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風
」 中風 急性中風 腦中風 寒流 溫差評議未現身...最高法院法官蔡憲德「倒臥辦公室」送醫 術後加護病房觀察中
最高法院法官蔡憲德今(23)日驚傳昏迷,緊急送醫搶救後,目前人在加護病房觀察中。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蔡憲德法官原訂下午2點半參加評議案件,豈料時間已過卻遲遲未見法官身影,相關單位派人前往辦公室查看,豈料發現蔡憲德已昏迷倒臥在辦公室,緊急送往台大醫院,初步研判是急性中風,接受手術後已取出血塊,目前人在加護病房觀察中。據了解,現年52歲的蔡憲德法官為嘉義人,司法官班37期畢業,他曾擔任嘉義地方法院法官、庭長,2019年由台南高分院調派最高法院辦事法官,2022年正式升任最高法院法官。最高院同仁表示,蔡憲德辦案認真負責,對法學研究也頗具見解,現為全國法官協會理事。他平時顯得健康硬朗,有打球、運動習慣,病發前沒有明顯徵兆。同仁希望他手術順利,早日康復。
6旬婦急性中風!上肢無力、走不穩 「靜脈雷射治療」改善後遺症
60歲林小姐是家庭主婦,因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導致右上肢嚴重無力約兩週,仍然步態不穩、右側上肢嚴重偏癱無力、右手手指無法出力抓或握,擔心日常生活受影響。傳統復健治療輔以靜脈雷射 改善中風後遺症透過腦中風復健計畫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楊昭男醫師建議除了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可以選擇靜脈雷射治療。經過一週3次(每次一小時)初期(住院後一週)的靜脈雷射治療及後續、每次一小時的靜脈雷射治療療程搭配一般復健後,觀察經3次靜脈雷射後,力量已明顯改善,目前講話明顯清晰,比較不大舌頭、右手已經可以正常抓握、穩定的使用湯匙筷子。而步態也較穩定,中風失能程度從4分(行走需他人攙扶)到目前mRS 2分(獨立生活)。這半年來仍固定回醫院住院復健2次,目前僅需一般復健治療已無靜脈雷射治療。靜脈雷射治療改善神經功能 增加復健助力楊昭男醫師表示,靜脈雷射治療 (ILIB)是利用光纖導管針將低能量的紅色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每次治療1小時,10次為一療程,一般可治療3個療程。靜脈雷射治療可增加血球攜氧量、增強免疫系統,抗發炎,增強細胞粒線體功能,促進微循環血流及組織血流,間接促進細胞組織修復、改善神經功能,疼痛及睡眠。楊昭男醫師說明,有時在常規中風復建過程中,常常會有令人氣餒,進步不明顯的狀況,經評估病人病情後可選擇加入靜脈雷射治療,對於中風復健有推一把的助力。急性血管阻塞恐造成生活失能 把過黃金治療6個月中風後復建計畫(PAC),是由健保署與承接計畫醫院共同推動。透過積極的復健改善病患肢體肌肉無力,肢體不協調,語言,吞嚥,步行及其他神經功能不良。藉由6個月內黃金治療期,神經重塑,讓受傷附近正常腦細胞達成整合。楊昭男醫師提醒,如中風後復健成效不佳的病人,可諮詢相關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用靜脈雷射輔助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及恢復正常生活。
寒流急凍!出現8症狀恐是心臟病徵兆 做不出3動作應儘速送醫
最強寒流殺到!全台冷颼颼,氣象預測25日才會逐漸回暖,氣溫驟降會造成血液濃稠度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誘發心臟病、急性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如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或是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可能是心臟病或是中風發生的前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臉書發文,氣溫快速下滑,血管容易收縮,致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不穩定,加上活動量減少,血液循環變慢,可能疏忽自身血壓或用藥的順從性,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尤其是「年紀大、有三高、有心臟病史、中風史的病人」這4族群一定要做好保暖。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也提到,由於現代人受到「慢性三高、多吃少動、長期過勞、代謝症候群」等因素影響,心腦血管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不只老人要做好抗寒工作,有這些疾病的人也都必須採取保暖策略。對此,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則表示大家可採取「漸層式」穿著,也就是所謂的洋蔥式穿法,將保暖衣物一層一層穿上,可隨著室內、戶外溫度變化穿脫,維持體溫的恆定,若是想要運動的人,一定要適度補充溫熱開水,增加身體血液的流動性,最好也要結伴運動。吳昭軍表示,如自己或身旁的人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出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有可能是心臟病或是中風前兆,此時應儘速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寒流來襲!屏基急診收9重症4死亡 醫師提醒3徵兆、1口訣保命
近日寒流來襲,連日低溫讓不少民眾都無法忍受。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今統計23日至24日中午,共有4位心肌梗塞、1位腦中風患者、4名OHCA到院前即無生命徵象,遺憾無法救回。屏東近日溫度雖不同中、北部縣市出現5、6度低溫,但當地白天的溫差能達到13度,讓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血管收縮容易出現不適。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李兆程醫師提醒民眾,若要提防心肌梗塞一定要注意以下徵兆,並在症狀發生時就要有警覺,趕快服用舌下含片或就醫治療。心絞痛:「胸悶」的範圍約半個手掌,疼痛位置延伸到下巴、肩頸甚至到背部。心律不整:心臟「蹦蹦跳」,人變得容易喘、耐力變差,若為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會高達常人的5倍。心血管過於狹窄:生氣、吃飽飯後或有壓力時、季節轉換、運動過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幾分鐘以上的噁心和冒冷汗。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昶宏提醒民眾要記住「FAST」口訣,該口訣能辨別中風4步驟,讓患者能更好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FACE:請病人微笑或是觀察病人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RM:請病人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PEECH:請病人讀一句話,並觀察是否清晰、完整。TIME:明確記下病人發作時間,立刻送醫。
高雄男泡澡完走出浴室「下秒頭痛炸裂」 檢查竟是中風…醫揭原因
寒流發威全台急凍,許多人會選擇泡澡或泡溫泉來驅寒。不過,高雄有一名30多歲男子,泡澡完後才走出浴室,竟感覺頭暴痛,隨後右半側手腳無力,口齒也不清,緊急送醫發現是腦中風,經治療仍未脫離險境。義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德遠向《中時新聞網》透露,光是昨天和今天,就收到6個腦中風病人,加護病房全滿。由於低溫或溫差大環境下,血管會縮起來,平常若沒有控制好血壓,或是喝水不足,血液變得濃稠,都可能使血壓飆高,增加腦中風的風險。男子檢查發現是腦中風。(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這名男子仗恃自己年輕,平常沒固定量血壓,昨晚在家泡澡,接著衣著單薄走出浴室,怎料腳踩在冷冰冰的地板時,突然感覺頭痛到要炸掉,立刻坐下休息,但沒多久發現右手和右腳都無力,講話像含滷蛋,家人見狀趕緊帶去醫院,檢查血壓飆破200毫米汞柱,腦血管爆掉,是出血性中風,經處置後轉到加護病房,但仍有生命危險。對此,陳德遠提醒,天冷除了要做好保暖工作,更要避免處於溫差大環境,例如早上從被窩起來,千萬不要直接赤腳踩冰地板,刺激血管收縮,可以先穿上襪子或拖鞋,外出可戴帽子和圍巾,防止頭部直接吹冷風。要如何辨別中風徵兆?陳德遠指出「FAST─微笑舉手說你好快送醫」口訣,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4.5小時。1.「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例如你好,觀察口齒是否清晰且完整。4.「T」就是TIME,當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住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黃金治療的時間。
天氣轉冷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起床、出門、進門時注意「這些」護心撇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顯示,12月5日東北季風增強,天氣明顯轉涼,6日、7日持續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氣溫又將稍降。近日氣溫變化大,可能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因此國健署提供保暖護心小撇步,呼籲民眾注意起床、出門、進門3大關鍵時機。天氣濕冷「這些」心血管高風險群 謹記5保健要訣國健署表示,氣溫驟降、濕冷,會使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可能會增加心臟病、急性中風等疾病發作的機會,尤其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齡長者等族群,應謹記低溫保健要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定期量測血壓定期回診,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避免使用菸酒的習慣注意3護心關鍵時機 國健署授對抗溫差小撇步此外,護心保暖有3大關鍵時機要特別注意,分別是起床時、出門時、進門時,身體最有可能會在這3個時間點受到溫差影響。國健署針對這3個時機點提供以下護心保暖小撇步:起床時:晚上睡覺前應先備妥保暖衣物,並放在隨手可拿到的地方。半夜醒來上廁所、早上起床時,都要記得先活動一下四肢、身體,待身體暖和後再緩慢坐起、坐穩,添加衣物保暖後手扶床邊、腳步踩穩地板再行走,謹記「慢、熱、起、穿、行」口訣,切勿過於急促。出門時:應適時添加衣物,注意頭頸部、四肢末端的保暖,可戴上帽子、口罩、圍巾、手套等保暖衣物,最外層則可選擇具有防水、防風功能的外套,且易於穿脫、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避免穿著過於笨重或厚實,以維持恆定的體溫。進門時:從寒冷的戶外走進溫暖的室內時,應先讓身體逐漸回暖,再洗熱水澡,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血管擴張,尤其血管彈性不佳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會引起低血壓。洗完澡後,也要注意保暖,不可馬上進入環境較低溫的空間,以免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容易促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並建議維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緊閉門窗。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提醒,民眾應注意頭頸、四肢的保暖,並留意家中長輩有無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等,早出晚歸的民眾則可以多層次(洋蔥式)穿著,隨著溫度變化穿脫衣物,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健康問題。
天氣炎熱去市場買菜 男子返家狂吹冷氣竟「急性中風」
雖然現在時序才剛進入5月,但其實世界各地已經逐漸出現炎熱的跡象,但真的要注意室內外的溫差是否過大,否則可能會引發意外。越南近期就發生一名男子從炎熱的戶外走進室內狂吹冷氣,結果才幾分鐘的時間就發現自己左半邊身體麻木,被緊急送醫後才發現是急性中風所導致。根據《docbao》報導指出,越南一名男子時常會幫妻子去菜市場買菜,日前他照慣例前往市場,在下午1點左右返家,但由於當天天氣實在太熱,男子返家後就「冷氣加電風扇」狂吹,試圖用最快的速度降溫。沒想到幾分鐘後,男子突然感覺到頭痛、頭暈,由於男子有高血壓病史,他自行偵測血壓後發現竟然測得150/100 mmHg的驚人數據,他立刻就選擇服用降血壓藥,但也就在這個時候,男子發現自己嘴巴的左邊有麻木感,左半邊的身體也出現無力的症狀,這也嚇得男子趕忙致電親友帶他去醫院。在醫師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是發生急性中風的現象,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有可能演變成急性腦梗塞,急忙施打溶解血栓的藥物,避免男子發生癱瘓、加重腦血管閉塞的情況。在經過一周的藥物治療後,該名男子已經恢復九成,可以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報導中也指出,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民眾,在夏天時要注意溫差過大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高強度工作、高壓、失眠等情況,這些都是導致高機率中風的因素。
寒流索命1/「無三高病史」30多歲男險猝死 醫嘆:這個壞習慣害了他
極端氣候愈來愈明顯,首波冷氣團襲台之後,氣溫瞬間下降至攝氏9~10℃,入夜後更低至攝氏5℃,但隨即又回暖,接著再迎接第二波寒流,光是一周就出現3次極大的溫差變化,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甚至出現許多年輕猝死案例,一位無三高病史的30多歲男子就因此差點喪命,醫師則認為關鍵在於他長年吸菸的壞習慣。 台灣才剛結束最熱的11月,南部甚至創下攝氏34度的高溫,正當大家認為今年肯定是暖冬時,上周末卻迎來近10年來最早報到的寒流,這一波急速降溫,瞬間引爆心血管疾病炸彈,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表示,寒流報到前每日中風人數約2~3人,但這兩天院內急診中風患者一下子竟增加至10多位,中風人數至少比平時增加逾5倍。而且狀況可能持續惡化,因為氣溫仍在劇烈變化中,第一波寒流結束後迅速回暖,以北部為例,平地氣白天溫又回升至攝氏20℃左右,根據氣象局偵測,第二波冷氣團又將來臨,北部最低溫恐怕降至攝氏8℃。換句話說,短短一周內就經歷3次極大的溫差,每次都至少相差10℃。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研究顯示,每年10月到隔年1月,台灣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特別冷或特別熱,都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增加胸痛、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不過,普遍來說,氣溫驟降仍然是心臟病發的關鍵因素,蘇彥伯說,若溫差變化超過8~10℃,就會造成血管劇烈收縮,促使血壓突然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許多人輕忽吸菸對血管的傷害性,無論是傳統紙菸或電子菸,其中所含的焦油、化學物質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示意圖/周志龍攝)(吸菸有害健康)「尤其年輕人常常自認健康,反而會過於輕忽!」蘇彥伯透露,上周末寒流來襲時,他正巧在醫院值班,就接到一位30多歲男子差點猝死的案例,這名男子雖然身形稍微壯碩,但沒有三高等相關病史,結果竟突發心律不整。「他還那麼年輕,仔細看他的病歷,只能推測是長年的吸菸習慣害了他,才讓他的血管充滿各種病變,最後導致不幸。」蘇彥伯說,自己曾遇過一位29歲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年輕男子竟然從國小時就開始吸菸。蘇彥伯說,大家都知道三高患者、肥胖、心臟疾病患者要提防心血管疾病,但往往忽略癮君子也要當心,「吸菸會造成全身血管病變,香菸中所含的焦油、化學物質,也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狹窄,但很多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繼續吸菸!」蘇彥伯提醒,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猝死風險,首先一定要先戒菸。
寒流索命3/防猝死!出現2警訊快就醫 臨時吃降血壓藥「恐更糟」
今年首波冷氣團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醫師提醒,挺過第一波冷氣團,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尤其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提醒民眾要注意胸悶、一動就喘這2個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為怕天冷導致中風,有時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預防」,但研究證明這樣恐怕適得其反。三高、肥胖、抽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猝死疾病都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心臟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三高、肥胖、抽菸等危險族群,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蘇彥伯說,胸悶、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狀,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休息後便會緩解。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許多人會誤認是肺部出了問題,實際上這也是心肌缺氧的症狀,建議趕緊就醫。(示意圖/林士傑攝)至於活動就喘,則是比較不典型的症狀,所以往往較容易被忽略,或是被誤以為是肺部疾病,但檢查肺部又發現沒有問題,這種症狀經常發生在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身上,若是發現稍微動一下就喘不停,而以前並不會這樣,發生的頻率也愈來愈高,就建議趕緊就醫。蘇彥伯提醒,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會感到不適,也可能讓心臟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0%以上。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擔心氣溫驟降讓血壓飆高,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有時會「自作聰明」,預防性地多吃一顆降血壓藥。對此,蘇彥伯解釋,秋冬的血壓值原本就容易變高一些,但觀察血壓值的原則是長期的平均值,因為一顆降血壓藥吃下肚之後,大概2~3周後才能看出效果。蘇彥伯說,根據研究顯示,臨時性地多服用降血壓藥物,反而可能有害,恐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跌倒等。如果發現血壓已飆高至190 mmHg以上,已達「惡性高血壓」定義,可能衍生出腎傷害等併發症時,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應該趕緊就醫,以免危及性命。
蔡炳坤疑腦出血 「3動作」做不到快打119…醫示警:患者二度中風機率高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11日)與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疑似因腦出血中風緊急送醫開刀,目前手術已完成,轉往加護病房觀察中。外科醫師白映俞提醒,患者一旦中風過,日後二度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腦出血常見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無法講話等症狀,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外科醫師白映俞在粉專指出,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旦中風過,日後二度中風的機會很高,務必持續服藥控制;而部分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黑便或出血等,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調整藥物,切莫擅自停藥。白映俞提醒,患者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圖/翻攝自臉書/白映俞)此外,白映俞提醒,除了按時服用藥物,日常保養也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勿任意按壓頸部,也不要泡溫泉或泡熱水澡。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鄭建興則向《中央社》表示,臨床觀察,腦出血患者大多介於60歲至65歲,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根據腦出血位置不同,症狀也會不同,常見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無法講話、漸漸站不穩,最後倒下,嚴重一點可能連意識都有影響。 民眾可以透過以上3招判別腦中風。(圖/翻攝自台灣腦中風學會網站)檢視台灣腦中風學會衛教資訊,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腦中風,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請患者抬高手平舉雙手,觀察單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並請患者說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當3症狀出現一種時,請儘快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副市長蔡炳坤加護病房觀察中…柯文哲「急問1句話」秒判中風 深夜暖喊:等你回來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11日)與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疑似因腦出血中風緊急送醫開刀,目前手術已完成,轉往加護病房觀察中。柯文哲深夜在臉書喊話,「蔡副加油,我們等你回來。」醫療小組預計今(12日)上午10時做說明。此外,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腦中風。柯文哲說明,台中議會來台北考察,晚上在飯店有一個餐敘,而蔡炳坤是台中來的,所以跟議員都很熟,也特別盡地主之誼;柯文哲提及,吃飯的時候和蔡炳坤坐在旁邊,沒想到蔡炳坤突然倒下,「我們是醫生嘛……第一瞬間我就知道是中風。」柯文哲透露,第一時間緊急聯絡救護車,時間上沒有什麼延遲,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就送進去開刀,由於攸關病人的隱私權,要等蔡炳坤太太來以後,看可以講到什麼程度,加上開刀完要再觀察一個晚上,12日上午10時看如何,醫療小組會說明狀況。到了深夜,柯文哲在臉書發文,「副市長是我非常重要的左右手,今晚他突然倒下,目前經過手術,已經送到加護病房,但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蔡副加油,我們等你回來!」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則說明,副市長蔡炳坤是晚間7時49分送達醫院,到院時意識不清,緊急替他做了電腦斷層之後,有手術需求,隨即做完相關檢查送入開刀房手術。根據《健康2.0》報導,據了解,蔡炳坤突往坐在左邊的柯文哲身上倒,而柯文哲第一時間詢問,「你左手舉得起來嗎?」結果發現蔡炳坤手無法舉起、講話有困難,但尚有意識,隨即打電話聯絡救護車。民眾可以透過以上3招判別腦中風。(圖/翻攝自台灣腦中風學會網站)台灣腦中風學會衛教資訊指出,民眾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別腦中風,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請患者抬高手平舉雙手,觀察單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並請患者說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當3症狀出現一種時,請儘快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命大!獨居男急性中風水米未進撐7天 「臉躺到被壓平」終等到獲救
台中市南屯區54歲張姓男子平時一人獨居,他上月突然在家急性中風、倒地不起,身體四肢更動彈不得,他在水米未進情況下撐了7天,直到鄰居驚覺有異而報警,警方在張男兄長和里長的陪同下開鎖進入,發現張男已奄奄一息,臉部更因長時間倒臥而被壓平,所幸最終成功救回一命,讓眾人直呼「奇蹟」。據了解,張男過去沒有心臟心血管疾病,平時自己獨居,但他上月在客廳時突然身體不適,隨後倒臥客廳地板上,他無法言語、動彈不得,只能從喉嚨發出單音節聲音,更因此無法對外求助,只能默默等待救援。所幸張男鄰居多日未見他身影,鄰居發現張男家中電燈日夜皆開著,顯示張男並未出門,但他多次在外呼喚皆未獲回應,擔心張男發生意外,上月中向警方通報,表示已一周沒看到鄰居出門,警方不敢大意,立刻聯繫張男兄長,並會同里長找來鎖匠開門。警方進門後發現張男倒臥在地板上,且他意識清醒,四肢和身體僵硬無法動彈,半張臉更因倒臥太久而被壓平,員警連忙上前查看,確認其生命跡象微弱但穩定,立刻叫來救護車將他送醫。「來救你了,加油!」警方在等待救護車期間不斷向張男喊話,要他「忍耐一下、撐住」,所幸緊急送往台中榮民總醫院後並無大礙,警方從鄰居提供的時序推斷,確認其倒地時間約1週,在水米未進的情況下撐到救援,也讓眾人讚嘆其求生意志,直呼是「奇蹟發生」。
48歲科技業老闆無症狀 意外發現動脈瘤救一命
一名48歲的科技業劉姓病患,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因突發右半身與臉部感覺異常,所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住院期間經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右側小腦急性中風,也意外揪出左側內頸動脈遠端一個約3.7公釐大小的動脈瘤。康復出院後,患者因擔心動脈瘤恐有破裂的後遺症,經門診諮詢過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與醫學影像科李喬華醫師後,決定接受「血流導向裝置」置放手術處理動脈瘤,手術時間約半小時,術後經過一天觀察,隔天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李喬華醫師表示,動脈瘤栓塞手術屬於微創手術,目前常見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使用線圈填塞動脈瘤,另一種是比較新式的「血流導向裝置」置放,兩者皆能達到治癒動脈瘤的效果。一般若是破裂動脈瘤則建議使用線圈填塞的方式治療達到立即止血的效果,「血流導向裝置」適合未破裂的動脈瘤,置放不需要觸碰動脈瘤本身,風險相對低,手術時間相對短,「血流導向裝置」動脈瘤癒合的程度經統計,三個月後約七成,一年後提升到八成五,五年後高達九成五且無動脈瘤復發的跡象。巫智穎醫師表示,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是病人在全身麻醉情況下,不論動脈瘤是否破裂,經開顱露出腦表面之後,深入腦部深處,分離腦組織及重要神經及血管,將動脈瘤的型態暴露出來,再用鈦合金金屬夾將動脈瘤夾閉,成功夾閉之後,復發機率非常的低。如果是破裂之動脈瘤,還可經由開顱手術清除顱內血塊及置放腦室外引流管。但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缺點就是可能對腦組織造成傷害及開刀傷口外觀問題,患者除了開顱手術治療,現在也多了動脈瘤栓塞及血流導向裝置的治療選擇。李喬華醫師表示,動脈瘤時常沒有症狀,像一顆隱藏的不定時炸彈存放在腦中,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也有高機率併發神經學的後遺症。動脈瘤容不容易破裂與動脈瘤的型態與位置有很大關係,比如說內頸動脈遠端,前交通動脈或中大腦動脈處等相對破裂機會高,不規則型態的動脈瘤也相對比較危險。李喬華醫師建議,有動脈瘤家族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粥狀動脈硬化的病人或是長期抽菸的人都是高危險群。一般的抽血檢查或X光無法早期發現動脈瘤,往往第一次知道的時候就已經破裂,建議可以透過健檢提供的高階影像檢查,比如說核磁共振(MRA)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最後治療過的病患,也需要定期追縱,預防動脈瘤再度復發。
誤吸「摻安非他命」電子菸!18歲男恆春夜市全身癱軟送醫
日前有名18歲青少年與家人到恆春半島遊玩,不料在逛夜市時,拿了陌生人給的、疑摻有安非他命的電子菸吸食,不久後全身癱軟、精神狀態極度不穩,家人見狀嚇到趕緊送至恆春基督教醫院醫治,幸最後無大礙,而恆基也藉此呼籲民眾出外遊玩勿食用陌生人給的東西,確保安全。據了解,18歲少年與家人到恆春半島遊玩,在逛夜市時拿了陌生人給的疑似含有安非他命的電子菸,吸食之後精神狀態變得極度亢奮不穩定後,全身癱軟、胡言亂語,家人見狀後立即送往恆基掛急診。而經過急診醫護人員初步評估與檢查,排除了急性中風、腦出血及外傷,隨後便給予適當鎮靜藥物,維持患者的生命徵象,經過1個晚上的休息與觀察,隔天少年精神狀態漸漸恢復,隨後便與家人平安離院。對此,恆基急診室主任林子峻醫師指出,現正值旅遊旺季,民眾旅遊在外務必提高警覺,尤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飲品離開視線後,不應繼續飲用,而陌生人給的來路不明的飲品、食品與菸品更不能使用,這樣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快樂出門、平安返家。林子峻說,若是周遭有人真的不慎誤食到不明物品,產生嘔吐、心跳加快、精神恍惚、情緒波動與全身癱軟等,請儘速送往醫院急診救治,避免延宕救援時間,且要一五一十地說明狀況,如此才能使患者獲得最準確、有效的治療。恆基表示,近期因受新冠肺炎影響,國人無法出國享受假期,進而大量轉向國內旅遊,當中有著國際級美景的恆春半島更是國人旅遊的好去處,然而享受旅遊在外雖有其樂趣、益處,但若不注意自身的安全,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影響一生的健康。而恆春警分局獲此消息後相當重視,立即成立專案小組介入調查,積極釐清案情從嚴究辦。★保護自己、遠離毒品 中時新聞網與你一起拒絕毒害!
廖峻2次中風「嚴重到無法下床」 兒吐驚人現況:不適合再拍戲
68歲資深藝人廖峻,經歷2次中風,曾嚴重到無法下床,還好在家人的照顧下,身體已經慢慢復原,並於2019年7月起復出拍戲,不過最近卻很少看到他出現在螢光幕,令許多人都相當關心。對此,兒子廖錦德就曝光爸爸的現況,直言「還在復健階段」。(圖/翻攝自廖峻/ 錦德臉書)廖錦德在節目《新聞挖挖哇》表示,廖峻第一次中風的情況比較輕微,第二次就相較嚴重,當下有影響到語言能力,就連將耳朵湊近聽,都聽不太懂爸爸在講什麼,所幸現在狀況好轉,講話可以清楚表達,也可以自理生活,只是速度比較慢,目前還在做復健、針灸的相關治療,一直都持續在做。(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ouTube)廖錦德提到,有不少劇組認為廖峻身體狀況好了,因此想找爸爸出來拍戲,不過經過兩人討論後,覺得不適合。他透露,爸爸以前拍戲因為已經習慣,「不覺得那個是累」,沒有察覺身體已經不太能負荷,因此戲劇方面會比較少。(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ouTube)事實上,廖峻曾拍片提醒,可以利用3種方法辨識,「微笑」檢測臉部表情有沒有不對稱、「舉手」檢測是否舉不起來或單邊無力、「說你好」檢測是否口齒不清,假如出現表情不對稱、單側無力、口齒不清,只要有其中一種情況,就可能是急性中風,要盡快就醫治療。
「不吃藥」血糖飆3倍!40歲工程師驚爆急性腦中風
86歲女病患,本身患有高血壓與心房顫動,生活尚可自理。某天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與眼睛偏斜,呈現半癱,立即送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顱內大腦動脈堵塞。在神經內科趙怡靜醫師與神經放射科李喬華醫師評估與解釋風險後,掌握黃金時間三小時內,趙怡靜醫師先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接續再由李喬華醫師進行動脈內取栓手術。趙怡靜醫師表示,透過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和動脈內取栓1個多小時手術,使得全阻塞的血管獲得部分暢通,缺少血流的腦細胞獲得了更多的灌注。兩個禮拜後女病患順利出院,已經可以自由行走,生活上可以自理。李喬華醫師也提到,另一名約40多歲男性工程師,本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最近服藥順從性不佳,某日突然出現意識昏迷與去大腦皮質反應,立刻送到急診室搶救,病患血糖值高達400毫克/分升(mg/dl),正常人為126毫克/分升(mg/dl)以下,暴增3倍多。經檢查後,診斷為後循環雙側脊椎動脈與近側基底動脈阻塞。李喬華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三高問題,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血管病變與損傷導致急性腦中風的機會。另外,也建議民眾要定期健檢。李喬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動脈內取栓手術,打通率為59%至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比率占33%至71%,但有可能出現顱內出血比率為7.7%,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都有風險,但越早發現越早送醫,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的治療方式。趙怡靜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以下症狀,可能就是急性中風的徵兆, 一定要儘快就醫。BEFAST(盡快)B: balance 走路不平衡,不穩E: eye 眼睛偏斜,視力模糊複視F: face 臉部或嘴角歪斜A: arms 手腳無力或偏癱S: speech 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T: time 盡速送醫
女星打完流感疫苗吐瀉!無法動像被鬼壓 有感而發:吳宗憲說的是實話
藝人吳宗憲施打疫苗後發生暈眩等不舒服情況,引起外界關注。女星趙庭也在臉書PO文指出,自己除了上吐下瀉,還有點像喝酒醉一樣,甚至量出37.5度。趙庭表示,上周三(21日)打完流感疫苗,上周五(23日)凌晨就上吐下瀉,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訊息傳到一半就昏睡,再傳下一句已是一個小時後的事情,有點像喝醉酒的感覺,身體想動卻無法動彈。她強調,不是鬼壓床。自流感疫苗打完,至今已一個禮拜,趙庭透露,昏睡的感覺還是揮之不去,因此忍不住詢問大家,「到底是腸胃炎還是疫苗的反應?」(圖/翻攝自臉書/趙庭)(圖/翻攝自臉書/趙庭)事實上,接種流感疫苗後出現不舒服症狀的藝人,不只趙庭一人。綜藝天王吳宗憲日前也透露,自己施打完後開始頭暈,整個人天旋地轉,不舒服症狀持續4天。不過針對吳宗憲反應不舒服,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回應,應該直接去就醫,非上網PO這些事情。根據疾管署資料,截至10月26日,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共通報76件,屬嚴重不良反應25件,其中13件屬延長住院/危及生命或死亡之案件,症狀或診斷包括心肌炎、蜂窩性組織炎、休克、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塞、蜘蛛膜下腔出血、急性中風等,餘12件為其他嚴重不良反應;另非嚴重不良反應50件,症狀包括頭暈、頭痛、紅疹、紅腫、發燒等,多已康復或追蹤結案,此外另尚有1件因通報者未勾選尚在釐清中。
國內流感疫苗接種出現4死亡個案!疾管署:仍繼續執行計畫
疾管署今(27)日表示,截至26日,國內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共通報76件,當中有25件嚴重不良反應,有其中4件死亡,而個案年齡介於62至77歲,死因皆為心血管疾病,和專家會議討論後,研判與流感疫苗無直接關係。疾管署26日晚間召開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及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專家諮詢會議,對於近日韓國發生多起疑似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事件及國內通報之流感疫苗接種嚴重不良事件進行討論,於綜整相關資料後,建議國內繼續推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惟仍應持續密切監測接種不良事件。疾管署進一步表示,韓國調查結果顯示該國死亡案例與接種流感疫苗無關,仍繼續執行接種計畫,目前除新加坡採行預先停止兩款流感疫苗使用外,無其他國家暫緩執行流感疫苗接種作業,至於國內通報之嚴重不良事件及死亡個案,經與會專家初步研判其症狀或死亡原因與自身慢性病較有相關,因此建議維持現行之流感疫苗接種政策。疾管署指出,截至10月26日,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共通報76件,屬嚴重不良反應25件,其中13件屬延長住院/危及生命或死亡之案件,症狀或診斷包括心肌炎、蜂窩性組織炎、休克、呼吸困難、急性心肌梗塞、蜘蛛膜下腔出血、急性中風等,餘12件為其他嚴重不良反應,另非嚴重不良反應50件,症狀包括頭暈、頭痛、紅疹、紅腫、發燒等,多已康復或追蹤結案,此外另尚有1件因通報者未勾選尚在釐清中。疾管署將持續與食藥署及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合作,針對流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即時因應處理,共同為民眾健康把關。
醫生開藥乖乖吃 他「眼歪嘴斜」中風、膀胱變「小排球」急送醫
一名50多歲的男子受到頻尿困擾,某天吃完海鮮後狂拉肚子,在受不了的情況下決定去看醫生,也乖乖吃了醫生開的藥,豈料男子吃藥後情況沒有好轉,還被同事發現他中風倒在廁所,最後連忙將他送到急診室治療。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上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通常男子過了50歲後多少會出現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進而引發頻尿、急尿的問題,這名男子便是如此;某天他吃完海鮮後不斷腹瀉,於是前去就醫,而醫生也開了一款抗乙醯膽鹼的藥物給他,令他肚子不會痛、不會蠕動,舒緩症狀。奇怪的是,男子吃完藥後頻尿的症狀卻更加嚴重了,同事發現他上班時不停離開座位去上廁所,大約1個小時就要去一次,到了中午,同事發現男子都沒有回來座位,於是去廁所看看,結果竟看到男子「眼歪嘴斜」中風倒地,嚇得將他送醫急救。醫療團隊為男子做理學檢查時,發現他的膀胱非常脹,像是一顆小排球似的,接著趕緊插進導尿管,放出將近1000毫升的尿液;洪永祥表示,該名男子因為本身就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加上服用抗乙醯膽鹼的藥物,令他身體產生急性尿滯留。至於為何會中風?洪永祥表示,因為急性尿滯留會令人感到不適,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開始上升,就有機會造成急性中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