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飢餓
」 減重 情緒飢餓夏日減重好時機 選擇合法減肥藥迎接蜜曲線
炎夏來臨,想到海邊或泳池消暑一下,低頭看看自己身材卻上不了檯面,不禁懊惱,每天都努力地克制食慾、少吃多動,怎麼瘦就是瘦不下來?難道減重也有撞牆期?知名整形醫美集團鄒政家醫師指出,吃太少達不到基礎代謝率,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生理機能出狀況,影響身體健康,日後一旦回復正常飲食,更會發生體重反彈之溜溜球效應,體重與脂肪便開始不受控制!想要告別脂肪,應了解體重失控成因,並選對享「瘦」方法,就能輕鬆秀出超HOT線條!「腦饞」救星 同步控制飢餓大腦及情緒飢餓加速減重效率鄒政家醫師提到,「飲食行為是體重失控的關鍵原因之一,多數人認為,熱量消耗大於攝取就能減重,卻不一定了解自身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的類型。」而口服減重藥物,特別對情緒進食型和食慾失控型肥胖有不錯的效果,可同時降低飢餓感及食物渴望,進而使體重減輕。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有 85% 的受試者在使用後第 56 週內減輕了至少 5% 的體重。同時,已獲得美國 FDA、歐盟 EMA 以及台灣衛福部的核准上市。減重利器 從根本抑制食慾塑造輕纖感鄒政家醫師補充,若肥胖是因食慾過盛導致攝取過多熱量,可選擇減肥筆,其透過抑制食慾的GLP-1類似物,讓人產生飽足感並減緩胃部排空速度,來降低進食量。對於那些不想依靠手術抽脂來減重的人,可以經過專業醫師的全面評估後,使用GLP-1類似物藥物進行夏日減重管理,並結合飲食習慣的調整,可以進一步加速減重效果。「蜜曲線」最後養成,音浪脂雕成就迷人外表、窈窕體態即使透過飲食習慣、輔助藥物配合,順利讓體重及脂肪降低,但對於特定部位的脂肪是無法消除的,例如小腹、上臂的掰掰肉和大腿內外側等。傳統抽脂手術因破壞性大,修復期較長,愛美人士常因出血量多、疼痛度高、術後腫脹及瘀青多日不退等情形,而裹足不前。知名整形醫美集團陳依凡醫師提到,近年來抽脂儀器不斷的更新,與傳統抽脂手法大不相同,新一代音浪脂雕安全性高、恢復期短,特別針對骨架較小的亞洲人改良設計。音浪脂雕利用直徑僅0.9mm的超微細超音波探針溶解脂肪細胞,同時保護周圍組織完整。此外,由於音浪脂雕之超音波探針極小,可選擇性融化脂肪組織,有利於作臉部抽脂手術,連最難減的雙下巴,都能讓皮膚不平整之副作用降到最低,從臉到身體都能進行全方位脂雕,讓您實現窈窕迷人的蜜曲線夢想。▲知名整形醫美集團鄒政家醫師(左)、陳依凡醫師(右)。留意三大原則,慎選衛福部認證診所,安心享「瘦」免煩惱無論用哪種減重方式,需先留意以下原則:吃超過基礎代謝率:每餐熱量不低於基礎代謝率,並搭配健康飲食內容,讓自己瘦得健康也不容易復胖。不要只看體重:減重除了定期觀察體重之外,也要全面了解身形變化及體脂變化。不要快速減重:給自己訂個時間(最好是3-6個月為一循環),避免使用速效及極端的減重方式反而失了健康。陳依凡醫師最後提醒,在接受治療前,慎選衛福部認證診所,並留意診所之療程項目應使用原廠認證正貨,安全更有保障,更重要的是進行前都應先充分諮詢專業的醫師,由醫師來建議專屬的方案,方可使減脂成果更加理想。
甜食控看過來!想減肥又怕挨針,合併用藥控制你的「情緒饑餓」
瘦瘦筆風靡全球,但挨針實在讓人皮皮剉!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周莒光表示,肥胖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包括一般肥胖、情緒飢餓與心理疾病飢餓,對於想減重卻不敢打針的肥胖患者,可使用合併用藥策略。診間一位3旬女性上班族工作壓力大、難以克制食慾,體重重達80公斤,BMI值更逼近30!拼命瘦身仍不見起色,苦於體型而至醫院求診,起初使用血糖用藥控制體重,接著加入口服藥抑制食慾,搭配運動雙管齊下成功甩肉,未來更有望逐漸減少用藥劑量,邁向夢想中的芭比身材。肥胖族群有這些 3種「情緒飢餓」警訊要注意夏日來到減重門診的民眾,常見的有愛美瘦身需求者以及本身肥胖者,求診患者主要為一般肥胖,其次為情緒飢餓族群,其他還有社交型飢餓與心理疾病型飢餓。1. 一般肥胖肥胖如何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至24之間。過重:24<=BMI<27輕度肥胖:27 <= BMI < 30中度肥胖:30 <= BMI < 35重度肥胖:BMI >= 352. 情緒飢餓(心理性/情緒性進食)指的是因情緒導致的飢餓,無法抑制暴飲暴食的行為而形成的肥胖,因此想要減重,如何排解壓力與「抑制食慾」為此族群的功課。周莒光醫師舉例,壓力性進食與情緒性進食的特徵是會為了減重而激烈或多日斷食,但當身體不適或感到壓力時又開始暴飲暴食。而且個案進行飲食紀錄時,常常傳達出挫折感與情緒低落的問題,若旁人能提供情感支持,加上藥物治療較有助於控制體重。他提醒民眾應注意下列警訊,及早尋求專業治療:(1) 身形已肥胖,仍然忍不住想吃東西(2) 大吃大喝後感到極度罪惡感(3) 曾做出催吐的極端行為3. 其他類型飢餓例如社交型飢餓與心理疾病型飢餓,占比僅約1成。若因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暴食症導致的暴飲暴食,可轉介至身心科共同治療。肥胖代價越來越高 醫病溝通減重用藥策略依據國健署公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民國106-109年成人肥胖率已攀升至23.9%。1以行政院109年常住人口2,383.4萬人2來算,台灣約有569.6萬人肥胖,亦即每4個人裡面就有一位肥胖者。周莒光表示,台灣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相關,體重越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就越高,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從減重手術到放置心血管支架、中風治療,代價也會越來越高。單單靠意志力很難減重,使用藥物協助減重會比較有成就感,建議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與運動,及早治療控制體重。與肥胖相關的常見慢性病:1. 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2. 心血管疾病3. 中風4. 代謝症候群5. 睡眠呼吸中止症新型複方口服減重藥物 降低患者對甜食渴望停滯期與復胖一直是減重者的困擾,周莒光提醒,減重若急於求成,無法從根本問題解決口腹之慾者,復胖危機將很快找上門。而過激飲食者,總熱量攝取過少易流失蛋白質與肌肉,體態也無法維持好的狀態,建議採用漸進式減重較為安全。診間常見的復胖案例:1. 達到體重下修目標後的疲乏鬆懈2. 透過減重手術者,術後沒有改變飲食習慣而形成的復胖該類型患者最明顯的特徵是無法戒除特定飲食習慣,例如愛好甜食、炸物、正餐過量米食、不餓也想吃宵夜等。其中不乏社交因素飲食,例如上班族經常面臨的老闆請吃下午茶、同事揪團外送飲料,不餓也想吃成為肥胖當代問題。由於肥胖情況多為生理混和心理因素,每位個案肥胖情況與治療方針不同,對於情緒飢餓/心理性進食/壓力性進食,現有最新複方口服減重藥物,能同時減少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有明顯特徵的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此外,對於不敢打針的族群,也可調整減重策略。周莒光分享,診間約有1/3民眾使用口服藥物抑制食慾,醫師會評估個案體況調整口服劑量。不靠打針或催吐,也能以口服藥物搭配運動來控制體重,遠離慢性病危害。Reference1.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5562/File_18775.pdf2.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7386
科技健身躺著也能瘦?醫師曝「這方法」最適合懶人
夏天到來,穿著上想清涼一下卻又怕肥肉跑出來見人,許多人因此追求快速或局部瘦身,想透過儀器進行減脂達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情緒飢餓」常常讓人無法控制食慾,想用吃來抒發壓力或緩解情緒,獲得滿足、愉悅感。像40歲的A女本身是OL上班族,由於身材微胖被男朋友劈腿偷吃,失戀分手後A女更自暴自棄,受到情緒影響暴飲暴食,希望藉由吃來改善心情,但體重也因此直線飆升到80公斤。情緒飢餓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的熱量,即使用各種方法減重一段時間後,仍會因為控制不了食慾又再次胖回來。因此若要維持長時間的效果,儀器類減脂搭配能控制食慾和降低飢餓感的口服藥物,克服情緒飢餓,可以讓減重效果維持更久。認識「情緒饑餓」 設定「食物定錨點」有效抑制食慾衝動減重「少吃多動」相當重要,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認知、觀念,但實際上若要執行相當困難,尤其是「少吃」。陳建名醫師提到,人會產生想吃東西的念頭,主要分為2種原因,第一,真的因為餓才吃也就是所謂的「生理飢餓」;第二,因為單純想吃、追求吃東西時的快樂及滿足感,這叫「心理飢餓」。心理飢餓也就是所謂的「情緒飢餓」。陳建名醫師指出,前往門診尋求減重治療的民眾超過8成都屬於情緒飢餓。很多人體重過重就是因為吃太多東西,通常會有病態性肥胖或是無法控制進食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心理飢餓,進而造成肥胖問題。而A女也是這樣的情況,陳建名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醫師會先了解病人求診的原因,並透過心因性問卷評估,了解飲食習慣、進食行為、壓力情緒後提供減重建議,如果有過度的神經性暴食、情緒飢餓等無法控制口腹之慾時,會建議使用一些作用在神經中樞抑制食慾的藥物,來減少神經或中樞性飢餓,但藥物有以下適應症、禁忌症:BMI>30,或BMI≧27且有三高問題(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者可使用有神經或中樞問題、憂鬱等情形者不適合使用不過陳建名醫師認為,如果沒有上述禁忌症,身材有點肉肉的或BMI稍微超標(BMI≧24),但飲食型態上有過度神經性暴食,或追求吃東西產生的欣快感,其實也可以使用這類減重藥物,但仍需要先進行評估、溝通後再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陳建名醫師表示,這類藥物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民眾設定「食慾的定錨點」,將原本可能100分的食慾壓到剩下50分,更有效、快速地達到減重的目標,就好比爬山時穿在腳上的鞋子一樣,能讓人走得更高更遠,但問題是若不邁開雙腳去「動」,就算穿上鞋子山頂還是在那無法抵達,所以「運動」也是不可以少的。減重不只要少吃也須多動 懶得動可考慮「科技健身」減重不能單純只靠少吃、藥物使用,還是需要運動才能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像A女在使用了作用於神經中樞抑制食慾的最新複方口服減重藥物後,治療過程中仍有暫時卡關的情形。不過,陳建名醫師表示,在與這名患者持續接觸,並追蹤其飲食、鼓勵日常運動後,3個月左右便瘦了20公斤。運動可以讓脂肪減少、增加肌肉並提升基礎代謝率。但現代人常常生活忙碌沒有時間運動,或是工作太累懶得動,陳建名醫師表示,像這樣的病患其實可以考慮使用科技健身或儀器類減脂。不過,陳建名醫師強調,科技健身或儀器類減脂屬於局部瘦身,且若是患者脂肪過厚治療效果其實較差,因此在使用前醫師通常會使用減重藥物先讓患者達到全身性的體重控制,在皮下脂肪瘦到2公分以內再去做儀器類減脂效果會更好。減重藥物的用藥時機,包含儀器介入前的體重下修、儀器減脂後的體重維持。而A女在經過醫師建議下,透過抑制食欲的減重藥物與儀器減脂重獲健康,瘦了20公斤的她變得更加美麗、更有自信,現在也拋下過去悲傷的經歷,獲得一段新的戀情,目前和男友穩定交往中。陳建名醫師表示,科技健身加上藥物治療相當適合情緒肌餓的肥胖患者,或是曾減重成功但因心理饑餓無法控制食慾又再次復胖的民眾,更適合懶人減重,不過要怎麼去選擇用藥或搭配儀器瘦身,建議還是洽詢專業醫師做更進一步的瞭解。不只吃「喝」也要注意 情緒饑餓最愛飲料、酒應控制在夏季,喝的東西也要注意,像是手搖飲、酒等都是民眾常常會因情緒影響而喝的飲品,尤其現在天氣熱,飲料幾乎是人手一杯。陳建名醫師提醒,酒的熱量相當高,100ml的威士忌2杯就已將近500大卡,而飲料含有糖,糖對大腦的吸引力不亞於毒品,還與老化、各種疾病有關。陳建名醫師建議,以上表現都是「嘴饞、腦饞」現象,如果沒辦法控制對飲料、精緻澱粉的衝動,還是可以靠作用於神經中樞,能同時抑制食慾、降低饑餓感的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下修你的「食物定錨點」抑制對任何東西想放入嘴巴中的衝動。
吃太多、心情差就吃、消化快、代謝慢 4種肥胖型態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也是健康問題,更是全球排行第五大死亡因子,甚至比飲酒威脅還高,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分享,肥胖本身不會致命,但會致病再造成死亡,每年約五百萬人因而死亡,而在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BMI超過27。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民眾第一時間通常會選擇自行嘗試,甚至於利用非正規藥物來減重,鮮少有人會求診。最新肥胖研究出爐:肥胖分四種型態「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說明,而最新的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佔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醫師補充,「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例如白天時已經吃很多,晚上又因為工作壓力或不愉快的心情產生報復性進食,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腦饞剋星 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進食渴望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醫師表示,靠意志力減重是違反人性且很難維持的,因此藉由藥物輔助減重成功機率較高。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但同時強調,昂貴的直銷產品、未經核可號稱排油的健康食品,其實最終都會傷害身體,復胖可能是最輕微的後果,過敏、腎功能下降、心臟衰竭等後遺症比比皆是,奉勸民眾不要求快,一定要求穩。藥物輔助減重,除了現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針」是壓制食慾,讓你不想吃東西,現在也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抑制食慾解決飢餓大腦,同時降低嘴饞慾望,解決情緒飢餓。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表示,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經實證,肥胖者在服藥第二周即可見效,第16週體重下降5%者,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減重關鍵在行為治療 藥物僅是輔助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安欣瑜醫師分享:減重第一步即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而關鍵也非用藥,而是調整行為,她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是永不復胖,唯有改變並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才能不費力且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