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學
」 美國 全球暖化 高溫死亡谷創「史上地表最熱7月」均溫49.9度 屢傳高溫導致死傷
位在美國加州的死亡谷(Death Valley)國家公園是地球上最地的地方,今年7月經歷了史上最熱的月份,氣候學者表示,地球不斷創下高溫紀錄,死亡谷還可能再創高溫。而死亡谷7月也傳出民眾熱死和燙傷,呼籲旅客要做好防曬和補充能量的準備。根據外媒《衛報》報導,美國時間2日國家公園管理局(NPS)發布的公告中,阿拉斯加州氣候學者畢特施內德(BrianBrettschneider)表示,死亡谷今年7月平均高溫為華氏121.9度(攝氏49.9度),平均24小時氣溫為華氏108.5度(攝氏42.5度),已超越2018年創下的最熱紀錄。在公告中也提到,「我們剛剛經歷了地球上最熱的月份!過去10年中,有6個最熱的夏季出現在這段時間,應該是一個警示」。而氣候學者認為,這樣創下高溫紀錄的狀況可能變成常態,此現象與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死亡谷一直以地表最熱的地方聞名,也吸引不少觀光客朝聖,但今年7月陸續傳出多起死傷事件,7月6日有一名機車騎士因高溫死亡,7月18日有一名女性熱出病緊急送醫救治,7月20日一名男子因為在公園丟失拖鞋,腳部遭受三級燙傷,還有不少民眾中暑。對此,公園管理局呼籲打算前往死亡谷參觀的旅客,要保持10分鐘內能步行到空調車輛的範圍,還要做好戴帽子、擦防曬等措施,並攜帶足夠的水和鹹零食,隨時補充能量。
體感飆破52度!巴西遭史無前例熱浪肆虐 高溫影響近3000城市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和劇烈,巴西里約熱內盧13日最高溫飆破攝氏40度,體感溫度更高達攝氏52度,鑒於前所未有的高溫,國家氣象研究所 (Inmet)日前在巴西近3000個城鎮紛紛發布紅色警戒,其中1138個城市正處於高度危險狀態,意味這波熱浪將有危及人類身體健康的可能性。隨著南半球夏季降臨,巴西每年11月都會出現熱浪,屬正常情況,但今年越趨嚴重的聖嬰現象(El Niño)和氣候危機,不僅出現異常溫暖的氣團,使熱浪變得更加強烈與頻繁,導致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所在的東南部和中西部地區居民面臨史無前例「熱」的危害,原先的生活步調也因此被打亂,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地理氣候實驗室協調員努比亞(Núbia Beray) 說,「高溫的環境導致街頭小販根本無法工作,因為他們隨時會有暈倒或致命的可能性。」國家氣象研究所發布的研究指出,巴西今年7月至10月的平均氣溫一直高於歷史平均,且這週的氣溫比往年平均值高出10至15度,異常酷熱的天氣,除了導致居民開始大量使用風扇及空調來降溫,當地的能源需求創歷史新高外,有世界最大熱帶濕地之稱的「潘塔納爾」也遭受野火摧殘,國家氣象研究所氣候學家費雷拉 (Danielle Ferreira) 感慨:「這代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正在加速。」據國家研究所預測,未來2週熱浪仍然會持續肆虐巴西,事實上巴西並非唯一遭受熱浪的國家,世界各地都受到影響,專家表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極端氣候的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倘若人類不斷釋放導致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9月異常高溫!極端氣候加劇 2023恐成最熱一年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3S)表示,2023年9月的氣溫比2020創下的紀錄高溫要再高出攝氏0.5度。科學家警告,繼人類經歷史上最熱的夏季後,又再次出現異常高溫,今年恐怕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NN》報導,哥白尼表示今年1至9月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1900年工業化時期前高出攝氏1.4度,將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9月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6.38度,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93度,比2020年9月平均氣溫又高攝氏1.75度。9月異常的高溫遠高於《巴黎氣候協定》中縣至全球暖化的攝氏1.5度門檻。雖然協議重點是長期平均氣溫,但這也已經顯示極端氣候正因為氣溫飆升而加劇。另外,據報導指出,9月的海洋溫度也打破紀錄,海平面平均溫度達到攝氏20.92度,是9月有史以來最高溫度,更是繼8月紀錄以來的第二高溫度;南極海冰也達到一年中這時候的歷史最低點。即使已進入10月,炎熱的天氣也沒有減弱的現象,氣候學家兼天氣歷史學家馬克西米利亞諾(Maximiliano Herrera)指出,包括西班牙、波蘭、奧地利和法國皆已打破10月份的歷史氣溫紀錄。促使全球暖化危機的主因仍是化石燃料,根據聯合國9月發布的報告證實,目前全球距離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長期目標仍相當遙遠,這項協定盼能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內。
冰川、珊瑚、咖啡 全球暖化恐讓「這些東西」消失
隨著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日漸嚴重,一切都變得岌岌可危,從冰川、珊瑚,到你手上的那杯咖啡等,都可能因為氣候危機消失。據《CNN》報導,全球暖化讓大家走向不可逆的氣候臨界點,甚至有可能超越臨界點,讓一些具指標性的物種或東西可能無法挽回。1.大西洋海雀:大西洋海雀是北大西洋的著名海鳥,隨著世界逐漸變暖,海雀的食物沙鰻正在變少,而牠們可能無法餵養雛鳥,這讓總數量開始下降。2.阿拉比卡咖啡:如果全球氣溫繼續攀升,巴西米納斯吉拉斯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面積可能會減少大約20%到70%。氣候危機可能讓咖啡和海龜消失。3.北極冰層:在挪威和北極之間,有個斯瓦爾巴群島,那裡是全球暖化最快的地方。科學家說,即使世界減少了導致地球暖化,也不會阻止北極在2050年之前在出現夏季無冰的狀況。4.海龜:澳洲雷恩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龜築巢地,而現在該處的海龜數量正在下降,氣候變遷對海龜有很大的影響。5.鹿角珊瑚: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說法,鹿角珊瑚現在很危險,因為海洋變暖導致了廣泛的珊瑚白化,化石燃料汙染也導致海洋溫度升高。6.熊貓:熊貓是世界瀕危物種的象徵,現在全球的野生熊貓不到2000隻,牠們的棲地被破壞,氣候變化更縮小居住地,讓牠們更難交配。全球野生熊貓目前不到2000隻,圖為泰國清邁動物園的熊貓。7.猴麵包樹:馬達加斯加的猴麵包樹,壽命可達3000年。但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氣候學副教授道格拉斯(Kristina Douglass)說,猴麵包樹正在生病或死亡,而科學家們認為氣候危機是原因之一。8.太平洋海象:2019一部紀錄片中,一群太平洋海象在俄羅斯海灘上的懸崖頂單墜落,紀錄片將死因歸咎於氣候變化,因為氣候變化正在融化冰層,迫使海象離開海洋,來到陸地上。科學家表示,隨著北極海的無冰期的延長,海象處於危險邊緣。9.思韋茨冰川:思韋茨冰川又被稱作「世界末日」冰川,因為它的消亡可能對海平面有災難性影響。科學家警告說,隨著海洋變暖和冰層融化,跟佛羅里達州一樣大的思韋茨冰川,正勉強維持防線。10.帝王蝶:每年冬天,數以百萬計的帝王蝶穿越北美過冬前往墨西哥森林,而現在牠們的數量大幅下降,根據最近的一份報告,在2021年至2022年內,帝王蝶在墨西哥森林的數量下降了22%。
地球暖化擾亂「極地渦旋」 加劇冬季極端天氣現象
雖然全球歷史高溫記錄不斷被打破,但致命的「炸彈氣旋」(Bomb cyclone)和「極地渦旋」(Polar Vortex)仍為北美和東亞等地區帶來極端低溫、強風暴雪等劇烈天氣災害。科學家發現,極地地區暖化,事實上將導致部分地區的冬天越來越冷,而不是越來越熱,因為極地冷空氣向南下沉的可能性隨之升高。據美國CNN的報導,2021年2月襲擊美國德州的冰風暴近日再次席捲美國中西部,導致德州部分地區因大量降雪和極端低溫,引發車禍、停電、航班延誤等嚴重災情。與此同時,美國東北部也遭遇極地低溫風暴侵襲,當地溫度一度逼近攝氏零下45度左右的低溫。而在去年12月,被稱為「世紀冰風暴」的「炸彈氣旋」才剛肆虐整個美國和加拿大,「範圍前所未有的」從美加邊境的5大湖一路席捲到美墨交界的格蘭河(Rio Grande),涵蓋3200公里,所到之處除了導致當地氣溫急遽下降外,更帶來強風、豪雨、洪水、暴雪等劇烈天氣災害,估計影響美加2.5億人。而中國位於黑龍江省最北方的城市漠河市也記錄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溫:攝氏零下53度。無獨有偶,世界最冷城市、西伯利亞東部的雅庫茨克(Yakutsk),氣溫也來到攝氏零下62.7度,為20多年來的最低溫度。而日韓兩國也遭遇創紀錄的大雪和低溫,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和更稱1月的霸王級寒流為「10年一遇」,氣候專家更示警,此類極端天氣事件將成為「新常態」。為何全球暖化,尤其是極地地區變暖,會讓部分地區的冬天變的更冷呢?麻省理工學院氣候學家猶大科恩(Judah Cohen)接受CNN採訪時表示,極地地區變暖會擾亂「極地渦旋」的氣流環繞形態,他補充「極地渦旋」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正常情況下,它的旋轉速度非常快,會讓冷空氣緊貼著極地中心,就像花式滑冰運動員在原地快速的旋轉,雙臂會整齊地交叉在胸前。但「極地渦旋」若被暖化擾亂,就好像滑冰運動員碰上了冰上的裂縫,於是腳步踉蹌、雙臂向外展開保持平衡,「極地渦旋」在如此搖擺不定的情況下,就會拉伸和扭曲,溢出冷空氣南下並影響路徑。報導指出,由於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北極變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快上4倍。而部分科學家便示警,極地變暖正在使「極地渦旋」出現劇烈變化,進而引發更頻繁的冬季極端天氣事件。
50年來最強風暴侵襲阿拉斯加!沿岸浪高創1974年紀錄 房屋在洪水中漂泊
美國氣象預測機構於當地時間17日表示,一個50年來最強風暴正在重襲阿拉斯加州西部,引發1974年以來創紀錄的驚人浪高暴潮及規模最大的水患,導致部分房屋脫離地基,隨著洪水漂泊,形同孤島。建築物脫離地基,跟著洪水漂流。(圖/達志/美聯社)據《紐約郵報》及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報導,太平洋颱風莫柏(Merbok)成了50年來重創當地最強的風暴之一,預計整個週末都會持續肆虐沿岸地區。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在推特(Twitter)發文表示,該風暴引發的災害包括「極端大浪、暴潮、颶風等級的強風、海岸侵蝕和大豪雨。」NWS還補充,濱海城市諾姆(Nome)沿岸的「海水波濤洶湧」,暴潮浪高直逼3.3公尺,創1974年以來新高。他們甚至還記錄到了每小時145公里的最大陣風,預計稍後還會有更強的風勢。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Fairbanks)氣候學家托曼(RickThoman)則透過電郵向《法新社》表示:「這輕而易舉地成為了白令海50年來最強威力的早秋風暴。」國家氣象局費班克辦公室(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in Fairbanks)的氣象學家普朗布(Ed Plumb)也表示:「大部分下游地段的社區建築物和地基都被淹沒了。有學校被大水包圍,至少有幾間住宅已隨著洪水漂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畫面也證實,一棟房屋漂浮在河水中往下游而去,直到卡到橋梁下緣才停了下來。當地政府負責基礎設施的官員路易斯 (Clarabelle Lewis)也表示,她在這裡生活了20年,卻從來沒有看過規模如此之大的水患,更不要說建築物脫離地基,跟著洪水漂流這樣的慘況。
南北極同時出現熱浪 科學家驚「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了」:絕對不是好預兆
本應「季節相反」的南北極近日都出現罕見高溫,且均溫還高出30至40℃,部分地區甚至打破當地的最高溫紀錄,令科學界大感驚訝,這人類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極地氣候現象,不僅改寫了氣候學,科學家甚至直言此事非比尋常,「絕對不是好預兆」。綜合外媒報導,全世界最冷地區之一的南極冰穹C(Dome C)本應在3月開始「入秋」,卻在18日於海拔3,489公尺的觀測站沃斯托克(Vostok)測得-17.7℃,高出過去3月均溫的-57.9℃整整40.2℃之多;至於季節相反的北極,則在18日測得比1979年至2000年均溫高出3.3℃的溫度,而每年3月本應是北極結冰達到頂峰的時間,卻與南極一樣出現破紀錄的高溫。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氣象學家拉扎拉(Matthew Lazzara)對於南極的破紀錄高溫直言:「這種現象發生,絕對不是個好預兆。」剛返回南極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冰川學家斯坎博斯(Ted Scambos)也說:「從未在南極觀測過這樣的事。」南極研究員巴蒂斯塔(Stefano Di Battista)甚至形容,「被認為不可能的事已經發生了,南極氣候學將因此被改寫」。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的科學家邁爾(Walter Meyer),也對北極的高溫感到驚訝,表示「南北極有相反的季節,南北同時融化的現象被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更指出「這絕對不是正常現象」。且隨著地球溫度升高與「北極暖化速度較地球其他地區快2至3倍」和北極冰蓋逐漸減少,將導致地球海洋面積增加,並在反射率效應下使北極地表與海水的升溫速度加快,恐使人類再也無力阻止全球暖化。雖然邁爾和拉扎拉均認為這次南極異常高溫是偶發事件,但若再次或反覆發生,將「令人非常擔憂」。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德日義3學者共獲殊榮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今(5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日本氣象學家真鍋淑郎、德國海洋學家兼氣候學家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及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同獲獎,得獎原因是3人在增進人類對複雜物理體系的了解方面,做出突破性貢獻。據了解,真鍋淑郎曾在美國氣象局的總循環研究部門工作,即現在的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目前在大學擔任高級氣象學家;哈塞爾曼則是德國領先的海洋學家和氣候建模者,2人共同研究全球暖化的量化可變性及可靠預測法,最終獲得評審團青睞,獲頒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方面,帕里西的研究領域為量子場論、統計力學和複雜系統,最知名的貢獻是與阿塔雷利(Guido Altarelli)共同提出部分子密度的QCD演化方程(稱為Altarelli-Parisi方程或DGLAP方程),其在量子色動力學和複雜無序系統研究方面的開創性發現,讓他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大熱門,最後成功獲得殊榮。「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在物理學作出最傑出的貢獻,自1901年起一年一度頒發的獎項,被普遍認為是在物理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發現X射線的德國荷蘭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獲得,目前有218人得獎,其中女性得主僅有4位。
閃電引發太浩湖南部野火延燒 「奧勒岡州火場面積」大過紐約市
西歐遭受百年來最嚴重洪患,美國西部也不太平靜。加利福尼亞州(State of California)與內華達州(State of Nevada)邊界的太浩湖(Lake Tahoe)以南地區,4日因當地落雷引發「塔馬雷克野火」(Tamarack Fire),由於火勢一時難以控制,當局緊急取消正在舉辦的山脊縱騎單車活動;此外,氣候學家表示,當地近期仍有雷暴,截至週一為止,恐皆有更大的野火災害。野火災害持續擴大。(圖/翻攝自Usatoday)根據《Usatoday》報導,美國西部因氣候變遷與乾燥天氣, 夏秋兩季經常發生野火,近期因落雷引發的「塔馬雷克野火」截至目前為止已持續燃燒2週;奧勒岡州南部的「靴統野火」(Bootleg Fire)燃燒面積已達到1173平方公里,比紐約市面積還大1.6萬平方公里;當局派出2萬名消防員進行滅火作業,仍未收到成效,目前當地有約5000座建築受到威脅,另有2000人被迫撤離家園避難。太浩湖南邊的「塔馬雷克野火」燃燒跨越公路。(圖/翻攝自Usatoday) 報導指出,由於火勢不斷延燒,附近兩州邊境小鎮馬克利維爾(Markleeville)的3棟建築物慘遭燒;此外,野火還蔓延過高速公路,一路燒向加州阿爾派恩郡(Alpine County)機場。而內華達州則因當地濕度與強風加持,有超過500名消防員面臨苦戰,「我們將繼續在安全的情況下持續執行滅火作業,所有人員將專注於保護民眾生命和財產,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設置隔離線。」此外,由於當地近期正在舉行內華達山脈單車山脊縱騎挑戰,為了參賽選手安全,主辦單位緊急宣布取消賽事,並要求所有人員盡速撤離,「我們非常難過的報告,由於塔馬雷克野火的延燒迅速,明天的活動已被取消。請為當地社區以及正在努力控制火災的多個機構人員祈禱。」有氣候學家預估,加州沿岸到蒙大拿州北部近期可能仍有雷暴,加上當地乾燥氣候,提醒加州和奧勒岡州南部民眾,需多加防範由落雷所引起的火災事故。
爬樹到一半竟遭冰封 貓咪動作栩栩如生掛高空
今年冬天特別寒冷,日前哈薩克便有網友分享了許多動物在戶外行走時,瞬間遭到冰封的影片,引起熱議。而相同的情況如今也出現在墨西哥新萊昂州的蒙特雷(Monterrey)。有網友表示,在室外發現一隻貓咪在爬樹時竟被結凍,而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影片中,有一隻貓咪似乎正沿著樹幹想往上爬,令人奇怪的是,牠卻一直停在半空中一動也不動,靠近一看才發現,原來貓咪已經慘遭冰封,但爬樹動作卻仍栩栩如生,猶如人為的藝術裝置一般的「黏」在樹幹上,讓人感到相當不可思議。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沙烏地阿拉伯的卡西姆大學地理系氣候學教授阿卜杜拉(Abdullah Al-Misnad),曾對動物在戶外瞬間遭冰封一事表示質疑。阿卜杜拉認為動物於站立時,因低溫遭凍死的可能性極低,若真是凍死的動物,型態通常應為坐下或者蜷縮的姿態,因此懷疑這一系列動物在戶外遭冰封的影片,可能是有人故意拍攝的惡作劇影片。
暖化警訊!南極半島創30年來最熱 冬季最高溫「僅零下16.8度」
歷年夏天的溫度不斷創新高,全球暖化問題越趨惡化,智利聖地亞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hile)一項研究發現,2020年是過去30年來,南極半島最熱的一年。根據《法新社》報導,喬治國王島(King George Island)上智利空軍傅萊儀基地(Frei Base)的研究人員表示,南極大陸最北端的南極半島在1到8月之間,溫度達到了攝氏2至3度(華氏35.6至37.4度),智利南極研究所(INACH)的聲明也指出,相較於過去,溫度高了攝氏2度以上。聲明還提到,南半球冬季的高溫卻創新低,8至9月間,最高溫度為零下16.8度,是自1970年以來的最低溫,氣候相當極端。氣候學家科爾德羅(Raul Cordero)指出,南極半島的最北端今年平均最高氣溫已超過攝氏0度,是31年以來首見,他也認為這是一項「警訊」,可能是代表此區域的海洋正快速暖化中。
冰火夾擊!美西同一週內發布高溫與暴風雪預警
美國西部正在經歷熱浪,然而西部山區卻將在本週降下第一場雪,又冷又熱的天氣使得許多地區,在一週內同時發布高溫警報和暴風雪預警。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西南部沙漠、加州和俄勒岡州南部地區因熱浪,在當地時間7日發布高溫警報,洛杉磯附近的伍德蘭山(Woodland Hills)6日出現攝氏49.44度高溫,創下洛杉磯縣最高溫紀錄,這樣的高溫也幾乎相近於美國最熱的加州死亡谷最高氣溫。高溫又乾燥的氣候條件將大幅提升美西發生野火的風險,從華盛頓(Washington)到南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再到東部的科羅拉多州(Colorado)等西部9州都發布了火災風險的紅旗警告。博爾德國家氣象局(Boulder’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7日也在推特上提醒民眾,現在就得為這種夏天和冬天並存的劇變天氣做好準備。(圖/翻攝自推特/NWS Boulder)更慘的是,一場暴風雪將在熱浪後席捲科羅拉多州,擁有洛杉磯山脈最高峰的科羅拉多州的溫度將在一週內大起大落。科羅拉多州公共廣播電臺報導,助理氣候學家波林格(Becky Bolinger)表示,這樣的天氣,他前所未見。博爾德國家氣象局(Boulder’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7日也在推特上提醒民眾,現在就得為這種夏天和冬天並存的劇變天氣做好準備。博爾德國家氣象局指出,7日晚間將開始生成冷鋒,美西氣溫會再8日下降,強風和暴雨將轉為降雪。由於氣候的劇變可能帶來寒流,蒙大拿(Montana)、懷俄明(Wyoming)和科羅拉多州也都發布了暴風雪預警。
為研究而喪命!格陵蘭冰層融化無法逆轉 氣候學家凍死於冰隙中
世界著名的氣候學家史蒂芬(Konrad Steffen),日前傳出在格陵蘭的冰層破裂意外中去世,享年68歲。而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指出,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格陵蘭的冰層融化問題,已經達到了不可逆的程度。根據國外媒體《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氣候學家史蒂芬是聯邦理工學院的冰川學家,是最早提出全球暖化概念的學者之一,研究氣候變遷長達40年,同時也在格陵蘭進行數十年的研究,證明格陵蘭的冰層融化速度加快,是因為氣候變化所導致。而他在8月8日時,因為墜入了格陵蘭「瑞士營」研究站附近的冰隙中,遭底下的冰水凍死。研究人員表示,最近的風雪太大,遮住了冰隙,所以他們在沒有注意到的狀況下,釀成此次的意外。而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氣候科學家尼利三世(Ryan R. Neely III)認為,全球暖化導致格陵蘭冰層脆弱,這也讓冰隙越來越多。1952年出生的史蒂芬專攻氣象學,於1984年獲得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0年成為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氣候學教授,2005年至2012年,擔任環境科學研究所(CIRES)所長。他曾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在席間表示,每年格陵蘭島因為融化損失的冰量,可以淹沒哥倫比亞特區,因此吸引美國政治圈的注意。而他同時也發現,南北極是全球暖化最嚴重的地方,近20年,極區冬天的溫度上升4度,所以導致冰層鬆動。而冰層會因表面受熱融化,逐漸滑向大海,產生劇烈的崩塌。而冰層中因融化而滲出的雪水,也會加速冰層的滑動。在史蒂芬不幸逝世後,CIRES主任阿卜達拉蒂(Waleed Abdalati)對外發表聲,「大家都感到難過,但知道史蒂芬是在他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而離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奉獻給研究,又感到有些安慰。」而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透過研究1985年至2018年、橫跨北極234個冰川,共計34年的數據發現,格陵蘭的冰川已經過了關鍵期,每年的降雪量已經不足以補充冰川在夏季融化而流失的份量。而如果格陵蘭的冰層全部融化的話,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