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血管科
」 心肌梗塞 林圀宏 心臟病 猝死心房顫動恐中風! 男子復發「肺靜脈隔離術」成功除病灶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3歲陳先生兩年多前感到心臟不適且心悸嚴重,到醫院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心室肌肉較肥厚且心律不整,診斷為心肌病變合併心房顫動,讓陳先生服以藥物舒緩症狀。但從去年開始,陳先生心悸症狀日趨嚴重,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經就醫討論,醫師為陳先生執行冷凍氣球肺靜脈隔離術,手術完成後兩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不再被心悸所困擾。20%以上心肌病變造成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是正常人五倍 心房顫動的原因千變萬化,60歲以上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及心臟慢性疾病等患者是高危險群。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比例約為1-2%,而心肌病變患者則高達20%以上,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張耀庭醫師指出,心肌病變可能源自於先天性基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等因素,引起心臟中負責收縮功能的肌肉纖維產生病變,導致心肌肥厚並產生疤痕,而疤痕會影響心房及心室的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加速老化,進而引發心房顫動。至於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心悸、頭暈、頭痛、疲倦或是胸悶,若未適切治療,則會降低血液輸送功能產生血栓,因此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其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5倍,萬萬不可輕忽。肺靜脈隔離術分熱能燒灼和冷凍氣球 適用較嚴重病人 心房顫動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24小時心電圖等方式診斷,若症狀輕微,可透過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的管理控制病情,若症狀較嚴重或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會建議進行肺靜脈隔離術,以控制心臟的節律與速度。張耀庭醫師說明,肺靜脈隔離術目前有熱能燒灼或是冷凍氣球兩種治療方式,都是使用導管伸入病灶處以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間的電氣活動,各有優缺點,而冷凍治療較快速且可以形成完整的環狀治療區,為現今治療趨勢。善用3C偵測心律 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 張耀庭醫師呼籲,心房顫動最好的預防就是維持健康生活,現今許多血壓計或是3C智慧產品都能偵測簡易心律,民眾可藉此留意自身狀況,若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檢查。而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務必控制自身病況並保持運動習慣,忌過量飲酒,避免引發中風,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42歲男起床「左手發麻」竟是心肌梗塞 醫示警3症狀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的廖茂芳醫師也提醒,近年來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民眾只要感覺到「胸悶、胸痛、喘」就可能是警訊,千萬不能輕忽。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廖茂芳醫師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台中一名42歲的林先生某天早上起床時,發現左手發麻,雖然當時仍能正常行走和對話,但仍家人的勸說下就診。廖茂芳表示,雖然林男沒有明顯的胸悶或胸痛,但自左胸延伸至肩膀和手臂的刺痛感,讓醫師不敢大意,經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中風,所幸治療後沒有大礙。不過廖茂芳也指出,其實患者在一週前就曾感到輕微胸悶和喘,但並未重視。廖茂芳解釋,心肌梗塞並不一定會像電視劇中那樣劇烈發作,只要出現胸悶、胸痛或喘的症狀,就應提高警覺,特別是吸菸者和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的人更需注意。隨著心肌梗塞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呼籲年滿40歲的中壯年人應定期測量血壓,並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追蹤血脂和膽固醇,以預防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表示,每當氣溫驟降與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日夜溫差大時,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務必注意三高控制及低溫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並且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衛福部提醒,如發生疑似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須牢記保命兩要訣,第一點是搶時間,第二點是打119正確就醫。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並以最快速到達醫院,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急救處理,有助於搶回寶貴性命及減少後遺症。此外,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俾能及早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86歲乳癌阿嬤心臟衰竭病危 鬼門關前走一回
86歲乳癌阿嬤,因為呼吸喘,陷入昏迷狀態,家人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檢測診斷為心臟衰竭導致肺積水,多重器官衰竭,肺炎等,經過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內科副院長劉俊廷和加護病房吳宣鋒醫師緊急搶救,透過藥物治療和照護,已經出院和家人過著健康生活。阿嬤出院前感謝醫護團隊將她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阿嬤的兒子林玉龍更說醫師是母親的救命恩人。林玉龍分享媽媽可以成功度過挑戰有三個原因,首先是聽從醫生的建議,幫病患做插管,病患兒子在焦慮緊張緊急的心態下選擇相信醫師,加上母親的求生意願強,以及病患家人的陪伴。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表示,阿嬤送醫時,多重器官衰竭,包含心肺腎肝都受到影響,甚至因為無咳痰能力導致肺炎,透過抗生素治療,經過插管抽痰改善肺部,也因為心臟衰竭,會診內科副院長劉俊廷。內科副院長劉俊廷表示,病患心衰竭初期,合併急性腎衰竭,肝損傷,呼吸衰竭,心衰竭指數極高,心肌梗塞指數也升高,意識模糊不清,瀕臨昏迷及病危。醫療團隊與家屬進行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決定先以新型藥物積極治療,氣管內插管,呼吸器支持,抗生素治療肺炎,肺部肋膜積水引流放液,心臟收縮功能慢慢恢復,也一併改善肝和腎。在狀況穩定,也為病患進行心導管檢查,排除冠狀動脈疾病或缺血性心肌病變的診斷。血液腫瘤科蔡明宏醫師表示,阿嬤在病房積極使用電動拍痰機,進行復健活動,求生意志堅強配合良好,脫離氧氣依賴,也慢慢練習站立,經過團隊血液腫瘤科,心臟血管科,加護病房,復健科團隊治療,阿嬤已經出院,肺部轉移性腫瘤持續接受治療,從3.7公分縮小到2.5公分。內科副院長劉俊廷提醒,腫瘤病人可能因為化療和標靶治療藥物,也許體質關係,對心臟產生影響,腫瘤縮小,但對心臟造成傷害或是引發免疫力降低的副作用,所以,遇到癌病患必須透過團隊照護介入,延長病患生命期和改善生活品質。
中年男心臟支架裝20年 突胸痛竟是「二次心肌梗塞」惹禍險喪命!
一名65歲林先生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0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經心臟血管科緊急在心臟冠狀動脈放置了一支支架,病情控制穩定,但日前的凌晨突然感到一陣胸痛,大冒冷汗,趕緊至急診就醫,經安排檢查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情況危急,當下啟動緊急心導管治療,透過血栓抽吸及支架放置術,順利打通阻塞的血管,成功搶救生命,病人也在兩天後順利出院。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突發胸悶痛、 疼痛感延伸至左肩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指出,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便是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長逸(目前支援部立南投醫院)說明,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胸悶、胸痛,有重物壓在胸口的感覺,疼痛感延伸至左肩、脖子和上臂。治療分秒必爭 降低缺氧對心臟損傷率部分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但也有沒有任何症狀表現的患者,當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阻塞,使心臟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而壞死,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可說是分秒必爭。林長逸表示,上述患者半夜感覺不適選擇直接就醫,而心導管團隊緊急啟動介入,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降低因缺氧對心臟造成的損傷。有復發可能 需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及運動林長逸提醒,心肌梗塞的患者千萬別誤以為裝置心臟支架後就一勞永逸,患者還是有復發的可能,尤其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在治療後,生活上需比一般民眾更加的謹慎。如果三高沒有穩定控制、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不佳、沒有戒菸、未做好保暖措施等狀況,仍有可能使冠狀動脈再次堵塞而危害到寶貴性命。曾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就算在裝置支架後,仍不可大意,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適當的運動、規律返診追蹤等都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天氣寒冷長者請留心 血壓控制多注意!
天冷最怕就是血壓突然飆高,尤其是溫度突然間遽降時,更容易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林彥宏教授表示,許多國外研究都證實,冬天血壓相較比夏天來得高,背後埋下的危險因子除了因天冷容易想喝熱湯,導致不小心攝取過多油脂和鹽分,溫差大也是導致血壓變動最劇烈的原因,因此定期測量血壓才是確保遠離高血壓的關鍵。掌握量血壓「722」原則 遠離高血壓找上門以台灣高血壓標準而言,成年人正常血壓值的收縮壓應小於或等於120 mmHg,而收縮壓大於130mmHg, 舒張壓大於80mmHg就屬於高血壓,而診斷跟治療高血壓的部分需要配合居家量測血壓「722」原則;林彥宏教授解釋,所謂「722」原則就是連續量血壓7天、每天測量2回,包括起床1小時內且吃飯吃藥前以及入睡前1小時內,且高血壓患者無論是否有不適,都應養成「722」原則的習慣,隨時掌握血壓情況,若有任何血壓的變動,也應盡快與醫師諮詢。初期高血壓無症狀 就靠「722」原則發現病兆「高血壓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事實上,高血壓症狀屬於非專一性,大多數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特殊症狀,常見的症狀如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甚至是視力模糊等;林彥宏教授指出,高血壓症狀與其他疾病症狀重複性高,因此初期較難以察覺,除非是真的出現併發症等嚴重症狀才確認是高血壓就醫,又或許是出現頭暈、頭痛等輕微症狀,一量血壓才發現是血壓過高導致,否則當處於無症狀時,還是得定期測量血壓,透過「722」原則及早發現本身是否有高血壓問題。養成清淡飲食、運動習慣 不怕血壓變化難測林彥宏教授說明,若一開始發現血壓位於130mmHg至140mmHg之間,可先採以非藥物治療,也就是從飲食及生活型態開始控制,在飲食上應執行地中海飲食,把握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原則,另外則應培養運動習慣,一星期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且須達到運動會喘的狀態才算是達到運動效果,不過提前還是得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強度,透過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變,都有助於穩定血壓。高血壓患者治療方針 按時服藥、定期測血壓此外,若為嚴重型頑固性高血壓或腎臟較差的患者,血壓變化較難掌握,尤其溫差大時更容易提高誘發疾病的風險,必要時也應回診與醫師諮詢,討論是否需調整藥物劑量,以維持控制血壓;林彥宏教授呼籲,即使服藥後若症狀已紓緩,也切勿擅自停藥甚至自行更改服藥劑量,唯有按時服藥且把握居家量測血壓「722」原則,才是穩定血壓的不二法門。
50歲男吃「一物」慢跑1公里喘爆 醫搖頭:塞住了快急診
許多人為了顧健康,會吃補充營養品。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說,一名50歲男子原本慢跑可以跑6公里,但吃了睪固酮,跑1公里就喘,他發現患者有急性肺栓塞。蘇一峰在臉書發文,一名50歲男性來找他,「就醫問題是:平常天天跑6公里,最近開始跑1公里就喘!」蘇一峰問病史,男子表示,「最近補充睪固酮健身強壯。」蘇一峰看X光說,「馬上幫你轉急診安排緊急處理!塞住了」要網友猜看看問題在哪,「沒有病史真的很難猜。」此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看不出來」、「是因為平時吸菸?空污天跑步?還是服用睪固酮造成?」、「三生有幸,遇到好醫生撿回一命」、「血栓啊醫生大人」。蘇一峰在留言區解答,「急性肺栓塞、肺部一大堆血管分支都塞住了!5個肺葉中居然有4個肺葉血管塞住,左上葉、左下葉、右中葉、右下葉!幸好沒中風!」蘇一峰說,「補充額外的睪固酮,其實會增加血栓風險。」據亞東醫院心臟血管科衛教資料,急性肺栓塞是致命性疾病,75%死亡病例有都發生在首次住院,約10%很快致命,另外5%在數天內死亡,半數患者會有右側心臟功能受損,住院死亡率比一般人高5倍。平常要避免下肢出現深部靜脈血栓症,如果是高危險群,要避免久坐,穿彈性襪預防肺栓塞。
禁忌多!鬼月手術死亡率並沒比較高 醫籲「勿迷信」而延誤治療
農曆7月鬼門開,不少民眾的日常生活也開始有顧忌,會提早回家、避免戲水等,也有病人不敢在這個月分動手術,不過,根據醫師觀察,近年來,拒絕在7月動刀者有減少跡象,但仍有約1至2成病人有這樣的想法。醫師表示,曾有1名70多歲有心血管問題的老翁,常常胸悶、喘,卻因鬼月拒絕手術,最後在院外心臟病發,靠電擊才救回一命。鬼月動刀是否真有風險?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依他臨床20多年的經驗來看,並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無論是手術併發症、出意外的比例,都沒有因鬼月到來而有所提高,而抱持鬼月忌動刀想法將手術時間推遲的病人,近年來也已越來越少。「有些手術具有急迫性,有些則可擇日再做」,王宗道表示,心臟科的手術會根據病人狀況來決定,假設病人的胸悶、氣喘症狀,在活動時加劇,一周出現2次或以上,甚至要使用舌下含片來緩解,這樣的病人,手術絕對不能拖;若在穩定用藥下,症狀未因活動而加劇,每周發生次數低於2次,則不具急迫性,可在3個月至半年內接受手術,避開忌諱的日子。曾有1名70多歲老翁,稍微活動就會喘,且每周發生次數已超過2次,經醫師評估具有急迫性,應盡速接受心導管手術。然而,老翁因遇上鬼月抗拒手術,最後在院外心臟病發緊急送醫,得靠電擊才搶救回來。王宗道說,雖然抗拒在鬼月動刀的病人已減少,但他實際碰到、具有這類想法的病人仍有1至2成左右。他提醒病人,穩定的用藥非常重要,也要做好自我覺察,一旦發現活動時胸悶、氣喘,耐力越來越差,爬一點樓梯就不舒服,就應接受醫師評估、治療。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表示,鬼月動刀的死亡率並沒有比較高,反而因著部分病人不敢動刀,病人數減少,醫療品質更好。他提醒病人,期別越高的癌症,手術越不能拖,而消化道癌症患者,如有進食困難問題,越拖營養也會越差,恐影響預後,建議及時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40歲女心臟亂跳又胸悶 「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助恢復健康
一名40歲的女性病患因為心跳變快變亂,出現心悸,伴隨胸痛、胸悶、頭暈的情況。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長、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經過診斷確認是陣發性心房顫動;由於病患屬於初期病症,因此,林圀宏醫師建議使用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經過兩個小時手術,病患出院後,症狀解除,目前持續追蹤觀察。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表示,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主要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病人,在左心房後面四條肺靜脈,利用氣球填充液態一氧化氮,讓氣球達到零下負50到負60度的低溫,以此低溫,對肺靜脈入口的一整圈細胞造成破壞,達到阻絕肺靜脈跟心房電氣連通的效果,避免心房顫動再度發生。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指出,冷凍氣球肺靜脈燒灼術治療適合三大族群,首先是心房顫動發生時間不長,仍然處於陣發性的,心臟亂跳一陣後還是會恢復正常,其次是吃藥後心律會恢復正常的病患,以及心臟結構還不至於因為長期的心房顫動造成心房擴大情形下的患者。除了冷凍氣球導管之外,還有一種冷凍燒灼導管,它在導管的前端形成一個比較小的冰球,針對小區域性的細胞,不正常的傳導部位,也可以達到指向性冷凍破壞的效果,適合心臟比較小的病人,特別像孩童。冷凍燒灼的溫度下降是比較緩慢的,可以隨時終止回溫保障安全;同時在形成冰球之後,導管與心臟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效應,導管不會有移動、滑動的現象產生;除了適合小朋友,也適合異常傳導神經就剛好長在正常神經的隔壁、附近的患者,可以精準又安全的治療。
血壓居高不下怎麼辦? 他藉1療法改善還減少用藥
58歲的李先生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第四期腎臟病已經十多年了,雖然他平時對飲食相當節制,也都按時服藥,但血壓依舊降不下來,每天服用四種血壓藥,還是高達150/98 mmHg。經醫師建議施行「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血壓已能降至135/85 mmHg,同時用藥減至三種,血壓也持續維持在正常範圍。血壓處這數值極為高血壓 慢性腎臟病患者不可不慎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劉冠良說明,血壓是心臟打出血液時在動脈管壁內產生的壓力,受血管壁彈性影響,也與年紀、肥胖、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正常的血壓為120/80mmHg以下,若家中血壓高於130/80 mmHg就屬於高血壓。高血壓是諸多慢性病的源頭,以腎臟病為例,高血壓與腎臟的關係相當密切,腎臟血流豐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經常伴隨高血壓,而高血壓若控制不佳,也會加劇腎臟病,環環相扣,不得不慎。「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微創術 適用血壓控制不佳患者相較傳統藥物治療,近年臨床發展出「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並將之運用在高血壓的治療上。劉冠良指出,高血壓成因繁多,其中一項是交感神經活性過強,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所以手術的處理方式是將導管由鼠蹊部伸入體內,送到腎臟血管,對附近的交感神經釋放能量,破壞交感神經活性,進而控制血壓。因為是微創方式進行,所以術後復原快,僅須休息一個晚上便能出院;研究顯示無重大副作用,而且降壓效果可以持續好幾年。此外,劉冠良醫師提到,若是服用三種以上血壓藥仍無法控制血壓者,可考慮此項手術,手術效果因人而異,雖有機會減藥,術後仍要透過藥物、飲食、定期量血壓來加以控制。高血壓易致心、腦、腎疾病 應及早治療控制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三成的民眾患有高血壓,但多數患者在罹患初期沒有症狀,所以不以為意,直到出現腦中風、腎臟病變、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時才會意識到嚴重性。劉冠良醫師提醒,高血壓控制不良會導致心、腦、腎等全身性疾病,所以控制非常重要,唯有及早控制,才能減少多種併發症發生。
明金成猝逝!心肌梗塞存亡僅10分鐘 醫分析「這習慣」讓年輕人血管傷痕累累
演而優則導的明金成,今年1月20日喜獲龍鳳胎,剛升格當新手爸爸,卻於昨(8日)深夜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51歲,留下太太與20天大的雙胞胎。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但若將所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每年死亡人數高達四萬八千多人,早已超越癌症。心臟病是一個概稱,其中包含了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炎等等疾病,但不管是哪一種,猝死機率都相當高,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最致命,倒下去第一分鐘如果立刻急救,尚有8~9成機率活命,之後每拖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至10%,10分鐘之後幾乎就沒機會了!而冬天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根據研究顯示,每年的10月到隔年2月,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另外,夜晚也是心臟病的危險時刻。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表示,統計顯示,8成心血管患者都在夜晚發病,尤其是睡到一半離開被窩時風險最高,醫師透露,因為睡覺時身體缺乏水份,血液會較為濃稠,再加上身體沒有活動,本來就容易造成血栓,萬一又突然起身、溫度變化過大,心臟就容易出狀況,而近來溫度變化較為劇烈,恐怕也是明金成昨晚爆發心肌梗塞的原因。此外,林圀宏醫師分析,吸菸恐怕是近年來心肌梗塞年輕案例增加的原因,因為香菸中的有毒物質會直接傷害血管,而且不是只有一、兩條血管,而是全身血管,範圍相當大,如果從國中、高中階段時就開始吸菸,20多歲血管就已經傷痕累累,40~50歲更是猶如走在鋼索上。林圀宏醫師提醒,想要遠離心臟病,定期健檢最為重要,尤其是患有三高疾病、家族史、抽菸等危險族群,除了一般的血壓、心電圖、X光之外,建議更進一步做精細的檢查,例如運動心電圖就能找出難以發現的心律不整問題,及早預防、治療,才能真正遠離心臟病這個不定時炸彈。
心臟衰竭讓老翁無奈坐輪椅 「血管按摩」後竟能日走萬步
「以前喘到無法睡覺,經過治療,可以好好睡覺。以前爬一層樓就氣喘噓噓,現在一口氣可以爬五層樓,還可以走一萬步,非常謝謝醫師的治療。」70歲的洪伯伯過去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衰竭的病史,近來覺得下肢水腫,呼吸困難,晚上睡覺無法平躺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白天也只能以輪椅代步。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經過診斷,病患心臟肥大心臟衰竭,林圀宏醫師也跟家屬說明,病患情況危急。經過將近兩個月體外反搏治療儀器(EECP)治療,病患已經自行走路,還可以開車。林圀宏主任表示,病患當天就診左心室射出分率只有15.9%,正常人是55%以上,另外,左心室擴張期指數高達70mm,正常人為52mm以下,當下門診後即安排病人住院,觀看過去用藥紀錄及收治後給予的藥物,皆符合現行心臟衰竭標準治療,也給予患者適當的藥物,但患者情況仍然無法有很好的改善。該患者最後接受EECP(體外反博治療),病人長期持續性的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情形,原先用藥物治療完全無法讓心臟顫動恢復正常,但大約接受兩周EECP治療後恢復正常了,從那時到現在該病患心跳都是維持正常的情況。整個療程大約是七周時間,每次一小時的治療時間,觀察至今將近1年時間,持續追蹤心臟超音波,目前他的左心室的射出分率已從原本的15%進展到49%,雖然還未到正常標準,但患者現在可以很安穩睡覺,再也不用半夜爬起來呼吸,也不再需要使用氧氣,也沒有下肢水腫的情況。林圀宏主任指出,EECP是一種無痛,安全有效,非侵入性治療,可以治療心絞痛、充血性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完成療程後,就能恢復日常作息,且可以重複治療。治療過程中,以加壓腿套配合心跳做下肢擠壓,靠機械作用提高主動脈舒張壓,減低主動脈收縮壓,猶如幫血管按摩一般,在不增加心臟負荷的情況下,使心臟冠脈血流量增加,進而改善心肌代謝與功能,促進血液流至全身;療程中EECP利用擴大微小的血管網絡來發展新的道路,尤其在堵塞動脈附近,可增加血流,也因此被稱為「自然的繞道處置」。
猝死時機點1/清晨4點心臟最脆弱 醫:8成患者都在晚上爆發!
近來爆發許多名人猝逝的震驚事件,例如高以翔、黃鴻升,以及近日不幸辭世的王應傑之子王怡中,背後的元凶正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最近連日低溫風險更大,醫師私下透露,某醫院急診室光是一天就高達5人因心肌梗塞猝死。年僅三十六歲的藝人黃鴻升,因心臟主動脈剝離而逝世,讓人格外感受到心臟疾病的嚴重性。(圖/林勝發攝)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研究顯示,每年的10月到隔年1月,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例如近日就曾在24小時內氣溫驟降15度,不禁讓專家直呼考驗人體健康。「在冷颼颼的冬夜中,最可怕的時間是清晨4點左右!」蘇彥伯說,這些日子有不少患者因心肌梗塞緊急送急診,共同點都在清晨4點左右發作,關鍵就在於交感神經突然亢奮,造成心臟過大的負擔。心臟科醫師蘇彥伯表示,天氣變冷時,心臟病發作的機率也會大幅增加,每年10月到隔年1月,患者人數會增加3成。(圖/醫師蘇彥伯提供)蘇彥伯說,清晨4點左右剛好是容易清醒的時機點,此時人體由較為放鬆的副交感神經轉變成興奮的交感神經主導,會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心臟負擔就會突然大幅增加,萬一下床吹到冷風,心臟病恐怕瞬間便引爆。「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說,曾有一名派出所副局長值班時,半夜3~4點電話突然響起,副局長驚醒之後離開被窩去接電話,竟突然感到胸背劇烈疼痛,就醫才發現是心臟主動脈剝離。日前寒流來襲,有急診室一晚就接到5位因心臟病猝死的病患。(圖/報系資料庫)林圀宏說,情緒緊張、離開被窩幾秒鐘,竟然就引發心臟疾病。「因為睡覺時身體缺乏水份,血液會較為濃稠,再加上身體沒有活動,本來就容易造成血栓,萬一又突然起身、溫度變化過大,心臟就容易出狀況。」因此夜晚是心臟病的好發時段,林圀宏說大約8成案例都是在這時候發作,建議半夜若要離開被窩,要放慢動作,最好先坐在床邊一會兒、添加衣物保暖後再下床,也不宜使用暖氣讓臥室的溫度過高,以免血液更加濃稠增加風險。(圖/陳家欣繪)
猝死時機點2/你適合跑馬拉松嗎? 最好先做2檢查才安全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的兒子王怡中去年12/17於運動時突然心肌梗塞,25日仍因心臟衰竭死亡,享年39歲,由於王怡中平時有運動習慣,再加上家族無心臟病史,因此讓親友們格外震驚不捨,王應傑受訪時曾感嘆:「只能說遇到了!」王家友人也直呼,不知「明天」與「意外」哪個會先報到?心臟負責人體的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在運作,如果已經有相關危險因子如肥胖、三高疾病等,一有閃失就容易導致心臟「當機」因而導致猝死,例如劇烈運動就可能瞬間導致心肌缺氧導致猝死。「很多人自認平時都有運動習慣,所以不可能突發心臟病,這是錯誤的觀念。」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說,門診有太多運動健將在如常運動時突發心臟病的例子,主要分成兩個原因。內科醫師林圀宏提醒,若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要特別小心任何「用力」的時刻,因此要避免便祕的問題。(圖/醫師林圀宏提供)第一是超過負荷。「雖然平時有運動習慣,但可能本來就已經超過體能負荷,所以某一次身體狀況不佳時,就可能引發心臟病風險。」其次是心臟有狀況而不自知,林圀宏說許多運動健將從沒想過自己健康有異狀,直到心臟病發作才知道心臟血管堵了2~3條。「這些人平時運動、沒有三高或家族史,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有心臟病。」林圀宏建議可在健檢時增加運動心電圖或斷層掃描,才能揪出潛在的心臟危險因子,先確定生理機能一切正常之後,再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而且只要身體感到不適,就要休息,千萬不要逞強運動。近年非常流行重量訓練,但若有心臟疾病而不自知,就可能爆發心血管風險,建議先進行運動心電圖等檢查,確認無虞才健身。(圖/報系資料庫)
猝死時機點3/重訓便秘恐引爆心臟地雷 泡湯水療禁忌千萬別做
近年很受歡迎的重量訓練,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尤其若有心血管危險因子,最好要加以避免。「因為用力也會增加心臟負擔,或可能導致血管瘤破裂而猝死。」內科醫師林圀宏提醒,若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要特別小心任何「用力」的時刻,因此要避免便祕的問題。(圖/醫師林圀宏提供)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補充,就算是一般人也同樣有風險,例如心肌較為肥厚,瞬間用力就可能導致休克,或是有心律不整但不自知,也可能因此被誘發,例如常見的「馬上風」就是這樣的狀況。如果已經心臟病發作,更要避免任何「用力」時刻。林圀宏透露,自己曾在加護病房看過不少因便秘再次發作心臟病的患者,「所以我一定會開軟便劑給心臟病患,減少發生機率。」國外研究發現,民眾常在假期狂歡飲酒,導致假日後暴增心臟病發案例。(圖/報系資料庫)另外,假日症候群也是常見的心臟病發時刻。「國外研究發現,每當節日過後的上班日,總會有較多心臟病患求診,因此命名為『假日症候群』。」林圀宏說,主要是因為狂歡時容易飲酒過度,會直接影響心臟運作,再加上可能熬夜,身體過度疲累也容易導致病發。至於冬天最熱門的泡湯,長時間泡在高溫的水中,如果不多補充水分,會使血液濃稠增加血栓風險,若是冷熱水池交替泡湯,更可能直接引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建議三高疾病患者都要避免。還有許多人喜歡泡湯同時進行水療,強力水柱噴灑在身體上當作按摩,林圀宏提醒若衝擊到頸動脈可能會造成血管剝離、或是瞬間造成心跳變慢導致昏迷,所以一定要避開脖子這個部位。許多人冬天時熱愛泡湯,但要避免交替浸泡冷熱水池,同時應多補充水分,以免血液過於濃稠,增加心臟病風險。(圖/本刊資料庫)(禁止酒駕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飲酒過量害人害己)
新儀器!0.28秒完成心臟斷層掃描 可見末梢血管更精確
跨年夜寒流來襲,引發許多猝死案例,其中大多數是心臟疾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引進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院長陳自諒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目前非侵襲性檢查心臟血管的最佳利器,有五大特色。第一為快速,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降低82%的輻射劑量,第二提供精準的鈣化分數與心臟血管阻塞狀況,第三無痛,第四智慧診斷,第五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甚至末梢血管仍能清晰可見,進而評估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副院長阮春榮指出,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一次心跳內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相比於傳統電腦斷層,最高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另外,檢查結果相當準確,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即使末梢血管仍清晰可見,而且能精確分辨血管斑塊、結石、以及腫瘤的成分。醫學影像科主任劉昌憲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能有效診斷因斑塊造成冠狀動脈的狹窄,而斑塊可能是由脂肪、膽固醇及鈣化形成,沉積在血管壁內,造成血流量變少,嚴重時將可能會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塞。在執行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時,需要注射對比劑,對比劑能幫助血管顯影,清楚看見血管壁上的斑塊及狹窄程度,提供醫師最佳的診斷及治療。檢查結果相當準確,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即使末梢血管仍清晰可見(圖左,圖右為一般斷層掃描)。(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醫學影像科主任劉昌憲建議以下情形者可透過健檢或是心臟血管科做電腦斷層心臟檢查1. 懷疑血管構造先天異常者。2. 疑似有冠狀動脈狹窄且有胸悶或胸痛者。3. 運動心電圖及抽血報告(如CK-MB、troponin)異常者。4. 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患者或心臟支架者。5. 心臟衰竭患者。胸悶或胸痛這些症狀也有可能發生在主動脈病變或肺病變的患者,所以是否接受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需經過醫生審慎判斷後才能決定。最近天氣溫差變化大,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進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以防憾事發生。心肌梗塞一瞬間就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每一個人都不可輕忽。
「王應傑之子猝逝」運動健將仍爆心臟病 醫:關鍵原因是這個!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的兒子王怡中12/17於運動時突然心肌梗塞,25日仍因心臟衰竭死亡,享年39歲。王應傑受訪表示,兒子向來身體非常健康,平常也很愛運動,還曾參加鐵人三項,卻仍不幸猝逝,感嘆「遇到了也沒辦法。」據了解,王怡中是因為要準備馬拉松,所以當天一早就去練跑,卻突然心肌梗塞暈倒送進台大醫院,王家友人私下透露,親友們都相當震驚,因為王怡中正值壯年,加上家族沒有心臟病史,沒想到竟會發生憾事,實在難以想像「明天」、「意外」哪個會先來。12/17當天氣溫偏低,事實上冬天一向是心臟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是寒流來襲時更加明顯,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說,心血管存在各式各樣的風險,平時有運動習慣,並不代表就不會在運動時突發心臟病,因為運動本身就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如果當天氣溫過低、或是身體狀況不佳,就算是沒有心血管風險的人,依舊可能突然引發心臟病而猝逝。「更何況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臟有問題!」林圀宏說,曾有一位50多歲的男性,平時熱愛運動,時常從南投竹山騎自行車到杉林溪,身體相當健壯,但某一次卻突然在騎車時昏倒,幸運的是後來幸運獲救,才知道心臟竟有3條血管阻塞,患者自己也相當驚訝,因為平時根本沒有任何症狀,運動時也不會感到氣喘吁吁,沒想到心臟竟有問題。林圀宏建議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要「越級打怪」,尤其近來因為疫情關係,許多人不能出國,於是便在國內挑戰爬山,一下子過多的身體負擔,對心臟來說非常危險,建議要考量天氣、自身健康狀況,再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