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
」 健康 醫師 養生 禁忌 黃軒早上喝溫水好處多?身體舒服又能變美 醫曝4大好處
近日氣溫溜滑梯,讓人冷到直發抖。芳療醫師吳易儒表示,早上喝杯溫水,能讓身體舒服也能變漂亮,她也列舉出助排毒、改善乾燥問題、減少痘痘等4大好處。吳易儒在臉書發文,喝溫水對肌膚有4大好處:1.幫助排毒,告別暗沉肌:吳易儒指出,「溫水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肝臟更高效地排毒。一旦身體內環境更乾淨,肌膚自然更透亮、暗沉也會減少!」2.提升膚色,改善乾燥問題:吳易儒表示,「睡了一整晚,身體處於輕微缺水狀態。一杯溫水能快速補充水分,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膚更有光澤,乾燥也不容易找上你!」3.調整腸胃,減少痘痘困擾:吳易儒指出,「腸胃健康與肌膚狀態息息相關。早上喝溫水可以溫和喚醒腸胃,幫助消化系統運作更順暢,減少因便秘引起的痘痘或膚況不佳問題。」4.增強膠原蛋白吸收力:吳易儒說,「溫水有助於刺激體內循環,幫助皮膚更好地吸收膠原蛋白和營養,長期下來肌膚更彈潤有光澤!」吳易儒也提醒,溫水最好控在4、50度不要太燙,「每天早起喝一杯溫水,為肌膚健康和美麗開啟新的一天。」
美國樂事「這款薯片」被召回 FDA:會引發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
美國食品暨醫藥管理局(FDA)近日宣佈,知名零食樂事(Lay’s)經典原味薯片因含有未申報的成分必須召回,該成分可能會引發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對此,廠商也主動召回這款13盎司「派對裝」包裝(Party Size) 的經典薯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外媒報導,百事公司(PepsiCo)旗下的知名零食品牌「菲多利」(Frito-Lay)於12月16日宣布,召回部分在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銷售的樂事經典薯片。報導稱,這次召回的產品為 13盎司「派對裝」包裝的經典薯片,銷售範圍涵蓋實體零售店及網上平台,銷售時間從11月3日開始,至於其他口味或包裝尺寸的樂事薯片則未受影響。由於該款產品因未標示牛奶成分,可能對乳製品過敏者造成健康風險,根據業者的公告表示,「對牛奶過敏或嚴重敏感的人,一旦食用了這些召回產品,可能會出現嚴重或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據了解,部分對奶類過敏的民眾,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出現對奶類或奶製品的一種非典型反應,一般來說,在兒童身上較容易發生,奶類過敏的症狀包括嘔吐、蕁麻疹和消化系統問題。雖然目前尚未接獲任何與此次產品相關的不適或過敏反應的回報,不過業者仍主動召回, 報導引述Frito-Lay說法,這批受影響的產品的有效日期為到2025年2月11日,製造代碼以 6462307xx 或 6463307xx 開頭。另外,菲多利的母公司百事公司也呼籲,對牛奶過敏或有乳製品敏感的消費者應立即丟棄該產品。美國樂事一款 13盎司「派對裝」包裝的經典薯片「未標明牛奶成分」緊急召回。(圖/翻攝自X)
蔬菜吃出病1/「當季養生食材」竟致甲狀腺低下? 抗氧化青菜也藏地雷
蔬菜一向被視為健康的代表,但若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時反而會吃出毛病!一名36歲女性吃下大量白蘿蔔後,竟被診斷出甲狀腺功能低下,專家告訴CTWANT記者,擁有「抗癌青菜」美名的青花菜同樣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為何這些養生食材會致病?關鍵正是碘攝取量不足。36歲的陳小姐(化名)近日突感精神不濟、整天疲憊不堪,就醫後檢查出甲狀腺功能低下,原來陳小姐平時食用不含碘的玫瑰鹽,長期碘攝取不足導致甲狀腺濃度下降,再加上最近親友贈送醃漬的白蘿蔔,陳小姐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生蘿蔔,因此才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十字花科類蔬菜如白蘿蔔、花椰菜、大白菜和甘藍是國人常吃的食材,一向被認為有益健康,但實際上,也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營養師程涵宇說,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葡萄糖苷,吃下肚後經過酶解會產生異硫氰酸鹽,具有抗氧化、抗癌功效;但其他成分如吲哚類葡萄糖苷則會分解為致甲狀腺腫物質、硫氰酸鹽,可能抑制甲狀腺素的生成。程涵宇說,如果平時碘攝取量不足,例如不吃碘鹽或海藻類食物,並且又大量生食這類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生白蘿蔔,就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但十字花科蔬菜中,還是有風險高低的差別。研究顯示,194 μmol(微莫耳)的致甲狀腺腫物質會讓阻止甲狀腺吸收碘,但77 μmol則無此影響。」舉例來說,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含有較高的致甲狀腺腫物質,而大白菜、花椰菜、青江菜含量較低。程涵宇強調,在一般情況下,食用十字花科蔬菜病不會有健康疑慮,「首先要生食才有風險,例如醃蘿蔔、泡菜;其次要吃下極大份量,例如一天吃下1公斤的羽衣甘藍,且持續數個月;不只如此,還要身體點攝取不足才會致病。」青花菜含有極佳的抗氧化力,但較容易引發脹氣,建議細嚼慢嚥,同時勿搭配碳酸飲料。(圖/123RF)不過,若是消化系統較為敏感,十字花科蔬菜的確容易造成脹氣。程涵宇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較高的纖維和低聚糖(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這些非可溶性纖維不易消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進而導致脹氣:十字花科蔬菜富含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在腸道中不易消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導致脹氣。程涵宇建議少量吃、慢慢吃,同時避免搭配碳酸飲料,就能減少脹氣機率。另外,蒸煮的烹調方式可抑制十字花科蔬菜產生的酵素芥子酶,也能減少引發脹氣的可能性。如果脹氣情形嚴重,也可改吃其他類型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一樣可攝取豐富纖維。
新生兒滿月就斷奶!家長只餵「1食物」 2月大嬰多重器官衰竭險夭折
大陸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監護室近日收治了一名2月齡的男嬰,其患有嚴重低鉀血症、多臟器衰竭。原來,孩子出生僅1個月時,就停了母乳餵養,之後家長只給他餵食米糊,導致孩子營養不良,鉀元素攝入不足,造成嚴重內環境及電解質紊亂。經過近1個月的救治,男嬰體重增長到4.6公斤,目前已出院。綜合陸媒報導,該名男嬰在出生僅1個月後,家長就停止了母乳餵養,轉而只給他餵食米糊。由於寶寶年齡太小,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充分吸收米糊中的營養,導致孩子營養不良。更為嚴重的是,米糊中鉀元素含量不足,使得孩子體內鉀元素攝入嚴重缺乏,最終造成了嚴重的內環境及電解質紊亂。孩子最初只是表現出精神狀態不佳,哭聲微弱,但家長未足夠重視。直到孩子病情急遽惡化,出現多臟器衰竭的症狀,才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接診後,立即對孩子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治療,經過近1個月的精心救治和護理,孩子的病情終於得到了控制,體重也逐漸增長到了4.6公斤,目前已順利出院。此次事件為廣大家長敲響了警鐘。醫生提醒,嬰兒在4到6個月之前,主要的營養來源應該是母乳或配方奶粉,過早給寶寶添加不適當的食物,如米糊,會對寶寶的身體造成嚴重危害。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應科學餵養,了解寶寶每個階段的營養需求,避免因不當餵養給寶寶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日勝生循環經濟營收占47% 跨足水資源概念股
上市公司日勝生(2547)舉辦線上法說會發布2024年第三季業務進展,重點聚焦於水資源再生、樂齡住宅發展、智慧綠建築與營運事業網絡推動。子公司寶鼎再生水第四季起供應1.8萬CMD,三芝樂齡住宅「日初不老莊園1」將於明年第一季完工入帳,子公司泰誠新建故宮行政大樓與圖書館,也預計於2024年第四季完工。除營建業務外,目前日勝生在循環經濟方面營收比重高達47%,也被定位為水資源循環的概念股。日勝生子公司寶鼎再生水加速建設桃園再生水BTO計畫,第一階段已順利通水,每日供應1.8萬CMD(M³/日)再生水,預計2025年將擴增至4萬CMD。此外,子公司日鼎水務的地下水回收系統已接管14.8萬戶,計劃於2026年完成三期擴廠,每日污水處理量達15萬CMD。日勝生發言人陳婷婷表示,透過導入AI智慧水務管理和管網生命週期預警系統,搭配厭氧消化系統與廢熱污泥乾燥技術,有效提升水源穩定性,預期降低第三期系統碳排放量6%。整體水資源循環系統建設總投資金額超過145億元。至於三芝樂齡住宅「日初不老莊園」,1期520戶和2期132戶出售型,除保留整棟營運中心外皆已銷售完畢,分別預計於2025年第一季和第四季取得使用執照。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獨居者已達57.2萬宅,兩兩照顧(兩名65歲以上)18.4萬宅,顯示樂齡住宅市場需求日增。陳婷婷表示,因應政府青銀共居的在地養老政策,日勝生於板橋浮洲合宜住宅「日勝幸福站」推出「樂林森活」樂齡友善住宅,串聯「樂陶居-板橋樂林會館」提供健康量測、社群聯誼會員服務,鄰近亞東醫院及明倫社福慈善基金會委託營運之日照中心進駐社區,進一步推動在地化壯世代友善生活。日勝生子公司泰誠新建故宮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得標金額4.9億元,預計於2024年第四季完工,並將取得綠建築與智慧建築認證。泰誠也主導建設「淡金安居」社會住宅計畫,得標金額33.39億元,將興建地上14層、地下3層,預計提供620戶社會住宅,其中5%設計為無障礙房型。建設期程為5.5年,目標取得綠建築、智慧建築及耐震設計標章,預計為新北市增添高標準社會住宅資源。日勝生子公司萬達通則跨足資產管理與交通運輸業,2024年第三季獲利1.95億元。其TBS智慧票證APP會員數超過38萬人,累計售出158萬張電子票證,減少碳排放量3,103公斤。萬達通結合政府專案、地方觀光及跨界運輸,打造綠色運輸平台,實現數位與實體票務通路的整合發展。日勝生(2547)自結2024年10月營收5.18億元,較上個月減少0.09%,和去年同月相比增加4.57%。累計2024年1-10月營收54.82億元,和去年同期相增加3.78%。截至2024第三季為止,累計營收49.49億元,較前一年成長3.41%;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累計-2.47億元;累計EPS -0.26元。
杭州寶媽中「砒霜之毒」 竟是1類中藥吃3年…醫搖頭:腸子全黑了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35歲寶媽,身體冒出各種毛病,被查出中了「砒霜之毒」,但平時並沒有服藥的習慣,赫然發覺是吃中藥導致,整個腸子都變黑了。據《魯中晨報》報導,這名女子熱愛運動,平時也很注重健康,最近卻總感覺渾身無力,肚子也脹脹的,起初以為是照顧孩子導致,但身體漸漸出現變化,全身的皮膚變黑,尤其手掌和腳底特別明顯,又黑又粗糙,看起來有點病態的感覺,而且還出現發熱、月經失調、手腳麻木、胃口不好等問題,驗血顯示血球減少,隨即到醫院掛號。女子全身的皮膚變黑。(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師發現病情不尋常,一系列檢查發現,女子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均低於人體正常範圍,同時存在內分泌失調、肝功能異常、腹水、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系統損害,但免疫力指數、腫瘤標記等又是正常的,也沒有感染、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跡象。不過醫師仍不放棄,仔細了解女子的資料並查閱國內外文獻,鎖定「砷中毒」,結果顯示尿砷高出正常人的10倍,證實是砷中毒,多是誤食砒霜所致。然而,女子並沒有服藥史,從不吃保健食品或營養品,進一步追問才知,有便祕的她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以清熱解毒,不間斷地吃了3年。據了解,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和解毒作用,但處方中的「雄黃」有較強的副毒作用,長期大量服用會引起慢性砷中毒,進而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女子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護團隊立刻對女子進行治療,考慮到可能造成黑色大腸症,還做了大腸鏡檢查,一照果真整個大腸都是黑褐色,這個結果讓女子相當懊悔,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身體承受這麼大的代價,但已經來不及了。對此醫生提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職業健康體檢,減少環境污染和砷的接觸,是預防砷中毒的主要措施。日常若是服用雄黃類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該謹慎,而端午節外用雄黃時應避免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若要接觸需提前配戴好口罩、口罩,事後立刻洗手,假如誤食應馬上送醫。
誤食油桐花籽中毒!桃園4小學生腹瀉嘔吐「緊急洗胃」 家長批學校不該種
桃園市南區某國小,今天下午有4名六年級學童,疑似誤食油桐花籽,導致出現嘔吐和腹瀉症狀,校方緊急通報救護車將其送往國軍桃園醫院,所幸洗胃完後並無大礙。家長質疑,油桐花籽果實有毒性,校內不應該種植油桐樹木。國民黨市議員黃敬平說,油桐果實含有毒性,過去也曾發生國中生誤食而集體中毒的案例,校內如有種植油桐木,仍應教育學生並提醒其毒性,以免誤食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油桐花是台灣常見的植物,因為其花開潔白美麗,又被稱為「五月雪」,經常吸引人們拍照留念。然而,油桐花的種子含有高度毒性,若不慎食用,會對消化系統產生劇烈影響。油桐花子中含有的毒性物質會刺激腸胃,通常在誤食後數小時內引發中毒症狀,如嘔吐、腹瀉、胃痛,嚴重時還可能造成身體脫水甚至中樞神經受損。黃敬平指出,小學生識別能力較弱,誤以為油桐花籽是果實,也或許形狀和其他可食用的果實相似,進而產生誤會導致有中毒現象。油桐花籽的外觀或許像某些無毒的植物種子,但千萬不可隨意嘗試,尤其是小孩,對於植物辨識能力有限,更容易發生類似情況。市府教育局指出,該學校下午通報表示4位六年級學生,約下午1點多下課時食用油桐花籽,上課後向老師詢問是否可食用,並向老師表明早就已經吃下肚,老師發覺後立即將學生送往健康中心。其中3位學生因食用較多,有腹痛噁心情形,送往804醫院洗胃完畢,意識都清醒沒有生命危險。另1位由家人帶去就醫,因其食用量少,醫師表示先不用做特別處理,請家人持續觀察學童健康情形即可。該校校長表示,有其他同學目睹情況,說是1名學生從書包拿出油桐花籽,並稱覺得是堅果所以分給其他同學一起吃,校內是有種植油桐樹,但現在並非是開花結果季節,對於學生油桐花籽來源還要進一步釐清。平日也會教導學童辨識各種植物,也叮嚀任何植物都不可以放進嘴巴吃,因4名學生在休養,待學生明天身體好轉後,將進一步詢問如何得到以及為何要吃等細節,會再持續關心學生。
五旬婦吃鍋後嚴重腹痛!還蔓延到後背 檢查竟是「膽結石阻塞」作祟!
56歲黃阿姨嗜吃麻辣鍋及炸物,日前她與友人嗑完火鍋返家後,突然感覺右上腹隱隱疼痛,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不料疼痛從右上腹脹痛、抽痛,甚至已傳達到胃部及後背部,逐漸延伸到右邊肩膀,也出現發燒、白血球異常升高症狀,只好趕緊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膽結石阻塞膽囊,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她只好聽從醫師建議先採取禁食、抗生素治療,待急性期過後擇期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降低日後再發生機率。膽結石好發年紀大、女性、肥胖者 平時症狀無法察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毛士豪表示,膽結石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膽囊或膽道內形成固體物質的結石。根據統計,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以年紀大、女性、肥胖、高膽固醇飲食、快速減重者等居多,但有結石的人不一定產生症狀,端看結石大小及位置是否足以造成併發症,因此許多民眾平時可能根本無法察覺。反覆收縮性疼痛 嚴重恐誘發急性膽囊發炎毛士豪解釋,因膽囊收縮時,若膽結石會堵住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沒辦法順利排出,引起典型的右上腹痛,這種疼痛經常在進食後出現,尤其是攝取高脂肪食物後,患者會感覺反覆性且收縮性疼痛,甚至是劇烈的膽絞痛,有時也會伴隨噁心及嘔吐,萬一時間拉長,造成膽汁滯留,就可能會引發急性膽囊發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如有症狀切勿拖延毛士豪強調,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切開三至四個1~2公分的小傷口,然後以特殊器械在放大電視畫面下摘除膽囊,術後傷口疼痛輕微、傷口小、感染機會低,且有住院天數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患者負擔較小。毛士豪提醒,膽結石手術有多種治療方案,術前務必與醫師溝通,多數病患會在術後半年恢復正常,未來需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腸胃不適,平常也建議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負擔。
餐餐西莎害慘牠1/老病犬胃中驚見滿滿異物 竟是罐頭藏63顆塑膠和石頭
國際寵物食品品牌「西莎」靠著「餐餐西莎寵愛牠」廣告詞走紅多年,也成為飼主眼中高級狗食代表,飼主阿國(化名)卻控訴,表示自家18歲的老狗因病而食慾不振,只吃得下西莎,但狗兒近期身體卻每況愈下,甚至僅能喝水,緊急送醫後發現其胃中滿是異物,回家檢查愛犬吃的西莎罐頭,竟在其中找到大量塑膠片和石頭,阿國氣憤不已,提醒其他飼主小心。據了解,西莎創立於1989年,與「寶路」同屬瑪氏食品旗下,多年來靠著明星犬西高地白梗,以及「餐餐西莎寵愛牠」廣告詞成為飼主眼中的高級狗食,近期卻負面消息不斷,而台灣可買到的西莎狗食罐頭則是在澳洲生產製造,且強調是「優質鮮肉澳洲原裝進口,每一口都是原味享受」。阿國表示,家中的約克夏犬已屆18歲高齡,因個性貼心、長相可愛而成為全家人的心頭寶,但狗兒隨著年紀漸長,開始有老人痴呆、糖尿病和白內障等疾病,每日都要定時測血糖及打胰島素,也因胰島素而食慾下降。18歲的約克夏犬吃下西莎後,竟有大量異物停留胃部,毛孩也因而食欲不振,體重大幅減輕。(圖/讀者提供)狗兒食不下嚥讓阿國一家心急如焚,因而買來各種鮮食包、寶寶食用雞肉泥和雞胸肉等罐頭,甚至自己準備雞胸肉鮮食,用心良苦只盼愛犬能「賞臉」進食,但狗兒最終只願意接受西莎「蒔蘿焗烤菲力牛」罐頭。該罐頭每餐要價約40元,阿國一家為了讓愛犬補充營養而甘之如飴,狗兒每日飲食則只有西莎罐頭和糖尿病處方籤飼料,在連續食用3個月後,狗兒的狀況卻每況愈下。「食慾開始越來越差,甚至只願意喝水。」阿國說,狗兒近期開始體重狂降,連平常喜歡的食物都不願張口,且連續數天都沒有好轉,他立刻帶著狗兒去寵物醫院就診,並進行血檢和X光檢查,其結果卻讓他又驚又怒。X光片中發現狗兒的胃裡藏有大量碎骨頭及異物,醫生詢問阿國近日是否讓狗兒吃到骨頭,但狗兒的飲食都有經嚴格把控,阿國一家原先百思不得其解,上網搜尋後發現西莎的飼料2023年就曾出包,他們回家後打開罐頭這才真相大白。飼主在西莎罐頭內發現63個塑膠片、碎石頭和骨頭,這些異物傷害狗兒的消化系統,讓飼主又驚又怒。(圖/讀者提供)「用手按壓,發現罐頭裡有大量尖尖的東西。」阿國說,檢查後發現,內容物約100公克左右的罐頭,當中竟藏63顆異物,當中包括疑似碎骨頭、塑膠片和石頭等異物,被自家愛犬吃下肚的更不知凡幾。大量異物進入狗兒體內,也導致原本就身體虛弱的約克夏腸胃消化系統受到影響,堆積體內更可能造成腸胃炎或腸胃阻塞,目前醫生已開藥讓狗兒自行排出,但老狗消化系統變慢導致代謝速度更差,遭此橫禍也讓阿國全家人心疼不已。阿國說,西莎2023年同款罐頭就被爆出摻雜異物,沒想到此現象至今竟沒有改善,呼籲業者注意狗兒身體健康,並提醒給家中愛寵吃西莎的飼主多加小心,別因餵食罐頭導致毛孩受罪。針對飼主控訴,西莎公司發出聲明回應,表示目前正與飼主聯繫中,而西莎對於產品品質有嚴格把關,該產品也經過高溫高壓處理,如消費者有遇上問題,可透過消費者服務中心與公司連絡。2024年10月21日更新西莎公司發表示,「依據公司的標準作業流程,本公司於10月14日即啟動專案處理並展開與消費者聯繫。我們的消費者服務中心已於10月17日已聯繫上該名消費者,並獲得其同意收回受影響的產品內容物,待取得後將交由內部進行調查檢測並進行釐清。」
家長要注意「5遊具」 醫:玩這個手沒洗乾淨恐中毒
不少爸媽為了孩子安全,都會避免在家中擺放有風險的東西。小兒專科醫師巫漢盟在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分享,5種有疑慮的遊具,包括彈跳床、史萊姆、螢光棒、螃蟹車、蘿蔔刀。●彈跳床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指出,彈跳床發生意外的機率高,以美國國內來說,幼兒與青少年曾發生過扭傷、拉傷、挫傷或其他軟組織損傷,尤其又以下肢損傷最常見,而讓人擔心的頭頸部受傷則占所有彈跳床損傷的10~17%。 ●史萊姆史萊姆含有膠水、硼砂、香料、色素、亮片等物質,曾有實驗長期餵食老鼠硼砂,導致傷害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因此影響食慾和營養吸收。由於孩子玩樂可能會產生誤食或手沒洗淨導致中毒的狀況,又或是因為碰觸裡面的化學物質導致接觸性皮膚炎,因此建議應避免玩此類物品。●螢光棒一次性螢光棒外層由塑膠製成,裡面套著一根密封玻璃管,經彎折使玻璃破裂後接著引起化學反應產生螢光體,但若過度彎折或刀切導致鄰苯二甲酸二甲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低毒成分外漏,不慎吸食或觸碰可能會造成噁心、頭暈、昏迷等情形。建議若真的要玩螢光棒可選擇LED螢光棒,不僅可重複使用,也較環保。 ●螃蟹車螃蟹車主要功能在於可以提供寶包自行娛樂,但卻無法幫助學步,而且前進時需靠寶包自行用腿蹬著往前,尤其一旦坐在裡面太久,雙腿可能會因為缺乏支撐而過度彎曲,造成O型腿,另外也容易發生夾傷腳的情形,目前美國、加拿大都已宣導禁用螃蟹車。 ●蘿蔔刀蘿蔔刀看似有做鈍角設計,然而仍然可以劃破紙張、蘋果和西瓜,由於蘿蔔刀的刀刃靠單手就可以把刀片甩出,動作俐落又酷炫,可能在小朋友之間引起流行,若孩子興奮過頭有可能不小心劃到或戳到同學的眼睛、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受傷和糾紛。
被低估的新冠1/「不是小感冒」死亡人數比流感多9倍 再感染病逝風險增2倍
中秋節過後,許多診所擠滿看病人潮,宣告進入病毒活躍的「多事之秋」,而蟄伏其中的大魔王便是新冠病毒,當多數人認為新冠疫情穩定的同時,事實上,光是今年至少在年初與6月時就出現2波確診高峰,甚至首度出現孩童死亡案例,吳至行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新冠肺炎絕不是小感冒,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而且再感染者死亡風險更增2倍!疫情爆發已4年,根據疾管署去年9月至今的統計,XBB新冠疫苗全台接種率僅11.82%,6個月至4歲孩童甚至不到1%。「打氣」如此低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看新冠」。「許多人都誤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具威脅,但其實並非如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說,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黃振國說,過去是「一個人(病毒)的武林」,在一支病毒霸主之下,其他病毒沒有機會侵犯人類,但隨著新冠病毒愈來愈可以在人群間傳染 ,代表病毒愈來愈適應人類。「新冠真的不是感冒!」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別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新冠病毒會結合人體「ACE2受體」進入全身器官,對心肺、消化系統、大腦、腎臟等帶來損害,相較於流感更加可怕。疫情持續至今4年,民眾對接種疫苗逐漸感到疲乏,根據疾管署資料,去年9月至今的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1.82%。(圖/報系資料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比流感高出9倍,今年2月就分別有1歲、6歲孩童染疫身亡,這是睽違10個月後首次有兒童病逝,也敲響警鐘。不只如此,每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都會重創健康。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針對2020年至2022年44萬3,588名確診者,4萬947名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和首次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者的死亡風險不僅高出2倍,住院風險更超過3倍。此外,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的心臟疾病風險也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甚至肺部、腎臟、骨骼、肌肉、神經失調等健康問題都恐受到負面影響。吳至行說,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即便是低風險族群,確診後仍有多達7成個案「至少一個器官受損」。「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黃振國強調,當新冠病毒變異大就需要更新疫苗,目前流行的JN.1變異株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很大。而10月開打的JN.1新冠疫苗可以預防現在流行的變異株,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
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
超過50億人無攝取足夠碘 「7大營養素」如何攝取一次看
鐵和鈣等營養素分別對血液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發現,數十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 7 種關鍵營養素。根據CNN報導,8月29日發表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50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E或鈣,超過40億人鐵、核黃素、葉酸和維生素C攝取不足。共同主要研究作者弗里(Christopher Free)表示,女性和男性之間存在差異,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 B12、鐵和硒,然而男性卻沒有攝取足夠的鎂、鋅、硫胺素、菸鹼酸以及維生素A、B6和C。另外,在印度,核黃素、葉酸以及維生素B6和B12攝取不足的情況尤其嚴重,而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在南亞和東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地區最為嚴重。至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攝取了足夠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報導指出,營養師和醫生可以幫助確認,或者透過血液檢查自己是否有缺陷。全球攝取量最低的7種營養素、哪些食物富含:鈣對於強健骨骼和整體健康非常重要,存在於乳製品和大豆、杏仁中、深綠色葉菜、豆腐、沙丁魚、鮭魚、芝麻醬、柳橙汁或葡萄柚汁。葉酸對於紅血球形成、細胞生長和功能很重要,尤其是在懷孕期間,存在於深綠色蔬菜、豆類、豌豆、扁豆和麵包、義大利麵、米飯和麥片等。碘對甲狀腺功能、骨骼和大腦發育很重要,存在於魚類、海藻、蝦、乳製品、雞蛋和碘鹽中。鐵對於輸送氧氣到身體以及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存在於牡蠣、鴨肉、牛肉、沙丁魚、螃蟹、羊肉、穀物、菠菜、豆類、扁豆、深色綠葉蔬菜和馬鈴薯。鎂對於肌肉和神經功能、血糖、血壓以及蛋白質、骨骼和DNA的形成很重要,存在於豆類、堅果、種子、全穀物、綠葉蔬菜中。菸鹼酸對神經和消化系統很重要,存在於牛肉、雞肉、番茄醬、火雞肉、糙米、南瓜子、鮭魚和穀物中。核黃素對於能量、免疫系統和健康皮膚和頭髮的食物代謝非常重要,存在於雞蛋、乳製品、肉類、穀類和綠色蔬菜中。
5大「放縱壞習慣」要注意! 重症醫示警「傷害身體無數次」:罹癌風險增加69%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有時稍作放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對健康有害的壞習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在臉書粉專分享,雖然生活可以放鬆,但不可以放縱,有5種「生活中常見的放縱行為」,只要放縱1次,身體可能就被傷害無數次。1. 你熬夜了黃軒引用2023年7月發表於《癌症》國際期刊上的1項關於睡眠習慣、時間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從超過1.4萬人的數據資料分析可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而與夜間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的人相比,一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罹癌風險升高41%;若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2. 你喝醉了只要一次大量飲酒後,酒精會抑制大腦皮層功能,讓大腦處於相對缺氧的狀態,可能導致昏睡甚至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因酒精中毒而亡。長期飲酒還可能引發身體慢性中毒,造成累積性傷害。另外,黃軒也強調,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導致大腦白質和灰質的減少,這些變化與大腦老化有關,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使大腦提前老化;酒精還會影響海馬體,將導致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損害,特別是在大量飲酒後;而飲酒會改變神經遞質的釋放,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長期飲酒還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包括注意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減弱。3. 你生氣了黃軒表示,「8分鐘的憤怒,40分鐘的血管損傷」,憤怒不僅傷肝,更傷血管,影響人體腺體的分泌功能,導致乳汁減少(哺乳期母親),並影響母嬰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不僅如此,持續生氣還會削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4. 你抽菸了吸菸對健康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吸菸是多種癌症的主要原因,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胰臟癌、膀胱癌、腎臟癌和口腔癌等;其次,吸菸會增加患冠心病、中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風險,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再者,吸菸會損害呼吸系統,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等疾病,並使哮喘症狀加劇;而長期吸菸會持久損害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襲,即使戒菸多年後仍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吸菸也會增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並可能導致胰臟炎。5. 你吃太飽了據國際期刊《Nature》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頓高脂大餐就能短暫抑制免疫力,讓你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突如其來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誘發短暫的黏膜和全身免疫抑制狀態,進而導致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以及抗原特異性免疫受損。而另一篇研究也指出,若重新攝入膳食纖維後,免疫抑制狀態是可以恢復。
2024年「白露」食衣住行育樂開運養生與禁忌
2024年9月7日11點12分節氣進入「白露」,「白露」諺語:「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草上露水凝,天氣一定晴;草上露水大,當日准不下;夜晚露水狂,來日毒太陽。」「白露」節氣因天氣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下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氣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附著在金屬、枝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小水滴,尤其是經晨光照射,更加潔白無瑕,因而得「白露」美名,實際是天氣已轉涼。白露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到了白露,人們容易出現口唇咽喉乾燥及皮膚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秋燥」。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肺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而立秋後天氣逐漸變得乾燥,很容易傷肺,特別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傷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許多肺部疾病。秋天是養肺潤肺的最佳時機,只有養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腎氣充足少生病。2024年「白露」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兔、蛇、雞、狗,身體健康狀況不好,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慎防脾胃、腸道、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極易引起腸胃急性病症。需防暗疾,小有病痛安全起見找醫生檢查診治爲宜,切勿拖延,需要提高警惕。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白露」開運養生與禁忌:一、 食的養生與禁忌1.白露時節的飲食應當以健脾潤燥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2.滋陰潤肺有梨、銀耳、蓮子、蓮藕、蜂蜜、百合、枸杞、蘿蔔、豆製品等。3.多吃橙黃色蔬菜,例如南瓜、玉米等。4.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很重要,例如菠菜、芥藍、菠菜等;上班族中的電腦族們如果多吃一些深色蔬菜,對保護視力有很好的作用。5.水果有香蕉、桔子、蘋果等是不錯的選擇。6.糧穀類食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成份,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能量,一半以上來自糧穀類食物。此外,它還提供了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瘦肉粥等,都是不錯的營養粥。7.少吃魚蝦海鮮、生冷食物、醃製菜品和過於甘肥油膩的食物。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8.少吃辣椒等,以免影響肺、大便和皮膚。9.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導致胃腸疾病。二、 衣的養生與禁忌古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說明白露節氣一到,穿衣服就不宜赤膊露體,不能袒胸露背。另外,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早晚要及時添加衣物。三、 住的養生與禁忌白露是一個天氣轉涼的節氣,雖然白天的氣溫仍可達三十多度,但夜晚仍會較涼,日夜氣溫差較大,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睡臥不可貪涼。夜裡睡覺也要注意適當開啟窗戶,不可開太大,以免著涼;睡覺的時候,要用被子蓋住肚子和膝蓋,以免受涼。四、 行的養生與禁忌1.早起早睡,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2.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幫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3.古云:「春困秋乏。」,在這個時節,人們依然會感覺的疲乏,所以應該睡好子午覺(子時:晚上23至01點,午時:中午11至13點),注意多喝水,保護好皮膚。五、 育的養生與禁忌1.白露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鍊,雖然秋天比較適合戶外運動,但白露季節選擇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量力而為,並持之以恆。白露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如早操、慢跑、快走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2. 華佗云:「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意思要注意運動量不要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六、 樂的養生與禁忌秋高氣爽,最好到戶外走走散散心,也順便鍛煉身體,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與朋友進行交流、聊天,以免心情抑鬱。
飯後30分鐘才能游泳? 美專家解釋「沒必要」但要先做「這事情」
許多人都曾被長輩父母告誡過,用餐後要過30分鐘才能運動,游泳。目前美國一名就表示,其實不需要等待30分鐘就可以下水游泳,但是必須注意,在下水前務必要補充水分,以免因為「缺水」而引發肌肉痙攣。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克利夫蘭診所的巴傑特醫生(Dr. Matthew Badgett)表示,雖然民間普遍認為,在用餐後寫意大多都是流向消化系統,所以這時候去游泳的話會無力,結果發生溺水的事情。巴傑特醫生解釋,實際人體在飯後還是有大量血液流向肌肉,所以肌肉不會因為缺血的關係而無力。但巴傑特醫生特別提醒,與其說要飯後30分鐘才能下水游泳,還不如提醒自己要在下水前「補充充足水分」。巴傑特醫生表示,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其實就算你在游泳,你的身體還是會出汗,在水中游泳的時候,真的不太會意識到自己身體缺水的情況,尤其如果游泳的地方是在一個艷陽高照的水池、海邊的話。而巴傑特醫生也示警,如果在游泳過程中發生脫水情況的話,身體有可能因此發生肌肉痙攣,最後造成溺水意外。但巴傑特醫生明確表示,千萬不要飲酒後游泳,因為酒精會讓身體的協調性變差,而且在判斷事情的時候容易失誤,尤其是在面對夏天海邊的浪頭時,人體會因為酒精的關係反應變慢。
總是午後「飯」睏?低GI飲食幫你保持清醒一整天!
許多人都有在午餐後感到昏昏欲睡的經驗,卻又必須緊接著工作、念書或開車,甚至到下午依舊精神不濟。而這種吃飽後想睡覺的情況,稱為「餐後嗜睡」或「食物昏迷」,其實與血糖波動有相當的關係。營養師解答午後「飯」睏之謎 掌握飲食與血糖平衡午後「飯」睏是多數人的生活困擾。對此,營養師侯沂錚在個人粉專《30+輕熟齡臨床營養師 侯沂錚博士》中為我們揭示了有關飲食搭配與控制血糖的秘密。他解釋,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源,當我們進食後,消化系統會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促使胰島素分泌,從而將血糖維持在穩定範圍內。然而,午餐的份量和營養成分會直接影響血糖的高低及其波動,進而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營養師侯沂錚建議,午餐選擇適量地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搭配纖維、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有助於穩定血糖,減輕午後的睡意。反之,若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則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導致飯後頭腦昏昏沉沉。控糖擇食低GI 全穀食物搭配優質蛋白至於該如何選擇具均衡營養又能控制血糖的食物,營養師侯沂錚指出應避免攝取高GI(升糖指數)食物,像是白米飯、饅頭、麵條、麵包等精緻澱粉,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後急劇下降,造成疲倦想睡,甚至飢餓的感覺,也因此容易進食更多,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形成體脂肪,連帶引發肥胖的問題。而低GI值的食物,如糙米、全麥麵包、燕麥等全穀類食物,搭配櫛瓜、芭樂等蔬果,以及雞蛋、豆腐等優質蛋白,則能減少胰島素的劇烈分泌,不僅能提供持續的能量,還能讓身體控糖表現更穩定,減少吃飽後的睡意。飯後散步與活動助消化 每日下半場精神百倍此外,營養師侯沂錚也提醒大眾,在午飯後進行一些輕微的活動,如散步或伸展運動,不僅能幫助消化,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大腦供氧量,以減輕飯後睡意。當然,10分鐘至半小時的午休也是一個有效的方式,短暫的睡眠能夠幫助大腦和身體放鬆,讓人重新充滿活力,提升下午的精神狀態,使得工作效率更高。根據營養師侯沂錚的分析,戰勝飯後瞌睡的方式,必須先控制好血糖。透過聰明地安排飲食菜單,選擇低GI值的食物,搭配適量的運動和適當的午休,可以有效減少中午飯後的疲倦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一定能夠擁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好的精神狀態,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與表現!
碗筷泡水上榜…洗碗「5大習慣」超不衛生 醫示警:根本養細菌
洗碗是每個家庭很常見的家事之一,但如果用錯方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醫師便指出,5大習慣其實都是在「養細菌」,應該要改變,保護家人的健康。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點明,長時間泡碗筷、洗碗時用水方式錯誤、碗筷還沒乾就收起來、碗筷疊著放、使用洗碗布,都是錯誤習慣。1.長時間泡碗筷看似是一種徹底清潔的方法,但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會為細菌提供一個潮濕的環境,尤其在溫暖的環境下,細菌的繁殖速度會更快。此外,浸泡雖然可以軟化一些頑固的污垢,但如果時間過長,水中的油脂和食物殘渣可能會分解,產生更多細菌,加上浸泡過久的碗筷表面,可能會產生一層粘滑的細菌膜,增加清洗難度。2.洗碗時節約用水雖然是環保的好習慣,但如果因此導致洗潔精等化學物質沖洗不乾淨,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長期攝入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累積性傷害,尤其是對肝臟的負擔更大,也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或消化系統不適,甚至口腔潰瘍或口腔問題。3.碗筷未乾,就收起來未晾乾的碗筷,尤其是木制筷子,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產生霉菌,如黃曲霉等,長期攝入可能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增加患肝癌的風險。而且潮濕的碗筷表面容易積聚細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問題。4.碗筷疊著放洗完碗後疊在一起放置,雖然可以節省空間,但實際上可能會導致細菌交叉污染和其他健康問題,碗與碗之間的接觸面可能會積聚水分和細菌,導致細菌在不同餐具間傳播,中間部分難以完全乾燥,潮濕環境會促進黴菌和細菌的孳生。若有殘留的食物碎屑或油汙,容易被壓在碗底,增加細菌滋生風險。5.用洗碗布洗碗布實際上是細菌滋生的溫床,由於常常處於潮濕狀態,加上食物殘渣和油污的積聚,為細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如果不定期更換或消毒,細菌會在廚房器具之間傳播,增加交叉污染的風險,對健康造成威脅。
1歲女嬰行動遲緩檢查驚見「大腦寄生胎中胎」 醫生: 胎兒已長出上肢指甲
中國發生一對「雙胞胎」其中一位竟長在姐姐頭骨內!原來,這名1歲女嬰的家長發現女嬰動作發展遲緩,因此送往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竟意外發現,女嬰腦中居然有一個胎兒形狀的屍體,據了解,這種「胎中胎」的情況相當罕見,醫學文獻上記載不到200個,且僅有18例被發現寄生在兄弟姊妹的頭骨中。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起病例發生在上海,當時,女嬰已經1歲,不過被家人發現動作發展遲緩及腦積水的情況,一般來說,腦積水會導致病患頭部變大、出現嚴重嗜睡和癲癇的症狀。這名女嬰的家人事後帶著女嬰到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接受檢查,經專業團隊檢查後發現,女嬰頭骨內居然有一個10.16公分的胎兒,而且已經長出上肢、骨骼和指甲!據專家推測,胎兒在女嬰體內已經發育好幾個月,醫療團隊事後將胎兒從女嬰頭部內取出,而負責治療女嬰的主治醫師、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神經科醫生李宗澤,也將這項發現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的期刊《神經學》中。這名女嬰的情況被稱為「胎中胎」(Foetus in foetu或fetus in fetu),這種罕見現象是指胎兒在子宮內融合,一個胎兒在另一個胎兒的體內發育,胎中胎的目前有紀錄的只有200例,出現在頭骨內的只有18例。根據以往病例,胎中胎甚至會出現在骨盆、口腔、腸道,甚至是男嬰陰囊中。泰國在2017年也曾發現類似病例,當時,一名未出世的女嬰頭骨內被發現有另外3個胎兒,而且這3個胎兒的器官發育良好,已經有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3個胎兒是透過一條動脈及一條靜脈連接女嬰,藉此吸取女嬰身上的養分。大陸一名1歲女嬰因為動作發展遲緩被送往醫院檢查。 經檢查後發現,女嬰腦中有一個胎兒形狀的屍體,疑似是女嬰的雙胞胎。 (圖/翻攝自X)
中國食用油運輸亂象! 汽油罐車卸載直接換裝沙拉油
中國近日有名記者揭發,國內有許多罐車運輸的液體並不固定,既滿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製油等化工類液體,且卸完後都未清洗儲存罐,就直接裝上液體繼續運輸。 據極目新聞報導,早在5月記者就目擊到有輛罐車駛入河北燕郊一家糧油公司,一小時後該車滿載著大豆油駛出了廠區,而這輛罐車3天前才剛將一車煤製油從寧夏運到河北,且卸完後並未清洗儲存罐,就直接來裝上食用大豆油繼續運輸。 事實上,食品類液體和化學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成為中國罐車運輸業公開的秘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混用又不清洗,殘留物勢必會對食用油造成一定的污染,運輸食用油應專車專用。」據介紹煤製油是一種由煤炭加工而來的化學液體,其主要是碳氫化合物,會影響人體健康。朱毅表示,若運送食用油的罐車還去運輸其他化工液體,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如果毒性大的化工液體殘留在裡面,直接接觸或吸入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比如說有機溶劑、酸、鹼、重金屬等等,有可能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都會造成傷害。」至於為何業者會選擇混裝,一名罐車司機透露,由於罐車經常換貨運輸,而每次的清洗也是一筆開支,因而在換貨運輸時選擇能省則省,且不安排洗罐,也是因為有些食用油廠商把關不嚴。對此,報導中指出要解決以上狀況,必定要在驗貨環節的抽查項目中,能準確檢測油品是否被污染,一旦發現被污染,可以向廠商索賠,並將生產、運輸、儲存等各環節的利益捆在一起,才能遏止陋習。