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獎
」 國家文藝獎 金馬獎 文化部 唐美雲 歌仔戲吟唱詩人安祖第七度獲美國「全球音樂獎」 七張專輯皆得獎創紀錄
將現代詩唱為流行歌曲,吟唱詩人安祖近期以「In Dream」中英對照雙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雙專輯(Double Album)類別銅獎,為連續第七度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至今累積以7張專輯獲得12項獎,成為第一位於「全球音樂獎」創造全壘打獲獎紀錄的台灣歌手。安祖音樂生涯的「吟唱」三部曲、「尋愛」專輯、「大師致敬詩歌」專輯及「In Dream」雙專輯,全部作品均獲獎。安祖近期以「In Dream」中英對照雙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雙專輯(Double Album)類別銅獎。「In Dream」為中英對照雙專輯,安祖創造歷史紀錄,創作10首原創歌曲,親自將每首歌曲翻譯改寫為中英雙版,以中英對照兩版歌詞演唱呈現,創造音樂史上第一部中英對照雙專輯。安祖今年初以「吟唱詩人-祝福版」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創意/原創(Creativity/Originality)類別銅獎。去年底以「尋愛」獲概念(Concept)銅獎。2023年中,安祖以「吟唱詩人」專輯榮獲專輯設計(Album Art)類別銀獎,並同時以「天上人間」專輯榮獲概念及作詞(Lyrics/Songwriter)兩類別銅獎。2023年初,安祖以「吟唱詩人」專輯榮獲作曲(Composer)及概念兩類別銀獎,並同時以「不相信愛情的都死掉了」專輯榮獲概念及作詞(Lyrics/Songwriter)兩類別銅獎。2022年底,安祖以「In Dream」中英對照雙專輯/詩集獲「全球音樂獎」的概念類別銅獎。2022年初「大師致敬詩歌」專輯獲得「全球音樂獎」原創/創意(Originality/Creativity)類銅獎。安祖說,沒想到我創作的台灣文學音樂,能在美國的國際舞台得獎。希望能藉此讓國際聽眾聽到台灣的優秀文化,能創作出世界級最棒的音樂。美國「全球音樂獎」是個鼓勵世界音樂創作的單位,每年兩屆競賽,廣邀全球各國的世界音樂創作者參與。因為世界音樂著重在音樂的雋永及優美本質,沒有時間限制,「全球音樂獎」不限制報名作品須為前一年發行,而鼓勵音樂家們將任何一年發行的好作品報名,目標在發掘最好的世界音樂及跨界音樂。黃安祖2022年「In Dream」為中英對照雙專輯,加50首中英對照詩集。安祖創造歷史紀錄,發表華語音樂史上前所未見的中英對照雙專輯,內有10首原創歌曲,以中英對照兩版歌詞演唱呈現。此史詩型作品,勇敢地結合菁英藝術及流行文化,將跨界藝術推得更遠。「In Dream」專輯/詩集,安祖大膽採用「夢中夢中夢」的架構,漸漸進入不同層次的夢境,並以不同角度如夢境、夢魘、幻像、真實與虛構、理想與失落等不同的概念來詮釋「夢」。曾於北美居住過十餘年,安祖的作品結合古典及前衛兩極元素。他的情歌旋律極端優美,向過去百年的情歌經典致敬;前衛流行作品(如電音、搖滾、R&B、trip hop、rap)則充滿原創性及哲學性,將流行音樂推向藝術性高峰。詩歌風格多變而大膽,作品融合古典及前衛元素,以詩歌探討廣大議題如愛情、親情、友情、死亡、重生、憂鬱症、性、寂寞及生命的意義。黃安祖以首本詩集「來自崩裂世界的情詩」榮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曾榮獲文學界「中國文藝獎章」文學獎及音樂獎。安祖連續七度獲得美國「全球音樂獎」,音樂生涯全部作品均獲獎,造就歷史性的全壘打獲獎紀錄。
永續建築如何實踐?建築師潘冀重人文精神 與信義房屋理念相合
信義房屋與淡江大學共同推動「信義社會影響力永續系列講座」由知名建築師潘冀分享「永續和諧的建築實踐」,獲得台下觀眾熱烈響應,他的設計理念極具人文精神,而信義房屋「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不謀而合,台下的信義青年主管對於潘冀分享特別有感,雙方共同交流AI科技對建築與永續家園的影響。淡江大學人資長林宜男表示,「信義社會影響力永續系列講座」最後一場以「居住永續」為主軸,講者潘冀於1981年創立潘冀建築師事務所(現為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政大公企中心、南港展覽館二館等建築都由他的事務所設計,獲獎無數,於1994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的終身榮譽,2015年獲得台灣藝文界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等。潘冀說,外界都在討論如何減少碳排放,但建築產生的碳排佔了全地球38%的碳排放量,因此若是想要降低氣候帶來的災難,降低建築產生的碳排非常重要,他設計的建築,不僅兼顧永續,也重視人本精神,包括設計綠帶中庭、迎賓中庭、保留周邊大樹、增設鄰里散步道,讓建築與社區可以共好。現場也開放觀眾與潘冀互動,信義代銷副總經理謝宗憲提問,面對AI趨勢,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如何因應?潘冀表示,團隊內有很健全的資訊系統與擅長資訊系統的同事,AI是不可逆的趨勢,必須正面的學習與面對,如何善用AI,而不被AI誤導,需要持續的學習。信義房屋協理郭禮偉提問,建築師需對環境、科技、經濟、生態有一定涉略,也要跨界整合,怎麼看待建築業面對未來的趨勢?潘冀表示,科技確實日新月異,但最重要的是「態度」,做對的事情,努力投入心力與代價,許多業主也越來越認同;建築設計對他而言最有趣的事情,是每一塊基地、建築類型、業主都不一樣,過程中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願意傾聽也願意學習。台下參與者提問,台灣的住宅議題,優先需要改變的部分?潘冀表示,居住議題與人切身相關,因此需要將心比心,好的社區大樓,必須善用材料、妥善規劃公共空間,確保住宅品質,居住其中的居民,有認同感與向心力,就會努力讓社區更美好。居住品質良好的永續家園,是每個人的權利,信義房屋表示,也善用AI科技積極數位轉型實踐人本價值,讓客戶可以獲得更好的購售屋體驗,找到理想的居住環境。信義企業集團旗下信義開發將2023年訂為「共融預建築」元年,宣示要透過永續建築工法、引進社區營造等作法,打造台灣ESG標竿建案;「共融」是回應信義企業集團創立40年來的企業倫理初心,兼顧客戶、員工、股東、社會、環境、供應商等六大關係人的合宜關係,「預」則從新建案角度出發,思索一棟要讓人們長久居住的建築,如何藉由施工工法、軟硬體設施的導入,預先準備面對未來環境的變遷。而在社區營造部分,信義房屋20年來致力推動社區一家計畫,希望鼓勵社區民眾透過社區營造,重塑美好、互信、互助的社區;而信義開發的建案自客戶購屋後,信義開發即為客戶啟動社造旅程,協助住戶成立Line群組,並提撥經費,交屋前就陸續舉辦相見歡、社造活動、議題講座、施工說明會等,共創社區向心力,「不只要賣好房子,更要賣給客戶好鄰居」,希望為客戶實現永續、美好家園。
白嘉莉「住君悅飯店4年」獨居45坪套房 回憶0403地震險被砸傷
「最美主持人」白嘉莉過去旅居印尼41年,2020年因為疫情關係,再度搬回台灣生活,已住在君悅飯店4年。白嘉莉熱愛藝術創作,學畫、習畫已經44年,日前甫獲第65屆文藝獎「美術類」殊榮,她5日出席頒獎典禮,坦言能獲得如此多人的支持,感動心情不言而喻。白嘉莉說,在主持70年代歌唱節目《銀河璇宮》時,訪問過張大千、朱銘等藝術家,當時她尚未踏入藝術領域,但張大千就曾對她說:「嘉莉很有繪畫天分,有機會要畫畫陶冶性情。」回首這段回憶,白嘉莉驚喜地說:「大千先生真的很會看相,後來我離開演藝圈,才有時間可以拿起畫筆揮灑。」 白嘉莉(中)從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手中接獲獎項。(圖/記者鄧博仁攝)白嘉莉的繪畫靈感常來自時事,先前台灣的缺蛋議題熱門,她就畫了一幅母雞下金雞蛋的畫,也曾畫過在馬上綁銅錢、加花朵的意象,代表「馬上有錢花」,相當萌趣。白嘉莉熱愛到世界各地旅遊,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交流,激發她的想像力與好奇心;而她的粉絲眾多,有人曾經捧著上百萬的金錢跟她買畫,成交後,她就把錢拿來做公益,推動善的循環。白嘉莉目前獨居在君悅酒店45坪的房間,她稱讚房務人員親切,每天都會送上驚喜早餐,或是準備漂亮的花給她欣賞。在0403地震中,白嘉莉浴室的磁磚整片掉落,心有餘悸說:「好幸運,我剛離開浴室就掉下來,飯店人員半小時內就趕緊來幫我處理。」頻頻誇讚台灣人很有人情味。 陳凱倫擔任典禮主持人。(圖/記者鄧博仁攝)
「最美主持人」白嘉莉獲殊榮 驚訝喊:滿滿的感恩
「最美主持人」白嘉莉深耕藝術繪畫近40餘年,她的作品擁有特有的粉嫩色彩,油彩灑落,相當觸動人心,她榮獲中國文藝協會頒發榮譽文藝獎章,表示:「這是一份殊榮,萬萬沒想到的事,受到獲獎通知信的時候,很驚訝,我內心滿滿的感恩。 」中國文藝協會訂於5月5日舉辦第65屆中國文藝獎章頒獎典禮,白嘉莉是本屆榮譽文藝獎章(美術類)得主,接獲喜訊的當下,她驚訝又欣喜地說:「我習畫、畫畫時光40餘年,純粹是興趣使然,一心專注在美的事物,不忮不求,竟然獲得此一殊榮,始料未及。」白嘉莉因繪畫認識許多好友。(圖/白嘉莉提供)白嘉莉回台4年,因為疫情持續住在飯店裡,日以繼夜地畫了4年,「本以為這個嗜好是我舒心愉悅、胸懷開闊的憑藉,沒想到幾次畫展下來,認識很多朋友,各年齡層的粉絲也都增加許多,我喜歡和粉絲互動交流,他們受我影響跟著投入繪畫創作的人數越來越多,這種感覺很美好。」
曾獲金馬「終身成就獎」 攝影大師張照堂離世…享壽81歲
曾榮獲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攝影師張照堂,今(3日)傳出離世消息,享壽81歲。影像文化獨立刊物《VOP》表示,願親愛的老師安息,在此揮手淚別,送行歲月。張照堂對台灣藝術的影響是多元且全面,不只是聲譽卓著的靜照攝影大師,也是台灣實驗電影先鋒,除了擔任過劇情片攝影,更長年投身紀錄片製作與影像教育,從各方面開拓台灣文藝青年的耳目和品味,也影響了鍾孟宏、杜可風、楊力州、蔡崇隆、黃信堯、吳耀東等後輩創作者。影像文化獨立刊物《VOP》代家屬沉重公布消息,表示敬愛的藝術家張照堂老師於昨(2日)晚間於台北逝世,享壽81歲,本社有幸曾為張照堂老師出版《張照堂專號》(2013年)與《文。張照堂》,深深感謝照堂老師自《攝影之聲》創刊以來所給予的指引、鼓勵與愛護。《聲明全文》非常沉重地代家屬通知大家,敬愛的藝術家張照堂老師於昨夜長眠,享壽81歲。張照堂的創作橫跨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與靜態攝影等視覺藝術,長年投身編輯、策展與教育,對台灣攝影暨影像文化發展的影響巨大。張照堂於1943年生於台北板橋,初中時因為哥哥借他一台相機,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高中時期參加攝影社,隨擔任指導老師的攝影家鄭桑溪拍攝,展開影像探索。1960年,張照堂就讀台大土木工程系,卻傾心文學與藝術,受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思潮影響,開啟他概念性與實驗性的攝影創作。1965年,張照堂與鄭桑溪舉行「現代攝影雙人展」,其視覺風格穎異的作品有別於主流的沙龍傳統而引發注目討論。其後,他陸續參加「現代詩展」(1966年)、「不定型展」與《劇場》雜誌的電影發表會(1967年),發表攝影裝置作品與實驗影片,追尋前衛的藝術表現。1968年起,張照堂開始在中視擔任攝影記者,參與製作眾多膾炙人口的電視紀錄專題並尋求突破。其中包括1970年代在《新聞集錦》單元中,以結合鄉土民俗與西方音樂的大膽嘗試,令紀錄片耳目一新;以及於《芬芳寶島》系列,攝製《大甲媽祖回娘家》等多部生動記錄台灣民間傳統的重要影片;作品《古厝》與《王船祭典》不但分別獲頒金馬獎及金鐘獎的肯定,1980年代他參與編導攝製的《美不勝收》和《映象之旅》系列,也以具文學性的音像表現和人文關懷,為台灣的影音紀錄敘事展開新頁。此外,張照堂也擔任電影攝影師,作品包括1973年所攝製的《再見中國》(唐書璇執導),以及皆拍攝於1984年的《殺夫》(曾壯祥執導)、《唐朝綺麗男》(邱剛健執導)與《淡水最後列車》(柯一正執導)。同時,他持續從事靜態攝影創作、書寫,參與編輯出版與展覽策畫,留下眾多經典作品,對攝影後進影響甚鉅。他進行調查撰述的《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1988年),是開啟探尋二十世紀台灣攝影家早期創作歷程的重要參考資源;而其編輯的《台灣攝影家群象》(1989年)則是少見引介台灣先行代攝影家與當代攝影家的系列叢書。其主要影像作品集包括《歲月風景》(2010年)、《歲月印樣》(2010年)、《歲月照堂》(2013年)與《歲月・定格——張照堂》(2017年)等。而他的個人文集《文。張照堂》(2018年)則集結了他自1960年代以來涵蓋攝影、音樂、戲劇等多樣的書寫。1990年代中,他開始在超級電視台製作《調查報告》與《生命告白》等紀錄報導系列,並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任教,同時參與推動了首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由於對藝術和教育工作的付出與成就,張照堂曾獲頒國家文藝獎(1999年)與行政院文化獎(2011年),為台灣唯一獲得這兩項榮譽肯定的攝影家;近期他則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2022年)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2024年),表彰其對台灣紀錄片與實驗電影的創作及文化的推進及影響。2024年4月2日晚上11點,張照堂於台北逝世,享壽81歲。本社有幸曾為張照堂老師出版《張照堂專號》(2013年)與《文。張照堂》,深深感謝照堂老師自《攝影之聲》創刊以來所給予的指引、鼓勵與愛護。願親愛的老師安息,在此揮手淚別,送行歲月⋯⋯「那些無法化成影像的歲月,那些擦肩而過或已然忘卻的歲月點滴,因為書寫而或顯現微光⋯⋯」張照堂說,「路的末端有光嗎?不知道,繼續找路就是了。」
司法散步1/最高法院暗藏打卡熱點 這首詩提醒法官勿忘初心
提到最高法院會想到什麼?嚴肅的法庭、生硬的判決,還是當事人忐忑不安的心情?其實最高法院沒有這麼冰冷,裡面珍藏很多你我想像不到的藝術品,以及大時代的故事,等著你我去發掘。最高法院還有個「與民有約活動」,機關、團體都可自行組隊報名參訪,只要上官網填寫資料,就有專人導覽,讓民眾親近司法。據了解,最高法院的參訪行程中,以二樓的「大法庭」,最受參觀民眾青睞,成為拍照打卡熱點。最高法院「大法庭」的成立,從前任司法院長賴浩敏時開始研議,到現任司法院長許宗力上任後立法通過,主要功能為取代最高法院施行數十年的民刑庭總會和判例制度,由11位法官審案、統一最高法院見解。參觀民眾對於大法庭挑高寬敞的設計最感興趣,也對這裡竟然能夠統一所有法律見解感到好奇,都會在大法庭前合照留念。文藝走廊展覽櫃裡,有一座最高法院圓形舊鋼印(右下方),見證民國百年司法史。(圖/趙世勳攝)大法庭內法檯對面牆上,有一幅名為「公平正義」的陶版裝置藝術,由台華窯製作、十分壯觀。右邊的黎明太陽照耀大地,象徵法院公開透明、眾生平等,左邊的明月星辰則期許法官胸懷光風霽月、不欺暗室。至於右下角和左下角的樹林,則是甘棠樹,源自《詩經》〈召南〉章的〈甘棠〉詩,由孔子第75代子孫書法家孔依平,以行書和隸書撰寫。《詩經》〈甘棠〉詩的主角召公是周文王之子,他經常下鄉探訪民隱,卻不占用百姓住家,常在甘棠樹下遮風避雨聽訟,被稱為是世界最早的巡迴法院之一,召公過世後,民眾不忍砍伐他待過的甘棠樹,傳頌〈甘棠〉詩、感念他的勤政廉能。最高法院興建大法庭時,摘錄此詩刻在牆上,勉勵大法庭審案要以百姓為念,最高法院外牆也有此詩。許多名師畫作及雕刻作品,常在最高法院文藝走廊展覽,歡迎民眾組團參觀。(圖/趙世勳攝)最高法院另一個打卡熱點則是大法庭旁邊的評議室,裡面的長型會議桌是一整塊實木製成,相當稀有,民眾參訪時經常在此取景,並想像11位大法庭法官評議時,望見右前方「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內人人自由」警句,謹記裁判時須不偏不倚,這是第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鄭善禧,為大法庭撰寫的墨寶。此外,最高法院地下室還有文藝走廊,展示1937年至1975年,最高法院法官手寫裁判書影本,大多是法官以毛筆書寫。其中遷台前判決,是司法院在2010年與大陸最高人民法院聯繫,花了5年時間,將最高法院在大陸時期的民、刑事判例全文共2229件建立數位檔案,相當具有歷史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展示櫃裡有一座近百年歷史的最高法院圓形舊鋼印,從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的民國17年開始使用,到遷台後的民國47年才報廢,見證了民國百年司法史。「大樹高昇」油畫位於7樓電梯口,深受許多法官喜愛,已成最高法院收藏品。(圖/趙世勳攝)別以為最高法院只有嚴肅的文物與硬體設施,其實也有活潑的一面,地下室的文藝走廊等處還會展出名師畫作、雕刻,目前第7檔期藝術家由台藝大美術書畫學系系友會理事長吳德和擔任策展人,展出姜仁惠、林和杉、呂豪文、羅一慧、姜秀燕等人作品,相當值得觀賞。至於原先掛在7樓院長室右側的「大樹高昇」油畫,由畫家王雅蓁繪製,深受許多法官喜愛,已購入收藏,目前置於7樓電梯對面牆上。
司馬中原病逝/鬼故事大師告別式!文化部頒總統褒揚令 329字全文曝
講述鬼怪故事聞名的「鬼故事大師」作家司馬中原於1月4日辭世,享耆壽92歲。為表彰其創作不斷,作品具有歷史見證意義、人道關懷,以及極大的故事張力,對臺灣鬼怪及傳奇故事書寫貢獻卓越,文化部呈請總統明令褒揚。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今(27)日出席告別式,表達對司馬中原的深切懷念,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司馬中原全體家屬共同代表受贈。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1933年2月2日生,1949年隨國民政府軍隊來臺,1962年自軍中退役後,專事寫作,並在電視台主持靈異節目,包括「今夜鬼未眠」、廣播節目「午夜奇譚」等,奠定其「鬼故事大師」的稱號。由於年少時期輾轉流離的參戰經驗,司馬中原善於描繪現實的殘酷與鮮明的人物,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傳記,含融史詩性與抒情性,亦不乏濃厚的鄉野傳奇色彩。司馬中原曾自述,「作者先要背負歷史和民族的重量,然後筆下始能產生重量」,因而其史詩性小說以山河戀為經,以中日戰爭與國共之戰為緯,襯托出人性的正邪之爭;抒情作品則散見於短篇小說與散文集;鄉野傳奇作品數量最為龐大,兼有鄉野、懷舊、武俠、《聊齋》式狐鬼異聞等題材。曾獲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獎、教育部文藝獎、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第一屆十大傑出榮民獎、聯合報小說獎特別貢獻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獎項。文化部表示,司馬中原是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時期即慷慨捐贈的作家之一,包括小說〈湘東野話〉、〈龍飛記〉、〈劫嬰記〉、〈糗事一籮筐〉等百餘件作品手稿、圖書等,並長期支持、積極參與文學活動,為人樂天幽默,所到之處總是談笑風生、妙語如珠,廣受讀者大眾歡迎,其辭世帶給文壇無限追思。總統府褒揚令全文: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豁達儒謹,茂才稟粹。少歲兵革燎原,流離轉徙;嗣隨政府播遷來臺,淬勉自學,囊錐露穎。迭任中華文藝月刊社社長、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暨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理事長等職。平居宣勤筆耕,偏擅敘事手法,以史詩性小說、鄉野傳奇等題材揚聲,描述戰爭殘酷實景,透現時代故事張力;貫注鄉曲地域怪談,揭櫫人性正邪本心,體物寫志,磅礡淋漓;妙思迴雲,斐然成章,尤以《荒原》、《狂風沙》、《春遲》等經典稱頌。復跨足主持、廣播及推廣教育,諸如《今夜鬼未眠》、《午夜奇譚》等,融匯視聽言說技巧,彰顯社會教化理趣,刻深雋永,歷歷如繪,爰有「鬼故事大師」令名。曾獲頒全國青年文藝獎、教育部文藝獎、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暨國家文藝獎等殊榮。綜其一生,踐履普世人道關懷宏旨,見證國家歷史文化軌跡,大匠運斤,翰苑瑰寶;績望遐緒,蓬島芳垂。遽聞嵩齡殂落,軫悼曷勝,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念宿彥之至意。
快訊/「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過世 享耆壽90歲
「鬼故事大師」作家司馬中原4日早上過世,據悉死因為急性肺炎,享耆壽90歲,他的遺體目前已被送往二殯。他的經典開場白「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成為絕響。據了解,司馬中原本名為吳延玫,是台灣國寶級鬼故事作家,被人稱為「鬼故事大師」,他寫過《狂風沙》、《荒原》、《失去監獄的囚犯》、《鬼話》等書,他曾獲國家文藝獎,散文《火鷓鴣鳥》曾入選國中國文課本,被視為「以文字描繪聲音」的最佳示範。司馬中原曾在電視台主持過《今夜鬼未眠》和《驚夜嚇嚇叫》等2個靈異節目,而司馬中原在中廣《午夜奇譚》中,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說給大家聽,在當時成為熱門廣播節目。藝人郭子乾也在節目《綜藝萬花筒》模仿司馬中原,「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這句話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司馬中原晚年失智,子女發現有一名32歲陌生女到他家博取信任,要他找仲介賣上億元豪宅,擔心父親真的被詐騙。90歲的司馬中原於4日上午過世,北市文山區里長吳融昊是他的兒子,目前已證實死訊,他說,父親之前摔倒送醫後就有急性肺炎。
唐美雲被爆3天不睡覺 為《曲判記》投入魔鬼行程
唐美雲近期率自家歌仔戲團重新演繹32年前的經典歌仔戲《曲判記》,今(29日)劇團舉辦記者會,唐美雲表示,歌仔戲團經過十月的魔鬼行程,一個月演滿30場,甚至一天就有3場演出,閒不下來的她忙碌之餘竟還返校園當學生,今年以榜首的身份考上政大EMBA,她坦言為了劇團才來當學生,希望多學學業界的經驗,帶回來劇團再傳授給年輕。唐美雲(右)率領演出的《曲判記》相隔32年再度登台。(圖/趙文彬攝)唐美雲認為自己最缺乏管理經驗,所以儘管每天時間都不夠用還是會抽出時間去聽課 ,她表示,難得可以坐在台下聽課感受很棒,尤其讓自己放鬆充電,學習到新的知識,非常感恩。聽聞大家擔心吃素的她沒有體力,她則笑說重要的就是跟工作談戀愛,一點都不會覺得累。小咪爆料唐美雲是「3天不睡覺的超人」,每天很努力,把行程排得滿滿的,就是「校長兼撞鐘」,而她自己則是每天都很規律,睡眠按時6小時就起床,但就很規律,持續教導學生歌仔戲。小咪透露5年前在城市舞台演出,腳不小心受傷導致骨頭裂掉,就醫後放鐵片固定,如今仍要固定回診,還好醫生說她骨頭很好,平常都有運動伸展鍛鍊身體。唐美雲感性地表示:「回顧當時合作的演員,有許多已經離開了舞台,無論是戲曲的,還是人生的...,也讓本次《曲判記》的再現風華更加令人期待且珍惜!」今年她則送走2位歌仔戲的前輩,因此特別感慨,認為現在當下就是要照顧好身體,把握時間,把歌仔戲文化傳承下去,希望讓更多人走進劇場。《曲判記》是1991年河洛歌子戲團於國家戲劇院呈現的第一部大型舞台歌仔戲,唐美雲與小咪正是當年的兩大要角,如今30餘年晃眼過去,以「傳承與創新」為宗旨的唐美雲歌仔戲團,決定在城市舞台四十週年重啟開幕的好日子裡,由「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與「人間國寶」小咪,以「傳承聯演」的方式,率領劇團中青代演員分飾上下半場,手把手將角色精華與這齣極富意義的大戲,在現代劇場技術與先進聲光科技的輔助下,以傳承的精神重現雋永風采,歷久彌新。該劇將於12月1日起連三天於城市舞台演出。
2023臺灣文博會 串聯全臺、點亮空總 年度最大國家級文創盛事正式啟動!文化部長史哲:打開空總 看見首都未來文化發展的機會
2023臺灣文博會再度重返臺北,即創下首度跨出單一縣市、展館最多、範圍最大的文博會新紀錄,展覽場域以首都文化軸線上的舊空總出發,延伸至國家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與花博爭艷館等5大文化場域,推出「文化策展」、「文創品牌」、「IP授權」、「文化展演」等4大內容;並首次邀集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熱蘭遮博物館等各博物場館為副展館,讓2023文博會成為全臺響應的文化博覽會。「2023臺灣文博會」將於今日至10月1日展開,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出發,延伸至國家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與花博爭艷館等5大文化場域,共有包括「文化策展」、「文創品牌」、「IP授權」、「文化展演」等4種不同面向,邀請全臺民眾共同響應年度最大型的藝文盛事。(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將於9月22日至10月1日展出,今(21)日晚間搶先在文化策展主展區之一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開幕晚會。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文化部長史哲、吐瓦魯國大使潘恩紐暨使節團、立法委員吳思瑤、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李懷仁、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蔡嘉駿、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臺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陳淑慧、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仕淵、澎湖縣政府參議陳晶卉、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總策展顧問吳漢中與多位策展人齊聚,一起為文化創意年度盛事臺灣文博會揭幕。2023臺灣文博會空總展區戶外展示「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開幕晚會由知名科技展演藝術策展人馮建彰打造,在工地鷹架轉譯而成的文化科技藝術裝置作品「Working inProgress X 鷹架GPU」前展開,以文博會「文化物種大發現」主題,結合地景、光影、數位藝術與表演藝術跨界合作。演出由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古名伸擔綱編舞總導演、馮建彰為視覺影音統籌設計、時尚服裝設計師許艷玲擔任造型設計,共同打造「表演藝術x科技影音x時尚潮流」開場。舞臺上12位舞者肢體展現多層次的分裂與交融,音樂創作融合過往空軍戰情空襲警報聲響,工地鷹架樣貌轉換成敲擊節奏,服裝打破制式概念,以外太空異型呈現一片片的螢幕,藉由燈光、色彩不斷撒落在舞者身上;舞臺後方的戰情大樓則如同宇宙未來的GPU,強光閃爍、色彩變化,運算未來的核心載體與表演者共創超現實的未來科幻感,象徵著空總正邁向多重未來的新想像。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日本藝術家髙橋匡太 TAKAHASHI Kyota合作,藉由舞者穿戴充滿魔力色彩會發光的雲形圈圈(KIRARA RING),聯手展現點亮空總的夢幻世界(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在重節奏的打開空總聲光秀後,緊接著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日本藝術家髙橋匡太 TAKAHASHI Kyota合作,聯手展現點亮空總的夢幻世界,藉由舞者穿戴充滿魔力色彩會發光的雲形圈圈(KIRARA RING),搭配巨大且魔幻的馬戲篷等夢幻流動畫面,以及可愛精靈們的精彩表演,一起點亮空總,並象徵2023臺灣文博會盛大開展。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致詞時表示,「一個城市不會只因為建設就讓城市變得壯大,只有文化可以讓城市偉大」,位於臺北黃金地段的空總能夠保留作為文化場域,而非科學園區、社宅,「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李孟諺說,文博會辦理至今,越來越具規模,期許文博會不僅是展現臺灣的文創產業,也要創造更多的商機,「期待有50萬人進場,創造10億商機」。李孟諺也特別提到,史哲帶著雄心壯志就任文化部長並積極爭取各項計畫,在行政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及相關財主單位支持下,文化部明年不僅將迎來史上最高將近300億的預算,更將以文化黑潮計畫全面照顧文化藝術各個面向,相信在這樣的新氣象下,「臺灣的文化將更加蓬勃」。「2023臺灣文博會是一個打開空總,讓大家看見首都未來文化發展的機會」,史哲指出,首都臺北上一個重大文化建設是1980年代的兩廳院,在當時威權政治環境下,兩廳院是命定的、功能性的文化投資,70億的興建預算幾乎決定了臺灣的文化高度。自此以後,臺北企圖提出閒置、舊空間的活化再利用,包含華山、松菸,甚至臺北機廠也即將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但除此之外,臺北是否需要一個能夠呼應自由、民主、開放以後,創作自由且不限能量的文化場域?空總這塊位於總統府、臺北市政府中間的珍貴土地,就成為「考驗臺灣文化發展能否再次站上里程碑,也考驗臺灣民主化後大家的共識」。文化部長史哲(左)參觀2023臺灣文博會空總展區「打開空總 X AI多重未來」,展覽運用AI演算,結合科技藝術,生成空總未來可能的樣貌與影像,啟發觀者的想像。(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史哲說,此次文博會以空總作為文化策展主要場域,即是為了呼應各界對於空總的期待,試圖以更大幅度的「打開空總」,讓大家對空總的未來有更多想像。不論是FOCA的兩頂帳篷打破空總過去硬梆梆的空間、修復中的鷹架創造文化科技舞台、DOME穹頂展演實驗場再次挑戰沈浸式體驗的可能、藝術銀行展現10年成果、即將在明年迎接1624年後400年也將成為文博主辦場的臺南市,以及澎湖館、主題館等。期待透過這些精采策展,讓大家看見空總,使它成為未來首都最重要的文化投資,也讓臺灣的文化能量在國際呈現更高的價值。文化部表示,2023臺灣文博會自9月22日起連續10天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推出文化策展、文化展演、體驗活動、科技藝術等精彩活動。在空總展區,有FOCASA雙馬戲篷首次現身臺北,匯聚臺灣各領域的頂尖表演團隊在馬戲篷演出;另有全臺最大球體、超高解析度沉浸影音體驗「FUTURE VISIONLAB 2023」DOME穹頂展演實驗場,以及首次以施工中工地鷹架為文化科技展演舞台「Working inProgress X 鷹架GPU」,掃瞄QR Code戴上耳機,就可以享受科技互動光影技術的音樂派對。此外,「打開空總X AI多重未來」展覽,藉由AI科技的結合,由9個虛擬人物敘述對空總未來的看法,也邀請民眾成為首都國家級重大文化投資的共同設計者;而每年受矚目的主題館「野性博物館」呈現創作者的初心、地方館臺南館再現府城「四百年前那片陽光沙灘」、澎湖館展現「吉光遍嶼」的海洋文化意象、藝術銀行「上半場比數10:10」呈現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工藝主題館「鷂-飄浮的停機坪」展現材質工藝之美等齊聚空總展區。在鐵博展區,則以「鐵博‧新生」為概念,規劃「鍛冶工場」、「客車工場」、「總辦公室」、「澡堂」4大展區,帶領大家認識臺灣在地的鐵道文化,以「微開箱」的方式讓大眾親近古蹟空間結合鐵道元素的魅力,並推出「藍皮文博號」DR2303號柴油客車於文博會展覽期間串連松菸展場,呈現鐵博對火車深入研究、專業修復、動態保存的階段性成果,具體展現「活的鐵道博物館」目標。文博會期間除了文化策展之外,緊接著文創品牌、IP授權商展也即將在9月26日起在華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艷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整個展期規劃逾100場的表演藝術匯演、走讀、論壇、工作坊及講座,透過文博會看見臺灣自身蓬勃多元、不受拘束、如野生般的創意力量,將臺灣文化內容推向國際,開啟臺流時代,面向全世界。
台灣戲曲文化重大貢獻! 第一苦旦廖瓊枝獲總統文化獎
總統文化獎今(18)日公布本屆得獎名單,分別為「文化耕耘獎」廖瓊枝、「在地希望獎」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人道奉獻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青年創意獎」張徐展及「社會改革獎」我們的島。「文化耕耘獎」由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獲得,她對台灣傳統戲曲文化有著莫大貢獻,曾獲傳藝金曲獎、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二等景星勳章、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等殊榮,除此之外,更致力於傳統藝術傳承,不僅親自赴全台學校及社區授課,也製作唱腔錄音及教學影像,為歌仔戲建立完整表演體系,可謂「文化耕耘」的最佳代言人。「在地希望獎」獲獎者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則積極推動噶瑪蘭族傳統技藝,以傳統工法、取之自然的香蕉絲織品,復興即將失傳的噶瑪蘭族文化,並找回族群認同感,也織出台灣族群變遷的歷史中,獨一無二的的文化資產,而文總影像專案《匠人魂》,也特別前往花蓮拍攝嚴玉英匠人及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為重要的台灣歷史文化留下影像見證。「人道奉獻獎」得獎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是台灣第一個由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自主成立的全國性民間團體,致力於推動台灣的多元文化,及消弭過去社會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他們積極參與權益倡議、法令政策的改革,並協助新移民姊妹走出孤立,鼓勵她們積極成為社會參與者,而此團體的實際影響力,更擴展到修法層面,為新移民女性打造更全面且完善的居住環境。「青年創意獎」則由當代藝術家、實驗動畫導演張徐展奪得,張徐展以卓越的藝術才華為傳統百年紙紮工藝賦予新意,大膽探索並融合文化在地性與國際性,透過精巧的逐格動畫影像,創造出令人讚嘆、如魔幻樂園般的精彩作品。除此之外,藝術成就更廣受國際肯定,不僅多次獲邀國內外美術館雙年展、三年展及電影節展出,更鬆動了美術館與電影院的影像邊界,打破傳統與當代的框架,創造新的可能,更是台灣首位榮獲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獎的藝術家。「社會改革獎」則由公共電視節目《我們的島》團隊榮獲,長期追蹤環境生態、關懷土地問題為使命的公視節目《我們的島》團隊,耕耘環境議題已長達二十五年,不僅成為公視開播迄今歷史最悠久的新聞性節目,也是電子媒體中唯一以環境議題為主的塊狀節目。透過深刻動人的影像紀錄,傳遞台灣土地受創的聲音,探討環境政策施行的利弊,進而從永續發展的角度追尋台灣未來的道路,展現媒體對社會改革的影響力。文化總會祕書長李厚慶表示,在疫情趨緩後,台灣國民日常生活逐漸回到軌道,也再度看見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第十二屆總統文化獎報名情形相較過往更加踴躍,不僅投稿件數比起上一屆增加數十件,報名者背景也更加多元,像是性別、年齡,各專業領域的個人及團體皆踴躍參與,更包含原住民、新住民等不同族群,凸顯出台灣的多元價值。
畢生奉獻舞蹈界!台灣首位舞蹈博士劉鳳學辭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台灣首位舞蹈博士劉鳳學今(17)日辭世,享耆壽98歲。文化部長史哲聞訊後深表哀悼並表示,劉鳳學本身就是一部台灣當代舞蹈史,畢生奉獻台灣舞蹈的推廣與發揚,作品融合古典與現代,在舞蹈創作、唐樂舞重建、儒家文化與舞蹈暨原住民舞蹈等面向貢獻卓著。作為當代台灣國寶級的舞蹈創作者,劉鳳學以親身實踐完美體現所秉持尊重傳統、創造現代的理念,成為後世典範,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劉鳳學出生於1925年,自幼學習古典芭蕾,1950年代開始接觸並投注心力於台灣原住民舞蹈與文化之研究,1965年赴日本研究進修,並於日本宮內廳鑽研唐代樂舞,追尋東方舞蹈的源頭。1976年於台北創辦「新古典舞團」,並將演出、教學、研究與推廣成果予以系統化整理,將超過百支舞作舞譜以電腦數位化記錄,堪稱台灣舞蹈先驅。劉鳳學一生曾獲眾多獎項肯定,1987年獲民族藝術薪傳獎、1991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97為第1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2014年榮獲教育部首屆藝術教育貢獻獎終身成就獎、2016年獲頒總統二等景星勳章、2021年獲得國家最高文化獎項行政院文化獎,是台灣舞蹈界最具指標性的大師。
台灣版「麥田捕手」睡夢中離開 作家張經宏逝世享年54歲
以《摩鐵路之城》獲得九歌200萬小說獎首獎的作家張經宏,於5月5日凌晨睡夢中辭世,享年54歲。九歌出版社透過新聞稿證實張經宏離世,表示家屬已圓滿送完一程,並緬懷這位被譽為「台灣版麥田捕手」,曾獲教育部文藝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倪匡科幻小說首獎的一代作家。1969年出生的張經宏,2011年以書寫其成長的台中的《摩鐵路之城》,從上百件作品獲得同類文學獎最高獎金九歌200萬小說獎首獎,並獲評審小野、季季、施淑、陳雨航、彭小妍一致肯定,被譽為台灣版「麥田捕手」,之後成為台灣重要的中生代作家。
曾參與國語辭典編審!《一字千金》文字學大師許學仁病逝 享壽71歲
文學大師許學仁教授於12日傳出病逝的消息,享壽71歲。其親友在臉書上發表悼念文章,內容中提到許學仁教授在跟中風搏鬥近半年後,最後因感染不幸離世。該名親友也哀悼「謝謝您為語文奉獻一生,我愛您,ㄧ路走好。學術界同悲啊!」據了解,許學仁教授是花蓮東華大學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字學、訓詁學、語文領域課程與教學,致力於古文字整理等漢學研發工作,而許學仁教授也是也中興文藝獎章得主。除此之外,他過去曾擔任國語辭典編審會前總編輯,也曾參與公共電視節目《一字千金》節目說文解字。在許學仁教授逝世的消息傳出後,也讓不少親友在臉書上發文哀悼,緬懷過去許學仁教授的光彩與提攜。許學仁教授過去曾參與公視節目《一字千金》。(圖/翻攝自YouTube)
唐美雲背歌仔戲使命不怕睡得少 「兒孫滿堂」提前過母親節
唐美雲在自家歌仔戲團2023年度新作《臥龍:永遠的彼日》中飾演諸葛亮,同時也尬演《法華經》,加上講座跟教學,每天忙到沒什麼時間睡覺,但她表示,「工作就是養份,有工作對我來說就是最棒的營養品。」不過她也坦言一停下來,就會想到去年過世的媽媽,因此才會讓自己維持在忙碌狀態。這週末適逢母親節,工作滿檔的她並不難過,樂觀笑說劇團兒孫滿堂,大家提早幫她過母親節了,很開心也期待這些孫子可以叫她阿祖。唐美雲(左)與唐文華二度攜手,在《臥龍:永遠的彼日》中譜君臣情。(圖/民視提供)繼《冥遊記─帝王之宴》之後,唐美雲歌仔戲團二度邀請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跨界演出蓋世英雄劉備,而唐美雲則將詮釋傳統中大家印象深刻的諸葛亮,唐文華表示自己雖然不會講台語,但唐美雲還是把自己的戲份讓出來,幾乎都給了劉備,不過他透露這一次合作比較倉促,笑說因為唐美雲太忙了,但看著工作的唐美雲,「很多都可以學習的!」他說:「自己忘詞或者吃螺絲的時候,唐美雲都是面帶微笑,語氣溫柔但眼神很有穿透力,到現在都印象深刻。」適逢母親節,唐美雲笑說句劇團的「兒孫」已經提前為她慶祝母親節。(圖/民視提供)被問到有沒有要繼續跨界到電視劇,唐美雲表示劇團很忙,但電視劇也有在規劃當中,《孟婆客棧》這一部讓她回憶滿滿的電視歌仔戲,決定要給這部戲一個好的續集,同時她也有短篇的電視劇規劃,「雖然不是歌仔戲,但會有歌仔戲的意象呈現,現在就忙著討論企劃。」她表示,只要跟歌仔戲有關的戲劇,就要更小心謹慎的規劃,才會醞釀這麼久,也希望邀請對戲曲歌仔戲的朋友有熱忱的,一起共襄盛舉。唐美雲歌仔戲團2023年度新作《臥龍:永遠的彼日》將於國家戲劇院首演。 (圖/民視提供)《臥龍:永遠的彼日》除了唐美雲、唐文華,集結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小咪、「永遠的娘子」許秀年等知名戲曲演員同台飆戲,將於6月29日至7月2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唐美雲喊話要大家走進劇場就會知道為什麼她會對歌仔戲中毒這麼深,使命這麼大。
國內外名家接力獻技 臺北傳藝季精彩繽紛登場
由臺北市立國樂團(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CO)承辦的「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簡稱「傳藝季」),自1988年開辦以來,今年堂堂邁入第36屆,自3月12日起至6月18日止,三個多月期間將有34場次的精彩節目,內容涵蓋歌、樂、舞、劇等藝術表演形式;這個於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是全臺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總是受到藝術界的矚目與期待,更吸引各地觀眾的熱烈支持與青睞。大合照(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臺北市文化局蔡詩萍局長今年更蒞臨主持開幕「起鼓」儀式,特別演出令人熱血沸騰的《男兒當自強》,宣告2023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正式揭開序幕!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致詞(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國際大提琴巨匠楊文信演繹蕭泰然作品,磅礡開季開季音樂會「繽紛島戀」將於3月12日在國家音樂廳舉行,特邀國際知名臺裔瑞士籍大提琴家楊文信自德國來臺,與TCO首席指揮張宇安及臺北市立國樂團首度合作,演出臺灣作曲泰斗蕭泰然的《C調大提琴協奏曲》(國樂團版),這不僅是蕭泰然作品中,唯一在臺灣進行世界首演的樂曲,此次也將演出難得的完整三樂章版本,樂曲溫暖地描繪臺灣的美好,也洋溢遊子的思鄉之情。北市國首席指揮張宇安致詞(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除了蕭泰然的作品之外,「繽紛島戀」音樂會的其他曲目也是充滿濃濃臺灣情:TCO笛演奏家林克威將帶來臺灣作曲家陸橒的《山.樂》,樂團也將演繹馬來西亞作曲家江賜良的《風颱》以及旅加作曲家關迺忠的《豐年祭》。北市國團長陳鄭港表示,在傳藝季開季音樂會精選上述曲目,期待透過國樂的聲響特色與情感張力,展現臺灣土地上的美好人情與文化。演出節目-民族舞劇「七夕雨」(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再製、重現經典民族舞劇「七夕雨」,滿滿回憶殺傳藝季閉幕壓軸節目則是6月16至18日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登場的民族舞劇「七夕雨」。《七夕雨》以牛郞織女的故事爲創作題材,由鄭思森作曲、許惠美編舞,1984年首演時掀起了表演藝術跨界的震撼;1995年再演時,更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作曲家鄭思森也因這部作品榮獲國家文藝獎。時隔40餘年後,TCO邀請舞蹈家許梨美重建舞譜、作曲家朱雲嵩重新配器、指揮鄭立彬帶領臺北市立國樂團現場演奏,以嶄新思維及舞台技術,結合音樂、舞蹈、劇場、多媒體等領域菁英,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美感兼具的「2023經典《七夕雨》」。演出節目-彈撥樂演出(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從古典到跨界,節目多元繽紛,百花齊放今年的傳藝季節目相當繽紛多元,百花齊放。3月26日「獅城樂韻」邀請新加坡華樂團新任首席指揮郭勇德,精選6首展現星國風韻的曲目,與TCO首席陳慧君、笛演奏家韓欣玲、聲樂家簡崇元、林姿吟,以及TCO合唱團一同探尋獅城風情;4月8日「搖擺國樂」則由二胡演奏家何佩庭、琵琶演奏家鄭聞欣、笛演奏家刁鵬及行草 Grass Walkers,與TCO一同華麗變身,瘋玩戲曲、爵士、拉丁、DISCO與J-POP,顛覆一般對國樂演奏的既定印象;4月22日「弦悅—二胡名家之夜」,將由臺北文化獎得主瞿春泉(新加坡)執棒,與胡琴名家邵琳(大陸)、高揚(大陸)、趙建華(新加坡)及「2023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二胡」獲獎者共同呈獻精彩絕倫的二胡饗宴;5月6日「皇天后土」邀請指揮大師葉聰(美國),攜手享譽國際的笙演奏家吳巍(德國)、TCO笛首席賴苡鈞,以音樂描述人們對天地的想像與敬畏;5月26日「春之祭」將力邀2016年德國馬勒指揮大賽冠軍、新加坡青年指揮家黃佳俊,與TCO共同挑戰西方現代經典曲目,為全球音樂界展現國樂聲響的嶄新風貌與可能性;6月3日「涿鹿·夢蝶」則由張國勇(大陸)擔綱指揮,與特邀的國際大提琴名家王健(葡萄牙)合作詮釋作曲家趙季平名作《莊周夢》,擊樂演奏家何鴻棋也將帶來世界首演的打擊樂協奏曲。此外,今年的傳藝季還邀集了包括張心維、吳宜璟、王郁文、林若琪、方序琪、劉柏吟、王嬿筑、溫祐心,以及TCO彈撥小組、TCO學院國樂團、TCO青年國樂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箏樂團、絲竹樂團及國樂團、草山樂坊、群藝民族管弦樂團、台灣室內樂藝術推廣協會、當代樂坊、汶凬舞集、行樂愛樂室內樂團、弦歌樂坊、上玹樂集、妙音樂集、艾秧樂集、南屯景樂軒、大墩國樂團、李宛儒中東文化藝術團、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蔡晴丞動作劇場、華之和音、明華園日字戲劇團、紫玄居戲劇坊、繡花園戲劇團……等頂尖藝術家與團隊共襄盛舉!北市國團長陳鄭港表示,2023年第36屆傳藝季系列活動,場場精彩!節目含括傳統到現代、古典到跨界,讓愛樂者可品味多元的傳統藝術,也豐富民眾的文化休閒生活,創造雅俗共賞的藝術空間,在當代中找尋傳統藝術以不同面貌呈現的可能性。因應全球疫情降溫,本屆盛會與前幾屆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持續為臺灣音樂家打造專屬舞台外,因應各國國境解封,北市國特地邀請了11位來自美國、德國、新加坡、葡萄牙和大陸等地的國際知名音樂家來臺獻藝,將帶給各位喜愛音樂的朋友更豐富的選擇和享受,邀請大家蒞臨體驗!
「台灣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確診病逝享耆壽92歲 胞弟證實死訊
台灣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曾連續3年獲台陽美展最高獎項「台陽獎」,常年走遍國內外各地寫生,繪畫風格受畢卡索立體派與抽象表現主義影響,以豐富的色塊與線條及簡化具體形象描繪,今(2日)驚傳因新冠肺炎離世,享耆壽92歲。何肇衢的胞弟、「藝術家」雜誌社創辦人何政廣稍早證實此消息。《中央社》報導,何政廣表示,何肇衢上週出現疑似感冒症狀,因身體不適送醫,經醫師診斷為確診新冠肺炎重症,不幸於今晨過世,目前由子女依規定先處理火化程序,後事待家人討論再決定。據了解,何肇衢生於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六年(1931年)新竹州竹東郡芎林莊鹿寮坑橘子窩(現新竹縣芎林鄉)的客家農家。父親何信嚴是佛畫師,母親則在自家茶園農務。小時家境清寒,家裡兄弟姊妹共五男二女,何肇衢排行最長,自小幫忙照顧弟妹和分攤家務。「台灣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確診病逝。(圖/翻攝自國立台灣美術館官網)何肇衢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就讀國校時學業表現優異,開始對畫圖產生興趣,1945年臺灣光復後,重新就讀新竹縣立中學竹東分校(今國立竹東高級中學),並受到美術老師賴榮來的啟蒙與影響。中學畢業後,何肇衢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原本想請託當時的新竹縣長鄒清之在縣府找份打雜工作,但鄒縣長卻勉勵他繼續就學,因此他與二弟何耀宗一起考取可以公費就讀的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1952年畢業後,何肇衢在老師周瑛的引薦下進入北師附小擔任美術科任老師,美術教室成為他的畫室,留下數量可觀的作品,他於1957年起積極參加美術比賽,獲國內重要美展獎項達29次之多,曾獲金爵獎、坎城國際美展國家榮譽獎、中山文藝獎、中華文化教育獎等獎項,多次受邀為美展的油畫評審。「台灣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確診病逝。(圖/翻攝自國立台灣美術館官網)何肇衢利用書籍吸收國外藝術新知,常到書店或大使館圖書館翻閱藝術書籍或存錢購買畫冊,畫室藏書豐富.1959年他利用鳳梨罐頭與日本多個雜誌社交換索取過期藝術雜誌,獲得新潮社贈與23本《藝術新潮》月刊與實業出版社贈書《成功人之成功史》一套20本,書籍成為他創作上的養分。何肇衢的創作風格受法國具象派作品、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與畢卡索作品影響,1960年之前的作品不刻意表現筆觸與色調,重視素描功力,之後開始受立體派影響,採用塊狀交疊圖案化表現,物象邁入抽象化。何肇衢愛好寫生,常年走遍國內外各地戶外寫生,1989年在淡水租賃畫室空間,數十年間以淡水為主題的寫生作品累積近300張。
蔣萬安第三波人事公布 蔡詩萍接文化局
準台北市長蔣萬安17日公布第三波小內閣人事,包括4位局處首長,但第2位副市長仍沒有著落,此波公布文化局長由作家蔡詩萍接掌,觀傳局則由「台灣熱氣球之母」陳淑慧出任,財政局長則由現任國有財產署副署長游適銘接掌,另前高雄市都發局長、前台北市產發局副局長林裕益接任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長。蔣萬安表示,新任文化局長蔡詩萍著有《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我父親》、《李後主事件簿》等作品十餘冊,為中國文藝獎章散文類得主,並跨界參與舞台劇、電視劇、電影、電視劇等演出及劇本撰寫;還擔任過建國百年基金會第一任執行長與副董事長、台北聽障奧運副執行長、二二八基金會三屆董事、中央電台常務董事,同時也曾任鍾肇政文學獎、電視金鐘獎與出版金鼎獎的評審;在馬英九及郝龍斌擔任台北市長期間,為市府文化組的市政顧問,亦為資深媒體人及廣播主持人,在文化界及媒體界相當活躍。蔣萬安說,蔡詩萍除文化行政與文化創作的功力與經驗都非常豐厚外,其媒體出身的背景,對時事與民間脈動的掌握都非常精準,是個具前瞻性、深入基層、善於體察、接地氣的文化人,市府團隊相當需要這樣的特質,在推廣、落實文化政策的過程中,能夠順應民間脈動、提升城市的文化涵養、凸顯地方特色,並打造國際級的文化活動場域,體現「愈在地,愈國際」的理念。「任何觀光活動都不能一成不變,要有創新或更好的服務!」,新任觀傳局長陳淑慧的「不怕事」性格,在12年前為台東引進熱氣球,也曾任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長等職務,不僅催生了「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更在台東縣服務期間,突破多重困難,讓「熱氣球滿天」的美麗畫面從此成為台東的另類招牌,被譽為「台灣熱氣球之母」。蔣萬安進一步表示,陳淑慧還以衝浪節、鐵花村等活動,翻轉了台東的觀光印象,而其民族學的背景,也有助讓台北市的族群特色成為行銷亮點,未來必定能借重陳淑慧的經驗及專業,為台北市的觀光及品牌定位開啟新的篇章。新任財政局長由國有財產署副署長游適銘接任,蔣萬安說,游適銘從新店地政事務所基層開始歷練,曾任內政部地政司地價及地權科長、臺北市政府財政局副局長及主任秘書、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副執行長、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副署長等職務,也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兼具理論及實務專業,絕對是不二人選。另外,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長一職,由具有水土保持工程博士背景的林裕益擔任。蔣萬安指出,林裕益從基層做起,歷經高雄市都發局局長、台北市產發局副局長及大地工程處長,也於中央任職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組長、總工程司、國軍退輔會場長、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道路科長,公職服務30年,也曾獲頒行政院一等服務獎章、臺北市政府弼光二等政績紀念章,公務生涯非常績優,退休後曾接掌和春技術學院校長,培育技職人才。蔣萬安並說,林裕益熟知台灣水土資源保育的重要性,並有專業背景與豐富經驗,未來將全力維護大台北地區民生用水的品質,以及確保水庫水資源調節功能。
金馬59/壓軸大獎出爐!《咒》入圍13項僅獲2獎 《智齒》奪4獎成最大贏家
第5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今(19日)在國父紀念館登場,恐怖片《咒》一口氣入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等13項大獎,成績亮眼。泰雅族女導演陳潔瑤執導的《哈勇家》則入圍最佳劇情長片、導演、原創劇本、女配角、新演員、原創歌曲等6項大獎,競爭相當激烈。帝后寶座方面,已創下10次入圍紀錄的張艾嘉,才風光領完國家文藝獎,為了金馬獎將再度返台,將與蔡亘晏、袁澧林、劉雅瑟、洪慧芳爭奪影后;影帝則由已有3座最佳男配角獎的黃秋生、首度入圍的金鐘得主游安順,以及4度問鼎寶座的張孝全等人共同廝殺,精彩可期。《CTWANT》將為讀者帶來最完整的金馬獎典禮得獎名單與精彩報導。完整得獎名單如下:最佳原著劇本:劉國瑞,《白日青春》。最佳改編劇本:歐健兒、岑君茜,《智齒》。最佳新演員:胡智強,《一家子兒咕咕叫》。最佳視覺效果:林嘉樂、何文洛、刁璟瑋,《智齒》。最佳紀錄片:《九槍》,蔡崇隆。最佳紀錄短片:《當我望向你的時候》,黃樹立。最佳美術設計:麥國強、王慧茵,《智齒》。最佳造型設計:樊仕清、陳有豐,《素還真》。最佳女配角:林詹珍妹,《哈勇家》。最佳攝影:鄭兆強,《智齒》。終身成就獎:賴成英、張照堂。最佳男配角:朱軒洋,《黑的教育》最佳音效:高偉晏、李銘杰、Richard HOCKS、Nusorn THONGKHUM,《咒》。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陳銘澤。最佳動作設計:許芳宜,《我心我行》。最佳剪輯:柯孟融,《咒》。最佳劇情短片:《講話沒有在聽》,李念修。最佳動畫短片:《熱帶複眼》,張徐展。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黃衍仁,《窄路微塵》。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想知道你在想什麼〉,詞:周興哲、吳易緯,曲:周興哲,唱:周興哲(《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最佳新導演:劉國瑞,《白日青春》。最佳導演:陳潔瑤,《哈勇家》。最佳女主角:張艾嘉,《燈火闌珊》。最佳男主角:黃秋生,《白日青春》。最佳劇情片:《一家子兒咕咕叫》,六六喜喜股份有限公司、原子映象有限公司、高雄人、財團法人臺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
金馬59/頒獎嘉賓黑木瞳登台 男神許光漢、劉冠廷助陣
第59屆金馬獎典禮由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持,今公布頒獎嘉賓陣容,包含金馬主席李屏賓、坎城金棕櫚導演是枝裕和、本屆評審團主席許鞍華、金馬獎最佳導演羅卓瑤、日本奧斯卡影后黑木瞳、金馬影帝張震、金馬影后張艾嘉、桂綸鎂、賈靜雯,以及黃秋生、張孝全、游安順、陳柏霖、柯震東、劉冠廷、許光漢、陳昊森、李淳、王淨、陳珊妮、楊麗音、王渝萱、宋芸樺,眾星雲集。趙德胤、黃信堯、梁修身三位導演也將擔任特別獻獎嘉賓。金馬影帝張震與金馬影后桂綸鎂不僅擔任本屆評審工作,也準備把獎座頒給選出的得獎者。而新身分是影集製作人的上屆影后賈靜雯,也將重返金馬舞台。黑木瞳除了特地來台擔任金馬大師課的重量級講師,也擔任金馬獎頒獎嘉賓。(圖/金馬執委會提供)每年帝后寶座競爭激烈,已創下20次入圍紀錄的張艾嘉,才風光領完國家文藝獎,為了金馬獎將再度返台。已有三座最佳男配角獎的黃秋生,首度入圍的金鐘得主游安順,以及四度闖關的張孝全,問鼎寶座也頒發獎座。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今年也將擔任金馬頒獎嘉賓。(圖/金馬執委會提供)羅卓瑤去年憑《花果飄零》獲頒金馬獎最佳導演,可惜因為疫情影響沒能前來,這次先與知名音樂製作人陳珊妮擔綱金馬創投會議評選百首萬獎,兩人也將出席典禮分別擔任頒獎嘉賓。黃秋生將角逐金馬59影帝獎項。(圖/金馬執委會提供)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該死的阿修羅》上屆最佳女配角王渝萱,挑戰全英語演出入選威尼斯影展《為了國家》的宋芸樺,跨足影視且多次入圍金馬影后的王凈,與第一次角逐金馬獎的金鐘得主楊麗音,也將聚首金馬。金馬影帝張震與金馬影后桂綸鎂不僅擔任本屆評審工作,也是頒獎人。(組圖/金馬執委會提供)首次角逐最佳新導演的柯震東,新作不斷的金鐘得主陳柏霖,兩座金馬男配角得主劉冠廷,即將推出大銀幕作品《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許光漢,《罪後真相》表現讓人耳目一新的陳昊森,加上第二次入圍男配角的李淳,男神匯聚魅力爆發,勢必閃耀金馬盛會。「終身成就獎」將由金馬最佳新導演黃信堯獻獎給恩師張照堂,演而優則導的梁修身則獻獎給合作過《秋蓮》的賴成英。另外「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由趙德胤導演將獎座頒給已逝的爆破指導陳銘澤家人。第5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9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