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曲線
」 疫情 李秉穎 確診中秋後新冠疫情恐再起 疾管署預估高峰在這時候
因應秋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再起,疾病管制署公布,今起COVID-19莫德納XBB.1.5疫苗開打,第一階段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疾管署署長莊人祥今表示,預估中秋連假後,會又有一波流行,且會逐漸升溫,預估高峰落在12月中旬,每日平均將新增100例中重症併發症。防疫大使滿嬌姨今天接種第五劑的新冠肺炎疫苗。(圖/中國時報記者鄭郁蓁攝影)疾管署今天舉辦新冠肺炎疫苗開打記者會,莊人祥表示,今年5月新冠肺炎降為第四類傳染病後,5月以來本土新冠疫情持續下降,9月來到最低點,但看到歐美疫情又慢慢升溫,預期國內秋冬新冠疫情也會往上,因此預先準備。莊人祥依據統計資料指出,今年5月起COVID-19中重症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佔78%,且併發中重症及死亡個案中,多有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且超過7成為完全沒有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者。莊人祥表示,觀察近期國際上歐洲、美國等地疫情都有升溫傾向,且國內外主要流行病毒株多為XBB衍生,預期國內未來又要有一波疫情,而最新的COVID-19莫德納XBB.1.5可以對抗最新的BA.2.86病毒株,預期國內未來又要有一波疫情,因此呼籲民眾踴躍接種。莊人祥表示,預估中秋連假後,會又有一波流行,且會逐漸升溫,預估高峰落在12月中旬,每日平均將新增100例中重症併發症。雖會升溫,但他表示,應不至於像今年6月時每日平均新增200例,屆時應會「打八折」,國外的流行曲線也是如此,流行幅度會一波比一波還小。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無論過去接種什麼廠牌、或未曾打過COVID-19疫苗皆可接種這劑莫德納XBB.1.5疫苗;如為確診者,需間隔12周(84天)再施打。此外,XBB.1.5、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同時分開不同部位接種,亦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若同時接種三種疫苗,同手臂兩針建議距離至少2.5公分。疾管署說明,XBB.1.5疫苗各對象開放接種期程為:一、首週自今年9月26日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二、自10月2日起再開放醫護人員接種;三、暫定自10月9日起開放全民接種,將視上述接種情形調整。同時提醒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並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另外防疫大使王滿嬌今也分享她的COVID-19疫苗接種經驗,她笑說,在片場,常常因為誰確診,就要刪減戲份,因此她為了減少疾病影響自身健康及工作進度,會和朋友相約打疫苗,她還秀出自己的疫苗小黃卡,說目前已接種4劑COVID-19疫苗。接種後除了自己會注意要多喝水,家中子女也會關心她的狀況,4劑以來都沒出現對身體太大的影響。
將疫情比喻為股票?台大醫:防疫要看「長期趨勢」 別斤斤計較1、2天數字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確診數起起伏伏,令不少民眾質疑,疫情到底何時才會結束,是否有趨緩?對此,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防疫是「炒長線」,「你買股票都是看長遠趨勢啊,不要為了1天、2天數字在斤斤計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稍早在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聲稱,BA.4、BA.5「不會像媒體報導的一樣,造成另一波大規模感染」。接著當周玉蔻問他為何疫情起起伏伏時,李秉穎則是笑回,「基金有賺有賠」,疫情流行曲線一定跟海浪一樣有波動。「你要看長期趨勢,你買股票都是看長遠趨勢啊,沒有人說,它今天上去就一定會繼續上去。不要為了1天、2天數字在斤斤計較。」不過周玉蔻開玩笑稱,當沖就是這樣欸!李秉穎則笑回,防疫是炒長線、而非短線。針對死亡數明顯下降的情形,李秉穎也解釋2個原因。首先,即便病毒再怎麼變異,人體免疫系統對重症和死亡的保護力不太會下降。第二個因素則是高風險、重症的病例已經減少。截至10日下午,台灣新冠疫情死亡人數已來到9298人。
BA.4、BA.5已入侵 莊人祥稱恐再造一波流行
本土疫情昨日新增5萬2213例,並未降至指揮中心先前預測的4字頭,死亡新增171例,包含1名4歲腦炎重症女童,從發病到死亡僅4天,全國致死率攀升至萬分之14。中央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對疫情走向「感到樂觀」,不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已入侵國內,兩大新型變異株恐再造成一波流行,他參考其他國家疫情,預測7~8月可能有一波會上升。昨個案新增以台中7909例最多,其餘依序為高雄6992例、新北6444例。莊人祥表示,除新竹、宜蘭、連江,其他縣市皆在下降,且個案較前一天下降7.3%,打破過去周三都是最高趨勢,今應會降到5萬例以下。另外,中重症新增281例、171人死亡,且又添兒童死亡個案,為1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發燒、抽搐,後因腦炎入住加護病房,17日突發性肺出血,當天病逝,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4天。為國內第19例兒童重症死亡案,腦炎死亡第6例。截至目前,國內共累計343萬9279例確診、5651例死亡。今年以來的本土重症個案中4798人死亡,致死率為萬分之14。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台灣整體流行曲線下降,20~49歲年輕族群流行下降速度最快,依自然感染、突破性感染以及疫苗保護計算,該年齡層「免疫防火牆」達72%,保護中老年族群,是疫情下降最大原動力。他也預估,6月底北北基將達成單日個案少於萬例,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台灣每日新增個案將控制在全人口的0.2%,即約單日約4.6萬例,走入地方流行。莊人祥回應,月底能否降到單日確診1萬例需持續關注,但「對疫情走向樂觀」。不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已經入侵國內,專家也紛紛預警兩大新型變異株恐再造成一波流行。莊人祥指出,國內整體疫情都在下降,針對變異株,參考其他國家疫情,大概7~8月後才可能有一波上升,指揮中心也正在關注。
台灣「免疫防火牆」築7成 專家提醒:中南部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
我國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5萬2213例本土,另增171例確診病歿,而在染疫死亡個案中有111人未打滿3劑疫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已逐漸步入平原期,將走向地方性流行和流感化監測。他也進一步指出,隨著20至49歲年輕族群保護力提升,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築起約72%,其中北北基桃已達79%最高。陳秀熙說明,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至於中重症高危險族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會降緩,隨著年輕族群免疫屏障的提升,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南部70歲以上長者,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還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在舉行防疫科學直播時也說明,即使全球疫苗覆蓋率已達61%,但病毒仍然有相當高的機會進行突變,原因是疫苗施打率的提高產生「免疫逃脫」或疫苗施打不平均等狀況,皆會造成病毒變異。他也以流感為例,過去從大流行到透過疫苗控制,病毒即使沒有消失,但高覆蓋率也達成族群免疫,雖然病毒開始突變,但傳播率會降低,因此流行可受控制。陳秀熙認為,台灣適應期較長,但流行曲線已下降,隨著疫苗施打率的增加與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抗體,預估6月底到7月上旬保護力還會再提升。
疫情流行曲線下降 公衛學者:估轉為地方流行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但已有下降趨勢。公衛學者表示,依照年齡層感染率動態曲線來看,台灣20~48歲年輕族群流行下降最快,逐漸形成「免疫防火牆」,保護年老族群,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即將受到控制,預計疫情下降後,將進入平原期,6月轉為地方流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整體流行曲線目前仍依紐西蘭軌跡逐漸下降,根據紐西蘭經驗,疫情下降後將產生平原期,開始會有地方性流行、流感化監測,台灣未來也可能如此。依年齡層感染率動態曲線來看,台灣20~49歲流行下降速度最快,很快達到高峰後下降,而0~19歲亦受20~49歲影響而下降,年輕族群已逐成「免疫防火牆」,進而保護年老族群,代表台灣的疫情即將受到控制。若依地區分析,陳秀熙表示,台灣的生活圈在東部靠的是普悠瑪、太魯閣,西部靠的是高鐵到達的各個城市。他將台灣分為北北基桃、竹竹苗宜花東、中南高、彰投雲嘉及離島5區進行分析,發現北北基桃在5月17日達到高峰後疫情下降,預估6月底每日個案數將小於1萬;竹竹苗宜花東,以及高鐵主要3大城市台中、台南高雄,這2區域的流行曲線也在下降,將在6月底達地方流行,再來則是彰投雲嘉。至於離島,曲線似乎還沒完全下降,但是解釋上要很小心,原因是有資料歸戶問題。整體而言,陳秀熙表示,台灣到了6月底,預估每日新增個案將控制在2%,疫情走入地方流行流感監測。由於20~49歲築起免疫防火牆,依自然感染、突破性感染以及疫苗保護計算,台灣這年齡層的整體「免疫防火牆」達72%,其中北北基桃、竹竹苗宜花東、中南高及彰投雲嘉分別為79%、72%、70%及66%,此族群所形成免疫防火牆是台灣目前疫情下降最大原動力。
Omicorn釀3187人超額死亡 學者估:6月底降回背景值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都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在2015~2019年,因戰後嬰兒潮進入老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到了2020年仍為負超額,今年受Omicron影響,疫情時間拉長,也出現了正超額的現象,1~5月間,共3187人超額死亡。目前本土流行曲線明顯下降,預估到了6月底,單日確診數會低於3萬、死亡數也有望低於50人,恢復到背景值。因應部分國家死亡數低報情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超額死亡」 (O-E)估算,即觀察值全死因死亡(Observed)-預期值全死因死亡(Expected),不過目前尚未有針對Omicron超額死亡問題的研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受人口老化影響,1946年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近年開始邁入65歲,台灣2015~2019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藉由時間序列模型推估,台灣在2020年間仍為負超額,而在2021年隨著疫情時間延長,老年人口受到衝擊而逐漸成為正超額,至2022年Omicron大流行期間,超額死亡問題更為明顯。1~5月間,台灣共有3187例超額死亡,其中1~3月405例、4月16例、5月2765例。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超額死亡比例為4%,日本5%、紐西蘭9%、新加坡15%、澳洲20%、南韓25%、香港38%。目前台灣本土流行曲線已明顯下降,相較於紐西蘭,台灣無症狀及輕症適應期略長,但仍朝流感化趨勢前進。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層感染率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已達15%,逐漸形成免疫保護牆而使流行下降,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各年齡別感染率都已下降,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宜蘭縣則趨緩,而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及台中市則趨於平坦。陳秀熙預估,台灣到了6月底,每日個案會低於3萬,走向地方流行。感染高峰後,中、重症及死亡曲線也開始呈下降趨勢,在考慮公告與死亡日相差6天間隔,藉由模型評估,在抗病毒藥物介入、醫療量能調整之後,未來的死亡數也將有所下降,6月底死亡人數將小於50人,恢復到背景死亡率。
台多日逾8萬確診 台大醫估「恢復正常生活時間點」:最樂觀估計恐在9月
本土疫情多日停留在單日8萬多人確診,持續處於高原期,到底何時能過高峰而恢復正常生活?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直言,「9月恐怕是最樂觀估計」,從近幾天呈平穩的流行曲線來看,顯示表示民眾的防疫警覺性增加,疫情緩升但未來也會緩降,很難在4個月內完全平息。基隆市昨日傳出某精神醫療院所爆發群聚感染,5月1日一名護理師確診後,陸續傳出案例,院內35位工作人員、165位住民,目前已過半人員確診,累計108人染疫,包括17名工作人員、91名住民。基隆市衛生局表示,目前採就地安置,除分艙分流,劃分紅、黃、綠區監控,另要求工作人員、住民不要跨區活動,但該醫療院所住民有時較難掌控,目前主要以健康監測為主。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小組(ACIP)召集人、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疫情連續多日都是在8、9萬例上下,疫情曲線維持在高原,是否已經進入高峰,還無法下定論,本周仍需觀察。李秉穎表示,從目前疫情流行曲線趨緩且緩步上升來看,未來也會緩步下降,9月恢復正常生活是「最樂觀估計」,以日韓為例,也是緩升、緩降超過4個月才漸平息。李秉穎預估,7月底高峰過後,全台群體免疫頂多會有30%~40%的人得到感染,只要群體免疫達一定程度,應能適度開放,想要完全自由活動,恐怕沒那麼快。全台確診數未見趨緩,但北部有下降趨勢,中南部則開始上升。台北市長柯文哲26日分析,雖然台灣是同島一命,但每個地方仍有差異性,在看整個台灣疫情時,沒辦法用任何一個地方代表全貌。要區分成北北基桃宜、台中高雄、台南3組,而其他交通流量低的縣市更後面才上升。柯文哲說,雙北地區要合在一起觀察,首都生活圈每日確診人數加起來,這周比上周低一點,洪峰不像其他國家是一個很高的數值上去,高原期會維持一陣子,比較能放心的是在這狀態下,北市醫療量能還可應付。
疫情高原期 專家:死亡案例增「在預期範圍內」
國內25日新增8萬9352例,有76例死亡創下單日新高。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委員李秉穎表示,這一個禮拜的疫情區間確實在高原期,「是否上升還是下降還要再觀察;至於死亡病例數增加,他表示,這在預期範圍內。本土確診數近日都在8、9萬間起伏,李秉穎26日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臉書直播《新聞放鞭炮》專訪指出,觀察這一周的疫情區間,「我們大概是在一個高原期,是否上升還是下降還要再觀察」,他表示,死亡人數增加則在預期範圍內,因為死亡的高峰通常出現於疫情高峰的數周後。李秉穎說「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一開始就是2至4%,歐美國家醫療機構受疫情影響,會上升至6至8%」,他指出台灣現在死亡率是零點幾,因民眾疫苗施打率普及,大幅降低死亡率,現在的死亡率也比1、2年前低非常多。李秉穎表示,先前分析台灣疫情流行曲線是「丘陵式」,現在仍維持「丘陵」不變,「如果是高山式,就像很多人模式推估,一下子就破10萬」,最近呈現高原樣貌,「顯示民眾的防疫警覺心增加」,沒有讓確診數快速攀升。
一圖看懂「疫情高峰了沒」 確診數「暴衝上揚」機率曝
台灣本土疫情嚴峻,連日來確診人數皆破萬,指揮中心預估,高峰可能落在5月底至6月初。對此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貼出一曲線圖表示,未來每日確診數會爆衝上揚的機會不大。何美鄉24日在臉書指出,「到高峰了沒」是近日最熱門的問題,與其看全國,不如每縣市分開看比較清楚;她分析,目前趨勢看起來不會有高峰,只有高原,因為台灣全國雖是一日生活圈,但在全民自律,在有限的跨縣市交互傳播的情況下,每縣市會依照其既有的病毒,及其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及特有生活習性而形成流行曲線。確診曲線圖。(圖/翻攝自臉書/何美鄉)何美鄉表示,至今只有北北基桃、宜蘭、新竹縣及花蓮等縣市,已達其每日最高確診人數,它們的共通點是,全人口確診率都超過5%以上;值得探討的是,這是真的群體免疫效應,還是行為效應(全民自律的結果)還有待觀察。何美鄉認為,這些已達頂的縣市總人口約1千萬,也有是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未達轉折點,不過剩下的這一半,人口密度都較低,所以未來每日確診數會暴衝上揚的機會不大。她也提及,強調確診率而不說感染率,是因為從國外經驗來看,真正的感染率應該是確診率的2-3倍,需要進行血清調查才能知道。
重症個案破2000、死亡達382人 專家批防疫措施「放太快」
國內昨新增136例中症、55例重症、59例死亡個案,今年中、重症個案正式突破2000人,其中382人死亡。專家指出,台灣中、重症個案多的原因在於防疫措施「放太快」,確診病例增加太多所致。由於死亡黑數已遠比帳面上的數字嚴重太多,政府也應公布「超額死亡」的數據。陽交大公衛研究所兼任教授、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台灣中重症個案多,原因在防疫措施「放太快」。共存策略應是把流行曲線壓平,而不是採「躺平」做法。紐西蘭雖鬆綁防疫策略,但仍有在擋疫情,在特定場所仍要求檢附快篩結果。台灣在藥物、試劑不足之下放太快,病例數增加太多,而孕婦、幼兒又無法使用抗病毒藥物,才釀成中重症、死亡憾事。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近期指,依致死率估算,截至6月底,全球會產生逾116萬例死亡,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直接、間接的死亡數估計達1490萬,有超額死亡現象。而台灣4月28日~5月15日間,70歲以上通報死亡為萬分之52,已高於萬分之23.9的背景值,出現超額死亡,其一原因在於醫療能量的緊縮。不過,指揮官陳時中昨回應,長者死亡率比背景值要高是一定的,不然這個疾病就沒威脅性了。邱淑媞說,死亡個案會有3種黑數,1是感染者不一定被認定為新冠致死,屬認定黑數;2是真正的黑數,即感染但排不到檢驗,未確診就死亡;3是醫療排擠效應造成的「陪葬者」,例如醫院空出床位後無法收治的對象、因其他疾病等半天未及時被治療的病人等,這3類死亡數遠比帳面上的數字嚴重太多。以南韓為例,今年3月多的死亡較2015~2019年超額3成,邱淑媞認為,指揮中心有必要公布國內相關數據。當前第一要緊是減災,疫情升溫、資源不及北部的中南部,該停課就停課、該限制大型活動就限制。另地方要盡可能快篩試劑發給高風險對象,及時檢出、投藥。為避免過度消耗資源,快篩陽視同確診的對象,也應擴及所有民眾。
民眾搶買疫苗險、防疫險 和泰產險今宣布放寬投保年齡至80歲
為了讓長者安心接種疫苗並擴大對長者的保障,和泰產險今天(20日)宣布,即日起將疫苗險及法定傳染病保障綜合保險之投保年齡放寬至80歲,包含疫苗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之保障,如住院日額保險金、加護病房日額保險金、出院慰問金等,也包含因法定傳染病須接受治療,以及受衛生主管機關隔離處置之保障。並擴及確診補償保險金、住院日額保險金、負壓隔離病房或加護病房保險金、隔離費用補償等。投保不分性別、不限職業類別。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國內疫情從去年至今確診者年齡層偏高,超過3成是60歲以上,而且75歲以上的確診者死亡比率更是超過22%,近日雖發病日流行曲線已漸趨緩,但長者的染疫風險仍不可忽視,因此接種COVID-19疫苗,除了保障個人免於罹病,亦可降低併發重症及死亡機率,更可建立群體的免疫力,預防病毒傳播,整體考量仍是建議符合疫苗接種順序的民眾,依照通知前往接種疫苗。和泰產險表示,目前所推出多種防疫專案包含網路投保、線下個人專案、企業專案等,民眾可依照自身的考量選擇,或洽詢服務專員來提供專業建議及服務。
台灣本土確診「每周都在降」 陳建仁:疫情已受到明顯控制
台灣這波疫情從4月中延燒至今,雖然已經連續好幾周本土確診人數都在百例以上,疫情尚未平息,但是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今(16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自從全國發布三級警戒後,周周的本土染疫人數都有在下降,坦言「疫情已受到明顯控制」。陳建仁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從4月20日發現B.1.1.7變異株以來,由於該變異株傳播力強,先後造成華航機組人員、諾福特員工、獅子會、宜蘭遊樂園以及萬華茶藝館的群聚感染,不過從發病日流行曲線來看,中央從5月15日發布三級警戒以來,前2周的單日確診人數落在5、600人左右、後兩周約為3、400人,到了這個禮拜,單日確診平均約在1、200人。陳建仁認為,在全民團結一心、共同防疫的努力下,疫情已受到明顯控制,不過他也提到,若想盡速將確診數壓在百例以下,大家仍要持續力行各項防疫作為。昨(15日)中央已經開放85歲以上的長者施打疫苗,之後開放的年齡層才會持續下修,陳建仁認為這樣的安排是相當合理的,因為目前80歲以上年齡層的重症率和致死率,分別是43%和27%,但是在0-9歲年齡層分別是0.3%和0%,最高與最低年齡層相比超過百倍,由此可見,這兩項指標都與年齡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快速上升。至於為何台灣確診者的致死率會高於全球平均?陳建仁表示,主要是這波疫情的確診者都是長者居多,50歲以上染疫的比例為55%,如果想要比較不同國家致死率的差異,需比較年齡別或年齡標準化致死率,才可以排除不同國家確診病例之年齡分佈不同的影響。
5月底再爆疫情!廣州「本周有望歸零」 專家解釋成功防控關鍵要素
台灣爆發本土疫情後,雙北地區在5月17日進入疫情三級警戒。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廣州也在5月21日爆發本土疫情,截至6月13日,累積確診人數達到146人。但近日傳出,廣州當地有望在20日前「清零」,等同於這次廣州的疫情僅維持1個月左右,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馬文軍也出面解釋,這次廣州能夠成功防控疫情的關鍵。根據《第一財經》報導指出,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馬文軍受訪時表示,他以2020年3月廣州的輸入疫情來舉例,表示這次廣州的疫情與去年疫情的流行曲線相似,如果依照去年3月的趨勢來推斷的話,疫情約在6月17日可以清零,總病例控制在146例左右。而如果用北京2020年新發地疫情爆發的流行曲線來推估的話,本次廣州疫情在6月18日可以清零,總病例可以控制在154例左右。由於上述兩次疫情流行曲線,馬文軍保守推估,廣州在本次的疫情中,有望在6月20日前輕零完成,疫情前後歷時約1個月左右,總病例可以控制在180例左右。馬文軍表示,疫情爆發的規模與時間,主要是取決在兩個因素,一個是「疫情發現的早晚」,馬文軍表示,越晚發現疫情,採取措施就越慢,相對的疫情控制也越發困難,清零所需要的時間也越長。第二個因素就是「防控疫情的措施」,馬文軍解釋,如果能夠進行力度較大的防控措施,那麼清零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跟著變短。
本土疫情有望6月中旬受控?專家曝條件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昨宣布全國3級警戒繼續實施至6月14日。專家分析,此次本土疫情的平均病例再生數(R0值)為5.78,必須實施嚴格的非藥物公衛措施(NPI)措施。以台灣的情況而言,現行NPI措施的落實程度僅75%,傳統市場、遊民仍有群聚,特種行業的傳染也在持續,雖然疫情會趨緩,但個案還是會不斷爆出,恐衝擊醫療量能。若能做到9成,這波本土疫情就有望在6月中旬受控。台大公衛學院今舉辦新冠肺炎科學防疫線上直播,由教授陳秀熙、校友任小萱、范僑芸、古玫生一同分析各國實施的NPI措施。任小萱引述全球40幾個國家的NPI措施資料指出,若採取限制1000人以下聚會的措施,降低有效再生數(Rt值)的效果有23%、限制100人聚會有34%、限制10人聚會則有42%。另外,部分公司停班降低Rt值的效果有18%,多數公司停班效果有27%;學校停課有38%;待在家的效果則是13%。由此可見,限制10人以下聚會與學校停課,是最能有效控制疫情的NPI措施。而另一項針對226國的NPI措施評估,也顯示取消小型聚會、關閉教育機構、邊境管制是最有效的前3名介入措施。對於台灣這波本土疫情,陳秀熙表示,4、5月時,本土疫情以家戶感染為主,接著再進入社區。初期的情況看來,這波疫情的R0值為5.5,經校正回歸,重建流行曲線,得出的R0值仍高,為5.78,必須實施嚴格的NPI措施。根據確診個案流行曲線評估,在沒有NPI措施,或NPI措施落實30%、34%、46%、60%的情況下,疫情將無法控制。陳秀熙表示,萬華茶藝館事件延伸出社區感染時,當時全國NPI措施的落實程度研判只有46%,這也導致隱性傳播不斷發生。隨著疫情警戒升級,陳秀熙表示,國人NPI的落實程度已有所提升,從46%加強至75%,但目前仍有傳統市場、遊民群聚,特種行業的傳染也還在持續。雖然當前75%的落實程度,可讓流行有所趨緩,可換取等待疫苗的時間,但確診個案還是會微微上升,不斷有個案出現,醫療量能將受到很大的挑戰。陳秀熙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加強NPI措施的落實,確實做到3級警戒的要求,避免外出群聚,傳統市場和特種行業也要做好管制,讓NPI措施的落實程度達到90%。如此一來,推估到了6月中旬,疫情就能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