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
」 李斯特菌 冰箱 細菌 西瓜 食物中毒常吃冰箱剩飯罹患胃癌 專業醫示警:3種食物不能久放
中國北京一名36歲的常姓女子,因長年習慣吃冰箱中的剩飯剩菜,結果後續被確診患胃癌。消息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討論。而也有醫師解釋,冰箱只有低溫功能,並不具備殺菌功能,而有3種食物其實是不能放冰箱太久的,免得對健康造成威脅。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常女由於工作忙碌,每週只買一次菜,買來的菜大部分存放在冰箱裡。由於他不願浪費食物,即使有些菜已放置許久,他也捨不得扔掉。有時甚至擔心沒時間做飯,便一次性煮很多,剩下的部分隔天再微波加熱來吃。而近期常女頻繁出現腹脹、胃痛等不適症狀,原以為只是普通的胃病,於是自行購買胃藥服用,但症狀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最終他為此前往醫院檢查,沒想到診斷結果竟是胃癌。醫生推測,常女長期食用存放過久的剩飯剩菜,這些食物中的致病菌可能是她患上胃癌的原因。鄭州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生高建凱、宣傳部的董麗琪表示,冰箱的低溫雖然可以延長食物保存時間,但卻無法徹底滅菌。除此之外,冰箱可能藏有沙門氏菌、杆菌性痢疾、志賀氏菌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這些病菌感染後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等並發症。醫生也特別提醒,有三類食物不宜長期存放在冰箱中,以免對健康造成威脅:第一類是主食類,包括糕點、小麥、花生、大米、玉米和高粱等食材。這些主食類食物容易發霉,長期放在冰箱中可能滋生黃曲毒素,這種毒素不僅有中毒風險,還可能致癌。第二類是海鮮和河鮮類,例如魚、蝦、螺、蟹和蚬等。這類食物放置過久,其中的鹽溶性蛋白質會流失,導致人體中毒,還有可能滋生李斯特菌,引發中毒、腹瀉、甚至是腦膜炎等嚴重後果。第三類是堅果類食物,包括開心果、花生、核桃、杏仁、瓜子和腰果等。這些堅果類食品在冰箱中長期保存容易發霉,同樣可能產生黃曲毒素,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醫生也強調,冰箱並不是萬能的保鮮工具,低溫只能延緩細菌生長,但無法殺菌,長期食用存放過久的食物會對健康產生潛在風險,民眾對食物的保存仍需謹慎。為了自身健康,民眾也要避免長期食用剩飯剩菜及過久存放的食物。
36歲OL常吃剩飯剩菜「竟罹患胃癌」 醫示警:冰箱3類食物是幫兇
冰箱可以保存食物,但也不能放太久。中國有一名36歲常女士,由於工作忙碌,大概1周才買一次菜,吃不完就冰著,沒想到近來出現腹脹、胃痛等症狀,原本以為是單純的胃病,卻竟檢查出罹患胃癌。根據《新浪新聞》報導,常女士把買來的菜都放到冰箱,雖然有些放比較久,但依舊捨不得扔掉,有時候擔心沒時間煮飯,就會一次煮多一點,下班回來再微波來吃,可以說經常吃剩菜剩飯。然而,常女士前些時候頻繁腹脹、反胃、腹痛,一開始以為是胃病,就自己購買胃藥服用,但症狀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只好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胃癌。醫師問診後,推測是經常食用剩菜剩飯、冰箱放置過久的食物有關。醫師提醒小心冰箱中的4種致病菌。(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鄭州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高建凱,以及宣傳部董麗琪說明,冰箱雖然溫度低,但沒有滅菌效果,要小心冰箱中的沙門氏桿菌、桿菌性痢疾、志賀氏桿菌和李斯特菌4種致病菌,感染後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敗血症等併發症。有3類食物不宜長期存放在冰箱中:1.糕點、小麥、花生、大米、玉米、高粱等主食類2.魚、蝦、螺、蟹、蜆等海鮮、河鮮類3.開心果、花生、核桃、杏仁、瓜子、腰果等堅果類由於堅果類和主食類食物容易發霉,長期放在冰箱可能孳生黃麴毒素,吃下可能會中毒或致癌;海鮮類食物放置過久,裡面的鹽溶性蛋白質會流失,導致人體中毒,還可能孳生李斯特菌,引發中毒、腹瀉、腦膜炎等嚴重後果。
孕婦喝冰箱剩牛奶!嬰兒「胎死腹中」 醫曝元兇:李斯特菌所致
大陸浙江一名32歲懷孕27週的包姓孕婦,日前因為天氣熱口渴,就喝了家中冰箱內開封過的牛奶。沒想到,幾日後包女腹部劇烈疼痛,還出現了畏寒發熱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嬰兒已經胎死腹中。根據《大象新聞》等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浙江杭州一名32歲懷孕27週的包姓孕婦,前期進行產檢情況都相當好。但某天包女因為天氣熱口渴,就喝了家中冰箱內開封過的牛奶,後來就突然感覺胎動變少,還出現畏寒發熱的情況,便到醫院進行檢查,不過並無任何異常。直到3天後,包女的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治療,經過醫生檢查發現,胎兒已經「胎死腹中」,且包女的胸腔、腹腔均有積液。之後,包女還出現膿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症狀,後續醫生將胎盤檢體進行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包女是感染李斯特菌。醫生指出,李斯特菌是由食物污染傳播,經消化道感染,造成感染的原因往往是食用未經徹底加熱的污染食品。冰箱內開封冷藏的牛奶、冰淇淋受到李斯特菌的交叉污染,取出直接食用就會導致食物中毒。醫生透露,一般人通常在進食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後3~70天(一般為21天)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肌肉痛等症狀,嚴重感染者可能出現敗血症和腦膜炎。並提醒孕婦、胎兒、嬰兒、老人、免疫低下族群尤其要當心李斯特菌,「懷孕初期感染李斯特菌,65%的孕婦會發生流產;孕中晚期感染,26%的孕婦發生死胎、死產和流產。」
陸婦吃冰西瓜昏迷命危…元凶是「冰箱殺手」 零下20度仍可活1年
大熱天吃西瓜很享受,但也要注意食安問題。中國有一名60多歲婦人,吃了放置多天的冰西瓜,沒想到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還逐漸陷入昏迷,最後被送到加護病房救治,原來是罹患非常嚴重的李斯特菌症。據《潮新聞》報導,婦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但身體狀況還行,近日卻莫名其妙發高燒,並出現眩暈和行走不穩的狀況,起初以為是普通的感冒,但病情直轉直下,被送到醫院救治。婦人入院時發高燒、眼球活動障礙、面癱,處於昏迷狀態,醫師推測問題出在顱內,於是做了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婦人顱內被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攻陷,出現腦膿腫。一般情況下,這類細菌常常出現在冰箱裡,追問下才得知,婦人發病前一周,吃了幾塊冰在冰箱好幾天的西瓜,不久就出現一系列嚴重症狀。醫師進行抗生素治療,婦人狀況才逐漸穩定。(圖/翻攝自潮新聞)蔡曉峰醫生分析,這些西瓜可能已被李斯特菌污染,但出現腦膿腫還是比較少見的。針對病情,選擇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婦人的體溫才逐漸回穩,意識也好轉,目前已轉入普通病房。冷凍和冷藏雖然不利細菌的生長,但還是有些嗜冷生物能在這樣的環境生長繁殖,李斯特菌就是一種,不管有氧氣或無氧氣都能生存,70℃高溫下5分鐘才能被殺滅,在-20℃的低溫下可存活1年。家中冰箱的冷藏溫度通常在3~10℃之間,冷凍溫度在-4℃~-24℃,因此李斯特菌常常潛伏於冰箱中,容易造成多種食物污染。據悉,李斯特菌進入人體後,是否誘病和細菌數量及宿主年齡、免疫狀態有關。易感染者多為新生兒、孕婦、40歲以上的成人,還有免疫功能缺陷者,不過儘管如此,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
台北多家名店遭衛生局開罰 「珍煮丹、覺旅咖啡」都驗出大腸桿菌超標
天氣逐漸變熱,夏天是飲冰品的消費高峰,為了保證消費者的權益,台北市衛生局也進行散裝飲冰品配料抽驗,其中多家知名店家飲冰品被檢出腸桿菌科或防腐劑不合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為維護消費者食用飲冰品的衛生安全及品質,自今年4月下旬起抽驗散裝飲冰品配料,第2波共計抽驗111件,包括40件冰品、18件食用冰塊、37件飲料、8件熟配料及8件配料等,檢驗結果9件不符合規定,包括「黑丸嫩仙草古亭店」的四季青茶(含冰塊)、「珍煮丹(內湖江南)」的橙香鮮茶(原汁含冰塊不含配料)、「烈奶茶(忠孝復興店)」的金麥文火烏龍(含冰)、「杏玥冰坊」的紅豆牛奶冰(不含配料)、「橫濱牛排(南京微風店)」的香草霜淇淋、「馬祖奶茶(文山木新店)」的奶茶(不含冰塊不含配料)和「Journey Kaffe覺旅咖啡」的巧克力香蕉冰沙等。台北市衛生局指出,此次抽驗95件飲冰品,包含冰品、食用冰塊、飲料及8件熟配料,依類別檢驗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沙門氏菌、腸桿菌科、大腸桿菌、大腸桿菌O157:H7、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及香豆素,其中25件飲冰品初抽結果不符規定,經通知業者限期改善,複抽結果仍有7件產品不符規定,針對不符規定業者,台北市衛生局也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及同法第48條第8款之規定,處分製造業者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腸桿菌科被用來作為監測水、飲冰品及食品衛生指標之一,或是製程有無衛生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如超過標準,即表示在製作過程當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及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至於常溫保存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過高的腸桿菌科會進而影響飲冰品品質並縮短其保存期限。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業者應重視製作過程、環境衛生及自主管理情形,包括產品品質衛生、人員衛生等,從業人員應重視個人衛生做好定期體檢,注重手部清潔消毒,若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注意冰箱儲存溫度管控,食材適量準備,未使用者適時冰存;定期更換製冰機或飲水機濾心等衛生自主管理工作,以確保消費者權益。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9。
吃西瓜竟致敗血症喪命?! 這樣吃超恐怖「但幾乎每人都做過」
酷熱的天氣,冰涼又香甜的西瓜最能消暑,但吃西瓜竟可能不知不覺感染細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分享案例,有一位獨居老人直接拿湯匙挖西瓜食用卻沒吃完又放回冰箱,重複數次後導致細菌繁殖,最後竟感染李斯特菌誘發敗血症而身亡。用湯匙挖西瓜來吃,想必很多人都這樣做過,但譚敦慈提醒,因為口水中有細菌,再加上食用時室溫較高,因此細菌滋生較快,所以不建議用湯匙挖來吃,最好在吃西瓜前先切成小塊分盒冷藏保存,才能避免細菌汙染。另外,許多人會購買已經切好、覆蓋保鮮膜的現切西瓜,但譚敦慈提醒西瓜蓋保鮮膜表面容易長細菌,所以建議先將接觸保鮮膜的果肉削去,接著再切塊、放保鮮盒冷藏保存。若購買的是整顆的西瓜,農委會建議觀察以下6特徵,包括表面光滑完整、顏色青綠明亮、花紋清晰鮮明、果梗呈現捲曲狀、瓜蒂些微凹陷、拍打聲音清脆響亮,就能挑選到好吃的西瓜。西瓜好吃之餘也要當心過量,因為西瓜屬於高糖度水果,吃太多會增加肥胖、脂肪肝等風險。每天應控制在2份以內,所謂的1份大約是棒球般大小,或是一般飯碗約8分滿左右,也盡量避免喝太多「西瓜汁」,因為市售果汁含糖量高,也更容易造成血糖飆高。
夏天吃西瓜「這舉動」致敗血症奪命! 譚敦慈示警:務必注意餐具
香甜多汁的西瓜常是夏季備受歡迎的消暑聖品,冰鎮過後再吃上一口,更會使西瓜便得更甜。不過,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就指出,過去曾有人用湯匙挖西瓜,吃不完卻又連著湯匙一起冰回冰箱,因此而感染李斯特菌,最後不幸敗血症逝世,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有著「無毒教母」之稱的譚敦慈在節目《挖健康》分享,因為家裡人口不多,在準備買西瓜回去食用時,都會選擇店家剖開後的部分西瓜,而她也提到,過去有學者發現,蓋保鮮膜的水果表面容易長細菌,所以當她回家後一定會先摘除西瓜上的保鮮膜。譚敦慈進一步提到,除了將保鮮膜撕開外,她還會用刀子薄薄地切除西瓜果肉的表層,也避免了塑化劑問題,再將西瓜切塊放進保鮮盒後,才會冰進冰箱。另外,譚敦慈提醒,民眾在吃西瓜等水果時,務必要用乾淨的叉子取用食物,不要把刀叉或湯匙再放入未吃完的水果中,以免滋生細菌,進而引發腸胃道發炎。而譚敦慈也舉例道,過去大陸曾有一名獨居者,因用湯匙挖西瓜吃,吃了幾口又將湯匙和剩下的西瓜一同放回冰箱,動作重複數次過後,西瓜也因暴露於室溫下開始孳生細菌,加上人類口腔內原本的細菌,造成這名獨居者感染李斯特菌,引發敗血症逝世。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醫曝:「這些」食物懷孕別吃!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在潛伏期間沒有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但在懷孕期間曾食用過生菜沙拉、隔餐食品,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食物。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感染源其實難以追溯,但孕婦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量避免感染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生菜沙拉,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女嬰垂直感染李斯特菌 母曾吃沙拉但感染源難釐清疾管署5月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為今年首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的母親在4月中,大約懷孕34週時出現發燒、倦怠、腹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較高,而且胎心音異常,因此在住院隔天剖腹生產一名女嬰。不過,女嬰出生後活動力不佳、臉色蒼白,所以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產婦血液培養都檢出李斯特菌,因此研判為李斯特菌症確定個案,而且為母嬰垂直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提到,經過治療後,媽媽在住院將近2週時康復出院,女嬰也在兩週大的時候順利出院。經過疫調發現,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是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因此不容易釐清確定的感染源。李斯特菌症有哪些症狀? 懷孕該如何預防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外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也有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小於3日(含)的個案占93%。李斯特菌症是一個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受汙染的食物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病原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4度以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因此冰箱內的食品仍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並繼續繁殖至可致病的量,常見汙染食物包括生菜、水果、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即時肉品等。若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免疫力正常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非侵襲性症狀,但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若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有較高的機會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若未妥善治療致死率可達2成。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因此,林詠青防疫醫師提醒,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肉品、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也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感染。同時疾管署也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生菜沙拉疑似為感染源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2024)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懷孕34週羊膜破裂!女嬰出生染「李斯特菌」今年首例 媽曾吃這食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蒼蠅掉進酒杯」還能繼續喝? 英微生物學家曝「1酒類」超抗菌
若有蒼蠅掉進酒杯,你還會喝下去嗎?英國臨床微生物學高級講師弗里史東(Primrose Freestone)解答,雖然蒼蠅身上可能帶有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等細菌,但胃酸幾乎可以殺死這些導致食物中毒的細菌,此外還有消化酶和時刻警惕的免疫系統等對細菌來說相當「致命的障礙」(deadly barriers),因此不須過於擔心,甚至直言「如果想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你甚至可以把整隻蒼蠅吞下去。」據LADbible的報導,弗里史東在專門發表可認證正規學術機構學者之文章的非營利性媒體「The Conversation」上撰文解釋,蒼蠅以腐食為食,可能棲息在垃圾桶、堆肥、排水溝或任何有腐食的地方,同時沾染上細菌,並將其傳播到下一個落腳處,這些細菌包括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等。不過,酒杯中由蒼蠅帶來的細菌是否能夠引發感染,還要取決於細菌數量、也就是感染劑量(infectious dose),以及細菌的代謝活性。而弗里史東也指出,如果你喝的是葡萄酒,它可以從根本解決細菌感染的問題,因為葡萄酒的乙醇含量通常在8%到14%之間,pH值在4到5左右,「幾項實驗室研究表明,葡萄酒的酒精與蘋果酸等有機酸的綜合作用,可以防止大腸桿菌和沙門氏桿菌的生長。」她還說,所有類型的葡萄酒都具有「天然抗菌」的特性,因此葡萄酒中的細菌「可能會被殺死」,這表明蒼蠅若掉進酒杯裡,裡面的細菌也不太可能引發感染,「因為細菌都被殺得差不多了。」而且即使細菌沒有被酒精破壞,存活下來的細菌也將克服許多「致命的障礙」,才能傷害到人體,包括胃中的高酸性液體,以及消化酶和強大的免疫系統。因此,除非你極度厭惡蒼蠅和細菌,否則「我會建議把蒼蠅挑走,然後喝掉那杯紅酒。如果想要補充額外蛋白質,你甚至可以把蒼蠅吞下去。」
寶林茶室中毒案「粿條驗不到米酵菌酸」!醫曝「它」恐是元凶:食材陰性不意外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已釀2死5命危,包含死者、住院病患全檢出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且受害者均食用過寶林茶室的炒粿條或滑蛋河粉,引起消費者的食安恐慌,不過店內3件主要食材卻均呈陰性,讓案情陷入膠著。對此,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直呼,「食材驗出陰性其實不意外!」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發文表示,由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的「椰毒病株」所產生的米酵菌酸,本來就喜歡散裝成品,且相當養尊處優,因此食材驗出陰性,其實並不意外,「單一食材怎麼可能有呢,我們要避免用大腸桿菌的思維來看這件事…」姜冠宇進一步說明,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志賀桿菌及傷寒等疾病,過往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就是因為生長門檻低,增加了病菌的傳播速度,反觀「米酵菌酸」則不易孳生,「而這株宗族,老實說,養尊處優…」,因此他懷疑出包的應是放在室溫下保存的醬料。對此,腎臟科名醫江守山也指出,毒素「米酵菌酸」不容易合成,不僅需要油脂、酸鹼值要夠高,還需在適當溫度下發酵3天時間,生長條件十分嚴苛,認為店內的椰子類製品恐是元凶,而目前檢調也針對寶林茶室的「獨門醬料」展開追查,以盡快釐清真相。
蘇一峰稱「寶林茶室」不排除遭下毒 他曝1毒物「葉克膜」也沒救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累計通報的11例中,已有2死、4命危。對此,衛福部昨(27日)晚間也推測,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表示,食物中毒死亡的2個案很不可思議,因為仙人掌桿菌沒這麼毒,也不像細菌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或李斯特菌等的敗血症,因此比較有可能是食物遭下毒,或誤用毒食材。他也建議,如果要測試毒物,可考慮測試細胞呼吸毒性毒物。蘇一峰昨在臉書連發2篇文驚呼,「食物中毒死掉兩個人,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就算是仙人掌桿菌也沒這麼毒,絕大部分是吐過就沒事,細菌也不太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李斯特菌等引發敗血症,一般來說病程也沒這麼快速。因此他懷疑,不排除有食物遭下毒或誤用有毒食材的可能性。稍晚他又發文說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死亡的患者,快速進展成肝腎衰竭,嚴重酸中毒休克死亡。因此如果要考慮測試毒物的話,要考慮的是細胞呼吸毒性毒物,直接阻止細胞利用氧氣。細胞缺氧造成嚴重酸中毒,最需要氧氣的肝腎細胞快速壞死!「毒物讓細胞無法使用氧氣,所以使用葉克膜也沒救!」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目前已累計11人疑似個案,其中2人死亡、4人在ICU加護病房。對此,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27日表示,目前就醫案例都食用過炒粿條或河粉,12小時內就發病,極短時間內惡化成肝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狀況,患者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直呼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衛福部為此也在27日晚間緊急開會,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
寶林茶室中毒風暴2死!醫揭3關鍵 何美鄉:健康年輕人往生「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
「寶林茶室信義A13」疑食物中毒案件擴大,累計通報案例至少10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推測,食物下毒或者誤用有毒的食材比較有可能。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直言,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蘇一峰分析,食物中毒死掉兩個人,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就算是仙人掌桿菌也沒有這麼毒,絕大部分是吐一下就沒事了,細菌也不太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等的敗血症,一般也沒這麼快速,「食物下毒或者誤用有毒的食材比較有可能。」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則表示,從用餐時間,到發病的時間僅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通常需48小時才會發病,而死亡案例是一位39歲男性,若無共病,則是相當罕見,因為通常高風險族群是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當然或許沒有此類高風險族群用餐,但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何美鄉指出,若肝衰竭是一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早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考慮這些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以上兩種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就是高溫雖可殺菌但無法中和已產生的毒素,在炎熱的夏天確保食安,就是要預防毒素的產生,而最關鍵的是,確保食物的保存在適當的溫度,通常在25度以上的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繁殖過程必會產生毒素。何美鄉說,若媒體資訊屬正確,病例中有食用粿條或河粉者,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之後的結果,所以此時,衛生局最需要釐清的事情為,食物保存的SOP,也就是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還有冰箱溫度的管理、冰箱容量的管理,太滿則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是在適當的低溫下保存。何美鄉也提到,據悉,北市府衛生局稽查發現三缺失,含餐具疑似有蟑螂排泄物、刀具夾放於流理台、未提員工健撿資料,卻沒看到最至關重要的資訊,食物在被至烹調之前保存溫度的SOP,還有這些粿條及河粉的來源為何?她盼此食安事件儘速落幕,並能藉此機會讓食物保存SOP的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還有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都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
吃了隔夜披薩「頭痛欲裂」 中國30歲女子急送醫開顱與死神搶命
中國一名30歲女子小靜(化名)日前吃了一口冰箱中的隔夜披薩,結果睡醒後頭痛欲裂,前往醫院就診時,醫院發現其腦室已經出現腦脊液分層情況,醫院不得不緊急幫該名女子進行開顱手術,從死神手中搶人。而後面也才知道,該名女子之所以會遇到如此嚴峻的情況,主要是「李斯特菌」在搞怪。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日常過的休閒自在的小靜,僅是某日中午偷懶,在沒有加熱的情況下,就直接吃了放在冰箱中隔夜的披薩。沒想到幾天後,他開始莫名頭痛、肌肉痠痛。一開始小靜不以為意,想說吃個藥睡個覺就會好。沒想到在吃完止痛藥、睡醒後,小靜不僅頭痛欲裂,還開始嘔吐,就連脖子也出現僵硬的情形。小靜前往醫院就醫時,醫院發現小靜已經出現腦膜炎現象,腦室有明顯感染的跡象,甚至出現腦脊液分層,從腦膜炎惡化成腦室炎。而為了搶救小靜的生命,醫院也不得不緊急幫小靜進行開顱手術。當時負責主刀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病區主任黃賢鍵也表示,在手術過程中,他們發現小靜的腦室已經被細菌嚴重感染、繁殖,整個腦室像是盤絲洞一樣結滿各種菌絲。好在搶救及時,再加上後續照顧良好,目前小靜已經脫離生命危險。讓小靜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那口隔夜沒加熱的披薩所導致,其中的「李斯特菌(Listeriosis)」就是最直接的元兇。報導中提到,李斯特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菌株,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爆發的主要病原菌,致死率高達20至50%。也由於其對各種環境的耐受性極強,又適合在4至10度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因此也稱為「冰箱殺手」或是「冰箱細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李斯特菌有3至70天的潛伏期(通常為21天),感染李斯特菌後的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然而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由於目前李斯特菌無疫苗可預防,要避免感染李斯特菌最好的方式就是「謹慎處理食品」,衛福部也建議以下方式避免感染:1.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2.處理生食後須徹底洗淨雙手及器具。3.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應澈底煮熟。4.分切瓜果後應儘早食用,避免置於室溫超過4小時或冷藏超過保存期限。5.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6.對於易腐敗的食品(如:海鮮、禽及畜肉類等)以及即食性食品(如:分切的生鮮蔬果、涼拌蔬菜及肉類等),宜儘早食用完畢。7.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之肉醬、即食肉類加工品(如:熱狗、煙燻海鮮)、即食食品(如:先行製成並存放供人即食的生菜沙拉、三明治或壽司)、剩菜及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等;若要食用,請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處理食物時,應避免熱狗等即食肉類加工品的汁液接觸到其他食品,並於處理後澈底洗淨雙手及器具。
免洗筷毒又髒!重症醫曝「這款筷子」病菌爆多:比馬桶蓋髒8倍
每天吃飯會用到的筷子,洗過就乾淨了嗎?其實上面所潛藏的細菌數量出乎意料的多,若不小心吃下肚恐導致食物中毒、腸胃炎,尤其又以「1設計」的筷子最骯髒,含菌量竟比馬桶蓋高出7至8倍。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生活中常用到的餐具「筷子」,容易滋生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及幽門螺旋桿菌等致病菌,若不慎吞進這些細菌,恐引起食物中毒、腸胃炎等病症,嚴重甚至染上致命的疾病。黃軒引述台灣一份研究指出,針對「4種材質的筷子」分析清洗乾淨後的含菌量,發現不鏽鋼筷的含菌量為最低;竹筷和仿瓷筷子的含菌量相近,但均已超過200(隻)的標準值;而木筷的含菌量高達600,超出標準值的3.3倍。黃軒進一步說明,其中又以含菌量高達1.3萬的「有條紋竹筷」最可怕,細菌數不但比一般竹筷多了37倍,甚至比馬桶蓋骯髒7至8倍,且木筷在潮濕的狀態下,也較易發霉和繁殖細菌,每20分鐘細菌繁殖速度就會增加1倍。那麼使用免洗筷是否較為衛生?黃軒示警,免洗筷與普通筷子的細菌檢出率「無顯著性差異」,且免洗筷的硫化物化學含量又更高,最好不要使用衞生筷「又髒又毒!」對此,黃軒也建議,洗滌筷子時應仔細清洗,避免上面殘留食物殘渣與油汙,清洗乾淨後要「散開晾乾」,再將「筷子頭朝上」放進筷筒,並且要垂直擺放筷筒,以免筷子頭沾染筷筒底部的細菌,最好的做法是每周定期消毒。
屏東縣衛生局抽查市售飲冰品 116件有4件腸桿菌超標
屏東縣衛生局抽查夏日冰品、冰塊、手搖飲、配料等,是否有生菌數超標的問題,總共抽查了116件,當中有4件不合格,包含冰塊、牛奶冰磚、牛奶冰淇淋、酵母冰淇淋,都是腸桿菌科超標,但經過複檢後,目前已符合規定。飲冰品的衛生食安問題,每年夏天都特別被關注。(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衛生局委託屏東縣檢驗中心,針對市售飲冰品進行抽查,落實飲冰品安全衛生,這次抽查主要以冰品、食用冰塊及飲料檢驗項目(腸桿菌科及沙門氏桿菌),配料檢驗項目(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來做檢測。共抽查116件後,發現有4件不合格,分別是冰塊、牛奶冰磚、牛奶冰淇淋、酵母冰淇淋,4項都是腸桿菌顆超標。檢驗中心主任張菊香表示,腸桿菌科不僅被視為監測食品的衛生指標,也是製程有無衛生缺失的重要依據,超標就代表食品在製作過程中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過高的腸桿菌科更會影響食品品質並減少保存期限。
她狂拉肚子一年就診6次!醫:冰箱不是保險箱 5錯誤用法「細菌增10倍」
冰箱雖然能夠低溫保存食物,但東西放久了還是會壞。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分享一個案例指出,有位媽媽一年內就因拉肚子就醫達5、6次,江守山本來以為她有腸躁症,一問之下,她女兒才透露,患者因為太節儉,所以習慣把食物往冰箱裡塞,而且都不會注意保存期限。因此,江守山也提醒,有5種錯誤的保存方式,容易讓細菌數增加10倍,務必注意。江守山醫師在節目《健康好生活》指出,冰箱雖然算是一種庫存方式,但並不是保險箱,無法將食物永久保存,「保險箱你錢放在裡面,只要不被偷走就不會壞掉,可是冰箱沒有這個能力。」他也舉了一個案例,先前有一位病患和女兒一起到診間看診,電子病歷上病患的就診資料顯示,她一年內因拉肚子就醫次數竟多達5、6次,這讓江守山感到震驚,因為正常來說,一般人拉肚子的次數相當少。江守山原以為患者可能是有腸躁症,詢問對方是不是經常出現肚子脹、不舒服或是大便不成形的情況,但病人都說沒有,只會拉肚子。此時,女兒才坦承,她媽因為太節儉,什麼東西都塞冰箱,即便放很久也不管,這才讓江守山找到病因。他向病人進一步解釋,冰箱不是保險箱,盡快食用完畢為佳,放太久建議直接丟掉。因為冰箱內其實隱藏許多細菌,像是可致命的李斯特菌、大腸桿菌、耶爾森菌還有志賀菌等。對此,江守山也分享了食物放置冰箱時容易讓菌數增加10倍的5種錯誤保存方式:直接原盤放進冰箱:建議將剩下飯菜放入有蓋的保鮮盒密封再置入冰箱。蔬菜不加包裝,直接放入冰箱:應包裝好再分別放入獨立的塑膠袋中,並將袋口密封。肉類或海鮮反覆解凍:分別裝袋後再放入冷凍庫,要用時只取出需要的份量。拆封的食物不封口:另外裝在含蓋的保鮮盒或玻璃罐中密封。將高溫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將剩餘的熟食先放涼、再放入冰箱。食物在室溫中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
爭鮮買到「發光壽司」憂食安疑慮 衛生局公布3檢查數據:無違規
有民眾前陣子買壽司到電影院吃,卻發現壽司和白飯會發光,擔心會吃到不好的東西。台北市衛生局派員稽查,今(26日)公布檢驗結果,經查未見衛生不良或有不明食品添加物,螢光增白劑、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等項目皆符合規定,也就是說沒有食安疑慮。本站曾報導《爭鮮出面認領「發光蝦壽司」稱無人工添加劑與細菌 北市衛生局仍要查》,女網友在臉書《爆料公社》透露,5月4日外帶壽司去電影院,意外發現壽司和白飯會發光,難以想像之前吃下去的有無其他問題,懷疑受到發光細菌感染,或是蝦在被捕前吃進浮游生物或發光細菌,也有可能是店家處理時加入含磷成分的化學物質,但因為不確定原因,只能等客服確認。衛生局檢驗沒發現違規。(圖/翻攝自爆料公社)雖然女網友未指明,但爭鮮主動出面解釋,該批結果顯示無危害人體的菌種存於蝦子內,這批蝦子的沙門氏桿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腸炎弧菌等測驗結果都是陰性,供應商也發出聲明,證明食材並無添加螢光增白劑,且自然界許多物質本身就有「螢光反應」,是正常現象。台北市衛生局5月9日派員前往稽查,今天公布結果,檢驗未見食品衛生不良或有不明食品添加物之情事,現場抽驗「開背赤蝦壽司」所使用之蝦肉原料,檢驗螢光增白劑、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消費者挑選生鮮食品時應選擇有良好信譽的商家外,再以「看顏色、聞味道、挑外觀」來判斷新鮮程度。
爭鮮出面認領「發光蝦壽司」稱無人工添加劑與細菌 北市衛生局仍要查
日前有女網友發文指出,5月4日時她買了1盒壽司帶進電影院裡吃,當電影院熄燈時她赫然發現蝦壽司竟然發出藍藍的螢光,令女網友相當傻眼。事後,爭鮮出面表示這盒壽司為他們公司的產品,蝦子會發出螢光事是自然界生物的「螢光反應」,並非添加人工螢光增白劑所致。女網友5月6日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爆料,4日時她外帶壽司想要一邊看電影一邊享用,沒想到電影院熄燈時,她卻發現大蝦壽司莫名的在發光,連下面的醋飯也是,而小蝦壽司卻沒有。女網友懷疑是否是蝦子被捕前吃進了浮游生物,或是發光細菌,也有可能是店家在處理食材時加入了含磷成分的化學物質才會導致蝦子發光。雖然女網友發文時並未指出是在哪家壽司店買的,不過8日時,爭鮮出面證實該盒壽司為他們公司的產品。根據媒體報導,爭鮮表示,該批赤蝦經SGS測試報告,結果顯示無危害人體的菌種存於蝦子內,這批蝦子的沙門氏桿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腸炎弧菌等測驗結果都是陰性。爭鮮也表示,供應商已發出聲明證實食材並無添加螢光增白劑,且自然界中許多物質本身就有「螢光反應」,在366NM波長的光下,蝦殼會出現紫色螢光,蝦肉則略帶藍色。雖然爭鮮已出面說明情況,不過北市衛生局表示仍會對售出該盒壽司的店面進行稽查,以確保無食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