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治療
」 颱風 類鼻疽 高雄 疾管署 肺炎沉默疫情!抗生素抗藥性持續升高 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少1.8年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已成全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憂,若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了2035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將縮短1.8年;而至2050年,每年將造成1,000萬人因感染抗藥性細菌而死亡,甚至高於癌症死亡人數,可以說是「沉默疫情」。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以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他指出,耐碳青黴烯類細菌日益嚴重,特別是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台灣的頭號超級細菌,其抗藥性高達7-8成,患者常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發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眾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四不一要」原則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診間三問」,第一是「需不需要?這次的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第二是「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該注意什麼?」第三是「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邱政洵理事長同時也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呼籲民眾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注意身體感染徵兆及其併發症,若有持續發燒、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症狀出現時,應立即就醫不拖延。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根據國家公衛政策接種相關疫苗,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疫苗,來獲得專一性抗體以預防感染。
加國男子接受右腿截肢手術 麻醉醒來傻眼:他們鋸錯腿了
近日,加拿大發生一起嚴重的烏龍醫療事故,一名男子到醫院接受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被鋸掉的卻是左腿。目前,執行這項手術的醫院與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對此展開調查。據《鏡報》報導,48歲的甘迺迪(Jason Kennedy)是一名漁民,他因為右腳疼痛和出血,在2024年10月23日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省(Manitoba)溫尼伯市(Winnipeg)的一間社區醫院「七橡樹綜合醫院」(Seven Oaks General Hospital)求診。在那裡,醫師判斷他的右腿感染了嚴重的骨髓炎,告訴他必須去大醫院為右腿進行截肢手術。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種難纏的骨骼及骨髓組織受感染、發炎疾病,是骨折後常見之併發症,尤其是開放性、複雜的骨折。此類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早期骨髓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晚期必須手術治療,而且極難根治,嚴重甚至可能截肢。由於醫師向甘迺迪解釋,如果對此置之不理,他有可能會失去雙腿,因此他接受安排,在10月31日前往同樣位於溫尼伯市的另一間地區醫院「恩典醫院」(Grace Hospital)進行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難以置信地發現,執行截肢手術的外科醫師竟然截錯了腿,他的右腿還好好留在身上,而他比較健康的左腿卻消失了,「我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我的右腿現在還在痛,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它還在發痛。」溫尼伯市健康管理局(Winnipeg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的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發表聲明,表示由於患者的隱私,他們無法對事件透露太多消息,但醫療團隊已經與患者會面、表達歉意,並且對後續的處理展開對談。發言人還補充說明,當局的醫療安全部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審查,以尋找潛在的系統改進機會,審查結果將在調查完成後與患者分享。甘迺迪則表示,他收到了施行手術的外科醫生以及「另外2名同事」的當面道歉。他雖然對失去一條健康的腿感到難以接受,但最終仍選擇寬恕了對方。但他仍選擇公開此事,是為了喚起其他民眾的警惕,避免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重演。甘迺迪的母親伊馮娜‧楊(Yvonne Young)則告訴媒體,她為兒子展現的寬恕美德感到驕傲,但她還是認為醫院應對此負責,並且對兒子提供賠償,「他理當得到賠償,這是對他的傷害,而且『這太不應該發生了』。」她主張醫院應該為兒子提供義肢並承擔相關費用,以幫助兒子繼續生活。甘迺迪則表示,自己過去也曾在無家可歸的狀況下度過幾年,直到2023年才穩定下來找到住處,然而現在平白失去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狀況不佳有待截肢,讓他對未來感到非常擔憂。
年輕男喉嚨痛「無法吞口水」掛急診 20分鐘病情惡化…結局超遺憾
喉嚨痛不要輕忽,嚴重可能會致命!曾有一名30多歲男子,因為喉嚨痛到無法吞口水,緊急掛急診,診斷為「急性會厭炎」,醫師建議留院治療,但男子還是堅持離院,豈料才過了20分鐘,病情急轉直下,人被發現倒臥在停車場,結局令人感到遺憾。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有一名30幾歲的年輕男子因為喉嚨劇痛,連口水都無法吞,快速診斷為「急性會厭炎」。會厭是進食時會蓋住氣管以避免嗆到的結構,但男子遭細菌感染,整個腫起來,會將呼吸道堵住,這種情形要盡快給予抗生素治療,假如病況進展太快,就要預防性插管保護呼吸道,「要不然讓他呼吸道整個被塞住,他就死掉了」。柯世祐告知男子病況的嚴重性,但對方仍堅持打個藥就好,急著要離開去銀行辦事,他勸告不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講了很久依舊無效,說什麼就是要離開,最後只好讓他簽名離院。這起案例成為柯世祐醫師的遺憾。(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我就覺得完蛋了,這個很危險」,柯世祐回想,過了20幾分鐘就聽到醫院廣播地下2樓停車場要急救,患者送到急診一看,正是剛才感染會厭炎離院的男子,當下立刻進行環甲膜切,但男子送上來的時候就已經死亡,也不清楚在停車場倒多久,經過插管送氧氣進去,命救了回來,但因為腦部受損,沒有醒來過,從此變成植物人,「他才30幾歲,爸媽就要照顧他」。經過這起案例,柯世祐遇到類似狀況都會盡量「拖」,要求患者先聯絡家屬,他會慢慢告知病情,「反正拖時間,因為我知道他會惡化,真的到最後他想走,也知道他不能走了,這個時候才有可能幫他一把」。
小患者連中2鏢 醫:今年一樣「群毒亂舞」
疾管署12日表示國內流感重症病例與死亡數都創10年新高,而腸病毒疫情估下周進高峰。中西醫師洪啓豪表示,小患者先得腺病毒又得腸病毒,還有小孩得接連得黴漿菌肺炎、腸病毒,「今年一樣是『群毒亂舞』的一年。」洪啓豪在臉書發文,「今年一樣是『群毒亂舞』的一年。」小患者先是腺病毒燒不停,治好又得腸病毒,「什麼?還真的有人可以與其較量?也有另一位小朋友,黴漿菌肺炎抗生素治療後接著又感染上腸病毒。」洪啓豪說,今年秋天特別熱,也因為氣候異常,有腸病毒好發狀況,「事實上以往夏天才好發的腸病毒,豪醫觀察這幾年都有在秋冬發生的機率,而且以前我們讀書學醫的年代,腸病毒在成人身上鮮少發病,但是近年的腸病毒,也會有成人發病的案例,這些都是病毒、微生物在改變的情況,」洪啓豪指出,中醫講求天人合一,天也影響微生物、地球暖化、污染等,「調理體質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時常容易感冒的孩子來說,很多家長甚至是老師重視「症狀快速壓制」,我們還是要強調,我們社會會去說要對某某族群要有同理心,事實上,容易感冒、生病的孩子也需要大家的同理心。」洪啓豪說,想快速壓制症狀沒錯,但還是要搭配調理,不然這類體質的孩子會教訓大家,臨床上真的有這狀況。
健保署擬明年擴大在宅急症照護 「安寧共照」也能回家走完最後一哩路
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今年7月上路,截至9月已收案近500人,高達9成6無再轉急診或住院。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研擬2025年擴大對象,讓住在一般病房中使用「安寧共照」的個案,初估約6萬人適用,目標至少8成可以在家走完最後一哩路,同時減少醫院病床負擔。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由醫師、護理師、藥師及呼吸治療師組成照護小組,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患,可以選擇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不必長期住院。石崇良指出,台灣2050年將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國家,以65歲以上失能者占15%到16%推算,2021年高齡失能人數89萬,到2031年將增至120萬人,屆時少子化之下,可提供照顧的人力更少,在宅醫療需求將愈來愈高。健保署統計,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截至9月底共收案498人,以尿路感染件數最多,其次為肺炎,平均照護天數5.6天,結案後14天內轉急診住院共12件,占整體4%。這些個案過去在醫院接受同樣治療,至少需住院10天以上。石崇良說,明年將擴大適用對象,讓住在一般病房、「住不進」安寧病房或因其他原因住院的安寧病患,每年約有6萬人,其中8成留在家中,在家執行疼痛控制等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有助於紓解醫療壓力。石崇良以現行長照、護理機構住民及居家醫療者約20萬人計算,每年約2、3成有住院需求,平均住院天數10天,每年約70萬人次住院,相當於3000個病床,若能轉為在宅照護,就可釋出病房。
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22歲女感染黴漿菌!竟罕見併發「壞死性肺炎」 治療1周才出院
一名22歲台日混血女大生,今年暑假返鄉探視住在日本的爺爺奶奶,返台後,趁著開學前熬夜追劇,日夜顛倒加上入秋後早晚溫差大出現感冒症狀,到診所就醫一周不見改善還出現呼吸喘、咳嗽症狀,到醫院就醫檢查竟感染嚴重黴漿菌肺炎,住院一周才康復出院。服藥仍反覆發燒 呼吸喘感染「黴漿菌」肺炎臺中醫院家醫科醫師張祐維指出,患者到院時主訴低燒(攝氏37~38度間)、乾咳症狀,到住家附近診所就醫,服藥後仍反覆發燒,治療一周不但未改善還開始出現呼吸喘、食慾變差、痰咳不出來的症狀,家人覺得不對勁陪同到醫院就醫,x光一照發現右肺下方一大片都白了,抽血檢查後確診是黴漿菌肺炎。症狀惡化成「壞死性肺炎」 後線抗生素治療好轉雖醫療團隊立即以第一線抗生素治療,三天後再照x 光發現肺炎未改善,進一步斷層掃描顯示出現壞死性肺炎症狀,緊急加強後線抗生素治療一周,病況才終於穩定出院。張祐維醫師指出,黴漿菌有「行走的肺炎」之稱,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與年長者,雖飛沫傳染感染性極高,併發症通常不會太嚴重,通常治療五到七天就可以痊癒,像該個案既年輕且出現壞似性肺炎併發症相當罕見。患者較去年同期多三成 久乾咳或持續發燒應就醫「近日日夜溫差大,門診陸續出現黴漿菌肺炎感染患者,較去年同期約多三成。」張祐維提醒,根據日本統計,國人最愛旅遊的日本黴漿菌感染人數創十年新高,甚至出現抗藥性的黴漿菌,門診中這名旅日返台的年輕大學生就是旅日返台後感染嚴重黴漿菌肺炎,提醒民眾如出現乾咳或持續發燒症狀,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才能避免肺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
新增3例類鼻疽!死亡數歷年同期新高 康芮颱風來襲再拉警報
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排隊名店「阿英海產粥」驚傳永久歇業! 老饕見原因震驚直呼不捨
位於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科技大樓捷運站的海產粥名店「阿英海產粥」在當地無人不知,其用料實在、味道鮮甜,擄獲許多老饕的胃,豈料店家近日發文透露,老闆娘阿英的健康狀況亮紅燈,24日晚間則突宣布永久歇業,讓顧客都直呼不捨。阿英海產粥23日晚間在臉書發文透露,老闆娘早從7月底開始腰就不舒服,這周心臟也不舒服,而後去看醫生照心電圖,但詳細狀況還是要去大醫院檢查才知道,也希望若最近餐點時間延誤、提早打烊,則請顧客見諒,宣布24日臨時休息一天。豈料24日晚間,店家突在臉書公告,「阿英海產粥下台一鞠躬,謝謝大家長久支持,永久歇業」,並發文說明,因為老闆娘至少要住院2個月,還要2週打抗生素治療觀察,所以英姐才決定結束營業,透露老闆娘非常不甘心也非常捨不得,「很早就希望她退休,但她堅持煮到煮不動為止」。消息一出,許多忠實顧客都相當不捨,難過的留言「最好吃的海鮮粥,沒有之一,我會很想念」、「一試成主顧客、吃了十幾年,感謝您用心煮的美食、辛苦了,一切平安順心健康、謝謝阿英老闆」、「祝福英姐,感謝阿英海產粥陪我度過青春的日子!」、「感謝阿英海產粥20年來的陪伴,祝阿英姐早日恢復健康。」、「海鮮粥到處都有,英姐只有一個」、「噩耗,台大附近真的變成美食沙漠了」。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死亡個案!高雄男染類鼻疽 發病住院1週亡
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10月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0月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8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4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且近期持續有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五旬婦吃鍋後嚴重腹痛!還蔓延到後背 檢查竟是「膽結石阻塞」作祟!
56歲黃阿姨嗜吃麻辣鍋及炸物,日前她與友人嗑完火鍋返家後,突然感覺右上腹隱隱疼痛,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不料疼痛從右上腹脹痛、抽痛,甚至已傳達到胃部及後背部,逐漸延伸到右邊肩膀,也出現發燒、白血球異常升高症狀,只好趕緊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膽結石阻塞膽囊,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她只好聽從醫師建議先採取禁食、抗生素治療,待急性期過後擇期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降低日後再發生機率。膽結石好發年紀大、女性、肥胖者 平時症狀無法察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毛士豪表示,膽結石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膽囊或膽道內形成固體物質的結石。根據統計,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以年紀大、女性、肥胖、高膽固醇飲食、快速減重者等居多,但有結石的人不一定產生症狀,端看結石大小及位置是否足以造成併發症,因此許多民眾平時可能根本無法察覺。反覆收縮性疼痛 嚴重恐誘發急性膽囊發炎毛士豪解釋,因膽囊收縮時,若膽結石會堵住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沒辦法順利排出,引起典型的右上腹痛,這種疼痛經常在進食後出現,尤其是攝取高脂肪食物後,患者會感覺反覆性且收縮性疼痛,甚至是劇烈的膽絞痛,有時也會伴隨噁心及嘔吐,萬一時間拉長,造成膽汁滯留,就可能會引發急性膽囊發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如有症狀切勿拖延毛士豪強調,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切開三至四個1~2公分的小傷口,然後以特殊器械在放大電視畫面下摘除膽囊,術後傷口疼痛輕微、傷口小、感染機會低,且有住院天數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患者負擔較小。毛士豪提醒,膽結石手術有多種治療方案,術前務必與醫師溝通,多數病患會在術後半年恢復正常,未來需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腸胃不適,平常也建議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負擔。
她感冒「聽醫囑狂喝水」 1天喝下4公升險喪命
雖然說多喝水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喝太多也可能會出事。澳洲一名41歲女子尼娜蒙若(Nina Munro)因感冒不舒服,為了加速康復,她按照醫師指示大量喝水,卻差點因此喪命。根據外媒《鏡報》的報導,蒙若起初出現咳嗽、喉嚨痛、耳痛等症狀,6週內就診了5次,期間接受了多輪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並使用鼻噴劑與退燒藥。然而她的病情未見改善,反而因服藥使鈉含量下降。當地醫師認為這是類固醇戒斷現象,建議她多喝水以改善症狀。隨後蒙若連續嘔吐3天,某天喝下約4公升的水但未進食,她表示,「我以為需要喝掉大量的水來排出體內毒素。」然而當晚她的情況惡化,丈夫緊急呼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結果顯示,蒙若的血液鈉含量降至每公升100毫當量,遠低於正常範圍的135毫當量。經過5天住院治療,醫師確診蒙若的低鈉血症是由於過量飲水和藥物引起。所幸經治療後她的健康逐漸恢復,並已順利出院。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水分可透過腎臟幫忙排除體內廢物,並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等重要功能,連細胞內脂肪代謝時也需要水。適當的飲水能預防便秘發生,所以水真的很重要。水分過多或不足都會由腎臟來調節,所以如果有腎功能異常,則可能因水分無法排出而產生水腫。會以為喝水體重增加,通常是因為吃太鹹,鈉的攝取過多,身體為了稀釋鈉濃度而保留水分,就造成水腫。不過衛福部提醒,水分固然重要,但是喝太多反而會過度稀釋體內的鈉濃度造成低血鈉症,也是俗稱「水中毒」(例如在正常情形下,飲水量卻高達4000至5000 cc/ 日),導致身體浮腫和頭痛,嚴重的話會致死。腎臟功能差、血壓高,則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飲水量。
泰國爆豬型鏈球菌…台男也感染「1疏忽險致命」 醫揭預防方法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接連爆出12起因感染豬鏈球菌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的案例,就連台灣也傳出病情。一名53歲男子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急救,到院時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診斷證實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據了解,男子是飼養豬隻的業者,罹患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豬隻後沒洗手就碰觸口腔,以致於細菌經由口腔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所幸進行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後順利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說明,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感染途徑主要透過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楊自強提醒,豬肉切勿生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處理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要徹底洗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類鼻疽!高雄男接觸汙水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山陀兒帶來豪雨…恐再掀起「類鼻疽」疫情 7月凱米颱風後已釀13死
颱風「山陀兒」目前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但在侵襲台灣期間,仍讓多地區出現積水、淹水的情況。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先前就提醒,這次「山陀兒」颱風因為滯留期長,加上豪雨影響,很可能再度引起類鼻疽疫情。羅一鈞表示,今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襲台後,當時累計了80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3例死亡,超越2005年海棠颱風42例的最高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而凱米颱風過後的80例個案中,便有69例均是在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造成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籲請民眾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包括穿著雨鞋、防水手套和口罩,避免刺傷或割傷,以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且慢性病患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因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颱風導致多地區積水、淹水,民眾應慎防類鼻疽。(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接觸史、受災/受傷情形、汙水暴露史等,並加強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另外,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達40到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抵抗力較差的民眾,包含糖尿病、外傷者,應避免暴露於受污染的泥土或水中,皮膚有傷口者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以水沖洗並就醫。
颱風後「類鼻疽」疫情恐升溫 衛福部示警6類人:重症機率較高
每當颱風侵襲,台灣的類鼻疽疫情往往會隨之上升。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猪、猴、囓齒類、鳥類等。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即使在實驗室細菌培養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有效。目前一般認為急性期需要用針劑的第三代頭孢子素(ceftazidime),視臨床情況使用 2~4 週。急性期治療後還必須使用長期20週的維持療法(maintenance treatment ),以避免復發,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處方為合併的抗生素療法(如:Chloramphenicol、doxycycline及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
再晚一天恐喪命 名嘴呼籲:別輕忽異常的喉嚨痛和嘴破
名嘴王瑞玲近期分享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醫療經驗,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流感,但是卻讓他的生命差點在56歲時畫下句號。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得了普通的流感,但實際上,王瑞玲左側的扁桃腺出現嚴重潰瘍,並伴隨著細菌和病毒的感染。這些感染形成了5個大小約0.3×0.3公分的潰瘍,如果再晚一天就診,感染可能會擴散至頸部,甚至危及心臟,導致致命的心肌炎。王瑞玲日前在FB發文表示,在20當天,王瑞玲因發燒38.9度、全身畏寒、肌肉酸痛、無法吞嚥等症狀,前往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急診室。醫師根據其症狀懷疑是流感,雖然流感和新冠檢測結果為陰性,但王瑞玲仍被投放價值2000元的抗流感藥物。而王瑞玲雖然不斷向醫師反映左側喉嚨的劇痛,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醫師甚至沒有對王瑞玲的喉嚨進行詳細檢查。後續服藥後,王瑞玲昏睡了兩天,醒來後感覺左側喉嚨的疼痛更加劇烈,像是被侵蝕一般。直覺告訴他情況不妙,於是立刻聯繫耳鼻喉科醫師好友張益豪醫師。張醫師當時迅速回應,要求他隔天前來診所進行詳細檢查。王瑞玲提到,這時候的喉嚨已經疼痛無法吞嚥,他不得不一路吐口水到張益豪位於新竹的診所。到達診所後,張醫師立刻檢查王瑞玲的喉嚨,發現王瑞玲的喉嚨左側扁桃腺的嚴重潰瘍。張醫師質疑急診醫師為何沒有進行抗生素治療,並指出只需簡單的「問切」(張口和檢查頸部)步驟,便能避免情況惡化。隨後,王瑞玲在張醫師的診所接受了抗生素和止痛針的治療,並帶回五天的藥物,僅花費健保250元。這次經歷讓王瑞玲深刻體會到,忽視簡單的喉嚨疼痛症狀,也是可能會帶來生命危險。王瑞玲感謝張益豪醫師的及時幫助,並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輕忽身體異常,尤其是耳鼻喉相關的問題。
新生小女嬰住院回來「長相變了」?醫院稱是長大 生父怒驗DNA確定是別人
近日,泰國發生一起離奇的嬰兒掉包事件,一名新生小女嬰因為呼吸問題被送往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然而當女嬰被交回父親手上時,女嬰生父立刻察覺「女兒五官變了」。雖然醫院告訴他「新生兒的長相每天都在變」,但他堅持要驗DNA,最後證實醫院抱給他的女嬰果然被調換成別人家的孩子!據泰媒《KhaoSod》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泰國中部龍仔厝府(又稱沙目沙空府,Changwat Samut Sakhon)甲吞本縣(Krathum Baen)的一間醫院。2024年8月,男子阿奴查(Anucha)剛出生的小女兒在當月11日因為呼吸急促,被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為期7天的抗生素治療。雖然加護病房禁止拍照,不過溺愛寶貝女兒的阿奴查每天都會偷偷用手機拍下女兒的照片,分享給剛生產完的老婆。也正因為如此,阿奴查在8月17號發現,他的女兒疑似被醫院掉包了!他發現躺在女兒床位上的小女嬰頭髮變短、五官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他女兒小臉上清晰的眉毛忽然不見了,寶寶身上的衣物跟毛巾也不是他女兒的。阿奴查立刻詢問院方,但是護士告訴他,新生兒就是這樣,他們的長相總是一天一個樣,然後衣物可能是洗澡後換掉了。8月18日,由於孩子完成了抗生素療程,滿心困惑的阿奴查帶著小女嬰回家,但他怎麼看都不覺得這是自己的女兒。為此,他在19日仍然致電醫院,表示懷疑嬰兒不是他的女兒,不過院方仍然表示他帶回家的就是女兒沒錯,還告訴他因為小女嬰接受過抗生素治療,手背上會有針孔留下的瘀青傷痕,這些痕跡其他新生兒是不會有的。20日,煩惱的阿奴查再也忍不住,將他拍下的女兒照片與抱回家的小女嬰照片一起放上當地的新聞社群,求助詢問「大家的孩子真的也會變化這麼大嗎?」,之後在眾多表示「不可能」的網友支持下,帶著小女嬰去做了DNA鑑定,最終發現這名女嬰真的不是他的孩子。「我非常生氣、憤怒又悲傷,我以為我的孩子可能已經遭遇不測。我告訴醫院的副院長,他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找回我的孩子。」阿奴查強硬表示:「我要看到我真正的孩子!」根據該醫院的事後調查,這名小女嬰是一名在相近時間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緬甸籍女嬰,疑似出自醫院工作人員的作業疏失,將兩名女嬰錯認交換到彼此的家庭,最後造成了這起「重大醫療疏失」。9月16日,龍仔厝府公衛部門的官員與該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兼護理主管共同召開了記者會,當眾坦承疏失,並承諾會對兩家受害家庭進行補償。阿奴查已向該醫院求償20萬泰銖(約新台幣19萬元),並表示會和另一家受害的緬甸家庭共享賠償金。
幻象機失事飛官謝沛勳出院了!住院治療3天恢復健康 返家與家人過中秋
空軍新竹基地一架幻象2000戰機,10日晚間執行夜間訓練時,8點多返回過程中發現動力消失,飛行員謝沛勳上尉彈射逃生,於11日凌晨1點多獲救送往台中童綜合醫院。謝沛勳送醫時頸部、背部、手部有挫傷,白血球發炎指數過高,經治療後指數恢復正常,今(13)日經檢查後完全恢復健康,上午家人已替他辦理出院返家,與家人團圓過中秋。童綜合醫院表示,謝沛勳彈射跳傘過程重力加速度,且落海時是背部朝下,所以才會有頸部、背部和手部等部位擦挫傷。謝沛勳經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過高,擔心他會有吸入性肺炎,住院經電腦斷層、核磁共診檢查,確認沒有顱內出血、頸椎受傷,注射抗生素治療兩天後,抽血檢驗白血球發炎指數已恢復正常,病情狀況平穩,今早已出院回家。回顧整起事件,謝沛勳10日晚間駕駛幻象2000戰機編號2047,晚間8時5分起飛,8時35分時幻象機在外海失去動力,他隨即跳傘逃生,晚間10時22分搜救機尋獲謝沛勳。不過,謝沛勳獲救後的過程,因為海象狀況一波三折,直升機將他吊掛過程中吊掛籃故障,改由海巡艦艇把人救上船,而原本要送回南寮漁港,卻又因為艦艇過小,改換100噸大艇接駁,之後送往台中港,凌晨1點多上岸後,送往童綜合醫院。
民間傳說「指月亮割耳朵」 醫揭神秘力量真相
民間傳說「月亮割耳朵」,意思是當小孩用手指了月亮之後,耳朵後面會出現紅腫或裂痕,是因為被月亮影響。對此,傑登醫師直言,這其實不是什麼神秘力量,而是很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傑登醫師在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常見於嬰幼兒及兒童,表現為皮膚乾燥、紅腫、發癢,尤其容易發生在耳後、脖子、手肘內側等部位。為什麼會被「割耳朵」?傑登醫師說明,耳後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部位,第一,皮膚褶皺與摩擦,耳後皮膚薄且有褶皺,容易因為耳機、口罩等物品的摩擦而受刺激;第二,汗水積聚,耳後容易積聚汗水和皮脂,會刺激皮膚引發炎症;第三,清潔不足,小孩洗澡常常忘了洗耳後,汗水、油脂和污垢累積,加重皮膚刺激。傑登醫師提到,如何預防被「割耳朵」,可以認真保濕,每天使用溫和、無香料的保濕霜,尤其是在洗澡後立即塗抹耳後,鎖水保濕,平時選用不含香料的肥皂,並盡量減少耳後摩擦的機會,當孩子流汗時,使用濕毛巾把耳後的汗水擦掉可減少發作,若感到皮膚搔癢,盡量避免抓癢,以免破壞皮膚引發感染,可使用含有低劑量類固醇的藥膏來緩解癢感。至於為何一直沒有好,傑登醫師直言,不是因為來自月亮的懲罰太重無法承受,而是可能合併黴菌或細菌感染了,若皮膚處於潮濕環境,黴菌容易滋生(尤其是念珠菌),導致皮膚紅腫、脫皮、癢感加劇,這時需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另外,皮膚因抓癢破損時,容易引發細菌感染,表現為膿液、結痂或擴大紅腫範圍,需要配合抗生素藥膏或口服抗生素治療。傑登醫師說,「月亮割耳朵」的傳說雖然可愛,但耳後的傷並不是神秘力量造成的,而是經由適當照護與治療來控制的皮膚問題,記得,如果耳後搔癢、紅腫或反覆發作,請盡快就醫及時治療,避免進一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