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仍未明,石宜銘認為,跟攝取肉類、高糖、高脂肪、抽菸有關,還有年齡老化的危險因子。胰臟癌的發生年齡多在60歲以上,且男性較高於女性;不過,近年40至50歲即診斷出胰臟癌的例子也不少見,女性的發生率也已接近男性。林相宏醫師也解釋,根據他的經驗,通常出現相關症狀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了,他呼籲民眾如果血糖莫名上升時就要特別當心,因為在診斷胰臟癌的三年前,血糖其實已經開始上升。林相宏醫師更是呼籲有家族史、抽菸、喝酒、糖尿病、肥胖的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
國人最新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榜首!交通運輸為事故死亡首要原因
2023年十大死因國人最新十大死因出爐,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占據首位。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漸緩,去年全國死亡人數減少2863人,新冠的死因排名也下滑到第6位。事故傷害則名列第8,是唯一非疾病死亡原因,其中「運輸事故」占了43.4%為最多,且各年齡層都是因運輸事故死亡為首要原因。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死因排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十大死因排序多數和2022年相同,僅新冠肺炎排名從第3下滑到第6,而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上升1名,回到疫情前水準。衛福部分析,去年全國死亡人數20萬5575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2863人,下降14%,主要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所致。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去年新冠死亡數較前年減少5705人,降幅近4成,各年齡層死亡數皆有下降,預估今年(2024)新冠肺炎可降到國人死因第15名之外。另外,自殺死亡位居2023年國人死因第11位,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首見下降,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到14歲、15到24歲、25到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事故傷害則是十大死因中唯一非疾病死因,意指「非蓄意傷害事件」。衛福部表示,去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7063人,較前年增加110人;其中以運輸事故3068人最多,占比43.4%,其次是跌倒1665人,占比23.6%。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事故傷害主要死因,皆以運輸事故排名居首。0到14歲以意外溺死排名第二,15到24歲、25到44歲則以接觸毒藥品意外中毒排名第二,45到64歲、65歲以上高齡者,均以跌倒排名第二。消基會交通部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去年幾波交通平權的抗爭,但交通部公布今年第1季數據,行人死亡人數卻還在上升,可見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停讓」文化,無論是禮讓行人還是車輛間彼此相讓,都要有更扎實的教育,警方執法也要有更務實的依據。他強調,教育、工程、執法都需要長時間執行才能出現成效。交通部表示,經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降低,減少39人,機車、高齡者、酒駕、兒少族群都在減少,目標2030年降低死亡人數30%、行人死亡人數下降50%。交通部表示,在工程方面,與內政部共同推動4年400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另就提升揭露資訊的完整性,增加民眾參與管道,也會推出「道路交通號誌標誌設計規則參考指引」,以改善標誌標線號誌各地不一致的情形。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心衰竭比癌症更致命!醫示警「1國民美食」超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共計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約22分鐘就有1人。對此,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也指出,心衰竭要注意水分和鹽分的控制,尤其台灣人的國民美食火鍋竟然也是大地雷,包括火鍋的高湯,以及沙茶醬,都會導致心臟負荷過大。心衰竭比癌症更致命!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在節目「健康晚點名」中示警,心衰竭要注意水分和鹽分的控制,因為心臟已經沒有力氣去負荷這些水分跟鹽分,一下子進去太多的時候,就會導致肺積水,就沒辦法呼吸,連吃太鹹都會把水分帶進身體裡。尤其台灣人每到冬天很喜歡吃火鍋,更愛火鍋的「高湯」及台灣之光「沙茶醬」,但陳冠任醫師提醒,沙茶醬口味真的太重了,因此每當寒流來襲後,心衰竭患者就會爆增。至於哪些食物可以預防心衰竭,陳冠任醫師推薦十字花科,例如油菜、薺菜、蘿蔔、西洋菜、花椰菜、高麗菜等,不但可以預防發炎指數的增加,還能預防血管栓塞。再來就是洋蔥、茄子、藍莓等含有紫植素的食物,以及木耳等,也有助於預防心血關疾病。又或者是膳食纖維及高纖食物,例如燕麥片、糙米飯等澱粉類。陳冠任醫師還提醒,雖然肉類也是必須攝取的食物,因為蛋白質是人每天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不過他還是建議最好食用白肉類,也就是雞肉、魚肉這些,因為白肉比較沒有不好的脂肪酸,所以白肉還是比較優先。以上綜合來看,就是蔬果類、蛋白質類,還有澱粉類均衡攝取,「對心臟來講,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保護。」
66歲名廚「保師傅」心室震顫病逝 醫揭致命關鍵:錯過往往救不回
美食節目主持人王瑞瑤的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近日因肺炎住院,沒想到近日傳出他發生「心室顫動」離世,享壽66歲。對此,醫師就心室顫動做出說明,並指出是最嚴重的瀕死狀態,如果患者身體狀態不佳或沒及時搶救,幾乎都是回天乏術。王瑞瑤今年3月才透露丈夫因為肺炎住院,並裝上葉克膜續命,怎料25日再度更新病況,竟已經不敵病魔,因「心室震顫」離世。王瑞瑤寫下:「他還是丟下我走了,入院81天高低起伏,病情反覆,內心煎熬,沒有一刻穩定,也沒有一秒能安心」,24日醫師還說肺部X光「是入院以來最漂亮的一張」,但隔天心臟竟停止了,「我收到的死亡證明書,上面寫的不是一直糾纏他的肺炎,而是心室震顫」。王瑞瑤男過證實死訊。(圖/翻攝自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臉書)對此,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解釋,心室顫動與一般人較為熟知的心房顫動不同,心房顫動比較良性、常見,較不危及生命;但心室顫動是心臟疾病走到最後的一個現象,屬於致命的心律不整,代表已經瀕死狀態,必須採取電擊、CPR等作為,是最為嚴重的狀況。心室顫動發生,代表心臟已無法有效收縮,把血液打出去,此時全身上下血液循環不夠,呈現停止狀態,也就是瀕死狀態,這是由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或嚴重心律不整造成的心臟不可逆的受損傷害的最後一個現象。林謂文指出,保師傅應是身體有嚴重感染,引發敗血症,進一步影響心臟,導致心臟不可逆的損傷,心臟突然停止跳動,與其肺炎病情有關。至於有沒有辦法救回?有4大關鍵,第一要看導致心室顫動發生的原因能不能被矯正,第二是病人有無其他慢性病史,再來才是當下身體狀態、以及有沒有馬上被救治,如果錯失第一時間,往往回天乏術。
保母出門遛狗被鄰居狗狗「原地嚇死」 法院判決出爐
中國上海市有名保母出門遛狗,當時則迎面遇見鄰居餘先生牽著飼養的黑色中華田園犬,在保母與餘男相距約10公尺時,中華田園犬突然掙脫牽繩,奔向牽著柴犬的保母,兩犬互相狂吠,雖然餘先生立即將狗拉開,但保母因受到驚嚇摔倒昏迷,隨即被送往醫院進行救治,仍不幸於7日後死亡。對此,保母的女兒要求母親的雇主及餘男須共同賠償含醫療費、喪葬費及死亡賠償金等共計人民幣180餘萬元(約台幣813萬元),近日判決結果出爐。據陸媒報導,2022年6月由趙女士僱用的住家保母汪姓女子,據雇主的指示,牽著趙女飼養的白色柴犬在社區內散步,當時則遇到鄰居餘男牽著其飼養的黑色中華田園犬也在散步。豈料,在餘男與汪女相距約10公尺時,餘男飼養的中華田園犬突然掙脫牽繩,奔向牽著柴犬的汪女,兩犬互相狂吠,餘男隨即將中華田園犬拉開,但汪女因受到驚嚇當場摔倒昏迷,被立即送往醫院進行救治,仍不幸於7日後死亡。經司法鑑定機構鑑定,汪女的死因為自體心臟疾病急性發作致循環、呼吸功能障礙死亡。對此,汪女的女兒魏女認為,母親依照雇主趙女的指示在社區內遛犬,故趙女應承擔雇主賠償責任。同時,餘男出門時未給中華田園犬佩戴嘴套,且未檢查牽繩安全導致中華田園犬掙脫奔向汪女致後者受驚嚇死亡,應當承擔飼養人賠償責任。基於上述理由,魏女起訴至靜安區人民法院,要求趙女及餘男共同賠償含醫療費、喪葬費及死亡賠償金等共計人民幣180餘萬元。根據相關規定,攜帶大型犬隻外出應為其戴上嘴套,本案中的2隻狗均為大型犬,但趙女作為汪女的雇主和柴犬的飼養人,指示汪女攜帶未戴嘴套的柴犬出門;餘先生則未給中華田園犬戴嘴套,亦未確保牽繩安全導致中華田園犬掙脫牽繩奔向汪女,故兩人均有過失,且餘先生的過錯大於趙女士。最終,法院認定趙女應賠償人民幣9萬餘元(約新台幣40萬元),餘先生應賠償人民幣24萬餘元(約新台幣106萬元)。判決後,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