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厥
」 高溫 猝死 心肌梗塞 熱傷害 中暑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高風險族群「這些」發病前兆勿忽視
隨著氣溫驟降,早晚溫差明顯變大,國民健康署提醒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尤其是長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因寒冷天氣及溫差過大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機車族防寒要訣 四肢與頭頸保暖不可少除了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外,機車族群在冬季也面臨寒冷考驗,冬季低溫與車速所帶來的冷風會加速體溫流失,尤其對機車通勤族造成不小的影響。為此,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騎行時應放慢速度,避免強風加劇體溫流失,並穿著保暖且靈活的衣物,確保騎行操作不受影響。最外層衣物應選擇具有防風、防水功能的外套,並重視四肢與頭頸部的保暖,穿戴手套、襪子、圍巾與口罩等,全面做好防寒保護,並隨時保持安全車速。低溫對心血管健康的隱藏威脅低溫會引起血管收縮,進而讓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國健署建議,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以下心臟病或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心臟病徵兆 及早發現、及時就醫突然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的信號,應立即就醫治療。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同樣需要提高警覺。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若發作時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進行緊急救護。中風徵兆 牢記FAST口訣、迅速應對F(FACE,臉歪):觀察臉部表情,檢查兩側臉部是否對稱。A(ARM,手垂):將雙手舉高,觀察是否有一隻手會無力下垂。S(SPEECH,大舌頭):讀一句話,觀察語言是否清晰。T(TIME,記錄時間):若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應立即記下發作時間,迅速撥打119緊急送醫,爭取急性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國民健康署呼籲,寒冷天氣下,務必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更應格外注意,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安全迎接每個寒冬。
9旬嬤患主動脈瓣狹窄! 「1治療方式」免開胸順利恢復健康
高齡92歲的張奶奶有活動性喘,經過檢查發現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但考量年事已高,以傳統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在醫師詳細評估後,決定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張奶奶恢復良好,又可以在花園裡「拈花惹草」,享受愉快的生活。主動脈瓣狹窄 為年長者常見疾病嘉義長庚心臟內科楊登堯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主動脈瓣狹窄與年齡高度相關,尤其80歲以上的盛行率可達 10% 以上,是年長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而主動脈瓣狹窄使心臟血液的輸出困難,嚴重者甚至會呼吸困難,胸痛或胸悶,暈厥或頭暈。年長者手術風險高 TAVI手術免開胸、恢復快但由於年長者身體較虛弱或存在其他共病,導致手術風險增高。不過,現在透過TAVI,能讓高齡族群不必承受開胸風險,成為目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主流術式。楊登堯醫師進一步說明,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通常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將導管沿著主動脈放進去,當到達主動脈時,將瓣膜打開,此時植入新的瓣膜,瓣膜功能即開始啟動。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TAVI不須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須使用體外循環、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對年紀較大、共病很多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低,且術後住院天數少、恢復速度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治療方案 重拾健康生活另一名71歲的翁伯伯一樣也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同時有冠心病、大動脈穿透性潰瘍,且因為有食道癌病史曾接受放射治療,不適合傳統開刀手術,同樣透過TAVI,重新找回健康。楊仁宗院長表示,TAVI屬高複雜度手術,且需要在具備高階主動脈手術設備儀器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由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猝逝!急診醫列「10大徵兆」示警:伴隨出現恐有問題
警政署前署長張四良昨(19)日凌晨驟逝,享壽83歲,而他過世前一晚還與老部署及友人聚餐,席間並無異狀,怎料就傳出噩耗,讓外界都相當訝異。急診專科醫師魏智偉曾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列出10大猝死徵兆,包括經常莫名感到疲勞、盜汗、經常頭暈、出現不明原因疼痛等等,尤其盜汗更是值得注意的關鍵,請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魏智偉過去曾於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有位50多歲的男子,因胸悶不舒服、呼吸不順求診,而護理師發現他有冒冷汗的狀況,上衣更因此濕透後,便將男子推進急診室。後來,經由他初步診斷,男子可能出現心血管方面的問題,「最快速需要處理,就是心肌梗塞,所以人都還沒到定位,我們已經叫心電圖的機器來,手術服都先準備了,心電圖一做,果然是急性心肌梗塞」。魏智偉說,醫師在問診時,有些訊號往往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尤其猝死前有10大徵兆,常常會伴隨著出現,因此應特別小心留意:1、反覆胃腸道症狀。2、經常莫名感到疲勞和累。3、胸悶。4、出現不明原因疼痛。5、頻繁心悸。6、經常出現眼前發黑、單側、雙側肢體麻木。7、盜汗。8、經常頭暈、昏厥。9、憋氣、口唇發紫。10、失眠、被憋醒。魏智偉接著解釋,假設出現胸悶狀況,可能會伴隨下巴、左邊肩膀麻或不舒服,此時就得懷疑可能是心臟的問題;或當發生頻繁的心悸、心律不整,或是眼前發黑、經常性頭暈或暈厥等等,可能代表心血管已經不是那麼健康。魏智偉也提到,若是睡眠常常被中斷,有時候真的是心臟不舒服者,在長時間躺平後,喘氣可能不是那麼順暢,導致突然在半夜醒來。魏智偉還強調,關於盜汗、冒冷汗的狀況,由於人在極度不舒服時,自律神經若過度興奮,就會冒冷汗,如果有伴隨著胸痛症狀,恐怕意味著有嚴重的疾病要發生。
男童嬉鬧跌倒昏迷「沒人扶」?媽衝超市砸店 網揭恐怖後果:還好沒有
大陸一段標題為「疑兒子盒馬鮮生摔倒沒人扶媽媽砸店」的影片,今(10日)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在榜時長超3小時,引起網路熱議。據悉,湖南一名家長近日帶孩子逛超市,期間男童在店內奔跑導致摔倒,之後出現短暫暈厥,被診斷為腦震盪;家長認為,孩子跌倒後沒有工作人員上前攙扶,氣得跑到超市砸店。《紅星新聞》報導,據網友爆料,這起事件發生在湖南長沙,該名家長上月帶孩子逛超市,兒子在奔跑期間摔倒且出現短暫暈厥,去醫院檢查診斷出腦震盪、右側頂部頭皮血腫。家長認為,孩子摔倒時,竟沒有工作人員上前把人扶起,孩子目前還在昏迷,就此事去超市砸爛店內商品,想要討說法。男孩母親發視頻稱,「盒馬鮮生店大欺客,孩子摔了沒人來幫一下,良心何在?沒有一個工作人員來幫一下,至今還在昏迷」。她還說,「哪怕員工聯繫一下負責人,叫一下120都可以,各個冷眼旁觀,現在也沒有盒馬的負責人來跟我聯繫一下,哪怕關心一下孩子情況,盒馬就是這個服務態度嗎?」大陸一段標題為「疑兒子盒馬鮮生摔倒沒人扶媽媽砸店」的影片,今(10日)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圖/翻攝自微博)對此,超市工作人員表示,「當時有工作人員過去問他了,需不需要打電話給家長,或者是打120給他先送到醫院去看一下。小朋友當時自己站起來就說沒什麽事情,然後就走掉了」,目前門市已申請部分賠償,但家長不同意,所以還在協商中。對此,網友紛紛留言「監護人就在附近,作為一個家長,放任自己小孩在超市內奔跑才是受傷的主因。老想把責任全推到別人扶不扶上」、「這種還好沒人扶 ,扶了不是更無賴」、「如果扶了,又會纏上這個幫忙的人的,處理不當,不該移動」、「店員看到她兒子暈倒,不知道什麽原因暈的,肯定不敢隨便扶,需要醫護人員初步判斷能否移動,才好動作」。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殺人分屍「挖出內臟、砍下頭顱」關23年!他逃死獲釋開TikTok勸人向善
馬來西亞64歲男子凱魯安華,因「謀殺分屍」遭判死刑,後來獲得特赦改為終身監禁,又因政府廢除無期徒刑,他在入獄23年後順利獲釋返家。如今,他時常在TikTok以自身經歷勸人向善,同時感恩還有機會照顧他83歲的母親。 根據馬來西亞媒體《中國報》報導,凱魯安華在2001年某日清晨,謀殺了鐵匠蔡龍海,並將其肢解成8塊,手法包括砍下頭顱、挖出左眼球及內臟、切下生殖器等等,警方還在現場發現證據涉及邪教儀式。事發當時,有3名神智不清的嫌犯待在案發現場,其中1名嫌犯被捕前,還與警方對峙了45分鐘,直到警方將3名嫌犯全部逮捕。不過,最後只有凱魯安華被判刑。報導指出,法醫花費2個半小時將屍塊拼接完成,但遺體仍殘缺不堪無法恢復原狀,而死者還遺留下1名4歲及1名9歲的孩子。2018年5月,凱魯安華獲得吉打州蘇丹的赦免,從死刑改為無期徒刑。後來,隨著當地政府在今年2月廢除終身監禁制度,該案重新帶回法庭審理,凱魯安華的刑期被改為35年,時間是從他2001年被捕開始計算,而他也在本(10)月3日提前獲釋回家。凱魯安華表示,他仍清楚記得,當年他被判處死刑時,母親在法院裡苦苦哀求法官,甚至崩潰痛哭到暈厥,「每當回想起那個瞬間,我的內心都感到撕裂和悲痛」。他也感慨,「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歲月是在監獄中度過的,這讓我感到遺憾,因而錯失了陪伴母親的機會。然而,真主賜予我機會出獄和照顧母親……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我接受這是上蒼的考驗和命運」。凱魯安華透露,他希望幫助其他囚犯,教他們如何正確祈禱,並給予他們鼓勵,也計畫藉由自己的鐵窗生活經驗,讓人們能吸取教訓,反思自己的選擇與行為,「對自己奪去他人生命的行為感到深深懊悔」。
蔡嘉茵化身神力女超人 公主抱金士傑只花30秒
《人生清理員》自開播來討論不斷,寫實性讓觀眾看見現實又無奈的景象,但也從「清理員」視角看見不同溫度,蔡嘉茵演出的伊雯茵單親獨自帶小孩,看似堅強卻被生活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不過仍是劇中的開心果,一場金士傑暈厥的戲讓她發揮「神力女超人」力量,把金士傑公主抱進醫院,過程竟只花了30秒。提到公主抱金士傑的那場戲,蔡嘉茵表示:「當天抱金老師那場戲是我從坐高鐵、轉車,到現場化妝後開工後才30秒就收工結束回家。」透露觀眾看到的其實不是她真的抱著金士傑奔跑,在金士傑的下方還放著拖板車,笑說:「金老師是國寶,摔傷了還得了!」蔡嘉茵在劇中飾演單親媽媽。(圖/果陀娛樂提供)上週播出集數中,宋芸樺誤打誤撞接下火災案件,在鳳小岳說明下才知道清潔火災清潔的危險性及困難度,清潔社平常不會接這類案子,但礙於公司最近的財務危機才咬牙答應承接。美術指導陳韋中指出這類事故較為危險,無法現場觀看,「所以透過大量的網路圖文和影片資料的研究,拼湊出它應有的樣貌。」果然畫面呈現極真實,更表現事故悲涼的景象,他也透露包括所看到的腐敗物件或食物,都是另外請特化團隊特別製作跟加強效果,才讓現場瀰漫死亡的氣息。劇中的場景讓觀眾身歷其境。(圖/果陀娛樂提供)《人生清理員》播出後除劇情寫實,演員們的對白更被觀眾稱為「人生金句」,在目前四集集數中就已選出十大金句,包括「他叫我來上班看人間疾苦,說這樣我就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幸福」、「幸不幸福這種事情,難道一定要比較才能知道嗎」、「世界上沒有分好的工作或是壞的工作,只要有幫助別人就是很了不起的工作」等,這些金句讓觀眾感嘆一秒就能落淚戳心。
8月熱傷害716人送醫「比去年多6成」 醫示警:恐致急性腎衰竭
天氣炎熱,高溫頻頻破紀錄,8月份因為熱傷害送醫就有716人,比去年同期8月增加超過6成。對此,醫師警告,腎臟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即時治療,會傷害腎臟功能,甚至演變成嚴重的急性腎衰竭。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總共有716人因熱傷害送醫,比去年8月的442人,增加了61%,其中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的影響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說明,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恐造成腎臟損傷。謝至同指出,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熱傷害症狀大多類似,像是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昏迷。至於哪些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而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也有風險,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注意。謝至同提醒,炎熱天氣下,除了應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外,也可以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為何飛機上特別冷?資深空服員揭露3大原因「保護乘客」
許多人搭乘飛機時,因為機艙特別寒冷通常會蓋毯子保暖,但飛機上維持低溫是有原因的,最近一名資深空服員解答是為了「保護乘客」,指出3大原因包括減少暈機、預防脫水和降低感染風險。根據外媒《UNILAD》報導,不少旅客搭飛機總被機艙空調冷到皮皮挫,會選擇穿上外套、關掉送風口或蓋上航空公司提供的毯子保暖,難免好奇為何飛機上特別冷?國際航班資深機組員羅伯特(Jay Robert)解惑,客艙維持低溫是故意的,但也都是為了旅客好。羅伯特說明,機艙內高溫和高壓都可能使旅客產生暈眩感,嚴重還會暈厥,「我在一趟航班上遇到2、3起旅客暈倒狀況,還都是在華氏75度(約攝氏23.9度)或更高的時候」;羅伯特接著說,機艙空氣非常乾燥,人體很熱的狀況也會迅速流失液體,「寒冷的機艙能預防脫水」。最後1個原因是低溫能有助於減少異味分子的數量,以及降低在空氣中傳播的感染疾病,強大的空調系統還能去除微生物。美國航空公司《Rosen Aviation》官網也曾指出,較冷的溫度下人們往往更警覺,能好好遵守安全指示,及在緊急狀況下迅速做反應。因此有旅遊專家薩曼莎(Samantha Brown)建議,搭飛機可以準備圍巾或帽T,不需要時還能捲起來收在隨身行李,或是當成枕頭,讓搭機過程更舒適。
北市午後大雷雨!萬華工地吊車遭雷擊 1人暈厥急送醫
中央氣象署14日針對新北市、台北市與基隆市發布大雨特報,北市萬華區下午也因此下起大雨,而萬大路一處工地下午卻驚傳有工人於操作吊車時,吊車遭到雷擊,連帶造成3人被電擊,其中1人傷勢較重,當場暈厥,所幸警消獲報到場後,其已恢復意識。據了解,第一果菜市場改建工地14日下午正施作工程,未料下午卻下起大雷雨,吊車因此遭到電擊,造成吊車上的3名操作員也連帶因此被電擊,其中一名48歲的張姓男子傷勢較重,當場暈厥,而另外2人傷勢較輕,並無大礙。警消獲報到場後,所幸傷勢較重的張姓男子已恢復意識,被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救治。
酷暑衝擊!7月1188人次熱傷害 老年人、小孩要當心
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夏天越來越高溫,曾有學者示警,往後每年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7月共1188人次熱傷害,比去年的887人次要高。醫師提醒,老年人、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一些老年人早起運動,趕不及到陰涼處休息,就熱昏送醫;小小孩則因體積小,流失一點水分就會脫水,提醒民眾多留意。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指出,熱傷害由輕至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的中暑,英文名字叫heat stroke,也就是熱的中風。一旦中暑,體溫調節就會失控,達到40度以上,就算吃退燒藥也無法壓下來,也會如同中風一般,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譫妄、意識不清、無力、抽筋、癲癇等,每2人就有1人會死亡。田知學表示,台灣夏季氣溫不致於太高,中暑通常是意外所致,例如臥床的老人,自身不擅表達,家中的電毯沒有關掉,一不小心就熱昏。而早起晨運的老人,若沒人陪伴,沒及時到陰涼處就倒下,也會讓狀況加劇,從熱痙攣演變為中暑。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流失一點水分,對身體來說已很多,往往容易熱到脫水,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中暑時,人體組織的水分不足,就會往血液中找水支援。田知學提醒,本身就有三高者,更要當心。當血管的水流失,將加速血管變扁,出現中風、心肌梗塞。慢性病患若身體狀況不佳,前一晚睡不好,就別外出晨運。根據田知學臨床經驗,熱到送醫的老人,大多是從公園,或軍艦岩、象山等小小的山送來,即便沒有三高,老年人的心血管仍比一般人差,務必多加小心;年輕人也別大意,過度運動、水分沒喝足,熱傷害照樣會找上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柏青提醒民眾,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能幫助身體散熱,且要盡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若為老年人,更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
全台飆高溫!10天418人熱傷害 醫示警:不渴也要喝水
全台氣溫炎熱令人難受,根據衛福部統計,7月截至10日,全台已有418人次因熱傷害就醫,已接近去年7月全月的一半,光是6日一天就高達50人次。醫師指出,氣溫超過30℃時,每上升1℃,死亡風險就上升3%,炎炎夏日應避免在中午到下午3點進行戶外活動,如須外出,務必每15到20分鐘喝一次水,不口渴也要喝。今年7月才過不到一半,全台熱傷害就診已累計418人次,平均每天有41人次。相較去年7月全月熱傷害就診累計887人次,今年恐怕會更多。衛福部說明熱傷害定義,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水腫等,以及氣候過熱導致的意外事故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醫師鍾稟彥說,熱中暑的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若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教授黃偉春指出,高溫環境下會導致水分蒸散,血液變得濃稠,血管內皮容易受損而產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而水分蒸發也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引發心律不整。鍾稟彥提醒,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外出,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點。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至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對於必須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應調整作息,增加休息頻率,並在陰涼處休息。室內也不可輕忽熱傷害,尤其高齡、慢性病族群更要留意。黃偉春說,當氣溫超過30℃,每上升1℃,整體死亡風險就會上升3%。一旦環境溫度超過30℃,就要想辦法降溫,最重要的是保持體內水分充足,每天飲水量應達到2000到3000毫升,保護自己避免因熱傷害而造成憾事。
全台烤番薯!熱急症就醫人數暴增 急診醫揭「5分類」:這種最慘
進入炎熱潮濕的夏季,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近年來台灣的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數不斷增加。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指出,最近因熱急症前來急診的民眾數量不斷上升,顯示高溫和高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張閎斌醫師表示,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和對流這些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透過出汗「蒸發」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張閎斌醫師說明,在急診醫學裡,熱傷害急症可區分為5種:熱中暑:很多民眾會誤解中暑的定義,其實「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類,指的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效,出汗蒸發無法有效散熱,導致核心體溫升高超過攝氏40.5,引發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和昏迷等。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且死亡率較高。熱水腫:常發生在手或腳,特別是老年人在經過長時間交通旅途後容易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從寒冷環境回到溫暖地區的年輕人身上。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和組織液滯留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退,但少數可能延遲至6週,建議可抬高腿部並穿彈性襪以促進回流。熱痙攣:容易發生於在濕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腿部、肩膀或腹部會出現抽筋,可能持續達15分鐘。這時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小腿痙攣,可抓住腳趾向上翹,腳跟下蹬,同時伸直膝關節。如抽筋持續不止,需立即送醫處理。熱暈厥:可能於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發生,因下肢靜脈血液滯留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只需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補充水分,通常短暫休息後症狀會很快消失。熱衰竭:常發生於高溫環境中,或因空氣不良而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虛弱、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和視力模糊;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40度,意識清醒。應迅速將患者移到陰涼處平躺,保持呼吸通暢,可慢慢補充運動飲料,降溫後迅速送醫。張閎斌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長時間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此外,也要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獨自工作,最好能以團隊方式合作,以避免可能的不幸發生。在炎熱天氣中,定期休息並避免過度勞累也十分重要,以維護身體健康。
沸騰索命2/吃感冒、過敏藥竟易中暑 全台1286萬名慢性病患風險也高
連日高溫,體感溫度更是飆破40度,依衛福部統計,台灣6月1日至26日熱傷害就診已達563人,已超越去年整個6月的517人。多位醫生及藥師告訴CTWANT記者,「在極端高溫下,民眾常服用的感冒藥、過敏藥因為會影響排汗,易增加中暑風險」,「慢性病患者血液循環差,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專家們提醒,要注意用藥。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表示,中暑的症狀猶如「溫水煮青蛙」,許多人往往只是覺得熱、頭有點暈,下一秒就已經倒地暈厥,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死亡,所以若已覺得不舒服,就要趕快到冷氣房或陰涼處讓身體降溫,若體溫依舊很高,要儘速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熱傷害的風險,從輕微到嚴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部分藥物會影響排汗功能、或是增加體熱,所以會增加中暑風險!」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舉例,例如感冒或過敏時常吃的抗組織胺藥物,因為會抑制副交感神經,所以會影響排汗。另外如治鼻塞用的麻黃素,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中暑時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若沒有及時降溫,死亡率甚至會超過3成。(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另外,根據健保署2022年的資料,全台有1286萬人因慢性病就醫,而這些患者也是中暑高風險族群,因為散熱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環,但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身體散熱機能較差,再加上長期服用藥物,因此更容易造成中暑。朱柏齡分享案例,曾有一名三總60多歲男性駐衛警,因為天氣炎熱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還不到熱傷害的程度。但抽血檢查卻發現,腎功能指數已經飆高到一般人的4倍,出現急性腎衰竭的情形。經查原來男子本身有在吃降血壓藥和利尿劑。朱柏齡解釋,天熱會使血管擴張,血壓會比平時更低,但對於平時有在吃降血壓藥的民眾,若吃平常劑量,血壓就會掉得太低,連帶影響腎功能,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另外,這名駐院警衛又因心臟病問題,需要吃消水腫的利尿劑,容易導致體內水分不足,增加腎臟負擔。在雙重因素下,才造成男子出現急性腎衰竭的狀況。朱柏齡提醒,服用降血壓藥、利尿劑的患者,天氣炎熱時,可和醫師討論用藥減量,利尿劑則可討論是否停藥,避免因為高溫天氣造成的急性腎衰竭危險。
4歲女兒飛奔「愛的抱抱」!下秒爸爸竟昏死倒地 原因曝光
大陸四川一名陶姓父親被女兒從後面摟住脖子,結果沒多久竟失去意識倒地,所幸之後有自行醒過來,緊急到醫院做檢查。陶姓父親以自身例子提醒大家,這樣的行為很危險,千萬不要模仿。根據陸媒《成都商報》報導,四川省綿陽市一名陶姓父親透露,上月26日,當時自己正在關門,4歲的女兒從後面摟住他的脖子,結果起身時,女兒仍沒有鬆手,幾秒鐘後自己瞬間失去意識,接著後仰倒地。陶男表示,自己直到聽到女兒的哭聲,才慢慢恢復意識,嚇得他趕緊到醫院做檢查,之後了解到是被勒住頸動脈竇,所幸現在已經沒事了。他也以自身例子提醒大家,這樣的行為很危險,千萬不要模仿。報導指出,脖子很重要,只有7根骨頭組成頸椎來支撐大腦,因此又極度脆弱,大腦80%的血液由頸動脈輸送,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脖子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即使很健康的人,這個部位也絕對不能隨便亂碰,它就是「頸動脈竇」。頸動脈竇位於脖子兩側,大概與喉結齊平,距離5-6公分的位置,它是血壓的壓力感受器,當血壓升高時,會調節心臟、血管,使其下降,反之亦然;頸動脈竇受到一定壓力時,會導致心跳降低、血壓下降,甚至引發暈厥,如果壓力過大,時間過長,可能導致死亡。
不要再跟風跳「16蹲」了! 醫曝5下場:恐暈厥
近期台灣男團ENERGY帶起「16蹲」風潮,吸引了海內外的明星、粉絲紛紛模仿挑戰。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這是非常傷膝蓋的動作,且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5大症狀發生。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以「不要再亂16蹲了」為題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而膝蓋是日常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之一,蹲和跪是2個常見的動作,但卻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醫師解釋,當你強烈蹲下時,你膝蓋承受的壓力,也可能是你站立時的16倍,據統計和平躺時的比較為,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1至2倍;跑步、爬樓梯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運動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6倍;快速蹲跪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8至16倍,而如果你蹲得太深,膝蓋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16蹲下,在快速蹲站、蹲站的過程中,你的韌帶、肌腱和肌肉都有可能受到很巨大的拉力和壓力。前提要把深蹲練好,並且保持膝關節周遭的一些韌帶和肌肉的健康有力。不僅如此,醫師表示,16蹲跳對於平時不經常運動的人,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各類症狀發生:a.心血管負荷增加16連蹲跳包含下蹲、分腿、起立等動作,整個過程快速且極限,對心臟負荷較大。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可能會引發心絞痛!b.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蹲跳時,膝關節屈曲會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前方髕股關節,容易引起半月板和髕股關節軟骨的損傷。過度運動還可能損傷髂股韌帶、膝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等。c. 肌肉和頸椎損傷劇烈運動會引起肌肉纖維撕裂,導致肌肉酸痛不適。頻繁快速甩脖動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頸椎損傷。d. 暈厥風險從下蹲姿勢迅速站起,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e. 16蹲跳包含了下蹲,分腿,起立,同時伴揮臂和甩脖等動作,整個過程都是快速而極限的,極具爆發性的全身運動,這對於運動者的核心肌群、腿部力量、各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及整體的協調性等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盲目模仿,很容易受傷。且每天蹲超過2小時的人,患上中重度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也將比普通人群增加2倍。最後,醫師建議,若要減少蹲下對關節的影響則可以:a. 加強核心肌肉核心肌肉的訓練有助於支撐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關節。腹肌、背肌和臀部肌肉的強化可以減輕膝蓋的負擔。b.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或瑜伽,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c.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減少膝蓋的風險。E.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動作,建議先從較低強度的訓練開始,逐漸提升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監測心率可以幫助評估運動強度,確保不過度運動。
17歲羽球小將猝死賽場 亞洲羽協哀悼「痛失天才」…胞姊控訴救助不及時
目前有消息指出,中國羽毛球隊17歲的選手張志傑在2024年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混合團體小組賽中突發暈厥,送醫後搶救無效去世。事後亞洲羽毛球聯合會和印度尼西亞羽毛球協會發布公告,宣布這起憾事,協會方面甚至以「痛失天才選手」來形容這起意外。而張志傑的胞姊事後也在微博發文控訴,主辦單位救助不及時等問題。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後,亞洲羽毛球聯合會和印度尼西亞羽毛球協會發布公告,公告中提到,張志傑在與日本隊的小組賽中暈倒,經過賽事醫生和醫療小組的緊急搶救後,他在不到兩分鐘內被送往醫院,但最終於當地時間晚上11點20分去世。亞洲羽毛球聯合會、印度尼西亞羽毛球協會以及組委會對此表示深切哀悼,並向張志傑的家人和中國羽毛球協會致以最誠摯的慰問,甚至表示「世界羽壇失去了一位天才選手」。據了解,張志傑出生於2007年1月,從幼稚園園大班開始接觸羽毛球,小學三年級時被送到浙江省隊訓練,2023年進入國家青年隊。他曾獲得2022年全國U系列羽毛球比賽U15-17總決賽15歲組男子單打冠軍,2023年全國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乙組男子單打冠軍和男團冠軍,2024年荷蘭青年羽毛球國際賽男單冠軍,以及2024年全國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乙組男團冠軍。而意外發生之後,張志傑的姐姐也在微博上發文,內容中表達了他的悲痛和憤怒,控訴救助不及時和當地醫療水平不過關。張志傑的姐姐提到,在觀看直播時,看到張志傑突然倒下,雖然他中間有抽搐現象,但仍有生命體徵,甚至還抬起頭。但是經過漫長的等待後,醫療人員才姍姍來遲,期間自己一直在聯系教練,直到晚上9點半左右才得知最終的希望是轉院治療,但最終等來的,還是張志傑去世的消息。張志傑姐姐表示難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便第一時間進行了救助,但認為當地醫療條件令人堪憂,最終導致了張志傑的離世。
照顧確診尪染新冠!8旬嬤摔倒住院「夫妻變隔壁床病友」 醫示警:疫情燒起來了
國內近期3病毒齊發,流感、腺病毒與新冠病毒患者塞爆診間,也發生許多「病者相依」案例。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透露,一名80多歲阿嬤在醫院照顧確診老伴,卻不幸感染新冠,還因發病後摔傷住院,意外成為老伴的同房病友。蘇一峰在臉書分享這對八旬夫婦的住院始末,老阿公新冠確診住院後,照顧他的阿嬤也感染新冠病毒,還因發病後頭暈、手腳沒力氣摔倒,傷得鼻青臉腫,阿嬤的額頭、眼窩、鼻樑與手臂,全是青色甚至黑色的瘀青,讓旁人看了不捨。蘇一峰除感歎,80多歲阿嬤照顧80多歲阿公,卻成為老伴的隔壁床病友,更指「新冠疫情用力燒起來了」。文章曝光後,網友們紛紛感謝醫護人員辛勞、祝福阿公阿嬤早日康復,也有人指出,「我家診所一個患者因為通知回診才被告知,狀況跟醫師的個案很像,也是二確暈厥摔倒頭著地,現在還在加護病房」、「前兩天我老公也感染新冠,這次2確變嚴重了」。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新增817例新冠本土個案,較前一週增加193例,增幅達31%,其中死亡個案40例,65歲以上長者比例高達90%。疾管署原預估第6波疫情將在8至9月達到高峰,但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昨(25日)表示,新冠高峰期將提前在7月中旬出現,並維持1到2個月的震盪期。曾淑慧指出,隨著開學季在9月報到,不排除有新一波疫情出現,甚至可能出現「雙高峰」。另外,為因應類流感門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與處在流行期,即日起重啟流感公費疫苗至7月31日;10月1日起再開放11類公費對象施打流感、新冠疫苗。
「鬧鐘響」12歲童就尖叫抽搐 及時就醫逃過永久性腦傷
家中孩子有無意識暈厥或抽搐的狀況發生嗎?請不要輕忽!小涵今年12歲,平時清晨睡夢中會突然大叫且全身強直痙攣已長達2年,而且常常發生在鬧鐘響之後,今年初某天早晨又再次發作,媽媽原以為會像平常一樣自行恢復甦醒,但這次抽搐時間過長,媽媽立刻打119求救。緊急送醫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馬上發現小涵的心電圖QT波段明顯延長,且了解到家族有人早年猝死,因此懷疑為遺傳性心律不整。經基因檢測,診斷為「KCNH2基因相關的長QT症候群所誘發多型性心室頻脈」。在規則使用藥物及定期追蹤下,不再發作,小涵也健康地回歸校園生活。戴以信醫師表示,長QT症候群是罕見心律不整疾病,可能造成的基因突變約有15種,最常見的前3種為:KCNQ1_運動時發作、KCNH2_起床鬧鐘刺激發作、SCN5A_睡眠中發作。長QT症候群起因於心臟肌肉細胞表面膜電位離子通道異常,造成「早期後去極化」效應,進而產生誘發多型性心室頻脈,多半會以不明原因而導致暈厥,也可能會抽筋。小涵早上起床大叫及進入無意識全身痙攣發作狀態已持續2年,每次1-2分鐘後會自行甦醒,經基因檢測確認小涵為KCNH2基因突變,在送醫急救過程中,小涵開始出現「連續」多型性心室頻脈(電氣風暴),每次電擊後不到5分鐘又再次發作,短短40分鐘內給予7次電擊。因給予藥物無法改善,戴醫師緊急安裝葉克膜,並放置右心室導線進行過速激發(以更快速的節律來終止心室頻脈),又經15次電擊,小涵的狀況才穩定下來。因此醫師建議小涵服用藥物控制,並把手機與鬧鈴調整為震動,以降低誘發抽搐發作的因子。長QT症候群的治療常以「乙型交感阻斷劑」來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以降低發作機率,戴以信醫師指出,但若發生像小涵的嚴重電氣風暴,除了藥物積極治療外,還需放置「體內去顫器(ICD)」,以防在醫院以外的地方發作,可以立即電擊救回病人,甚至若電擊次數過多(如電氣風暴),還需實施交感神經阻斷術,提升發作閾值,減少發作機率。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病及超音波中心謝凱生副院長提醒,像小涵的案例,其實是很幸運的,加上媽媽及時察覺,後續醫療緊急救護人員處理得當,不然很可能會有喪失寶貴生命或導致永久性腦傷的風險。所以,當遇到孩童不明原因「暈厥」或「抽搐」,應盡速至醫療院所兒童心臟科就醫,檢查是否有尚未發現的心律不整,並接受適當的治療。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泫雅為身材每天只吃1份飯捲 鏡頭前「淚崩」泣訴一個月曾暈倒12次
南韓「小野馬」泫雅擁有火辣好身材,一直都是粉絲心中的模範比例,但其實她曾因過度減重,健康狀況頻頻亮起紅燈,還一度暴瘦到體重只剩3開頭。她近日登上節目《全知干預視角》坦言過去病態減肥,在活動期間甚至一天只敢吃一條飯捲。當時她因為吃太少,一個月內甚至昏倒了12次,讓她現在感嘆「保持健康最重要」。泫雅近日推出新歌〈Q&A〉回歸歌壇,她日前參加節目《全知干預視角》錄影,過去食量很小的她如今吃飯時胃口大開,並表示自己過去行程幾乎滿檔,為了保持最佳體態,長期每天只敢吃一份紫菜飯捲。她邊講邊落淚,「以前我幾乎不吃食物的,有時候甚至餓了1個禮拜。」,加上當時身體出狀況患有迷走神經性暈厥症,因此曾1個月內暈倒了12次。泫雅表示,在異常的刻意減重下,26歲後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導致舞台表現不好,她希望自己未來都能有健康的身體,還在節目中向自己喊話:「不要再生病了,要像現在一樣健健康康的最好」。講到動情處,還一度淚崩,讓粉絲相當心疼。泫雅在節目中向自己喊話:「不要再生病了,要像現在一樣健健康康的最好」。(圖/翻攝YT/M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